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设计手册新版(电力系统设计手册新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电力系统设计手册新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电气主接线的形式及优缺点介绍
电气主接线的形式有有母线接线、无母线的主接线。
(一)有母线接线
1、单母线接线
所有电源进线和引出线都连接于同一组母线上。单母线接线适于出线回路少的小型变配电所,一般供三级负荷,两路电源进线的单母线可供二级负荷。
优点:接线简单、设备少、操作方便、造价便宜,只要配电装置留有裕量,母线可以向两端延伸,可扩性好。
缺点:可靠性、灵活性差。母线故障、母线和母线隔离开关检修时,全部回路均需停运,造成全厂或全站长期停电;任一断路器检修时,其所在回路也将停运。
2、分段单母线接线
两路电源一用一备时,分段断路器接通运行。两路电源同时工作互为备用时,分段断路器则断开运行。
优点:两母线段可以分裂运行,也可以并列运行;重要用户可用双回路接于不同母线段,保证不间断供电;任意母线或隔离开关检修,只停该段,其余段可继续供电,减少了停电范围。
缺点:分段的单母线增加了分段部分的投资和占地面积;某段母线故障或检修时,仍有停电情况;某回路断路器检修时,该回路停电;扩建时需向两端均衡扩建。
3、双母线接线
每个回路经断路器和两组隔离开关分别接到两组母线上。
优点:开关是隔离状态,便于控制。
缺点:仅适用于有大量一、二级负荷的大型变配电所。
4、带旁路接线
优点:运行调度灵活,正常时两条母线和全部断路器运行,成多路环状供电; 检修时操作方便,当一组母线停支时,回路不需要切换,任一台断路器检修,各回路仍按原接线方式霆,不需切换。
缺点:投资费用较大,占用设备间隔较多。
(二)无母线的主接线
5、线路-变压器组单元接线
优点:接线简单,设备少,经济性好。
缺点:只适于只有一台主变压器的小型变电所。
6、桥式接线
优点:能实现电源线路和变压器的充分利用。两台断路器接在引出线上,使引出线的操作灵活方便。当线路出现故障时,故障线路的断路器断开,自投装置将分段断路器投入,不影响变压器的运行。
缺点:在变压器投切操作时需要将相应的线路停电。
7、多角形接线
多角形接线就是将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相互连接,且每一台断路器两侧都有隔离开关,由隔离开关之间送出回路一种电气主接线的连接方式。
优点:多角形设备少,投资省,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较好,止常情沉下为双重连接,任何一台断路器检修都不影响送电,由于没有母线,在连接的任一部分故障时,对电网的运行影响都较小。
缺点:同路数受到限制,因为当环形接线中有一台断路器检修时就要开环运行,此时当其它同路发生故障就要造成两个同路停电,扩大了故障停电范围,且开环运行的时间愈长,这一缺点就愈大,环中的断路器数量越多,开环检修的机会就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气主接线
二、3*50MW电厂电气主接线设计
主变3台
10kV双母分段
35kV单母三分段
110kV线路变压器组
三、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二次部分的作品目录
目录前言第二十章 强电控制信号和测量系统第20-1节 控制方式一 发电厂与变电所的控制方式二 强电控制方式的主要类型第20-2节 控制室及其屏(屏台或台)的布置一 总的要求二 主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的布置三 单元控制室的布置四 控制屏(屏台或台)与继电器屏的布置五 常用屏(屏台或台)的型式及安装第20-3节 控制信号和测量一 总的要求二 三相操作断路器控制、信号回路三 分相操作断路器控制回路四 空气断路器的控制、信号回路五 一个半断路器的二次接线六 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组的二次接线七 隔离开关的控制 信号和闭锁回路第20-4节 中央信号及其他信号装置一 中央信号装置二 发电机指挥信号三 全厂事故信号四 锅炉房联系信号五 隔离开关的位置指示信号六 采用闪光报警器的中央信号第20-5节 交流电流电压回路及互感器的选择一 交流电流回路及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二 交流电压回路及电压互感器的选择第20-6节 电气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设计一 监控计算机在发电厂电气部分的应用二 