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传统工艺(婺源传统工艺品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婺源传统工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婺源县美食
婺源县美食有婺源荷包红鲤鱼、婺源汽糕、粉蒸菜、糊豆腐、婺源酒糟鱼等。
1、婺源荷包红鲤鱼:产于婺源民间,色泽金红,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腹厚肥大,状似荷包,故称荷包红鲤鱼,是中国著名优良鱼种。荷包红鲤鱼不仅肉质肥美,营养丰富,且具药用价值。
2、婺源汽糕:婺源汽糕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特产。婺源县汽糕表面鲜香油亮,光亮透亮,中间布满了蜂窝状的气孔。加上浓香的佐料,品尝过后,淡淡的一丝醇香留存于舌尖,令人回味无穷。婺源的汽糕可谓别具特色。籼米则不同,黏性较小,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组织细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较小,硬质粒多,油性较大,质量较好,适合于米浆的研磨和各种糕点小吃的制作。
3、粉蒸菜:婺源人最爱吃的一种菜,无论荤腥或蔬菜都用生米粉蒸,如蒸鸡、蒸鱼、蒸肉、蒸猪脚、蒸苋菜、蒸豆角、蒸茄子、蒸芋头、蒸南瓜等。有时还用板栗、芋头、萝卜、冬笋等与猪肉混合蒸,称为蒸杂碎。
4、糊豆腐:味道鲜而且清,是当地代表菜。糊豆腐是江西九江婺源一带宴席上的第一道下酒菜,其味香鲜可口。味道鲜而且清,是当地代表菜。
5、婺源酒糟鱼:酒糟鱼是婺源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土特产食品,沿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选用蓝天绿水蕴育,鸳鸯湖中的淡水活鱼为主要生产原料,配以糯米酒,多种中草药、植物油、辣椒、精盐、香料,加之以现代化的高温杀菌和真空包装,精堪工艺制作而成。产品色泽金黄,香而不腥,肉味鲜美,开胃爽口,且久食不腻,冷热食均可。简易方便,是居家、宾馆、旅游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二、婺源彩虹桥景点介绍
婺源有一种颇有特色的桥—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
彩虹桥位于清华镇境内,始建于宋代,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也是婺源的标志之一,被媒体誉为中国最美廊桥。岸边远观彩虹桥和水中的倒影,在周围山水映衬下显得更加生动,著名电影《闪闪的红星》也曾在此取景。
桥中有石桌石凳,游人可坐在桥上稍作休憩,纵览四周风光。不过更多人会选择在岸上远观廊桥全貌,配合着旁边的村子、桥下的小溪,以及水中的竹排,拍廊桥和水中的倒影,随手一张都是大片。桥上的阁亭上面有一匾额,写着长虹卧波四个大字,下面的神龛内供奉着建此桥、重修此桥的先人,和上古治水的大禹。
淄博景点推荐
鲁山溶洞群风景区是淄博市下的沂源三大溶洞之一,这个溶洞开发得比较晚,所以知道的人也是相对较少,这个溶洞因为其数量多,分布特别集中,总称为沂源土门喀斯特溶洞群。这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溶洞群,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溶洞群。
周村古商城应该算是淄博比较有名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不花钱也可以玩,只有个别的景点如果你特别感兴趣可以买门票进去看看,还是特别有古香韵味的,这里在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商镇,号称天下第一村。周村古商业是在各种手工业、农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织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淄博
三、油纸伞的产地
很多人一提到油纸伞,言必称苏杭,好象苏州、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事实上,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日用雨具,是一项传统、普遍的手工业。从前的油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寻常可见。只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杂,年轻人不愿从业,使得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沿。先前,遍地开花的伞厂(伞铺、作坊)所剩无几。中国现只有安徽泾县、婺源甲路、四川泸州、浙江杭州、湖南,还有就是台湾美浓。现已被列入“非遗”保护的有泸州纸伞、杭州绸伞和婺源甲路纸伞。泸州纸伞、杭州绸伞申报得早,一同被列入为国家级“非遗”。后来申报的甲路纸伞,是省级“非遗”,接着在申报国家级。论规模、工艺,是婺源甲路纸伞。甲路纸伞起源于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康熙甲戌年(1694年)载入史册,1936年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恢复生产后产量逐年上升,2014年产销量30多万把。其实网络中传闻的油纸伞多有是婺源甲路、四川泸州生产加工的,只是代理商而已。 作为千年帝都的北京,自古不乏制作精良的油纸伞,但传承并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
秦风汉月油纸伞专业制作传统油纸伞。油纸伞伞骨加工厂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北京朝阳区东坝东窑艺术区有伞面翰花制作作坊。油纸伞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制作油纸伞的艺人已不多,秦风汉月油纸伞的工厂集结了民间技术精湛的制作油纸伞的艺人,他们都是油纸伞制作的世家。
秦风汉月油纸伞传承传统油纸伞制作工艺,纯手工工艺,伞面为传统棉纸,伞骨为兰竹,刷纯天然桐油,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的韵味。同时,秦风汉月还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在伞骨、穿线、翰花等关键工艺上改革创新,油纸伞图案除了传统国画常见题材,如花鸟、人物、山水、石板拓印等,还开拓了脸谱、手绘青花系列等新题材,此外,还有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量身定做的特色。
秦风汉月油纸伞为千年传承的古法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一把油纸伞,从号竹(选竹)到泡竹(水浸)、蒸竹(水煮)、晒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穿 线、串联、裱伞(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翰花(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油伞(在伞面刷 上熟桐油)、晒伞,经过八十一道工艺,十五天左右的制作周期才可完成。因此,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集结了多种独有特点:
①为千年传承的古法制作,具有较高收藏性和传承性。
②伞面为专业画师手绘,油纸伞具有升值的潜能。
③独特的青花瓷图案包头,更具中国古典特色,为秦风汉月油纸伞增添一份优雅。
④油纸伞的每一份材料皆为精心选制,精美、结实、耐用,抗风防雨性强,可反复开合3000余次。
