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石羊河未来景观设计

    发布时间:2023-03-07 09:06:2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9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石羊河未来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行业最低价)

    文章目录列表:

    石羊河未来景观设计

    一、大坝建设对下游河道,农灌及工业用水有何影响

    .流域耗水量

    黄委会水文局第一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成果没有得到黄委会的认可,首次开展199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编制也是因为按照全国水资源公报大纲编制而没有通过黄委会的审查。这是由于计算地表水资源量有不同的方法造成的:一般意义上的耗水量与流域耗水量。

    1.1 一般意义的耗水量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工作大纲的内容,耗水量是不分地表与地下水的,但实际工作中,在计算河道天然径流量时,把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表径流水量进行还原。如果套用此概念,地表耗水量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发、土壤吸收、渠系损失、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形式消耗的,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其关键在于不仅回归地表也包括回归地下的水量不作为消耗水量。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耗水概念。我们为了区别于流域耗水量把这一传统上的耗水量概念称为“行政区域耗水量”,以示区别。

    1.2 流域耗水量

    从流域管理的观点出发,河川径流还原水量计算中,河道外用水可以看作流域耗水。如水量调度中以黄河断面水量作为各河段各省区分配水量的依据,引出的水量与回归的水量在断面能够具体反映。无论是河道水量管理与天然径流量的计算概念是一致的。黄河流域的工农业及人畜等还原水量(还原水量中不包括河道内水库调蓄水量等,只指工农业生态等消耗项),对于流域来说也即耗水量。因此,我们提出了“流域耗水量”概念。

    “流域耗水量”概念是与之传统的耗水概念比较而言的。传统的耗水是行政区划中的实际耗水量,我们为了对应把传统的耗水称之为“行政区域耗水”。“流域耗水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耗水量,只是相对与河道来说是“无回归水量”,河道外的还原水量,是河道的消耗水量,是一个相对数值。也可以说对河道损失(贡献)的大小。

    把流域河川径流还原水量河道外用水概括并提出“流域耗水量”,有其积极的意义,这和黄委会的水资源成果中基本计算方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采用“流域耗水量”概念,1987年国务院批复黄河可利用水量中也是“流域耗水量”;其计算方法建立在在引排差基础上,即引出河道扣除引出后回归河道的水量,具有简单明了、准确性高、合理等特点,同时也实际应用于黄河水量调度和生产管理中。

    1.3 流域耗水量的计算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各项用水含义如下:引、取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退(排)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中又回归黄河干支流的水量。黄河河川径流耗水量:指引、取黄河干支流河川径流水量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回归到黄河干支流的水量。即,指引、取黄河干支流中的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后的水量。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所谓干支流特指本流域内干流或支流的引水与回归,于是可表述为本流域内引水减去在本流域内引出的水量中回归河道的水量,如果跨流域引水回归水进入另一流域,则为进入流域的外来水,客水。这部分水量在所进入的流域参加径流时,实测资料中测到,计算天然径流时应从中扣除。

    从以上流域还原概念可以理解为工农业等河道外还原水量对于流域来说也即流域耗水量。因而计算方法的核心是引排差,即“流域耗水量”是以引排差原理为基础上的,耗水量相对于河道来说是净用水量。排退水不仅指明渠回归河道水,也包括引出的水量中通过地下潜流回归河道的水量,一般该项许多地区可以忽略。统计退水量时应以退入河道的实际水量计入,测验断面与河道间的损耗水量也应扣除。根据“流域耗水量”是建立在引排差原理基础上,计算方法关键在于退水量或退水系数,因而在计算方法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除采用经验数据外,面积定额,水量平衡法等。

    1.4 流域耗水量与区域耗水量区别

    “流域耗水量”与“区域耗水量”本质区别在于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或是不仅扣除下渗到地下的水量。前者是对于流域来说是耗水,但对于行政区域则并不是真正消耗。因此,“流域耗水量”包括“非消耗用水”,从直观上看出“流域耗水量”应大于“区域耗水量”。“非消耗用水”进入湖泊或其它洼地,可以看做实际是“环境用水”的一种。至于跨流域“非消耗用水”则进入是另一流域参加该流域的水量平衡或被利用。

