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在世界的水平(中国化学在世界的水平排名第几)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化学在世界的水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中国化学科技成就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就是唐朝茅华,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 中国已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 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二、中国制药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制药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特性,已经决定了其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因为制药企业只有尽一切可能尽快在全球范围内占有最大的市场,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收回投入成本并开始赢利。但是,以往中国的制药企业大多习惯于小成本、低投入,在有限的范围内恶性竞争。可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制药也注定要在世界舞台上表杨一番了。
走向世界适逢其时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俞视文为记者分析说,中国制药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现在是比较好的时机。
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全球药品的需求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民的趋势。1991年全球的药品需求是2058亿美元,预计到2006 年,全球的药品需求将达到400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8%。
其次,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跨国制药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结构大调整,纷纷把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是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药,这一趋势给中国制药业带来了机遇。中国的制药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扩大国产原料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并通过提升制剂工艺水平,在国际上确立中国不涉及专利的普通药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如果能达到这一目标,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全世界制药产业链上的地位。
第三,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有一定的基础。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目前我国有60多种化学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经销商会的林再钦会长认为,传统的中医药走向世界,现在也是不可错失的良机。由于化学药品导致的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而研制生化药品成本又太大,所以,人们日益希望用天然药物和绿色植物来治疗疾病和进行保健,目前全球草药的年销售额已达到160亿美元,并且将以10%-20%的速度递增。从北美、西欧等国家草药市场的兴起到“世界传统医药日”的确定,都表明一个有利于中药发扬光大的全球环境正日渐形成。中国作为中草药生产大国,目前却仅占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的3%,潜在发展能力非常巨大。加入WTO后,根据自由贸易协定,WTO各成员间的关税壁垒和人力限制将被逐步取消,中国中药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进入各国市场参与公平竞争,这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出口现状有喜有忧
俞观文认为,目前我国原料药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2002年,我国 24类原料药(扣除葡萄糖)出口11.5万吨,占总产量的 34.3%:出口金额165.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76%。今年上半年原料药出口7.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53%。在我国生产的原料药中,青霉素(包括工业盐)和Vc,已经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量的 60%和50%,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此外,在一些原料药的生产中我国已拥有比较先进的制造工艺。例如Vc,我国的两步发酵工艺有成本、技术、环保等优势;地塞米松由于制造工艺先进,不仅把曾经占领国内市场的外国公司挤出中国市场,并且占有了50% 的亚洲市场;VE解决了三甲氢醌和异植物醇的配套,年产量已达12000吨;广济药业将基因工程菌技术用干VB2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一年出口600吨;我国用新工艺生产生物素,成本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3;链霉素、VB12等产品我国也具有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敦促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激烈的国际竞争,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中国的Vc生产企业,就是通过残酷的竞争,从20多家企业分散生产逐步集中到只有4 家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生产。
俞观文认为,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医药出口的结构不合理,目前仍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不足药品出口额的 10%,出口药品的经济效益比较差;其次,我国药品出口大多是企业分散经营,不是统一对外,而且出口多数是通过中间商,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比较大;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我国某些品种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方面,印度已经成为我国原料药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
记者在一次中国中药国际化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中药的国际化发展也有一些必须逾越的障碍:一方面,我国在中药种植、生产、有效成分测定、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药的出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中药知识产权的重视,中药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致使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祖传秘方以及蒙药、藏药等特殊品种长期流落民间,有的甚至被外商低价买走。同时,一些外商还利用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无偿侵占中药资源而赚取巨额利润。目前,日、韩两国抢占了国际中成药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向我国出口“洋中药”,我国中药进、出口已出现逆差;此外,由于传统的中药煎熬方法非常讲究,且对中药的疗效有较大的影响,西方人很难掌握其煎熬过程和火候,这对于中药国际化发展也极为不利。
积极应对扬长避短
俞视文认为,面对中国药品出口中遇到的问题,应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扬长避短,促进中国制药业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应调整出口药品结构,除了传统的产品外,要努力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原料药出口,提高制剂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由基本原料中间体向深加工发展。在提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降低成本,做好售后服务,要创造知名品牌。
其次,要重视国际标准,企业不仅要通过GMP认证,还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 认证。环保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壁垒,ISO1400认证证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 “绿色通行证”。
