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读通鉴论团结出版社(读通鉴论pdf)

    发布时间:2023-04-24 10:58:1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3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读通鉴论团结出版社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读通鉴论团结出版社(读通鉴论pdf)

    关于三国方面的书籍

    蜀国应该叫汉国,刘备在成都称帝时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立国号为“汉”,但由于**所在地西川,被称为蜀地,后人为了区别前汉(西汉),后汉(东汉),故称蜀汉,又称季汉。
    关于三国的书籍很多:列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三国相关书籍
    ◆《后汉书》(范晔)
    ◆《曹操集》 ◆《曹丕集》
    ◆《曹植集》 ◆《诸葛忠武书》 (杨时伟)
    ◆《太平广记》(李昉) ◆《武侯全书》 (王士骐)
    ◆《太平寰宇记》(乐史) ◆《后汉纪》(袁宏)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汉末英雄记》(王粲)
    ◆《东观汉记》(刘珍) ◆《晋书》(房玄龄)
    ◆《华阳国志》(常璩) ◆《水经注》(郦道元)
    ◆《舆地纪胜》(王象之) ◆《嵇康集》
    ◆《资治通鉴》(司马光) ◆《阮籍集》
    ◆《古今图书集成》 (蒋廷锡) ◆《续后汉书》(郝经)
    ◆《蜀鉴》 (李文子)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张栻)
    ◆《八琼室金石补正》(陆增祥) ◆《方舆胜览》(祝穆)
    ◆《续后汉书》(萧常) ◆《括地志》(萧德言)
    ◆《建康实录》(许嵩) ◆《全三国文》
    ◆《蜀汉本末》 (赵居信) ◆《全后汉文》
    ◆《全晋文》 ◆《襄阳耆旧记》(习凿齿)
    ◆《汉晋春秋》 (习凿齿) ◆《魏略》 (鱼豢)
    ◆《诸葛孔明全集》(诸葛羲、诸葛倬)
    ◆《诸葛亮集》(张澍) ◆《荆楚岁时记》(宗懔)
    ◆《后汉书集解》(王先谦) ◆《续汉书注补》(卢文弨)
    ◆《三国志集解》 (卢弼) ◆《三国艺文志》(姚振宗)
    ◆《补三国艺文志》 (侯康) ◆《三国志札记》(李慈铭)
    ◆《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洪业) ◆《三国志证闻》(钱仪吉)
    ◆《三国志补义》 (康发祥) ◆《三国志补注》(杭世骏)
    ◆《三国志补注》 (侯康) ◆《三国志补注》(沈钦韩)
    ◆《三国志补注》 (易培基) ◆《三国志质疑》(徐绍桢)
    ◆《三国志注补》 (赵一清) ◆《三国志校误》(陈景云)
    ◆《三国志旁证》 (梁章钜) ◆《三国志辨疑》(钱大昭)
    ◆《三国职官表》 (洪饴孙) ◆《三国疆域志》(洪亮吉)
    ◆《三国志辨误》 (陈景云) ◆《三国志注证遗》(周寿昌)
    ◆《三国志裴注述》 (林国赞)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补正》 (杨守敬)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沈家本)
    ◆《三国志考证》 (潘眉) ◆《三国杂事》(唐庚)
    ◆《三国志续考证》 (卢弨文) ◆《三国志举证》(陈景云)
    ◆《三国志琐言》 (沈家本) ◆《三国志知意》(刘咸炘)
    ◆《三国疆域表》 (谢钟英)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亮吉)
    ◆《三国疆域表疑》 (谢钟英) ◆《三国疆域图》(杨守敬)
    ◆《校补三国疆域志》 (金兆丰) ◆《三国志证闻校勘记》(罗振玉)
    ◆《三国志平议》 (李宝洤) ◆《三国志评议》(李景星)
    ◆《三国志兵事钩元》 (王嵩儒) ◆《三国志释地理》(沈钦韩)
    ◆《东汉会要》 (徐天麟) ◆《东汉刊误》(刘攽)
    ◆《三国会要》 (杨晨) ◆《三国会要》(钱仪吉)
    ◆《华阳国志校勘记》 (顾观光)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
    ◆《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 ◆《廿二史札记》(赵翼)
    ◆《读通鉴论》 (王夫之) ◆《后汉书补逸》(姚之姻)
    ◆《南漘楛语》 (蒋超伯) ◆《容斋随笔》(洪迈)
    ◆《癸巳存稿》 (俞正燮) ◆《观堂集林》(王国维)
    ◆《三国大事年表》 (万斯同) ◆《三国纪年表》(周嘉猷)
    ◆《三国大事表》 (谢钟英)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补正》(张守常)
    ◆《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万斯同) ◆《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
    ◆《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 ◆《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
    ◆《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 ◆《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
    ◆《吴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黄大华)
    ◆《三国志世系表》 (周明泰) ◆《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伪》 (陶元珍)
    ◆《三国食货志》 (陶元珍) ◆《三国志人名录》(王祖彝)
    ◆《三国志人名索引》 (王祖彝) ◆《后汉书辞典》(张舜徽)
    ◆《三国志辞典》 (张舜徽)

