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婺源三雕文化现状(婺源三雕文化现状如何)

    发布时间:2023-04-25 01:54:2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17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婺源三雕文化现状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婺源三雕文化现状(婺源三雕文化现状如何)

    一、这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村,曾是婺源最繁华之地,如今只剩冷清落寞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婺源。

    随便走进婺源的一座村落,都有意外的收获。它们或许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或许有着令人惊艳的徽派古建筑,或许有着积淀深厚的徽州文化……汪口村便是其中之一。

    汪口是婺源 旅游 东线上的一个景点,却常常被游人忽略。东线上既有大名鼎鼎的“篁岭”,又有婺源最早出名的“李坑”,虽然这座村庄同样包含在婺源5日 旅游 套票中,来这里的游人却并不多。当我们来到这里,看着这座依山傍水、原汁原味的古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婺源最繁华的地方。

    汪口村是一座俞姓为主的村落,从宋朝议大夫俞杲在公元1110年(宋大观三年)率领族人迁居于此,距今已有1100多年 历史 。汪口村前两河交汇、三面临水,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美。

    因为碧水汪汪,汪口村因此得名;也因为碧水长流,在依靠水运的时期,汪口成了徽州府重要的水陆码头,是南北往来的要道,有“千年古商埠”的美誉。

    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朝政府在汪口设立“驿站”,用于传递官方文书和物资,成为婺源 历史 上的第一个官办“邮局”。明清时期,汪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船只,将这里的好茶远销海内外。此时的汪口,成为婺源与外界联络的“窗口”,繁华一时。

    不过,随着水运式微,汪口渐渐淡出了 历史 舞台。这座曾经无比繁华的徽州商埠,终于归于落寞。我们来汪口时,第一感觉便是这里的静谧。

    这份静谧,源于汪口依山傍水的清幽,源于古村的古朴和落寞,大概也源于游人稀少的缘故。

    如今的汪口并不大,只有一条千年老街。老街青石铺路,狭窄逼仄,沿途会遇到“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书屋”等古民居,但最值得一看的还是村子最东面临水而建的俞氏宗祠了。

    汪口曾经商业繁华,也带动了这里人才兴盛。在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纶回乡省亲,带头捐资兴建了大名鼎鼎的“俞氏宗祠”,如今这座古建筑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俞氏宗祠”规模宏大,其总面积1116平米,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坐西北朝东南,整体建筑采用了婺源当地名贵的樟树材质,精美的三雕工艺,时至今日依然让人赞叹不已。而宗祠旁的一个僻静小院内,一棵百年金桂、一棵百年银桂,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走出俞氏宗祠,便能够看到汪口的另一处独特景观——一条长120米的“平渡堰”。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设计的“平渡堰”,堪称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平渡堰的建成,使汪口一度形成了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汪口曾经的繁华。

    来时我们沿着古街行走,返程时我们沿着河堤行走,见到了很多老人在河里洗菜,满满的生活气息。难得的是,汪口的河水依然清澈碧绿,汪口不是曾经繁华的汪口,却依然是那个碧水汪汪的汪口……

    最后还是说一些 旅游 实用信息,想来的朋友可以参考:

    1、汪口包含在婺源5日 旅游 套票中,如果单独购买门票为60元/人。

    2、汪口位于婺源 旅游 东线,地处江湾和李坑之间,交通还是很便利的,这里距离婺源县城20多公里,多天有多趟 旅游 班车经过,从县城拼车到汪口也不贵,大约10元/人。

    二、徽州木雕和石雕、砖雕并成为徽州三雕,它在建筑上面主要有什么用途?

