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界十大雕塑
世界著名100个雕塑作品(雕塑大全)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世界著名100个雕塑作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中外雕塑作品有哪些?
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 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河南洛阳《卢舍那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
二、世界十大雕塑
世界十大雕塑是秦始皇兵马俑,自由女神像,里约热内卢基督像,埃及狮身人面像,复活节岛石像,小美人鱼铜像,大卫,思想者,米洛斯的维纳斯,鱼尾狮。
1、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是中国名片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雕塑作品。秦始皇兵马俑面积之大,数量之多旷古烁今。
2、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是世界上知名度最大的雕塑作品之一,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雕塑位置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
3、里约热内卢基督像。
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之一,位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山上这座雕塑于1931年建成,高30米,加上8米高的基座,总高3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雕塑作品之一,在2007年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4、埃及狮身人面像。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在雕塑上也留下了让人惊叹的作品。狮身人面像是由一个石灰岩雕像的神话生物一头狮子的尸体和一个人头组成。面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
5、复活节岛石像。
在智利复活节岛上,布满了巨大的半身上,这些雕塑被人称为摩艾。这些摩艾的外观大多相仿,有一对长耳,双目深凹,削额高鼻,下巴棱角分明。是智利的旅游景色与世界遗产之一。
6、小美人鱼铜像。
小美人鱼铜像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雕塑作品之一,这座雕像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雕铸而成,这座铜像高约1.5米,基石直径约1.8米是丹麦的象征。
7、大卫。
大卫雕像是文艺复兴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这座雕像创作于16世纪初,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
8、思想者。
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而成,这个雕塑作品是《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同样是人们最知名的雕塑作品之一。
9、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被称为断臂维纳斯,是古希腊时期的雕像作品,因为在米洛斯被发现故名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雕塑的作品有残缺,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
10、鱼尾狮。
鱼尾狮是新加坡代表性雕塑,在1971年由著名雕塑家林浪新雕塑而成,这座雕塑有着狮子头、鱼身、鱼尾。雕塑全高八点四米,是新加坡的象征。
三、十大世界著名雕塑有哪些
1、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是法国于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礼物,1886年10月28日铜像落成。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对成千上万个来美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
1984年,美国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内涵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
2、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的救赎主。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装饰艺术雕像和第五世界上最大的耶稣的雕像。 它是30米(98英尺)高,不包括其8米(26英尺)基座,机械臂伸展28米(92英尺)宽。它位于700米(2300英尺)的峰值基督山山。 这座雕像已经成为一个图标,里约热内卢和巴西最著名的纪念碑。它建于1926年和1931年之间。
3、埃及吉萨大斯芬克斯。
通常被称为斯芬克斯,这是一个石灰岩雕像的神话生物一头狮子的尸体和一个人头。 它站在尼罗河的西岸吉萨高原在吉萨金字塔,埃及。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巨石雕像,站73.5米(241英尺)长,19.3米(63英尺)宽20.22米(66.34英尺)高。 也是最古老的雕塑,通常被认为是由古埃及**约公元前2558 - 2532年建成的。
4、摩埃,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石像所处,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火山岛,土壤肥沃。自1888年起归智利管辖,行政属智利瓦尔帕莱索省。产甘蔗、香蕉、玉米等,并产鱼、虾。经济主要是畜牧业和旅游业。岛上有巨大石像等文物古迹,被称作“神秘之岛”。
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它的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上的,格外传神。个个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所有石像都背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
5、大卫雕像,意大利。
《大卫》雕像创作于16世纪初,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重量高达5.5吨。《大卫》,是文艺复兴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被视为西方美术史上最优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6、奥尔梅克巨大的头,墨西哥。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是1936年被发现的,共十四个,是奥尔梅克文化中最闻名于世的艺术品。这些头像都是用整块玄武岩雕成,构思完善,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其中最大的是一个青年的头面雕像,重达30吨,高305 厘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动。他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睁,呈扁桃状,眼皮显得十分沉重;头戴一顶装饰有花纹的头盔,遮住了两耳。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古代一种神圣的球赛的安全帽,在这种球赛中,失败的一方会被砍下头颅,这个头像可能与这种竞赛的祭祀有关。但还有人认为,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纪念物。
7、祖国母亲在召唤,伏尔加格勒,俄罗斯。
是由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英语:Yevgeny Vuchetich)及结构工程家尼克莱·尼基金(英语:Nikolai Nikitin)所设计。于1967年完工,是当时最高的雕像,也是目前最高的非宗教或神话雕像。高85米,连底座重8000吨。整体为一右手持剑高举,左手水平伸展的祖国母亲(英语:The Motherland Calls)。
8、思想者——奥古斯特·罗丹的青铜雕塑。
《思想者》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那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馆而做的大门。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原来被一些浅浮雕围绕着,这些浮雕是根据但丁的《神曲》而创作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9、小美人鱼,丹麦。
小美人鱼铜像是一座世界闻名的铜像,她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Langelinie),已经是丹麦的象征。远望这个人身鱼尾的美人鱼,她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恬静娴雅,悠闲自得;走近这座铜像,您看到的却是一个神情忧郁、冥思苦想的少女。铜像高约1.5米,基石直径约1.8米,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塑的。
10、狮子的露台,提洛岛岛,希腊。
提洛岛的岛是最重要的一个神话,在希腊历史和考古遗址。 提洛岛有一个地位神圣的圣所前千禧年奥林匹斯山的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的诞生地。 狮子的露台是致力于阿波罗纳克索斯岛人的公元前600年之前不久,原本9到12大理石守护狮子在神圣的过程中,但只有5狮子幸存下来,有3人的碎片。 原件是在1999年搬到提洛岛博物馆~
四、17—18世纪的雕塑有哪些?