    我想学中国古代历史和国学,有没有这一类的讲座和书籍,有的话请列出名字来。

      《名家推荐书目》
      1.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诗经》
      《战国策》
      《论语》
      《庄子》
      《荀子》
      《楚辞》
      《淮南子》
      《论衡》
      《左传》
      《老子》
      《墨子》
      《孟子》
      《韩非子》
      《元曲选》
      《史记》
      《汉书》《明曲选》
      杜甫
      白居易
      陶渊明
      李白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陆游
      辛弃疾
      关汉卿
      欧阳修
      朱熹
      杨万里
      马致远
      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
      九种《纪事本末》
      老子/老子
      墨子闲诂/孙诒让
      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
      缀白裘/玩花主人
      西游记/吴承恩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
      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四书韩非子/韩非
      周礼
      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
      宋元学案/黄宗羲
      王临川集/王安石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
      章实斋年谱/胡适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诗集传
      左传/左丘明
      乐府诗集/郭茂倩
      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
      坛经/惠能
      明儒学案/黄宗羲
      朱子年谱/王懋竑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崔东壁遗书/崔述
      文选/萧统
      全唐诗/彭定求等
      宋六十家词/毛晋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
      水浒传/施耐庵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荀子集注
      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
      书经(即尚书)
      礼记/戴圣
      老子/老子
      易经
      诗经
      庄子/庄子
      韩非子/韩非
      史记/司马迁
      后汉书/范晔
      荀子/荀子
      战国策
      左传/左丘明
      墨子/墨子
      汉书/班固
      三国志/陈寿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
      李太白全集/李白
      韩昌黎集/韩愈
      白香山集/白居易
      文选/萧统
      杜工部集/杜甫
      柳河东集/柳宗元
      4."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山海经
      世说新语/刘义庆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1877~1927)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马可•波罗徐霞客游记/徐宏祖(1587~1641)西秦旅行记
      梁武石室画像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
      唐人说荟
      元秘史(即蒙古秘史)
      陶庵梦忆/(清)张岱(1597~约1679)桃花扇/(清)孔尚任
      南洋旅行记
      5.鲁迅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文学家。1902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
      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种。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生卒年不详)唐才子传/(元)辛文房(生卒年不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1874~1952)历代名人年谱/(清)汪镇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阮元
      世说新语/刘义庆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抱朴子外篇/葛洪
      论衡/(东汉)王充
      今世说/(清)王晫(1636~?)
      6.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
      汪辟疆(1887~1966),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研究》等。
      汪辟疆在1942年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含10种图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并间或予以评注,颇多精要。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
      礼记正义/(唐)孔颖达
      荀子/荀子
      庄子/庄子
      汉书/班固
      资治通鉴/司马光
      楚辞
      文选/萧统
      杜诗
      7.经典常谈
      朱自清,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9月重印。
      朱自清(1898~1948),文学家、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等。
      本书初版于1940年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重要典籍,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其中辞赋、诗、文三篇因作品繁多,只叙其源流。
      说文解字
      周易
      尚书
      诗经
      三礼
      春秋三传(国语附)
      四书
      战国策
      史记汉书
      诸子
      辞赋
      诗
      文
      8."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六祖坛经/惠能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辑
      传习录/王守仁
      9.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参考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论语
      墨子/墨子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荀子/荀子
      易传•系辞
      史记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编或来新夏选编论衡/(东汉)王充
      不真空论/僧肇
      物不迁论/(东晋)僧肇
      神灭论/范稹
      坛经/惠能
      张载集/张载
      四书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守仁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严复集/严复
      仁学/谭嗣同
      ***选集/***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鲁迅选集/鲁迅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骆驼祥子/老舍
      围城/钱钟书
      曹禺选集/曹禺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艾青诗选/艾青
      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圣•奥古斯丁
      思想录/帕斯卡
      新工具/培根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社会契约论/卢梭
      伦理学/斯宾诺莎
      西方哲学史/罗素
      科学史/(英国)丹皮尔
      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德国)黑格尔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悲剧的诞生/弗里德里希•尼采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德国)李凯尔特人论/(德国)卡西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中国科学思想史/(英国)李约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奥德修记/(古希腊)荷马
      神曲/(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哈姆莱特/(英国)莎士比亚
      浮士德/(德国)歌德
      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红与黑/(法国)司汤达
      悲惨世界/(法国)雨果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汤姆大伯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托尔斯泰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母亲/(俄苏)高尔基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奥地利)卡夫卡泰戈尔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董衡巽译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10.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本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包括推荐应读书目30种,推荐选读书目30种。这个书目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他们是: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丰子义(北京大学教授)
      王太庆(北京大学教授)
      王永兴(北京大学教授)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邓广铭(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
      朱伯昆(北京大学教授)
      **生(北京大学教授)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孙小礼(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北京大学教授)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家浩(北京大学教授)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辛(北京大学教授)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何九盈(北京大学教授)
      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
      余敦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
      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
      陈启伟(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金克木(北京大学教授)
      周一良(北京大学教授)
      周民强(北京大学教授)
      周辅成(北京大学教授)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宝煦(北京大学教授)
      赵家祥(北京大学教授)
      赵敦华(北京大学教授)
      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
      费振纲(北京大学教授)
      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唐有祺(北京大学教授)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楠森(北京大学教授)
      宿白(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
      裘锡圭(北京大学教授)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应读书目:
      周易
      诗经
      老子/老子
      论语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庄子/庄子
      史记/司马迁
      坛经/惠能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红楼梦/曹雪芹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鲁迅选集/鲁迅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
      理想国/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著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思想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卢梭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著,何兆武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科学史/丹皮尔著,李衍译
      ***宣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文选/人民出版社
      (2)选读书目:
      礼记/戴圣
      荀子/荀子
      左传/左丘明
      韩非子/韩非
      论衡/王充
      三国志/陈寿
      世说新语/刘义庆
      文心雕龙/刘勰
      李太白集/李白
      资治通鉴/司马光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儒林外史/吴敬梓
      人间词话/王国维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
      国史大纲/钱穆
      圣经
      国富论/亚当•斯密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物种起源/达尔文
      城堡/卡夫卡
      飞鸟集/泰戈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西方哲学史/罗素
      历史研究/汤因比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哲学笔记/列
      摘自《名著的选择》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读的是哪十本书???

