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展示空间(景观设计的展示空间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的展示空间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行业最低价)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万华HC+2 Studio:成都天府大道麓湖水城·游客中心
麓湖水城占地1.92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天府大道南一段,于2019年3月27日被国家 旅游 局评定为4A级 旅游 景区,成为成都市进入天府新区核心区的“中央门廊”。
它作为当代湖泊型城市休闲 旅游 综合体的典范,以现代建筑艺术、人工湖泊生态景观两大资源为核心,通过建筑品鉴、当代艺术展示交流、精品园艺观光、运动健身、亲子游乐、科普教育等多元产品引领都市休闲新生活体验,是艺术观赏、游憩的场所。
项目背景:一次提速的体验
为配合成都4A级景区建设计划,项目要求团队在5个月内完成全部设计并投入使用,因此项目设计优先考虑装配式。
设计理念
建筑原本的概念是“水城上的帆船”,意在表达轻盈的效果。为使建筑更好的同自然环境融合并缩短修建周期,主材选用了全胶合木结构,木柱木梁直接暴露,以减少装饰工程,并将木结构的质感美呈现出来。
建筑的门厅部分采用的是传统双坡式木构建筑,结合青砖和彩钢板的运用。
建筑中央廊道结
合青砖墙体和景观设计,将场地前后自然形成两处别致的小庭院,结合入口水景设计,使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
内部空间
游客中心的大厅和后勤辅助部分分别由最简单的矩形和方形空间构成,并通过一个圆弧状的公共展示区和商品售卖廊道连成整体,从开放空间自然过度到私密。这种将原本单纯的交通空间同使用空间想融合的方式,给使用者创造了一种在行走中游玩的可能性,同麓湖水城的整体设计理念相统一。
连接两个高空间的是一个低矮的过度廊道,是为了在狭小的用地和面积规模制约下创造两个感觉上更高大的公共空间。建筑内部去装饰化,暴露木结构原本的形态。所有隔墙均不到顶,使空间显得更为自由开敞。
景观设计
在进入麓客岛的临水坡地上,结合场地高差,布置出景区入户形象地——游客中心及景观起步区。
进入游客中心的台阶结合坡地拾级而上,在达到坡地腰部位置的高度,利用镜面水形成开合的夹道。在建筑的外延平台,游客望向坡下湖面的视线与镜面水重叠,形成水天一色的场地。在台地的另一侧,一根导水槽挑出水面,并在五米的高度跌落到坡底,创造别样趣味。
项目信息
建筑师:HC+2 Studio
地址:天府大道,成都,四川,中国
类别: 旅游 景点
总建筑师:胡腾、邰潇潇
建筑面积:33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8
厂家:Canfor, LP Brasil, BAYER
室内设计:子木空间设计
景观设计:昱道景观
项目管理团队:罗希、李国勤、胥川、李俊、余伟
土建施工团队:成都鼎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木结构施工及图纸深化:四川明迪木构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装修团队:四川时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团队:四川罗汉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内容转自:梅吟雪飞凤
二、什么是展示艺术设计的概念呢?
