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景观设计排版(广场景观设计作品集)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广场景观设计排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城市广场设计有哪些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中碳智业集团为您解答,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一般还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适宜,即是一种充分而适意。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二、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环境、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状态,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首先,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该突出其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其次,城市广场还应该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三、效益兼顾的原则
城市文化景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因此,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其次,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面。四、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是相对于商业、休闲等功能性等,它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广场文化是在广场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及其本身蕴涵的文化特质。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建筑、雕塑和配套设施等为广场文化挖掘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同时,各城市区域、风俗文化的表现也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一种形式。二、广场设计需要做哪些分析图?
(1)平面图
(2)人流分析图
(3)绿化系统分析图
(4)景观轴线分析图
(5)竖向规划设计分析图
(6)小品设施平面图
(7)主要节点透视图
三、商业广场设计流程是怎样的?商业广场设计有哪些流程?
商业广场设计流程是怎样的?商业广场设计有哪些流程?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认为,城市广场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和性格的休憩场所,我们认为,要打造独特的城市官场要分四步走:1、广场主题
目前在广场设计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表达广场的主题。但并不是只要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统统体现于广场之中就可以,这样常会牵强附会。广场要体现城市社会文化的某些侧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历史的沉积和延续。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广场都需要有明确的主题,从类型看,纪念性广场,城市中心广场主题性比较强,而一般的文化休闲广场,商业广场则还是应该以活动和使用为主。
2、 广场绿化
古典广场一般较少有绿化,以硬地和建筑为主,而现代广场不论大小,都要充分考虑绿化问题,体现了现代广场的设计对于人和环境的关怀。但广场就是广场不是块绿地。尽管现代规划设计中常提到广场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但广场的最终功能是高人流量的开放性的社交空间,其主要作用不是用来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 广场铺装
铺装是广场设计的一个重点,因为广场是以硬质景观为主。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其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铺装设计虽应突出醒目、新颖,但首先必须与整体环境相匹配,它的形状、颜色、质地都要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而不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
4、 小品与细部
广场小品包括灯柱、花台、漏窗、花架、宣传栏,景墙、栏杆……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也作为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由于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加之成功布置,可使的广场空间的趋向、层次更加明确和丰富,色彩更富于变化。
四、景观设计平面图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区别,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hardscape)和软景观(softscape)。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
基本流程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置,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发展上比较滞后的领域: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再加上植物景观配置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乃至设计程序,它们可以用来减少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同时还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观配置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选什么样的植物?
2.选多大植物?
3.选多少的植物?
4.如何搭配并布置到地面上?
5.构成什么样的植物景观?
1-4涉及到以植物个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5则涉及以植物配置后的群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
植物景观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规范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步骤过程。从结果来说,是按照上面1-5的顺序进行;但从设计的实施过程来说,确是倒着来,先解决第5个问题,然后解决1-4个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置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2.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3.系统地检查审评,即质量保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
类型选择与布局
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比如说: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观类型而不是植物个体作为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设计师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什么地方该布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类型。
景观铺装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首先是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资料:
1.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
2.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
3.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
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写作,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文章写作中的文章构思和文章纲要草拟阶段。文章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段落结构如何编排布局,中心主题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字、词或语句等问题。同样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个体选择与布局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植物品种的选择,
2.植物大小的确定,
3.植物数量的确定,
4、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据植物景观类型布局图、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和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景观类型的结构,确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一般来说,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
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株数量要少(20%)。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
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当然,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
在中国,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数量的确定
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
4.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
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借用一些景观类型构成模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块可以通过模拟自然、调查分析以前的设计或设计建模等方法获得。模块在入库使用前必须是经过美学或生态检验论证过的。模块如同工业品中经过系统检验有质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场景观设计排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