    “流域耗水量”有其计算特点:所谓“一进一出”,只管引出河道口门和回归河道水量。“流域耗水量”以河段统计,不管用水属地,只考虑是干流或是支流引水,从那个河段引水就计入那个河段,引出水另一个河段回归,在回归河段则为加入量;“区域耗水量”以属地用水为统计对象,只统计消耗水的数量,不需知道水的来源与去向,能否回归河道,或回流其它河道或流域。“流域耗水量”包括大量跨流域引水,向流域外引水。

    这里需指出的是如果按“区域耗水”计算内蒙古耗水与“流域耗水”之间相差10亿m3左右。那么,如果用“区域耗水”计算黄河下游河南、山东那恐怕相差几十亿m3的水量。“流域耗水量”统计远大于“区域耗水量”。

    1.5 流域耗水量特殊性

    由于“流域耗水量”实际是还原水量中水资源利用的理论概括,因此,具有特殊性。一般耗水量不可能出现负数,但“流域耗水量”在相关的河段与时段可以出现负数。

    如跨流域引水的退水,对于受水河流或流域就是增加的水量:外来水,客水,如果汇入河流并经下游测验,这对于受水河流是负数。

    兰州市城市与工业用水主要是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上引水,城市排污退水大部分在断面以下,这部分因引黄河干流水而产生的退水就增加了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下的水量,退水在该断面下为负数。

    宁夏灌区主要引水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上,而退水则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下,退水量在石嘴山水文站测验。

    由于宁夏灌区每年压碱冬灌,经过输水与灌溉,退水在不引水的时段退出,或同一时段引水小于集中退水,都会出现负数;特别会出现是跨年份的退水,不仅月份内出现负数,日历年内也会有部分水量统计不全。如果一个完整的引水灌溉(用水)期包含完全退水、以及一个完整的用水退水河段,将不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对于宁夏等跨年份的用水一方面由于退水量较小,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年前一段的退水,因此可以简化都不予考虑。

    1.6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也是“流域耗水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7]61号)提出了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的年耗水量370亿m3。上述水量分配方案,是按黄河正常年份水量制订的,今后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水情逐年作出合理的调度安排。所谓正常年份水量是指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80亿m3(含花园口以下20亿m3)。

    花园口站以上采用1919年至1975年系列的实测与还原水量计算出的天然径流量,分配的是黄河可供水量,而表格内直接填写的是“耗水量”,天然径流量中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也是从流域统计来的,因此,这里的还原实际概念是“流域耗水量”。

    当然,花园口以下由于系列是1950以后的资料且50、60年代出现了大汶河水量多次大洪水当时计算有所偏大,并且没有考虑下游引水后河道里径流的自然损耗,黄河下游是著名的“地上悬河”,高出黄河两岸且为宽浅河道,向两岸渗漏地下水是下游最大的自然损耗,以及水面蒸发损耗。

    2. 下河沿模式

    这是结合黄河流域的特点从实际应用中归纳出来的技术性处理手段。下河沿水文站位于甘、宁交界处的宁夏中卫市,与水文站测验断面平行的美利渠从沙坡头引水(现沙坡头水利工程),河道与渠道均由水文站测验。因此,通常在用水统计中习惯把美利渠的引水口门认为是下河沿水文站断面之下引水,河道与渠道的实测作为水文站的实测值,这种把引水口门虚拟为断面以下的统计方法是为了简化统计手段避免重复计算的可能,这也与向社会公布水文资料中既有河道又有渠道最终公布的是合成资料是一致的。在实践中一般称宁夏引黄灌区为下河沿至石嘴山,而不是安宁渡或兰州至石嘴山,这里除了主要引水都在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外,把安宁渡至下河沿的美利渠放到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统计。我们把黄河上众多此类水文站(断面)命名为“下河沿模式”。

    结合黄河水资源利用特点总结出,渠道取水口在水文站水文断面以上并由水文站测验的渠道站可以合并在一起简化用水处理,把渠道取水口虚拟为水文站断面以下,具有这类特点的归纳为“下河沿模式”。