    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 北大学生应读书目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中国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阅读书目
    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
    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参考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论语
    墨子/墨子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荀子/荀子
    易传·系辞
    史记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编或来新夏选编
    论衡/(东汉)王充
    不真空论/僧肇
    物不迁论/(东晋)僧肇
    神灭论/范稹
    坛经/惠能
    张载集/张载
    四书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守仁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严复集/严复
    仁学/谭嗣同
    ***选集/***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鲁迅选集/鲁迅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骆驼祥子/老舍
    围城/钱钟书
    曹禺选集/曹禺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艾青诗选/艾青
    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圣·奥古斯丁
    思想录/帕斯卡
    新工具/培根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社会契约论/卢梭
    伦理学/斯宾诺莎
    西方哲学史/罗素
    科学史/(英国)丹皮尔
    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德国)黑格尔
    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悲剧的诞生/弗里德里希·尼采
    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德国)李凯尔特
    人论/(德国)卡西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中国科学思想史/(英国)李约瑟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
    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奥德修记/(古希腊)荷马
    神曲/(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哈姆莱特/(英国)莎士比亚
    浮士德/(德国)歌德
    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红与黑/(法国)司汤达
    悲惨世界/(法国)雨果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汤姆大伯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托尔斯泰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母亲/(俄苏)高尔基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奥地利)卡夫卡泰戈尔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董衡巽译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北大学生应读书目
    本书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这个书目是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
    周易
    诗经
    老子/老子
    论语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庄子/庄子
    史记
    坛经/惠能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
    唐诗三百首/孙诛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红楼梦/曹雪芹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鲁迅选集/鲁迅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
    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
    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
    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科学史/(英)丹皮尔著;李衍译
    ***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文选/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宣言/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
    社会主义人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帝国主义论/ 列宁
    国家与革命/ 列宁
    毛泽东著作选读/ ****文献编辑委员会编
    ***文选/ ****文献编辑委员会编
    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治诺夫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普列治诺夫
    建国方略/ ***
    理想国/ 柏拉图
    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拉斯韦尔
    社会契约论/ 卢梭
    纯粹理性批判/ (德国)康德
    小逻辑/ 黑格尔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人性论/ (英国)体谟
    利维坦/ (英国)霍布斯
    美学/ (德)黑格尔著;先朱光潜译
    物种起源/ 达尔文
    古代社会/ 摩尔根
    现代政治分析/ 达尔
    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
    新工具/ 培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
    正义论/ 罗尔斯
    历史研究/ 汤因比
    社会学大纲/ 李达
    外国史学名著选/ 吴子廑
    诗经/
    楚辞/
    周易/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道德经/
    老子/
    庄子/ 庄子
    荀子/ 荀子
    韩非子/ 韩非
    孙子兵法/ 孙武
    史记/ 司马迁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文史通义/ 章学诚
    四库全书总目/ 纪昀等
    颜氏家训/ 颜之推
    中国神话传说/ 袁珂
    世说新语/ 刘义庆
    文选/ 萧统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唐诗三百首/ 孙洙
    唐宋名家词选/ 龙榆生
    窦娥冤/ 关治卿
    西厢记/ 王实甫
    牡丹亭/ 汤显祖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长生殿/ (清)洪升
    桃花扇/ (清)孙尚任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儒林外史/ 吴敬梓
    红楼梦/ 曹雪芹
    毛泽东诗词集/ ****研究室编
    鲁迅选集/ 鲁迅
    女神/ 郭沫若
    胡适文存/ 胡适
    朱清诗文选集/ 朱自清
    闻一多诗文选集/ 闻一多
    艾青诗选/ 艾青
    子夜/ 茅盾
    围城/ 钱钟书
    雷雨/ 曹禺
    骆驼祥子/ 老舍
    家/ 巴金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暴见骤雨/ 周立波
    红旗谱/ 梁斌
    青春之歌/ 杨沫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神曲/ (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
    红与黑/ (法国)斯丹达尔(又译司汤达)
    高老头/ (法国)巴尔扎克
    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国)莎士比亚
    简爱/ (英国)夏洛特·勃朗特
    牛虻/ (爱尔兰)艾·丽·伏尼契
    浮士德/ (德国)歌德
    普希金抒情诗选集/ (俄国)普希金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托尔斯泰
    母亲/ (俄苏)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马克思传/ (德)弗·梅林
    老人与海/ (美国)海明威
    荒野的呼唤/ 杰克·伦敦
    罪与罚/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夫卡小说选/ (奥地利)卡夫卡
    荒原/ (美)托·史·艾略特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读通鉴论团结出版社(读通鉴论pdf)

