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优秀公共艺术案例(国内外优秀公共艺术案例研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国内外优秀公共艺术案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位于洛杉矶公共艺术包括哪些
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有展出从古埃及时代以来的艺术珍品,还有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和工业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音乐中心等,艺术品众多。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的文化教育和旅游中心,有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居全国第三位。
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公园格里菲斯公园、名闻世界的迪斯尼游乐中心、阳光明媚的海滩和滨海动物自然保护区等,每年吸引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
二、足不出户体验乡村旅游!全篇干货!详解国内外创意农业发展路径
“艺术行动”一直是国内外政府非常重视的部分。 乡村本身体现了自然悠闲的生活方式,人们抛离大都市的焦虑和浮躁,进入心静和沉淀的状态,享受慢节奏、静生活的慵懒、安逸和优雅的氛围,而 艺术本身与乡村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有些乡村定期举行壁画庆典吸引世界各地的画家来到这里,与当地环境结合创作,乡村古老窄小的石板路墙壁成为户外艺术大画廊,古典建筑、现代艺术和闲情逸致既相互激发,又融为一体 。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在这一方面有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可以供我们去参考。本期将详细讲述两个案例,供大家赏析借鉴。
2009年,韩国开始推行村落艺术计划,在2009 至2013五年间,韩国政府共选出艺术村落69 处,釜山甘川洞文化村是其中最为出彩的一个项目,经过艺术 时尚 的装点和艺术家、政府、村民的多方推动,这里成为国内外游客纷纷打卡的艺术村落、釜山代表性 旅游 景点,年游客量超过300万。
01 甘川洞文化艺术村兴起背景
甘川洞位于釜山市沙下区,是釜山山区的一个山地村庄。甘川文化村是1950年代太极道信徒和朝鲜战争避难人民共同聚居形成的小村落。1955年朝鲜战争后,釜山在重建过程中把800多户宗教家庭迁至附近山坡指定位置。后来朝鲜战争躲避战乱的难民们又涌入这里,沿着山脚开始建造棚户房,成为釜山代表性的贫民区。随着生活的改善,当地部分居民逐渐搬离了甘川洞,200多座房屋被闲置,等待小村的是衰败、凋零、消亡的命运。
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了,这是韩国1949年建国后面对的第四次金融危机。经济上,韩国内股市遭受重创、资本外流严重、 社会 消费低迷、失业率上升;在 社会 层面,由于经济的下跌, 社会 福利受到影响,阶级矛盾突出、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低收入阶层、老年人、单亲家庭等生活质量持续下降,引发 社会 融合度下降,存在犯罪率升高的风险。为了恢复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恢复民众的国家信任度、降低 社会 阶层矛盾,提升 社会 融合度,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金融、 社会 政策。在充分考虑影响 社会 融合度的因素下(生活质量需求、新增长需求、福利需求等),韩国政府制定了人力资源新政,诣在通过创业创新,提高个人力量,继而促进中产的增加,提升韩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文化体系 旅游 部被纳入新政中;继而推动了2009年文化 体育 观光部制定“村落艺术”计划,这项计划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手段保护弱势阶层,以此提高弱势的生活质量,这是以村庄及社区为单位,公共艺术为手段的环境改善,内容涉及游步道、空地、小区入口、山中村落、传统市场、停用的火车站、废弃学校等,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在这样的国家氛围下,有一个贫民区小村落,也用艺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广为人知的观摩点,这就是甘川洞村。
本案例将以“贫民区乡村如何通过艺术逆袭成功”为切入点,探究甘川文化村通过哪些做法把自己的品牌推向了全世界,成为釜山 旅游 名片之一。
02 甘川洞文化艺术村的蝶变之路
要点一: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艺术家领衔、居民协作的开发模式
甘川洞文化村艺术行动从2009年展开,它属于韩国“村落艺术”计划的一部分。“村落艺术”由韩国文化 体育 观光部主办,村落美术项目委员会和地方自治团体共同主持,基金来源于彩票委员会。甘川洞文化村具体开发模式为:政府主导——以艺术节庆和场地优惠政策,邀请艺术从业者入驻;艺术家领衔——以公告艺术形式改善本地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居民协作--从为艺术家提供场所、物料到自发创造,促进艺术村落成型。其具体管理模式为:地区政府、居民委员会、艺术家及村落管理中心4个部分共同管理。