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是指将特定的物品按特定的主题和目的加以摆设和演示的设计。它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空间设计形式,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广交会,博览会和各种展销、展览会等,还有商场的内外橱窗及展台、货架陈设。现代展示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展示环境的空间设计也是一个以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为主,涉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设计领域。在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上,展示环境设计具有环境艺术学科相关的领域,如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又兼有自身的专业特征。从展示的角度而言,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
展示设计包括物、场地、人和时间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实际上构成了“空间”。成功的展示设计,必须建立在综合处理好这四个要素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展示设计成功的关键在于空间设计的成功。因此,在研究展示设计的时候,我们创造性的把空间因素作为重点,从“空间”的角度入手,进行现代化展示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我们深入探索,发现现代的展示空间艺术设计必须在形态、色彩、材料、照明、音响、文字插图、影像及模型等多方面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借以全面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和味觉等一切感知能力,形成人与物的互动交流。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展示时间的长短,展品的视觉位置,人流的动向,视线的移动,兴奋点的设置及观众的年龄、性别、兴趣、职业等因素,把展示场地设计成一个理想的信息传达环境。展示设计不是单一的视觉传达设计,它兼有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因素。事实上,它是一种多种设计技术综合应用的复合设计,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产生变化。这也是本文得以继续研究下去的价值所在。本文第一章定义了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概念,分析了其特征、观念和要素,列举了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研究范畴及分类。第二章介绍了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程序与步骤。第三章试图借传统的空间艺术视知觉理论体系对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空间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功能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展示空间的平面设计和立面设计方法,探讨展示空间艺术处理技巧。第四章提出了数个对展示空间效果有较大影响的要素,并逐一进行研究、经验总结与设计探讨,详细提供设计细节及其处理。第五章列举说明了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各种表达方式。第六章通过简单回顾展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七章是根据上文所得出的设计研究,对展示空间艺术设计师的素质提出要求。第八章提供了作者在研究生攻读期间实际参与的展示空间艺术设计实例图片。
三、迷幻之境———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陈伟祺
摘 要: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自己眼睛的欺骗,所看到的影像与客观事物不同,这被称作视错觉。在设计时,可以利用视错觉进行视觉矫正,使之在视觉感官上更加合理,也可以利用视错觉营造复杂的视觉效果,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趣味性,为设计效果添砖加瓦。本文从视错觉的应用出发,梳理适合景观设计所应用的视错觉设计手法,以供景观设计师参考。
1 视错觉的概念、起源及分类
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适当的参照所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觉产生的逻辑原因主要是判断上的错误,对距离或深度的错误估计会导致视错觉。生物学家冯特研究发现,视网膜成像方式是引发视错觉的主要原因。当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瞳孔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它实际是一个二维的影像。二维的物象经过一系列神经活动,在视觉中枢转换成大脑认识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主观经验,如“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使这些景象“三维化”。当不同的客观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的物象相似时,大脑主观经验对其进行相同的处理,导致视错觉的出现,例如一张二维的透视图会产生三维的感觉。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视错觉的存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视错觉。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其屋顶向两边坡,在这样从地面上看屋顶是平的;如果采用平屋顶,看起来中间会有下凹感。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最早研究视错觉的学者。埃皮卡姆斯认为人的感官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而普罗泰戈拉则认为环境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亚里斯多德综合了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他说:“我们的感觉是可信的,但他们容易上当受骗。”柏拉图认为感官需要头脑的帮助去了解所看到的事物,他说:“是眼睛要和头脑一起工作。”