    王船山简介

    王船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扩展资料

    王船山史学成就: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夫之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猛烈批判李贽,是思想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三大思想家在理欲观、佛禅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个方面与李贽存在严重分歧。李贽提倡私欲,蔑视天理,三大思想家理欲并重,反对纵欲;李贽佞佛,三大思想家辟佛;李贽称赞冯道为“吏隐”,三大思想家坚持气节,贬抑冯道。从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分歧,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阶段性特点,启蒙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缺乏一种自觉的连续性。李贽的思想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抗争,三大思想家则是既批判了专制制度,又照顾到明清易代之际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特征,二者都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三大思想家虽然批判了李贽,但二者之间深层次的思想逻辑上的一致性还是相当明显的。
    关键词: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启蒙思想
    李贽像
    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都为启蒙思想的发展贡献了智慧。但是,明清之际,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与民彝相抗,是“惑人心者”,[1](P891)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2] (P636)顾炎武则称李贽为“小人”,认为“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3](P668)黄宗羲虽然没有象王、顾二人那样严厉指斥李贽,但他没有在其所著《明儒学案》中为李贽立学案,而《明儒学案》向来是重视学术研究中的“一偏之见”和“相反之论”的,[4](P18)由此也可见黄氏对李贽的态度。作为启蒙思想家的李贽,为什么会遭到同样是启蒙思想家的后人的如此无情的批判呢?对此,我们要认真反思。实际上,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理欲观、佛禅观、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这三个方面。而这些分歧的产生,又是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学术渊源的不同紧密相连的。同时,在这种分歧的背后,又可看到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一些特点。