一把油纸伞集合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文人墨客之书画和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朴怀旧,精致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秦风汉月油纸伞,收着是一种思念,展开挂在墙上或挂于屋顶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让整个空间充满艺术感,格调高雅。当您拥有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您可以用她为您遮风挡雨,让您在风雨之中依然优雅动人,气质倾城;您也可在闲暇之时,将其作为照相的道具,增添几分怀旧的情结。而且您也可以
A、送亲人:不离不弃,遮风挡雨。
B、送情人:一把油纸伞是前世修来今生相守的缘分,是一个不变的诺言,一起撑过风风雨雨。C、送朋友、战友、同学:在您需要时给你温暖的帮助。D、送同事: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E、送领导:感谢您的栽培,愿意一路为您效劳,在所不辞。F、送老师:感谢您无私的教导,在繁忙之中要保重身体,学生心中充满牵挂和感恩。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泸州制伞业,其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泸州有100多家油纸伞厂,从业人员有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等地,年产“大红伞”2000万把。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泸州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开始转行。到了90年代,已经很少有人从事油纸伞生产了。
洋伞流行后,泸州油纸伞的工艺日渐式微,油纸伞工序繁复,制作成本高,利润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2004年当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继续这门工艺,当时不少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失传。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泸州油纸伞再度寄邀请函给江阳区政府,当地油纸伞业就开始复苏。
油纸伞业复苏后,先在云南、贵州及泸州古蔺县、叙永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盛行,作为祭祀、恭贺、馈赠等礼仪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等地区。
泸州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制作历史,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
泸州油纸伞具有如下特点:一、历史悠久,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二、泸州油纸伞基本保持其几百年的传统制作手工艺制作方式,号称是“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三、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特殊,生产的油纸伞真正具有雨具功能的,把美观与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四、经久耐用、工艺精细、品种多样、花型美观,以古典油纸伞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油纸伞企业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泸州油纸伞的发展。
现时泸州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近几年,泸州当地从事油纸伞加工企业、作坊或个人越来越多,工艺也出现了一定的革新,很多厂家采用了电脑彩印的伞面,正成为泸州当地重要的旅游产业。分水油纸伞厂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先后七次登上央视频道,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展演二十余次。最具特色的满穿伞,用五色丝线穿、渡二千多针,竹跳开关,一片双档,堪称伞中绝活。 2013年“分水油纸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毕六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制作材料及过程
现时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历史。图案也很讲究,切合不同喜庆场合。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恭贺孩子新生的,是“二龙抢宝”、“宝莲灯”、“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 发源于北京、至今尚存的若水堂油纸伞坊已有100 多年历史,自清代起即在大江南北享有盛誉。相较一般寻常百姓使用的油伞,若水堂制伞工艺更加繁琐讲究,伞骨及伞杆采用多年生紫罗汉竹手工削制并经烟熏处理增其强度,伞面采用韧性极好的皮纸,手工绘画后反复涂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坚固耐用。
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高丛希(山西平遥人)在京城珠市口开设若水堂油纸伞坊,店内聘有伙计二十余人、南派及北派画师十余人,做工细致、画工精良,尤以手绘工笔满铺牡丹油纸伞和北宋山水题材油纸伞最为出类拔萃。 一时名噪京城,达官贵人、名媛女子争相抢购,各地业者也纷至沓来,交流切磋,蔚为风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繁琐的手工工艺所限,一大批油纸伞生产企业相继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场,但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若水堂也转为出口加工型企业,为台湾、日本、东南亚地区代工生产传统手工油纸伞。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前夕,受政府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纸伞老字号扩大制作规模,制伞工艺传承百年传统工艺,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伞面坚持采用手绘工艺,除传统的手绘花鸟、人物及山水题材外,业者推陈出新,开发出长柄皱云唐伞及古法造纸镶嵌天然树叶油纸伞,用于奥运会新闻中心装饰布置及礼品馈赠,受到市场好评。
若水堂油纸伞在江西,在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有制作及绘画中心,在北京市区设有产品展示中心及销售店面,产品还销至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 历史及沿革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游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富,迎合农家乐旅游的潮流。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了100把竹伞架。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他们在2007年1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恢复制作油纸伞。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余杭区文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制作材料及过程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湖南长沙的油纸伞业有一百多年历史,长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伞店是陶恒泰纸伞店,由陶季桥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办,几年后又在附近另组陶恒茂纸伞店。“陶恒茂”的伞做工精细,谨守祖传工艺,选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云皮纸制作,结边要用自纺的土纱。而且操作细严,用丝棉盖顶层,中骨用头发绳穿结,伞边用士纱夹头发绳,用粗丝线,伞胚制成后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连续上油三次,质量优良,赢得信誉。
