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园林规划设计
- 作者 :任有华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9-7-1
滨水景观设计参考文献(滨水景观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滨水景观设计参考文献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河道景观工程助推水资源配置以城市为中心
孙景亮
(水利部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加快以及城镇居民对亲水环境的热衷,城区的发展沿着河流扩张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显示出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在缺水的城市该如何保证有足够的生态景观用水,又不对周边地区的用水及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则是对工程建设倡导者的严峻考验。
一、河流与城市的关系
在原始的人类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知“逐水草而居”,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与河流的关系大致经过了被动适应河流、干扰占用河流和与河流生态共存三个阶段。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演绎了一部人类驾驭河流的宏伟史诗。我们只要浏览一下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沿着江河而建。这并非是一种巧合,它说明人类文明与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河流充足的供水和舟楫之利。
人类依赖河流,同时与河流又一直处于相互干扰和影响之中。河流的变迁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会影响到人类,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与未来。在很多时候,人类对河流的伤害都是由于人们的愚昧和贪婪造成的。水域的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说明了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河流的没落,意味着人类和文明将面临灾难。
近代河流既是城市供水的水源,同时承担着城市防洪排涝的功能,并且依靠天然自净能力消纳了城市排放的污水。但是,随着流域上游水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量大大超出了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致使河流水质恶化;人们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废物,并以各种方式肆意侵占河滩水道,致使天然河流的原始功能不断退化。长而久之,河流会反制于城市,使之不可持续地发展。
世界进入21世纪,如何兼顾人类和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最近时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以牺牲河流生态系统换来的人类安全和幸福只能是短暂的。开始考虑与河流生态共存,人类不仅有权享用河流水资源,而且也要爱护河流,保护水质并保证给河流生态系统分配所需的能不危及其河流生命的水流过程。
二、河道工程现状及城市河道景观整治工程情势
(一)河道工程现状分析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许多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拦蓄洪水径流。海河流域位于京畿要地,洪水防御工程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进行系统的流域治理主要是近半个世纪。1958年开始在上游山区大规模的修建水库,“63·8”大洪水后,进入了以根治海河为中心的水利建设时期。初步形成了由水库、河道、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和各河系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防洪体系的建成和运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经济、社会效益。为了达到“上蓄”的目的,在海河流域上游山区陆续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约294亿立方米,总库容与年径流量的比值达1.03,是全国平均值0.17的6.0倍,也远远超过美国和前苏联的比值0.34和0.27。水库拦河大坝拦截了天然河道径流和部分地下基流,使山前丘陵区、平原区的天然河道、中游地区的洼淀、湖泊失去了水源补给,湿地面积由下游平原部分地区转移到了山区,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加上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使得河流径流量减少,以致河道干涸,从而导致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沿河地区地下水逐年下降,造成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临河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口和工矿企业不断向河流沿岸集中,这种状况不仅加重了防洪负担,同时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行洪滩地上修建临时及永久建筑、无规划地截流引水、河道内的无序挖土采砂等,都对河道防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构成影响。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水环境质量的下降,该问题广泛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引发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在各大中城市率先逐渐展开,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二)城市河道景观整治工程情势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对亲水环境的进一步需求,城区沿河流扩张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热潮逐渐形成并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河道景观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显示出的功能和作用越发不可替代。以河北省为例,近几年来,几乎在所有的地级城市都开展了以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为主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石家庄市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起黄壁庄水库,东至藁城晋州交界,全长70千米。其中一期工程治理范围为石家庄市区段16千米在2010年7月1日以前形成滨水景观带。整体工程分3期实施,届时它将形成环石家庄北部的滨水景观长廊,进一步改善省会的生态环境,其中增加水面面积800万平方米、湿地面积150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600多万平方米。据称整体工程包括水面景观用水、湿地用水和绿地用水,共需水量将达到8000万立方米,其水的来源拟主要是利用岗南、黄壁庄水库水,将来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弃水以及冶河水和城市中水。
唐山市环城水系工程:全长57千米,建21道闸坝,据称是“挖一河连三河形成环城水系,增一湖通四湖造城市水景”,届时建成区总蓄水水面16.5平方千米,蓄水量2000万平方千米,年需水量3940万~5888万立方米,形成“城在水中,水绕城流”的喜人美景。