    理欲关系问题是宋至清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启蒙学者多为关注的问题。三大思想家之批判李贽,较为突出地就表现在理欲观的分歧上。
    在理欲问题上,李贽充分肯定“人欲”,根本不承认有所谓与“人欲”相对立的“天理”。他认为穿衣吃饭这种人们的物质欲望就是“人伦物理”之“天理”,并非在此之外别有一“天理”存在,他在《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既然如此,就不应 “灭人欲”,相反,还要使“人欲”得到充分满足,即他在《明灯道古录》中说的,“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李贽所谓的“人欲”,是一种“私欲”,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5](P344)种田、持家、从学、做官,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一般人如此,圣人也是如此,趋利避害之心,人人相同,“趋利避害,人之同心”。由此,李贽还进一步解释了义利关系,指出“正义即是谋利”,“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5](P344)李贽认为,利之所在便是义,利在义中,正义的目的就是因为有利可谋,否则正义也就没有意义了。李贽把为自己谋利当做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要求人们顺应它,他在《焚书》卷一《答耿中丞》中说:“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总之,李贽将人欲等同天理,并充分肯定人的私欲,主张私欲即为公利,认欲为理。这是和程朱理学排斥私欲的“天理之公”与“圣人无我”的禁欲主义相对抗的。
    三大思想家对此的认识与李贽的差别是很明显的。我们先看王夫之。首先,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声色臭味与仁义礼智不相悖逆,“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2] (P121)人性就是理与欲的统一。
    王夫之像
    其次,王夫之虽然认为天理人欲均为人性所不可缺之内容,但他并没有象李贽那样将人欲等同天理,而是认为二者不可互替,“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异情者异以变化之几,同行者同于形色之实”。[1](P837)第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但也反对弃理纵欲,主张以理制欲、以理统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1](P255)不以理制欲,人欲横流则成灾,完全抑绝人欲,则理也缺乏存在的基础而必遭废止。“倘以尽己之理压伏其欲,则于天下多有所不同;若只推其所欲,不尽乎理,则人己利害,势将扞格”。[6](P640)再者,王夫之提倡“公欲”,反对“私欲”,认为只有“公欲”才合乎天理。“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2](P406)主张存公欲去私欲,这和李贽倡导“私欲”是很不相同的。正是在这些方面,王夫之指责李贽“与天理民彝相抗”。[2](P648)王夫之既肯定了人的正常生活欲求和追求功利的合理性,也针砭了由于取消一切道德规范所导致的社会病态,其分“公欲”、“私欲”,有勉励人们为“公利”和高尚事业奋斗的积极意义,也不难看出这一分法和朱熹分“物欲”、“私欲”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顾炎武也认为自私自利是人之常情,“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7](P14)“人之有私,固
    顾炎武像
    情之所不能免也。”[3](P92)他还指出,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矣”。[3] (P92)但顾炎武探讨理欲问题的归宿是在“理”与“公”上。对此,他提到制度层面上进行论述,指出为政之道在于充分满足个人私欲的基础上形成“天下之公”之“天理”。“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3](P92)他的“寓封建于郡县”的政治设想,就是要把郡县治理与郡守、县令的个人私欲联系起来,通过对私利的承认,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利的形成。顾炎武希望统治者要能因私而成公,“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而天下治”。[7](P14)顾炎武承认“私欲”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学宗程朱,受程朱思想的影响是明显的,他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尤其反对私欲的膨胀,在顾炎武这里,满足人们“私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公利”,落脚点在后者。而李贽的落脚点在前者。正因如此,顾炎武批评钟惺、李贽,借别人的话指责他们“公然弃名教而不顾”,“败坏天下”。[3](P668)
    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后世君主视天下为一己之私产,而侵夺了民众的私利,“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8](P2)并从这个层面上批评了君主专制。但是,黄宗羲承认人的私欲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他反对人欲泛滥,将 “人欲”界定为“一人之私”,“人欲是落在方所,一人之私也”。[9](P153)那么,在这一己之私的人欲的流行中就不可能有天理的体现,天理与人欲是完全对立的,“天理人欲,正是相反,此盈则彼绌,彼盈则此绌,故寡之又寡,至于无欲,而后纯乎天理”。[9](P153)他还狠狠批评了好友陈确“人欲恰好处即天理”的命题,认为“必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则终身扰扰,不出世情,所见为天理者,恐是人欲之改头换面耳”。[9](P153)黄宗羲对一己之私的人欲如此深恶痛绝,并如此严格地区别天理与人欲,除了他思想中尚存理学之痕迹较多之外,还与他的君子小人之辨有关,他以为君子无私欲,小人有私欲,表现了对小人的痛恨。李贽提倡私欲,自然是黄宗羲所不能同意的。
    总之,李贽在理欲观上认欲为理,人欲即是天理,个人私欲即是公利,否认一切社会规范。三大思想家虽然也都承认人欲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注意以理节欲,认为人欲的发展需要一个度,过犹不及,均非正常。他们对“私欲”,尤其深恶痛绝。