1900年,梁敬庭在长沙市北正街梁宏茂伞店学艺后挂牌梁宏发伞号开业,生产老式明油、黑油纸伞和特制鸭棚用大伞,出产的纸伞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伞”的美誉。1921年,潘馈清兄弟创办菲菲伞厂生产纸伞,除了传统的绘花外,还有喷花、印花和贴花,图案亦多种多样,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并于1929年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当地生产的油纸伞最高年产接近三万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伞社被撤销,靖港油纸伞停产,长沙其它地区的纸伞业亦式微。
长沙纸伞原料为皮纸、楠竹、棉纱、发绳、熟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 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1864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不久就在汉正街关帝庙魁斗巷口开了苏恒泰伞店,雇工12人,带学徒3个,一个月能卖500把600把,并带动了当地的雨伞市场。之后在大火路先贤巷开设了作坊,生产方式由一人生产整把伞转为五人一组分工制造伞子。同治九年,苏恒泰月销雨伞700把,年获利接近200串文。
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 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称甲路。甲路传统制伞历史悠久,相传,成淳五年(公元1269)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民间时期,“龙盛”纸伞坊的张龙盛最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系他发明。
甲路纸伞,以制作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传说:康熙年间,婺源(隶属安徽)徽戏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下着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是击中了雨伞,然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皇帝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于是,民 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也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畅销全国,扬名海外。早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就已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甲路一条街制伞作坊达三十六家,产伞25.2万把,其中外销17.6万余把。在1936年的国际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奖,在1936年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1943年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会上展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甲路油纸伞,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丝绸、丝绢、皮纸、桐油、柿油等制成;主要工序有: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 孔-锯葫芦(伞轴)-串葫芦(组合)-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整形)-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伞面书画题款,美观大方,晴雨相宜,是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1990年,全国先进文化站--甲路文化站,“以工养文”,恢复了甲路传统制伞。1999年10月,注册为婺源县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传统制伞,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得以延续。 油纸伞是中国古代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地域限制中国制伞有许多区域,古徽州(今江西婺源),苏杭,四川泸州等。各自自成一派。
竹安堂油纸伞创始人胡松桂老人是今江西婺源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制伞工艺,吸取徽派制伞工艺之精华。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杭州丝绸伞的工艺,受其启发,将徽派油纸伞的实用性,与杭州丝绸伞的美观与观赏价值结合起来。形成了具体苏杭特色的油纸伞。
竹安堂油纸伞作坊的传承人坚持用传统的工艺生产制作传统古伞。精选上等竹木,丝绸,皮纸,桐油,沿用传统工序: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精细工序繁琐达八十余道)。
竹安堂坚持以伞为本,在技术上将传统手工艺现代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在文化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工艺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在个性上将产品的艺术性、工艺性、观赏性、收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努力做好中国古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将中国古伞文化发扬光大。 福州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另两种是脱胎漆器和牛角梳),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纸伞用料必选当地或附近地区出产的优质材料,伞骨必用闽北五年以上,弹力强、韧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有“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的特点,所用之竹材必须为青山老竹,伞面的纸必须为福建省特制的棉纸。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评委们检测杨常利出产的“双喜牌”纸伞,发觉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以五级逆风吹20分钟伞柄不折、伞骨完好,长时间泡在沸水中,不脱骨、纸不烂,因而获得优胜奖殊荣。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也获得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获福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福州的制伞传统工艺分有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五部艺,其中以“制伞”虽属主流,但也只是完成“伞胚”、“上油”、“装配”等工序,须由别处买进伞骨、伞柄、伞头等。做伞骨最好的是“后洲帮”,1950年代“后洲帮”张开绿所制伞骨如同一节麻竹筒,看不见缝隙,注水不漏。制“伞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伞画师以程家宝、林永钦、刘梦秋最著名,程家宝字画俱佳,林永钦擅画花鸟、人物,刘梦秋的“洋山水”也颇有名气。
