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么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领域的代表(公共艺术领域的代表性)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公共艺术领域的代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国外公共艺术大师有哪些
立体绘画大师科特温纳
二、简答题 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性意味着交往、沟通、
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
任。公共艺术的出现不是一种艺术样式,事实上,它可以采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如建筑、雕塑、壁
画、摄影、书法、景观小品、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公共设施等。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
生存的全球环境出现了深刻的生态危机,
打破了生存空间与自然演进的平衡,
使人类远离了自然。
这时候,
人类需要一个载体,把积淀在心灵深处的希冀呐喊出来,公共艺术接受了这个使命。公共雕塑愈来愈受到
人们的重视与肯定,许许多多的雕塑家引用公共雕塑来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渴望。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
民族背景等的不同,
在公共艺术的创作思维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思维以
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讲求科学与准确,艺术创作上主要表现为写实、理性;中国人则以宏观的、哲学的
角度去认识事物,思维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意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上影响大。
公
共
艺
术
对
于
西
方
来
说
由
来
已
久
,
而
对
于
中
国
来
说
,
它
的
提出和起步则比较晚,但在艺术创作思维方面却有着自身独特的
优势。本文主要就中西公共艺术的特点作比较,阐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不同的文化历史、
民族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
在中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知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各自民族的理论
思维和艺术方式,
使其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在艺术创作上,
特别是传统艺术的创作,
中国表现为
“写意”
,
而西方则表现为“写实”。西方哲学总是关注着世界的本源、主客体的关系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的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的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他们的这种直接观察
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辨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中国传统懂得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
征。中国的科学和哲学的各种概念和范畴大多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融会贯
通而提出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的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的不同,这种理解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是
一种通过想象、联想而达到审美的过程,是向内型思维,就好像对一副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有
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
再者,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中国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所以,中国艺术从宏观的哲学
角度去认识物体,
是透过现象去表现本质——精神。西方艺术从微光的理性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是科学的、
准确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中国艺术,尤其是对于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而言,却是狭隘的。中国文化的根
深植于大地之中。在艺术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意象思维。倘若说,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讲究分析、
注重普通、偏于抽象的话,中国的意象思维则着重从特殊的、具体的、直观的领域去把握真理。西方人的
创作思维是立体的、科学的、准确的、向外型的;中国人的创作思维是线性的、平面的、意象的、向内型
的。两种思维倾向不同,在现代公共艺术的运用上可以形成互补,特别是在现代环境雕塑、园林景观方面。
向外型思维可以让我们的创作更有形式感,更科学、更准确;向内型思维让我们有限的艺术空间变得更宽
广,想象更丰富、更辽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文化的多元化,
不同的思维具有不同的特色。
我们应极力推崇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于西方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无论
是中国古代诗歌对意与象、意与境的追求,还是中国书法、绘画对“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揭示,都显
示了其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追求再现、摹仿、写实,而强调象征表现和写意的特征。因而,我们有理由相
信,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意象思维,既是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精华,也是打造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文化、
促进中国公共艺术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中国的艺术思维模式,才让艺术,特别是公共艺术
的空间有了更宽广的领域;正是由于中国艺术创作思维的包容性、整体性,才使我们艺术发展的空间有了
更多、更远的可能;正是中国艺术创作思维的非写实性,才让我们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使艺术不致落入
写实主义狭窄的窠臼。同时,我们也相信: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思维,一定会在我们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
术发展中发扬光大,一定会为中国当代的雕塑文化、为世界公共艺术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什么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专业(代码:050430S)属于文学大类,艺术类。该专业旨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公共艺术的价值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简而言之,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也进而成为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感觉的城市。
当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本科专业介绍
专业概述
公共艺术(代码:050430S)属于文学大类,艺术类。
公共艺术专业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
专业培养的能力
公共艺术专业是国内新兴的艺术类专业方向,培养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相应的城市环境设计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艺术造型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建筑、公共园林等空间造型规律和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
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能力
(1)系统的公共艺术品设计职业能力,包括:室内外公共设施与装饰品设计项目的调查研究、策划、设计、创新、制作、安装等能力。
(2)掌握各种材料属性与加工制作工艺。
(3)工程技术、高新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公共设计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4)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包括团队合作、个性表达与现代观念艺术展现能力。
专业毕业生就业状态主要表现
(1)就业重点是买设计能力与手工技术;现在社会大量需求设计师与技师。现代社会室内外公共设施与装饰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共艺术设计,因此只要掌握一门手工技术和设计能力就不怕找不到工作。
(2)就业面广。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在以下类型单位就职。
各地雕塑、陶艺、漆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的各大企业与厂家以及研究所和高校等单位。
专业学制和修业年限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2)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
装饰基础、雕塑基础、材料与工艺、建筑与环境设计、空间形态设计、展示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图形处理等。
相近专业
绘画050404、雕塑050405、美术学050406、艺术设计学050407、艺术设计050408、摄影050416、艺术学050422W、音乐科技与艺术050428S、中国画050429S、历史学060101、民族学060105*等。
四、什么是公共艺术呢?
究竟什么是公共艺术?尽管学术界对此还鲜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公共空间、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跨学科、跨媒介无疑都是谈论公共艺术时绕不开的关键词。
然而,更核心的问题是,公共艺术与公众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公共艺术,到底是谁的艺术?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艺术不仅是雕塑、或是一般静态的视觉呈现,而往往是通过一些行为,一些事件,还有一些人们交互的平台建设,来让大家进行对话,让各种意见可以得到一种呈现。这恰恰为社会民主、社区治理提供了多样性的渠道和可能性。中国公共艺术很多都诉诸外在的视觉张扬,而对社区生活的深度介入与对民众的尊重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有待大大的提高。
以上就是关于公共艺术领域的代表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中国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有哪些(中国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有哪些图片)
2023年室内设计奖项有哪些(2023年室内设计奖项有哪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