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建筑作品(公共艺术建筑作品图片)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公共艺术建筑作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全球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
学分2.0
总学时32h
王鹤 ,天津大学
已学人数:0
章节视频
绪论 -序章2天
0.1 全球公共艺术简介
第一章-信手拈来——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1.1 追本溯源——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1.2 百舸争流——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
1.2.1 自修——现成品公共艺术造型逻辑日益完善
1.2.2 外联——现成品公共艺术与环境关系日益紧密
1.3 爆发还是沉默?——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1.3.1 向过去道别——再没有艺术家以现成品为主要造型手段
1.3.2 可待成追忆——现成品公共艺术更多以怀旧为主要功能
1.3.3 瞬间成永远——现成品公共艺术的临时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1.4 中国式的诘问?——张江艺术花园“∧”
第二章-影像的幻术——二维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2.1 我从画中来——二维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2.2 渐入佳境——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
2.2.1 不空中空——剪影正负形
2.2.2 有板有眼——插接与折叠
2.2.3 推拉工具——厚度拉伸
2.3 不甘命运摆布——二维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2.3.1 坚守——传统基础上不断改良
2.3.2 抗争——逐渐探索跨界新形式
2.3.3 新生——在巨型公共艺术中重新找到自我
2.4 为我所用——中国成都太古里的二维公共艺术
第三章-怀旧情怀与前瞻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设计创新9天
3.1 并不简单的小点——像素化艺术的历史渊源
3.2 在怀旧认同中畅想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3.2.1 胸怀——像素化公共艺术具有开放的框架
3.2.2 禀赋——像素化公共艺术能够兼顾怀旧与前瞻
3.2.3 成就——像素化公共艺术善于融入建筑环境
3.3 艰难求索——中国像素化公共艺术“像素立方体”
第四章-星河光转——能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4.1 永不停歇的梦想——能动艺术的历史渊源
4.2 站在巨人的肩膀——能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4.2.1 考尔德的奠基——能动公共艺术的艺术化阶段
4.2.2 乔治•里奇的建构——能动公共艺术的工业化阶段
4.2.3 纷纷试水——能动公共艺术的科技化阶段
4.3 泛化、转化和引申——能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4.3.1 能动概念日渐泛化
4.3.2 能动主力逐渐转化
4.3.3 能动概念逐渐引申
4.4 与世界肩并肩——中国能动公共艺术《凤凰》
第五章-镜中世界——反射型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5.1 曲“镜”通幽——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5.1.1 匠人精神——日本反射型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5.1.2 深厚积淀——欧洲反射型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5.1.3 锐意进取——美国反射型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5.2 古老东方的思辨——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发展
5.3 对碎片化世界的回应——反射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5.3.1 内敛——反射型公共艺术尺度可能渐趋缩小
5.3.2 务实——反射型公共艺术临时性和实用性逐渐增强
5.3.3 发散——反射型公共艺术材料日渐多样
5.4 引领时尚——中国反射型公共艺术上海新天地广场境面反射装置
第六章-顺时而动——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5天
6.1 赤子之心——生态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6.2 枝繁叶茂——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
6.2.1 以刚克刚——力求以科技解决问题的生态公共艺术
6.2.2 以柔克刚——运用原生态材料的生态环境公共艺术
6.2.3 倔强的牛虻——警示公众注意的生态环境公共艺术
6.3 未有穷期——生态环境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6.3.1 短暂——临时性作品数量增加,回收材料日渐占据主流
6.3.2 坚强——永久性作品重视坚固材料,注意提高维护性
6.3.3 成长——警示型和科技型生态公共艺术分化日益明显
6.4 为时不晚——中国生态环境公共艺术“cola-bow”
第七章-为了明天——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7.1 千树万树——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渊源
7.2 步入正轨——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发展
7.2.1 跨过卢比肯河——2000-2010年的植物仿生公共艺术
7.2.2 起承转合——2010年前后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进展
7.3 润物细无声——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7.3.1 轻——基础材料逐渐重视轻质量、高强度与可回收性
7.3.2 真——形态上越发逼真,进一步融入都市环境
7.3.3 活——发挥自身优势,更多采用互动技术以实现社会效应
7.3.4 强——功能越发强化且实用,推广普及门槛降低
7.3.5 净——夜间照明逐渐基于清洁能源
7.3.6 辨——技术哲学层面还需深入思考
7.4 来日方长——中国植物仿生公共艺术成都太古里部分作品
第八章-数字原住民的精神图腾——声光互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4天
8.1 殊途同归——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渊源
8.1.1 有光为证——声光公共艺术的早期发展
8.1.2 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源头之二——互动公共艺术的早期发展
8.2 飞向无垠——2010年以后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最新发展
8.2.1 移步换形——与人的位置互动
8.2.2 举手投足——与人的动作互动
8.2.3 心随声动——与人的其他互动途径
8.3 给未来的自己——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8.3.1 更多元的未来——互动媒介结合程度日益紧密
8.3.2 更发达的未来——互动手段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8.3.3 更壮观的未来——互动作品规模日渐大型化
8.3.4 更耐人寻味的未来——互动的艺术效果还有待观察
8.4 弯道超车——中国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声波》
展开全部
课程简介
1. 对比教学:公共艺术范围广泛,因此重点通过与雕塑、设施、建筑、景观等相关艺术门类对比,帮助学习者深化对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
