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通鉴辑揽(通鉴辑览)

    发布时间:2023-04-24 08:03:14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6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通鉴辑揽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通鉴辑揽(通鉴辑览)

    哪为高手能说一下乾隆的四阿哥永璜的传记?

      高宗诸子
      定安亲王永璜端慧太子永琏循郡王永璋
      荣纯亲王永琪哲亲王永琮仪慎亲王永璇
      成哲亲王永瑆贝勒永?庆僖亲王永璘
      仁宗诸子
      穆郡王敦恪亲王绵恺敦勤亲王奕脤瑞怀亲王绵忻
      惠端亲王绵愉
      宣宗诸子
      隐志郡王奕纬顺和郡王奕纲慧质郡王奕继
      恭忠亲王奕醇贤亲王奕枻锺端郡王奕硉
      孚敬郡王奕譓
      文宗子
      悯郡王
      高宗十七子:孝贤纯皇后生端慧太子永琏、哲亲王永琮,皇后纳喇氏生贝勒永?、永璟,孝仪纯皇后生永璐、仁宗、第十六子、庆僖亲王永璘,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循郡王永璋、质庄亲王永瑢,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生定安亲王永璜,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履端亲王永�、仪慎亲王永璇、第九子、成哲亲王永瑆,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荣纯亲王永琪,舒妃叶赫纳喇氏生第十子。永�出为履懿亲王允祹后,永瑢出为慎靖郡王允禧后。永璟、永璐、第九子、第十子、第十六子皆殇,无封。
      定安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乾隆十三年,上南巡,还跸次德州,孝贤纯皇后崩,永璜迎丧,高宗斥其不知礼,切责之。十五年三月,薨。上谕曰:“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毓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追封定亲王,谥曰安。
      子绵德,袭郡王。坐事,夺爵。弟绵恩,袭。五十八年,进封亲王。嘉庆四年正月,封其子奕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八年闰二月,有陈德者,匿禁门,犯跸,诸王大臣捍御。论功,赐绵恩御用补褂,进奕绍贝子。二十年,授御前大臣。道光二年,薨,赐银五千治丧,谥曰恭。子奕绍,先以上六十万寿进贝勒,至是袭亲王。十五年,奕绍年六十,封其子载铨为辅国公。十六年,奕绍薨,赐银治丧,谥曰端。载铨袭。
      载铨初封二等辅国将军,三进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袭爵。道光末,受顾命。文宗即位,益用事。咸丰二年六月,给事中袁甲三疏劾:“载铨营私舞弊,自谓‘操进退用人之权’。刑部尚书恒春、侍郎书元潜赴私邸,听其指使。步军统领衙门但准收呈,例不审办;而载铨不识大体,任意颠倒,遇有盗案咨部,乃以武断济其规避。又广收门生,外间传闻有定门四配、十哲、七十二贤之称。”举所绘息肩图朝官题咏有师生称谓为证。上谕曰:“诸王与在廷臣工不得往来,历圣垂诫周详。恒春、书元因审办案件,趋府私谒,载铨并未拒绝。至拜认师生,例有明禁,而息肩图题咏中,载龄、许诵恒均以门生自居,不知远嫌。”罚王俸二年,所领职并罢。九月,仍授步军统领。三年,加亲王衔,充办理巡防事宜。二月,疏请申明会议旧章,报可。四年九月,病作,诏以绵德曾孙溥煦为后。是月,薨。追封亲王,赏银五千两治丧,谥曰敏。
      溥煦袭郡王。光绪三十三年,薨,谥曰慎。子毓朗,袭贝勒。光绪末,授民政部侍郎、步军统领。宣统二年七月,授军机大臣。三年四月,改授军谘大臣。
      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乾隆三年十月,殇,年九岁。十一月,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薨。追封循郡王。四十一年,以永瑆子绵懿为后,袭贝勒。卒,子奕绪,袭贝子。卒,子载迁,袭镇国公。
      荣纯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嫺国语,上锺爱之。三十一年三月,薨,谥曰纯。子绵亿,四十九年十一月,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袭荣郡王。绵亿少孤,体羸多病,特聪敏,工书,熟经史。十八年,林清变起,绵亿方扈跸,闻警,力请上速还京师,上即日回銮,因重视之,宠眷日渥。逾年,薨,谥曰恪。子奕绘,袭贝勒。卒,子载钧,袭贝子。卒,子溥楣,袭镇国公。
      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与端慧太子同为嫡子。端慧太子薨,高宗属意焉。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以痘殇,方二岁。上谕谓:“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命丧仪视皇子从优,谥曰悼敏。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仪慎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乾隆四十四年,封仪郡王。嘉庆四年正月,进封亲王,总理吏部。二月,罢。谕曰:“六卿分职,各有专司,原无总理之名,勿启专权之渐。”十三年正月,谕曰:“内廷行走诸王日入直,仪亲王朕长兄,年逾六十,冬寒无事,不必进内。”十四年正月,封其子绵志为贝勒。十七年,以武英殿刻高宗圣训,误书庙讳,罢王俸三年。
