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800字)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陶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景德镇自古以来以陶瓷文化著称,通过精美的陶瓷艺术,卓越的制瓷工艺,千年积淀,最终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确立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瓷都”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德镇陶瓷文化是1. 制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权威性
清代《南窑笔记》载:“景德镇,在昌南之南,其冶陶始于汉季。”乾隆《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就是说早在公元1至2世纪,此地就开始烧造陶瓷。唐代,昌南镇的瓷器在京城被称为“假玉器”,宋代,昌南镇改称“景德镇”,得名于宋真宗年号,全国拥有这种荣耀的城市只有景德镇。元明清三朝,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顶峰,设御窑厂生产瓷器专供皇室。到元代,改变了瓷器的配方,由一元配方变为二元配方,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珍贵的遗迹窑址,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同样展现着浓郁的陶瓷文化内涵,形成了其他产瓷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独具特色的资源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景德镇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内涵丰富,一部分是以大量的遗址,作坊,器物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一部分是在千年制瓷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形成的工艺,民俗,制度为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是人类的“记忆之庙”,是城市的“文明之窗”。景德镇博物馆如何体现陶瓷文化,怎样保护与传承陶瓷文化,研究这些问题是关心陶瓷文化的研究者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博物馆与陶瓷文化的关系做些探讨,望方家指教。
1. 制瓷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权威性
清代《南窑笔记》载:“景德镇,在昌南之南,其冶陶始于汉季。”乾隆《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就是说早在公元1至2世纪,此地就开始烧造陶瓷。唐代,昌南镇的瓷器在京城被称为“假玉器”,宋代,昌南镇改称“景德镇”,得名于宋真宗年号,全国拥有这种荣耀的城市只有景德镇。元明清三朝,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顶峰,设御窑厂生产瓷器专供皇室。到元代,改变了瓷器的配方,由一元配方变为二元配方,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珍贵的遗迹窑址,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业习俗,同样展现着浓郁的陶瓷文化内涵,形成了其他产瓷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独具特色的资源
二、你对中国陶瓷的看法
瓷器对我有一种神奇的魅力,无论是缸、坛、盆、罐,还是杯、盏、碟、碗,似乎它们的光亮能折射出人性的心境,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折射出诱人的世界来,即使所见的不是瓷,是陶,对此也十分欢喜。
这次去苍南,就去了制作瓷器的碗窑村。碗窑村位于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桥墩水库尽头。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的碗窑古村落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至今村民仍完整保留着300余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古村因其保护完整,以及独特的村庄结构,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
村子背山面水,古色生香。未走近,远远地就看到,山路崎岖蜿蜒,屋宇错落有致,涧水潺潺湲湲,村子活像一幅油画展现在你面前。进入村子,古朴的建筑与石阶会引领着你前行。沿着蜿蜒的石阶行走,你会发现村子里很安静。石阶、木屋、小桥、流水、仙人掌、水车、戏台、作坊、吊脚楼,以及悠闲的人们和站在房顶瓦片间轻啼的公鸡,无不体现古村原汁原味的美。
碗窑的美大多体现在建筑。村内的古民居多建于清末年间,现存有的300余间房屋皆为木结构,这些房屋均依山而建,不仅错落有致,且布局巧妙,迤迤逦逦,形成了别致的线条美。而且房子的周围还建有水渠,潺潺流水穿村而过,与古朴的建筑,悠悠古巷互相呼应,构成一幅典雅而恬静的农家风俗画卷,令人不停驻足流连。
在陈氏祖宅前我停留了一会儿。出陈宅,是一段倚墙而筑的小路。沿着石阶前行,前面出现了一座精致而又古朴的吊脚楼。吊脚楼是碗窑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它的构造类似于木廊桥,整座建筑未采用一枚钉子,而是利用力学结构而建。这种风格独特,颇具浙江山乡风韵的建筑,是清代浙江能工巧匠的杰作。这种古朴轻巧型建筑极适合写生,遗憾的是,这种建筑已经不多了,村中也仅存4座。
过了吊脚楼,前面人声喧哗,我循着人声而去。转个弯,便来到了古陶瓷手工作坊。作坊内,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陶器泥坯,四周围满了观看的游客。我也走进去观看。老师傅的面前有一个木质转盘,只见他将陶泥置于盘上,然后转动转盘,并对泥巴进行拉制,顷刻之间一只只造型优美的碗坯便成形了。我站在那里看得目瞪口呆,觉得十分神奇。如果将那些泥坯烧成瓷器,我总觉得那瓷器的光亮能照出我们的人生与人性的光辉来。因为制作瓷器的过程的确需要心境,瓷器的光也恰如一面境子,瞬间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龙窑是碗窑村标致性的建筑,也是村内仅存的一条窑,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烧制青花瓷的一条窑。龙窑沿山坡而建,系砖土结构,全长约50米,宽约7米,因形状像一条长龙,俗称“龙窑”,由于碗窑依坡而筑,形成阶梯,也称“阶级窑”。龙窑自下而上层层叠叠,共有13级,中间逐层隔断,仅在窑底设有空洞,让逐层相通、烟火相连。龙窑最低一级正面开拱形火门,自正面烧窑,各层级侧面分设有拱形火门,自侧门可以直接点火烧窑。因碗窑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乾隆年间碗窑制瓷业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村有龙窑18条,大小水碓500多座,作坊700多间,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年产值达8万银元。现村中仅存的龙窑建于清康熙年间,于近年才停止使用。
从村民口中得知,龙窑以制碗为主,以荷花盖碗最负盛名,以前烧制瓷器时,村中的男子主要负责制作碗具,女子则为碗具上画。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苍南碗窑也渐渐退出市场,走向衰落。然而古村落“依山筑房、沿山建窑、引渠入村”的独特而典型的村落建筑格局,以及原有的风貌,完好的建筑与遗存的古韵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前来探访与品味古村百年风韵。
三、陶瓷文化
中国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分为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四、谁知道关于陶艺方面知识,帮一下忙,谢谢!