大跃进时,当地各伞厂合并为“福州雨伞总厂”,不久因为温州仿绸伞的竞争,该厂就派出林永钦到温州学艺,改良了福州油纸伞,并于当地和东南亚畅销。文革后因为布伞流行,福州油纸伞就由实用品转向工艺品发展。1985年,该厂生产的油纸伞远销日本、欧洲和东南亚,三年后先后退出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又把纸伞原料和工艺改良,每把伞有72条伞骨,撑起来大,合起来小,状似蛇腰,故名“蛇伞”。
1990年代,福州市委领导林爱枝到美国西雅图参加全世界花伞艺术节,并展示一把红色大伞,全场轰动。 福州雨伞总厂于1997年倒闭,福州纸伞业也因此式微,现时只有福州西门的一个作坊继续生产纸伞,出口至日本。一些造伞工匠虽然已经转业,仍然希望能振兴制伞业,希望当地政府扶持。
福建洋口
福建南平洋口镇油纸伞,是福建纸伞“三口”名牌之一(另两个为水口、闽清口),于二十世纪初开始生产,最高年产量达五万多把。赣东南一带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随嫁为荣,1970年代开始,传统油纸伞逐渐被新式的布伞和折迭伞取代,当地就由生产实用为主的伞改为生产小巧玲珑、轻巧美观的小花伞。伞面以手工绘制各种图案,1980年代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现时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地。 云南腾冲荥阳村的制伞业有二百多年历史,传承了九代,又叫做“纸撑子”。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的姓张姓周的两个懂做纸伞的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当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爱油纸伞,村长郑传国指该村过去80%的村民都会做纸伞及其它编制品,而且是世传。如今村里仅余四家人仍然在制作油纸伞,会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现时以郑家朝一家的手艺最好,用料讲究,涂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调配,成品坚固美观,一天只能做一两把,他所制的油纸伞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三等奖。另有郑映楼做的大纸伞,因为过去商家喜欢在店前摆放大纸伞,可以挡雨遮阳,招商引客,因此又有“照铺伞”之称。他们都只是在农闲时才制伞。
该处制作的花纸伞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质量好,曾一度热销保山、大理、昆明等地。1950年至1951年从业57户,年产雨伞4万把。1952年60户90人,年产量达3万把,其中大伞占10%,1953年走国营贸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规格质量,围线由的四道加为六道,当年盈利(含税收)约1.3万元人民币。1954年有62户,92人,产品大量销往少数民族地区,并销往保山、县城及出口缅甸。1958年至1960年,国营三化厂生产过油纸小花伞。1965年后由于布伞和尼龙伞取代了油纸伞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伞停产,仅有少量的大油纸伞卖给路边摊使用用。当地纸伞业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复了小花伞的生产,作为工艺品,但产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腾冲县文产办主任周特等人到当地纸伞制作基地视察,寻求纸伞产业化发展道路。当地制伞主要是为了传承民间工艺。
纸伞以云华、古永等地出产的毛竹和当地的木料为伞柄、伞骨,伞面用界头买来的构皮纸蒙上、涂上坝子油或桐油,称为“绿衣子”,工序包括削伞骨、绕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熟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平均制作一把伞约需半天时间。 三河古镇油纸伞具有 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三河古镇油纸伞制作工艺于2009年在芜湖“中国第八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喜获设计和制作金奖。
三河古镇伞面花色多种多样,仅染色就有20余种,有的绯红如晨曦,有的蔚蓝加净空,有的翠绿如碧水;或单色,或套色,五彩缤纷。在秀丽的伞面上,又经刷、喷、画多种工艺,描绘上古镇风景、花乌、山水等图案,为三河古镇油纸伞锦上添花,更显美观大方。
伞面采用三河古镇风景,故名三河古镇伞。三河古镇油纸伞采用印染、贴画,手绘,印刷等方法,绘有古镇八景、小桥,流水,人家,徽派庭院,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有外型美观、选料讲究、设计精美的特点。
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技艺(共计89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351 Ⅷ—1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江苏省宜兴市352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安徽省界首市353 Ⅷ—3 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354 Ⅷ—4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355 Ⅷ—5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56 Ⅷ—6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
喀什市、吐鲁番地区357 Ⅷ—7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江西省景德镇市358 Ⅷ—8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陕西省铜川市359 Ⅷ—9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浙江省龙泉市360 Ⅷ—10 磁州窑烧制技艺 河北省峰峰矿区361 Ⅷ—11 德化瓷烧制技艺 福建省德化县362 Ⅷ—12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陕西省澄城县363 Ⅷ—13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364 Ⅷ—14 宋锦织造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365 Ⅷ—15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366 Ⅷ—16 蜀锦织造技艺 四川省成都市367 Ⅷ—17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上海市徐汇区368 Ⅷ—18 土家族织锦技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69 Ⅷ—1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