      十八年,林清变起,贼入禁城,绵志从宣宗发鸟枪殪贼。仁宗褒其奋勇,加郡王衔,加俸岁千两。永璇亦以督捕勤劳,免一切处分。二十年七月,命祭裕陵,阻雨,还京,坐降郡王,并夺绵志郡王衔及加俸,仍罚王俸五年。二十四年正月,复绵志郡王衔,赐三眼孔雀翎。七月,坐刺探政事,上谕曰:“朕兄仪亲王年已七十有四,精力渐衰。所领事务甚多,恐有贻误,探听尚有可原。朕不忍烦劳长兄,致失颐养。嗣后止留内廷行走,平日不必入直。”六月,绵志坐纵妾父冒职官诈赃,夺郡王衔,罚贝勒俸四年。
      二十五年七月,宣宗即位,谕仪亲王不必远迎,又谕召对宴赉无庸叩拜。道光三年正月,绵志复郡王衔,加俸。八年正月,命在紫禁城乘轿,并加赏俸银五千,示亲亲敬长之意。十一月,复谕朝贺免行礼。十年十月,永璇诣圆明园视大阿哥,径入福园门,谕罢绵志官。十一年,谕寿皇殿、安佑宫当行礼时,于府第内行礼。又谕元旦暨正月十四日宗亲筵宴,均免其入宴,别颁果肴一席。十二年八月,薨,年八十八。赐银五千治丧,亲临赐奠,谥曰慎。绵志袭郡王,薨,谥曰顺。子奕絪,袭贝勒,加郡王衔。卒,曾孙毓?,袭贝子。卒,弟毓岐,袭镇国公。
      成哲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封成亲王。永瑆幼工书,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嘉庆四年正月,仁宗命在军机处行走,总理户部三库。故事,亲王无领军机者,领军机自永瑆始。二月,仪亲王永璇罢总理吏部,并命永瑆俟军务奏销事毕,不必总理户部。三月,和珅以罪诛,没其园第,赐永瑆。七月,永瑆辞总理户部三库,允之。八月,编修洪亮吉上书永瑆,讥切朝政,永瑆上闻,上治亮吉罪。语在亮吉传。十月,上谕曰:“自设军机处,无诸王行走。因军务较繁,暂令永瑆入直,究与国家定制未符。罢军机处行走。”
      永瑆尝闻康熙中内监言其师少时及见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作书,永�星广其说,作拨镫法,推论书旨,深得古人用笔之意。上命书裕陵圣德神功碑,并令自择书迹刻为诒晋斋帖,以手诏为序。刻成,颁赏臣工。
      十八年,林清变起,永瑆在紫禁城内督捕,上嘉其勤劳,免一切处分及未完罚俸。二十四年正月,加其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勤郡王衔。五月,祭地坛,终献时,赞引误,永瑆依以行礼。上以永瑆年老多病,罢一切差使,不必在内廷行走,于邸第闭门思过,罚亲王半俸十年。绵勤亦罢内大臣,居家侍父。二十五年六月,绵勤卒,赠郡王。有司请谥,以非例斥之,著为令。
      仁宗崩,有旨免迎谒。语见仪亲王传。十月,命曾孙载锐袭贝勒。道光二年十月,上还自行在,永瑆进食品十六器,以非例却之。三年三月,薨,年七十二,赐银五千治丧,谥曰哲。载锐袭郡王。绵勤及载锐父奕绶并追封如其爵。咸丰九年,薨,谥曰恭。子溥庄,袭贝勒,加郡王衔。卒,子毓橚,袭贝子。
      贝勒永?,高宗第十二子。乾隆四十一年,卒。嘉庆四年三月,追封贝勒。以成亲王子绵偲为后,初封镇国将军,再进封贝子。道光十八年正月,谕曰:“绵偲逮事皇祖,昔同朕在上书房读书者只绵偲一人。”进贝勒。二十八年,卒,子奕缙,袭贝子。卒,弟奕缮,袭镇国公。
      庆僖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乾隆五十四年,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仁宗亲政,封惠郡王,寻改封庆郡王。三月,和珅诛,没其宅赐永璘。五年正月,以祝颖贵太妃七十寿未奏明,命退出乾清门,留内廷行走。二十一年正月朔,乾清宫筵宴,辅国公绵?就席迟,奕绍推令入座,拂堕食?,永璘告内奏事太监。得旨:“诸王奏事不得迳交内奏事太监。”罚永璘俸。二十五年三月,永璘疾笃,上亲临视,命进封亲王。寻薨,谥曰僖。命皇子往奠,上时谒陵归,复亲临焉。
      子绵?,袭郡王。绵?奏府中有毗卢帽门口四座、太平缸五十四件、铜路镫三十六对。上谕曰:“庆亲王府第本为和珅旧宅,凡此违制之物,皆和珅私置。嗣后王、贝勒、贝子当依会典,服物宁失之不及,不可僭逾,庶几永保令名。”府置谙达二,亦命裁汰。道光三年正月,赐绵?三眼孔雀翎,管雍和宫、中正殿。十六年十月,薨,赐银四千治丧,谥曰良。上命再袭郡王一次。
      以仪顺郡王绵志子奕采为后,袭郡王。十七年正月,命在御前行走。二十二年十月,奕采以服中纳妾,下宗人府议处。奕采行赇请免,永璘第六子辅国公绵性亦行赇觊袭王爵,事发,奕采夺爵,绵性戍盛京。以永璘第五子不入八分镇国公绵悌奉永璘祀。旋又坐事,降镇国将军。二十九年,卒。
      以绵性子奕劻为后。三十年,袭辅国将军。咸丰二年正月,封贝子。十年正月,上三十万寿,进贝勒。同治十一年九月,大婚,加郡王衔,授御前大臣。光绪十年三月,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十月,进庆郡王。十一年九月,会同醇亲王办理海军事务。十二年二月,命在内廷行走。十五年正月,授右宗正。大婚,赐四团正龙补服,子载振头品顶带。二十年,太后六十万寿,懿旨进亲王。二十六年七月,上奉太后幸太原,命奕劻留京会大学士李鸿章与各国议和。二十七年六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奕劻仍总理部事。十二月,加载振贝子衔。二十九年三月,授奕劻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如故。寻命总理财政处、练兵处,解御前大臣以授载振。
      载振赴日本大?观展览会归,请振兴商务,设商部,即以载振为尚书。十月,御史张元奇劾载振宴集召歌妓侑酒。上谕:“当深加警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旋请开缺,未许。三十年三月,御史蒋式瑆奏:“户部设立银行,招商入股。臣风闻上年十一月庆亲王奕劻将私产一百二十万送往东交民巷英商汇丰银行收存。奕劻自简任军机大臣以来,细大不捐,门庭如市。是以其父子起居、饮食、车马、衣服异常挥霍,尚能储蓄钜款。请命将此款提交官立银行入股。”命左都御史清锐、户部尚书鹿传霖按其事,不得实,式瑆回原衙门行走。