保定市大水系工程:按照“两库连通,西水东调,穿府补淀水城一体的总体布局”,共分:水源工程、雨污分流工程、景观工程、防洪堤综合整治四大工程。从西大洋水库引调3000万立方米水量经70千米进入市区,使7条内河实现还清。届时,城区水面面积将得到595公顷,市区河网密度将居全省第一,成为华北地区独特的水网景观城。
承德市以水为魂,打造 “双水绕城,山水相映,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将新增水面436万平方米,水景观带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衡水市“水市湖城工程”,将开挖整治18个湖泊和30条河道,使湖面湿地面积由75平方千米,增加到100平方千米。
张家口市倾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高标准治理清水河23千米,已启动38.5千米的洋河综合治理和总面积106公顷的明湖公园建设。
除此之外,邢台市提出打造“两河绕三山,六水润八园”的城市景观;秦皇岛市将按照市区六河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将六河建成安全河、清水河、景观河,形成 “一园、二岛、四桥、五场、六带、十六景”的沿河景观带;邯郸市着力创建百姓幸福之城;沧州市的南运河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廊坊市龙河水系景观带工程等。
纵观11个地级城市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以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为主,均需要一定水资源量作支撑。为提供景观用水量,少则用水几十万立方米,多则需用水数千万立方米。
三、要防止河道景观整治工程扩大水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
(一)水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确已存在
在特大干旱发生的时候,受灾最严重的往往是农村和农民,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根据2010年3月31日《文汇报》特派记者王星报道,同样的旱情,城乡的用水差异很大。在昆明市,尽管旱情持续了5个多月,但就昆明市区的居民生活而言,除了部分粮食以及鲜花、茶叶价格有所上涨以外,几乎未受到影响,用水也基本没有限制。一些高耗水行业,类似洗浴中心等场所依旧门庭若市。作为昆明的水源工程,云龙水库每年向昆明主城区供水2.5亿立方米,占昆明主城供水总量的70%以上,供水采用隧洞方式,水库的放水从地下送水到城区,沿途的地表用不到水。居住在云龙水库周边的村民说:“我们靠着水库却喝不到水,只能自己去找水。”眼下,在旱区农村,一桶水总是要被农民珍贵地用上5~6遍,与城区用水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紧挨着水库的农村和农民用不上水?这种用水差异体现出的无疑是巨大的城乡差别。云南大学一位教授说:“这个城乡差别,有的地方是在缩小,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是在扩大的。大家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发达地区优先配置资源,一旦受灾,往往是不发达的农村最先遭受损失,而城市的感觉却不明显。”该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其实身处水源地的农民本来是拥有水资源的,只是被人为地转移了。修水库、水电站保证了下游的生产生活,却牺牲了上游居民的利益,旱情一来,反倒是身处水源地的农民先遭殃。客观地讲,政府对农民的水资源利益问题考虑是不够的。”类似的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对水资源的使用权上,同样体现在对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之中。对于“水利欠账”云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达瓦说“尽管至2009年底云南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514座,但这些工程,大多集中于地州市等城区附近,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设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早已年久失修。”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对于农村的水利设施,基本都是些小型水库和小塘坝,还有一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有雨水的时候,还能储一些水,一旦大旱来了,它们就都完全丧失功能了,农民要么自找水源,要么只能在家等送水车。”云南大学教授说:“与其捐款、捐水这样‘被动’抗旱,倒不如在城市里采取有效措施节约用水,同时把节约下来的资金和水资源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必要时政府应该考虑给予农民,特别是水源地农民,适当经济补偿,这也是一种生态补偿。”除了云南和昆明,其他各地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向发达地区优先配置资源已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尤为突显。
(二)河道景观工程进一步助推了水资源配置以城市为中心
河流水系作为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建设的骨架网络,影响着城市的面貌、性质和用地布局。河流水系在影响城市特色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城市中的建筑更为重要。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河流水系的治理,利用城市河湖及其附属绿地,打造具有特色兼具人居、休闲、旅游、商业和文化等诸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景观。
建设城市河道水景观工程最重要的前提应该是拥有充足的水源保证。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满足山水城市所具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们可能是保留了人类祖先“逐水草而居”的天性,近些年来,只要哪里有了水面,那里的商住区建设就要火爆、那里的楼盘价格就会飙升。但无源之水不会长久,人工水面没有后续水源的支撑,到后来不是自然干涸就是死水一潭。但是,经济利益的追逐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往往对城市水景观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地在继修宽马路、大广场之后,一时间在城市河道内修建拦河闸坝工程,扩大水体、水面等,水景观建设成为一种时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可谓出乎人们所料。
城市河道是流域水系的一个子系统,城市河道水景观系统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会引发流域水资源时空的再分配。城市河道景观工程的规划应该与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协调,必须从更大范围来考虑城市河道景观的规划建设问题,合理优化配置城市水景观工程措施,综合利用流域内水资源。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如果无限制地大规模发展城市河道景观工程,随意扩大城市水景观用水量,势必会加大水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如果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只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乡村河流各自为政、各取所需,势必会影响河流下游农业用水和已经恶化了的河流生态。河道景观整治工程进一步助推了水资源的配置以城市为中心的分配趋势。
(三)城市河道景观工程规划要合理地配置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已经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我国的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那么,在缺水的城市该如何保证足够的生态景观用水,是对工程建设倡导者的严重考验。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加大污水处理能力,依靠再生水资源满足这一需水要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条出路不太现实。因而,从上游水库调水或从其他地区引水依然是目前许多城市生态用水的主要来源。