中国古代对视错觉的观察也很早,《列子·汤问》中有《两小儿辨日》,就是对高度视错的阐述,但没有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收分也是对视错觉的应用。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穆勒写了关于视错觉的两本书,他是第一个提出“视错觉”一词的人。1854年,另一位心理学家J.J.欧佩尔在约翰内斯·穆勒的研究基础上写了一篇论文,提出视错觉的相关理论,并附有10页的线错觉图,其中一种最有名的一种被称为穆勒莱尔错觉(MuEllErlyErillusions)。同一时期,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写了《生理光学手册》,解释了认知错觉的产生机理:事物的影像与人对外界事物的固有观念产生差异,造成了视错觉。自此,视错觉开始为人们所认识。1915年漫画家W.E.希尔发表了一张漫画,图中时而出现一个年轻少女的形象,时而出现一个年老妇人的形象,这是首个有意识地利用视错觉进行创作的作品。到二十世纪中期,约瑟夫.博斯、马塞尔.杜桑、萨尔瓦多.达利和M.C.埃舍尔等艺术家尝试用视错觉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视错艺术(oParT)。视错觉可以分为几何错视、生理错视和认知错视。
几何错视:主要是对图形的大小、角度、长度、面积等方面的错误知觉。(图1)a.艾宾豪斯错视(EbbingHausillusion):中间两个圆形面积相等,但是感觉被小圆包围的圆形面积较大;b.赫林错视(HEringillusion):两条平行线在发射线的干扰下产生弯曲错觉;C.菲克错觉(fiCkillusion):水平线与垂直线等长,但是由于水平线被垂直线分割,使得在视觉感知上认为垂直线更长;d.波根多夫错视(PoggEndorffillusion):一条倾斜线被平行线打断后,产生位移错觉;E.缪勒.莱尔错觉(MuEllErlyErillusion):中间线条相等,但是由于受到箭头的影响,右面的直线看起来更长,显然向外的箭头具有视觉延展的功效。
生理错视: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过久的刺激后会形成补色及视觉残像的生理错视,另外因为视觉疲劳而产生的视觉暂留现象也属于生理错视。赫曼方格(HErManngridillusion)是生理错视的代表作品,由于视错觉使人们感觉网格间的白色区域呈现出灰色的色点。
认知错视:可以分为大小错视、高度错视和图底反转。1)大小错视:近大远小是由于视错觉引起的,随着观察距离的增大人们感觉物体变小,这是由于视网膜上物象的缩小,而非所视物体本身缩小。由此可能引起该物体后退的视觉感受,但物体实际上是保持不变的。2)高度错视:舒尔曾有关于月亮错觉的调查,即物体大小的恒常性会受到高度的影响。月亮在地平线上看起来较大,而在天顶时看起来较小。如果用大小恒常性来解释这一现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对物体恒常性更为有利[1]。垂直方向所产生的错觉与仰角的大小和距离息息相关。在设计时如果观察者和物体之间仰角大、距离远,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及正确的传递设计意图,可以适当加大物体上部尺寸,以减少由视错觉所带来对物体信息的误读。3)图底反转:图和底的正负关系可相互反转,即当视觉停留在图形时背景退后,当视觉停留在背景时图形退后成为背景。通常图和底的份量相当,轮廓线相互借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图底反转关系的经典之作是鲁宾之杯,这种边缘线公用的形式会使人产生视错觉,同时也使得物体具有多义性。
2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领域,很多设计作品充分地利用视错觉为设计服务,实现特殊的视觉效果。目前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雕塑设计、绘画艺术等领域视错觉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景观设计领域,视错觉应用的案例却屈指可数。下面介绍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可应用的方面,以供景观设计师参考。
2.1 运用透视视错觉进行视觉矫正
通常是运用透视原理对所设计的三维物体可能会发生视觉变形的部分进行相应的视觉矫正,使之符合视觉观察的基本规律。也可以利用透视视错觉原理更好的达到设计目的。假定物体为长方体,在垂直方向,如果希望消减透视所带来的物体变形,可以采用倒四棱锥,即适当加大上部尺寸。反之,如果希望加大透视感,可以采用正四棱锥,即减小物体上部尺寸。在水平方向,观察者在梯形短边方向会消减透视感,使其呈现的形状接近于长方形。而如果处于长边方向观看会增强透视感,加大景深。例如四川的乐山大佛,为了满足人们从下部观赏比例正常,扩大了头部的比例,使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3,而正常人呈坐姿时比例为1∶5。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大卫》,作品加基座的高度为5.5米,远远超出均值为1米6左右的视高,为了满足人们从下部观看作品时比例正常,所以夸大了头部、上身以及两臂的尺寸,但是如果平视会感觉大卫的身体比例不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标准。在广场设计时,米开朗基罗也运用了视错觉原理进行透视调整,罗马市政广场平面形状为梯形,从人们进入广场的方向看,由于透视的原理所以视觉感觉其形状为长方形。法国凡尔赛宫轴线为3公里,在轴线上设置有很多的水池,为使从宫殿方向看水池尺寸适合,采用了尺寸依次放大方法,这样就解决了由于透视引起的末端水池过小的问题。
