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传承与发展(陶艺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陶艺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陶和窑》——舞钢陶艺发展史
陶和窑
文/曹国民
早期的先民们,走出山洞后,就住在自己盖起的房子里,房子建的十分简陋,用茅草和树叶子做屋顶,遮挡雨雪,有木桩树枝做成篱笆墙以挡野兽,篱笆墙的严重缺点,一是不能挡风御寒,二是强大的猛兽常常会撕破篱笆墙突进屋里伤人。后来人们发现,下雨后土地松软了,人在这松软的湿土上踩踏的遍数多了,松软的湿土就变成了泥巴,太阳把这些泥巴晒干后,这些干透的泥巴块要比自然状态的干土块坚硬得多,结实得多。于是,人们就把泥巴糊在篱笆墙上,泥糊的篱笆墙干燥后十分结实,就像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墙壁一样,既能挡风又能抵挡野兽的侵袭。同时人们还用泥巴捏成一些实用的或者工艺性质的泥巴玩偶,晒干后结实耐用。但这些干泥巴玩偶和干泥巴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怕水,一遇到水它们就又成了泥巴。有一次他们的房子失火了,大火烧了很长时间,大火过后一片灰烬废墟。大火过后下了大雨,大雨之后废墟上的有些火烧过的泥巴并没有再变成泥巴,而且坚硬如初又不变形。由此人们受到启发:干透的泥巴器物被大火烧过后就不怕水浸了。于是人们就生起大火烧泥巴器物,要烧更多的器物,就要生起大堆火。火堆太大了人无法靠近火堆添加柴火。于是,人们就在地上挖个大土坑,把柴火和泥巴器物都放在坑里烧,在坑里烧即便于人们添加柴火,控制火势,避免造成火灾。土坑又具有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烧制效率的功效。古时候的人们把在地上挖的烧制器物的坑叫做“窑”,“窑”就是在地上挖的坑。现在我们说开煤矿,过去的人们说开煤窑,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上挖住人的洞,叫做“挖窑洞”,到今天,舞钢地区的农村挖个坑栽树,还说成“挖个树窑,栽棵树”。小时候(50多年前),孩子们在夏天玩的一个游戏叫“走(丢)楝窑”,这里的“楝窑”就是在地上挖的放入楝豆的小坑。早期的人使用的这种露天坑窑有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如果正在烧制的过程中,天突然下大雨了,窑火就会被浇灭,未烧熟的器物就会变成一坑烂泥。于是人们就给窑上建一个圆拱顶,并预留出添柴烧火的门和排烟的气孔,这样既不怕刮风下雨又提高了热效能。给地坑窑加上穹顶以后,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加了窑顶以后,待一窑陶器烧熟以后,窑内的通风散热效果就差了,窑内的热量长时间无法散去,耽搁了下一窑的烧制进程。特别是窑内的地坑部分,停火好几天了人们还不能下坑内搬运陶器。于是人们对窑做了改进,去掉了地面以下的坑,为了防止雨水灌入窑内泡坏陶器,还加高了窑内的地面。这样一来,窑就彻底地从地下升到地面以上,把最早的在地下挖窑,变成了地下挖加地上鼓窑,最后变成了地上鼓窑。本来“窑”是在地面一下的,现在把“窑”完全隆(鼓)到地面以上了。为什么过去的人们把建窑说成“鼓窑”?“鼓”字是个形容词,即“隆起的”,也是个名词,即“突起壮的东西”,还是个动词,即“把······隆起来,使高出”。
最初,人们建窑只是为了烧制生活中实用的各种器具,如坛、罐、缸、盆、碗等家什。古人烧制的这些东西有个总称叫“陶器”,“陶”就是用火烧过的泥巴捏制的器物。烧制陶器的泥土必须是含胶质的粘土,也叫陶土。舞钢市枣林乡的卞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烧制陶器的专业村。卞庄村拥有大量优质的黑胶土,这种胶土烧制出来的陶器,表面光亮,质地坚硬,防渗漏性能好,经久耐用,敲击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在50多年前,舞钢市铁山乡的田庄村出产的食醋,甘爽酸香,口味纯正,余味绵长,远近闻名。当时田庄村的很多人都是挑着醋走街串巷,吆喝着卖醋。这些卖醋人装醋的容器不是木桶,不是铁通,更不是塑料桶,正是卞庄村烧制的用来装液体的缶,这种装醋的缶大肚子小口,缶体上还有几个拴绳子的耳柄,形状很有艺术感,甚是可爱。
今天,舞钢市上曹村有个80多岁的老人,名叫曹书贤,他是正宗的卞庄村的陶艺传承人。曹书贤的岳父家是卞庄村的,他是跟着他岳父学的手艺。他在上曹村头建了一座烧陶器的窑,用村子南边山坡上的黄胶土作制陶原料,制作各种缸、罐、盆、坛等生活用器具,自己一个人制陶、烧窑和卖陶器。本人上小学时经常到他的制陶作坊里看他娴熟地制作各种陶器,
上曹村南边有一个没多大的黄土岭,夏天下过雨之后,我们常到哪里挖些黄胶泥回到村里捏制鸡、狗、猪、羊等各种玩意。当时村里有一位名叫曹金铎的老人,他捏制泥巴的手艺高超,尤其是他捏制的“大叫具儿”,我们都很喜欢。他先把胶泥捏制成饭碗形状,并和饭碗一样大小,然后把“饭碗”边沿捏合在一起,就像一个空心大饺子,再用秫杆蔑在“碗底”上捅出个扁形吹气孔,最后在这个大型“空心饺子”上挖出几个变音孔和调音孔,一个“大叫具儿”做成了,吹奏时把指头放在调音孔上,就像吹笛子一样,发出“呜呜呜,嘟嘟嘟”的美妙声音。
