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瓷的文化
中国陶瓷历史文化PPT免费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陶瓷历史文化PPT免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陶瓷的文化
作为汉族传统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汉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摩娑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汉族文化史。
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些艺术部类,都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从其实质来说,都是共同的,都是共通的。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知道,线条、无论是对于国画,还是陶瓷雕塑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 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黑格尔曾经指出:绘画"只能抓住某一顷刻",把"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莱辛说得更加具体和明确,他说:"绘画在它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记得上,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这虽然说的是绘画,但适用于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而且,这正是这两种艺术的特征之一,书法艺术表现得更甚,尽管书法要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站,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尽管要求书法艺术要有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附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岩身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但它毕竟是一种抽象性、表现性、虚拟性的艺术。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用。
补充一下,还有薄胎瓷,厚度不到1毫米,做工非常精细,小巧玲珑深受多数人的喜爱。
二、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简介
在写法上,本书遵循雅俗共赏的原则,在不偏离学术性的前提下,用通俗的、兼具文学性的笔调来叙述和揭示中国陶瓷文化的风采和魅力,专业性、欣赏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使读者在轻松的文字中悠游中国陶瓷文化。
本书适用于陶瓷艺术研究、收藏、鉴赏人士,历史、文化、艺术界人士。
三、中国陶瓷文化的目录
第一部分 陶瓷名品
第一章 陶器奇葩
第二章 瓷器撷英
第三章 “七五○一”瓷、“中南海用瓷”欣赏
第二部分 陶瓷文化
第一章 陶瓷习俗
第二章 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中国陶瓷在世界
第三部分 陶瓷历史
第一章 中华名窑
第二章 陶瓷之路
第四部分 陶瓷技艺
第一章 陶瓷之谜
第二章 陶瓷工艺
第三章 陶瓷装饰
四、中国瓷器文化和玉器文化是什么/
中国陶瓷文化(http://www.jpww8.com/life/2011/1120/17257.html )
中华素有瓷国之称,英文CHINA,既是中国,也是瓷器。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同样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至今有近万年的历史。瓷器,则是中国最先发明的。东汉初年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至今,有着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从其对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影响来看,堪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陶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有着极其密切而久远的联系。特别是陶瓷的发明及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陶瓷发展的历程,既是一种社会发展重要的时代标志;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的时代标志。中国的陶瓷发展其路漫漫,中国陶瓷作为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陶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在经济社会中,陶瓷既是工艺美术品,又是商品。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它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高度统一。陶瓷在积淀和物化中国文化的同时,产生并形成了特有中国陶瓷文化。伴随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陶瓷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国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更在于它是奠定当时艺术的基石,从而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先河,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陶瓷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中国陶瓷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们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的东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陶瓷既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自隋唐向世界流传开始,中国陶瓷至今一直为世界人民所采用、所欣赏、所珍藏。中国瓷器走向世界,一是作为国际的礼物,赠送外国使节(如“尼克松”杯的嫦娥奔月就演绎了段梦想与科技相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相友好史话);二是通过宗教的纽带传播到世界各国(如流传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佛教、伊斯兰教的祭祀陶瓷用品);第三是瓷器的海外贸易,中国瓷器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传销世界各国(如郑和七下大西洋的举世无双之航海旅)。十八世纪以后,中国瓷器更是遍销世界,并且已经深入到欧洲一般家庭之中,甚至“英国每一个乡村人家都能见到它”。随着各国人民的交往,扩大了中国陶瓷的传播,形成了中国陶瓷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美学艺术的相融与结合。以此同时,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也逐渐地向国外传播,中国的陶瓷技术启迪、主导、影响着全世界的陶瓷技术发展;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使世界对它倾倒,“它被人们认为具有卓越的力量”。中国陶瓷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不仅推动了本国陶瓷制造技术的日益精进,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它极大地促进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与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凝聚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既是中国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凝聚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陶瓷在满足中国人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采和魅力。陶瓷是世界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不朽篇章,陶瓷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有人精辟地说过:“收藏是一种文化,收藏是一种阅读,收藏是一种财富,收藏是一种幸福。”陶瓷艺术收藏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栽体,它以数量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对陶瓷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不仅可以使人漫步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中,而且还能使人在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增强幸福感、增长知识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陶瓷收藏与投资广为中外收藏及投资者推崇。关于收回国外文物是对与错的问题,我十分认同中国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当时我与会并参加了签名仪式。我今天再次重申中国收藏家2010《北京宣言》第4条内容“不提倡从海外高价竞拍各种文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民众有对包括陶瓷在内的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境外公司为迎合民众的这种心理,蓄意炮制中国文物一个又一个天价竞拍,人为地制造中国古代艺术品,泡沫性的虚高牟取暴利,并以“爱国主义”的名义煽起中国企业家的购买欲望,致使巨额的企业和个人财富,落入境外无良投机商的腰包。事实上,在已经成交回归的天价中国文物中,不少都是普通的中国清代文物,与中国民间收藏的文物相比,无论在年代上还是在研究价值上,都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高价拍回的结果,一方面让无良利益集团操纵出天价,从而获得不当得利,又掩盖了是大量的中国珍贵文物,被以极为低廉的价格,甚至掠夺出国门的客观历史事实。另一方面由于高额利润的诱惑,在国内则衍生出一种造旧作假的恶劣风气,无论是在陶瓷界还是其它领域,为伪作假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暮霭沉沉的气氛里,思想的不是革新与创造,而是模仿复制,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当我们还在为某件仿造的惟妙惟肖而沾沾自喜时,世界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已经在高速的发展,就是作为陶瓷这一国粹,不但工业用陶瓷、卫浴用陶瓷,外国的产品已经发展到了国货不能企及地步,即是青花、釉里红我们也要望尘而追了。其实,流失在国外文物,它永远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无论它记录的是一个那时代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无论在国内还是中外,都不能改变它所承载及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如果不是通过无偿追索,以竞拍或其它有偿方式回收的文物,始终改变不了文物曾经被掠夺、被贱卖的事实,始终改变不了中国国民财富曾被掠夺、被侵吞的事实。那么,在我们无法进行无偿追索时,先让它在异国闪光吧。我希望国内收藏家们,把富余的财富投资投入在国内经济文化事业;投资那些具有性公益项目,这才是功德千秋,造福万代的伟业!