釜山市沙下区在2103年发布了募集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入驻甘川洞文化村的公告,为艺术家提供工作岗位,为地区持续管理注入新的血液。对于入驻文化村的艺术家,公告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要参与到当地的节庆活动中;每年至少要举办或参与一次艺术展览;对居民要展开各类教育活动。
这种思路一致、全民行动、全民协作、共同管理的改革也是甘川洞文化艺术村获得成功的关键,目前我们国家在乡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村民参与度低,只是政府单方发力的现象,我们应该从中获得启示,积极倡导全民参与,更好更深入的建设美丽乡村。
要点二:循序渐进扎实建设,文化激活经济发展,增强居民改造热情与改造信心
在甘川洞文化村形成了9个主要景点,包括天空之脊、屋顶观景台、小王子打卡点、村庄博物馆、驻村工坊体验馆、融为一体拍摄点、艺术商店、夜幕之家、照片画廊等;同时,区域内经营有民宿、餐饮等其他经济项目。然而这些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建设,甘川洞改造边建设边增加改造信心,效果一点点显现,改造的同时不会大幅度影响原著居民的生活,更好的保护了原著村民的基本生活环境。其主要建设如下:
(1)2009年开展的 “梦想中的马丘比丘” 是甘川洞第一个艺术项目。此活动重在通过设置艺术作品赋予地区新的活力,激起地区居民的乡情和自豪感。以山路为中心,在12个区域内创作和设置艺术品,其中4处是当地居民和小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彩虹之村”、“蒲公英的悄悄话”、“人与鸟”等--其材料来自于村民们的捐赠。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前期遭到居民反对,因为他们更需要解决如何改善道路环境、增设停车场、修缮屋顶、营建绿地,整顿上下水道、提供卫生间等现实居住环境的问题。但“梦想中的马丘比丘”项目的落成,效果立竿见影,让小村落焕然一新,人们积极性提高很多,为艺术改造的后续项目打下了基础。
(2)2010年,在区域内开展了 “美好迷路” 的艺术项目建设,对当地居民提出了更高的参与要求。在实施过程中选取了6处闲置的房屋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在胡同外墙上进行涂鸦、彩绘、安置箭头、路标;在胡同各处进行装饰;通过“美好迷路”,使得艺术行动从初期的道路改造延伸到内部空间改造。期间,由社区居民、地方公务员、各类艺术家等共同成立了“甘川洞文化村运营协会”,作为项目的统筹组织,原始成员11名。同时,基础设施的更新,文旅产业同步发展,增强了居民对“艺术行动激活社区”的信心。
(3)2012年,在区域内发展 “幸福翻番” 的艺术行动。政府、艺术家、居民协同合作,再次利用艺术化的手法选取了4处闲置的房屋进行装饰。同时,在胡同内新增4个与原有作品相协调的艺术作品,具有象征性的雕塑放置于村口,提升了该区域的独特性。“幸福翻番”项目进一步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对外形象也得到了改观。“甘川洞文化村运营协会”成员发展到105名。
在此期间,借由社区意识的觉醒,改造计划顺利执行,甘川洞似乎通过再创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从而将原先视为顽疾的老龄化问题、人口流失问题、居住环境问题等一一解决了。
(4)2013年发布的《共同体促进自力村建设》专案计划,开始高效凝聚起社区的共同意愿, 将大量空屋改建为工坊、画廊、咖啡书店、餐厅和民宿等 ,同时如将村里的空地和屋顶改建成生态庭院的项目也陆续展开社区的生活环境进一步被改善。
(5)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村的独特性和品牌价值,2014沙下区发布了 “甘村艺术村建立来访接待中心及构建地标性雕塑” 的设计公告,为旅客提供各种 旅游 指南及休息空间,进一步在甘川洞艺术村入口处增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地标性雕塑来提高艺术村的品牌价值。这一举措使得甘川洞文化村的艺术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艺术行动在该地区持续发力,塑造了一个鲜活的 旅游 景点。
这对于我国的乡村振兴和社区改造具有重要启示,韩国“村落艺术”所产生的效应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作品本身,公共艺术作为“艺术追求”和“地方 社会 需求”之间的桥梁,让“村落艺术”项目营造了地方魅力和地域特性。要抓住地域特色进行创意开发,当然,所有村落改建不是一日而成,而是通过这些“村落艺术”项目建设循序渐进的改变落后村落的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利用农村特有的 历史 、文化、生态等潜力增强了地区竞争力,通过地区文化、商品、商业活动与 旅游 等产业激活了地区经济,还通过艺术活动,为 社会 提供了多才多艺的人才并创造出相应的就业岗位,这样既提高居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能力,又能保证地区财产因艺术而增值,还让村民的积极性和幸福度越来越高,从本质上改变空心村、贫困村的问题。
要点三:加强管理建设,建设真正的居游并进的艺术村庄
