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2022)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美术课程标准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2022美术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一、美术课程设计上的大转变
美术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画课”或者“兴趣班”,而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必修课,是从美术课到艺术课的大转变,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要做到: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
2、聚焦核心素养,突出课程综合
3、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二、新课标实施背景下美术老师如何做好准备
美术教育是帮助学习者在变化的世界里适应未来。在5月4日的研讨会上,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旭泉教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值得美术老师们学习和参考:
美术教师的关键能力为:
课程领导能力、教学创造能力、美术综合能力,
这三项的核心是美术技能。
美术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策略
1、发展教师的美术综合能力。
美术教师的美术综合能力依赖于个人的美术特长技能+其他美术技能以及环境的文化情景和生活情景
2、发展教学创造力
3、美术教学创造力构成要素
4、从操作的角度看实际行动:
1)培养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乐于研究问题;
2)培养创造动因:
筑牢职业思想,深化教育情怀;
3)培养创造能力:
加强创作实践,训练发散思维;
4)培养创造基础:
坚持一专多能,开展深度学习;
5)培养创造行为:
探索教学创新,夯实教学研究。
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徐悲鸿说:“一个不懂得审美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懂得审美的个人,是不完整的个人。”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美育的最大作用不是让孩子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孩子能够始终保持对美的感知和渴望,教会孩子欣赏美、创造美。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和修养,也是长久保持生活热情的秘诀。
二、美术课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2002.3.4.5.6.
[2]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2002.4,35-36.
[3]王来阳.从“被动”转向“主动”[J].中国美术教育,2002.6.
[4]陈朝峰.招贴画设计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小学各科教与学.2002.7.48-49.
[5]陈朝峰.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2002.12.64-64.
[6]张超.自主式阅读,阅读教学的反璞归真[J].中国教育学刊,2003.1.41-42.
[7]曹建林.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探求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J].前沿论坛,2003.3.
[8]王建林,陈朝峰、美术课程标准学习的几点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2003,3,61-62.
[9]张全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4.10,68-69.
[10]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48-49.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三、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什么教育理念
美术课程标准修订时坚持并完善内容,原来的课程标准有益因素需要进行积极地传承或者延续值得我们去坚持有对文化、对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关注,还有新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这些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素质的发展,是必要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第二,从三个纬度来表述课程目标;第三,精选课程内容;第四,拓展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第五,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第六,积极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坚持了美术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定性: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数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还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是改革的要点一;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多,美术课非常有限,要选对他们发展有用的和能够学会的。还要加以组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类,绘画、工艺、欣赏;一种是分级,义务教育分四个学段。分类和分级完成以后就形成了美术课程。学习方式是要点二;学习方式主要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和研究性学习。过去的我们强调接受式学习。课程改革以后,强调探究式学习或探究性、研究学习,它更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主体之间的那种相互合作。
美术课程是对视觉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是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美术课程最重要的是就是视觉形象,视觉形象是基础,我即感受、理解、创造。首先是感受。我们观看视觉形象,要注意它的形状、色彩、结构、材质、肌理、空间、比例、规格。这就是感受,感受是和观看并合在一起的。也叫观察。要整体的观察方法,这恰是徐悲鸿讲的“尽精微致广大”,就是从大的地方着眼,看细节,然后又把细节跟这个整体进行比较。作品细节丰富、具体,但却不失整体效果。第二就是要理解。比如面对《格尔尼卡》这一视觉形象,要理解它。告诉孩子,这是立体主义风格。再如毕加索画《哭泣的女人》,画的有正面、有侧面,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儿了,是立体主义的一个特点。作者还把形象拆开以后重组,并运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其中半牛半人是邪恶势力的代表;马的死亡预示着生命的死亡。因为马是一种冲动性的力量,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属于那种内需力、力比多、生命本能。第三就是要创造。美术不仅仅是去动动嘴、动动脑,它还要去创造。用笔,然后运用技法,来改变材料的形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艺术创造过程是一个愉悦的过程,艺术学习也应该是个愉悦的过程。