    造型精湛的徽州木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徽派雕刻以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闻名。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之际,徽州雕刻堪称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徽州三雕题材受儒文化的影响殊深,多为情节化的人物、故事,如神话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三雕作品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语言的特点,是民间艺人主观的意志的充分体现,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

    以杭州"西湖十景"为题材雕刻的石雕,制作者采用平面雕、浮雕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

    "百鹿图"通景石雕,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徽州砖雕是在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柱础、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三、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重要印记,重点包括:传统表演艺术,包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建筑、器具、手工制品等实物组成的文化空间。 婺源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挖掘、保护、传承好这些珍贵历史遗产,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婺源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婺源县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县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茶艺 民俗 婺源乡村文化 民俗 婺源县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茶艺 民俗 婺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舞蹈 婺源傩舞 婺源徽剧 二、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三雕技艺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三、民间美术 婺源砚雕技艺 四、文化空间 婺源文化空间 五、消费习俗 婺源茶艺 婺源小吃糯点制作技艺 婺源菜制作技艺(蒸菜、糊菜等) 六、传统民俗 婺源抬阁 婺源灯彩 婺源豆腐架 七、民间音乐 婺源民间小曲小调 八、民间文学 婺源谚语 婺源楹联和匾额 婺源民间故事 九、礼仪习俗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民间祭祀活动 婺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 婺源木雕传承基地:华龙木雕厂 友鸿徽艺雕刻厂 婺源徽剧传承基地:婺源县徽剧团 婺源茶艺传承基地:婺源茶校 歙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朱子艺苑 婺源傩舞传承基地:秋口镇长径村 婺源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胡振坤 傩舞 江裕民 徽剧 江湘璈 徽剧 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傩舞: 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徽剧: 是京剧的祖宗。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 婺源三雕: 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的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甲路产纸伞久负盛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 婺源龙尾砚雕刻技艺: 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其创始人是婺源猎人叶氏,产自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婺源茶艺: 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 婺源抬阁: 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捍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在徽州婺源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汪帝菩萨。婺源每年出抬阁,本意就是给汪帝看的。它有40多个剧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体现了婺源人艺术才能、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 婺源灯彩: 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婺源方言中,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 婺源豆腐架: 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婺源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 婺源楹联和匾额: 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讲人伦,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经常通过对联生动体现出来。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所谓有联则雅,无联则俗。依附建筑而生的婺源楹联、匾额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写景咏物,言志抒怀,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孝亲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朱熹故乡,婺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习俗,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个方面。

    满意请采纳

    四、江西的婺源写生报告

    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主要是东线与北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考察);

    考察时间:从2004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

    考察方式:(1)人文景观:对当地进行调查和对相关人员进行咨询,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拍摄有关图片,等等。

    (2)自然景观:拍摄有关图片,现场写生,收集相关图片等等。

    1, 考察目的

    “师造化”是画家艺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源泉,因此,观察生活,研究自然对学画之人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有计划的观察则意味着明确的目的性,自然其结果,也就是对于无意识的平时观察,其收获也将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这交考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我们此行共有十四人,分属两个专业,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不同专业考察的侧重点不 同,我是美术学专业的,因此我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创作材料,考察重点在于自然景观,以及其与人文景观的富有意味的,传统理念上的天人合一的组合,其次才是增长历史文化与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和增加对这些知识的感性体验。

    2,考察过程

    本次对考察的第一站是东线,第二站是西线。

    东线主要考察了婺源县的江湾、晓起、汪口等地,北线主要考察了思口、清华古镇、坨川、理坑、篁村等地。

    一般情况下,先找些当地的知情人士对当地特别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物产、文化及旅游景点作初步了解,主要目的是确定下一步的考察路线及难度系数,事实上后来也证明这是最为节省时间的做法,因为对于一个具有很深的文化传统的地方,其地形复杂程度有时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如理坑的建筑规划就具有八卦的精神,如同迷宫,要是没有事先的准备很有可能会在路上浪费大量的时间。

    3,

    考察结果

    这一次考察收获颇丰,一方面增加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以下是结合本专业,对那些本人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描述。

    婺源是江西东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被旅游书籍冠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与浙江、安徽为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而自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婺源不仅有江南层峦叠翠的山林,碧绿绸绢般的小河,还有蜿蜒的石板路连着一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徽派建筑,其风格体现在“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屋顶是刻着各式图案的飞檐翘角,直指苍穹,在蓝天绿树映衬下分外瞩目。

    婺源古民居既具有浓郁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别具的独特格局。

    我们众景德镇到婺源之后,第一站就是思口镇。

    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

    民居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多为一层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用风火山墙围起,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基,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

    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

    延村以群屋一体的建筑格局著称,若逢雨天,踩着光可鉴人的青石路,从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户而衣衫不湿,延村现保留有古民居57栋。