甘川洞的品牌已经建立,但是聚落并没有就此止步。除了继续为传统文化编织更多具有创意性的外衣外,社区经营也在为建设更贴近生活的村庄而努力。例如以宜居为前提对村内的商店限定营业时间、制定外墙设计及涂改规则、并要求连锁店不许进入村内等。通过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调整,规范经营的同时又能确保居民生活不被打扰,持续保有并激发居民自发维护村庄形象、积极维系社群关系的内在动力。
这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美丽乡村和乡村改革建设完成后,还需持续注重管理才能让改造的成果持之以恒,更多的站在村落本身的长远发展考虑,造福乡村本身自然可以带动 旅游 兴旺,应从乡村建设安全宜居的角度去建设发展而非单纯从 旅游 角度出发一味开发建设。
03 发展成效
2012年,甘川洞文化村在福冈本部的亚洲景观奖评选中荣获“亚洲最美村庄”的称号;2019年甘川洞文化村的游客量达到了308万;多彩的外墙、阶梯式的房屋分布被誉为“韩国的圣托里尼”,甘川洞文化村成为了综艺、影视热门取景地。 在甘川洞的盈利部分实质可以实现回馈社区,从早期年均几万人的游客量如今已稳定发展到年近150万人次,原先200多户废弃房屋也逐步得到了修缮和利用。居民协会通过自营咖啡厅、运营包括金属工艺、陶艺、木工艺和拼图画等体验项目,形成了有续发展的核心。随着名气的提升,甘川文化村先后吸引了国内外多部影视和综艺来此取景,如韩国王牌综艺《爸爸去哪儿》、《running man》,影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以及中国《快乐大本营》都曾在此取景拍摄,为文化村的品牌推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台中有一座奇特的老旧眷村,位于台湾台中市南屯区春安里的一处建筑彩绘地景园,不同于一般眷村的灰暗破败,这座眷村充满了鲜艳的线条与色彩,因此被称作“彩虹眷村”,又称彩虹村、彩虹艺术公园。“彩虹眷村”有如一座梦幻的神奇魔幻世界,吸引着许多人前往拍照欣赏,每到周末更是人山人海,挤满好奇的民众,大家对这座彩虹般的眷村都啧啧称奇。
01 彩虹眷村的发展背景
“彩虹眷村”,真正名称是“干城六村”,不过整个眷村大部分都已经拆除,只剩下一小部分眷村房舍仍然存在着,整个地区弥漫着过去眷村那种鸡犬相闻的亲密空间感。早先,眷村是政府为部队的军人安排的住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贫民窟的代名词。彩虹眷村原本是要被政府拆除的村落之一,彩虹爷爷用艺术对眷村的重新演绎,得以保留的不仅有最心爱的故里,也有他的旧时记忆和一丝台湾古早文化。
这篇案例主要探究彩虹爷爷是如何将一个濒临拆迁的小村庄扭转成无数人前来观光体验的彩虹公园的。
02 彩虹眷村的蝶变之路
秘诀一:素人自发,政府保护,匠心创作,让艺术更加纯粹
黄永阜原籍香港,早年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从军,后来随部队到台湾,十多年前准备养老,原本要住养老院安养,后改了念头,于1979年买了现在彩虹村(春安路56巷25号)的房子,搬到彩虹眷村。为配合三个眷村改建政策,因房子位于都市更新重划区的道路用地而计划拆除。2008年8月起黄永阜排遣无聊、本为于春安路56巷附近楼房临去彩绘留念的做画之举,最初只是在自家的屋里屋外用画笔描绘心事,打发时光。彩虹爷爷没有绘画基础,他先吸取中国传统年画的造型、色彩特点,再采用最贴合“初龄绘画基础”的手法,创作出了充满童趣的图案,绘画内容从忠肝义胆、百年好合、相亲相爱到楚留香、小凤仙、台湾“大哥大”张菲,古今中外,均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十分丰富。除现实人物外,还有众多以卡通动画人物为原型的图案形象。后来不少邻居被他充满童真的画所吸引,也邀请他去作画,就这样老人在无意中创造了一段色彩缤纷的传奇。没多久,村内巷弄的地面、墙壁、门窗被他笔下色彩艳丽、俏皮夸张的彩虹、花朵、动物、名人肖像等画作铺满,室外的标识系统以及邮箱、垃圾桶、室外摆件都一并彩绘化“隐身”,避免突兀感,原本破旧阴暗的眷村变成了一个和谐的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因此这个香港籍退伍老兵黄永阜现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彩虹爷爷”。
2010年经岭东、弘光 科技 大学的教授及学生发现画作颇富童趣可爱、表情传神,由大学生蔡克斯策动两大学的师生向台中市政府申请保留这些意外的文化资产,而引发“抢救彩虹村”活动,想要解脱彩虹村被拆除的命运。2010年9月经过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局长叶树姗、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艺文推广科科长许智顺及相关单位与人事的研议,虽建物尚不足以被认定为文化资产,但改在征得所有权人同意下,以“彩虹艺术公园”之方式保留下来,保留的部分包括一旁原有的公园、几棵老树和黄老爷爷绘制创作的约六幢建筑。彩虹眷村现仅存彩虹爷爷黄永阜夫妇居住方便作画,于2014年1月25日开幕启用。大家的热情赞赏,让老伯伯画得更起劲、更卖力,他不断绘画,从墙面画到门板,从地板画到围墙,连地上的水沟盖也不放过。在他的缤纷色彩涂鸦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趣味。仔细观察他的画作,每个涂鸦旁都标示着绘画日期,最近的日期是九月中,代表着他仍然怀抱着热情努力创作中。画画已经成为黄永阜生活的习惯,每天都要画。为了不打扰早上需要出行上班的邻居,他凌晨四点钟就出门在村口的巷道上作画,时而是另作新篇,时而是把原有的画修补一番。每月仅购买室外作画的油漆钱就要几千元新台币。