2.2 运用视错觉原理形成迷幻空间
运用材质的反射或折射可以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使死气沉沉的空间注入新鲜的活力。尤其是物体进行多重反射时,会形成迷幻性空间。镜面不锈钢和镜面等具有反射功能的材质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材质,在设计时如果希望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可以考虑设置的数量、体量和角度,通过几者关系的配合来达到设计目的。同时镜面在视觉上也能起到扩大空间、延伸空间的效果。玛莎施瓦茨在2011年西安园艺世博会大师园中设计了一个35x35M的迷宫园,里面重复运用了代表古城西安的设计元素———拱门。通过拱门的横向排列构成了线性元素,这些线性元素采用不规则夹角的构成方式分布在场地中,人们可以穿行其中。在走廊的端部玛莎施瓦茨采用了镜面材质,形成了走廊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在尽端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间里全部运用了镜面材质,内部种植有常绿的地被植物和几颗柳树,由于镜面的反射作用,产生步入柳树林的视错觉。MoniCabonviCini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透明的洗手间,使用单面镜面材质进行四面包裹。从外面看完全溶于环境并反射环境,形成类似于“消隐”的建筑。HarlEquin广场是哈格里夫斯在美国的一个设计项目,广场位于两个低层玻璃幕的建筑中间,内部设计了多个镜面不规则体。地面铺装采用了黑白的菱形格图案,整体设计灵感来自于毕加索的绘画。黑白格铺装外加大面积镜面材质的反射使整个空间产生一种迷幻性的视觉效果。
水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水景都被广泛使用。中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水的动与静皆具魅力,动水如溪流、瀑布等会使空间生机勃勃,静水面具有与镜面相似的功能———形成水中倒影,能够很好的实现视觉的延伸,使建筑或景观与水中倒影融为一体。明代计成曾描述:“池塘倒影,拟入鲛宫”[2]。苏州拙政园的倒影楼和塔影楼与水中倒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增加的空间的层次,丰富了园林空间。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造型是半椭圆球体,通过与水面倒影的结合形成完整的“鸭蛋”造型。
2.3 运用视错觉形成虚空间
虚中见实也是视错觉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虚空间在视觉和心理感知上却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虚空间的设计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大而空旷的空间会使人无所适从,如果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尺度适中的小空间,空间分而不隔,相互渗透,会增加空间的亲切度。玛莎施瓦茨在HudPlaZa的设计中,运用了多个圆形的檐棚设计,地面也运用了直径为30英尺的圆形草丘以及圆形的铺装与之相呼应,使广场空间在竖向和平面上形成多个尺度宜人的虚空间(图2)。劳·海尔普林事务所设计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通过地面的高差处理出部分下沉空间,这部分空间在瀑布、水台、水面等元素的组合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又相对独立的空间。矶崎新的筑波科学城中心广场也是通过下沉空间的处理方法打破了原有空间的平淡无奇。由此可见,下沉空间、抬高空间、廊架、地面材质的变化等处理手法都会形成虚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亲切度。
2.4 运用视错觉原理增加设计生动性
如何增加设计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其具有吸引力?这应该是在注重人性化设计的今天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要符合传统意义的设计标准,还应该具有独特性。不能说所有的设计都要运用视错觉来增加其吸引力和可视性,只能说是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在平面设计或广告设计等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通过视错觉来增加设计趣味性的案例不胜枚举,这类作品通常运用视觉刺激和延长解读来达到宣传商品或传递信息的目的。例如福田繁雄的设计招贴作品,巧妙的利用黑白关系,形成正形男人的腿与负形女人的腿公用边缘线,两者之间虚实互补,相互依存。运用视错觉原理有时可以实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增加艺术的趣味性。古典文化时期有关错觉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宙克西斯画出的葡萄几乎乱真,骗得鸟儿纷纷前来啄食。巴尔拉修把对手邀至自己的画室,让他观看自己的作品。宙克西斯迫不及待的要把画板的帘子掀开,这时才发现帘子不是真的,而是画上去的”[3]。可见,人们的视觉是具有欺骗性的,眼见不一定“为实”。3d绘画大师kurTWEnnEr的街头作品也运用了视错觉原理,他由古典穹顶壁画变形所引起的高度错觉获得灵感,以透视原理在水平面上创造了独特的立体绘画形式,通常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作为绘画题材,让过往的人们忽然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使人耳目一新。