实际上,在北方地区城市的水景观并不是必不可缺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算作奢侈品。就是搞也不一定就非搞的规模那样大,提的标准那样高。比如,在美国的赌城拉斯维加斯各家大饭店纷纷修建大型喷水池、人工湖等景观,但由于拉斯维加斯是一座处于沙漠中的城市,自身没有水源,该市的景观用水都是用巨型卡车从远方运来的。更何况,城市水景观一旦建成,就要考虑将长期存在运行,储流在城市河湖里的水必须保持一定的水量、合适的水位和符合要求的水质。否则,将是干涸见底或是死水、臭水一潭。那么怎样能满足在一个缺水的城市里,靠长期的外调水来维持景观需水要求呢?一个发达的城市,其居民生活用水和经济增长要靠从周边地区调水,解决环境问题;建设水景观也要从周边地区调水,特别是水资源调出区域同为缺水甚至严重缺水地区的时候,就形同于“挖肉补疮”。当一个城市的建设者怀着美好的愿望规划城市水景观的时候,他们的目光往往只着眼于眼前的城市之中,其关注重点也往往只是这个城市自身的利益,却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甚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和谐关系;忽视了城市与周边地区应该具有的“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的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
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农村地区的资源、人力、资金、物流始终是在向城市单向流动,那么,不但农村地区得越来越贫困,而城市也会变得越来越畸形。另外,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每营造1公顷森林,就要危害发展中国家10公顷土地。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在城市里建设一片水景的同时,水资源的调出地就必然会有大面积的土地相应遭受缺水的影响。因此,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为了盲目开发城市水景观项目,建设城市形象工程,在本来就缺水严重的城市里大规模地开发水景观,大量从周边地区引水调水,这不仅会直接加剧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加重那里的生产、生活压力,并诱发水事纠纷。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背离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中央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四)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要有利于社会和谐
长久以来,地方利益和短期利益始终是一种难以消除的力量,它们以各种方式破坏着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缺水的时候就彼此争水,水多的时候就以邻为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对水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大,城市水景观建设不能片面地从地方局部利益出发,影响或破坏流域或地区整体、长期利益,甚至使因缺水而产生的不安定因素更加明显和突出。绝不能以邻为壑,为了城市河湖里的水的清洁,将污水进行简单地改道流向周边以及下游地区,使污染源搬家,造成对其他地区的水环境的污染,引发水污染纠纷。
四、结语
我国目前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得并不均衡。在大中城市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助推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以城市为中心,扩大了水资源配置已经存在的城乡差异。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打造生态城市,下大力气进行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但要防止以行政手段将缺水地区大量的宝贵水源引调入市营造水景观,片面追求人居和商住环境的奢侈改善。政府和决策者应该把视线投放到城市之外更远方的广大农村。认真审视我们城市里所获得资源,以及营造出的良好环境是否影响了城市之外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用水;是否损害了生活在城市之外的人们的切身利益。如果流淌在城市河道里的水原本是农村的生产、生活的保命用水,如果是为了保持城市里河道景观用水的清洁,而将城市河道的污水下排或改道而行,污染了下游地区的河流和环境,显然我们的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汪玉君,等.城市水景观建设规划缺失问题的思考.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1)
[2]郑连合,等.北方河流与毗邻城市相互关系及综合治理.海河水利,2008(5)
[3]孙景亮.海河流域水环境恢复重建与洪水资源利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32(2A)
[4]黄诚.城市水景观建设思考.海河水利,2005(4)
[5]冯月静.滹沱河将现16公里景观带.燕赵都市报,2010-05-01
[6]董立龙,等.唐山环城水系通航,宜居华北水城初现.河北日报,2010-04-30
[7]许顺兰,等.保定大手笔建设大水系.河北日报,2010-06-10
[8]马国臣,等.决战之年看承德:山水园林城市.河北日报,2010-05-06
[9]王翠莲,等.张家口倾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河北日报,2010-04-29
[10]齐祥太,等.邯郸着力创建百姓幸福之城.河北日报,2010-06-09
[11]邢世炎,等.“卧牛奋起”:解读邢台城市建设.河北日报,2008-09-18
[12]马朝丽.港城整治“六河”编织城市“绿飘带”.河北日报,2008-09-18
[13]马彦铭,等.“衡水湖市加速”:衡水湖生态城市谋建休闲度假区.河北日报,2010-03-02
[14]孙占稳,等.廊坊打造环渤海休闲商务名城:一座年轻城市的梦想.河北日报,2010-05-17
[15]宏旭,等.沧州构建冀中南经济增长极.渤海早报,2010-03-17
[16]王星.旱情面前受伤的为何总是农民.文汇报,2010-03-31
二、请提供一些关于艺术设计的参考文献
[1]林文冬,《手绘设计表现作品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7月。
[2][美]伯顿,《广告文案写作》[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月。
[4]滕雪梅,霍康,《图案设计教学与运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5]王力强,《平面构成》[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7]王怡颖,《创意市集》[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社,2005年7月。
[8]王序,《欧洲创造产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
[9]朱和平,《设计现代设计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10]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11][美]纽瓦克,《什么是平面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
[12][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
[13][美]利德威尔,《最佳设计100细则》[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
[15]安晓波,王晓芬,《设计艺术造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16][英]安布罗斯,哈里斯,《创意设计元素》[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4月。
