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困难的人群(中国最困难的人群排名)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最困难的人群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新闻报道中对困难群体该叫特殊家庭还是叫贫困户?
您好,根据国家政策,2020年底我国已全面消除贫困,不能再提贫困人口或者贫困户,对于确实困难的人群,可以称之为困难家庭或者困难人群,同时可以向当地基层政府反应,现在对困难家庭都有兜底政策,保证基本的生活。
二、家庭年人均收入多少算贫困
家庭年人均收入2300元为贫困。
1、按照中国现行的年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币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国内目前仍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
2、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因此我们要弄清贫困的概念。
3、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扩展资料:
1、农村的贫困线是建立在生存贫困的观念上的,该贫困线被用来识别处于生存困难的人群,而城市贫困线已经超越了生存贫困的观念,贫困线不仅包括为了保证最低的营养所需要的购买食品支出,还包括用于教育和医疗的基本支出。
2、几乎所有社会都有贫穷的民众。贫困线是一个有用的经济工具,可以用来统计贫困人口,并有助政府来考虑是否利用福利、失业保险去减少贫穷。
3、世界银行采用了每天1.90美元的最新国际贫困线标准,体现出各国生活成本差异的新信息。新贫困线保留了世界最贫困国家的老贫困线(即根据2005年不变价每天1.25美元)的真实购买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贫困人口 百度百科_贫困标准
三、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一是下岗职工,二是"体制外"的人,即从未在国有单位工作过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进城的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面对现如今弱势群体范围逐渐扩展的状况,在以下阐述中,我会逐一解释保护弱势群体的意义,现有的法律保护及援助依托,以及我的建议。
[关键词] 弱势群体 保护 法律 援助 剖析
一、 弱势群体产生原因
概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已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少儿人口(0~14岁)为28979万人,依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尽一步做好保护弱势群体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而这日益增多的弱势群体来自哪里呢?原因何在?我认为应主要归因于社会背景。
首先,社会体制的变革是造成大量弱势群体出现的直接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得到了逐步的完善。过去那种平均主义被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所取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日趋明显。贫富悬殊的分化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产生。由于社会贫富悬殊,网络时代的经济和便捷并非人人都能够享受,世界因此而被慢慢分割成两种不同的文明,一头是生活在网络之中能够了解全世界最快最全面的信息,拥有更加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高知识精英,一头便是生活在网络之外固守最初的生存之道,在市场日趋发展时急速流失自身竞争力的弱势群体。
其次,我国长期以来对工农产品价格采取“剪刀差”的手段,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加上经济政策的倾斜和地方行政部门执行的偏差,严格的城乡二元制度将农民死死束缚在乡土等等一系列不合理因素致使农民收入长期低下,生活贫困,成为中国数量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
如果抛开平均数字给人们带来的迷雾,事实上随着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的增加,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我们国家,弱势群体的数量非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而是在上升,他们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人群,为我们的社会转型付出着巨大的代价。
二、 弱势群体之现有法律保护及不足
对于弱势群体,现有法律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护法、老年人保护法、国家赔偿法和法律援助条例等等。在这些法例中,对于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有十分详细的描述,但是尽管如此,其中原则、范围、实用性等方面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根据我现有的了解,不足之处有如下几点:
1. 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总量上较少,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甚少有专门针对弱势群体而制定的法律,使弱势群体在很多时候无法可依,难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 现有法律的内容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以致实际中往往难以有较为确定的客观标准进行操作。
3、 法律保障的范围过于狭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尤其是对历时性的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甚少,或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保护。
4、 缺少应有的诉讼制度作为后盾,使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更多地成为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三、 保护弱势群体之我见(原因剖析)
随着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率日渐增强,保护弱势群体的措施也逐渐增多,面对更多没有被完善的方面,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1.形成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环境
对于改革中的弱势群体,最根本的改变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同时,通过慈善机构和组织进行各种义举、募集资金、帮扶结对,常送温暖。要建设一支从事社会救助帮困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充分扩大其影响、发挥其作用,并形成示范效应。
2.完善和巩固弱势群体帮扶机制
应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积极探索建立再就业援助的长效运作机制,实现就业援助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应建立完善包括动态调查、网络信息、标准认定、职业培训、就业绿色通道、共建帮扶、跟踪服务、帮扶保障等方面的弱势群体帮扶机制。
3.把促进就业作为帮扶特困家庭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现有弱势群体必要的培训,引导帮助其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扩大实现再就业。逐步促进就业与帮扶的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帮扶。切实保证下岗职工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下岗职工自谋职业、集体创业和开展生产自救。并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真实反映失业情况,并及时实施政府的有效干预和应急措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进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4. 建立弱势群体的教育法律制度。
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教育能使人掌握知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优势。但作为教育资源,很多时候弱势群体尤其是他们的子女都无法享受得到。生活的贫困所导致的是文化的贫困,过低的教育投入使弱势群体无法充分享有教育资源,致使他们的个人素质无法提升,在社会生活的竞争中居于劣势,而这又反过来使他们本已弱势的地位更甚,如此循环往复,成为恶性循环。只有通过教育来让他们摆脱自身的弱势地位,赢得发展机会,才能更
四、试阐述怎么样解决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弱势群体问题
一、社会转型加速期弱势群体问题的突出表现
