河南博物院简介100字(河南博物院简介100字左右)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河南博物院简介100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中原大地,“豫”见河南——河南博物院的40件馆藏珍宝(上)
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规定,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为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 历史 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 历史 发展和文化 旅游 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重要馆藏文物(上)进行介绍。
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1987年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此壶高20厘米,是由造型相同的两个壶体连为一体,腹部连接处有一椭圆形孔相通。壶喇叭口,束径,鼔腹,小平底,一侧有半环状器耳。壶为泥质陶,通体施棕红陶衣,颈部至底部之间绘黑彩横平行线纹,一侧绘有15条,中绘竖短线;另一侧只绘有14条,在平行线中绘斜竖短线。专家考证,彩陶双连壶为神圣礼仪之用品,乃民族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是和平、友好、相敬、相亲的象征。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造型别致,构思新颖,彩绘线条古朴流畅,风格独特,对研究原始 社会 的生活习俗和制陶艺术有重要价值,极有可能就是交杯酒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古代彩陶之冠,国宝级文物。
此鼎又称杜岭二号方鼎,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公斤。此鼎形制与杜岭一号方鼎相同,器身呈斗形方腹,口沿有凸棱稍平外折,方唇,两侧沿面上有对称的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凹槽内有三道圆拱形凸棱纹。鼎腹四壁偏上部装饰带状饕餮纹八组,其中四壁中间和四个转角处各有一组。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杜岭商城遗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鼎形体厚重,纹饰神秘庄重,当属王室重器,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 历史 ,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也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之一,国宝级文物。
此罍高24.5厘米、口径13厘米,整体器壁较薄,敛口,沿外翻,长束颈,折肩,深腹下收,圜底,高圈足。束颈上部外撇弧度较小,下部外撇弧度较大;折肩较宽,肩与器腹交汇处有一明显的折线;圈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宽,外撇弧度较小,下部分较窄,外撇弧度较大,上下两部分连接处有一很窄的折边。铜罍颈部上端装饰较紧密的凸弦纹三周;弦纹下等距离装饰三个龟形图案,龟形图案整体象一乌龟,头似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蛇头,背部装饰一圆涡纹,四足呈云纹状,尖尾;肩部与颈部连接处饰斜角云雷纹带一周;腹部纹饰由上下较窄的云雷纹带和中间较宽的兽面纹带三部分组成,兽面纹带由三组近似的兽面纹饰组成,兽面的眼、眉、鼻和口皆微凸出器面;圈足上部有相距较宽的凸弦纹两周,等距离分布的三个十字形镂孔将两条弦纹打断。1955年河南省郑州市白家庄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罍腹部范缝痕迹明显,范线皆穿过三个十字形镂孔,是研究早期青铜器范铸逻辑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目前已知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青铜罍,是商代中、前期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具有极高 历史 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尊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整体以雷纹做衬地,蝉纹、双头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交互使用。喙的表面和胸部饰蝉纹,颈两侧各饰有一条一身两头的怪夔,两翅前端各有盘蛇一条,蛇头呈三角形,蛇尾向尾部延伸与翅平行。颈后部、盖面饰饕餮纹,鋬下、尾上有鸱鸮一只。盖下边沿有内折的子口,可与器口相合。器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尊造型实用、纹饰精巧,纹饰繁复不穷,使人叹为观止,生动的造型配以繁缛的纹饰,把丰富的想象力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 情感 和审美观念,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国宝级文物。
此器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重8.5公斤,整体呈牛形,带盖,短流,扁圆形矮圈足,后接牛首鋬。从整体看,前足为蹄,前视如牛马,昂首而立;后足为爪,后看似鸱鸮,敛翅挺胸。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周身满布夔龙纹、鸟纹等神秘动物纹饰,于厚重之中更添华美。器内底及盖内铸“后母辛”铭文。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器设计巧妙,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牛、鸮合一的造型充满想象的张力,瑰伟奇丽,是妇好去世后其子辈专为妇好所铸的祭奠用器,对于研究商晚期青铜铸造、礼仪制度、王室传承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此器通高24厘米,长31.8厘米,圆簋形,侈口,鼓腹,圈足,一侧向上斜伸出宽短流,与流对应的一侧置半环形兽首鋬手。上置器盖,盖呈龙首形,龙头为圆雕,长颈鹿角形双角,臣字形目,圆突睛,大弯勾形眉,面目祥和。双角之间向盖面浮雕出龙身,绕盖钮盘旋一周,长尾内卷,前部伸出双足,四爪锐利。在此龙外围又浮雕2龙,绕盖半周。3条巨龙张口舞爪,盘绕于盖面,显示出匠人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1997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觥造型奇特,极为罕见,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西周早期较为独特的作品,其铭文“长子口”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对研究长氏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国宝级文物。
此像高5厘米,宽2.5厘米,厚2.8厘米,从正面看为一“虎首人身”形象,人物造型呈跽坐状,虎首高昂,大口暴张,牙齿清晰,上下各七齿,上边齿呈倒钩状,小鼻,双鼻孔,长圆形双目,虎视眈眈,半圆形双耳。虎头以下为人身形状,体向前倾,跽坐,双手扶膝,五指向下,未露足趾似着鞋,身着衣。从反面看,整个背面(人物的背部)呈鸱鸮形,鸮呈蹲立状,虎之双耳为鸮耳,耳后倾,大勾鼻,圆目突睛,喙下一圆孔。人背作鸮身,人之胳膊作双翼,人之双足作鸮足,昂首挺胸,怒视前方。1997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像体型很小,能在其上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虎首、人身、立鸮三种形象本已难得,加之三种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体造型流畅协调,丝毫没有突兀感就更属罕见,此器在造型、雕工、创意等方面均属商周圆雕玉人中的杰作,对研究殷周之际的 历史 具有重要意义。