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和启示,其实很多乡村不乏民间艺术家,但很多民间艺术家缺少了 社会 一份支持。“彩虹眷村”的绘画是素人自发性的艺术行动,这种艺术创作的精彩度不输一般官方举办的公共艺术活动,类似的自发性艺术创作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它们有坚韧地绽放美丽,为无趣的城市增添惊喜,而且因为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显得更具艺术的纯粹性。这些素人艺术所表达的都是人性中最纯粹的 情感 和最美好的祝愿。
作画者黄永阜先生的家就在这条巷子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游客也是慕名而来,想要跟“彩虹爷爷”合影。现在他家的大门上已经贴满了游客留给他的字条,上面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彩虹爷爷,您的创作让平凡的眷村有了不平凡的色彩”;“画得好漂亮,请继续缤纷下去吧。”
“彩虹爷爷”不时会应游客的要求走出家门与大家合照。他也不介意游人走累了,推开房门,参观他十几平方米的老屋,尽管房子不大但墙上也画满了几十个卡通人物和动物造型,床上则摆着各式各样的木版画,而桌子上是各种水彩笔、毛笔和纸张。老人说,现在时而也会看到来自大陆和香港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
在我们的乡村振兴建设中,也要注重把握住乡村的灵魂,每一个村庄的背后都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抓住故事灵魂就能赋予整个村庄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一村一品,就像彩虹眷村的彩虹爷爷,故事效应加上故事主人公的互动让来村游客都觉得整个村子是有灵魂的。
秘诀三:注重游客参与与产品开发
在这里还有很多彩绘的场景是具有游客互动性的,这让更多的游客体会到了拍照的乐趣,除了具有本地元素的故事性彩绘空间以外,还有星罗棋布的互动打卡点,这些充分驻足的“摆拍”空间,从早到晚都吸引着游客用相机留下这抹彩虹倩影。此外,在彩虹村,“童趣”弥漫,萌萌哒的卡通人物随时可能出现在你身边,卡哇伊的卡通人偶穿梭在小镇中,紧紧抓住了游客的心,他们争相合影,成为小镇行走的一大景点。
彩虹眷村还开发出各式各样的彩绘主题商品,设立创意商品的杂货铺,贩卖各式新奇的伴手礼及特色文创,让人目不暇接。游客可将可爱的童趣彩绘带回家。
这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乡村 旅游 的产品开发不能单纯的停留在看,更多的是要让游客参与互动进来,产品的开发围绕村庄 旅游 的主题,可以烘托乡村主题的氛围,这对于乡村 旅游 的发展是一个升华。
03 主要成就
现在走进“彩虹眷村”,地面上、墙壁上画满了色彩艳丽、造型俏皮的兔子、小鸡、猴子、小鸟、卡通人物、花朵、太阳以及彩虹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绚烂的色彩和极富想象力的线条,让人们马上置身于童话世界中。村口那条数十米长的巷道是“彩虹爷爷”作画最多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的画色调明艳、热烈,地上用油漆涂成了红底,上面用白色和黄色等勾勒出小鸟、小鸡和兔子等造型;墙上则分区块时而以蓝色为背景、时而以白色或黄色为背景,上面画了数百卡通造型的猴子、猫和孩童。如今彩虹眷村已成为近年众多台湾兴起的彩绘村鼻祖,年接待量近200万人,其中7成以上是外国人。这里曾获选英国 旅游 网站全台十大Instagram 打卡点,日本网友最想去的拍照景点,以及国际知名 旅游 指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 新书“世界的秘密奇迹”全球值得探访的景点。
作者丨李萌、田乙慧、邢浩宇
三、国内外城市见闻之巴塞罗那
图、文/LX1980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大区的首府,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最大的工业中心,地中海第二大港口。提起巴塞罗那,可能对我以及大多数人来说最先想到的是一个人、一支球队和一届奥运会。一个人是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他是巴塞罗那的传奇性人物、建筑奇才、艺术家;一支俱乐部是拥有梅西的巴塞罗那俱乐部,是现今最强大的足球俱乐部之一;一届奥运会则是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可能像我一样的80后一代,还能依稀记得射箭点火仪式精彩,以及跳水皇后高敏、泳池四朵金花在这一届奥运绽放。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我翻阅了一些关于巴萨罗那的资料和建筑大师高迪的书籍。相比较于其他知名城市和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方面关于巴塞罗那和高迪的资料并不多,特别是中文版本的更少。而在这方面,日语版本却很多,从侧面可能也反映了日本在学习巴塞罗那、学习高迪的上面比我们国内所下的功夫更多。另外有一部记录片《城市的远见——巴塞隆那》是台湾版本关于巴塞罗那城市更新经验的介绍。这些都是了解巴塞罗那、学习巴萨罗那经验的很好的资料。通过短短几天的旅行见闻让我亲身体会到巴塞罗那的独特魅力和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安东尼·高迪是现代建筑运动先驱的元老之一,他的作品不多,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巴塞罗那,但他的七项作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现代建筑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先例。正如前面提到的,国内关于高迪作品介绍的资料比较少,我找到了两三本,其中最为详实的是清华大学薛恩伦教授的《安东尼·高迪 密斯范德罗厄 现代建筑名作访评》是比较全面介绍高迪作品的书籍。