前年,在北京的南锣鼓巷大街闲逛时,在一家工艺品商店里,看到小时候曹金铎给我们捏制的“大叫具儿”。售货员说,这“大叫具儿”的学名叫“埙”,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明的吹奏乐器,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诗经》里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姑娘到河边去洗衣裳,小伙子跟在屁股后,姑娘在水边洗着衣裳,小伙子坐在河岸上,用埙吹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撩拨勾引姑娘的芳心。售货员说:“380元一个,买两个了优惠价750元。”
在舞钢域内,除了上曹的曹书贤会烧制陶器以外,还有八台镇大沟李村的曹永新(今年七十多岁)也是一位手艺高超的制、烧陶艺人。尹集镇的蔡庄村在二十几年前还在烧制陶器,舞钢市苗圃培养花卉所用的陶质花盆就是蔡庄村的蔡毛毛烧制的。蔡庄村是我们所知的烧制陶器停产最晚的制陶村。
随着制陶艺人的实验和摸索,通过往陶土中添加不同的土、砂、石,改变陶土的成分和性能,烧制出质地更细密,更美观,更耐用,用途更广的高品质陶器,如质地细密的瓷盘子、瓷碗,和体型更大的缸、坛等。现在人们习惯地把用纯胶土烧制出来的器具叫做“陶”或“瓦”,如瓦盆、瓦罐,把用砂石性质的陶土烧制出来的器具叫做“瓷”,实际上无论用哪种陶土烧制出来的器具都属于“陶器”,只不过“瓷”是“陶”中的高级产品,今天人们仍然在说“陶瓷”。
舞钢市的尹集山区具有悠久的烧制陶瓷的历史,尹集乡有个地方叫缸窑坡,有个村子叫缸窑,尹集乡烧制的品类多是粗瓷,也有用纯胶土烧制土陶的,但大部分产品主要是缸、坛、罐、盆等用具。尹集的窑厂的产品分为带釉的和不带釉的两大类。用质地细腻的陶矿土和出来的陶泥,有粘度,柔韧性好,可以做出形状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和体型硕大的器物,并且用这种陶泥做出来的器物胎体薄,重量小,有石质感,坚硬如石,坚实耐用,阻渗漏性能好,不需要涂刷胎釉,易烧制,制作成本低,承载量大,一个大缸能盛200-300斤水,这种缸的主要用途是作水缸和盛放粮食。尹集的窑厂用这种做大缸的陶矿土做出来的盆、罐、坛等小型器件要比用纯胶土做出来的结实得多。人们习惯上称用纯胶土做出来的叫“陶盆、陶罐、陶坛,或瓦盆、瓦罐、瓦坛”,尹集窑厂用做大缸的原料烧制的叫“缸盆、缸罐、缸坛”。陶罐、陶坛不耐食盐侵蚀,用来装食盐时间久了,罐体就会粉化,缸罐就非常耐食盐侵蚀。
还有质地比较粗糙的陶矿土,由于这种陶矿土含砂量比较大,且沙粒比较粗,用这种陶矿土做不了小巧玲珑的,结构比较复杂的器物。尹集窑厂主要用这种粗砂土烧制大型的缸。因为这种原料含砂多,做出来的器物表面粗糙,不美观,且防渗透性差,所以缸体里外两面都需要涂刷瓷釉,上了釉的大缸表面光滑明亮,显得美观漂亮,不渗水,耐盐碱,易清洗,主要是用在油坊、酱醋厂,酱菜腌制厂。
为什么尹集有那么多的窑厂?因为尹集具备了建窑厂的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当地有丰富的陶土矿资源,二是有充足的烧窑柴料。用纯胶泥制作的陶器,个体小,胎体薄,易烧制,且纯胶泥陶器不需要太高的火温即可烧成。烧制陶盆瓦罐,用树叶、干草、庄稼秸秆做柴料就行。由于大缸的体型大,胎体厚,且做大型器物的陶矿土带有砂石性质,需要长时间,大火高温烧制。在过去,由于没有煤炭等高燃值的燃料,烧制大缸时必须用木材做燃料,尹集山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树木。
烧陶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发展出两个分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烧陶业逐渐式微,而两个分支火红起来:一个是烧制建筑陶,即烧制建房用的砖瓦:一个是更高级的瓷制品。尹集烧制的是酱缸酒海,属于粗瓷,河南禹州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的瓷盘子瓷碗细瓷瓷。
由于建房子用砖瓦的量比较大,烧制砖瓦的窑建得也更大。有个通俗的说法是:三间房子万砖万瓦,即盖三间房子需要一万块砖和以万片瓦。烧制砖瓦的窑大多都能一次烧出一万块砖加一万块瓦,正好够建三间瓦房。
在过去,能盖起瓦房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几十里地范围内也见不到一座砖瓦窑。舞钢市域内有一处最有名的古砖瓦窑遗址,和一处历史最悠久的砖瓦窑遗址。这处最有名的砖瓦窑遗址在武功街,武功的俗名就叫“窑沟”,也就是在村子外边的河边上有一座砖瓦窑。窑沟这处古窑遗址是清朝时期的。原来武功街有户姓董的大地主,在武功十字街的西北角上建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私家宅邸,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也就是属于山西平遥的哪种风格。由于宅院的大门建得气派豪华,当地人都叫它“窑沟董家花门楼。”其规模和档次不亚于舞阳县衙,在舞阳县首屈一指。1947年之后,作了武功公社的粮库,1975年发大水时,龙王爷把这个建筑群带到东海去了。
有据可考的历史最悠久的砖瓦窑遗址是上曹曹完粮家的砖窑遗址,距今已有500百年历史了。明朝中期,曹完粮家仅楼房就有48间,在当时是享誉四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纯胶泥制陶这个古老的行业已经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烧制砖瓦的工艺也被叫停,国家明令规定建筑业禁止使用传统的粘土砖瓦。
二、中职生如何传承陶瓷文化
在中职专业课程中开设陶艺相关课程。