经过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恢宏之后,这一时期的雕塑风格趋向沉静自然,风格受巴罗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影响最多。具有这一风格特点的重要雕刻家有贝尔尼尼、法尔康涅等。后期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雕塑,成就最为卓著的是卡诺瓦。另一个对雕塑艺术发展有着推动作用的雕刻家是乌东,他创作的众多的肖像雕塑丰富了这一领域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开拓意义。
《牧神被孩子嬉戏》,贝尔尼尼的这组群雕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内容表现牧神被孩子们嬉戏取乐的场面,运动与喧闹是这件作品的中心。牧神的身躯向后仰,两只胳膊一前一后,几乎构成一条直线。整个作品以一个树干作为依靠点,树干上满是果实,树下躺着两只猎狗。这组雕塑构图生动活泼,到处充满着动感。
这组雕塑人物造型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恢宏气势与力感,取而代之的是轻快与流动,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风格。
《浴女》,法尔康涅代表了18世纪法国洛可可雕塑的最高成就,这件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作者表现了浴女脱下衣裙,双足即将踏入水中的瞬间动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美丽、典雅、纯洁的女子形象。人物体形丰满迷人,线条柔和流畅,造型简洁朴素,动态和谐自然。
《浴女》优美舒展的体态特征与现实主义的塑造风格,明显地继承了洛可可艺术的特点,同时融合了古典主义的简洁风范。
《富兰克林肖像》为乌东所作,体现了乌东追求刻画人物心理的特点:在极为有限的胸像范围内,力求概括出人物一生的经历和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雕塑家对富兰克林进行的严谨的形体塑造,使其形象显得庄重安然,蕴涵着宏大的气度,整个塑像的形体处理得极其概括、凝练。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逼真地刻画对象,为肖像雕塑的发展写下了不朽的一页。富兰克林是一位富有个性的美国社会活动家、作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肖像》概括出了其一生的经历和时代特征。
《爱神之吻唤醒灵神》是卡诺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奠定他新古典主义雕塑风格的作品。这尊尺寸不大的塑像被雕刻得极为精细,充分地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作品中爱神的双翼极薄,有一米多长,却无一点断裂损坏。作品不仅表面极其光洁,而且形式感也很强,充满了浪漫的色彩。雕塑中表现的爱神之吻没有肉欲,不带激情,在平静的气氛中用精神唤醒了心灵之神。雕像显示了艺术家对形式美的追求。
《马尔利的马》是法国雕塑家库斯图的作品。雕塑家着力塑造那匹性情暴烈、气势雄壮而又难以驾驭的马。它昂首腾蹄,颇有不可阻挡的冲击势头。马旁是一位驯马骑手,他企图驯服这匹烈马。马与人在形体和力度上形成对比,传达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在雕刻技巧上,雕塑家明显继承了巴洛克的艺术手法。
阿波罗与达芙妮
意大利贝尔尼尼达芙妮(月桂女神)是位非常貌美的女神,当年曾与宙斯的大儿子阿波罗互相爱慕。终于,有一天阿波罗终于按耐不住自己对月桂女神的爱恋,对她展开了追求。
阿波罗与达芙妮贝尔尼尼
可是因为阿波罗自己是太阳神,身体聚集了大量的热能,使得月桂难以忍受,一旦靠近就有灼伤皮肤的危险。所以每次阿波罗追月桂,她就会躲。就这样,一追一躲,可这样毕竟不是办法,终于月桂无法忍受了,她大喊救命。她的父亲因不忍女儿遭受如此痛苦,就将大地劈裂了一条大缝。月桂纵身一跳,化成了一棵大树从裂缝中长出。自此,这棵树就叫做月桂树。而阿波罗并不知道缘由,认为月桂宁可变成大树也不愿和他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是因为自己太热了才使得月桂化作一棵大树。阿波罗发誓要永远为月桂留下一片遮蔽,传说那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太阳黑子,在太阳神心中留下的永远的遮蔽,他为月桂留下的遮蔽……
希腊神话所述的阿波罗与达芙妮的爱情追逐,是非常吸引人的故事,不少艺术家喜欢在创作中运用这个题材。其中最有名的是乔凡尼·洛伦茨·贝尔尼尼所刻的雕像。
1623年贝尔尼尼为罗马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的花园装饰了4组群像雕刻,《阿波罗与达芙妮》是其中的一组。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的博格斯美术馆。
雕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两人都处在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身体轻盈、优美。达芙妮的身体已开始变成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即使是她最柔软的双乳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但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呈现凌空欲飞的姿态,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具有使人怜悯的感觉。阿波罗眼睁睁地看着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的感觉,充满了表现力。
贝尔尼尼的这件作品是摹仿希腊后期的雕塑风格而创作的,戏剧性的情节使雕像深入人心。整个作品的姿态更是无懈可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两个人物都如同舞蹈般优美。这件作品是贝尔尼尼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一位红衣主教所做的,问世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所有见过它的人无不为之而感动。