      三十一年,充日、俄修订东三省条约全权大臣。三十二年,遣载振使奉天、吉林按事。改商部为农工商部,仍以载振为尚书。三十三年,命奕劻兼管陆军部事。东三省改设督抚,以直隶候补道段芝贵署黑龙江巡抚。御史赵启霖奏:“段芝贵善于迎合,上年贝子载振往东三省,道经天津,芝贵以万二千金鬻歌妓以献,又以十万金为奕劻寿,夤缘得官。”上为罢芝贵,而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按其事,不得实,夺启霖官。载振复疏辞御前大臣、农工商部尚书,许之。三十四年十一月,命以亲王世袭。
      宣统三年四月,罢军机处,授奕劻内阁总理大臣,大学士那桐、徐世昌协理大臣。八月,武昌兵起,初命陆军部尚书廕昌视师,奕劻请于朝,起袁世凯湖广总督视师。世凯入京师,代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授奕劻弼德院总裁。十二月,诏逊位,奕劻避居天津。后七年薨,谥曰密。
      仁宗五子:孝淑睿皇后生宣宗,孝和睿皇后生敦恪亲王绵恺、瑞怀亲王绵忻,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生惠端亲王绵愉,和裕皇贵妃刘氏生穆郡王。
      穆郡王,未命名,仁宗第一子。二岁,殇。宣宗即位,追封。
      敦恪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嘉庆十八年,林清变起,绵恺随宣宗捕贼苍震门,得旨褒嘉。二十四年,封敦郡王。宣宗即位,进亲王。子奕缵,封不入八分公。道光三年正月,命绵恺内廷行走。旋以福晋乘轿径入神武门,坐罢,罚王俸五年。上奉太后幸绵恺第,仍命内廷行走,减罚王俸三年。七年,坐太监张明得私相往来,复匿太监苑长青,降郡王。八年十月,追?苍震门捕贼,急难御侮,复亲王,谕加意检束。十三年五月,绵恺以议皇后丧礼引书“百姓如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于义未协,退出内廷,罚王俸十年。十八年五月,民妇穆氏诉其夫穆齐贤为绵恺所囚,命定郡王载铨按实,复降郡王,罢一切职任。十二月,薨,复亲王。上亲临奠,谥曰恪。奕缵前卒,追封贝勒,命赐福晋郡王半俸。
      二十六年,以皇五子奕脤为绵恺后,袭郡王。文宗即位,命在内廷行走。奕脤屡以失礼获谴。咸丰五年三月,降贝勒,罢一切职任,上书房读书。六年正月,复封敦郡王。十月,进亲王。穆宗即位,谕免叩拜称名。同治三年,江宁克复,封其子载濂不入八分镇国公,载津赐头品顶带。四年六月,授宗令。七年正月,捻匪逼近畿,奕脤陈防守之策。八年十一月,醇郡王奕枻劾王自授宗令,藉整顿之名,启揽权之渐,诏两解之。十一年,大婚,赐紫内大臣班及带豹尾枪。载濂进辅国公。十三年十二月,赐亲?禁城乘四人肩舆,并免进领侍王双俸。光绪五年六月,普祥峪吉地工竣,复赐食双俸。十三年,上亲政,免带领引见。十五年正月,薨,上奉太后临奠,谥曰勤。
      子八,有爵者五:载濂、载漪、载澜、载瀛、载津。载濂,奕脤第一子。初封一等辅国将军,累进辅国公,袭贝勒,加郡王衔。二十五年,子溥偁,赐头品顶带。二十六年,载濂以庇义和拳,夺爵,弟载瀛,袭。载瀛,奕脤第四子。初封二等镇国将军,加不入八分辅国公衔,袭贝勒。载漪,奕脤第二子。出为瑞郡王奕志后。获罪,夺爵,归宗。语在瑞怀亲王绵忻传。载澜,奕脤第三子。初封三等辅国将军,再进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庇义和拳,夺爵,戍新疆。载津,奕脤第五子。封二等镇国将军,加不入八分辅国公衔。
      瑞怀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嘉庆二十四年,封瑞亲王。道光三年,命在内廷行走。八年七月,薨,谥曰怀。子奕约甫晬,上命定亲王奕绍检察邸第官吏,内务府大臣敬徵治家政。十月,奕约袭郡王,予半俸。寻更名奕志。三十年五月,薨,谥曰敏。无子。赐绵忻福晋郡王半俸。咸丰三年,福晋薨,复赐奕志福晋郡王半俸。
      十年,命以敦亲王子载漪为奕志后,袭贝勒。同治十一年,大婚,命食贝勒全俸。光绪十五年,加郡王衔。十九年九月,授为御前大臣。二十年,进封端郡王。循故事,宜仍旧号;更曰端者,述旨误,遂因之。载漪福晋,承恩公桂祥女,太后侄也。二十四年,太后复训政。二十五年正月,赐载漪子溥?头品顶带。十二月,上承太后命,溥?入为穆宗后,号“大阿哥”,命在弘德殿读书,以承恩公尚书崇绮、大学士徐桐为之傅。明年元旦,大高殿、奉先殿行礼,以溥?代。都下流言将下诏禅位,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以各国公使有异同,谏止。
      二十六年,义和拳乱起,载漪笃信之,以为义民,乱遂炽。五月,命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义和拳击杀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复及德国使臣克林德,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八月,诸国联军自天津逼京师,上奉太后出狩,载漪及溥?皆从。次大同,命载漪为军机大臣,未逾月罢。命奕劻与大学士李鸿章议和,诸国目载漪为首祸。十二月,夺爵,戍新疆。二十七年十月,上奉太后还京师。次开封,谕:“载漪纵义和拳,获罪祖宗,其子溥?不宜膺储位,废‘大阿哥’名号。”赐公衔俸,归宗。
      二十八年六月,别以醇贤亲王奕枻子镇国公载洵为奕志后,袭贝勒。宣统间,为海军部尚书。改海军部大臣,加郡王衔。
      惠端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宣宗即位,封惠郡王,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故事,亲、郡王未及岁,食半俸。道光九年,命食全俸。十九年,进亲王。文宗即位,谕:“惠亲王为朕叔父,内廷召对及宴赉赏赐宜免叩拜,章奏免书名。”咸丰三年,赐御用龙褂。