此件骨排箫上端平齐,下部由短到长倾斜,由长短递减的13根禽类腿骨骨管组成,最长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造型轻灵。其编管规范、选材精细、制作精良。吹奏时,应左右手各执于一边,低音(长管)在左,高音(短管)在右。骨排箫的吹孔,多数为敞开的圆孔,吹奏者可根据吹口的角度和力度对乐器的音高、音色和音量进行调整;左右平移吹出音阶式旋律。1997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件骨排箫是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四件骨排箫中保存最为完好、骨管数目最多、最为精致的一件,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骨质排箫,填补了我国排箫只有甲骨文记载而无实物的空白,国宝级文物。
此簋通高16.5厘米,口径17厘米,圆形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腹外鼓且略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耳上端位于颈部,下端位于下腹部,耳下垂珥,矮圈足略外撇,内附接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共八个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分列两侧,位于同一侧的夔龙纹前后相从,皆面相兽首。簋内底部铸有8行共74字铭文,铭文表明作器者是柞伯。柞伯簋造型别致,敞口、卷沿、束颈、垂腹、斜直矮圈足并配以喇叭形支座的造型,在目前已发现的商周铜簋中绝无仅有。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242号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簋制作精细,装饰纹样布局合理,对称庄重,线条自然流畅,轻盈飘逸。铭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记录了周康王在周都举行大射礼的过程,字体秀丽而,布局紧凑却,堪称早期书法珍品,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此盉通高25.2厘米,长31.8厘米,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鋬,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盖沿与口下饰长尾凤鸟纹一周。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铭文记述应国使者“匍”到氐这个地方探访邢国的国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叫的官员会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盉,以作纪念。之所以设计为鸭形事出有因,它是根据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所制造,像匍这种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只能用鸭、鹅之类造型的器物。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盉构思巧妙,造型优美,极富想象力,整体设计精巧别致,匠心独运,铭文印证了古文献中应国和邢国存在的真实性,堪称是一部中国早期的外交史,是一件将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完善结合的绝妙佳作,令人叹为观止,蕴含着艺术氛围,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
父乙角共出土两件,西周早期,此件高29厘米,口长20.3厘米、宽9.8厘米,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圜底,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册”。作为酒器中的一员,传世和出土的青铜角数量很少,且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1986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狮河港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器通体乌黑发亮,黑漆古状,观赏效果极佳,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清晰,具有重要的 历史 价值,是目前已知角器中尺寸最大、纹饰最美、铭文较多的角,被专家誉为“西周第一角”,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此剑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剑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内,剑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剑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柄中空,里面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和剑柄。经过专家研究,铁剑是一块炼渗碳钢,而炼渗碳钢就是由块炼铁经过长时间渗碳,反复锻打而成,所铸器物也因此更锐利、坚韧。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号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距今已有2800年,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缀玉瞑目,也称缀玉面罩,由印堂1枚、眉2枚、目2枚、耳2枚、腮2枚、胡须2枚、鼻1枚、口1枚、下颚1枚,共14枚形同五官的玉片合成五官七窍。组成缀玉瞑目的这些玉片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旧玉器改制而成的,部分玉片改制时还精心保留着原玉器的局部纹样。缀玉片皆由新疆和田青玉制成,少数尚可看出原浅冰青色或深冰青色,但是由于墓内填土或积水的长期侵蚀,绝大多数因受沁,致使或全部或局部呈黄白色、灰白色或土黄色。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2001号虢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套缀玉瞑目保存完好,共有58片玉器组成,是目前在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能见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工艺最为考究的缀玉瞑目,为我们探讨西周时期的殓玉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研究我国的玉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国宝级文物。