乔凡尼·洛伦茨·贝尔尼尼,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尔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期的遗风。对于贝尔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贝尔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尔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尔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贝尔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尔尼尼刻画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琪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明显的反映。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尔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他也对贝尔尼尼大加赏识。后来,贝尔尼尼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尔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琪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尔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尔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尔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不同的地方。
贝尔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画;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尔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贝尔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100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尔尼尼也是17世纪著名的漫画家。贝尔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尔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贝尔尼尼的喷泉是他对罗马市最显著的贡献。他的第一个喷泉是在西班牙广场的《破船》,与华盖同样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特里同》是罗马式喷泉的大变样,传统的几何形式广场喷泉的重叠水池看起来栩栩如生。4条弯形鱼举起一个巨大的贝壳,海神站在贝壳上由一个海螺壳号角向上方喷水。
但是贝尔尼尼早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1637年他开始建造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上方的钟楼。但是到了1646年,当钟楼的重量开始使建筑物产生裂痕时,就必须把它们拆掉,贝尔尼尼一时失宠。
贝尔尼尼最出色的公共纪念性创作是在17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罗马那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是在一大块空心岩石上方竖立一个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岩石顶上有4个大理石像,象征着17世纪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顶端有教宗的盾形纹章和衔棕栏枝的鸽子(教宗英诺森十世的家徽),这把意义表示得很清楚:罗马教廷已经恢复而且生气勃勃,它以上帝的名义统治全世界。尽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贝尔尼尼的喷泉仍是他最出色的永久性作品。
贝尔尼尼所作的舞台设计现有少量存世,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他那善于综合的想象力。贝尔尼尼的剧场的实质与其艺术的实质相同。他打破陈规旧套,与观众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触。他以在演出时使用真火闻名,有一次他甚至用大水淹没舞台,至少在一瞬间使得观众成为参加演出的热情演员。
贝尔尼尼的成熟艺术中最最杰出的范例是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柯尔纳罗小礼拜堂,他从艺术生涯最初就开始不断摸索前进,至此臻于大成。小礼拜堂由枢机主教柯尔纳罗委托建造,在小教堂的一个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为《圣特雷萨的沉迷》,描绘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阿维拉的圣特雷萨的一次神秘体验。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尔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于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龛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在左右两边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内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或是交谈,或是读书,或是祈祷,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柯尔纳罗小礼拜堂百分之百地体现了贝尔尼尼的立体图画的理想。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象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立体雕刻还是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象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
贝尔尼尼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成就是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柱廊。巨大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在复活节和其他特殊场合容纳前来聆听教宗祝福的群众。贝尔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为了满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场地需要,设计各自独立的列柱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解决办法。广场引导游人走向教堂,并弥补圣彼得大教堂正面过宽的缺点。贝尔尼尼的椭圆形广场正中为1586年被西克斯图斯五世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蒂冈方尖碑。贝尔尼尼把过去马代尔诺建造的一个喷泉移入广场的长轴,为了配景完美,在对面新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一设计与贝尔尼尼所设计的奎里纳尔丘圣安德烈亚广场形象相似,而意义与功能却不相同,但两个椭圆形图案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贝尔尼尼最华丽的宗教装饰是1657—1666年完成的圣彼得宝座亦即教宗座椅,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座椅)上加青铜镀金面。贝尔尼尼的任务不仅是给椅子装饰外表,而且是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铜像做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亚大纳西、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座椅的创作时间与广场大致相同,这两件作品的明显不同显示出贝尔尼尼的多才多艺,实在惊人。两件作品均是为齐吉家族出身的教宗亚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创制的。
