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

    发布时间:2023-04-22 05:11:4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1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

    一、中国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218—365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3400°—4500℃

    171—2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1600°—3400℃

    100—171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1600℃

    <100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2000℃

    (大部分地区)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干湿地区的划分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土地利用

    湿润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二、中国东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概况 总结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东北地区,有东北大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四面环山,有大小兴安岭。是典型的温带气候。植被主要以落叶林为主。算上华北也属于北部,有华北平原,山脉较少,气候是温带气候。东北作物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南方是水乡,有亚热带气候和热带气候,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作物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脉众多。

    南部跟东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么划分了。

    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沙漠戈壁众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为主,河流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包括东北华北。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为密集的地方。

    东部,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较多

    西部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工业农业都不发达。 近几年来很多传统行业开始慢慢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三、人文地理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

    古代阶段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学

    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段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的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还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

    从公元前5~前3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开始,在许多地理古籍中还记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现象,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讨论了人地关系的若干问题。但是在中国古代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来表述人地关系思想。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大发现后

    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近代阶段

    编辑

    综述

    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形成和演变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籍

    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1822~1859,第2版)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E.C.森普尔和E.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不同意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提出另一派人地关系论的观点,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J.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曾译《人文地理学》)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P.M.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3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H. H.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则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籍

    德国学者O.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另一美国学者D.S.惠特尔西提出“相继占用”学说,认为地理学不应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地占用的历史过程。他们都强调文化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的文化景观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决定论”。它强调一个地区居民在其态度、目标或技术上如有任何重大改变,则需要重新估价自然资源基础对于他们的意义。

    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还有地理学上的“二元论”。同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理解统一性一样,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是,德国的O.佩舍尔等人却反对李特尔的人文方向,认为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人类活动则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从而产生了地理学的二元论。佩舍尔主张的二元论在西欧实际支持者人数并不多。

    苏联地理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学,突出发展经济地理学,实际上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了人文地理学。同时,苏联把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当做互不相关的两门科学,理由是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认为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能合成为一门学科,经济地理学是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彻底摒弃地理观点。

    直到1960年,..阿努钦'" class=link>..阿努钦批判了30年代以来苏联地理学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二元论,主张区域研究应谋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得到许多学者如..绍什金和..马尔科夫等人的热烈支持,开始在苏联逐步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见苏联地理学史)。

    学科体系的形成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同自然地理学一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各大学地理课有许多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许多学者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H.C.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现代阶段

    编辑

    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发展

    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这是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膨胀、工业增长、城市化过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社会问题严重的现象,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已无法反映现实和指导人类的合理行动了。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学

    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人文地理学者主张以和谐论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70年代以来,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1980年 8月底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大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教授M.J.怀斯在开幕词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革新

    195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W.L.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R.J.乔利和P.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航空测量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在资料收集和制图工作上有很大改进,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运用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

    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迅速成为各学科的基该方法论。美国地理学家E.A.阿克曼于1965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

    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用归纳模型说明新事物浪潮特征,用随机模型来预测新事物扩散概率,引起广泛注意。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学的模型》(1967)和D.W.哈维《地理学的解释》(1969),对地理学采用模型探讨实际问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领域的出现

    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居住、就业、交通、环境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关联运动

    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中国人文地理知识框架)人文地理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人文地理学论题的这种方向性转变,即所谓关联运动。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将复杂现象的组合分裂开来,以便分别研究整个复杂环境中的各个成分,从而导致学科分化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此外,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两种人文地理学主张:

    一为人本主义地理学派,认为数量运动的机械模型压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性,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致力于观察具有特殊空间概念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一为激进地理学派,由于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阶级、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学者认为首先应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为革命性的变化提出建议。他们创办了刊物《对立面》,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学者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武装地理学,提出新的综合论方向,反对学科分裂和专业化倾向。

    主要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四、中国人文地理,区域叙述,人口政策.