东方市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71 Ⅷ—21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372 Ⅷ—22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青海省湟中县373 Ⅷ—23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374 Ⅷ—24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江苏省南通市375 Ⅷ—25 苗族蜡染技艺 贵州省丹寨县376 Ⅷ—26 白族扎染技艺 云南省大理市377 Ⅷ—2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378 Ⅷ—28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福建省龙岩市379 Ⅷ—29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江西省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三江侗族自治县381 Ⅷ—31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贵州省雷山县382 Ⅷ—32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383 Ⅷ—3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384 Ⅷ—34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385 Ⅷ—35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山西省阳城县386 Ⅷ—36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387 Ⅷ—37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浙江省龙泉市388 Ⅷ—38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浙江省杭州市389 Ⅷ—3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安徽省芜湖市390 Ⅷ—4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391 Ⅷ—41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云南省陇川县392 Ⅷ—4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393 Ⅷ—43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394 Ⅷ—44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北京市朝阳区395 Ⅷ—45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397 Ⅷ—47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 西藏自治区398 Ⅷ—4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甘肃省兰州市399 Ⅷ—49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安徽省休宁县400 Ⅷ—50 雕漆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401 Ⅷ—51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山西省平遥县402 Ⅷ—52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江苏省扬州市403 Ⅷ—53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浙江省天台县404 Ⅷ—54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福建省福州市405 Ⅷ—55 厦门漆线雕技艺 福建省厦门市406 Ⅷ—56 成都漆艺 四川省成都市407 Ⅷ—57 茅台酒酿制技艺 贵州省408 Ⅷ—58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四川省泸州市409 Ⅷ—59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山西省汾阳市410 Ⅷ—60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浙江省绍兴市411 Ⅷ—61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山西省清徐县412 Ⅷ—62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 江苏省镇江市413 Ⅷ—63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福建省武夷山市414 Ⅷ—64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415 Ⅷ—65 宣纸制作技艺 安徽省泾县416 Ⅷ—66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江西省铅山县417 Ⅷ—67 皮纸制作技艺 贵州省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418 Ⅷ—68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419 Ⅷ—69 藏族造纸技艺 西藏自治区420 Ⅷ—70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421 Ⅷ—71 竹纸制作技艺 四川省夹江县、浙江省富阳市422 Ⅷ—72 湖笔制作技艺 浙江省湖州市423 Ⅷ—73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424 Ⅷ—74 歙砚制作技艺 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婺源县425 Ⅷ—75 端砚制作技艺 广东省肇庆市426 Ⅷ—76 金星砚制作技艺 江西省星子县427 Ⅷ—77 木版水印技艺 北京市荣宝斋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艺 江苏省扬州市429 Ⅷ—79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江苏省南京市430 Ⅷ—80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四川省德格县431 Ⅷ—81 制扇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432 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433 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434 Ⅷ—84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35 Ⅷ—85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黑龙江省436 Ⅷ—86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 湖南省浏阳市437 Ⅷ—87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438 Ⅷ—88 风筝制作技艺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拉萨 江苏省南通市风筝)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439 Ⅷ—89 凉 茶 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以上就是关于婺源传统工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