一、坯料制备 德化的陶瓷坯料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高岭土。按其制品的成型方法可分为可塑法坯料和注浆法坯料。
二、制模
三、成型
成型就是用干燥的石膏模,将制备好的坯料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产区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和等静压成型四种方法。
四、干燥
五、施釉
施釉,德化俗称“上釉”、“蘸釉”。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两种,根据不同产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采用浸釉、浇釉、刷釉、喷釉。
六、装烧
装烧是制瓷工艺中一道很关键的工序。经过成型、上釉后的半成品,只有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后显气孔率接近于零,才能达到完全致密程度的瓷化现象,称之为“烧结”。这个过程称之为“装烧”。
七、装饰
德化陶瓷装饰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有印纹陶;魏晋时代有青釉陶;唐、宋、元时代有篾划、印花、刻花;明、清时代有浮雕、通花、青花、贴花;民国时期有古彩、新彩;以至当代的喷花和艺术釉等,制工精细,色彩艳丽,具有朴实豪放的特点。
八、包装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商品,陶瓷艺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对我国的文明传承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陶瓷艺术是纽带,是桥梁,世界通过辉煌的陶瓷艺术认识了中华文明的非凡和伟大中国的陶瓷艺术曾经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英文“China”即为陶瓷之意。
今天,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品仍是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及美术馆的收藏热点,也是历届拍卖会上的宠儿,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经济价值是其他许多艺术品所无法比肩的。术既具有商品性,又具有艺术性。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产业一度归口于轻工业部管理,陶瓷品的商品性得到了强调,但是,其艺术性则未得到足够的认识,许多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未得到合理的保护。因此,加强对传统陶瓷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交流,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而对于现代陶瓷艺术作品而言,它作为当代艺术中颇为活跃的部分丰富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对现代陶瓷艺术的研究即是对当代艺术的关注。
世界陶瓷艺术分为东亚儒学和佛学类型、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类型、欧洲基督教文化类型三大部分。
以中国陶瓷为源的东亚各国,其陶瓷艺术实际是从这一主流分出的支流。朝鲜高丽时代的青瓷、李朝时代的白瓷;日本桃山时代的茶陶文化、江户时代的青花和五彩瓷器,都是在中国文化和中国陶瓷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朝鲜、日本的陶瓷艺术与中国陶瓷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自公元11 世纪中期起,以青瓷为主的宋瓷大量输入伊斯兰世界,这时的陶器造型基本是仿制中国样式,甚至与中国青瓷放在一起几乎可以乱真。中国青瓷确实对伊斯兰陶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伊斯兰陶器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完全演化成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波斯的彩绘瓷器、白釉蓝彩陶器、铜釉彩绘陶器,对后来中国五彩瓷、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此后,中国青花瓷、五彩瓷又给予伊斯兰陶器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总之,西亚、北非的伊斯兰陶器,像华丽的清真寺一样神奇,像“天方夜谈”一样神秘,还像波斯地毯一样光怪陆离。尤其是伊斯兰华丽彩陶器,可谓集伊斯兰艺术之大成。
中世纪欧洲陶瓷艺术的发展,最初是伊斯兰陶器进过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发展成风格独具的锡釉花饰器,,再越过阿尔卑斯山,在法国出现锡釉软质瓷,直到公元17 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以仿制中国青花瓷和五彩瓷而闻名天下。可以说中世纪欧洲艺术是在伊斯兰陶器和中国瓷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然,欧洲中世纪锡釉陶还伴随文艺复兴的兴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方面从伊斯兰陶器和中国瓷器中吸收蔓藤翻卷的艺术形式,又在现实植物中寻求更为生动的形态,还从古罗马的装饰中寻求粗犷有力的结构。因此,平面的陶器纹样由于借助明暗法而产生立体感。这无疑是希腊罗马艺术精神的复苏。其翻卷律动的纹样结构中,常常增添鸟兽等动物形态,最终形成欧洲大陆所特有的奇异风格
以上就是关于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