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品(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品国外)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弗朗索瓦•曰拉尔东雕塑的特点及代表作都有哪些?
弗朗索瓦•曰拉尔东(1628—1715)是贝尼尼的学生,早年曾从师于莫尼耶和阿盖耶;他主要在巴黎和凡尔赛工作,是一位宫廷艺术家。也是学院派古典主义的代表,深受法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他的作品具有庄严、宁静、优雅的特色。他擅长作纪念性的装饰雕塑,其作品虽然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富于装饰趣味。在凡尔赛宫、维康第府、推勒里宫、卢浮宫(阿波罗长廊)都有他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凡尔赛公园中的大理石群雕《阿波罗入浴》(1666—1676)、《被神女们侍候的阿波罗》(1672)喷水池雕像《金字塔》(1672)、《黎塞留主教墓碑》等。竖立在旺多姆广场上的青铜雕像《路易十四骑马像》(约1699)是曰拉尔东晚期的代表作;略易十四本人也十分喜欢这件作品。可惜的是,这座雕像在1792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已被群众捣毁。
二、西汉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用途,内容和艺术手法是什么?代表作品是什么
名称:马踏匈奴
作者:佚名
时间:公元前117年(西汉时期)
材质:花岗岩
规格:高168厘米,长190厘米
原藏地: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马踏匈奴-简介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约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著名的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他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葬。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
花岗岩
雕成,以动物形象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战斗生涯的艰苦。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年代久远,是整个陵墓总体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
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
陵墓雕刻
作品的典范之作。
西汉雕刻。霍去病墓石刻之一。是这组石雕群的主像。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群雕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
构图别具匠心,
造型特征鲜明。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构成永久性的
柱石建筑
感。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三、清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由于清代皇室要加强和显示统治的力量和威仪,重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宫殿建筑及与建筑相关的雕塑,出现了一批代表性雕塑,以北京地区为主的大型雕刻代表了这一时期雕刻的艺术水平。
如天安门前石狮、太和门前铜狮、乾清门前鎏金铜狮,与建筑相映相衬,但由于用途和象征意义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气势和造型特征。
乾清门前的舞狮较太和门、天安门前狮子轻巧、活泼;从另一方面看,其体量感稍小,装饰性过多。汉白玉栏杆柱头石狮虽形体较小,却有很强雕塑感,又加精雕细琢,浑然一体,有敦厚、庄重的意味。
北京周围邻近地区,狮子雕塑都有相似的风格,虽形体有差异,但多作蹲踞之态,大头阔口、身躯粗壮。
故宫内各个宫殿前有各种取意祥瑞题材的雕塑品,如太和殿前铜鹤、铜龟,储秀宫前铜鹿、铜龙,慈宁宫前铜麒麟,翊坤宫铜青鸾,御花园鎏金铜麒麟等。虽多不及各种材质所制狮子气魄大,但各寓祥瑞寓意,并且造型各异。
如龟的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神化使之头部像龙,颈、足各有鳞片,两肋加火焰纹。此类雕塑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同时还具有功能各异的实际作用,如铜鹤、铜龟,背部均有盖可启,可盛香料,具有薰香作用。
清代帝陵前石雕数量多者以太祖努尔哈赤福陵、太宗皇太极昭陵、世祖福临的孝陵、世宗胤禛的泰陵为代表。
福陵神道两侧排列石雕驼、马、狮、虎4对。昭陵神道两侧排列石立象、卧驼、立马、麒麟、坐狮、獬豸6对。其中一对立马名曰“大白”、“小白”,具有与唐太宗昭陵六骏相近之意。
此二马小肢粗壮,劲健有力,不施鞍辔缰索,夸张胸部肌肉,其手法朴实洗练,不仅为清代,甚至为宋以来所有骏马雕塑中的佳品。孝陵神道有石刻18对,为清帝陵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者,其石雕题材、数目和布置方式与明十三陵中的长陵相同,其中文官着满式官服,胸佩朝珠,双手捻珠,身材矮胖,面露笑容,与历代陵前石刻人像庄严肃穆表情不同;石雕武将着满式盔甲,左手按剑、右手下垂,与历来武官双手按剑于体前格式不同,此为独特之处。
另外,细部雕刻精磨细琢的特点突出,尤以孝陵东侧景陵的文武官员为典型。文官朝服上的龙珠、鹤、海浪与彩云等纹饰,武官盔甲上的甲片与图案,垂于脑后的发辫,面部刻画整体感与精神气魄等多表现出清代雕塑家的风格。
清代官僚坟墓前也设置石羊、石虎、石马与石人等,与明代同类坟墓一样,同时石人无论文武都未作满族装束,说明当时汉民族心理作用之大,也同时说明清代雕刻工匠沿袭了明代雕像的旧规。
四、罗丹的加莱义民是什么雕塑作品
《加莱义民》,青铜群雕,208.5×239×190.5厘米,法雕塑家罗丹,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以上就是关于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品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