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制作一本书(自己怎么做一本书)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自己制作一本书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一本书的制造过程是如何的?
过程如下:
一、 选题评估
拿到书稿,先要判定这个选题是否有出版价值。
不是能写成一刀厚厚的稿子印刷一下就是书了。出版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编辑需要有一定的洞察力,比如哪些会成为未来的热点。请注意,并不是当下的热点。因为书的出版周期起码要两三个月,当下的热点可能马上就过时了。
二 、审稿
一本书的出版要经历三审三校,三个轮次审核的人不能重复,以免看不出问题。
相对来说初审是最辛苦的,除了要看大家认为的“校对”的活——看错别字,有些词大家都在用看起来没错,但真的做编辑就会发现第六版的《汉语大辞典》和第五版某些字用法是不一样的,需要用最新的。
还要看前后逻辑是否正确,相关的知识性的内容有没有错误,都需要一一查对。比如某某国君的陵墓作者写的时候考古还没发现,写了位置不可考,但是如果在编辑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就要修改。
相对来说复审和终审时间会短一些,复审会对人名、地名等等进行再次核查。终审如果发现书稿中有不合适的内容会要求删除或者调整。
三 、出版方案&设计
虽然腰封是一个经常被吐槽的东西,很多人买来书第一件事就把腰封扔到垃圾桶里。但是对于现在很多书都有塑封、书店又不会拆开展示的情况下,腰封、封底文案还是非常重要吸引读者购买的因素之一。
在做出版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受众人群是什么、核心广告语是什么、前后勒口、封面封底文字有哪些、书的形态是怎样的等等。
四 、选纸
在做编辑前,我一般只会摸纸的手感好不好,什么克重、松厚度根本不知道的。虽然我以前也做过印刷的项目,一般也只知道一些常规用纸的种类和克重,而经过做书还要了解纸是什么原料做的,是不是顺纹,如果不顺纹书就不能平整地摊开。
五 、排版校对
版式确定之后就是排版,排完是三次校对。排版公司会进行一次折校,然后编辑进行校对,校对时还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改完之后就可以出蓝样了。如果蓝样没问题就可以下印了。
六 、营销
你以为一本书下印之后编辑就没事了?No!如果营销没做到位,就可能埋没一本好书。营销资料包括媒体资料、页面资料、新媒体文章。
首先说媒体资料,编辑至少要写新书信息、新闻稿、编辑手记,以及准备好各种图片、海报,海报上的文案不能随便写,一定要突出特点,在5秒钟内打动读者。很多编辑都是博士、硕士毕业,写出来的文案很漂亮,但是读者如果看不懂那就白搭。文案的关键就是要“说人话”。
其次是页面资料,现在的书,尤其是小说,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网上售卖的。所以编辑还需要写网页标题、编辑推荐语、准备精彩文摘等等。有多少个网站卖就得准备多少份。
最后是新媒体文章,要结合热点写软文、看这本书有多少个角度可以挖掘。写完文章还不够最好,还得自己找好分发的微信号、敲定推送的排期。
扩展资料: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最早书写材料都取自于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是其例。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纪录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日渐普及,着书立说,大行其道,为应需要,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是用竹或木制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後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著作,便能连贯而完整。
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于帛性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均感便利。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纸张来取代它们。
纸的出现,约在西汉时期,史书正式的纪录是公元一○五年。由于纸张具有轻柔及低廉的长处,因而,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虽然解决了图书生产方面的许多问题,但是生产图书,犹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是欠缺方便。
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终于发明。以古法示范造纸过程。
雕版印刷术约在初、盛唐时代出现,由于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广利用,成为五代、两宋以後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0四一~一0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
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後,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
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操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早期即有了护书用的铜制护套。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今日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
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小人书
对口袋书没有完全准确的界定,大抵是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
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口袋书从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
二、一本书是怎样制作成的?
