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全部)

    发布时间:2023-04-21 21:16:44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96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全部)

    一、高一必修一和二地理的知识点

    地 理 必 修 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

    (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区时计算: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划分方法如图1—3所示。按自西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请说明图1-4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成因 对地形的影响 实践意义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3、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5或图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图1-7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8所示。

    4、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9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1-10所示。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1-11和下表所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特征

    东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夏季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南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夏季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西南季风 炎热多雨

    (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5、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

    (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伏旱”天气

    6、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1-13所示,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如图1-14所示。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如图1-15所示。

    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举 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如图1-16所示。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

    图示

    洋流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诱饵,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境,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差异的含义:地理环境的整体及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极自然区域现象。全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归纳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1-17)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图1-18)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东向西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

    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如图1-19)

    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

    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

    C、分布明显的地区: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河流、土壤等。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如图1-20中的丙和丁聚落的形成);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如图1-20中甲和已聚落的形成)。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如图1-20中的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

    时期 特点

    地质时期 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

    人类历史时期 有显著的变化

    仪器观测时期 呈现波动上升状况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①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②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不同地程度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地方方面面,如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社会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采猎文明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这时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这一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 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③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4、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 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和的安全。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了解对该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以洪灾为例

    ①.洪灾的形成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认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

    ②.洪灾的危害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③.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排洪速度;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二、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后进行的作业部分也要认真仔细,做完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习惯。自然,考试成绩就会上升,作业也会觉得不那么难了,就会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不由自主的爱上学习,自主学习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常考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1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2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 教育 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3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 措施 :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 保险 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 种植 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必修1地理常考知识点

    ★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三、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整理

    能力是一个人的长度;勤奋是一个人的宽度;善于抓住机遇构成这个人的高度。长度、宽度、高度的乘积,就能算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容量。我们离不开学习这个东西,因为它能让我们明白许多东西。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重要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整理1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_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整理2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 春分 日和 秋分 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整理3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四、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

    说到 高一地理 ,很多刚刚接触的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从初中上来刚接触来看,高一地理确实是不简单,但它是高中地理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最需要巩固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1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 秋分 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2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3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 种植 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高一阶段地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一的必修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寒假活动内容怎么写(寒假活动内容怎么写高一)

    杭州和广州消费水平哪个高(杭州和广州消费水平哪个高一点)

    南京人和杭州人哪个高(南京人和杭州人哪个高一点)

    寄语未来的自己300字(寄语未来的自己300字作文)

    山地别墅园林景观设计(山地别墅园林景观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