詹克斯的宇宙思考花园运用了变形的棋盘格,两个曲线变形的棋盘格汇聚为一点,形成了视觉的流动性。在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雕塑作品《无极》中,视错觉表达的更加充分。这个作品参考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案,同样运用了变形的网格来表现,在距离中心同心圆越近的位置网格越小,反之越大,这样增大了空间的透视感和流动性。big事务所的作品suPErkilEn公园设计,汇集了60个国家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公园中进行展示。在地面设计上使用了流动的曲线,在遇到展示作品时曲线采用了绕行的方式,曲线时而稀疏,时而密集,使得原本普通的展示空间显得活力而动感(图3)。
2.5 色彩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视错觉所影响的领域不仅仅在形象上,在色彩上也会产生视错觉,主要表现在色彩的生理错觉和色彩的心理错觉。色彩心理错觉主要表现在:色彩温度错觉、色彩重量错觉、色彩面积错觉、色彩感官错觉、色彩距离错觉。经测试置身于红色的房间内所感觉的温度比实际温度有所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反之如果处于蓝色的房间内所感觉的温度会比实际温度有所降低,而且血液循环的速度也会变缓,由此可见色彩会使人对温度产生错觉。同时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利用色彩的心理感受为设计服务。在绘画、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色彩视错觉运用更加普遍。例如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为了更好的传递主题呐喊,除了人物形象的表达外,在色彩上也运用了红色表现天空、蓝色表现地面,使得压抑低沉的氛围传递得更加充分。
景观设计由于材料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色彩视错觉方面应用案例不是很多。玛莎施瓦茨在日本岐阜kiTagaTa公寓的景观设计中,有四块小的方形空间,表达春、夏、秋、冬四个主题。除了空间中的其他元素表达主题外,色彩也起到很大作用,玛莎.施瓦茨使用绿色、红色、橙色、蓝色来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运用色彩的视错觉使处于空间的人更好的体会到相应的主题。巴拉甘的饮马槽景观设计作品运用了蓝色、黄色等鲜亮明快的色彩,分别象征了天空和太阳。这些明快色彩的加入,无疑也增加了空间的吸引力。
3 结语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常会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景观设计师应了解视错觉及其应用方式,以突破常规设计手段,营造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停留,同时又可增加空间的魅力。
四、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城市规划展示馆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渠道。城市规划展示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性艺术。在展示内容的选定上,着重体现规划与城市、建筑、生态、文化和市民的关系,要掌握全面性、典型性、专业性、通俗性等原则;在展示方式的选定上,遵循针对性、新颖性等原则;在展示可选取的方法上,包括中性的独立展示法、个性的场景展示法和趣味性的互动展示法;在展示内容的组织上,把握有序性和统一性原则,综合采用线性序列组织和非线性序列组织形式。
图为大峡谷集团制作陵水城乡规划展览馆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不断地蓬勃发展,城市规划展示馆展示的方式方法也同样不断地高速进步。为了满足未来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功能要求,其展示形式的科技性和艺术性迫切要求进一步快速发展。就科技来说,IT技术的髙速飞跃、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光电技术的跳跃发展都为未来城市展示馆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就艺术来说,随着市民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艺术理论的普遍传播与接收,城市规划展示馆必将突破功利目的的限制而更加具有艺术气质,甚至其本身整体成为一个巨大的艺术作品。因此,城市规划展示馆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这轰轰烈烈的建设新馆的同时,我们要用什么理念、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当今规划馆所遇到的展示形式单一、效果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规划专业过强、城市品牌庸俗等最棘手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规划展示馆要走出困境,彻底解决当前面临的尴尬,只有丰富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突破城市规划展示理念,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来丰富规划馆的展示内容,探索和创新城市规划展示的方式方法,是规划展示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举措。
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在一种全新的、最广泛联系的框架内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作用,在启迪人们认识过去、把握今天、规划未来的重要作用和其公益性职能不变的前提下,将城市文化凝结、积淀,成为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与此同时,在规划展示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中,在现实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道路中,也必将推动城市规划事业的新发展。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强化城市文化特征,增强城市竞争力,引导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也是城市规划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以观众为中心"的多媒体展示