    从学术渊源上看,李贽是王门后学、泰州学派第三代传人,治学的路子是心学。王学后人,流于禅者甚多,李贽便是其中之一,他治学出入佛老,晚年更是事佛有加,甚至落发为僧,摒弃世俗人情,走向极端狂禅。他在《续焚书》卷二《三教归儒说》中认为,“儒、道、释之学,一也”。在同书卷一《复李士龙》中又说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为“三大圣人”。这些,是三大思想家最为反感的。
    三大思想家学术传承不同,但却一致辟佛。王夫之宗师张载,修正程朱,反对陆王,尤其对陆王心学流于禅进行了猛烈批判。李贽的狂禅,更使王夫之深恶痛绝。王夫之认为,老庄、申韩、佛教为古今三大害,“古今之大害有三,老庄也,浮屠也,申韩也”。[10](P580)他斥佛教为“异端”、“禽兽”,佛教的所谓六业轮回及善恶报应是“废人道,乱天纪”。[11](P236)在他看来,王阳明之学有严重禅学倾向,“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2] (P10)其一传而为王艮、王畿,再传而为李贽,“恬不知耻,而窃佛老之土苴以相附会,则害愈烈。而人心之坏,世道之否,莫不由之矣”。[12] (P1246)特别是李贽,“合佛、老以溷圣道,尤其淫而无纪者也”。[2](P26)
    顾炎武反对陆王,修正程朱。批判空疏学风,号召人们做实实在在的学问。他通过比较孔子学说和心学,揭露了陆王心学的禅学实质,借黄震的话说:“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用心于内,近世禅学之说耳。”[3](P653)赞同黄震对心学的斥责:“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摭道心二字,而直谓即心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受天下之本旨远矣。”[3](P654)顾炎武一生致力于恢复儒学之正,剔除后儒附会在原始儒学上的“异端”之说,佛学便在辟除之列。他声称自己“生来不读佛书”,[7](P242)以示不与言佛者同道。他骂李贽为“小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贽承绪陆王,不仅倾向于禅,而且皈依佛门,溺于禅教。明万历间礼部尚书冯琦上言,称李贽“惑世诬民”,指责李贽“背弃孔孟,诽毁程朱,惟《南华》、西竺之语是宗是竞。以实为空,以空为实,以名教为桎梏,以纪纲为赘疣。以放言高论为神奇,以荡轶规矩,扫灭是非廉耻为广大。取佛书言心言性略相近者窜入圣言,取圣经有空字无字者强同于禅教。语道既为踳驳,论文又不成章。世道溃于狂澜,经学几为榛莽”。[3](P661)这是顾炎武深表赞同的。
    黄宗羲像
    从学术渊源上看,黄宗羲与李贽同是王学传人,但黄氏却没有在《明儒学案》中为李贽立学案,个中原因,也在于李贽偏离师说,走向狂禅,而黄宗羲却是要修正王学,极力剔除阳明心学中的禅学成分,二人的分歧非常明显。清初,由于学术传承的不同,王夫之、顾炎武均有将姚江王氏之学归为禅学的倾向,企图将阳明心学排斥在儒学之外。但在黄宗羲看来,阳明心学不是禅学,但心学末流多流于禅的现象是存在的。在《明儒学案》中,他努力揭露王学末流的禅学倾向,亟辨儒、释界限。他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4](P703)从《明儒学案》我们可以看出,在心学 “是禅”、“非禅”的问题上,黄宗羲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其一,他反对人们将王氏后学的流弊加到阳明头上;其二,王氏后学中有些人背叛了阳明之学,基本点转移到佛禅的立场上,应尽力排击;其三,有些人受禅学影响,但基本点仍在儒学。黄宗羲对佛教极为反感,多处揭露佛灯、舍利、地狱等神道的虚伪性。他认为佛教的轮回说抹煞世间之伦理,断绝孝亲之观念,“伤害天理”,[8](P158)是邪说之首,要“投巫驱佛”。[8](P41)李贽是狂禅,在黄宗羲看来,他的基本立场已转到了禅学上,已不能再算作儒者之列。在《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黄宗羲为李贽好友焦竑、耿定理以及李贽师友耿定向、王畿、罗汝芳、潘士藻等人都立了学案,彰扬他们的思想,而独独漏掉了李贽,这不是偶然的。黄宗羲曾分析过耿定向与李贽的思想分歧,从中我们多少可以窥知一些黄氏不为李贽立学案的原因。他说:“先生(指耿定向)因李卓吾鼓倡狂禅,学者靡然从风,故每每以实地为主,苦口匡救,然又拖泥带水,于佛学半信半不信,终无以压服卓吾。” [4](P815)李贽是狂禅,又做了和尚,自然被排除在总结明代理学发展的《明儒学案》之外,耿定向诸人受禅学影响,“于佛学半信半不信”,基本立场尚未脱离儒学,故有立案之资格。

