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字的由来和演变(问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问字的由来和演变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问”字怎么解释?其来由是什么?
好问则裕 含蓼问疾
好问决疑 呵壁问天
耕当问奴 抚心自问
反躬自问 吊死问疾
不敢问津 不耻下问
抚躬自问 访亲问友
采风问俗 不问不闻
不闻不问 答非所问
不相闻问 明知故问
明知故问造句:
1、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2、这是你应该做的事,别明知故问好不好?
3、这件事你是知道的,何必明知故问呢?
4、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这是你份内的事,你怎么明知故问呢?
问字怎么解释,其来由是什么?
汉字:问wèn
读四声
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其价值在于促使释疑完满,破疑彻底。
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年华如水?
你知道秋声,添得几分憔悴?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
这首歌是中国近代作曲家最早借鉴西洋作曲手法写出的一首抒情歌曲。由易韦斋作词,肖友梅作曲。此歌以舒缓的慢板、发散的音型、含蓄的律感唱出了对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沉沦的忧虑感慨之情。“你知道你是谁?”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你知道年华如水,是在提醒人们莫要使光阴虚度;”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是在启示人们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关头,应勇敢地站起,承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来。歌曲最后出现的沉吟似的尾声。使金曲馀韵无穷,耐人寻味 [编辑本段]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苦
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萧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磋及 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
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 来访雁丘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曾听过这几句凄绝优美的情词,就连笔者十数年前年轻时夹于桌垫下的情侣剪纸也有这几句,可见好诗好词之所以能传世不堕必定有其道理,但虽晓得大家所见版本大不相同,不过笔者当然也并没有为这首词下过什么工夫,直到有一天
---------------------------------------------------------------------------------
--------------------------------------------------------------------------------- [编辑本段]文言文:问 文言文
通“闻 ”
古字“问”、“闻”同音同义。《礼记·檀弓上》:“问丧于天子乎?”问本作闻(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编辑本段]望闻问切 问,是中医四种诊断疾病的手段(望,闻,问,切)之一,是医者通过语言询问的方式了解医患的症状以判断病情,对症下药. [编辑本段]歌曲:问 (出自1994年发行的《爱的进行式》专缉)
词曲: 李宗盛 歌手:陈淑华
谁让你心动
谁让你心痛
谁会让你偶尔想要拥他在怀中
谁又在乎你的梦
谁说你的心思他会懂
谁为你感动
如果女人
总是等到夜深
无悔付出青春
他就会对你真
是否女人
永远不要多问
她最好永远天真
为她所爱的人
只是女人
容易一往情深
总是为情所困
终於越陷越深
可是女人
爱是她的灵魂
她可以奉献一生
为她所爱的人
此单曲成功入选滚石香港黄金十年精选 [编辑本段]古风歌曲:问 『狐说魃道』——【征人系列】之残冬
问
『狐说魃道』
——【征人系列】之残冬
作词:李念卿
作曲:河洛《武林群侠传--铸剑山庄》
演唱:紫凌孤君&山猫
混音:灰原穷
伴奏后期:小巫习习
文案:
他不过是一名偏将,她是他的妻。
那年辞帝与邻国交恶,以平乱义师之名出兵邻国。
他领命出征。她不让他去。
她是大华帝国润郁堂出身,擅气巫。她知道此行必兵败垂城,他不听,她亦无能为力。
他的心中只有建功立业,封官拜爵。他不是不怕,只想让她过得更好更舒适。
她离了大华帝国来到此地,只为了和他在一起,她不在乎日子过得是否富贵,只在乎他们是不是快乐。
然而命运注定的一切不容任何人改变。
他还在拼杀,她却先他一步去了……
于是——
兵破,人殁,山河落。
问
『狐说魃道』——【征人系列】之残冬
[00:00.85]作词:李念卿 作曲:河洛《武林群侠传--铸剑山庄》
[00:01.50]演唱:紫凌孤君&山猫 混音:灰原穷
[00:01.96]伴奏后期:小巫习习 海报制作:LOVE漫
[00:02.42](男)
[00:02.98]念白:
[00:03.28]你且等我,此行必争个功勋回来!
