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民间艺术(杭州民间艺术剪纸)

    发布时间:2023-04-18 16:49:2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694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民间艺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民间艺术(杭州民间艺术剪纸)

    一、浙江浙江有几大经典民间艺术

    浙江省民间艺术资源简况 民间艺术分为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两大类,表演类包容了歌、舞、说、演等手段,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造型艺术包括了绘画、建筑、雕塑、织造等。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极为绚丽的组成部分。 浙江位于东海之滨,海岛、水乡、山川等各地貌形态铸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乡情、乡风、乡音、乡土孕育了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民间音乐(歌曲部分)有:山歌、田歌、渔歌、号子、小调、灯调·莲花、儿歌、生活音调、畲族民歌。民间音乐(器乐部分)有:丝竹乐、吹打乐、锣鼓乐等。 民间舞蹈(汉族部分)有:马灯、灯舞、采茶舞、花鼓、龙舞、狮舞、莲花等。 民间戏曲有:宋杂剧、甬剧、湖剧、杭剧、婺剧、睦剧、越剧、瓯剧、木偶戏等。 民间曲艺有:莲花落、道情、评话、杭曲、台州曲调、宁波走书、湖州琴书、平湖调等。 民间雕刻有: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黄杨木雕、瓯塑、泥塑、微雕、玻璃雕刻、黄岩翻簧、竹刻臂搁、车木玩具等。 民间陶瓷有:龙泉青瓷、长兴紫砂、花雕酒坛等。 民间印染有:蓝印花布、夹缬等。 民间编织有:竹编、麻杆编、草编、萧山花边、花带等。 民间纸艺有:乐清细纹刻纸、浦江戏曲剪纸、仙居无骨花灯、海宁花灯、风筝、王星记扇等。 民间建筑家具装饰有:骨木镶嵌、朱金木雕、木制器皿、砖雕、明石路纹等。 民间绘画有:祖宗画、灶头画、木版年画、建筑内饰画、画帘、绣帘等、农民画。 民间服饰有:畲族服饰、戏剧服装、绣花鞋、香包等。 民间刺绣有:机绣、金银彩绣、瓯绣、发绣、挑花、绣衣、幡等 浙江省十大文艺 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作简况 我省“民舞集成”工作开始于1982年,共搜集整理了民间舞蹈739个,录制了190个节目与片断,编写了220个资料本。1989年12月通过终审,1990年10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正式出版。全书共144万字,图片63幅。 “民歌集成”工作开始于1980年,共采集民歌3750首,录音资料100余盒,图片200余幅,各地编成资料卷共30余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于1991年10月通过终审,1993年10月正式出版。全书共约110万字,其中乐谱835首,文字约95万字,图片66幅,图表4张。  “民器集成”工作开始于1983年,共采集乐曲3303首(套),录音资料150盒,录像11套,图片299幅,文字25万余字,各市(地)编成资料卷共11套。《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于1993年6月通过终审,1994年10月正式出版。全书共约300余万字,其中乐谱280余首(套),文字约11万,图片60幅,图表9种。 “戏曲志”工作开始于1984年,共收集原始资料2823万字,整理编印资料186万字,搜集图片1万多张,文物892件。120余万字的《中国戏曲志·浙江卷》1996年7月通过终审,已于1998年正式出版。 “戏曲音乐集成”工作开始于1986年,共整理编纂了1800余万字的地方卷本。1996年4月编写完成了200余万字的省卷本,已通过终审,即将出版。 “曲艺音乐集成”工作开始于1987年,现编辑了资料72个曲种5卷10册,共约400余万字(含曲谱、照片等)。1998年6月编成送审本250余万字,图片50幅,现已完成复审。 “曲艺志”工作开始于1992年,已完成杭州、舟山、金华、湖州、绍兴等分卷资料共约100余万字。省卷本已于1999年10月初审结束。 三套民间文学集成于1984年底开始,1986年全面展开,1997年全部出版,“民间故事集成”编入16万8千9百余个故事,“民间歌谣集成”编入6万7千余首歌谣,“民间谚语集成”编入51万条谚语。 满意请采纳

    二、有关萧山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文化遗迹,民俗民风(可复制)

    萧山,古称余暨、永兴。

    人杰地灵

    萧山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人杰地灵,源远流长的湘湖,成名早于西湖,傍水依山,襟江带湖,以风景秀丽而著称。毗邻湘湖的越王城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民族英雄葛云飞、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著名画家任伯年、近代政治家汤寿潜等历史名人的文韬武略,为萧山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华章!

    秉承历史文脉,萧山人形成了独有的创业文化,造就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从当年的“围垦精神”,到“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的“四抢精神”、“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四敢精神”,萧山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具有“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本质内涵。如今,萧山人民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萧山精神,演变为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引领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正成为推进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的强大动力。这就是真正的萧山。

    风俗特产

    萧山萝卜干

    说到萧山,不得不提到萧山萝卜干!一道萝卜干炒腊肉是多么的美味啊!萧山萝卜干产于浙江省萧山市,以该市“一刀种”萝卜为原料,以其长度与菜刀相近,加工时一刀可分两半而得名。具有色泽黄亮、条形均匀、咸甜适宜、脆嫩松口的特色,为早餐佐食之佳品。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萧山萝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开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肴”。主要产地分布在萧山市的坎山、赭山、新湾、义蓬、瓜沥、城北等乡镇。 