高迪把毕生奉献给了建筑创作和宗教,终身未婚,平时的生活也很简朴,在路上常被路人认为是乞讨者。1926年6月27日下午,高迪离开教堂工地回家途中不幸被当时正兴起的电车撞到,由于衣着寒酸,没有人认出他,在送往医院两天后,这位天才的建筑大师与世长辞。在遗书中,他将他在奎尔公园的公寓出售,换得的钱用于他生前全心投入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
圣家族大教堂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精神支柱,是每一个巴塞罗那市民的骄傲,也是每一个到巴塞罗那的游客必到之地。教堂从1882年奠基,1883年开始建造,最初并不是由高迪主持,堪称马拉松式的工程至到1926年高迪去世时还没有完成,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的代表作,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气势宏伟的塔群、庄严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窗户、新哥特式的风格、精美的雕刻、寓意丰富的装饰等等,这就是一件让人激动人心的精美艺术品。参观了地下室展览区后,在惊叹这件伟大作品的同时,也感叹着件伟大作品的制作过程是多么的震撼。特别是在当时的条件背景下,人们还无法对复杂结构进行准确计算,而高迪在那时采用了“倒置模型”的方式进行了静力分析,模拟建筑的荷载,审查结构受力是否合理。并最终运用在了圣家族大教堂以及另一个经典作品——科洛尼亚教堂的建设中,这个模型用于指导建筑施工,在当时很好的解决了设计中建筑结构的受力问题。至今我们看到的圣家族大教堂仅仅完成了东西两侧入口,预计2026年完工,但就目前仅完成的部分就已经足以震撼每个人了。
巴特罗之家是高迪又一代表作,可以说这又是一件精美的建筑艺术精品。犹如骷髅或是张大嘴的阳台栏板、犹如龙脊背的檐口、色彩斑斓的墙面瓷砖、怪诞的立面、无数的曲线都是巴特罗之家呈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仅在想,100多年前,这样的一件作品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哪怕在现在看来也是新奇的,仿佛把人带入了童话世界。是不是这跟高迪小时候由于身体问题,多数时间只能在家里静静的观看外面的大自然,从而使他产生了对自然、对美的一种独特理解。他曾说过“美是真实的流露、美应当具有幻想力”。在这栋建筑的改造方案中,高迪的奇思妙想不光反应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进入主体建筑内部,才发现每一个细节高迪都做了细致考虑。从家具、楼梯扶手、到门把手都是高迪亲自设计,亲身测试,根据符合人体学设计来考虑每一个细节的尺寸。从中庭、窗户、通风口等都精细的计算和考虑了通风、采光设计。例如:中庭的窗户,考虑到由上至下,光线又强变弱,所以窗户的尺寸也根据高度的不同而不同,顶层的采光窗小,底层的采光窗大。室内的装修全部采用了流畅的曲面造型,建筑风格统一、协调,每一处细部都精雕细刻。另外巴特罗之家是在原来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留下了很多原有建筑的材料或构件,当时的高迪就注重对这些旧材料的利用了,可以说在当时就已经体现了可持续的思想。值得提起的是,在巴特罗之家屋顶的屋檐上,高迪特意开了一个小窗口,可以远眺圣家族大教堂,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圣家族大教堂在高迪心中的地位。
哪怕到了今天,在巴萨罗那,仍然能够感受到20多年前那届奥运会给巴塞罗那带来的深远影响。城市的街道、道路、基础设施都在那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积极申办和承办奥运会,当时处在经济低迷的巴塞罗那建成了约5公里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口,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了提供水、电、气和电话服务的网络。这期间,巴塞罗那经济从衰退走向了繁荣,成为当时欧洲变化最快的城市,就业势头得到明显好转,1992年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低点。同时,筹办奥运会还明显加快了西班牙经济的复苏。很多人认为,1992年奥运会对巴塞罗那和西班牙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92年奥运会推动了巴塞罗那的城市复兴,1939年-1976年在独裁统治时期,对经济利益的考虑远大于对公共空间的考虑,良好的临海区几乎被工业、码头、铁路等占用,使得当时的巴塞罗那城市中心与海分隔。随后城市的衰败问题也突显出来,面对问题,结束了独裁统治时期的巴塞罗那提出了城市再开发计划,并且很好的抓住了奥运会这一城市事件,对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特别是滨海空间进行了改造。最初被工业区侵占的海岸线,通过改造变成了公共海滨沙滩,并且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沿海岸的快速路也采用了下穿方式,尽可能的减少了机动车对滨海公共空间的影响,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的散步、慢跑、晒晒太阳、进行运动等等。与此同时沿海岸线增加了很多服务业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奥运会后,这一区域得到了蓬勃发展。