      洪秀全之徒北扰近畿,命为奉命大将军,颁锐捷刀,统健锐、火器、前锋、护军、巡捕诸营,及察哈尔兵,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蒙古兵,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督办防剿。僧格林沁出驻涿州,绵愉留京师。九月,会奏颁行银钱钞法。时秀全兵至深州,请发哲里木盟马队一千及热河、古北口兵各五百赴涿州助防;复奏请发蒙古兵三千,以德勒克色楞为将,督兵进击。
      四年正月,命朝会大典外悉免叩拜。寻与恭亲王奕、定郡王载铨疏请铸铁钱为大钱辅,上令王详议以行。五年四月,北路肃清,行凯撤礼,上奉命大将军印。十二月,以铸铁钱有效,下宗人府议叙。八年五月,以奏保耆英,罢中正殿、雍和宫诸职任。九年,罢铁钱局。
      十年七月,英、法二国兵至天津,命至通州与僧格林沁办防,并谕绵愉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等筹商交涉。同治二年,穆宗典学,太后以绵愉行辈最尊,品行端正,命在弘德殿专司督责,并令王子奕详、奕询伴读。三年十二月,薨,上亲临奠,赐银五千治丧,谥曰端。
      子六,有爵者三:奕详、奕询、奕谟。奕详,绵愉第五子。初封不入八分辅国公。赐三眼孔雀翎,进镇国公,袭郡王。穆宗大婚,加亲王衔。十三年,命食亲王俸。光绪十年十月,太后万寿,命食亲王全俸。十一年六月,授内大臣。十二年正月,薨,谥曰敬。子载润,袭贝勒。奕询,绵愉第四子。初封不入八分辅国公,进封镇国公。卒,无子,以愉恪郡王允潖五世孙载泽为后,袭辅国公,进镇国公,加贝子衔。光绪末,授度支部尚书。奕谟,绵愉第六子。初封不入八分镇国公,再进封贝子,加贝勒衔。卒,以醇贤亲王奕枻孙溥佶为后,袭镇国公。
      宣宗九子:孝全成皇后生文宗,孝静成皇后生顺和郡王奕纲、慧质郡王奕继、恭忠亲王奕,庄顺皇贵妃生醇贤亲王奕枻、锺端郡王奕硉、孚敬郡王奕譓,和妃纳喇氏生隐志郡王奕纬,祥妃钮祜禄氏生敦勤亲王奕脤。奕脤出为敦恪亲王绵恺后。
      隐志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嘉庆二十四年,封贝勒。道光十一年四月,薨,以皇子例治丧,进封隐志贝勒。文宗即位,进郡王。无子,以贝勒绵懿子奕纪为后,袭贝勒。卒,谥恭勤。子溥伦,袭贝子,进贝勒;溥侗,授一等镇国将军。
      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殇。文宗即位,进封谥。
      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殇。文宗即位,追封谥。
      恭忠亲王奕,宣宗第六子。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文宗即位,封为恭亲王。咸丰二年四月,分府,命仍在内廷行走。
      内大臣办理巡防,命仍佩白虹刀。十月,?三年九月,洪秀全兵逼畿南,以王署领侍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迭授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四月,以畿辅肃清,予优?。七月,孝静成皇后崩,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七年五月,复授都统。九年四月,授内大臣。
      十年八月,英吉利、法兰西兵逼京师,上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廕与议和,诱执英使巴夏礼,与战,师不利。文宗幸热河,召回载垣、穆廕,授王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王出驻长辛店,奏请饬统兵大臣激励兵心,以维大局。克勤郡王庆惠等奏释巴夏礼,趣王入城议和。英、法兵焚圆明园。豫亲王义道等奏启城,许英、法兵入。王入城与议和,定约,悉从英、法人所请,奏请降旨宣示,并自请议处。上谕曰:“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十二月,奏通商善后诸事。初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王与大学士桂,边防空虚,?良、侍郎文祥领其事。王疏请训练京师旗兵,并以吉林、黑龙江与俄罗斯相议练兵筹饷。上命都统胜保议练京兵,将军景淳等议练东三省兵。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请奔赴,两太后召见,谕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擅政状。穆宗侍两太后奉文宗丧还京师,谴黜载垣等,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命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并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王坚辞世袭,寻命兼宗令、领神机营。