微处理机监控装置在超高压变电所及电厂开关站的应用第20-7节 二次回路设备的选择及配置一 二次回路的保护设备二 熔断器或自动开关的配置三 熔断器自动开关的选择四 控制、信号回路的设备选择五 跳合闸回路中的中间继电器及合闸接触器的选择六 控制回路中“防跳”继电器的选择七 串接信号继电器及附加电阻的选择八 端子排九 控制电缆与信号电缆十 小母线配置及二次回路标号第20-8节 变压器的冷却和调压方式的二次接线一 主变压器的冷却方式及二次接线二 变压器有载调压分接开关二次接线三 变压器无载调压分接开关的位置指示四 变压器测温装置附录20-1 控制屏(屏台)的模拟母线和小母线色别及二次回路编号附录20-2 LWX2型强电小开关选择参考资料附录20-3 控制屏台的外形及尺寸第二十一章 弱电控制信号和测量系统第21-1节 总则一 弱电技术的要求及采用条件二 弱电参数的选择第212节 弱电控制方式和接线一 弱电控制回路的要求及分类二 弱电控制接线三 发电机调速 调压的控制方式及要求第21-3节 弱电信号方式和接线一 弱电信号回路的要求及分类二 弱电中央信号装置的要求与接线三 新型弱电事故信号设备第2-14节 弱电测量方式和接线一 弱电测量方式和要求二 弱电常测回路接线三 常用变送器的选型第21-5节 弱电电源系统一 弱电电源的分类及要求二 弱电电源系统的接线及供电方式三 弱电电源设备的选择及二次回路接线第21-6节 弱电装置屏(屏台)的型式与布置一 弱电控制室的要求和布置方式二 弱电控制屏(屏台)的结构和布置三 新型弱电屏(屏台)的选用四 弱电控制屏(屏台)和返回屏的屏面布置和要求第21-7节 提高弱电回路可靠性的要求与措施一 提高可靠性的主要措施二 提高弱电控制回路的可靠性措施三 降低弱电二次回路干扰电压的措施四 弱电装置的端子排设计五 晶体管装置的抗干扰试验标准第二十二章 发电厂和变电所的自动装置第22-1节 发电厂和变电所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BZT)一 备用电源的一次接线二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接线要求三 主变压器或线路的自动投入装置四 厂(所)用电源切换第22-2节 自动按频率减负荷装置(ZPJH)一 概述二 保持频率恒定的措施三 自动按频率减负荷(ZPJH)装置接线四 防止电动机反馈时ZPJH误动作的措施附录22-1 JPJH-4型晶体管按频率减负荷装置第二十三章 厂用电动机二次接线第23-1节 厂用电动机的测量仪表第23-2节 厂用电动机保护一 3~10kV厂用电动机保护二 380V厂用电动机保护三 保护的整定计算第23-3节 厂用电动机控制信号接线一 厂用电动机控制回路的基本接线二 汽机辅机的联锁及自动装置三 给水系统电动机的联锁及自动装置四 锅炉辅机的联锁及自动装置五 除灰系统电动机的联锁及自动装置六 供水系统电动机的联锁及自动装置七 公用设备电动机的联锁及自动装置八 输煤系统电动机的联锁及自动装置第23-4节 多台电动机拖动和调速电机的控制接线一 一台辅机用两台电动机拖动的控制接线二 双速电动机的控制接线三 可控硅串级调速装置四 电磁调速电动机五 电磁振动给料机控制接线第二十四章 操作电源系统第24-1节 综述一 蓄电池直流系统二 电容储能直流系统三 复式整流直流系统第24-2节 直流系统的分类及设计要求一 发电厂的直流系统和直流屏二 变电所的直流系统和直流屏第24-3节 蓄电池直流系统的设备选择一 直流系统的负荷统计二 蓄电池容量选择三 蓄电池的分类四 充电设备的选择五 直流系统的馈线熔断器和自动空气开关的选择六 直流馈线刀开关和转换开关的选择七 蓄电池回路设备的选择八 充电回路设备的选择九 蓄电池组端电池调整器的选择十 载流导体的选择十- 直流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第24―4节 直流馈线回路一 环形供电回路二 辐射形供电回路第24-5节 直流设备的布置及安装一 蓄电池室的布置二 端电池电动调整器的安装三 充电设备的布置四 蓄电池室的土建要求第24-6节 直流系统的保护和信号回路一 充电设备的控制和信号回路二 端电池调整器的接线三 绝缘监察装置和电压监视装置四 闪光装置五 事故照明切换装置接线第24-7节 电容储能直流系统一 储能电容器的容量和电压选择二 电容储能直流系统第24-8节 变电所复式整流直流系统一 复式整流系统接线二 复式整流装置的计算三 电流互感器输出功率计算四 铁磁谐振稳压器第24-9节 交流操作系统一 保护回路二 二次接线第24-10节 镉镍电池及其充电设备一 镉镍电池的基本特性二 镉镍电池直流屏接线三 镉镍电池直流系统设备选择和布置第二十五章 励磁系统第2-51节 概述一 励磁系统的分类二 对励磁系统的要求第25-2节 直流励磁机励磁系统一 系统接线及设备配套二 自动灭磁开关及控制接线三 自动调整励磁装置四 继电强行励磁装置五 设备参数的选择计算第25-3节 交流励磁机-静止整流器励磁系统一 