玉器文化(http://wenwen.soso.com/z/q334420695.htm?ch=wtk.title )
玉器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从河姆渡时期玉文化产生,玉器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在不断地演进,在演进中玉器所体现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将浅析玉器在以下几个方面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
在新石器时代玉器曾是生产工具的代表,比如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过玉斧、玉凿等器具,此类工具在最早的时候多用于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这时期玉器更多地被当作生产工具来使用。当然,并不排除玉器在此时也用作兵器。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有玉钺出土,这被认为是军权的象征。而且玉斧、玉凿在某种程度上亦可作为作战的兵器。
但是这时期玉器所体现的则是一种神玉文化,因为像上面提及的玉斧等玉器毕竟少数,更多的则是体现天人沟通、宇宙崇拜、宗教意识的玉器。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预测,因而他们转向求助于神灵。玉作为“石之美者”被用于沟通神灵,古人这样记述:“巫能以玉事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玉器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沟通神灵、联系上天的神器。另外,玉器中一些动物性玉雕如龙、鸟等, 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反映。例如在红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猪龙、C型龙等玉器就很有可能是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
到了夏商周时期,玉文化进一步发展,玉器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礼玉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夏代的玉兵器的数量相对之前是要多的。也就是说,随着国家的出现,玉被赋予一种政治因素或者说政治文化。周代以后,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玉制的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的玉器就不一样。
玉器之所以体现礼玉文化,关键在于玉器很重要的一个功用就是用于祭祀。在《礼记·春官·大周伯》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制六器祭祀天地四方,这样就将玉器赋予礼制的内涵。
另外,玉器还用作皇帝的印玺。妇孺皆知的和氏璧在被进献之后就被铸成国玺,秦国一度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秦统一六国后成为传国之玺,后来和氏璧不幸遗失。帝王的印玺多以玉铸成。这又进一步丰富了玉器的礼玉的内涵。另外,玉器还作为陪葬之物,当时的人们认为:玉石具有灵气,“金玉在九窍, 则死人为之不朽”。诸如玉衣、玉塞、玉含都是陪葬之玉器,这同样是礼玉的体现。
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赋予人们所希冀的美好的德行操守。从春秋末期始,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社会理念上出现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在《礼记·聘义》中记载玉有德十一,分别为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把玉拟人化了。这种观点代表了儒家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诗经中有这样的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由于玉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的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从原始先民到春秋战国,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所有能佩玉、有玉的人都是出于当时社会上层的人,即最初的玉器的占有和使用是社会阶级上层的特权。但到汉代时,玉器便出现世俗化的趋势。汉代,玉器在社会礼仪、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加的广泛,用于玩赏的玉器大量出现。到了唐代,玉器上出现了富有生活气息的花鸟、人物绘饰。另外,有实用价值的玉质杯碗也逐渐增多,还出现了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这些都说明了玉器的功用正一步步地世俗化。宋元明清时期是玉器的普及化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玉器更是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玉器是一种非常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6800 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管、珠、坠等。从其出土的部位可知,璜、管、珠、坠都是项饰。殷商时代,佩饰玉器也较为常见,殷墟妇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且在明清时期,由于古玉数量已不可观,故而古玉收藏之风甚为炽热。时至今日,玉器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品。
玉器从开始由生产工具到兵器、神器、礼器,直到普通百姓的饰物,不断地发展演变,始终是人们所喜好的东西。与此同时,玉器就自然而然的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含义,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在了一起。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相貌美丽为“玉容”、“玉貌”,称赞男子的风度为“玉树临风”,称赞女子的气质为“亭亭玉立”,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琼楼玉宇”,好听的声音为“玉声”。人们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我们熟知的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汉代以后,用玉或玉字旁的字命名也渐成风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并且玉器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玉器从最早祭祀神鬼、充当礼仪用具、殓葬尸体、为少数权贵服务,随时代进步,除继续参与祭祀、礼仪活动之外,还为更多的人(包括王公贵族、士大夫文人、富庶百姓)提供现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效力。而玉文化也由最初的神玉文化演变为礼玉、德玉文化,最终提升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这其中无不体现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陶瓷历史文化PPT免费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