社会弱势群体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都存在,但其具体表现往往各不相同。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老弱病残等类人员,基本上可归为由生理性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且由于国家和政府、企业(城市)和集体(农村)的照顾,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在当时并不突出。在当时,由社会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弱势群体并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先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保护方式和模式开始丧失其应有的功能或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新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出台和体系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使得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特定时期,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变得突出。
我国当前存在或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其特点可以作多种归纳。在笔者看来,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值得关注
当前我国社会弱势人群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失地农民以及进城农民工、灾民等几类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在3000万左右。和城市大多数老人相比,农村有为数近1亿的老人(包括乡镇企业职工)缺乏社会保障,不少人依靠子女供养;在为数约6000万的残疾人中,不少人的生活、就业遇到极大的困难;农村地区还有数量可观的适龄儿童因为贫困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农村中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尚达近3000万,为数约6000万的农村居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经济能力非常脆弱,返贫的可能性极大。我国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由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和生活遇到严重困难。在为数超过1亿的进城务工农民中,也有差不多2000万人实际上处于无工可作的状态。此外,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因受灾而需要获得救助的人口一般在4000万左右。如果将各类弱势群体人数加总,扣除其中重复计算的部分,总数可能会达到两亿人左右。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生理性、社会性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社会弱势群体并存,其社会支持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
学术界一般是把社会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与社会性弱势群体两类。前者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这类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形成主要是生理性原因。有一些学者把妇女划分为社会弱势群体,也主要是从生理性原因而言的。后者的形成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如失地农民、失业者、农民工等,他们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社会的原因——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是导致这类人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原因。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支持网新旧交替等原因,无论是哪一类因素导致的弱势群体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特点突出
一些主要的社会群体或阶层,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主要的、处于领导地位的阶级或阶层,即工人和农民等,在当前,其社会经济地位日益弱化,其中不少人成为或正在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
1.中国主要社会群体进入弱势群体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城市失业及下岗工人人数在上升,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已接近5%,实际失业率在10%左右。同时不少(高达50%以上)属于失业1年以上、下岗3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农村有1.5亿人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实际上的农村的失业人口)。国际上计算失业人口及其比例一般是城乡结合计算出来的,我国是只计算城镇失业人口及其比例,农村失业人口不包括在全部失业人口之内。在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中,虽然大多数有工可做,但极不稳定;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实际上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另外,还有近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或其他原因如征用农民土地而出现的4000万人以上的缺乏最起码生存保障的失地农民,也亟须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2.转型期部分工人和农民工作、生活处境艰难。工人不但要面临“减员增效”所带来的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换员增效”的压力——即用廉价的、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农民工来替换成本相对较高的现有工人的压力。农民工的收入增长缓慢,像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的月收入十几年来一直维持在500元左右。广东省团委对进城务工青年收入状况的调查显示,月收入在400~500元的占53.3%,800~1200元的占11.2%,2000元以上的只占4.9%。农民的收入增长自20世纪末以来更是极为缓慢,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差距高居世界之首。近年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问题才开始得到逐步解决。
3.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工人和农民的基本权利有效维护较低。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法制的不健全等原因,工人和农民的基本权益常常受到侵害。最突出的莫过于近年各地屡次出现的伤亡数百人的矿难,各种生产事故有增无减。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面临着种种歧视。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而且在收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还要缴纳种种税费(如教育费附加),其中不少属于地方乱收费项目。在一些农村甚至出现农民如不缴费将面临被强拆住房、搬走家具、牵走牲畜等严厉惩罚之现象。此外,许多工人和农民还要面对来势汹涌的强行圈地、强行拆迁等危及生存的严重问题。近年城市旧城改造提速,原先的不少建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平民住宅区由于被规划为商业用地或其他原因,面临拆迁改造,但给予的补偿费严重不足,和中心城区的地价不成比例,原居民只得被迫到远郊购房,陷入一种无奈、无助的境地。
