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纲目(通鉴纲目以谁为正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通鉴纲目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朱熹编撰最早的编年纲目体史书《资治通鉴纲目》是哪一年
成书于1172年,这是找到的资料,供参考《资治通鉴纲目》南宋学者朱熹和其学生赵师渊修撰,又称《紫阳纲目》,成书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这部书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其《目录》、《举要历》和胡安国的《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编成。删繁就简,补其所未备,更重要的是明“天道”,定“人道”,宣扬儒家正统论。“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资治通鉴纲目?凡例》)。实质上就是要用将理学的观念贯穿在历史的褒贬之中,以维护封建纲常。朱熹的学生李方子在《资治通鉴纲目后序》中明确地阐明了这一宗旨:使“古今难制之变,难断之疑,皆得参验稽决,以合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他还直接地指出,此书“宏纲细目,实本《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宋元学案》卷四十九)
《资治通鉴纲目》的编排体例,朱熹在《序》中有个概括:“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也就是分年头来陈述,每年分事作大字提要标目,每标目之下再加注言,说明来龙去脉。提要为“纲”,分注是“目”。按此书《凡例》,“笔法”主要有统系、岁年、名号、篡弑、恩泽、朝会、封拜、征伐、废黜等十九目。作者通过辨正闰、明顺逆、严篡弑之诛、褒扬尊贤和死节者等方式,来扶纲常、植名教。
对《资治通鉴纲目》,后人评价不一。信奉朱子之学者,把它当作“《春秋》后第一书”。李方子认为《资治通鉴纲目》“义正而法严,辞核而旨深,陶铸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振麟经之附绪,垂懿范于将来,盖斯文之能事备矣”(《资治通鉴纲目后序》)。也有学者认为此书“体例不纯”,史学价值不高。
《资治通鉴纲目》有较多的版本。清康熙皇帝曾取《资治通鉴纲目》逐加评定,所以又有御批本。
朱熹哪一年编纂《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又称《紫阳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成书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共59卷。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朱熹通鉴纲目的编纂原则
很高兴为您解答:朱熹编 《通鉴纲目》,固然为了简化 《资治通鉴》,而其主要目的则在《资治通鉴纲目》中贯彻、实践他的史学理论。
朱熹对《资治通鉴》有推崇又有批评,他对《通鉴》的批评意见主要是:
一、《通鉴》于正统不明,三国时以魏为主是“其理都错”。
二、《通鉴》纪年皆以后来为定,不合理。
三、司马光修书,爱憎由己,“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
四、司马光对才德之论不全面,“温公论才德处未尽,如此则才都是不好底物矣。”
五、“唐五代多繁冗。”
总之在朱熹看来,做为“资治”之用的“通鉴”,不是尽善尽美之作,尤其在正统问题上,朱熹站在南宋偏安小朝廷的立场上是不能同意 “帝魏寇蜀”的。所以他要把“理” 一元论从哲学领域引入史学领域,试图建立一种 “天理”与 “史事”统一的史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便落脚在《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中。
综观《资治通鉴纲目》突出以下原则
1. 明正统、斥篡贼。
朱熹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代到宋,其间几千年,“凡正统,谓周、秦、汉、晋、隋、唐”等六个朝代,其他夏、商、战国、魏、南北朝、五代等都非正统。按照这个思想,《通鉴纲目》便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起篇,而不讲夏、商等朝,“自建安二十五年以后,黜魏年而系汉统,与司马氏异。”不用曹魏,而用蜀汉系汉统为正统。以是否正统作为评价史事、人物“义”与“非义”、“善”与 “非善”、“忠”与 “奸”的准绳。他认为“正统”是合乎“天理”的,其书法不仅溢美表扬,而且等级森严。除正统外,还有无统、非正统、僭国、篡贼等,治史者首先应该明正统、斥篡贼。
2. 立纲常、扶名教。
朱熹认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大伦,则是以“忠”、“孝”、“节”等原则为准绳。君臣关系,是君尊臣卑,扬君抑臣渗透在各个环节,体现了朱熹绝对君权论思想。父子关系,子对父惟有孝。作儿子的不能不服从,亦不得有怨言。夫妇关系,妇女要“三从四德”。朱熹认为 “三纲五常”是 “天之经,地之义”,维护 “三纲五常”便是 “天理”,史著对此是绝对不可违背的。
3. 除史弊、法 《春秋》。
朱熹针对北宋以来“大抵史皆不实”的弊病,主张取《春秋》之义,尊重史实。他在 《史馆修史例》中,提出了一套办法,贯彻在《通鉴纲目》之中。
总之《通鉴纲目》此书一问世,立即被封建社会后期因此此书在封建社会后期,不仅是单纯史学著作,实际上起着政治教科书的作用,影响深远。
朱熹的《通鉴纲目》内容是什么?怎么理解?
朱熹的《通鉴纲目》内容是什么?
《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是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 全书共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 《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朱熹编著的《通鉴纲目》,自问世以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相当大,上自朝廷,下至平民百姓,从中都曾得到过好处。因此,不仅原著得到广为流传,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纲目体。
一、怎么理解《通鉴纲目》?
《通鉴纲目》是史书专有的一种门类:纲目体。有纲有目,每一条纲后有一条目,纲就是记述一条史实,用非常简练概括的话,就像如今写的提纲一样。目的就是进一步详细的阐述纲目中的历史事件。
二、《通鉴纲目》。
朱熹编 《通鉴纲目》,固然为了简化 《资治通鉴》,而其主要目的则在《资治通鉴纲目》中贯彻、实践他的史学理论。朱熹对《资治通鉴》有推崇又有批评,他对《通鉴》的批评意见主要是:一、《通鉴》于正统不明,三国时以魏为主是“其理都错”。二、《通鉴》纪年皆以后来为定,不合理。三、司马光修书,爱憎由己,“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四、司马光对才德之论不全面,“温公论才德处未尽,如此则才都是不好底物矣。” 五、“唐五代多繁冗。”
三、总结。
民间之所以欢迎《 通鉴纲目》,关键在于简明与通俗,特别是提纲挈领,大的事件可以做到一目了然,这对于那些需要了解历史的人自然方便得多了,特别是适合于士人的科举考试。
以上就是关于通鉴纲目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