1、一本书的出版和制作必然离不开作者的编写书稿,这是书的重要的内容原件
2、一本正规的图书必然需要经过出版社的出版,将稿件转到编辑的手中。
3、编辑收到稿件,需要三审稿件,判断稿件是否适合出版,是否具有出版的意义。
4、在发稿之前,编辑需要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
5、稿件审核通过,编辑也进行了选题申报,稿件就可以进入“发稿”环节,准备申请书号。
6、发完稿后,排版人员进行排版,以及校对人员进行校对。
7、没有问题的稿件开始出胶片。
8、胶片出好,核好胶片没问题就可以送到印刷厂去印书了。一本书也基本就制作完成了。
扩展资料:
所谓特种印刷,就是通过特种设备、特种技术来印刷那些常规设备和技术不能印刷的产品和介质。能进行这种印刷的设备主要有:丝网印机,凹印机,平版UV打印机,UV胶印机。
除普通纸张印刷外,其他承印材料的印刷几乎都可划归特种印刷范围,如金属薄板印刷(印铁)、贴花印刷、软管印刷、玻璃容器印刷、集成电路板印刷。
除常规的印刷方式(胶印、凸印、凹印、丝网印刷)外,其他印刷方式也都可以划归特种印刷的范围:如静电印刷、热转印、喷墨印刷、电磁印刷、立体印刷(含全息印刷)和盲文印刷等。
除使用常规油墨外,使用其他特殊油墨(如防伪油墨)的印刷方式几乎都可以划归特种印刷的范围。如使用玻璃、陶瓷、搪瓷印刷油墨,金属印刷油墨,防伪油墨,热转印及水转印油墨,导电油墨进行印刷的印刷方式。
三、想自己做一本书用什么排版软件
数量较多,列举以下几个:
1、排版助手:一款广受编辑追捧的智能排版整理文章的软件,该软件短小精悍,适合新闻采集员、编辑、文摘网及有文章排版需求着;
2、WORD排版大师:专门针对WORD长文档排版制作的排版软件,WORD排版大师支持手动、自动和辅助,可以对WORD文档进行批量替换、上下标修改、表格、图像、序号、颜色、书签、公文等操作,软件内置了海量正规模板,用户可以随意选择使用,不必在自己设计版面;
3、方正飞腾排版软件:集中了方正在排版领域的优势和领先的技术,已经在国内外的很多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印刷厂和广告公司等印刷出版单位广泛使用。
四、我的职业||一本书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
一本书的出版,涉及方方面面,并非从作者那拿到书稿,就能立刻印刷出版。正常而言,整个流程走下来,大约四五个月,有一些书情况特殊,甚至半年、一年,几年都没出来的也有。
那一本书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呢?这里主要从责任编辑拿到作者的完整稿件开始说起。因为不同出版社的操作方式会有些许差异,我主要以本社为例。
1.初审
责编(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均可担任责编)从策划编辑手里拿到书稿后,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初审。初审可直接在文档中修改,或者打印出来,在纸质稿上修改。
电子版修改有一个好处,可统改某些字词,把层级梳理清楚,也能节省纸张,但更伤害眼睛,人的注意力也不如看纸质稿,所以不少责编仍打印出来修改。
初审主要修改什么呢?因为初审是由责任编辑负责,所以需要考虑得比较全面。除了基本的字词句,还有政治以及意识形态把关。像我社以学术出版为主,故多引文,涉及古文,这一项就需要耗费责编相当大的精力。
有人说,引文应该由作者负责。但今时不同往日,作者是甲方,出版社为乙方,而且不少是为了出书,为了评职称,要么无所谓,要么自己也核不到原文,因为作者也是摘抄别人的。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责编,从质量考虑,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如读秀、知网等,核对引文。当然,也有编辑不愿花费精力,做这项工作。不过,每年社里和省里都会抽查前一年市面上出版的图书,并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加上个人的职业道德,不少责编还是会努力把自己负责的书做好。
其实,在初审之前,还有编辑加工一项。编辑加工即对文章进行加工润色,使之达到出版要求。但现在很少会专门弄一次编辑加工,而是在初审中进行。因为初审需要处理的问题比较多,稿子质量往往比较差,所以初审的工作量是最大的。
因为编辑考核之一是工作量,即字数,而且责编要跟进整个流程,所以初审的价格,相比复审、终审和校对,是最高的。
2.复审