    清初三大思想家批判李贽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李贽评价历史人物,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敢于冲破成见,对一些遭人非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认识。如他在《藏书》中为商鞅平反,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卓文君为善择佳偶,武则天是圣后,特别是对于五代时期一生事四姓十君并耶律契丹的冯道倍加称赞,称其为“吏隐”,能将百姓之存亡置于君主和自身的荣辱之上,在保身的同时又使百姓免遭涂炭之苦。对于他的这些看法,特别是他关于冯道的评价,是清初三大思想家断不能同意的。
    清初三大思想家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清王朝“以夷变夏”,使得他们承受了巨大的亡国哀痛。他们富有民族意识,以保持“气节”相砥砺,誓死不仕清朝。特殊的历史时期使他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有着与李贽截然不同的视角。
    王夫之一生崇敬民族英烈,以刘琨、岳飞、文天祥等忠节之人为楷模,鄙视与唾弃变节仕二姓之败类,尤其耻为五代的冯道。“冯道身为宰相,旦此夕彼,如失节之妇,二十年而五适人,人皆得而贱之”。[6](P1147)这样丧失大节的人物,李贽却要倍加赞扬,这是王夫之所不能容忍的,他说:“自古小人淹没宠利,不恤君亲者,即无所不至,未敢以其所为,公然标榜,与天理民彝相抗,其良心固尚不尽亡也。自龙溪窃释中峰之说,以贪嗔痴治戒定慧,惑世诬民。李贽益其邪焰,奖谯周、冯道而诋毁方正之士。时局中邪佞之尤者,依为安身之计。猖狂之言,正告天下而无复惭愧。”[2](P648)他认为李贽奖掖冯道,是故为“奇诡”之言,“褒其所不待褒”,“贬其所不胜贬”,不但起不到彰扬君子、贬抑奸邪的作用,而且将人误导,其危害世风,无异于洪水猛兽,他说:“若近世李贽、钟惺之流,导天下于邪淫,以酿中夏衣冠之祸,岂非逾于洪水,烈于猛兽乎”。“人心以蛊,风俗以淫,彝伦以斁,廉耻以堕”。[10](P1111)
    黄宗羲研究历史也着意于表彰忠烈,高扬气节,尤其对仗节死义之士,守节不仕之民给予大力表彰。在他看来,忠义是“天地之元气”,和平年代,“韬为道术,发为事功”,矻矻为民;历史巨变时期,或表现为忠烈,或表现为气节,是一种精神,[9](P505)李贽赞赏冯道,所彰扬的东西与黄宗羲是格格不入的。顾炎武和黄、王一样,坚持民族气节,坚辞清廷征聘,过着与清廷不合作的遗民生活。他同样将李贽褒扬冯道看成一大罪恶。顾炎武引用明万历间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之语,称李贽“以冯道为吏隐”是“狂诞悖戾”。[3](P667)在清初,顾炎武是提倡士人廉耻的重要人物,他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相砥砺,尤其重视士人之高节与知耻。宋代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极为鄙薄冯道,因为他不顾礼义廉耻,不能守节,并评论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岂有不乱,国家岂有不亡者乎?”对此,顾炎武极为赞赏,在《日知录》中照录了这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3](P482)冯道事四姓十君,为无耻之尤,是顾炎武最为鄙视的。李贽褒冯道而炎武贬冯道。一褒一贬,分歧明显。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来看,三大思想家之批判李贽,主要是基于思想上的差异。而这种思想上的差异,又是与学术渊源和时代变化紧密相联的。李贽生活在晚明,他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三大思想家所面对的“以夷变夏”、“天崩地解”之改朝换代的时代环境迥然有异。李贽发挥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把人欲强调到了极端,尤其极端肯定个人私欲,认为所有人都是为“欲”、“利”而奔波,片面强调“欲”、“私”而排斥“理”、“公”,认为“天下尽市道之交”,社会人际关系无非是一种商业交易,圣人、士与市井之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谋求私利。这在明清之际特别需要儒士之节和民族精神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三大思想家都不反对人有自私自利之心,但都反对私欲膨胀,希望用仁义廉耻人伦道德之“天理”来约束人们的物质欲望。比如顾炎武就认为士不应混同于一般民众,像商人一样去谋私利,而应象东汉党锢之辈那样“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3](P469)像北宋靖康之变以后的英雄豪杰一样,“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临难不屈”,[3](P472)担当时代重任。这些恰恰是李贽之所忽视的。同样,李贽评价历史人物,敢于冲破俗见,往往发人深省,其对冯道的评论,就颇耐人寻味。但由于明清之际,****凸显在人们面前,对于深明《春秋》大义的知识分子来讲,这是一个需要气节的时代,冯道事四姓十君及耶律契丹,是历史上的“贰臣”,自然要受到贬斥。李贽褒扬冯道,自然就要受到目睹明末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三大思想家的批判了。
    清初,鉴于明亡的历史教训,三大思想家开始由反思政治得失而推原学术精神,由历史的批判而进行学术的批判。他们深深感到,明之亡,理学末流长于空谈、寡于治道不能辞其咎。于是开始对宋明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学理上的种种失误进行剖析,特别是对心学传人流于禅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他们深切地感到,由于陆王心学之由儒入佛,言心性、喜顿悟,学风空虚,深化了儒学的危机。剔除佛学,恢复经学之本来面目,是关乎儒教存亡的大事。李贽“淫于释”,败坏学风,自然也是反思心学失误的三大思想家所不能同意的。