2. 案例教学:公共艺术是一门动态中的实践艺术,通过大量最新案例的深度细致解读,帮助学习者了解世界各国近年来在此领域不断探索的最新成果。
3. 实践教学: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简单易学,课程通过轻松诙谐的现成品运用等途径,鼓励学习者大胆尝试创意设计,表达自己的主张,了解设计流程。
展开全部
教学大纲
绪论 序章
绪论
全球公共艺术简介
公共艺术是动态的存在,进入2010年后在移动互联、新材料、基于文化创意转型的城市再生等大背景下,像素化、植物仿生等新兴公共艺术形式异军突起,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帮助同学们把握公共艺术这一影响深远的变化,并以此为窗口了解世界前沿艺术、科技、社会思潮,正是《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
第一章 信手拈来——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现成品的使用是当代公共艺术与传统雕塑区别最显著的设计方法之一。将寻常可见的工业现成品放大尺度,使其在公共空间中具有了新的意义。奥登伯格等艺术家创作了《晾衣夹》等众多经典作品。2010年以后,围绕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形式探索与创新仍在继续,呈现出诸多新颖的发展趋势。
追本溯源——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奥登伯格为代表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在公共空间中将复制现成品的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发扬光大,在很大程度上为这一领域原则、规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百舸争流——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百分比计划”开始大规模实行,以考尔德为肇始,众多美国艺术家的作品从美术馆内走向广阔的户外空间,走向美国联邦资金建设的诸多海外使领馆。奥登博格很快抓住了这一机遇,他的现成品公共艺术实践延续了此后的三十余年,其中的形态演进规律虽不是非常明显,因为这些作品的形态往往受到甲方的要求或所在环境的制约。
爆发还是沉默?——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奥登伯格之后的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去向并不明朗,但有这样的几点趋向已经非常明显。
中国式的诘问?——张江艺术花园“∧”
公共艺术概念进入中国已经很久了,相关实践也一直在推进当中。上海张江艺术花园中的“∧”就是典型案例,作者以典型的波普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大型的易拉罐,打开的易拉罐用吸管支撑在地面上,保持着倾斜状态。作者在这里也希望表现快餐对儿童的不利影响这一社会问题。同时在易拉罐后部安排了梯子,儿童可以攀爬,并从吸管中滑下来 ,以起到滑梯的作用。
第二章 影像的幻术——二维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二维公共艺术是利用绘画、剪影、厚度拉伸等方式,赋予二维图像以三维体积的公共艺术设计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浮雕,它糅合了绘画、视觉传达等领域的成果,是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重要类型。二维公共艺术免去了复杂的三维体积塑造过程,为众多画家、摄影师、平面设计师提供了进入公共艺术领域的渠道,进一步彰显了公共艺术的跨学科与开放特征。同时这种艺术形式普遍具有视觉效果突出、鲜明,节省占地等优点,但同时也带来必须限制观赏角度的局限。
我从画中来——二维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在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中,印第安纳和哈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他们奠定了二维公共艺术的基础毫不为过。
渐入佳境——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二维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画家、风景园林设计师等领域人士的认可。在这一阶段,剪影正负形的基本准则已经确立,并开始探索与一系列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如何更好适应环境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二维公共艺术也变得更具包容性,其主要类型包括了剪影正负形、插接与折叠以及厚度拉伸。
不甘命运摆布——二维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从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的实践可以判断,二维公共艺术的设计创新体现出三个显著趋势,分别是尺幅巨大化、形式综合化和应用受局限。
为我所用——中国成都太古里的二维公共艺术
成都太古里的公共艺术运用常见的、简单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深刻并具有普遍性的主题意义,呼应所在地区主要人群特点,理解起来无障碍。又适应所在环境形态特征与功能属性,与交通流线穿插,又具有国际化特征,总体效果十分成功。
第三章 怀旧情怀与前瞻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像素,英文对应为Pixel。从定义上看,像素是基本原色素及其灰度的基本编码。作为构成数码影像的基本单元,我们通常以像素平方英寸(Pixels per inch,简称PPI)来表示影像分辨率的大小,也就是衡量图像质量和清晰度的关键标准之一。像素点用矩阵排列或拼合成图像,这种图像也称位图,与后来的用数字公式表示的矢量图有根本不同。
并不简单的小点——像素化艺术的历史渊源
虽然像素化艺术使用的是当今的形式元素。但这种用大量类似特性元素通过组合,以形成一定距离上的整体视觉观感的方法却并非历史上的首创。1884年年轻艺术家乔治•修拉第一幅正式作品《阿斯尼埃尔的沐浴》,唯一的不同,在于画家创造这一视觉效果的方式。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用一个个小纯色点组成的,而非在画板上调和好后再画到画布上。
在怀旧认同中畅想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发展到今天,像素化与其说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遍及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这一文化现象的繁荣有其大背景,即数字化和人的固有怀旧心理,它既属于当下,又属于未来。因此,像素化公共艺术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主要有三点原因。
艰难求索——中国像素化公共艺术“像素立方体”
像素化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兴起不久,因此在国内的应用案例还不多。在完全意义上的公共艺术领域,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自我国台湾省一个名为“像素立方体”(Voxel scape)的实践。
第四章 星河光转——能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为艺术作品赋予动感是艺术家一项古老的希冀。发展到今天,能动已经是当代公共艺术区别于传统雕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进入21世纪后,在公共艺术技术含量提高的大背景下,能动公共艺术逐渐出现概念泛化和主力转向的趋势,带有能动叶片的部分作品逐渐归入生态公共艺术中,电动、程控成为能动公共艺术的的主流,其2017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值得拭目以待。
永不停歇的梦想——能动艺术的历史渊源
首先需要看到,今天的能动公共艺术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为使三维艺术具有动感是从古至今一代代艺术家的梦想,我们从未来主义的《在空间里连续性的独特形式》以及构成主义的《第三国际纪念碑》三件作品的形态演进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