[17]丰明高,唐宇冰,《图案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三、园林规划设计(任有华主编书籍)详细资料大全
《园林规划设计》由任有华主编,阐述了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手法,注重园林艺术基本知识的介绍和学生审美艺术的培养,对一些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另有王浩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根据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状况,补充了一些新知识、新内容。在教材编写上力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教材紧扣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实际,结构体系合理,内容符合工作需要。全书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概述、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道路交通绿地的设计、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单位绿地的规划设计、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及屋顶花园设计等7章内容。各章前有学习目标,章后附有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和实训指导。作者信息
任有华 ,男,汉族,1973 年5月生,山东诸城人,1997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专业,山西大学教育硕士。潍坊职业学院园林工程系工作,副教授,“双师型”教师,绿化技师,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成员。多次评为学院优秀教师、优秀 *** 员,被潍坊市教育局评为园林规划设计市级教学能手。 2001年以来,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方园艺》、《安徽农业科学》、《山东林业科技》《广东园林》、《潍坊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经营管理者》等刊物发表了论文20多篇。其中,《能力为本,有效实施课程改革——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为例》,荣获第六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青檀的园林价值和套用》荣获潍坊市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4年主持了学院科研项目《潍坊市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课题,2007年鉴定验收;2004年参与院级课题《盆栽梅花在北方地区商品化生产技术研究》;2005年参与了山东省科研课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实践教学系统研究”,目前已经全部结题。 主编了中国电力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园林规划设计》,参加编写出版了农业部“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园林规划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园林规划设计》教材的编写工作,副主编农业部“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园林设计初步》,副主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现为潍坊市贵人景观公司技术顾问、潍坊市绿奥园林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创作背景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初期的园林主要是植物与建筑物的相结合,园林造型比较简单,建筑物是主体,园林仅充当建筑物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摆脱建筑的束缚,园林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庭园、庄园、别墅等单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涉及人类的各种生存空间。然而总体来说,建造园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美丽环境。某些非凡的艺术,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创作素材和经营手法的相同,都可归于园林艺术的范围。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几千年的实践证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林应该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的,它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审美价值的取向。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园林规划设计概述 1.1 中外园林概述 1.1.1 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及其特征 1.1.2 国外园林发展概况及其造园特点 1.1.3 中国园林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概述 1.2.1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功能 1.2.2 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及特征 1.2.3 城市园林绿地评价指标 1.2.4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 1.3 园林艺术及园林布局形式 1.3.1 园林美 1.3.2 形式美 1.3.3 园林布局的形式 1.4 园林空间艺术原理 1.4.1 园林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1.4.2 园林动态空间布局方法 1.4.3 园林色彩艺术构图 1.5 园林造景 1.5.1 主景与配景 1.5.2 景的层次 1.5.3 借景 1.5.4 对景与分景 1.5.5 其他造景形式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 2.1 园林地形及设计 2.1.1 园林地形的设计 2.1.2 园林水体设计 2.2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 2.2.1 花坛的种植设计 2.2.2 花境 2.2.3 乔、灌木的种植设计 2.2.4 绿篱或绿墙 2.3 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 2.3.1 园林建筑与小品的特征 2.3.2 园林建筑与小品的功能 2.3.3 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原则 2.3.4 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 2.4 园路及广场的设计 2.4.1 园路 2.4.2 广场 2.5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式 2.5.1 园林设计的调查研究阶段 2.5.2 编写计画任务书阶段 2.5.3 总体规划阶段 2.5.4 局部详细设计阶段 2.5.5 施工设计阶段 2.5.6 设计说明书的编制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实训指导 第3章 道路交通绿地的设计 3.1 道路绿化的基本知识 3.1.1 道路绿化的意义和作用 3.1.2 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 3.1.3 道路绿化的环境条件及树种选择 3.1.4 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专用术语 