      同治元年,上就傅,两太后命王弘德殿行走,稽察课程。三年,江宁克复。上谕曰:“恭亲王自授议政王,于今三载。东南兵事方殷,用人行政,徵兵筹饷,深资赞画,弼亮忠勤。加封贝勒,以授其子辅国公载澄,并封载浚辅国公、载氵莹不入八分辅国公。”四年三月,两太后谕责王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寻以敦亲王奕脤、醇郡王奕枻及通政使王拯、御史孙翼谋、内阁学士殷兆镛、左副都御史潘祖廕、内阁侍读学士王维珍、给事中广诚等奏请任用,广诚语尤切。两太后命仍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入谢,痛哭引咎,两太后复谕:“王亲信重臣,相关休戚,期望既厚,责备不得不严。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七年二月,西捻逼畿辅,命节制各路统兵大臣。授右宗正。十一年九月,穆宗大婚,复命王爵世袭。十二年正月,穆宗亲政,十三年七月,上谕责王召对失仪,降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夺载澄贝勒。翌日,以两太后命复亲王世袭及载澄爵。十二月,上疾有间,于双俸外复加赐亲王俸。旋复加剧,遂崩。德宗即位,复命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
      光绪元年,署宗令。十年,法兰西侵越南,王与军机大臣不欲轻言战,言路交章论劾。太后谕责王等委靡因循,罢军机大臣,停双俸。家居养疾。十二年十月,复双俸。自是国及甲数,岁时祀事赐神糕,节序辄有赏赉,以为常。二十年,日本侵朝鲜,兵?有庆屡增护事急,太后召王入见,复起王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内廷行走;仍谕王疾未愈,免常川入直。寻又命王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十一月,授军机大臣。二十四年,授宗令。王疾作,闰三月增剧,上奉太后三临视,四月薨,年六十七。上再临奠,辍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谥曰忠,配享太庙,并谕:“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
      子四:载澄,贝勒加郡王衔,卒,谥果敏;载滢,出为锺端郡王奕硉后,袭贝勒,坐事夺爵归宗;载浚,与载滢同时受封;载潢,封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澄、载浚、载潢皆前王卒。王薨,以载滢子溥伟为载澄后,袭恭亲王。
      醇贤亲王奕枻,宣宗第七子。文宗即位,封为醇郡王。咸丰九年三月,分府,命仍在内大臣,管?内廷行走。穆宗即位,谕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迭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神机营。同治三年,加亲王衔。四年,两太后命弘德殿行走,稽察课程。十一年,进封醇亲王。十二年,穆宗亲政,罢弘德殿行走。
      德宗即位,王奏两太后,言:“臣侍从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吊,龙驭上宾。仰瞻遗容,五内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独犯旧有肝疾,委顿成废。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两太后下其奏王大臣集议,以王奏诚恳请罢一切职任,但令照料菩陀峪陵工,从之。命王爵世袭,王疏辞,不许。光绪二年,上在毓庆宫入学,命王照料。五年,赐食亲王双俸。
      十年,恭亲王奕罢军机大臣,以礼亲王世铎代之,太后命遇有重要事件,与王商办。时法兰西侵越南,方定约罢兵,王议建海军。十一年九月,设海军衙门,命王总理,节制沿海水师,以庆郡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都统善庆、侍郎曾纪泽为佐。定议练海军自北洋始,责鸿章专司其事。十二年三月,赐王与福晋杏黄轿,王疏辞,不许。鸿章经画海防,于旅顺开船坞,筑炮台,为海军收泊地。北洋有大小战舰凡五,辅以蚊船、雷艇,复购舰英、德,渐次成军。五月,太后命王巡阅北洋,善庆从焉,会鸿章自大沽出海至旅顺,历威海、烟台,集战舰合操,?视?台、船坞及新设水师学堂,十馀日毕事。王还京,奏?诸将吏及所聘客将,请太后御书榜悬大沽海神庙。
      太后命于明年归政,王疏言:“皇帝甫逾志学,诸王大臣龠恳训政,乞体念时艰,俯允所请,俟及二旬,亲理庶务。至列圣宫廷规制,远迈前代。将来大婚后,一切典礼,咸赖训教。臣愚以为诸事当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俾皇帝专心大政,承圣母之欢颜,免宫闱之剧务。此则非如臣生深宫者不敢知,亦不敢言也。”太后命毋庸议。十三年正月,上亲政。四月,太后谕预备皇帝大婚,当力行节俭,命王稽察。十四年九月,王奏:“太平湖赐第为皇帝发祥地。世宗以潜邸升为宫殿,高宗谕子孙有自籓邸绍承大统者,应用其例。”太。葺?后从之,别赐第,发帑十万葺治。十五年正月,大婚礼成,赐金桃皮鞘威服刀,增护治邸第未竟,复发帑六万。并进封诸子:载沣镇国公,载洵辅国公,载涛赐头品顶带、孔雀翎。
      二月,河道总督吴大澄密奏,引高宗御批通鉴辑览,略谓:“宋英宗崇奉濮王,明世宗崇奉兴王,其时议者欲改称伯叔,实人情所不安,当定本生名号,加以徽称”;且言:“在臣子出为人后,例得以本身封典貤封本生父母,况贵为天子,天子所生之父母,必有尊崇之典,请饬廷臣议醇亲王称号礼节。”特旨宣示。上即位逾年,王密奏:“臣见历代继承大统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备载史书。其中有适得至当者焉,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是也。有大乱之道焉,宋英宗之濮议、明世宗之议礼是也。张璁、桂�之俦,无足论矣。忠如韩琦,乃与司马光议论牴牾,其故何欤?盖非常之事出,立论者势必纷沓扰攘,乃心王室,不无其人;而以此为梯荣之具,迫其主以不得不视为庄论者,正复不少。皇清受天之命,列圣相承,十朝一脉,讵穆宗毅皇帝春秋正盛,遽弃臣民。皇太后以宗庙社稷为重,特命皇帝入承大统,复推恩及臣,以亲王世袭罔替。渥叨异数,感惧难名。原不须更生过虑,惟思此时垂帘听政,简用贤良,廷议既属执中,邪说自必潜匿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是如何理解刘备的话?