站在巨人的肩膀——能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首先需要看到,今天的能动公共艺术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为使三维艺术具有动感是从古至今一代代艺术家的梦想,我们从希腊化时期的《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未来主义的在空间里连续性的独特形式》以及构成主义的《第三国际纪念碑》三件作品的形态演进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
泛化、转化和引申——能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在2010年以后的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大背景下,能动公共艺术受限体现出与其他设计创新类型公共艺术同样的演变趋势,即受到科技发展越来越深的影响和介入,技术上渐趋复杂,技术含量日益增加。
与世界肩并肩——中国能动公共艺术《凤凰》
201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建区三十周年之际,需要完成新的纪念碑。新纪念碑选址北海路和第二大街交口,均位于交通环岛之上,这对纪念碑的尺度、形态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法国艺术家梅泰的方案有其鲜明的特性,首先是出色的整体视觉效果,梅泰仔细考察了天津的自然环境,从海藻等海生植物上汲取了灵感,在造型上突出了开发区蓬勃向上的积极面貌,与世界能动公共艺术的发展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线。
第五章 镜中世界——反射型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借助发达的材料冶炼与加工工艺,立体造型艺术的材料就具有了反射周边事物的神奇能力。特别是不锈钢抛光后闪亮无比,大大增加其可观性。不锈钢的强反光性恰当运用会产生镜面效果。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艺术形式在尺度上、材料上、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上都出现了几近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最值得关注的公共艺术形式之一。
曲“镜”通幽——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依赖高度抛光的不锈钢和其他金属工艺实现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公共艺术中创作浪潮,日本、欧洲和美国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角度的探索,成为我们今天追溯反射型公共艺术的主要源头。
古老东方的思辨——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发展
作为与《云门》齐名的公共艺术,卡普尔的另一代表作《天镜》2001年4月27日方才落成,共耗资90万英镑,他根据剧场外的环境空间尺度,将尺寸定为6米直径,自重10吨,全部以高度抛光的不锈钢制成。一侧凹面,一侧凸面,实时反射着周边环境,这在当时是创新之举。在《天镜》中,卡普尔将印度的哲学思想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大放异彩,说明艺术作品的人文属性依然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对碎片化世界的回应——反射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通过对反射公共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近年来最新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在未来的发展明显具有三点趋势。
引领时尚——中国反射型公共艺术上海新天地广场境面反射装置
近年来最接近世界反射型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的国内作品是2014年,由荷兰建筑事物所UN Studio在上海新天地商场门前完成的“镜廊”。“镜廊”在形式上融合了建筑、雕塑、景观等,既有空间可供体验,又有视觉图像可供欣赏,打破原有艺术形式局限。“镜廊”比较注重与人和环境的交流融合,形式运用得当,充分地反映了国际范围内反射公共艺术逐渐向着临时性、小型化和实用性发展的趋势。
第六章 顺时而动——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自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可辨识的艺术形态诞生以来,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生态性的追求就成为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众多艺术家针对生态观念和低碳材料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展开了一系列探索。这些探索类型广泛,规模不一,但总体特征是重视运用具有天然属性的材料,更强调对自然的被动适应而非主动改变。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艺术家就从不同角度探索了生态公共艺术的建设。
赤子之心——生态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在漫长的历史中,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人类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才引起人们重视。现在所强调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环境问题不但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求制作过程无污染,不浪费资源,即循环利用,与自然发展相结合的生态设计理念开始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这时起,公共艺术设计才开始广泛重视到这一问题。
枝繁叶茂——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行之有效的生态公共艺术创作方式开始显露弊端,作品状态和所选基础材料的非永久性,制约了传统生态公共艺术在人流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推广的可能性,进而将这些作品与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因此,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由于新技术的介入和新观念的成熟,分化出了三条主要的发展路径:分别是单纯关注技术、注重原生态材料与警示公众注意。
未有穷期——生态环境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从最新生态公共艺术建设显露的趋势可以看出,基于此,具体的建设趋势可以归纳三点。
为时不晚——中国生态环境公共艺术“cola-bow”
塑料是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的石化制品,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却是一种很难自然降解的材料。2013年,由槃达建筑事务所(penda)设计的公共艺术非永久性装置“cola-bow”落成于北京大学生设计展门外。这件作品由大量可口可乐瓶组成。设计方希望唤起公众对塑料污染的重视,鼓励市民将回收塑料瓶作为日常习惯的环保行为来加以推广。探索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建设与管理的绿色发展是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七章 为了明天——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近年来,欧美公共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种尽可能模仿植物外观和组织结构,体现生态、低碳特征的公共艺术大行其道。从早期的《信号灯树》为人们熟知,逐渐成为各路艺术家创作的热门,到2010年英国墨西河畔的《未来之花》成为成熟标志,相关案例在2010年后快速增加,成为一种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文化现象。
千树万树——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渊源
