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基因概念(早期的基因概念和现代的基因概念)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早期的基因概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基因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基因(Gene)”一词是丹麦遗传学家威尔赫姆·路德维希·约翰逊(Wilhelm Ludwig Johannsen)在1909年提出的,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生”。
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 Johansen 1859~1927)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基因”概念。
经研究发现,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
扩展资料:
DNA技术原理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绝大多数产生疾病,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的会发生遗传。也称遗传病。在正常的条件下,生命会在遗传的基础上发生变异,这些变异是正常的变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技术
二、基因是什么
1、基因,即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
2、基因的特点:
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绝大多数产生疾病,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的会发生遗传,也称遗传病。
三、即刻早期基因是什么样的基因?有什么样的作用?
即刻早期基因(IEGs),是指细胞经外部刺激后最先表达的一组基因,是联系细胞生化改变与细胞最终对刺激发生特异性反应的中介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学习记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的IEGs有十几种,最有特征、最重要的是c-fos基因族(包括c-fos、fos-B、fos-1、fos-2)。大量研究发现, c-fos基因及其蛋白产物与学习记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就c-fos基因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c-fos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c-fos原癌基因与FBJ和FBR小鼠成骨肉瘤病毒(MSVs)中致癌基因v-fos的细胞同源,这三者的核苷酸顺序均已测知[1]。c-fos基因是编码核蛋白的基因,c-fos基因的表达产物Fos内磷酸化蛋白,由38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 62 kb。Fos的结构特点是由碱性氨基酸构成DNA结合区域,其附近有7个氨基酸的亮氨酸残基,称为亮氨酸拉链(LZ),它与并列的另一端的亮氨酸形成第一个螺旋,亮氨酸残基与含有该结构的其他蛋白并列形成二聚体,二聚体与靶基因的碱性激活因子-1(AP-1)位点结合,调节很多靶基因的表达[2]。并且c-fos 基因高度保守,例如小鼠、大鼠与人的Fos同源性分别为97%和94%。在这些种系中的Fos蛋白均存在能与DNA结合的基本区和亮氨酸拉链结构。
学习与记忆是大脑主要的高级神经功能活动过程,是构成智能的要素,学习过程是神经系统有关部位暂时联系的建立,记忆是其痕迹的保持与恢复。近十几年,学习记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为脑科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热点[22]。大量研究发现,学习记忆模型c-fos基因表达丰富区域往往是钙离子通道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密度最高的部位,而后者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以c-fos基因表达作为标志物可以发现学习记忆过程在脑内所涉及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学习记忆机理的认识
c-jun也是一类重要的c-fos, c-jun
复旦生命学院为您解答,希望您能采纳
四、基因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从孟德尔定律的发现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基因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基因的分离定律
1866年,奥地利学者G.J.孟德尔在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论文中,用大写字母A、B等代表显性性状如圆粒、子叶黄色等,用小写字母a、b等代表隐性性状如皱粒、子叶绿色等。他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所观察到的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但是从他用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杂交结果来看,这些符号正是在形式上代表着基因,而且至今在遗传学的分析中为了方便起见仍沿用它们来代表基因。
20世纪初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以后,他的定律又在许多动植物中得到验证。1909年丹麦学者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这一名词,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并且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这样两个术语,前者是一个生物的基因成分,后者是这些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兼胚胎学家T.H.摩尔根在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 (white eye,W)突变型,首先说明基因可以发生突变,而且由此可以知道野生型基因W+具有使果蝇的复眼发育成为红色这一生理功能。1911年摩尔根又在果蝇的 X连锁基因白眼和短翅两品系的杂交子二代中,发现了白眼、短翅果蝇和正常的红眼长翅果蝇,首先指出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可以通过染色体交换而分处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交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不过直到40年代中期为止,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交换发生在一个基因内部的现象。因此当时认为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也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一个交换单位。
40年代以前,对于基因的化学本质并不了解。直到1944年 O.T.埃弗里等证实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才首次用实验证明了基因是由DNA构成。
1955年S.本泽用大肠杆菌T4噬菌体作材料,研究快速溶菌突变型rⅡ的基因精细结构,发现在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从而说明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但并不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因为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突变子)和许多重组单位(重组子)(见互补作用)。
1969年J.夏皮罗等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到乳糖操纵子,并且使它在离体条件下进行转录,证实了一个基因可以离开染色体而独立地发挥作用,于是颗粒性的遗传概念更加确立。随着重组DNA技术和核酸的顺序分析技术的发展,对基因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发现了重叠的基因、断裂的基因和可以移动位置的基因。
以上就是关于早期的基因概念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