应该跟其他课程拉开距离,应该强调它的感性、愉悦性,让学生真正地发挥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美术课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感性的,还有一种愉悦的课程,美术课要上出美术课的一种感觉来。首先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向少数有天赋的、有兴趣的、有条件的孩子开放,应该向所有孩子开放,要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教学方式都要体现这点。比如,画素描要训练长时间,先从石膏开始,然后头像,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没有那么长时间给你学素描。所以要从公民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学习明暗推移法,画法比较概念,也不过分考虑光源的变化和影响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表现。第二要激发学生兴趣。兴趣,其实是一个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为没有更多的外在诱引和压力可以导致学生学习美术。所以,美术学习的过程,应该给学生带来一种快乐。第三要关注文化与生活。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它的创造主要看它的背景,而且它的背景基本上就是文化背景。所以要真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就要了解它的框架、它的环境,通过整体来观照具体的作品。进而去了解它的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促进,互动的过程。当代文化在交融,要有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什么是我们自己文化,什么是他人的文化,什么是我们人类需要去共同打造的文化。美术欣赏可以从形式的角度出发,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比如故宫中的东六宫、西六宫,形状就是六根短线,所谓“坤六”,它就是跟这个坤卦这个图是一样的。坤是女性的代表,所以这里是有讲究的。还有天坛,我们教孩子欣赏天坛的时候,可以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如对称、对称、主次、呼应、统一等。所以讲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其实可以从两个角度可以揭示它,即一个是比较纯粹的形式角度,一个是文化角度。第四是注重创新精神。美术,它本身就是鼓励创新的,要不断地创新。
美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有利于营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些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还有就是要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用一些现代媒体,比如说电脑、网络。还有要鼓励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特别强调就是健康乐观的心态。要强调体验,在具体的环境中把自己内在的一种感觉、感受,释放出来。体验的方式很多。比如,化装、模仿动作、设置情境、观看视频、讲故事,都能唤起内在的体验。美术课就应该让学生换一种体验以后来理解或者表达,这样才有它的价值。再者评价非常重要,目标和评价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没有评价过程是不完整的。评价可以帮助看到优点并加以发扬,看到缺点并加以改正。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地来完善自身。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鼓励运用美术档案袋、展示、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还有要重视教材编写,好的教材应该呈现课程目标和呈现课程内容,还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还应该具有感性、美观大方这么个特色,还要通过要素和栏目来展现学习过程,通过一些栏目设置,像讨论活动、相关链接、要点提示等,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鼓励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等。是师生对话、互动、交流思考的平台,发现和创意的一个起点,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体现出它基本的结构应该包括为什么学,目的是什么,学什么,内容是什么,怎样学,方法是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等。教材还要有动感,要将静态的知识和动态的过程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是一个好的教材。最后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分为校内校外的,也可以分学校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应该满足学生学习美术基本条件,其他还提出了完善学生的基本材料和设施。第三条要求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另外要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网络资源也非常重要。学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并打印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改造、变化,完成自己的作业。
以上观点是对这次学习课程标准的理解,以便以后践行到教学实践中。
四、今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考哪个
随机的,但往年实验多,今年上半年考了2017。《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较于实验版,整体变动较大,此次改动不仅仅体现在课标的架构方面,更多体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选课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转变与更新。
除此之外,2017版美术课程标准更是将“学科核心素养”提上历史舞台,并新增了“学业质量”这一概念作为衡量普通高中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标准。大的变动主要体现在:
1、强调核心素养
新课标增加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也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阐述,并且按照素养1到素养5的顺序渐次展开。
2、优化课程结构
2017版课标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结构划分为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与现代媒体艺术7个学习模块。这一转变是将“中国画”“书法”“篆刻”整合为“中国书画”,将“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摄影/摄像”整合为“现代媒体艺术”,由原本的9大学习模块成功“瘦身”为7个,从而加强课程的关联性。
3、提出新概念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作为2017版课标的新增内容,其内涵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为了测量学生的成就表现,新课标还按照不同的学习模块逐一制定了学业质量水平,从而更加合理的测评学生的学业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美术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