19世纪西尔达完成了城市扩建的规划总图,巴塞罗那开始了真正的建设高潮。这是一个用标准化的方格网和若干对角线画出的城市总体布局,每个方形街坊的四边尺寸均为113米。这个以方形网街道系统作为城市布局的基础,并结合连接老城区和周边新镇的对角大道和林荫大道的独特城市建成了,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着迷的城市之一。
巴塞罗那公共交通便利,12条地铁线、便捷的公交、公共自行车系统,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和对私家车的依赖,从一个方面解放了城市的街道空间。巴塞罗那通过城市复兴工程,创造了很多著名的城市街道,成为城市的代表,并且作为城市街道改造的经典案例逐渐被推广到其他城市。其中一条代表的街道就是兰布拉大道(La Rambla),兰布拉大道从加泰罗尼亚广场一直向南延伸至海边,穿越了整个旧城区,沿途有很多著名景点、建筑、广场。整条街道断面中间是完整的步行空间,两侧是双向4车道机动车车道,再两侧是人行道。是一条经典的步行商业街。将原来的机动车车道减少,中部大部分空间都留给了步行和慢行通道,并且布置了城市街道小品、绿化景观、休闲座椅、小型商业设施,并且一路上有很多极富特色的街头艺术表演,使得兰布拉大道更具有活力,大道两侧还分布了教堂、大剧院、音乐厅、展览馆等公共设施。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以及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说的“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是旅客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兰布拉大道正是一条富有生气、活力的街道,它的成功经验也运用到了巴塞罗那城市的许多城市道路中,并且在这些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公园节点等还布置了多位艺术家设计的公共艺术小品,也成为了巴塞罗那的一大亮点。
杭州,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样也是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精致的西湖、开放的京杭运河、大气的钱塘江都是杭州独有的资源优势,杭州和巴塞罗那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但对比巴塞罗那,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很多差距和不足。
首先,标志性、地标性的建筑不多,彰显杭州文化更少。其次,杭州的滨水空间丰富,可惜的是大多被住宅空间占用。沿西湖是杭州公共空间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湖滨地区可以说是滨水地区的典范,但沿运河、沿钱塘江的公共空间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住宅偏多,公共空间的质量和连续性还需要加强和完善。第三,杭州的街道,特别是背街小巷很多都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是杭州的一大特色。但商业街道空间对步行空间的考虑还不足,例如:延安路。延安路之于杭州可以说就等于兰布拉大道之于巴塞罗那。由于延安路承担了重要的机动车交通功能,所以没有办法像兰布拉大道那样减少机动车道,增加慢行、公共空间。
走在巴萨罗那的街道上,仰望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让我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标志性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多元的公共艺术文化、开敞的滨水空间,都是巴塞罗那带给我的真实感受。希望杭州能从巴塞罗那城市改造之中学到适合自己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安东尼·高迪 密斯范德罗厄 现代建筑名作访评》薛恩伦
《世界十大建筑鬼才》王博
《巴塞罗那城市滨水区的演变》 沙永杰 董依
《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日】
其它网络资料
�
四、公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是怎么样的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区文化的个性将是未来公共艺术的主要课题。城市是文化的中心,而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则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定义为一种特定“空间媒介”,这种空中媒介必然有其艺术的个性,同时,它必须是属于某一个特定场所的特定构筑物或艺术单体,它是整个环境形态中的一个局部,有着自己特定的创作方法和审美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艺术作为环境功能机制的一部分,在人文精神和审美效应上应与环境整体相协调,并有着独立的观赏价值;它已成为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及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与当代的时尚追求,精神生活,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视觉的焦点和时代的象征。