3.2 街道绿化设计 3.2.1 道路绿带设计 3.2.2 交通岛绿地 3.2.3 广场、停车场绿地 3.2.4滨河路绿地 3.3 其他道路绿地绿化设计 3.3.1 公路绿化 3.3.2 铁路绿化 3.3.3 高速公路绿化 3.4 城市广场的绿化设计 3.4.1 城市广场的类型 3.4.2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实训指导 第4章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 4.1 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基础知识 4.1.1 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定额指标 4.1.2 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要求 4.2 居住区绿地设计 4.2.1 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基础工作 4.2.2 居住区绿地的设计 4.2.3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实训指导 第5章 单位绿地的规划设计 5.1 工厂(企业)绿地规划设计 5.1.1 工厂(企业)绿化的作用 5.1.2 工厂(企业)绿地的环境条件 5.1.3 工厂(企业)绿地的树种选择 5.1.4 工厂(企业)绿地的设计 5.2 校园绿地设计 5.2.1 校园绿化的作用与特点 5.2.2 大专院校绿地设计 5.2.3 中国小校园绿化设计 5.2.4 幼稚园绿化设计 5.3 医疗机构绿地设计 5.3.1 医疗机构绿地的功能和类型 5.3.2 医疗机构绿地树种的选择 5.3.3 医疗机构的绿地设计 5.3.4 不同性质医疗机构对绿化的特殊要求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实训指导 第6章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6.1 综合性公园 6.1.1 概述 6.1.2 功能分区规划 6.1.3 公园出入口的确定 6.1.4 公园用地比例 6.1.5 园路的分布 6.1.6 公园中广场布局 6.1.7 公园中建筑的布局 6.1.8 电力电信设施 6.1.9 地形处理 6.1.10 给排水设计 6.1.11 公园植物设计 6.2 其他公园规划设计 6.2.1 植物园规划设计 6.2.2 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6.2.3 儿童公园规划设计 6.2.4 运动公园规划设计 6.2.5 纪念性公园规划设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实训指导 第7章 屋顶花园设计 7.1 屋顶花园概述 7.1.1 什么是屋顶花园 7.1.2 屋顶花园的产生与发展 7.1.3 屋顶花园的功能 7.2 屋顶花园的设计 7.2.1 屋顶花园的特点 7.2.2 屋顶花园的分类 7.2.3 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 7.2.4 屋顶花园的设计 复习思考题 实训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信息
作 者: 王浩 主编 出 版 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 字 数: 368000 页 数: 179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定价:22.00内容简介
城市园林是城市中的“绿洲”,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场所,也为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种种方便。城市园林绿地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美化城市面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诸多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本书在总论中对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并对园林设计中的各种要素进行了综合性的主体说明;在分论中,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城市绿地的分类,对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五大类城市绿地分章节进行介绍,对各类绿地的特征、规划设计手法以及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书图文并茂,系统性强,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述,在作为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的同时,也可供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和参考。目录
1 园林绿地总论 2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3 城市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4 居住绿地规划设计 5 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 5 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观赏园艺和园林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园林、农业、商贸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观赏园艺、园林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主干课程
美术、设计初步、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园林植物繁殖与苗圃管理、花卉栽培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园林史、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到园林局、园林规划设计院所、公园、相关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以及各级 *** 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研究及管理等工作。机工版教材
书 名:园林规划设计 层 次:高职高专 配 套:电子课件 作 者:胡先祥 肖创伟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978-7-111-20791-7 ISBN:978-7-111-29814-4 开本: 16开 定价:¥35.0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8章:第1章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主要讲述园林美的内容、形式美法则、园林布局形式等;第2章为园林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包括地形、园路广场、园林建筑小品及园林植物的规划设计等;第3~7章系统介绍了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与广场绿地规划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及公园规划设计等,此部分为本书的主要部分;第8章为园林规划设计实例,通过大量规划设计图和实景照片介绍了各类园林绿地的设计方法。 本书在内容编写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园林工程技术、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园林绿化工作者和园林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1章 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2章 园林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 第3章 道路与广场绿地规划设计 第4章 滨水绿地规划设计 第5章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第6章 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 第7章 公园规划设计 第8章 园林规划设计实例 附录 参考文献 园林规划设计单位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园林景观规划院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 美国麻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