    从上面两个段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对话,字面上的意思完全一致。陈寿和常璩两人的共同特点主要有几点。第一,二人作为史学家在学风上都很严谨。第二,这二人都是蜀汉人士。第三,二人生活的时期与蜀汉时期较为接近,陈寿是西晋时期的人,常璩是西晋和东晋交替时期的人,陈寿还出任过蜀汉的官员。第四,拿现在的话说,这二人分别是西晋和东晋的史官,专注记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记述史实时都具备良好的条件,可以运用官方文书档案的有利条件。总之,以上对于史事记述完全相同,让我们能得出一个很好的结论,那就是上面的两段史文的记载可以说是确凿可信的。

    白帝城托孤的雕塑场景

    自此之后的史籍,诸如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郝经《续后汉书》、萧常《续后汉书》、郑樵《通志》等,在对此一史事进行的记述中,刘备和诸葛亮的言语,仅郝经《续后汉书》卷十五《诸葛亮传》的“君当自取”,与“君可自取”有一字之差外,其余所有文字,均与上面史文相同,并无差异和变动。即使有上面的一字之差,其语意也没有多大区别。这些史籍记载的高度一致性,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上述结论。

    但是,我们最关心的的也就是刘备遗嘱中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对这八个字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认为其中的“自取”,是让诸葛亮可以适当的处置,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诸葛亮可以选择废黜刘禅,选择刘备其他的子嗣为君,决不是让诸葛亮废黜刘禅自己做皇帝的意思。1995年5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抽著《三国志注译》,其中对此段史文的注释和翻译,即采取以上意见撰写。但是限于体例,未能深人阐述。次年,笔者又撰写《刘备遗嘱“君可自取”句辨释》之论文,进一步阐述自己看法,发表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所编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10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可惜此书印数很少,现今读者已经很难找到和查阅。

    刘备与诸葛亮绘图

    以上著述问世以来,笔者又继续作了更为全面的资料收集和更为深人的专题探究。现撰成此文,以求对此重要而有趣的历史文化谜团,进行一番更为接近历史真相的绿色。

    我们从陈寿的相关评语来进行考察

    对于刘备遗嘱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后人认同最多的是:刘禅如果无能,那么诸葛亮便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这种理解多是出自罗贯中笔下,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备遗诏托孤儿中”,罗贯中把“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改成“如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等于是一句大白话了,就是刘禅如果无能,那么诸葛亮就自己做皇帝。罗贯中在著作《三国演义》时,绝大部分是引用陈寿《三国志》中的记载,一般原文较为易懂的时候,会选择保持原文不变;如果有隐晦的原文时,罗贯中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著作。罗贯中认为“君可自取”,含义比较隐晦,于是直接改为“自立为成都之主”。而“自立为成都之主”,就是上文所说的“可以自己取代刘禅当皇帝”。

    刘备

    当然,罗贯中这样说,也不是他的发明,在《三国演义》之前就已出现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卷下,就把刘备临终的话语说成是:“阿斗年幼,不堪为君,中立则立,如不中立,军师即自为之。”可见三国演义》的说法,乃是《三国志平话》的翻版。但是,由于《三国演义》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所以这种说法也就在广大的受众当中流传开来。现今出版的一些《三国志》的译注本,对于“君可自取”一句,或者将其译为“您可以自己取代他”,或者译为“您就取而代之”,就是这种看法的延续。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还会受到人们的种种质难。

    但是,这种理解是否准确,非常值得商榷。我们先从陈寿的相关评语来考察。最早对这一史事进行记载的陈寿,虽然没有对“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语意进行直接的说明和解释,但是他的间接性评论,却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真相的空间。他在同书卷三十二《先主传》传末的“评曰"中说:

    陈寿的《三国志·先主传》相关评语

    常球《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末尾的“撰曰" ,也引用陈寿的评论说:

    及其寄死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陈子以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陈寿把刘备托孤,简练的用四个字概括了,那就是“举国托孤”。这个“托”字,现在我们看来很简单易懂,然而在当时,按照东汉语言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权威性界定,则是不规范的俗体字。当时规范的繁体字是“托”或者“倪" 。《说文解字》对“托”字的解释是"寄也” ,也就是用言语来托付他人。至于“弧”字,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无父也” ,即死去父亲的人,这是一般性的词义。严格而言又有两种说法:一是《孟子》说的“幼而无父日孤" ,是指死去父亲的童年人。一是《礼记·深衣》说的“三十以下无父称孤” ,是指未满三十岁而死去父亲的人。刘备病逝时,刘禅虚岁十七,远未到达三十而立之年,按照《礼记》的说法,完全可以称为“孤”。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托孤”一词的文化来源。这一词语出自儒家经典《论语》的《泰伯》一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此处的“六尺之孤” ,意指个子不高的少年人。曾子是孔子的嫡传弟子,他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尺约合现今的23厘米,六尺约为1米3左右,是正常少年人的高度。所谓的“百里” ,代指先秦时期方圆一百里左右的小国家。这段文字的白话译文如下:

    曾子说: “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也可以把国家的命脉寄托给他,而他在面临需要体现节操的重大关头,绝对不会动摇变心,这是君子一类的人吗?当然是君子一类的人呀!"

