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在首位的是(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在首位的是)

    发布时间:2023-04-19 00:42:06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92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在首位的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在首位的是(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在首位的是)

    一、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中原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都曾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修武县目前人口26 万,面积722平方千米,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大县人口小县,但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导致了自然生态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废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及空气污染,这些已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中原掘起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利用率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维持经济增长,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手段,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的任务已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

    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比较优势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属于典型的原料型生产,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率低、浪费较为严重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和产业边缘化等因素制约,我县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问题更为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目前,我县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建立环境经济体系的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长矿产品加工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初级原材料输出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和对污染排放的经济代价,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其模式,为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支付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随着绿色GDP理论的建立与推广,依靠循环经济提高效益水平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主流模式。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国家,早在1972 年就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 亿欧元,吸纳就业人数达24 万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环保产业在2000年达到1000亿美元。资源匮乏的日本,为应对国际市场日趋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涨价风潮,2000 年的“环保国会”提出把发展环保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改善日本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2000年世界6000亿美元环保产业市场中,占了近2/3的份额。欧盟诸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原则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从我国的实践看,自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根据生态学原理的组织生产方式,已建立起贵港等10个生态工业园区,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有效控制并减少了污染排放。从我县来看,近几年在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业经济转变为旅游经济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看,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才能使产品生产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突破“绿色壁垒”,扩大对外贸易;才能缓解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的产业政策为先导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必须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对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环境承载能力弱、经济欠发达的修武县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而紧迫。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应着重抓好5个方面:

    (1)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聘请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全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以修武生态示范区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生态化布局论证工作,重新审视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环保准入、入驻企业是否具有产业关联度,是否能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能否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并制定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发展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促进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的形成。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试点的争取工作,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在制定“十一五”计划和远景发展规划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优先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的项目,规划建设若干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圈。在农村,应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推广发展一批种植、养殖、能源(沼能、秸秆气化等)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区。

    (2)探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应用足用活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尽快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制定完善工业园区入驻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等,把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簇群的培育纳入到生态产业链之中,鼓励和扶持能够衔接上下游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要坚决拒之门外,防止出现园区入驻企业的“大杂烩”。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方面,对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给予大力支持。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排污收费,特别是要运用经济激励和惩罚等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3)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应把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扶持秸秆气化和沼气等新型能源开发,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术引进、联合攻关、嫁接改造等措施,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延长矿产、建材、化工、等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企业间废弃物的资源化连接,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择优发展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广泛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产业链试点工作。通过择优扶强,重点培植,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企业,示范带动集约型、生态化工业体系新框架的建立。如以中州铝厂为核心,加快赤泥尾矿综合利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使多年废弃的1亿多立方米赤泥尾矿尽早发挥效益。并鼓励煤矿企业,实现粉煤灰、矿石尾渣的资源化,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5)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3年4月22日)

    今天是第34个“世界地球日”。确立“世界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珍惜和保护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将“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确定为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就是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地球的不堪重负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善待地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保护资源是倡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章》。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在全国处于前列,但适宜人类活动的绿洲面积却很少,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由于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森林植被稀少、风沙活动频繁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面积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一度盲目和无序开发,又诱发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剧。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的原则,采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建设用地不断上升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为耕地保护提供更大的潜力空间,为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切实保障。要按照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和划定。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逐步建立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确保自治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逐年增加总目标的实现。要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尽可能使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外延式扩展占用耕地。落实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搞好小城镇用地管理,控制村镇建设占用耕地。要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做好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西部大开发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新疆是个资源型省区,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矿种齐全、配套程度较高、部分矿种储量大、质量较好以及拥有少数特色矿产等特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但新疆也是全国地质矿产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全区整体上矿产资源“家底”不清,资源保证程度低,探明储量不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矿山普遍开采规模小、布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大部分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矿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资源的二次利用水平较低。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央认为,新疆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下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保障新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的需要,必须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加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采矿权人的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矿产资源的紧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提高对矿产资源严峻形势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念、保护地质环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依法办矿、依法采矿、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要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通过引进国内外地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成果质量、科技含量和找矿水平,提高自治区矿产资源储备。坚持依法管理,从严治矿,管好用好有限的矿产资源,要从矿山建设项目的审查入手,对采矿权申请人的办矿技术条件、开采方案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严格把关,实行采矿权总量控制,制止低水平矿山重复建设,从源头上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杜绝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开采矿产资源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靠掠夺式开采来求得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中的技术难点问题,提高新疆矿业开发科技水平。通过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和技术,改造传统的开采、选冶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三、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层自燃等地质灾害;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区水资源无序超常开发,不断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污染、水源衰减、土地荒漠化等许多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新疆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已明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其中一项根本任务。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如何降低在资源开发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问题就成为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

    地质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要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在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前期,要做好相应的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前采取措施,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预防地质灾害。要在查明全区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加大对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在自治区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促进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要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尽快制定和建立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督促采矿权人及时对矿产资源开发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希望全社会重视,各界支持,共同来完成这项事业,努力开创新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纪念第34个“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载《新疆日报》)

    三、你如何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加大,但任何资源的过度利用都可能破坏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保持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十分重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在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中提出以下建议,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可持续的利用:

    1)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证程度,要做到“以水定地;先查清水资源,再上新项目”;优先保证人畜饮水,合理兼顾工农业用水,加大生态环境用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首位。

    2)加强基础研究,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勘查和评价,为地下水开发提供依据,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科技水平。

    3)加强上、下游地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以最合理的方式利用:戈壁砾石平原等地下水深埋区应充分利用地表水,在减少投入的同时,也有利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充分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特殊转化关系,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细土平原区采用井灌井排结合渠灌渠排方式,可以取得综合治理旱、涝、碱等自然灾害的良好效果。

    4)利用各河洪水资源,开展地下水补源工程,把客水资源补充到地下水库容里,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充分利用田间灌排沟渠,增建补渗井和补渗沟,增加入渗量提高地下水调节库库容,缓解地下水的超采。

    5)对深层承压水的大规模开采利用一定要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宜盲目开采,必须依据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地下水资源研究成果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布局和开采方案。

    6)对重要的城市生活供水水源地,在充分论证资源量的基础上,要加强防止水质污染的研究工作,尤其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从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

    7)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坚持兴利除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节水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水资源供需再分配的要求;加强对“三废”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对垃圾堆放场、化工厂、毛纺厂等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企业的选址、排污治理的审查管理工作,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应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防止污染物进入含水层而影响对地下水的利用;对局部已受污染的含水层,要查明污染原因,并加强监测工作。

    8)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制订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防止地下水污染。开发利用地下水与防治土地盐渍化、沙漠化相结合,发挥水土资源的综合效益。

    9)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要通过天然河道泄洪、人工提水等方式开展植树种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0)加强水行政管理,切实加强节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强宣传,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公民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依法律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农业上要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工业上要推广新的节水工艺流程;居民生活中要使用节水设备,减少漏水;同时相应采取价格措施和行政管理措施作为保障。

    11)不再兴建或增加平原水库、库容,加大地下水水库调蓄能力的勘察和研究。

    以上就是关于资源开发利用中放在首位的是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天翼云盘资源广场(天翼云盘资源广场支持系统)

    广告资源联系传播易(广告传播关系)

    外贸怎么找客户资源(如何寻找国外客户资源)

    男人突然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男人突然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怎么办)

    做个广告牌大概多少钱(广告牌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