四、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论文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当地具体的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等均高度浓缩在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中,我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每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地域文化,本文简要分析论述基于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运用
1、地域文化的简要概述
地域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具体是指人们经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或区域聚落群当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在继承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思想并且根据具体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创新。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均被看做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中所使用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这也是导致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1]。
2、地域文化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2.1统一原则
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和所在城市紧密相连,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当中,地域文化的运用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统一整体性原则,毕竟景观设计并不只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空间或环境,而是对整个旅游风景区进行整体设计,地域文化无论是体现在景观小品、道路设计,还是在水系植被、景观建筑的设计上都需要达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要求。
2.2传承原则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是延续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融入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需要继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全面创新,也就是说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文化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注重保留当地文化中固有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向观赏者展示具有最原汁原味、质朴纯真地域文化的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
2.3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是现阶段我国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也是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建设,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推动旅游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3.1植被设计
在我国海南地区有着纯天然的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海南的呀诺达风景旅游区则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完整地保留了景区内的植被结构,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间,景区利用粗壮的圆木设计的木栈道能够让游客直接与景观植物亲密接触,同时木料材质的栈道又与周围的雨林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致。另外,在旅游区内还对植物的层次分布进行精心设计,譬如说棕榈树、槟榔树与乔灌草错落分布,极具层次感,在木栈道的拐弯处还特意种植三角梅等颜色亮丽的植物,为游客起到提醒作用的同时凸显海南带有地域色彩的原始文化[2]。
3.2水系设计
在云南省的'苗族风情景区当中,设计师结合当地特有的梯田与生态湿地等自然地理环境,设计了喷泉等大型水景,为了能够将景区内的景观串联起来,在各个村寨的连接路径上挖设了许多小水渠,通过将浅底和窄道里的涓涓细流引入水渠当中,形成了贯穿全寨的“水街”,游客穿行其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苗寨质朴清新、紧密相连的地域特色。
3.3景观建筑设计
我国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景观建筑,在选材用料上与旅游风景区完美结合。由于当地处于我国客家文化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客家民居当中大多数的建筑材料都是竹子、青黄色的砖瓦以及石土等,而南昆山正是毛竹生产之地,设计师巧妙地利用这一天然优势,通过和工匠不断的反复研究琢磨,对毛竹进行脱水防腐处理,并将其覆盖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框架之外,从远处看整个景观建筑仿佛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与身后的旅游风景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4景观小品设计
旅游风景区内的景观小品和装饰铺设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道具,譬如海南当地盛产火山岩和蕨类植物,在呀诺达旅游风景区内的矮墙山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旺盛的蕨类植物与独有的火山岩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得矮墙充分展现了海南的地域文化,还让平淡无奇的矮墙立刻变得生意盎然。
4、结论
总之,风景旅游区想要独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就必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工建筑与其完美融合,坚持完整一体化原则,打造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并且利用景观设计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舒颖.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2、乔伊娜.地域文化在扎龙旅游区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滨水景观设计参考文献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