    下河沿模式在黄河流域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和众多类似的断面,主要是断面与渠道并行或临近,引水口位于水文断面附近的上游,并由同级水文部门测验,渠道站参与资料整编,向社会公布水文资料中如日资料为合成资料。

    干流青铜峡水利枢纽下游的青铜峡水文站河道与引水渠东总西总合成。

    沁河五龙口水文站断面与左岸广惠渠和右岸新利渠,沁河支流丹河山路平与丰收渠,北洛河状头与洛惠渠,宝鸡峡林家村水文站与宝鸡峡渠道,张家山水文站与泾惠渠等渠首水文站。

    3. 黄河向流域外供水

    黄河承担着流域内用水,同时承担着外流域用水,这部分对黄河流域而言属于全部消耗水量。

    近年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和下游河南山东农业灌溉和城市生活以及湖泊人造景点用水都是引自黄河。

    黄河下游引黄并不是完全引到流域外,如金堤河、文岩渠、大汶河以及黄河滩区等属于黄河流域。黄河下游引黄南北岸分属于海河、淮河和山东半岛等。

    向流域外引水,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只要不再回归黄河流域,那将被认为是100%的消耗。

    3.1黄河流域下游引黄灌区,引黄河水向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以及山东半岛等灌区和工业、生活使用,除文岩渠和金堤河两流域属于黄河流域外其它均不能回归黄河。其中引黄济津、济白洋淀和入青岛更不可能有回归水了。

    3.2甘肃“景电”二期工程规划部分向民勤红崖山水库年调水6100 万m3(属于石羊河流域)。该工程是利用景电二期的空闲容量和灌溉间隙,延伸已建成的景电输水总干渠,经洪水河、石羊河61公里的天然河道,调水到红崖山水库,调水线路总长260公里,年设计调水量6100万m3,调水流量6.3m3/s。

    3.3甘肃引硫(大通河上游硫磺沟)济金(昌)(属于河西走廊)于2003年通水,2004年引水2690万m3,2005年引水2750万m3,2006年引水2794万m3。

    3.4沁河主要支流丹河丹东引水渠,随着丹河水量的减少,丹东、丹西引水条件发生了变化,致使引水口逐步上移,现位于山路平水文站以上丰收渠(丹西渠)引水口上2km,由青天河水库调配水量,由博爱县丹东灌区管理局。丰收渠经山路平水文站断面由水文站测验,丹东灌区引水在0.2~1.0亿m3,进入流域卫河大沙河。

    3.5伊(洛)河渠道尾水向流域外引水。每年引水在0.2~0.6亿 m3。

    黄河下游流域内主要是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区域,主要以新乡黄河河务局的引黄涵闸、人民胜利渠部分水量以及濮阳黄河河务局的引黄涵闸部分引水,其余为流域外引水。

    经匡算:2006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向流域外引水0.86亿m3,内蒙古通过宁夏下河沿美利渠向孪井滩扬水灌溉工程引水0.46亿m3,河南省向流域外引水17.4亿m3,山东省向流域外引水72.0亿m3,河北省引黄济淀引水3.0亿m3。黄河流域向流域外共引水93.5亿m3,而在流域内流域耗水量为211.2亿m3。

    4. 黄河用水特性

    除了流域内一般用水,黄河耗水有其特殊性,特归纳几个方面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4.1 流域外引水:向黄河流域外引水,只要不再回归本流域或河道,对于(黄河)流域来说那将是100%的消耗。向流域外引水远距离输水: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等。2006年水利部、国家防办组织实施了首次跨流域“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

    4.2高扬程或远距离输水:典型的如景(泰川)电(灌)站、盐环定扬水工程等。

    4.3支流跨流域引取水:如“引大(通河)入秦(王川)”、陕西引黑河水库(石头河水库补水)供给西安、引沁济漭。

    4.4 灌区滞水:流域内支流流域中灌区的湖泊、坑塘、低洼地、海子、人工开挖的小型平原水库以及村前屋后的沟道等的引取河道的水量,均作为河道损失水量。下游流域外有众多的平原水库。