1998年由法国艺术家皮埃尔·维维安(Pierre Vivant)在伦敦完成的《信号灯树》(The Traffic Light Tree)应当是利用植物造型表达生态主题的仿生型公共艺术较早的实践案例。作者创作《信号灯树》的初衷是代替原处一棵因污染死去的法国泡桐,可以说具有很强切的环境保护意味。完工后的作品其基本形态都与旁边的树木十分相近,视觉效果统一,同时带有人工特征的信号灯又能与都市的摩天大楼融合到一起。
步入正轨——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发展
虽然在公共艺术领域借鉴植物仿生学的成果相对比较晚,但发展较快,仅仅十余年间,对植物的模仿就从单纯的形态仿生向复杂的非形态仿生发展,由早期《信号灯树》对植物外在形态的借鉴,深入到对植物系统的能量转化与环境适应特性的模仿,开始融入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创想。
润物细无声——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2010年前后,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与临时功能性建筑的成功结合反映出复合碳纤维等材料工艺的进步和复兴城市社区的特殊需求,在未来势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成为生态公共艺术的主流之一。《太阳花》等新一代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能够实现将太阳能采集的电能除自用外输入电网,就是依赖智能电网技术的突破。同样,大多数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在夜景照明中能够实现低能耗,也离不开LED光源的普及。新一代技术的成熟与廉价,加之设计思想日益成熟,无论是基础设施供应商还是艺术家个人,都能比较恰当地处理植物形态、功能、工艺之间的平衡,使作品有更大的几率付诸实施。
通过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重点分析,根据对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发展历史的梳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思潮发展的宏观趋势,可以为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发展总结出六点趋势。
来日方长——中国植物仿生公共艺术成都太古里部分作品
由于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在欧美国家成熟相对较晚,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也远不如其他环境类型或设计创新类型的作品。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还要数成都太古里项目中的《自然》和《大花》等作品。总体而言,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推广对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第八章 数字原住民的精神图腾——声光互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声光互动公共艺术是世界公共艺术大家族中最新的成员,特指以声、光为主要手段与公众展开互动的新型公共艺术。当代声光互动公共艺术融合了传统雕塑、照明、设施等多方面要素,体现着当代社会科技重要性日益提高以及对人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重点对应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并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千禧一代。其具有较为清晰的源头,分别是声光公共艺术与互动公共艺术。
殊途同归——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渊源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会发现它是由声光公共艺术和互动公共艺术在不同背景下分别发展起来,并在特定时期逐渐合并的结果。
飞向无垠——2010年以后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最新发展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观念的更新,声光与互动两大类公共艺术逐渐呈现合流之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出传统上利用物质塑造形体的表现方法,转而依赖声、光等媒介与观众互动,提升作品的感召力,获得了巨大成功。
给未来的自己——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通过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诞生、发展与近年来的演变可以归纳出其在今后一段时期四点显著的建设趋势。
弯道超车——中国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声波》
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出现既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也与公众对公共艺术创意思维的接受度有关,还取决于维护和保障的力度。《声波》由Penda建筑完成,位于襄阳中华紫薇园入口,是目前中国大陆将省广互动功能较好融合后打造的新形态公共艺术之一。
收起
考核标准
课程总分100分
平时成绩 18.0分
章节测试成绩 12.0分
见面课成绩 40分
期末成绩 30分
论坛成绩 0分
二、公共艺术是将什么元素结合在一起所诞生的新形式的艺术
公共艺术是将工业设计的设施、传统的景观、传统的雕塑、景观的设施元素结合在一起所诞生的新形式的艺术。
公共艺术泛指一切置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以区别于置于各种封闭空间(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也可以不开放)内的艺术品。
专指当代艺术范畴内,有意识地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来规划、设计、制作、设置于其间的建筑、雕塑、壁画、喷水池等艺术作品,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包括了一些流动性的、动态性的、互动性的艺术展示。
公共艺术,即public art,在它的英文释义中,“public”被解释为“公众的、公开的、公共事务的、公众享用的”;“art”一词的含义是“技术、美术”,可以被解释为作用于人类精神的,一种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一般通过人类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在人类头脑中留下印象。
公共艺术不仅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其中涉及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经济等很多问题。公共艺术是联结公共、大众和艺术的一个特殊文化领域,体现了当代的文化精神。公共艺术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
三、公共艺术作品的特点
1、公共艺术设计具备明确的方法论意识
公共艺术设计受过社会方法论的训练,公共艺术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是艺术家又是社会工作者。因为它不是纸上谈兵的创作和设计,不是一只笔就能完成的艺术创作,而是从设计和创作中更多的考虑操作的方式、方法、程序和准则等,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创造者,通过有效的方法来保证公共艺术项目的实施、了解社会艺术政策、了解有关公众事物的工作程序、公共艺术的各种制度。公共空间多由政府管控,因此公共艺术创作需要考虑当地政策规章,需要与政府机构沟通合作。
四、北京前海是人造岛屿吗
此次前海公共艺术季在公共艺术史上创造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城市未开始大规模建设时,就用公共艺术来定义城市性和公共性;第一次全面促成由建筑师和多领域艺术家跨界合作公共艺术作品;第一次规定公共艺术品要具有功能性,必须是能够使用、能够参与的公共艺术品”,前海公共艺术季联合策展人、揭幕仪式主持人周榕先生说。