[00:08.17]
[00:09.96]骤雨霖琳 帝王令 义师巢倾
[00:18.97]悬崖百丈冰 家书抵万金
[00:28.66]号角鸣 巨阙擎 弓弦轻 北放山鹰
[00:38.12]山河侵 战火雷霆 功过实难评
[00:47.52]问这苍茫世间 安有双全策
[00:52.43]不负天下不负卿
[00:57.23]誓指天划地 纵马三千里
[01:02.48]孤单伴我海东青
[01:06.89](女)
[01:07.24]念白:
[01:07.50]只怕夫君此去,就,再也见不到妾身了……
[01:14.22]
[01:16.69]独泛兰舟 萧笛奏 焚香夜叩
[01:23.47]小谢安居思裒 恨不扮从驺
[01:33.07]牵织手 轻持筘 灯花漏 细打皂缑
[01:42.57]江寒透 杜鹃空瘦 深秋寂寞守
[01:51.93]问佳人安在否 何日待从头
[01:56.88]春去又归花满楼
[02:01.74]腥风血雨掀 名士阴阳谋
[02:07.00]终得来年土一抔
[02:14.33]浅酌一瓯 胭脂扣 难了哀愁
[02:23.23]醉眼且抛红豆 不满泪来凑
[02:32.73]垂螓首 复抬眸 倦眉皱 寒衣可够
[02:42.38]黄昏后 化绕指柔 然金石可镂
[02:51.69]问佳人安在否 何日待从头
[02:56.80]春去又归花满楼
[03:01.55]鲜马锦衣归 金樽鸾殿侑
[03:06.76]谁祭来年土一抔
[03:11.51]
[03:16.03](男)
[03:19.62]清冽满瓶 豪迈饮 月近江清
[03:28.57]英雄双目明 怀念旧时景
[03:38.17]将军酊 战马惊 侧耳聆 大军压境
[03:47.57]恨不听 佳人叮咛 败阵尽数冥
[03:57.13]问这苍茫世间 安有双全策
[04:02.03]不负天下不负卿
[04:06.78]誓破天辟地 沙场百万兵
[04:12.09]不取楼兰不见卿
[04:16.84]注:
[04:17.40]裒 póu
[04:17.90]聚集:裒集。裒辑。裒敛。
[04:18.56]驺 zōu
[04:19.17]古代贵族的骑马的侍从:驺从。驺骑。
[04:19.73]筘 kòu
[04:20.33]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经线从筘齿间通过,它的作用是把纬线推到织口。
[04:20.88]缑 gōu
[04:21.64]刀剑等柄上所缠的绳。
[04:22.81]——END——
“问”姓的起源
一、姓氏渊源:1、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本书按:
寺人,为西周朝堂的官名,亦作侍人。在典籍《周礼》中谓天官冢宰所属有寺人,为宫中侍御之宦官,就是后来的内宫太监,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寺人掌管王宫中女御和女奴的戒令,在王后的路寝(正室)设有五名。
3、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本书按:
①群牧使:
宋、辽、金时期,契丹族与女真族均设有管理畜牧生产的机构,畜牧生产有公养、私养两种,公养即称谓“群牧”。在辽国设有西路群牧使司,而在金国称陇右群牧监。群牧使就是该类机构派驻在各地负责掌管畜牧生产的官员。
②兀者部落:
兀者,是宋、辽、金时期分布于辽阳行省北部的通古斯语族居民,亦被称为吾者、斡拙的诸部,女真语为“森林”之意,清朝时期译写为乌稽、窝集等的渔牧部落,即源于兀者。
兀者部族之得名,盖因其出没于大山老林之故。清朝初期以后不再用其为部族名称,改称如东海兀哲部、窝稽部等。
在史籍《金史·地理志》上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境。”在《金史·完颜晏传》中还记载:“天会初,乌底改叛……乃命晏督扈从诸军往讨之。至混同江,谕将士曰:‘今叛众依山谷,地势险阻,林木深密,吾骑卒不得成列,未可以岁月破也’……声言俟大军皆集而发。乃潜以舟师浮江而下,直捣其营,遂大破之。”由此可知,金乌底改诸部的分布大约是在黑龙江下游直抵奴儿干地区的沿江及大片深山密林之中。
所谓乌底改人,当即包括元朝时期的水达达和兀者等通古斯语族诸部在内。元顺帝时期,由于元朝政府向极东北诸部勒索海东青无度,激起水达达部和兀者部的反抗。这次起义时断时续,前后共经过近十年才最后失败。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朝政府重新设立了兀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当即镇压此次起义后的善后措施之一。
哈儿分之地在黑龙江下游,元、明两朝皆置有驿站兵塞于此。明朝时期一度因其旧制,在此设置过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军民万户府。此外,明朝时期著名的兀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其蒙古名称曰“我着”,亦得名于兀者。嫩江中游的这部分兀者部族人,或许和肇州的水达达人一样,都是在元朝初期平定乃颜之乱以后,被强行从东北的东部地区迁来的。
生活在东北大山深处的兀者部落,多以射山为猎,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少数沿江滨水者,或亦以捕捞为业。与水达达相比,兀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更低一些。所以元朝史料更多地拿兀者和野人相连称。元朝后期有一个东北籍人明里帖木儿,并不是兀者部人,但他自号“北野兀者”,被当时世人看作是甘“以贱形加全人”。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兀者诸部文明程度较低的事实。
二、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属于鲁国,“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郯国于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武德四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武德七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贞观六年废都督府。唐贞观八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天宝元年改为襄阳郡。唐天宝十四年置防御使。唐乾元元年复为襄州。唐上元二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真如堂:资料有待补充。
侧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预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以上就是关于问字的由来和演变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