    4.5 傍河水源:如郑州市“九五”滩在黄河南岸打群井作为城市用水的补给、渭河流域的傍河井、山西汾河流域的泉水出露我们认为应统计在地表水中,但可能只被统计为地下水。

    4.6 生态环境与景观用水:近年人造湖泊、河道景观用水增加较快。如“拦河造湖”工程咸阳水文站被取水渭河人工湖咸阳湖隔断。甘肃兰州生态带游览区、宁夏的石嘴山市营造“五湖四海”人工湖星海湖、山东大汶河流域莱芜牟汶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聊城江北水城碧波荡漾、滨州“四环五海”绿水涟漪。

    河道景观一般消耗形式为蒸发、补给地下和供水等,主要水量仍保存在河道内,原则上汛期前应水位降低、或放空以待蓄洪泄洪,性质与小型水库相似。

    生态环境用水:宁夏沙湖、内蒙古乌梁素海等。

    4.7黄河滩区用水:黄河河谷平原用水和下游滩区的地下水开采。

    4.8 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淤地坝建设等水土保持措施达到了一定的减沙效果,拦沙同时也拦水。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看到有些地区如无法治理,水土保持减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工作。

    4.9雨水利用:水资源匮乏的甘肃省开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现已累计建成各种蓄水窖253万眼,稳定解决了252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集雨节灌农业457万亩,在雨水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4.10 生产与试验用水:黄河下游标准堤防建设以及龙门—潼关放淤试验等。转

    二、武威天马湖三年级作文300字

    天马湖在武威城东面,是杨家坝河滩改造而成的人工湖。8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里,只见数十公里的湖岸边游人如织,人们或在河边拍照留影,或沿堤散步,放飞心情,或静心享受霓光潋滟、霞映湖面的城市新景。大家欣喜地发现:杨家坝河变了! 历史上,武威城依河而建。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恶化,到了1910年,绕武威城的这条杨家坝河,已成了破败的季节性断流河。随着武威城区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杨家坝河道成了排污渠。“没到过武威的人,从地图上看到这条蓝色水域线,判断武威同其他名城一样,也是傍河而建。但到了武威,却看到的是满目荒凉的干河滩。”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来到武威,站在杨家坝河滩上,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2010年12月20日,武威市委主要领导来到杨家坝河一带调研后明确提出,整治石羊河天然河道从杨家坝河治理开始,要把杨家坝河治理纳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对杨家坝河的治理,要结合河景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加快治理步伐,把这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使这里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2011年3月30日,杨家坝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概算总投资近10亿元,去年完成投资近5亿元。河道治理按照清洪分治的方案,平整河道、整治河堤、修建橡胶坝、蓄起水面、设置景观。河道两岸协调布局广场、雕塑、公园等主题景点,建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河道治理工程南起连霍高速公路桥,北至拥军桥,全长7公里,对河道左右岸堤防进行达标治理,在河东侧修建宽10米的泄洪槽;在兰新铁路桥以下修建5个泵站,10道橡胶坝,24座跌水堰,形成10个连续的蓄水库区,形成6公里长的景观水面。

    就在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紧张施工的关键时期,2011年8月12日,武威市开始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洪水从上游呼啸而下,向新建的泄洪道涌来。8月15日,洪水顺利进入天马湖新建泄洪道,经过实践的检验,泄洪道完全可以确保洪水下泄和河道安全。

    来自四川的伏兴民是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中的一名建筑承包商,他看了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的详细规划图纸后,感叹地说:“武威建造的天马湖景观,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其规划的超前性令人感叹。”

    今年6月5日,杨家坝河滩响彻“水龙吟”的乐章,从这一天起,武威城区居民翘首以盼的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开始试蓄水,24.2万立方米清澈的水流在两岸围观群众的欢呼声中注入设计水平一流的蓄水池。家住在天马湖畔的退休老教师张元说:“以前,我们休闲散步只能到城中广场,如今大家都到这里来观湖赏景。这里的环境越来越美了,人气越来越旺了,市上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如今,天马湖的美景为武威城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多了一缕醉人浪漫,为武威建设西部宜居城市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石羊河流域环境劣化经济损失评估