第三,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可绕过中间商,寻找大宗出口产品的直接用户。例如山东新华就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供求关系。这样一来,新华出口的咖啡因有了稳定的市场和价格,可口可乐公司也有了质量可靠的原料供应商,对双方都有利。以后条件成熟了,还要力争走出去,在国外办贸易公司,直接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以利于扩大药品出口。
第四,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转移生产”的品种往往数量大,需消耗较多的能源,并且有一定的污染。国内企业要通过科技革新,搞好清洁生产,尽力节约能源和资料。
第五,努力降低成本,抵消退税率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六,要重视人才培养。拥有一批懂技术、懂贸易、懂法律、外语熟练、熟悉WTO规则和相关国家药品和贸易规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中国药品出口向高水平发展的保证。
对于中药国际化发展策略,参加中国中药国际化发展高层论坛的专家一致认为,一方面国内的中药企业要努力建设符合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的生产基地,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和稳定;另一方面,要注意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此外,中药企业还应大力推进中成药剂型改革,向具有三效(速效、长效、高效)、三小(毒性小、不良反应小、用量小)、三便(贮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的现代化剂型发展。
三、中国专用化学品产业现状如何?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生产和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专用化学品既是化工产品,又是化工产品中新兴发展的高科技产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专用化学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2008年1-11月,中国专用化学品工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709,369,38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1%;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76,740,33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90%;实现累计利润总额40,968,87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51%。
2009年1-11月我国专用化学产品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0,964,10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16%;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2,558,688,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04%。
现阶段中国专用化学品工业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实现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业的特点:
化学工业是属于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由最初只生产纯碱、硫酸等少数几种无机产品和主要从植物中提取茜素制成染料的有机产品,逐步发展为一个多行业、多品种的生产部门,出现了一大批综合利用资源和规模大型化的化工企业。
这些企业就其生产过程来说,同其他工业企业有许多共性,但就生产工艺技术、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产过程的严格比例性、连续性等方面来看,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1、生产技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化工产品品种繁多,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不仅需要一种至几种特定的技术,而且原料来源多种多样,工艺流程也各不相同;
就是生产同一种化工产品,也有多种原料来源和多种工艺流程。由于化工生产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一个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要能正常进行,就需要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2、具有综合利用原料的特性。化学工业的生产是化学反应,在大量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往往会生产出许多联产品和副产品,而这些联产品和副产品大部分又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可以再加工和深加工。因此,化工部门是最能开辟原料来料、综合利用物质资源的一个部门。
3、生产过程要求有严格的比例性和连续性。一般化工产品的生产,对各种物料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上下工序之间,各车间、各工段之间,往往需要有严格的比例,否则,不仅会影响产量,造成浪费,甚至可能中断生产。
化工生产主要是装置性生产,从原材料到产品加工的各环节,都是通过管道输送,采取自动控制进行调节,形成一个首尾连贯、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生产系统。这样的生产装置,客观上要求生产长周期运转,连续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有可能使生产过程中断。
四、为什么最早的化学萌发于中国却在西方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急急急急急急!!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 变化的科学。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倚重实践的基础学科、又 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依据,从而是一门既有历史渊源又富 有活力的科学;化学成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原始人类自从掌握用 火以后,就开始在化学变化的层次上认识和改造自然。历史悠久的中国有丰 富的化学史料,例如:中国古代的制陶、冶铜、炼铁、酿酒、制糖、炼丹术 和医药中的化学成就等曾经闻名于世界,甚至有一段时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对人类文明有过辉煌的贡献。但当时只是从大量化学变化实践中萌发出 来的点滴知识和个别技艺,并未形成一门系统的科学。同时,由于封建社会 的日趋没落,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这些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 学成就倍受禁锢、停滞不前。
16 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兴起,化学获得了发展,于 17 世纪形成了独立学科。18 和 19 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出现了元素论和原子论 这样两个奠定近代化学的基石。实际上,化学进入近代化学时期后,势如破 竹的发展所依据的最基本的理论始终是原子—分子理论,简称原子理论。它 指明:不同元素代表不同原子;分子是由原子在空间按一定方式或结构结合 而成;分子的结构直接决定其性能;分子进一步聚集成物体。19 世纪后半叶 逐步建立起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20 世 纪初,揭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物理学,为进一步发展以原子理论为基础的化 学,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和理论工具,使化学的内容日趋深入而系统,把化 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在中国,近代化学则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 方化学的陆续传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前夕。当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
中国里,化学界的志士仁人,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美好愿望, 飘洋过海到欧洲、北美和日本勤奋求知,他们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来,在 艰苦的条件下,对我国近代化学的事业,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开拓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化学在世界的水平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