4.弱势群体处境会影响到下一代,使他们通过下一代改变家庭弱势地位的希望变得渺茫。近年高等学校录取的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的比例,已经由原来的超过30%,下降到15%左右。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报告证实,国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高考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的调控,决定着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配。许多农民、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必须考出高人一筹的分数,才可能考上大学,且大多就读于普通院校,选择较为冷门的、收费较低的学科。而具有更多政治、经济、社会资本的优势阶层的子女,则“可以通过较低的分数和走关系等非正常的手段实现入学”,且较多就读于重点院校和优势学科。如果说1978年前,教育机会分配向着日趋大众化和平等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成为缩小社会阶层差距和促进社会经济均等化的重要工具,那么1978年后,教育机会分配则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教育开始促进社会经济的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对全国城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我国城乡社会成员划分为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及底层等五大社会等级十个阶层。其中处于底部的两个等级是中下层(包括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该课题组于2004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将上述十个社会阶层分为优势地位阶层、中间位置阶层和基础阶层等三大社会等级,其中基础阶层包括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上述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等级的划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工人、农民等群体所处的弱势地位,他们“在各类资源的拥有量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有机会流入优势阶层”。
二、部分社会群体弱势化趋势的成因初析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那些因生理性原因而形成的弱势群体,不仅存在于现阶段,在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存在,与社会不公的关系不是那么直接和密切,因此,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与社会不公无涉的弱势群体(但同样需要平等地对待和救助)。
而社会性弱势群体中大多数成员属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阶级或阶层。基本阶级或阶层被弱势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大体说来,他们被弱势化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关
它是经济体制转轨的产物一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必然产生“马太效应”、“优胜劣汰”。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控制着所有的资源,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得到政府的关注和维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控制和配置资源,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就不可避免要产生一种“优胜劣汰”效应。市场经济通常是以效率为准绳,来筛选市场竞争的主体,来实现资源的配置。结果,既使一部分人——一般情况下是社会精英,成为胜利者和富裕者,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又使一部分人——通常情况下是社会大众,沦为竞争的失败者和贫困者,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劣势地位。
为什么说社会大众会承担着更多的改革或社会转型的成本呢?这一点不难理解。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市场经济一旦运行起来,市场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即好者愈好、富者愈富、差者愈差、贫者愈贫,将日益突出。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资金、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的,是强者,他们处于优势积累的有利地位,一旦第一步领先,便会步步领先,具有滚雪球似的“放大效应”;相反,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的,是弱者,他们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相当少,一步赶不上,往往步步赶不上,处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正是这样,社会大众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改革的代价。从理论上说,改革的社会代价应当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改革带来的社会风险冲击最大的往往是承受力最低的普通社会大众。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大众比社会强者为改革付出的成本更多,承受着来自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更大压力。
正是由于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普通社会大众来承担的,这就是社会学,特别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关注普通社会大众、关注“沉默大多数”的理论渊源之一。
(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调整的导向有关——政府利益分配导向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普通社会大众逐渐弱势化
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择中,政府不可能保护所有社会成员使其利益免受损失,某些社会成员必然进入弱势群体。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社会群体利益损益结构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和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1998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2倍,1999年为2.66倍,2000年为2.80倍,2001年为2.9倍,2002年是3.1倍,2003年扩大到3.2倍,再加上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城乡差别实际是6:1。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乡差别最大的国家。再看居民收入的贫富分化状况,从表1提供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来看,其两极分化趋势与程度已越来越明显。
上述情况在相当程度上与我国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相关。现在社会学界的共识是,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构成改革20多年来的特点明显的两个阶段。从宏观的趋势看,这两个阶段的区别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是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向下层扩散,向农村、向边远地区扩散。因此,总体上看,农村受益,农业获利,农民负担较轻,致富面较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欣欣向荣;普通劳动者获利较多。有些差距还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20世纪90年代,则基本上是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的向上集中,向城市、向中心地区集中,向社会上层集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日益繁荣,而绝大多数农村的情况却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出现了相反的趋势。许多地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获利。由于农业成本上升,出现丰产不丰收甚至亏损。农民负担非但未能逐步减轻,反而越来越重。整体而言,和20世纪90年代初及以前相比,乡镇企业几乎多走下坡路。与这一趋势相伴随,社会财富日益向社会精英倾斜,普通劳动者获利逐渐减少,乃至成为困难群体。
(三)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的最基本原因还在于这些群体的政治地位在改革前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政治地位的下降使他们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或机会
固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强调效率,会出现“马太效应”、“优胜劣汰”,但如果再分配手段运用得当,弱势群体问题也会大大缓解。社会政策便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制度化模式。这种再分配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以公民的权利为基础进行的。这种政策本身,就是一定的政治过程的结果,是由政治力量对市场经济分配结果的矫正,具有“反市场化”的特点。中国目前社会政策滞后,导致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变得突出。