复审一般由编辑室主任(或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负责,我社一般有中级职称的编辑即可进行复审。复审相对初审所负责任更少,也无须跟进流程,只须审读书稿后,提出书稿的问题,以及对书稿进行修改。
3.终审
终审不是一般编辑可以担任的,需要社长或总编辑或者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我社能够终审的人不足十人,一般由室主任或有副高级别的编辑承担。终审也无须审读全部书稿。
这里插入说明一种情况,就是涉及重大选题的,三审之后需要送省局审读。一般审读需两三个月。有些地图或更专业的内容,还需要送相关部门审读。
4.一校
三个校次在操作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虽然实行责任校对制,我社由一校作为责任校对,但不过是看了一个校次,也没有跟进整个校对流程,而是由责编代劳了。
我社一校为责校,价格稍高,由校对水平较佳者担任。部分出版社一校需要折校,即核对原稿,校异同。其实折校在当代出版中作用已不大,毕竟作者多是直接给电子稿,而不似以前手写。
一本书质量的好坏,责编和责校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过多由责编承担。而我社,若质检不合格,参与三审三校的人都会被扣钱;而质检优秀,则有相应的奖励。
5.二校
二校是相对不那么被重视的一个校次,没有特别的要求,全看个人的能力。把错误多消灭一点,三校的人也就轻松一点。
6.三校
很多出版社都是三校为责校,也称为终校,由有一定资质和校对水平较佳者担任。三校时,书中的错误已消灭得差不多,但他需要保证将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达到合格水平,可谓责任重大,所以很多出版社认为三校最重要,价格也是三个校次中最高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审三校可部分发外进行,即本社以外的专业人员进行,如此可节省人力成本,同时催生了兼职。
7.通读
三审三校之后,还有一个环节,即通读。通读往往由责编或责校负责。我社一般是由责编通读,也有人当作四校,即由校对多校一个校次。通读看似没有必要,但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对责编而言,中途经过多次修改,最后通读也算一个把关,免得出现修改之外的失误。
7.决审
这个环节很多出版社并未设置,我社主要是把清样交给副主编决审,决审比较简单,主要是翻一翻,把个关,看是否有敏感内容。
如有一同事,书中涉及“文革”,而且是村民对“文革”时期往事的回忆和评价。很明显,村民带有个人色彩,可能他的叙述是真实感受,也是实际情况,但不够严谨,像戏谑。决审的时候,副主编是专门仔细阅读了的,并要求对某些敏感内容进行删减。
一本书,决定一个出版社的命运,这样的例子曾出现过,所以领导不得不严格把关,谨慎而行。
8.质检
印前质检,按理一本书要抽十万字,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才算合格。但我社质检人员太少,才两个,他们并没有抽检十万字,可能只两三万字,要是没什么错,就可以出蓝样了。
9.出蓝样
责编跟进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看蓝样。蓝样,顾名思义就是用蓝色的纸做的样书。蓝样怎么样,以后的书也差不多就怎么样,所以蓝样是最后的把关。
蓝样阶段,一般不做修改,但若发现错误,尤其是硬伤,那还是非改不可的。能在印前纠正错误,还是避免了损失,是一大幸事。
蓝样需要责编、策编和主编确认无误后签字,方可进入印刷阶段。而责编的任务也基本完成。
10.印刷
印刷的事情,一般就交给印刷厂了。但部分出版社还需要责编去印刷厂跟进,尤其是彩色的,需要确认颜色对不对。而我社设有一个出版部,专门负责排版和印刷,所以有专人跟进。
有的人或许认为,知名作家的书稿可以直接出版。有些质量特别好的书,确实流程可以走快一点,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去。
我还不得不告知一个残酷的事实,有的作家头衔一大堆,看似知名作家,那书稿也可能很烂。有些书稿硬是被编辑一字一句改得通顺,使之达到出版要求。有些知名教授的作品,也是我们核对引文,查证史实,改出来的。
所以,每一本书都是编辑耐着烦,认真付出过心血的,对自己责编的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当然,不排除有不负责任的编辑。
以上就是关于自己制作一本书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