    我们可以看出曾子这个是赞美不仅可以“托孤” ,而且可以“托国"人 。“孤”和“国”这两者不管在什么时期都是很重要的,既然能将这两者托付给他,就说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不管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大的变故,他都会有高尚的品格,内心绝对不会动摇。其实曾子所说的“托孤”与“托国” ,连着用白话表达就是“举国托孤”的意思。陈寿的“托孤”看来是引用了古人的典故,和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这样就能体现出诸葛亮正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既然陈寿有意通过“举国托孤”的总结,来显示诸葛亮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高尚君子,那么他对“君可自取”一句含义的理解,就绝对不可能是“你可以自己取代刘禅”。因为你把别人托付的孤儿都抛弃了,把别人托付的国家也都篡夺了,还能算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高尚君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然而以上对“举国托孤”的深层次含义,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到了汉魏之时,儒家学者对上述《论语》文句的诠释,又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曹魏何要所著的《论语集解》一书,汇集了两汉以来各种流派《论语》学者的文句解释,同时也间下己意。对其中“六尺之孤”一句,他引用西汉武帝时著名的儒经博士,孔子第十一代嫡孙孔安国的解释,说是指“幼少之君" ,即年幼的君主; "寄百里之命"一句,孔安国说是指“摄君之政令",即代为行使君主的政令。至于“大节" ,何晏自己解释为“安国家,定社稷” ,即保安国家、稳定社稷。

    诸葛亮雕像

    也就是说按照他们的诠释,曾子在此所说的“托孤”者和“寄命”者,针对的不是普通民众之间的托付,乃是拥有国家的君主,以及君主认定的贤臣,这两种特殊人士之间的托付。何要其人,虽然在政治上因加入曹爽集团而失败,被司马懿诛杀,但是他的《论语集解》一书,却在问世之后即成为研习《论语》的主要著作,不仅风行于当时,而且流布于后世。《论语》是儒家最基本的典籍,陈寿出自蜀汉大儒谯周的门下,儒学修养非常深厚,他对西汉名儒孔安国的上述解释,肯定并不陌生。而他在入晋之后,对于以往在蜀汉难以见到的何晏《论语集解》 ,也一定会留心研读。因此,对他这一句“举国托孤”措辞的深层次含义,就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更应该加上汉魏儒家赋予的文化新诠释。这样一来,上文所引曾子的这段话,便应当翻译成如下的白话文,才能更加准确畅达:

    曾子说: “可以托付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也可以托付他代为行使君主的政令,而当他面临保安国家、稳定社稷的重大关头,绝对不会动摇变心--这是君子一类的人吗?当然是君子一类的人呀!”

    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的逻辑层次中,之所以“可以托付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也可以托付他代为行使君主的政令” ,根本原因在于,面临重大考验的关头,他依然能够坚持“保安国家” “稳定社稷”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两个“可以”是手段, “保安国家” “稳定社稷”才是根本目的。既然是这样,那么诸葛亮一旦取代刘禅之后,蜀汉的“国家”变了名号,刘氏的“社稷"变了主人,那么整个“举国托孤”的基本目的都完全破灭了。这就更加有力地反证了一点:陈寿自己对"君可自取”这句话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是“你可以自己取代刘禅"。

    武侯祠

    显然,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尽在“举国托孤”四字之中。后世有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认为,刘备之所以会在说了“举国托孤”之后,又补上一句“你可以自己取代刘禅” ,是在玩弄诵诈的“帝王心术” :他本来就对诸葛亮心存猜疑,这样说的目的,是要将诸葛亮逼到死角,使诸葛亮在辅佐刘禅时,不能不忠诚,不能不竭尽心力。《徇批通鉴辑览》所载清代康熙皇帝的批语“三国人以谲诈相尚” ,对此就是这样的看法。但是,持这样的看法者,对陈寿接下来对刘备做出的“心神无贰”赞美性评语,完全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所谓“心神无t" ,用白话表达就是内心没有任何另外的念头。

    刘备故意要说出这番虚假话语来逼迫对方效忠,显然是有了另外的念头,而且是对诸葛亮的忠诚和尽力有所怀疑之后产生的另外念头,那还能够称为“心神无贰”吗?至少在陈寿的心目中,这样的看法是绝对不能成立的。尤其必须指出的是,如果陈寿自己真的洞悉到刘备是在玩弄“帝王心术”的话,他无论出自史家乘笔直书的优秀传统,还是出自个人切身利害的考虑,都应当直接点明,而完全不必为之掩饰。因为他撰写《三国志》时的西晋武帝之世,其王朝基础是武帝的祖父司马懿所奠定的。而司马懿其人之所以能够奠定西晋代魏的基业,成功实现其政治野心,正是充分利用了自己在魏文帝、魏明帝两朝辅政大臣的权位,以及魏明帝死时继位嗣君曹芳年仅八岁的机遇。

    五丈原诸葛亮庙

    从《三国志》卷三《明带纪》的记载来看,就司马懿而言,魏明帝临终对他的一番“托孤”言行,同样算得上是“心神无贰”的。但是,同样是“心神无贰”的“举国托孤” ,在蜀汉是社稷安稳,在曹魏却是江山易主,谁是谁非,不言而喻。可见陈寿越是在这里赞美刘备“举国托孤”的“心神无贰” ,就越是有隐射和讽刺西晋王朝所得天下来路不正的巨大风险。相反,如果他说刘备在玩帝王心术,对诸葛亮不真诚对待的话,反倒会为司马懿起到开脱的作用,对他是有现实好处的,对不对?但是,陈寿并没有这样做。在这样严峻的现实政治背景之下,陈寿做出的评论,于情于理,我们都不能怀疑其客观性和准确性。至于崇尚高度君主集权的康熙,对这一史事发出讥评,很大程度出自现实政治的考虑,而非真正史家客观论史的评判,可以理解,但是绝对不足为凭。

    总之,作为《三国志》亲笔撰写者,史书中刘备遗嘱的最早记载者,曾经在蜀汉**任职的官员,陈寿已经在自己亲自作出的评语中,表明了他对“君可自取含义的理解。他的理解,权威性当然无可置疑。