前海公共艺术展揭幕现场
5月12日下午,由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主办,深圳市一和雅韵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贵点画廊有限公司承办的“艺术,与前海一起成长”2016前海公共艺术季系列活动——前海公共艺术论坛暨公共艺术展在深圳前海揭幕。

前海公共艺术展揭幕现场-前海管理局蔺宏副局长致辞

前海公共艺术季总顾问栗宪庭先生
前海管理局蔺宏副局长,前海管理局城规处郭军处长、叶伟华副处长,深圳市委外宣办市设计之都推广办主任韩望喜,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乔恒利,市文体旅游局调研员刘东,南山区交通办主任谢春华,策展人团队栗宪庭、周榕、任克雷、刁中,建筑师和艺术家张永和、张兆宏、Benjamin Beller、王天齐、尹毓俊、卢远良、周力、白宇西、刘柏坚、伊藤彦子、陈文令、彭乐乐、武权、蔡雯瑛、Chris Lai、王永刚、车飞、林旭辉、王天农、廖振宇、崔凯,嘉宾王宏伟、宋宏焘、陈钰夫及工作坊顾问、艺术评论家张海涛、舒阳,建筑、规划、文化领域的嘉宾黄伟文、王晓东、冯越强、宋宏焘、陈钰夫、王宏伟等出席了揭幕仪式及论坛现场。

公共艺术展现场-观众与尹毓俊+卢远良《春暖花开》作品互动

公共展现场-周力(左四)、白宇西(左五)与嘉宾在作品《朝隮》前

公共艺术展现场-青年艺术家王天农现场介绍作品《纪念碑》
前海公共艺术季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标杆
本次活动的总顾问栗宪庭先生在接受新浪当代艺术频道采访时说,“希望公共艺术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建设的一个标杆,成为一个新的景观,成为艺术调和现代城市人们焦虑的精神,把艺术还给城市,还给观众。”前海从建设初始就提出公共艺术建设的理念,这种理念是超前的,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