    庄园特色极具,在环绕延村的河岸上还可以捕捉到水彩画般轻灵、蒙胧、滋润的画面。

    思溪的古民居则以幽深的庭院风格见长,鎏金匾额,回廊护栏、天井书斋,亦庄亦趣。

    有些村落中,至今依然保留一些当年的古驿道,它们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宛如飘带一般蜿蜒伸向远方。

    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更是有着江南风光田园诗般的意境,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种国画中的韵味。

    汪口古村落,由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大观年间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

    位于婺源县东江湾镇的西部,历史上 被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500来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

    古村廓处于丘陵地带,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

    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景色十分宜人。

    汪口自宋清代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其中光是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就有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

    故有“书乡”之称。

    ??汪口古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

    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

    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

    包括被誉为“艺术宝库”的“俞氏宗祠”;属徽派建筑的“千年古街”;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书屋”等民居等等。

    汪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具特色,丰富多彩。

    以俞氏宗祠为例,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

    宗祠由山门、享堂、后寝组成,两侧有花园,园内三棵古桂至今年年吐芳。

    祠内斗拱、脊吻、檐橼、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有大中小的各种形体和各种图案一百多组。

    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精美绝伦。

    被古建筑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

    且宗祠外清溪如带,隔岸青山叠翠,风景独佳。

    此行考察让我觉得特别入画的一个地点是晓起。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如果说,婺源是一个绿色大公园那么晓起村就是一处绝妙的景致。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别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

    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晓起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在北线的考察,我们主要了解了理坑。

    理坑原名理源。

    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

    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

    沱川在人文景观上不如其理坑等地那么有底韵,但从绘画写生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般的好地方,这里的树木形态各异,街巷少了一些森严,多了一些变化,房子也错落有致,并且环村还有稻田围绕,要是在稻谷成熟而未收之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得很好的构图,金黄、银白、银黑形成的色彩交响曲定然优美无比。

    这也许是它成为众多艺术院校的首选取写生基地的缘故。

    另外我还要提的就是婺源的水,可以说是它是婺源的活的灵魂。

    因了它,使得婺源的风景才有了灵气,才会如诗如画般 的优美。

    而横跨其上的桥则又平添了几许韵味。

    清华镇有一座木结构廊桥。

    初建于宋,具有800余年历史,因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取名为“彩虹桥”,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

    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

    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

    ??彩虹桥最大的特点:设计非常科学,其一、桥墩像半个船形,前面丰锐,后面平整,流线形,起到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

    其二、桥墩之间距离不等。

    这种设计,是根据汛期洪水的走向确定的。

    主流量经过的地方墩距较大,有利于行洪,桥墩受到的冲击也小。

    其三、条石之间砌法讲究。

    桥墩是用长短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的非常牢固。

    整座桥,为了便于维修,化整为零,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这样做不会因为一处坏而影响到整座桥。

    在婺源,风景到处都在你的身旁,最美的风景,就在你不经意的途中出现。

    有时候车一拐弯,前方露出了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民居,隐现于古树青山之间;有时候一回头,远山尽处,云雾缭绕,松竹连绵,恍若仙境。

    因此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结合自然资源的完好保存,吸引了游人如织,也是画家、美术院校学生等所独衷的写生去处。

    我在这一次的考察中也受益菲浅。

    我们一行将各自考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类,并将有关的电子资料和图片刻录成光盘,实行资料共享,进一步提高资料利用率。

    4, 主要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有两个,一个就是临行时,对婺源的气候和环境了解不够,以致准备不够充分,还好没有生病什么的,否则必定影响到正常的考察进展。

    这也为本人以后的相类似的考察和探索提供了借鉴。

    另外一个算不上什么问题,就是考察的时间略早了一至两个星期,山上的树大部份还是绿色的,对于油画写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就是色彩不够丰富,如果迟些时候,枫叶红了,可能在视觉上会有很大的改观,当然总体而言,这一次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以上就是关于婺源三雕文化现状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婺源步行街餐饮品牌设计(婺源县步行街有什么店)

    婺源为什么有马的雕塑(婺源雕像是谁)

    婺源三雕文化现状(婺源三雕文化现状如何)

    为什么突然没有借呗入口了

    最正规的加盟网(最正规的加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