设备配套二 励磁整流柜 灭磁柜和过电压保护装置三 自动和手动调整励磁装置的控制接线四 测量仪表五 中频试验电源六 设备布置第25-4节 其他励磁系统一 交流励磁机――静止可控整流器励磁系统二 交流励磁机――旋转整流器励磁系统(无刷励磁系统)三 静止励磁系统第25-5节 备用励磁系统一 备用励磁系统的要求二 备用励磁系统的设计条件三 备用励磁系统接线四 备用励磁系统设备的选择和安装附录25-1 励磁系统的名词术语附录25-2 SWTA型自动和手动调整励磁装置附录25-3 自动调整励磁全控整流桥电力电缆的选择计算第二十六章 同步系统第26-1节 概述第26-2节 同步点和同步电压取得方式一 对同步电压的要求二 同步点及同步方式三 同步闭锁措施第26-3节 手动准同步一 集中同步二 分散同步三 组合式同步表第26-4节 自动准同步装置一 ZZQ-3B型自动准同步装置二 ZZQ-5型自动准同步装置三 自动准同步装置二次回路设计配合的问题第26-5节 自同步方式第26-6节 变电所的同步装置和线路的同步接线一 半自动导前相角准同步装置二 捕捉同步装置第二十七章 补偿装置二次接线第27-1节 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一 概述二 串联补偿装置的保护方式三 信号传递和台上操作电源四 控制 信号和测量回路第27-2节 同步调相机二次回路一 同步调相机保护二 控制 信号和测量回路三 调相机励磁系统第27-3节 并联电抗器一 超高压并联电抗器二 低压并联电抗器第27-4节 并联电容器组- 概述二 并联电容器组保护三 串联电抗器保护四 并联电容器组的控制和信号五 测量仪表第27-5节 静态无功补偿装置(SVS)第二十八章 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第28-1节 设计原则和一般规定一 概述二 设计范围与深度要求三 确定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的主要问题四 电网继电保护对电源的基本要求五 保护要求的最小灵敏系数第28-2节 35kV及以上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中的线路保护配置原则一 概述二 相间保护三 单相接地保护第28-3节 110~220kV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的线路保护一 概述二 110~220kV线路继电保护配置的具体要求三 110~220kV线路接地保护四 110~220kV线路相间距离保护五 110~220kV线路纵差保护六 110~220kV线路“四统一”定型保护屏的组成与使用第28-4节 330~500kV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的线路保护一 超高压电网特点及对继电保护的特殊要求二 主保护与后备保护配置原则三 330~500kV线路保护配置方案四 双断路器主接线方式的线路继电保护的若干问题五 工频过电压保护第28-5节 母线保护和断路器失灵保护一 母线保护的配置原则二 母线保护构成原理及其适应性三 各种母线接线及其保护方式四 断路器失灵保护第28-6节 自动重合闸一 自动重合闸装置的应用与配置原则二 三相一次自动重合闸三 综合自动重合闸装置四 自动重合闸与保护的配合五 综合自动重合闸的整定计算第28-7节 电网安全自动装置及故障录波装置一 概述二 电网安全稳定装置的功能与分类三 电网稳定控制装置四 电网解列装置五 低频减载六 故障录波装置第28-8节 电网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一 整定计算的主要问题二 相间距离保护整定计算三 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的零序电流保护整定计算四 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的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五 高频相差保护整定计算六 母线保护整定计算第二十九章 主设备继电保护第29-1节 主设备继电保护设计原则一 设计原则及范围二 设备选型三 保护出口四 保护电源第29-2节 发电机保护一 100MW以下发电机保护配置二 定子绕组相间短路保护构成三 与母线直接连接的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保护四 反应定子绕组匝间短路的保护五 发电机外部相间短路保护六 定子绕组过负荷保护七 励磁回路接地保护第29-3节 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一 纵联差动保护整定计算二 