公共艺术展现场-《微型CBD》栗宪庭(右二)
2016年前海艺术公共季,自4月23日启动以来,举办了“刘索拉与朋友们”的互动音乐会、“鲤跃前海——艺术学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部分艺术活动已经提前向观众展示。艺术家、音乐家及深港两地的师生积极参与,广受媒体和观众关注。前海公共艺术季的成功举办,也有幸请到荷兰著名先锋建筑师维尼·马斯和日本“策展地图十年坐标”清水敏男担任顾问并为活动出谋划策,而且担任展览总监的贵点艺术左函、前海管理局程亚妮以及创始点蔡雯瑛为前海公共艺术展的顺利进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刘索拉与朋友们”音乐会现场

“鲤跃前海——艺术学堂”活动现场

揭幕式结束后观众前往公共展现场途径鲤鱼旗展示现场

隋建国《中国制造》

车飞作品《瓶砖》

Chris Lai(荷兰)《超自然》
前海公共艺术季启动后便推出了包括艺术大家隋建国的《中国制造》、车飞的《瓶砖》、Chris Lai(荷兰)《超自然》在内的四件装置作品,和上述的两项公共艺术活动。
隋建国的作品《中国制造》,是艺术原创性在世界对中国现成品的疯狂需求面前一次表面上的完结;车飞的作品《瓶砖》是以中国乡村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为背景所形成的设计思路,花瓣状的水瓶可以用榫桙的方式插接在一起组成任何形状的简易构筑物,既节约了包装和堆放面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建材功能;Chis Lai(荷兰)的作品《超自然》是一个可以操纵刺激观众观感的装置,它扭曲了观众的感识,但也展现出自然与不自然之间动态的、多重的关系。

小朋友在青年艺术家廖振宇作品《牛羊群》中迟迟不愿离去
作为公共艺术季的重头戏——公共艺术展“前海100米”和“青年艺术”正式集体亮相。“前海作为正在建设中的新城,举办公共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在新城建设的初始就播下艺术的种子,让公共艺术和自贸新城一起成长,让未来的前海更具魅力。同时邀请入住前海的企业,合伙人参与进来,目的也是想让前海的企业、合伙人都能够意识到责任,共同打造前海的未来,让前海在成长前期超越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可能性”。前海局蔺宏副局长说,“这恰恰是我们坚持做公共艺术的意义,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息息相关。”
“前海100米”呈现了9件由艺术家与建筑师跨界组合创作的大型城市家具和道路装置作品,展示于由露天停车场改建的展示空间中。其中不乏明星建筑师和艺术家,如张永和、陈文令、王永刚、萧昱、周力、彭乐乐等。同时还呈现了青年艺术家的大地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展现场-武权与彭乐乐作品《积木教堂》
对于此次活动,深圳市委外宣办市设计之都推广办主任韩望喜评价到:“一个城市没有艺术的话,就像一棵树没有花朵。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何为?前海公共艺术季叩问了艺术家创造性才华与一座城市未来的关系。”

张永和在与隋建国、张兆宏合作的作品《天空之城》前讲解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先生认为,“前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不仅要考虑硬件建设,还需考虑软件建设。对于前海来说,建设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是件容易的事,亦不是一个口号。需要一件件文化事件的慢慢积累,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前海公共艺术论坛:在国内没有太多先例
同日举办的前海公共艺术论坛,针对“公共艺术在前海的前景”展开激烈的研讨,建筑师、艺术家及支持企业组合汇报和分享了作品的创作理念,并与策展人、批评家、相关领导、前海企业以及媒体、公众一起,共同探讨前海建设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话题。艺术家和建筑师组合的合作方式进行创作,让他们进行思想杂交,做出了新的、非套路化的诠释。

前海公共艺术论坛现场
前海公共艺术季经过半年的筹划和准备,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创新,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前海管理局叶伟华副处长认为,“‘前海100米’关注了前海建设中的现实需求,以城市道路、家具为载体,推进建筑师、艺术家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展览现场公众也积极地参与和互动。这在国内也没有特别多的先例”。

公共展现场-与会嘉宾在刘柏坚(香港)+伊藤彦子(日本)《合道城市微养生园》作品前
普遍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公共雕塑展,缩小了公共艺术的本身实验性。栗宪庭认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是模仿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迅速,艺术思想却很滞后,人们生活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看到的多是很传统的艺术观念,这次公共艺术把艺术的实验性多种方法展现,展示在公众场合,与公众互动,改变了公众的审美趣味,这也是艺术!”。