    一、石羊河流域基本情况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段,流域面积4.1万km2。流域内有两市五县:武威市、金昌市、民勤县、古浪县、永昌县及天祝县、肃南县的一部分。流域内1990年拥有人口205.467万人,耕地3474.2km2,工矿企业330多个。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主要为河水,地下水有两类:山区(祁连山和龙首山)为裂隙-孔隙水;武威盆地、民勤盆地、昌宁盆地为孔隙水。流域总水资源量为16.657亿m3/a。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突出的特点是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地表水和地下水反复转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199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山前修建水库拦蓄地表水,通过渠道引入灌区;结合就地打井提引地下水,采用河水、井水兼用及蓄、引、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在这种开发利用模式下,逐步提高控制水资源的能力和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程度,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87%,因此,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耕地灌溉率平均达到70%,水浇地粮食产量平均达到亩产260kg。

    二、石羊河流域环境演化

    西汉以前,居住在这里的人口很少,农业生产仅在天然原始条件下进行,河谷纵横、林草茂密,环境完全处于天然状态。唐代时期,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产生,一些河道开始从常年流水变为季节性的间歇流。但直到宋朝,地表水资源还完全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需求。到了明代,这里大量移民扩耕,河水随土地渐广而不敷用,河水短缺状况逐渐出现,环境处于缓慢劣化过程。此后,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大力发展和流域人口的迅速增长,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加之上游大规模开荒垦田,水资源逐渐趋于紧张,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条件每况愈下。到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水源日竭,泽梁亦涸,土沃泽绕成往事矣”的记载。清中叶至民国时期,已是“千里荒芜,炊烟断绝”,此时环境状况已发生质的变化,绿洲不再平衡,沙漠入侵日甚,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地表水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致使无节制地超采地下水的现象愈演愈烈。伴随大规模超采,又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武威盆地的泉水锐减,民勤盆地的沙枣林严重枯死,灌木林带衰败,沙化发展;地下水质变差,造成民勤人畜饮水困难;民勤北部开采浅层地下咸水-微咸水灌溉,使土地盐渍化加重,并且迅速向南部蔓延扩展。这些环境灾害,给石羊河流域的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成为发展流域经济的巨大障碍。

    三、石羊河流域环境劣化的经济损失计算

    环境劣化的经济损失是多方面的。环境劣化损失计算首先必须将各环境要素的功能逐一列出,弄清各种功能的削弱程度,确定成灾指标和损失计算的经济指标体系,根据一定方法进行计算。

    1.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

    由于本地对工业实际保护政策,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全部转嫁到农业方面。因此水资源短缺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在民勤县,因无水灌溉而造成的弃耕地达219.2km2(1990年),按小麦亩产350kg,小麦收购价0.62元/kg计算,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7134.96万元。

    2.沙漠化经济损失

    土地沙漠化降低了土地的生产性资本,削弱了土地应用的功能。其中,完全沙漠化土地29.1km2,失去再生产的功能,损失为一般耕地产值的全部。沙化后可利用的耕地73.07km2,按损失20%计;这一类土地中民勤北部有42.67km2因种种原因未能利用,按全部损失计。沙漠严重的1700亩,以损失50%计;沙化中等的2.33km2,以损失20%计;轻度沙化的耕地4.43km2,以损失10%计。一般耕地亩产小麦350kg,国家收购价0.62元/kg,以如下公式计算:

    经济损失=亩产×沙化面积×价格(50%或20%,10%)

    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2581.9745万元。

    3.盐渍化经济损失

    民勤盆地盐渍化土地,弃耕的已在水资源短缺经济损失中计算。现有重度盐碱地53.67km2,平均产量125kg;中度盐碱地18.6km2,平均产量250kg;轻度盐碱地20km2,平均产量325kg。仍采用国家收购价0.62元/kg计算,按下式计算:

    经济损失=盐碱地面积×亩产×价格

    每年因土地盐碱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623.408万元。

    4.植被死亡经济损失

    植被有许多功能,除林木提供木材,草场供养牲畜外,主要的是保护绿洲耕地和人类生存空间的功能,保护绿洲耕地的损失,已在沙漠化损失计算中体现,因此仅计算林木、草场自身生产能力的损失。公式为