    通鉴辑揽(通鉴辑览)

    如何评价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

    以下是我所著的《活着的三国》一书中关于“白帝托孤”的评价,现在抄录给你,供你参考:
    刘备托孤这件事,后世议论非常多。尤其刘备对诸葛亮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让人浮想联翩。
    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的最佳方式。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还有一看法,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刘备所言乃画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坏处倒不少。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自启篡逆的口实,带来祸害吗?好在刘禅懦弱,无猜疑之心,加之诸葛亮威望广大,使小人无隙可乘,才没有发生变故。清《通鉴辑览》也认为,诸葛亮之为人刘备是知道的,刘备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以上两种看法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争执了千余年。笔者认为,与其揣摩刘备之言是否出自肺腑,还不如静下心来想一想,刘备一番话对谁最有利,便可豁然开朗:第一,自古权臣辅弱主,只要弱主一切听命于权臣,不觊觎,不捣蛋,双方是可以相安无事的。近在三国,曹魏数个小皇帝被废,均与弱主不服权臣有关。刘备死后,诸葛亮只要辅佐,便是权臣。而刘禅年小暗弱,必为弱主。刘备很清楚,只要刘禅不屈从于诸葛亮,双方必有一番火并,而火并的结果,多半是诸葛亮获胜。刘备不愿意在他死后蜀汉内部发生这样的事,办法只有一个,全力安抚刘禅,让他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不要轻易反抗诸葛亮,求得相安无事。同时,极力拔高诸葛亮,干脆把话挑明,让他死心塌地地为刘禅效命,不生二心。刘备的话,实际上对诸葛亮并无多少约束力,倒是对刘禅十分有利。刘禅凭着父亲的悉心安排,虽懦弱,却做了数十年安心皇帝,这不能不说是刘备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第二,托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无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为主上效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当时说的话大都不算了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刘备对托孤之事当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顿诸葛亮,已不能排除诸葛亮为势所迫而干出他不愿看到的事。如果诸葛亮已走到非取刘禅而代之的一步,刘备的考虑便是保全刘禅的身家性命。如果刘禅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从诸葛亮,与诸葛亮闹别扭),而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顺理成章地取而代之,万万不可把事情做绝,将刘氏一门斩尽杀绝。
    简单地说,刘备托孤有两层意思,一是安顿刘禅,要善待诸葛亮;一是安顿诸葛亮,要善待刘禅,必要时,可取而代之。但这两层意思全是为了刘禅:让刘禅善待诸葛亮,是要他服从、听命于诸葛亮,不要鸡蛋碰石头;让诸葛亮善待刘禅,是要诸葛亮在大权独揽后也不要太对不住刘禅,给他必要的生存空间,让双方都相安无事。如果双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动武,诸葛亮可平取**,不要害刘禅身家性命。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所云“取而代之”之语,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个真实想法的背后,却是冷峻的现实。既有刘备的无奈,也有对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对刘禅的关怀。刘备之言真是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犹觉如见。
    后人多赞颂刘备之胸襟坦诚和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刘备所做是恰当的,而诸葛亮则未必。如果不是刘备对其子反复教诲,听任刘禅与诸葛亮抗争,恐怕诸葛亮就要露出其庐山真面目,挥舞起铁甲与大棒,来对付刘禅了。人们每每赞叹诸葛亮,目为“大汉一人”,这有些过誉。客观地讲,是刘禅的暗弱成全了诸葛亮。如果刘禅像康熙不服鳌拜一样不服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最后的形象,不过与司马昭是一样的,别无二致。

    魏明帝曹叡生前给自己定庙号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谥号,可以说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基本能体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曹叡生前就定好缢号,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宗族里的地位,以及维护他生母文昭皇后甄氏的地位。甄氏因为得罪曹丕而被赐死。曹叡继位后,“追谥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甄氏死亡的真正原因一直存有争议,据《魏略》记载,是郭贵嫔进谗言害死甄氏,但这件宫内隐秘之事的真相,像很多历史谜团一样,难以窥破,只能去合理的猜测、想象。

    历史上的曹叡也算是个有才干的皇帝,即位不久就能独揽大权、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刘晔甚至评论他有成为秦始皇、汉武帝的潜质。曹叡自己的儿子全部都夭折了,只能收养,于是他自己就有了更多的担心:担心自己死后在宗庙的位置;担心生母甄氏在宗庙的地位。毕竟曹叡的继任者都不可能是亲生儿子,会不会待见他曹叡都难说,更何况他妈,毕竟甄氏是被曹丕赐死的。

    因此,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不让自己的担心实现,曹叡要在自己还活着时就把自己在宗庙的地位稳定下来,这样他妈甄氏的地位才能稳固。在景初元年定制度时,曹叡被拟定为烈祖,他又暗示大臣提出提高文昭皇后的宗庙待遇,与三祖宗庙同样享受世世不毁的待遇,并把这个奏章与七庙之议,藏之金匮。

    《通鉴辑览》曰:曹叡方在,而先定庙号,可笑无过此者!曹叡一生短暂,虽不能比肩曹操、曹丕,但也当的上守成之主。母亲被赐死,自己无能为力;身为长子,在父亲临死之前才被立为太子;长时间的不被认可,使他缺乏应有的自信,急于去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自己给自己评价谥号,更是体现了他安全感的缺失,可怜的曹睿呀!,他是多么没有安全感才会做出这种事啊。

    以上就是关于通鉴辑揽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张居正直解资治通鉴译文(张居正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序谁写的(资治通鉴的序谁写的好)

    通鉴辑揽(通鉴辑览)

    隔壁音符直播(隔壁音符直播平台)

    杭州家具批发市场(杭州家具批发市场哪里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