提出在景德镇陶瓷艺术职业教育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陶瓷艺术的举措:夯实基础,加强对传统陶瓷艺术的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陶瓷文化也在不断的进步。陶瓷实际上是浓缩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追求。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藏,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也体现了中华人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陶瓷文化,需要去不断的传承与发扬,让古往今来的人们认识中国陶瓷文化的多姿多彩。
三、陶艺 怎么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没能力进行详细地阐述,因而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浅陋观点。
首先来谈谈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语言。 中国是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中的一员。汉字可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然而从近代以来,汉字的传承便几经磨难。首先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为要讲求科学创新,向西方世界学习,鲁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来取代汉字,但最终没有成行。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也曾设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但在几经权衡之后,仅仅是创造出了汉语拼音来辅助汉字的学习。随后的简化字改革中,我们的汉字差点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纪,这个网络十分普及的时代,网络语言的泛滥又一次给汉字的传承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奇怪生僻的文字符号,语法错误屡见不鲜,千奇百怪的缩写和文体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开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
四、生活陶艺的介绍
陶艺已经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对于生活陶艺,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陶艺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生活陶艺概念的来源
现代意义上的“生活陶艺”是在我国7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它是民艺运动的结果,由传统陶艺发展而来,伴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我国对于“生活陶艺”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确切的、统一的看法,普遍认为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日用陶瓷器皿,同时也有人提出不仅包括器皿,还应包括居室内所使用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陶瓷装饰品或实用器物。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活陶艺概括为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同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实际上,在我国的传统制瓷业中,生活陶艺一直是默默存在的,只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在“陶艺”一词出现之后。所以我们在研究生活陶艺之前,必须要先弄清“陶艺”这一概念的来源。
在现有的陶瓷文献资料中,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和美国是现代陶艺的发祥地。“陶艺”一词最初是否来源于日本还有待考证,但在日本辞书中的出现的确要早于我国,它的解释是陶瓷工艺、陶瓷艺术的省略语,是对陶瓷器物美术价值的评价。在日本,“陶艺”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1932年日本陶艺协会的成立。日本陶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对近代工业陶瓷制品的反叛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颂扬,强调陶瓷制品的民俗趣味和古典情趣,从而体现匠心和人性。