关于中国目前社会政策滞后的原因,很容易追溯到在财政资源中分配的偏向,例如按照有的学者的归纳,是缺乏风险共担和财政均等化的机制。但是,显然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把财政资源的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看做是结果的话,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政治资源的分配和政治参与的均等性,实际上这是更深层的原因。
1.关于工人阶级的状况。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刘实在《谈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文章中,把当前工人的特点概括为“四化”:就业的雇佣化、生活的贫困化、政治上的无权化、社会中的分散化。虽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反映了部分工人事实上成为弱势群体的现实。这种弱势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和社会意义上的。在社会政策中,他们的利益被考虑到了,也不能被充分地落实。
2.再看农民的状况。革命胜利前毛泽东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农民有自己的组织表达自身的诉求。集体化时期农村建立有三级集体组织。到改革以后,农民从集体经济的成员变为单个的农户,没有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分散化了。没有自己的组织,农民就无法把自己的利益集中起来,用组织化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参与。我国选举法规定,农村人口要四倍于城市人口才能产生一位全国人大代表(96万:24万)。这种代表产生办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在政治中的参与,以及他们的利益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反映。农民政治上的弱势群体地位,也决定了在社会发展中,农民在其他领域必定处于弱势的地位。无论是从财政支出,还是从社会政策的安排上来看,农民的利益被置于所有其他群体之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民的利益最容易被牺牲掉。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农民却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们无论从财政资源的分配上,还是从社会政策的考虑上,都处于弱势的地位。
下列两个表格所反映的是工农代表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由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与农民缺乏组织化和缺乏政治参与,他们的利益无法被集中起来,也无法以组织化的力量参与到政治中去,与其他的利益集团进行交益。在财政资源的分配和决定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中,他们的利益非常容易被忽视、被滞后,因而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不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存在。
(四)基本社会阶层或主要群体的弱势化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
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文化、技术素质状况,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下降,因而逐渐被甩入弱势群体。
中国的劳动者队伍十分庞大,但符合岗位需要的劳动者比重不大。现代社会当中的工人技能等级比例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工人占据多数,而在中国现阶段该结构却正好颠倒过来。我国工人中的高级工的比例只有不到4%,初级工的比例则高达约80%,许多精力处在最佳状态的40~50岁的工人由于技术技能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面临提前退休或失业。
另外,总数超过1亿的“农民工”就总体而言教育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表4、表5是学者对农民工教育程度及就业培训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
从以上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农民整体教育素质低下,占被调查人数74.1%的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大多数就业前缺乏基本的职业培训。这种状况使农民工的就业多集中于低级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这些职业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待遇也不高。更重要的,这种就业状况使农民工很容易成为城市的季节性失业人口,在城市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为首当其冲的被裁减对象。
相对于留在家乡的农民而言,进城农民工尚是接受教育及培训较多的一群。留在家乡的农民的教育程度及劳动技能更不容乐观,无法适应现代种植业的需要。
以上现象所带来的,是中国工人及农民竞争能力的严重下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其陷入弱势群体的可能性增大。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乃至缺失使现阶段的弱势群体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使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固然,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及个人自身的原因会造成一部分人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但如果一个社会有了比较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或福利制度,与社会弱势群体相关的社会问题也会大为缓解,而不会更加严重。
在国际上,社会工作是一个专门帮助社会弱者的专业和职业;在学科分类上则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社会弱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形成的基本要素。早期的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是怜悯。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政策专家马歇尔全面论述了公民权理论,认为公民权由公民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组成,而社会权利主要体现在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即意味着所有拥有完全公民资格的公民都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这一理论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重大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对与社会弱势群体相联的社会问题的新的理解,即此类社会问题产生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备和不公平,因为在福利能够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社会弱者是不存在的。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现代社会工作将关注弱势群体、帮助社会弱者、健全福利制度视为社会应尽的责任。
虽然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追求超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福利制度。但我们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社会福利或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农村,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过去依托集体经济形成的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的运行困难重重,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城市,尽管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享受社会保障,但医疗(药)费的上涨失控导致个人承担费用的不合理上升、部分职工退休金基数低且增长缓慢、失业保险及低保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等,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存面临严重困难。
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尽管其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缓解乃至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确是当务之急。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最困难的人群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