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唯识论(大乘唯识论讲解)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大乘唯识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唯识论所包含的含义..
唯识论(一)为成唯识论之异称。凡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本论乃于注解世亲菩萨之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著作中,以护法之释为主,取舍其他九论师之释,糅合而编纂成一新论著。(参阅‘成唯识论’2925) (二)指与唯识二十论同本异译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及大乘唯识论。本论为世亲菩萨所造,共三译本。前者全一卷,北魏菩提流支(一作瞿昙般若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楞伽经唯识论、楞伽唯识论、破色心论、唯识无境论、唯识无境界论、大乘唯识论。后者亦为一卷,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唯识无境界论。本论乃说明三界唯识、心外无境之义,系世亲特为破斥外道之说而作之论。
唯识
梵语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呾喇多。识,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即认为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将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为唯识所变。此理论见于成唯识论卷二。可分为:(一)因能变,又作因变、生变;所有之存在皆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二)果能变,又作果变、缘变;其结果在八识上起主观与客观之区别,而向对象作用。观心觉梦钞卷下分为以下二种道理说明:(一)熏习道理,即生变之义,种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识中。(二)转变道理,即缘变之义,由识变现见、相二分。 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说唯识之相,以五位百法不离识者,即为总门唯识或不离门唯识;五位之中,心王是识之自相,心所为相应于心王作用之心理活动,色法为识所变现,不相应法为以上三位之分位假立者,无为法为以上四位之实性,依此等理由显示唯识者,称为别门唯识。别门唯识之说系为愚者分别能所而说明,故又称虚妄唯识、不净品唯识、方便唯识。初地以上之菩萨能了悟唯识之理,证得唯识无尘智,而存有真识者,称为真实唯识、净品唯识或正观唯识。成唯识论卷九列举对唯识教理九种疑难(唯识九难)之答释。唯识九难即:唯识所因难、世事乖宗难、圣教相违难、唯识成空难、色相非心难、现量为宗难、梦觉相违难、外取他心难、异境非唯难。 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分类诸经论之唯识说为五种唯识,即: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又该宗之修行有所谓五重唯识观。 华严宗称三界皆是一心所作,列举十重唯识等说明,即:(一)相见俱存唯识,(二)摄相归见唯识,(三)摄数归王唯识,(四)以末归本唯识,(五)摄相归性唯识,(六)转真成事唯识, (七)理事俱融唯识,(八)融事相入唯识,(九)全事相即唯识,(十)帝网无碍唯识。若究其极如帝释宫之网珠(因陀罗网),一中含有一切,一切中各具一切,重重无尽,事事无碍。如以十重唯识配当于五教,则初三为始教说,次四为终教及顿教说,后三为圆教之说。但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七,将假说之唯识列为小乘之说。
参考资料:佛光大辞典
唯识论是究竟法吗
是。《大乘唯识论》是佛教唯识宗经典,共一卷;以究竟位为果;境、行、果的体系,其他宗也谈,而唯识宗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是。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又称《唯识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唯识论是什么
唯识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术语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亦称“唯识无境”。
这种观点认为有情的“识”可分为八种:
前五识,谓能了别外界对象的眼、耳、鼻、舌、身等识;
第六识,谓有想象、思考等统觉作用的意识;
第七识,谓作为潜在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
第八识,谓作为前七识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内藏着被命名为种子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从阿赖耶识能维持种子及身心器官这一方面说,又被称为“执持识”。“唯识无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基石,也是中国佛教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观点。
扩展资料:
唯识是一个梵语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唯识论: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
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以上就是关于大乘唯识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