横联差动保护整定计算三 定子单相接地保护的整定计算四 反应外部相间短路的后备保护的整定计算五 定子绕组过负荷保护的整定计算第29-4节 变压器保护一 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原则二 变压器瓦斯保护装置及整定三 变压器电流速断保护四 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五 变压器相间后备保护配置原则及接线六 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的零序后备保护配置及接线七 变压器的过激磁八 变压器过负荷保护九 自耦变压器保护十 三相三柱式全星形接线变压器保护特点第29-5节 变压器保护整定计算一 电流速断保护的整定计算二 纵联差动保护的整定计算三 相间后备保护的整定计算四 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的零序后备保护整定计算五 变压器过负荷保护整定计算六 自耦变压器零序差动保护整定计算七 500/220kv联络自耦变压器零序保护改进方案(图29-25)的整定计算第29-6节 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一 大型发电机组的特点及其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二 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组单元接线继电保护配置三 保护及其接线四 其它几种保护简介第29-7节 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整定计算一 复合电流速断保护整定计算二 失磁保护整定计算三 过电压保护整定计算四 阻抗保护整定计算五 逆功率保护动作值的整定六 定子接地保护灵敏系数计算七 发电机匝间短路保护整定计算八 发电机过负荷保护整定计算第29-8节 厂用电源保护一 厂用工作及备用电抗器保护二 高压厂用工作 备用(起动)变压器的保护三 低压厂用工作及备用变压器保护四 保护的整定计算第29-9节 6~10kV母线保护及其整定计算一 发电机电压母线保护二 变电所6~10kV母线保护三 保护的整定计算第29-10节 6~10kV线路保护及其整定计算一 6~10kV线路保护装设原则二 保护整定计算第29-11节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接地信号检测装置一 接地信号装置的分类及要求二 反应工频电容电流值的接地保护三 反应电容电流方向的接地保护四 反应零序电流有功分量的接地保护五 反应5次谐波分量的接地保护六 反应暂态分量首半波的接地保护七 其他接地检测信号装置附录29-1 三绕组变压器制动线圈的接法一 单侧电源的三绕组变压器二 双侧电源的三绕组变压器三 三侧电源的三绕组变压器附录29-2 短线路纵联差动继电器附录29-3 非直接接地信号装置一 反应接地电容电流方向的非直接接地信号装置二 反应接地电容电流5次谐波分量的ZD-5型接地信号装置三 反应接地电容电流暂态分量首半波的ZD-3C型接地信号装置第三十章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第30-1节 概述一 调度自动化的作用二 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第30-2节 调度自动化的功能范围一 电网调度的职责范围二 地区电网的厂、所三 调度自动化的基本内容四 调度自动化的功能与范围第30-3节 调度自动化系统一 系统的概念及配置原则二 系统配置的基本方式第30-4节 调度自动化的主要设备一 在线实时监控计算机二 人机联系设备三 远动终端(RTU)及通道四 电量变送器五 发电机组频率与有功功率自动调节装置第30-5节 规划与设计一 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二 设计的技术要求第30-6节 电网调度中心设计一 电网调度中心设计阶段和主要内容二 建筑物型式及布置三 机房设计第三十一章 电力系统通信第31-1节 系统通信的要求和方式一 系统通信的重要性和特点二 电力系统通信的主要内容三 电力系统通信网的结构四 电力系统的通信方式第31-2节 电力线载波通信一 传输信息内容二 基本原理和构成三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特点四 电力线载波终端机五 结合设备六 加工设备第31-3节 电力线载波通道的设计与计算一 通道设计的任务二 设计依据和条件三 通道的组织四 通道设计与计算五 电力线载波通道的频率分配第31-4节 微波通信一 微波通信简介二 微波接力通信线路的选择三 微波通信电路设计的质量标准四 