这套组玉佩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18件玉管与分别两行12组的103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与纵向排列成双排四行相互对称的20件红色圆形玛瑙管、117颗红色玛瑙管形珠、108颗浅蓝色菱形料珠相间串联而成。这种大型的组玉佩在中国考古发现中也不多见,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种类、用料、工艺和古代的礼玉制度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号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套组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整、饰纹精湛,是虢国君主虢季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代表着西周贵族的佩玉风格,是西周时期玉佩的典型的代表,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周代组玉佩中形制与联缀方式最为规范完备的一组,充分反映西周时期的佩玉制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玉的高超工艺水平,国宝级文物。
此壶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其腹部攀附着几条蜿蜒飞动的应龙,正缓缓向上移动。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的龙形构成铜壶的双耳,有花冠形角,体积较大较长,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圈足下有两条勾首顾盼的龙,身作鳞纹,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龙与壶体上所附饰的龙、兽向上攀缘的动势,相互应和,在视觉上给人以壶身轻盈的动感。1923年于河南省郑州新郑市李家楼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纹饰构图极为复杂,设计非常奇妙,铸造技艺卓越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展现了春秋时期郑国工业 科技 水平特别是青铜铸造水平在当时独领风骚的一面,是全国已出土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国宝级文物。
此器身为长方形,通高28.8厘米,通长131厘米,通宽67.6厘米,重94.2公斤。铜禁整体由三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相互套结,纤细精致,似焊无焊缝,似铆无铆痕,通体镂空透雕云纹。禁为承置酒器的案,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 历史 向前推进11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国宝级文物。
王孙诰编钟一组26件,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套编钟是王子午的儿子王孙诰为其父亲所铸造的礼乐之器,其充分体现了作为楚国皇室的威严、古朴、辉煌、凝重之大气。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套编钟铸铭17篇,长达117字,是目前所见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比湖北曾国墓中的编钟要早一百多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艺术魅力,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
此鼎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匕长63厘米,为淅川下寺楚墓2号墓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此鼎侈口,立耳外撇,束腰,鼓腹,平底,兽首蹄足,器身有六条怪兽,昂首卷尾,攀缘附壁,器表装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麟纹。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14行84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誓。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王子午”即文献所载楚庄王之子,字子楚,楚康王时为令尹。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2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器造型精美合度,气宇轩昂,其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饰,反映出楚文化特有的艺术之风,是已知春秋中晚期最具有楚国风格的典型铜鼎,六条怪兽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鼎内鸟篆铭文,书体纤秀隽美,有明确的人名和纪年,为研究楚国 历史 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壶通高79.2厘米,颈、肩、圈足饰蟠虺纹和云雷纹。颈部附龙须双耳。盖饰镂空夔龙。从口沿到底座的整体线条收放自如,龙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壶盖饰镂空夔龙纹,颈部铸接双龙耳、下有双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着生机和旋律感。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造型奇特,形体雄伟,与郑公大墓的莲鹤方壶一起,一南一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此壶将楚人的极尽巧思彰显的淋漓尽致,堪称精品,是楚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二、郑州室内游玩的地方
郑州室内游玩的地方:1、河南博物院,2、郑州科技馆,3、郑州美术馆;4、河南地质博物馆,5、郑州自然博物馆。
郑州旅游景点简介:
1、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馆藏丰富,是中国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馆之一。它是河南五千年历史脉络的展示区,也是了解河南最好的窗口,馆藏文物多达14万多件。博物馆按时间顺序分布陈列有八大展厅,其中先秦时代的莲鹤方壶等,件件都是不容错过的国宝。每周二至日,博物馆内会有华夏古乐演出,演出时间分别是11:00和16:00点,每场演出约20分钟。
2、郑州科技馆
郑州科学技术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嵩山南路32号,处在郑州市内交通主干道中原路与嵩山路的交汇地带。郑州科学技术馆是郑州市人民政府兴建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于2000年4月29日开放,是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3、郑州美术馆
郑州美术馆建成于2020年冬,位于郑州市中原区中央文化区丹水大道与长椿路交叉口东南角,是郑州中央文化区“四大中心”之一。郑州美术馆新馆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总建筑面积地上2.3万平方米,共4层,总资金投入5.3亿元,该馆共有展厅7个,面积7000平方米,总展线达1800米。
4、河南地质博物馆
河南地质博物馆一般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坐落在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8号。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布展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新颖别致,独具风格。