公共艺术展现场-特邀顾问任克雷与青年艺术家廖振宇作品《牛羊群》互动
本次展览特邀顾问任克雷先生认为,“前海公共艺术活动是很有远见的,城市发展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城市未来的成长性、持续性,对城市建设是引领性、实验性的。此次跨界合作的公共艺术反映了一个现代的、多元的、有文化的现代城市的内涵”。

公共艺术展现场-策展人周榕、观众与作品《城市表情》互动
前海公共艺术展之前,参与者基本没有公共艺术的概念,认知的公共艺术也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雕塑等。这次活动引入了新的力量冲破了人们对常规设计的理解,打开了人的想象和认知的空间。本次联合策展人周榕先生认为,“这次活动最成功的是,以实体的方式把城市公共艺术作品集中展现在眼前,让参与者切身地感受到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及带来的变化,从这点上来说,前海的公共艺术前景非常广阔”。

公共艺术展现场-策展人刁中(右一)、招商蛇口总建筑师胡树志(左一)与张永和+隋建国+张兆宏作品《天空之城》互动
本次联合策展人刁中认为,“前海公共艺术季是让不同的人一起来做这件事,这件事本身不是一个能让人拷贝或常规的方式实现的,每一次都是在突破和创新。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心血和希望,在满意与不满意中得到一种创新和思考,以及惊喜”。
前海公共艺术展:前海100米及青年艺术作品精彩亮相

张永和+隋建国+张兆宏作品《天空之城》图解

张永和+隋建国+张兆宏作品《天空之城》观众互动

公共艺术展现场-张永和在与隋建国、张兆宏合作的作品《天空之城》前讲解
《天空之城》作品,这是一个关于意外发现的故事。不管是它所创造的一组理想化的空间关系,还是其中独具艺术性和互动性的城市家具,都在诉说一种人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立场,也激发了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想象。在这里,不经意的发现包括娓娓道来的音乐,不断变换的空间序列,以及由使用者和内置家具共同激发的细微动态变化,它们都在试图将这两重关系以微妙方式进行连接和匹配,同时也传播着这不断探索的旅程中的乐趣。

《微型CBD》:本杰明(法国)、王天齐、李心路

《微型CBD》:本杰明(法国)、王天齐、李心路
《微型CBD》由13个不同尺寸与高度的摩天大厦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包括路面,皆是由同一种材料制造的:红砖。隐藏在大厦里的喷雾冷却系统会通过扩散水滴来控制气候和笼罩整个空间,成为一个朦胧的冷却云。不同高度的平台式的家具可以运用于非常广泛而自由的陈列摆放与用途。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做什么,不做什么,并没有被制约。微型CBD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空间,一张空白页,公众将自己决定如何去使用他们的街道,如何去使用他们的城市。

尹毓俊+卢远良作品《春暖花开》

尹毓俊+卢远良作品《春暖花开》局部

尹毓俊+卢远良作品《春暖花开》局部
《春暖花开》作品以风向标为基本构成元素,并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依附在柱子上,且每一个字都有它不同的朝向,可随着风与人的流动而逐个转动,以此形成一座具有文学色彩的公交车站。
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文字间形成斑驳的影子。公众在等候公车的片刻中,既可以用不同的视角、顺序来阅读这首短诗,也可以在此重构一个个新的“海子”。
作品旨在一个完全由填海造地而成的新经济区域——前海中塑造关于“美好生活”的公共舆论空间,让诗意与人一同流散到各个地方。其中,既有理想主义的建构,也有关于现实社会的隐喻。

刘柏坚现身现场解说他与伊藤彦子作品《合道城市微养生园》

刘柏坚(香港)+伊藤彦子(日本)《合道城市微养生园》局部
作品《合道城市微养生园》,“合道”,谓合于自然或人事的道理,修神养性之最高境界。作品希望表达理想都市是自然养生合一,通过在城市街道旁融入充满艺术气息的养生空间,让市民在上班休息时间也可以去锻炼伸展一番。快与慢的融合,人与人之间增加停留点,鼓励片刻的交流,是锻炼、是园、是坐、是休息的所在,也是通往地块绿色空间的门。

陈文令正在介绍与胡倩合作的作品《雨停》(正在施工中)

陈文令作品-作品《雨停》完后将以此作品替换图中红色雕塑

陈文令作品-作品《雨停》完后将以此作品替换图中红色雕塑(局部)
《雨停》呼应了深圳这一城市多雨的特色,营造了这样一个空间,有雨时来此避雨,无雨时来感受“雨”。
这个由立柱支撑金属薄板顶棚构成的半封闭空间,天花设置了降水系统,在不下雨的天气,顶棚下将会降下暴雨(如每小时降水量172mm);在下雨的天气,顶棚下停止降水,成为人们躲雨、休憩的空间。是空间与城市的呼应,是人与空间的共情。