微波传播及其计算五 微波站的平面布置和建筑设计要求六 微波铁塔七 微波站的接地和防雷八 微波通信站的仪表配置第31-5节 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第三十二章 厂(所)内通信第32-1节 概述一 厂(所)内通信的分类和要求二 厂(所)内通信组织措施和要求第32-2节 生产管理通信一 设计要求二 设备选择三 设计注意事项第32-3节 生产调度通信一 设计要求二 设备选择第32-4节 其它辅助通信方式一 生产扩音通信二 无线电移动通信三 电钟系统的设计第32-5节 通信电源一 常用通信设备供电电压及耗电量二 直流系统及设备选择第32-6节 音频通道的中继组合方式一 设计要求二 中继方式三 中继线通信方式的选择四 去水源地的通信线路五 去火车站的通信线路第32-7节 通信线路一 设计要求二 电缆线路的选择三 敷设方式四 主干电缆与配线电缆的设计五 架空杆路设计六 沿墙敷设电缆七 直埋电缆八 音频线路网络的传输设计第32-8节 通信房屋建筑的要求与布置一 通信建筑物的形式及内容二 通信建筑物的设计要求三 通信室的平面布置四 通信设备集中布置方案第三十三章 电气试验与检修设备的配置第33-1节 试验设备的配置一 试验设备的配置原则二 电气试验设备三 电测量仪表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调试四 电气和热机部分精密机件的修理设备第33-2节 检修设备的配置一 发电厂的电气检修设施二 变电所的电气检修设施三 超高压配电装置的检修设施四 油务设施第33-3节 电气试验室与检修间的布置一 电气试验室布置的一般原则与参考方案二 电气检修间布置的一般原则与参考方案附录33-1 设备参考表第三十四章 小型机组电气部分第34―1节 概述第34-2节 电气主接线一 电气主接线的重要性二 确定电气主接线所需的资料三 对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四 发电机电压的选择五 发电厂与系统的连接六 发电机电压侧的接线七 升高电压侧的接线八 发电机电压系统及升高电压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九 电气主接线举例第34-3节 厂用电系统一 厂用电电压二 厂用电接线三 厂用电源的引接四 孤立电厂的起动电源第34-4节 二次接线一 操作方式二 中央信号三 同步装置- 励磁装置发电机的二次回路第34-5节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一 发电机的继电保护二 变压器的继电保护三 自动装置第34-6节 直流系统一 概述二 直流系统的设计原则三 直流系统接线举例第34-7节 电气设施布置一 概述二 发电机电压配电装置的布置三 主控制室的布置四 升压配电装置的布置五 发电机出线小室的布置六 厂用电气设备的布置
四、500KV系统无功补偿和线路充电问题
1、充电功率除2,是为了把充电功率分布在线路两端,以尽可能使得潮流计算准确。《电力系统设计手册》之所以把充电功率除以2,做为电抗器补偿计算的依据,既考虑双回线路的轻负载,也考虑两端补偿的因素吧。总之很含糊。
2、补偿度的问题,比较含糊。1987版的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P533,"一般取补偿度40%-80%。80%-100%补偿度是一相开断和两相开断的谐振区,应尽量避免采用“。但是DL/T-2009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7.2.1要求“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的充电功率应基本上予以补偿”>,SD325-1989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5.1,“一般情况,高、低压并联电抗器的总容量不宜低于线路充电功率的90%”。从时间进步角度看,似乎90%更为准确,个人建议采用90%。从考试的角度看,应该采用100%。在网上看过论文,似乎高压补偿度宜在60%-70%
3、高压电抗器在线路补偿多少,在变电站低压母线补偿多少,线路补偿方案,很大的原因与负荷情况以及线路长短有关,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就不好讲了
以上就是关于电力系统设计手册新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一次部分(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一次部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