有标志性,识别性或者能牵动人们的纪念性或宗教情绪;公共艺术可能是无标题的构筑物创作,仅作为场所中的空间媒介,市民参与其中得到放松,学习,沟通,互动等各种生活体验,在完成“空间对话”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独立的艺术价值;它既是绿色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又是人们精神与心理安慰的调节剂,同时又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不仅是指物质概念上的公共,空间上的共享,更具有在精神内涵上“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特制,体现大众的文化意愿与审美特点,这些决定它们的创作和执行与传统的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有不同的功能,方法和规律;
事实上,作为纯观赏性的公共艺术品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前提,是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构成,去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内,让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曾出现过大量罗马式,歌德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直到19世纪欧洲的大型建筑上都带有装饰性的雕刻。但是在1990年以后,人们开始对只有装饰性雕刻的建筑,表示极大的不满,从而提倡一种在新建筑中,坚决拒绝以往的装饰雕刻的意识。这一意识在20世纪初期,占据着欧洲建筑领域的主流。从罗丹到毕加索,那些近代的雕塑先驱们,在他们初期的创作活动中,已经有了与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家一起工作的机会,因此大力提倡雕塑与建筑想结合,而这种论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人们真正注意到。
20世纪80~90年代,公共艺术的热潮也涌进了亚洲的日本。一时间“创造拥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术馆”“与雕塑一起散步”等等各种提案纷纷出台,引进公共艺术的大型计划,也从全国各地的社会团体中爆发出来。他们主张:通过在城市中放置雕塑,使市民对艺术雕塑有一个广泛和普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鉴赏中,丰富和提高整体市民的文化素养。从有关统计数字来看,以上述主张为出发点或为目的而提出类似计划的社会团体,占80%以上。与此同时,还有了以建设省为首,各级政府促进,创造文化景观的支援政策。由此,大小城市一起上阵,不仅有收藏大型世界名作的雕塑公园,还有偏远的小镇车站前的中型公共艺术。结果,一些社会团体的具体责任者,在还没有完全理解本地有没有必要引进公共艺术的同时,就盲目的开展了工作。在挑选评定作品时,由于常常邀请全国美术界的权威人物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审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全国各地同类风格的,甚至是同一个雕塑家的作品到处存在的倾向。有人尖刻的指出:“是创造拥有雕塑的城市,还是生产雕塑垃圾?”是公共空间里的公害,还是私有空间里的权威式的个人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特别是得到那些受助于纳税人大力支援的艺术家们的深刻思考。
我国户外艺术(主要指雕塑,壁画等形式)的大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显示了逐渐挣脱于5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以及80年代以来对艺术(及材质与技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开始迈向社会公共对话与公共批评的文化层面,并少部分的开始注意到户外艺术与地方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但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大量的壁画也是公共艺术,只是艺术主题都重视历史。作品多数在探索形式语言,而90年代大多都是在模仿。
20世纪50~8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等几大主要城市及江浙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有一定与市民经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艺术,其他地方则相对缺少。这些公共艺术的设计虽然也强调艺术的大众化、世俗化,强调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强调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宗旨,然而由于“阶级斗争”的宣传需要,往往弱化和扼杀了它们作为公共领域中美化社会、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雕塑等景观艺术更多显现出政治斗争为导向的说教,而没有真正成为社会真、善、美的代表,公共空间也没能成为市民自由交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场所。