    林木经济损失=死亡棵数×平均每棵成材量×木材价格

    (1)沙枣林平均每年经济损失1449.75万元。

    (2)灌木林平均每年经济损失728.34万元。

    (3)草场退化每年经济损失1205.1万元。

    三者合计,每年经济损失为3383.19万元。

    5.区域水位下降直接经济损失

    (1)机井报废损失。自1980~1989年,全流域报废机井2491眼,流域内平均打井成本280元/m,报废井平均深度按65m计算(1989年价格)。总经济损失4533.62万元,平均每年报废机井损失412.147万元。

    (2)水位下降使开采成本增加形成的损失。实践证明,地下水位每下降1m,每吨水开采成本增加0.002元/m3,公式为

    经济损失=水位降幅×0.02×机井开采量

    计算结果,水位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4.9585万元。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机井报废和开采成本增加损失合计467.106万元。

    6.水质恶化经济损失

    水质恶化削弱了其作为灌溉水源和人畜饮用水源的功能,前者造成的损失已在土地盐渍化损失中计算,在此仅计算人畜饮用水质劣化经济损失。民勤县由于地下水质恶化,使生活水源匮乏,有13.5万人、6.8万头大牲畜和13万头猪羊饮用水困难。采用咸水淡化和开采深层地下淡水来解决。按每天每人及每头牲畜用水量10kg,咸水淡化工程成本为0.8元/m3计,公式为

    水质恶化损失=饮水困难人、畜数×0.01×365×咸水淡化成本

    计算结果,水质恶化每年经济损失160.074万元。从实际情况来看,咸水淡化成本太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吃水问题,必须开采深层地下淡水来解决水源,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井深200~250m,单井出水量18.25万m3/a,人畜饮用需水量243.09万m3/a,需打井14眼,单井成本费12.5万元,需175万元,分摊为每年78.37万元,可视为水质恶化的经济损失。

    7.泉水流量减少经济损失

    由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泉水资源衰减,自20世纪50年代到1990年,武威市泉水减少4.78亿m3/a,永昌县泉水减少0.91亿m3/a。因泉水为自流灌溉,根据现状用水条件,泉水削减量又是通过开采地下水来弥补。按照影子价格,通过开采地下水增加的费用就是泉水衰减的经济损失费用。武威等上游泉水是下游民勤盆地的地表水资源,因而,泉水减少量可视为民勤盆地增加的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的开采费用包括成井费用和地下水提取的能耗费用。民勤盆地单井出水量为1500m3/a,成井深度80m,年开采时间为270d,每米的成井费用为500元,地下水的提取成本0.03元/m3,按此参数计算,若泉水每年的削减量得以完全开采,每年需成井37眼,成井费用148万元,地下水提取的总费用45万元/a,因此,泉水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为193万元/a。

    8.水库淤积损失的灌溉效益

    流域内有7座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1381.87km2,因水库淤积,有效灌溉面积为1110.87km2,减少灌溉面积271km2,按灌区与非灌区亩产相差100kg小麦,小麦的国家收购价0.62元/kg计算。公式为

    水库淤积经济损失=灌溉面积减少数×灌区与非灌区产量之差×价格

    计算结果,因水库淤积所造成的灌溉效益损失为1967.15万元;因水库淤积是多年形成的,以20年计,平均每年损失灌溉效益98.36万元。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石羊河流域环境劣化每年的经济损失为15560.3685万元。

    四、跪求论文一篇,关于少数民族生态环境破坏和人口健康问题的

    生态环境建设中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研究

    摘要: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河西主要河流上游,是建设河西生态的关键地带。在分析城镇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以加快城镇化,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城镇的生态贡献度为主旨,提出了城镇快速、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 绿色人居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exi minority area for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UAN Huan-e1 LI Zhi-gang2

    (1.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epartment,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Hexi minority area is located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chief rivers of Hexi corridor, so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become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 in Hexi corridor from fountainhea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tactic suggests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dvanced, arming at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eco-environment, so as to raise the eco-environment contribution degree of urban.