圣特丽莎的狂喜
意大利贝尔尼尼乔凡尼·洛伦茨·贝尔尼尼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他作品的特点就是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体现在教堂中是把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一个整体,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在雕塑中注重绘画的成分,善于运用细腻的手法和夸张的构图,表现人物瞬间激烈的行动与精神状态,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感。《圣特丽莎的狂喜》是巴洛克艺术的完美典范。雕像表现的是圣特丽莎在幻觉中看见一个天使向她掷来一枝金矛射中她的心,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因此而陶醉。雕像优雅动人,充满戏剧性的感情和动作,令人联想起米开朗琪罗和古代的雕像。贝尔尼尼还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唯美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他是伟大的建筑家,罗马圣彼得广场的地面规划,便是他在建筑上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此可见他的创作受到当时的教廷和社会很大程度的喜爱。
伏尔泰坐像法国乌东
伏尔泰坐像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这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杰出代表。老人怡然安静地坐在安乐椅上,身披古罗马式长袍,双手按在扶手上,微微侧过头,仿佛正认真地倾听人们的谈话。瘦弱衰老的身躯隐约可辨,但袍服从上直贯而下将之遮掩,粗大的褶痕分外显眼。这使整个雕塑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处理的巧妙令人叹服。伏尔泰的面部描写尤其细腻微妙,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他的力量不是外显的,而是内在的,那是大智者在面临一切问题时所具有的平静的态度,居高临下、游刃有余的从容,嬉笑怒骂、幽默风趣的机智。尤其是那一双眼睛,是按真人的模样制作的,虹膜部分完全凹进去,凹部的阴影被黑点填满。这晶莹透明、似乎含有水分、闪耀着灼灼光亮的眼睛,充满了自信与力量。“乌东可以说是第一个知道怎样刻画眼睛的雕塑家”,他的一个朋友评价说。
在西方美术史上屈指可数的雕刻大师中,乌东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生活在法国启蒙运动时代,他是法国古典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划时代的雕刻大师。
让·安托万·乌东出生于凡尔赛一个看门人的家庭。他7岁那年,父亲看管的院子成为专门培养出国优等生的美术学校,因此小乌东自幼就接触到法国一些著名的美术家。天赋和艺术熏陶使乌东少年时便具有相当的艺术才能,15岁就进入了巴黎皇家美术学院。20岁时他以浮雕《西巴女王向所罗门王献礼》荣获大奖而被选送到罗马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深造。乌东27岁时在罗马学成回到巴黎,他意识到年轻艺术家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争取参加两年一届的国家沙龙展。正是在这些展出中,他受到评论家狄德罗的赏识,狄德罗将他推荐给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让他为女皇作雕像。
乌东1769年所作的《睡神》于1771年在沙龙上展出。由于这件作品的成功,他被晋升为皇家学院院士。这尊同真人等身的全裸男性雕像,使人们联想到罗马巴洛克的空间安排和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乌东35岁时又塑造了一件惊世之作《戴安娜》。这件作品还没有展出就已经引起轰动。该像为女性裸体,异常丰满、圆浑、光洁、洗练而优美,表情含蓄,充满生气。女神一脚着地,全身重量落在脚尖上,给人以轻快纤巧的美感。她手持弓箭的两手和全身的协调动作,特别是昂起的头部与前进方向的机警回顾,使雕像具有很强的运动感,这是极为成功之处。在作品中,乌东将传统的古典主义同罗可可式的曲线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睡神》和《戴安娜》这两件作品,是乌东理想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总结。
狄德罗的朋友、作家格里姆曾指出,乌东可以说是知道怎样刻画人的眼睛的第一位雕刻家。乌东塑造、刻画眼睛的手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以绝妙的点睛术深刻地开启人们心灵的奥秘。经他点化过的人物肖像,或英武而睿智,或温柔而含蓄,无不给人以晶莹、透明的丰富感觉。在乌东荣获皇家学院院士的第二年,也就是他37岁这一年,是他创作上最丰盛的一年,杰出的肖像雕刻《伏尔泰》、《莫里哀》、《卢梭》、《富兰克林》等均产生在这一年。其中以《伏尔泰》与《莫里哀》最为成功,它们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乌东能够创造出这么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思想深度的时代先进人物的杰出肖像,是同他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美学观念分不开的。他曾说:“如此困难的雕刻艺术的最独到的特点之一,即是能够在保持其特征的全部真实性的情况下,把那些为祖国赢得了光荣、创造了幸福的人们雕造成几乎是不朽的形象。这种思想在长期艺术劳动中不断地跟随并鼓舞着我。”这正是乌东的伟大之处。乌东62岁时被授予皇家学院首席雕刻家和绘画、雕刻建筑学院教授的称号。他直接影响了吕德、卡尔波和罗丹,他们也都是他热烈的崇拜者。
以上就是关于世界著名100个雕塑作品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