观众满意是规划展示馆布展设计的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并认真思考“观众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思考分析观众想什么?想看什么?如何展示等问题。
参观型展示指观众静态地利用感觉,被动地思想接受展示内容。此类展示活动形式单调,展示常常效果较差。对于过去,人类把握它的方式是参观,“过去”是构成“现在”的基础。因此,使过去吸引人的方法就是积极发掘它与现在的联系,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基于“以数字信息化为基础”的互动展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己经成为推动艺术创作和展示设计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展示设计而言,互动式数字展示馆摆脱了传统实体展示的种种局限,以其互动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展示手段使观众充分领略到了展示的魅力。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同样也蕴含着人类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体验。
静态媒体主要包括图片、文字等内容。对静态媒体进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类对“现在”的体悟。现在是一个静止的时间点,这个点包含着过去的全部复杂性,同时蕴含着面向未来的倾向性。因此,设计师要使人们在静态媒体中充分体会到展品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展品面向未来的趋向。三维展示技术使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从任意角度观察产品,甚至进行更复杂的互动操作,这正满足了观众要求在静态媒体中体会展品复杂构造的要求。
图为大峡谷集团制作临江城市规划馆
影像是数字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影像本身即具有强烈的运动感,相比静态图像具有对观众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很多展示馆对此类展示手法乐此不疲,常常在展示展示活动中把一个企业或者展品的宣传短片重复地播放。这种简单粗糙利用数字影像技术的方式实际效果并不好,观众对其演播套路和广告性已经麻木,就展示手法来说其实质就是图片展或幻灯片的升级版。充分思考观众对于“过去”的体悟能有助于展示馆充分利用彩像数字技术,提高展示水准。过去之所以能激起观众的关注兴趣在于过去是现在的构成基础,能唤醒观众对历史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所以,要使观众对过去发生兴趣,就要充分发掘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
三、模拟媒体互动展示
模拟媒体展示指通过模拟手段使环境与展示内容达到和谐统一。这种方法是静态媒体展示的进一步升级。如果说静态媒体展示还停留在机械性的唯一技术阶段,那么模拟媒体展示则进入了真正的艺术殿堂。模拟互动手法的关键点是使环境氛围与主题交融为一,这就需要运用模拟媒体构造出一个虚幻的展示空间。通过互动展示,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
数字沙盘的展示内容广,设计手法精湛,展示手段先进,相比较于传统的沙盘来说,更加能够满足人们的对动态视觉效果的要求。TMTT将跨界思维运用到数字沙盘设计制作中。运用舞台灯光、3D全息成像技术、弧幕投影融合显示系统、声光电控制系统、三维动画、红外触控等技术应用到数字沙盘当中,赋予多媒体沙盘更多视觉表现力,灵动的光影变换无穷,结合立体环绕式音响设备,呈现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高科技与传统物理沙盘模型进行无缝结合,实现传统沙盘和数字展示科技完美融合,真正做到交互式沙盘演示效果,营造出立体、活泼、恢弘的展示效果。
图为大峡谷集团制作深圳三十周年总规背投多媒体数字沙盘
CAVE沉浸式投影系统是一种基于投影的沉浸式虚拟现实大型显示系统,把高分辨率的立体投影显示技术、多通道视景同步技术、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音响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个被三维立体投影画面包围的全沉浸式虚拟环境。在CAVE沉浸式折幕中,感受声光电极致配合的视听艺术盛宴。用于规划馆中沉浸式体验未来城市。
在使用环幕空中看城市时,观众被360度的画面和多路立体声所包围,从而产生一种不寻常的强烈感受。观众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就是影片所表现的环境中一员,并随着镜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比如你会感到自己坐在湖中的游艇上,眼看前面的飞船向你直冲过来,不由得倾斜身体避开,但见船只擦身而过,掉头朝后看时,它已在远方的空中渐渐消失,使你感觉到不是画面在动,而是你自己在朝前走。观众与画面情景交融,正是环幕电影的魅力所在。
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一种以科学性为功能基础,以艺术性为表现形式,以创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科学与艺术兼顾的人为环境为目标的人为创造场所。它为人们传播与交流信息提供了一个特殊平台。通过这样的人为场所的展示,观众可以更多地了解城市规划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更好的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观设计的展示空间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