    1.34个省,市,自治区:(黑色/哈尔滨)

    黑龙江省,吉林省(吉他/长春)

    辽宁省(辽宁/沉阳)

    河北省(冀/石家庄)

    ,河南省(河南/郑州)

    ,湖北省(湖北/武汉)

    ,湖南省(湖南/长沙)

    山东省(鲁/济南)山西省(晋/太原)

    陕西省(陕或秦/西安)

    甘肃省(甜或甘肃/兰州)

    青海(绿/西宁)

    >江苏(苏/南京)

    ,安徽省(安徽/合肥)

    浙江(浙江/杭州)

    福建(最小/福州)

    江西省(江西/南昌)

    (广东/广州),广东省,贵州省(贵州/贵阳)

    ,四川省(四川四川/成都)

    云南省(云或云南/昆明) BR />台湾省(台湾/台北)

    海南(琼/海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桂/)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宁夏自治区(宁/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西藏自治区(西藏/拉萨市)

    京(北京)

    天津(天津)

    上海城(上海)

    渝(重庆)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

    2,沿海开放城市14

    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特殊经济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沿海开放地区环渤海地区

    产业布局

    沉重行业:东北重工业基地

    东北的矿产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煤,铁,石油,东北的日本统治,重工业的发展,更好,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东北接壤的前苏联,容易得到苏联的帮助。

    轻工行业:沿海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开放,易于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劳动力密集型的:一般分布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知识密集的产业,一般在沿海开放地区,主要原因还是经济

    5,农资配送

    养殖: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部国营农场(商品粮农业)

    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的发展,技术领先平原灌溉农业

    新疆地区绿洲农业

    西南云贵高原(坝子农业)

    横断山脉(垂直养殖)

    青藏高原--- - 谷农业,农业阳光

    城市周围的地雷---奶牛养殖业

    珠江三角洲---新的混合农业

    季风气候区-------水稻

    畜牧业---内蒙古高原的草原牧场

    新疆天山----高山牧场

    青藏高原----高山牧场

    6,地理边界

    中国的人口密度:

    主要是黑龙江的黑河 - 云南腾冲线的大小的边界。该生产线的人口密集,人烟稀少的西北东南。

    我们的地形阶梯界线:

    两梯边界: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边界的三个步骤: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在中国的气候界线: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山神山。该线西北非季风区,东南季风区。

    (2)降水和干湿区域的边界

    边界的湿润,半湿润地区(800毫米降水线):大致沿东南缘的青藏高原,东穿越秦岭 - 淮河线。

    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边界线(400毫米降水线):近张家口,兰州,拉萨,从大兴安岭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

    半干旱区,干旱区边界和其他沉淀线(200毫米):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

    (3)热边界

    1 0℃等温线(亚热带和暖温带边界的):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 秦岭 - 淮河一线。

    暖温带和温带边界的鸭绿江口 - 长城(山西稍偏南) - 祁连山 - 天山线。

    中国的总太阳辐射丰富,可怜的界限:

    从大兴安岭西南,西侧的北京,兰州,昆明,再折北至西藏南部。这条线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此线东南可怜的。

    水域中国的四个重大界限:

    渤海和黄海边界:辽东半岛铁山角 - 首尔半岛的蓬莱角山;

    黄海和东中国海的界限:西南角的长江。启东角 - 济州岛;

    在中国东海和中国南海的边界:南澳岛 - 台湾岛最南端的鹅銮角度。

    水文边界:

    (1)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北段,祁连山

    南段:200毫米降水线的东端。

    (2)的边界,长江,黄河,秦岭巴颜喀拉。

    (3)长江和珠江水系:南岭的边界。

    (4)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的水系统(澜沧江,怒江等):女山的分水岭。

    边界的三大自然区:

    (1)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的轮廓从大兴安岭西南,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

    (2)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青藏高寒地带的边界:昆仑山 - 阿尔金 - 祁连山。

    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区域:

    (1)东北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土地和中国北方的界限,温暖湿润和子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0℃积温32000C轮廓。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中国北方温暖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界限: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积温45000C轮廓。这秦岭 - 淮河一线。

    (3)的边界,与中国南方的潮湿的热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积温7500°C的轮廓。

    边界的两个中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自然区域:

    贺兰山地区,相当于2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

    全面的地理界限:

    秦岭 - 淮河一线的地理界限。

    ========================== ===========

    回顾下以前几乎被人遗忘了!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中国茶行十大排名(中国茶行十大排名第一)

    中国高中排行榜2017(中国高中排行榜2017最新)

    中国儿童餐十大排名

    大学校徽的颜色有讲究吗(大学校徽的颜色有讲究吗知乎)

    景观设计缩写(景观设计缩写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