5、郑州自然博物馆
郑州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藏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
三、河南博物馆镇馆之宝
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镇馆之宝公认有9个,分别是有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1、贾湖骨笛
它出土在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杜岭方鼎
它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于人类的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它是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3、妇好鸮尊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武器群,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物质载体,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的物质证明。
4、玉柄铁剑
玉柄铁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在剑身和玉柄接合处镶嵌有绿松石,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
5、莲鹤方壶
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和艺术理念,不仅反映了青铜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更蕴含着春秋大变革下百家争鸣、力求解放的时代精神。
6、云纹铜禁
它1米多长,霸气十足,主人是楚国令尹子庚,也就是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它整体用失蜡法铸就。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
7、四神云气图壁画
它被作为对祥瑞的祈愿,绘在了墓葬的顶部。在这幅壁画中,龙巍峨,白虎嬉闹,朱雀轻盈,玄武矫健。青四周又有神山云绕,灵芝、花朵生长蔓延。
8、武则天金简
武则天金简整体无纹饰,正面双钩錾刻铭文3行63字:“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9、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汝官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宋徽宗喜爱的“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蓝色,成品率极低,目前传世天蓝釉器物只有4件,而这件鹅颈瓶是唯一的刻花作品,稀世珍宝,举世无双。
四、请介绍河南人文,地理,资源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对于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特别是对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 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南阳、商丘、浚县等。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宋皇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玄奘故里、开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阳殷墟、羑里城(《周易》发源地)、三门峡虢国墓地车马坑、函谷关、南阳武侯祠、张衡墓、医圣祠、商丘阏伯台(火的发源地)、燧人氏墓、花木兰祠、淮阳太昊陵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省会郑州和洛阳、开封等古都,现在都有新的景点出现。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启用的,不仅馆藏丰富,而且建筑宏伟独特,许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向旅游者展示。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周围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再现,旅游者置身其间,能够一览千年古都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还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因此我们说,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其间从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宽3公里,长132公里,出现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 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嵩山、洛阳龙门、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之近几年陆续开辟、推出的新乡八里沟、嵩县白云山、焦作青龙峡等名山秀水,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二十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0多万人次,旅游创汇1.4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6300多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09.13亿元。目前,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少林寺、关林、白马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等21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省有星级酒店和旅游涉外饭店33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和台北。郑州新郑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内陆地区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为国际机场。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把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曹魏古都许昌紧密相连,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构,郑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大都在50~100分钟之间。以郑州、洛阳、商丘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接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四大铁路干线,郑州火车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车通向全国各地。
以上就是关于河南博物院简介100字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