在日本陶艺协会成立后不久即1948年,八木一夫创立了“走泥社”,并提出:“陶瓷从产生之日起就背负着一个制约。我们要从中解放出来,陶艺要象绘画与雕刻一样去创造,首先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的代表作《萨姆萨氏的散步》一直被视为冲破传统陶瓷枷锁束缚的经典之举,是现代陶艺在日本诞生的标志(如图1)。自此,日本陶艺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边是观念性的前卫陶艺,另一边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传统陶艺。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陶艺一直是以观念性的前卫形式和器物性的传统形式得到广泛传播。这里所说的器物性传统形式陶艺就可以视作生活陶艺。[1]
美国最初的“陶艺”这一概念与日本不甚相同,不仅包括器物类的,还包括雕塑类的,而器物类的又可细分为量产陶器和艺术陶器。所谓量产陶器是指通过手工批量生产的实用性陶瓷器皿。通常这一行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作坊主本身精通于陶瓷手工艺,并雇用一些助手从事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类陶瓷作品的特点是造型和装饰简洁、成型方便、利于批量生产,销售主要是通过工艺品展销的方式,可以视为传统手工陶艺的一种延伸。艺术陶器则是指陶艺家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主来进行创作的一种陶瓷艺术品,通常是不重复出现的。此类作品仍以日用器皿作为创作题材,但目的不是为了实用,更多是为了艺术性的纯欣赏。因此,大多数创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作品的实用价值,而是作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日、美“陶艺”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陶艺一词其本身就含有生活陶艺的部分,只不过是在后来的概念细化中,出现了一些定语,才逐渐形成了诸如现代陶艺、传统陶艺、生活陶艺等类别。并且,生活陶艺包含于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概念之中。以上所谈到的一些传统陶艺或现代陶艺――兼具实用和欣赏的功能,是“美”与“用”、“艺术”和“生活”的交融,我们都可以将其归入生活陶艺的范畴。
生活陶艺的内涵
生活陶艺在功能上属于日用陶瓷的范畴,与批量生产的机械陶瓷产品互为补充,两者兼具“赏”与“用”的特征,但生产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也更加注重个性的追求和审美的取向。从生活陶艺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它既可以是传统性的也可以是现代性的。当陶瓷艺术尚未从传统陶瓷生产中分离出来时,生活陶艺一直被掩埋在实用陶瓷的生产中,伴随着传统制瓷文化的传承而得以保留。自从现代陶瓷艺术从实用性陶瓷中分离出来之后,伴随着艺术家群体的加入,才赋予了生活陶艺新的生命。
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生活陶艺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所变化或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者和制作者的变化。传统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多为手工艺人或普通陶工,他们技术精湛,但思想过于保守。而现代生活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则多为一些陶艺家和陶�爱好者,他们并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创作,在对待陶瓷材料的态度上更多的是发掘其自身的天然之美。第二,作品风格的变化。传统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一贯秉承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宗旨,以继承传统为主,变化不大。而现代生活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更加自由,加入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制瓷是以生产为主,以满足人们实用需要为目的而存在的;现代生活陶艺则不同,由于大工业时代的实用功能产品的创造由机械和工业设计所承担下来,现代生活陶艺成为机械制瓷的工业产品的补充。”因此,传统陶艺主要是作为日用生活器皿,所承担的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现代生活陶艺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陶艺只是文化人的消费,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以上就是关于陶艺的传承与发展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