周力+白宇西《朝隮》

周力+白宇西《朝隮》

周力+白宇西《朝隮》侧面
虹升霓散,云出径现。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隮:云气升腾。《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毛传》:“隮,升云也。”朱熹《集传》:“朝隮,云气升腾也。”
隮:二,虹。《鄘风·蝃蝀》:“朝隮于西,终朝其雨。”杨树达《述林卷》:“隮亦谓虹,知古意虹为通称,细分之,见于东方者谓之,见于西方者谓之隮也”

武权+彭乐乐作品《积木教堂》(夜晚效果)
作品《积木教堂》,勾起人们的儿时记忆,缓冲了在城市中穿梭忙碌的人的精神和视觉,柔软着心灵柔软着这座城市。
作品以最基本的积木造型,最现代的材料而形成光体门户,周遭市井的音量控制着它的光彩。彩色样式完全由车站周围的城市街景声所决定。当它最亮时,便是城市中一天最热闹的时刻,比如上下班的早晚高峰;而当城市安静下来,随着入夜它也随之寂静下来,变为幽幽的蓝色,依然为晚归的人遮风挡雨,指明前行道路。
它不只有光彩,同时还是个智能性的”城市多功能厅”。它除了可以承载一般性媒体的责任,其交互式视屏还可以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检索、咨询、预订以及其他与城市相关的服务,比如子机充电、自动售货机等。

陈育强(香港)+Chris LAI(荷兰)+蔡雯瑛(香港)《城市表情》观众互动

公共艺术展现场-陈育强(香港)+Chris LAI(荷兰)+蔡雯瑛(香港)《城市表情》
作品《城市表情》,反思手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公用电话亭和手机结合,创造一个装置使得人们能够真正的发生联系。而这个装置还能将使用者的情绪呈现出来,形成了城市表情。
“城市表情”分成了能量站、手机通话区、灯光装置这三个区域。在这些区域内能体验到高速上网的乐趣,无形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上网和通话的区域。同时在这些区域增加了一系列感应器来加强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在不同情境下能体会到每个亭子不同的表情变化(每个亭子有九种表情变化)——城市“活”了起来,在此的短暂停留变得意趣盎然。

萧昱+王永刚作品《流动》(晒网)

萧昱+王永刚作品《流动》(作者王永刚与作品合影)
作品《流动》(晒网),作为城市绿地的“艺术馆”,让平民与艺术作品零距离接触,或一瞬间变成相互的一部分。且每一个“艺术馆”阵列组合,依据周边的环境变化而改变——这里设计一个膜结构的竹亭子,内部将艺术家萧昱的一件艺术作品融在其中,亭子的顶部开口,可以局部透光,同时也可以有控制的透进少量的雨,让大家感受不同天气下城市生活的乐趣。
具有自然传统记忆的亭子重新回到现代大城市。形成一系列“营”,与前海新的都市形成对话关系。
青年艺术家大地艺术
青年艺术家是城市生活最敏感的群体之一,他们的作品能够透过强烈的主体感受和当下社会环境所遭遇的独特事件,从而给人们带来新鲜的体验和不同思考方式的提示。

青年艺术家王天农作品《纪念碑》
前海是人工填海造就的岛屿,是人类的一个创举。人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自然的“抗争”——人类在与自然界的角力中,不断地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与资源,而前海以及其它人造岛屿,便是人类从自然界索取到的宝贵生存空间。王天农的作品是对人造岛地质的摹仿。巨大的土堆拔地而起,成为了地面的延伸,仿佛是一座纪念碑——纪念了渺小的人类,在与自然的博弈中取得的胜利。作品是前海的纪念碑,而前海是人类的纪念碑,沧海桑田,当故事成为现实,无数高楼大厦从曾经的海面上拔地而起时,我们不禁感叹世界白云苍狗、今非昔比。

青年艺术家崔凯作品《LONG》
崔凯将“头发”种到地上,头皮层与地质层,生长在土地上的植被与“头发”,二者同时形成了形同形,意与意的置换,橡胶的材质完美的复刻了头发的质感与特性,栽种于地上正如土地自然生长出一样,一阵风吹过,发丝微微浮动。

青年艺术家廖振宇作品《牛羊群》
廖振宇将数码印刷出来的羊通过装置的方式,直接“放养”到都市“草原”中。在这具有现代特征的“草原”里,放养一批羊和牛,这种反差所暗示的内容浅显易见,却是一语中的,直指都市环境中所缺失的精神需求。
据悉,前海公共艺术展将在前湾一路与鲤鱼门街一线的公共空间持续至6月18日。
打开新浪新闻
回到首页 查看更多精彩
打开新浪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视频
以上就是关于公共艺术建筑作品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