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高一物理优化学案必修一电子版(高一优化学案物理必修一答案)

    发布时间:2023-04-21 20:06:5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74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高一物理优化学案必修一电子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高一物理优化学案必修一电子版(高一优化学案物理必修一答案)

    一、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归纳 1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归纳 2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归纳 3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

    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归纳 4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先驱者

    对自由落体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_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也是世界物理学家。他于1564年诞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萨市,1642年1月8日去世,终年78岁。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时钟、望远镜和众多的科学专著,而且还为破除宗教迷信、科学偏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的假设推导法,对物理思维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曾在的比萨斜塔做了的自由落体试验,让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以实践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但是后来经过历史的严格考证,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人们却还是把比萨斜塔当作对伽利略的纪念碑。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归纳 5

    1、定义:把某个特定的物体在某个特定的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一个不漏,一个不重地找出来,并画出定性的受力示意图。对物体进行正确地受力分析,是解决好力学问题的关键。

    2、相对合理的顺序:先找场力(电场力、磁场力、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它力。

    3、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

    ①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②次画已知力

    ③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④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归纳 6

    1、功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计算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W=Fscosα。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

    ⑴恒力的功:根据公式W=Fscosα,当00≤a<9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α=900时,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当900<α<18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力做了功。

    (2)合外力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合=W1+W2+W3+……

    (3)用动能定理W=ΔEk或功能关系求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一定伴随能量的转化,并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3、功和冲量的比较

    (1)功和冲量都是过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冲量表示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

    (2)功是标量,其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冲量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方向,计算冲量时要先规定正方向。

    (3)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夹角三个因素决定。冲量的大小只由力的大小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力的冲量不为零,但力对物体做的功可能为零。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⑴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

    ⑵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二、高一物理必修一笔记整理

    平时在上课时做好物理笔记,有助于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物理必修一笔记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笔记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与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几个常用的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n=

    三、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1)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两个推论: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

    上升的最大高度: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如下图,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注】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四、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③图线斜率的意义: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④两种特殊的x-t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a.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通常有两种情况:

    (1)物体A追上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则A追上B时必有,且。

    (2)物体A追赶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要使A与B不相撞,则有

    易错现象: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五、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

    说明:

    a.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 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 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三、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

    第一章 力

    1. 重力:G = mg

    2.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 力的合成与分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 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

    4. 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5. 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 、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 动量

    1. 冲量: I = Ft 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动量: p = mv 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 动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4

    四、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大家的 高一物理 学的怎么样了?物理必修一里的知识点难的并不是十分的多,但是却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有哪些?一起来看看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章力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 其它 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Vot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S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_R=m(2π/T)^2_R

    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

    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_4π^2(R+h)/T^2h≈3、6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四、机械能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

    1J=1N_m

    当0<=a<派/2w>0F做正功F是动力

    当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当派/2<=a<派W<0F做负功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1000w=1kw

    (2)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P=Fv。(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F=ma+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

    2)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F不变(F=ma+f)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最大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

    3、功和能

    (1)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功和能的区别: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达式Ek=1/2mv^2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1kg_m^2/s^2=1J

    (2)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Ek1+Ep1=Ek2+Ep2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有知识点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

    ★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及知识点总结

    ★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必背)

    ★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物理优化学案必修一电子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高一物理优化学案电子版(高一物理优化学案必修一答案人教版)

    杭州和南京哪个消费高(杭州和南京哪个消费高一点)

    自媒体什么视频播放量高(自媒体什么视频播放量高一点)

    马克机器人是哪个国家的(马克机器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

    男教师节礼物排行榜(男性教师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