    Key words: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pecial industry; green human settlements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自东向西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4县,总面积13.2万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地带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主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西部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热点及难点,而如何尽快提高上游城镇的发展水平,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生态压力,则是从源头上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城镇发展的现状评价

    1.1城镇化比率较高,但城镇发展缺乏二、三产业强有力的驱动

    2002年,4个县人口城镇化比率分别为,阿克塞72..38%,肃北45.31%,肃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县较甘肃省平均水平(24.57%)低10.4个百分点外,阿克塞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甘肃省的3倍,肃北县接近2倍。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51:58.82:32.67、13.53:54.73:32.14、40.15:33.47:26.38和22.59:40.45:37.36,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一方面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附加价值低,工业生产对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拉动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肃北、肃南3县的高城镇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基数小,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人口较大比重,实际上二、三产业就业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因而城镇的发展仍然亟待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支撑和驱动。

    1.2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极不均衡

    4个民族自治县现有4个县城镇,8个非县城建制镇,与县域人口规模比较,城镇数量不少,但行政区域分配极不均衡。天祝县0.71万km2面积上有8个建制镇,基本形成了以华藏寺 (县城)为核心,以G312和兰新铁路为主轴的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县域一级轴带,和以华(藏寺)——天(堂寺)公路为主轴的华藏寺——石门镇——炭山岭镇县域二级轴带,但县城华藏寺2002年人口还不足2万人。其他3县基本上都是以县城为单一中心的极核式空间结构,县城以外的村镇区位条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没有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的拉动,很长时期内将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肃北县北部的马鬃山镇则因与县城跨度遥远,无论劳动地域分工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都与县域内其他区域相对独立。因此,城镇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都很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

    1.3基础设施落后,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差

    全区除天祝县G312沿线和阿克塞红柳湾(G215)有交通干线联系外,其他城镇都偏离河西走廊交通主干线,且距离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中心城市较远,缺乏外部的辐射和带动。城镇内部则由于投资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除阿克塞红柳湾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外,其他城镇的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落后,文教、卫生等社会设施紧张,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极为有限。

    1.4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景设计,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首先是对城镇的规模和职能分工认识不够明确,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无论城镇数量多少,都存在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缺乏科学预测,城镇产业重点确定缺乏有效的设计等问题,城镇经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少数企业命运之上。其次,没有充分挖掘自治县之间及与周边地区联系等外部动力,4个县无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级市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县城与地级市在规模、产业、区位条件方面的差异使这种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县彼此之间和与甘肃中东部地区以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缺乏资源共享、协作开发方面的联动机制,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2.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1地方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 资源丰富,空间组合较好是本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天祝煤矿,肃北南、北山区矿产资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炭山岭镇、马鬃山镇、党城湾和红柳湾的发展,天祝“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则直接促成了石门镇的城镇建制与发展。

    2.2生态移民 位居祁连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一方面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构筑平台,另一方面则具有安置生态移民,加快人口城镇化,从而减轻广大山区和草场的生态压力,增强河西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各个城镇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态移民,阿克塞红柳湾则直接是由于生态移民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全面启动,生态移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步扩大。

    2.3跨区域交通、交流带动 兰新铁路、G312等交通干线等级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马鬃山等城镇的发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带动。

    2.4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农村人口转移 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小城镇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本区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如肃北县72%、阿克塞县82% 的农牧民在县城定居,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等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3.城镇发展的策略选择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担负着发展本地经济和呵护整个河西地区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因此,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区域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的平台,从而吸引人口和产业集中,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促进环境保护与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制。

    3.1基本稳定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前已提到,与区域人口规模比较,河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镇数量并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扩大县城镇的规模,形成县域经济凝聚中心和辐射源。在天祝县要扩大G312沿线城镇规模,强化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一级轴带,扩大石门镇规模,积极探索炭山岭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二级轴带的发展,壮大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交通线路为纽带的反“L”型空间网络构架。肃南县可以利用马蹄寺和祁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距离交通主干线较近的条件,设置建制镇,形成县域东、西两个“门户”,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门户”的城镇体系结构。明花区是肃南县生态移民的主要移入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集中,可在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中设置小城镇。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人口少,且肃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县城,不宜再建新城镇,今后的重点是要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环境,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