    由此,我们不能不对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首先,中国早期启蒙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点,启蒙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缺乏一种自觉的连续性。晚明,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表现明显,一些新型生产关系出现。“工商皆本”的观念盛行,市民生活逐渐奢靡腐化,逾礼越制时时发生,弃农经商的地主和弃儒从商的士人大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李贽开始重估传统价值,肯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倡导“私欲”,越礼制而尊佛禅,评历史自出新意。总之,颠倒了传统的是非观,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苗头。到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明清易代而备受摧残,历史的剧变将反对民族压迫之夷夏观念凸现在人们面前。此时,明中叶以来兴起的市民阶层追求财富的要求虽不绝如缕,但王朝更替之实际情况更显重要。思想家们要面对双重的价值选择。由此,人们开始反思晚明思想界的失误。三大思想家从总结明亡教训的立场出发,指斥李贽鼓吹“私欲”,转而强调“大公”,甚至“天理”;反对佛禅,醇化儒学;高扬气节,指斥“贰臣”。这种变化,是时代剧变提出的新课题。这说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比较大,其思想的成熟性、稳固性比较差,且缺乏一种自觉的一以贯之的思想承继与理性认同。至少在三大思想家与李贽之间是如此。李贽所使用的范畴、概念与所持的价值观,在三大思想家那里几乎都遭到否定与批判。三大思想家面对现实,提出了有别于李贽的价值思考,他们的启蒙是一种根源于传统学理的思想发展,不认真分析,就很容易被掩盖在传统学术精神之下。
    其次,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将李贽看作早期启蒙学者和进步思想家,那么痛骂李贽的三大思想家就不能被看作是启蒙学者,而且思想是**的和倒退的。实际上,这是将问题简单化了。后来者批判前人,并不标志着后来者的思想就没有启蒙意义。时代不同了,启蒙思想的表现形式也就有了变化。李贽的思想是激进的,他对社会虚伪、腐恶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竭力去破坏、打碎那种绝对化、偶像化的正统思想,启蒙意义不言而喻。可是,由于这种“异端”思想没有估计到正统思想的强大,太过超前,并没有多少社会基础,无法引起社会任何阶级或阶层的心理共鸣,只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抗争。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人欲,而在于对人欲的度的把握。李贽主张自由放任,而三大思想家更强调要预设一个秩序的界限,肯定欲望之合情合理,又不要使私欲膨胀。三大思想家同样对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既反对封建的条教禁约,又照顾到明清易代之际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特征,因此他们即倡导公欲,又倡导道德人格的完善。把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与探求有机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启蒙思想的成熟。由于他们的思想更能在本质上把握时代的脉搏,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容易引起士大夫阶层的共鸣。可以说,李贽与三大思想家的思想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其三,如果再深入一步认识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三大思想家虽然严厉地批判了李贽,但他们的思想与李贽的思想仍有许多暗合之处,或者说,他们的思想中扬弃地包含了李贽学说的合理因素,虽然这种暗合并非是一种自觉地继承,但仍然让我们看到启蒙思想家在思考问题时相合的一面。比如,在理欲观方面,表面看,三大思想家所提倡的“公欲”与李贽的“私欲”是对立的。其实,公欲也是对人欲的肯定,公欲是建立在对每个人自私自利之心的肯定这一基础上的,没有对私欲的肯定,公欲也就失去了立论的基础。再如在批判封建专制政体时,三大思想家都是以肯定人性自私说为出发点来立论的,这与李贽的“人皆自私论”不谋而合。以此为逻辑起点,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为满足一己之私欲,剥夺天下人自私自利权力的罪恶,提出“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8](P3) 从满足人们自私自利的人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废除、改变君主专制的必要性。顾炎武“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命题同样是以承认个人私利为前提的。李贽提出 “人皆自私论”,透过层层宗法关系的密网,表达了对个人私利、个体的存在及其价值的肯定。三大思想家则力图从人性自私说出发,批判封建专制主义,表达了对于建立保障自私和自利之心的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逻辑上的一致性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船山全书(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王夫之.船山全书(十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2.
    [3]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4.
    [4]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李贽.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王夫之.船山全书(六)[M].长沙:岳麓书社,1991.
    [7]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9]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十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10]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王夫之.船山全书(五)[M].岳麓书社,1993.
    [12]王夫之.船山全书(四)[M].岳麓书社,1991.
    刊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以上就是关于读通鉴论团结出版社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读通鉴论卷一的翻译(读通鉴论第一卷原文及翻译)

    读通鉴论(读通鉴论白话在线阅读)

    读通鉴简书(《读通鉴论》)

    NI指数期刊

    2020百度竞价开户费用(2020百度竞价开户费用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