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市规划以及商业竞争日益加剧,全面快速地影响着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公共艺术的增设成为环境空间不可缺少的要素,并受到广泛的重视。街道、社区、广场、商业步行街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与公共艺术的交融中,力求营造出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营造出现代与历史对话的空间氛围,营造充满艺术美感的公共空间,发挥它们传承历史、抚慰心灵、凝聚人气、启迪来者的教育意义。使市民的生活、学习等活动更具人性化,使环境空间更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跨越。但是,由于长期受架上艺术和学院教育的影响,艺术家尚热衷与对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经验的表述,而对公共社会的普遍理想与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切,显得薄弱,与当代本土社会形态和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密切的关联。在此并不是否定艺术家个人的文化权利及个性的张扬,而是强调艺术家对现实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包括必要的启迪与警示。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及能源危机,艺术的公共性必将更多的被要求对城市生态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入,并显示对人性及其尊严的普遍关切和维护。
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把较大尺度的艺术作品展露于可供公共出入的公共空间之中,客观上,它还要求公共艺术具有许多“同制性”较高的社会群体进行对话的可能,并要求以可诉诸大众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否则,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公共精神的存在便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并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观念上或样式的前卫性,它同样可以表达人间恒常的理性与普通情怀,公共艺术拒斥精英的孤芳自赏或对大众的训导。在多层次社会、多元文化的时代,尤是如此。如果说,公共艺术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文化价值的话,恰恰是它与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公共大众引申出更为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的核心之中,而非仅为公众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关注。诚然,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民主社会中,公共艺术也及易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取向或政治见解的社群的异议和争论,这已为国外公共艺术的时间所证明。然而,这正是其“公共性”及“公共参与”的真实反映,也正是公共艺术与社会产生双向互动的必然表现。它往往起着培养一个民族的公共意识,锻造市民社会品格及其公共精神的潜在作用。
总之,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正待唤起全社会的公共精神和文化良知。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则首先倡导艺术对公众社会深度的人文的关怀,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长远维护事业相结合,从而逐步建设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艺术形态。
只有当社会开始自觉的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才有可能谈论公共艺术及其实践这个当代问题。尚若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灵魂了。
以上就是关于国内外优秀公共艺术案例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google地图国内能用吗(google地图app在国内不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