    3.2 综合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特色是后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景观,淳朴独特的民族民俗,古朴悠远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纯天然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牧业,为区域快速全面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恰好与产业结构的地区转移和旅游市场上日益升温的民族风情游、多元风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康体健身游、怀古朝圣游等新热点[4],以及食品市场上返璞归真潮流等新的趋势相吻合,但缺乏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平台长期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强化城镇发展方向的研究与设计,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3.2.1改善城镇环境,发展旅游城镇 1充分利用阿克塞红柳湾、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党城湾等城镇已有的矿产资源和畜产品初加工工业基础,强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工矿业发展作为县城近期发展的动力和筹资手段,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城镇与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可达性,拓展服务项目,促进城镇主导产业向旅游业转化。2加强天祝“小三峡”、肃南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突出石门镇、马蹄寺和祁丰区的旅游特色。

    3.2.2 深化矿产开发,促进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 本区拥有丰富的石棉、煤、铁、锰、建材原料等矿产资源,矿产开发加工工业初具规模,天祝县炭山岭镇以煤炭开发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县华藏寺、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马鬃山镇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占GDP的较大比重,应该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环保产品比重,并积极探索替代产业,及早避免“矿竭城衰”和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3.2.3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壮大特色农业型城镇 畜牧业是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本区天然牧场广阔、无污染,距离酒泉、张掖绿洲的草业基地较近,白牦牛等畜种独特,并有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大集团的投资合作,加快畜牧业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草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强化草场统筹治理与管护,增强草场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既减轻草场的生态压力,又促进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天祝县华藏寺、安远镇、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等畜产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改革草场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的特色畜产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型城镇的壮大。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设契机,发展交通服务型城镇 本区靠近交通干线的城镇主要有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兰新铁路、G312),阿克塞红柳湾(G215)和肃北县马鬃山镇,其中打柴沟镇是乌鞘岭铁路隧道东端的中转站,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应该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和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3.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城镇

    本区位居祁连山生态敏感区,是河西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1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城镇。虽然就数量而言,河西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多一点,地处河流上游又为本区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条件,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和全流域发展考虑,水资源仍然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须强化节水意识,加大城镇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比率,加快水价调整步伐,促进水资源商品化。2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体系设计,建设“绿色城镇”。主要是强化生态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比率,加快城镇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整洁、优美的绿色人居空间;3合理规划城镇空间规模,建设节地城镇。地广人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特点,河西少数民族地区除天祝县土地面积(0.71万km2)较小外,与人口规模比较,土地面积非常广阔,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镇的发展必须节约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和控制用地规模。

    3.4拓展空间协作网络,利用外部动力促进城镇发展

    与走廊平原比较,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区位偏远,地域相对封闭,资金、人才、技术短缺将仍然是制约本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城镇空间协作网络:1东西向网络:以4个县城为中心,以非县城镇为重要支点,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祁连山北麓民族地区以畜产品和矿产加工以及民俗、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2南北向网络:加强民族自治县与河西中心城市以及兰州、格尔木等城市之间的道路、通讯、技术、经济联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与周边乃至全国城镇的协作和体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劣势,为本区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5 体现民族文化,突出城镇的民族特色

    21世纪的城镇,不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5]。本区悠远的民族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等与古丝路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为河西独特的“民族文化绿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城镇建设中传承和体现民族历史文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城镇的建筑风格、产业产品、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增强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树立区域形象,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4.结束语

    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必须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加快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减轻生态压力,增强水源涵养外,还必须: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水资源,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配水份额,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2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旅游区和戈壁荒漠草场区的散居人口尽快移入城镇,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3建立城镇产业利润的生态回报体系,从城镇产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并建立下游对上游的补偿机制,把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上游水源涵养保护挂起钩来,全方位投入,努力推进河西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2000.7

    [2] 李志刚.酒泉地区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3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9

    [4] 董晓峰,何新胜. 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途径研究.经济地理,2004(2)

    [5] 市培. 中国城科会召开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 城市规划通讯,2000(12)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石羊河未来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石羊河未来景观设计

    上海十大室内设计公司排名

    龙字的漂亮写法(龙字46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