    萝卜干为圆柱形,直径4~5厘米, 重约150克,外皮较厚色白,含水量少。加工方法亦采用风脱水法,刀切成条,每条带有边皮,然后摊晒,每日翻动多次,晚间苫盖以防雾浸雨淋。晒2~3日,手感柔软,即可腌制。将萝卜条置容器中,放盐拌匀,用力揉搓,至盐烊为止。分批进缸,逐层踏实,两日后出缸,匀薄摊晒,勤加翻动。三四日后再加适量盐分拌匀,分层装坛,逐层压实,加盖面盐,封口。一般经一周左右制成。成品无须根、斑点、青头、坏条,经年不坏,香味不散。该品已有800余年生产历史。

    萧山花边

    说到萧山还有一个特产就是萧山花边及中国的十字绣!萧山花边又名万缕丝、万里斯,于二十世纪初由意大利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镇。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创新,由原来的花样单调发展为如今的品类繁多,有床罩、台毯、窗帘、沙发套、座垫、胸花、绣衫等2000多种,构图新颖,色调素雅,工针多样,技艺精湛,其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与地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万缕丝花边窗帘、宁夏厅的花边窗帘和杭州机场贵宾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花边的代表杰作。现在纯手工制作的花边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哦!

    萧山霉干菜

    还有一个是萧山霉干菜是益农镇的传统特产。益农镇(原夹灶乡)原属绍兴县,故历来以“绍兴霉干菜”为名。此产品由大叶芥加工而成,香气浓郁,味美质嫩,久贮不变,是一种常年食用的大众化食品。“干菜焖肉”为民间传统风味的名菜。

    萧山杨梅

    杨梅是浙江特产。萧山、慈溪、余姚、兰溪等地都是杨梅产地,其中以萧山杜家一带所产杨梅最负盛名。这种杨梅颗粒大,每500克28个到30个。核小,肉柱圆,味鲜甜。一般在夏至后5天左右成熟。萧山杨梅栽培历史悠久,已有早色、迟色、白杨梅、草梅等四十余种品种。杨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点。所以可以说,世界上哪里杨梅最好?回答当然是萧山!

    三黄鸡

    萧山鸡的起源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宫中饲养的斗鸡传入民间而来,故又称“越鸡”;而因其喙黄、羽黄、脚黄,故又名“三黄鸡”。此鸡个体肥大,肉质白嫩,味鲜美,前期生长快,抗病力、觅食力和适应性强,是全国八大优良鸡种之一。主要产地在瓜沥、义蓬、城北等地。

    南宋官窑瓷

    南宋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公元1276年,南宋的覆灭导致南宋官窑窑场一起被摧毁,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陪葬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陶瓷专家叶国珍教授为了不使以南宋官窑代表的中国青瓷成为“绝唱”,1968年开始他对南宋官窑遗址(杭州乌龟山南宋瓷窑遗址)进行了全方面考察,在漫长的试验过程中,前后经过两千多次的配方调整,一百多次夜以继日地试验,终于在1978年成功恢复了南宋官窑瓷,揭开了南宋官窑制作工艺神秘的面纱。

    钱江啤酒

    钱江啤酒厂生产的钱江啤酒,选用地产优良原料,配以石英矿泉水,采用国内道创的露天卧式大罐酿制和西德进口整套流水设备灌装。酒色淡黄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钱江啤酒"和"钱江清泉啤酒",先后荣获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中华啤酒"已远销美国。

    莼菜罐头

    莼菜原产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湘湖、西湖、太湖所产最为著名。但无论莼菜质量、栽培时间和历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莼菜。南宋《会稽志》载:"萧山湘湖之莼特珍"。杭州烹调"西湖莼菜汤"成名之后,其所用莼菜亦多产自湘湖。把莼菜制成罐头销运国外也始自萧山。

    浙江龙井茶

    浙江龙井茶,堪与传统名茶"西湖龙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谱中的后起之秀。萧山是浙江龙井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浙江龙井茶在我市的社会价值要超过它的经济价值。在招待亲朋好友时或喜庆宴会后,如能饮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可以增添亲切热烈的气氛!

    萧山风俗

    萧山古属绍兴,故很多风俗习惯和绍兴相同,萧山又属吴越文化区,所以在江南这一带很多风俗习惯都大同小异,风俗习惯众多,而且很多风俗流于农村,难以枚举,这里介绍部分萧山的风俗习惯。

    临浦小马灯

    临浦镇横一村的龙马灯表演起源于1945年春节,延续至今。在该村,村民们几乎人人都参与龙马灯表演。如今,在萧山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中,这支业余龙马灯表演队频频亮相,如在今年元宵节活动以及刚刚结束的党山庙会上,都有他们的精彩表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个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难得。烧蝗虫

    在历代《萧山县志》中,凡元宵节,几乎都是张灯结彩的风俗记载。其实在北部沙地,元宵节从来没有张灯的习俗;其独特的节日事像是烧蝗虫、接紫姑、吃油菜蕻炒年糕。这里谈谈烧蝗虫。

    所谓烧蝗虫,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烧塘边的芦苇,烧埂上的茅草,或者以自家的络麻秆、稻草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跑边烧,又大声高呼:“哗啦嗬――!哗啦嗬――!哗啦嗬嗬嗬嗬嗬――!”如此兴高采烈地放火烧草,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以兆丰年,故叫烧蝗虫。

    烧蝗虫者多为小男孩、小伙子,年纪稍大一些的如三四十岁的男人就比较少。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至多是兴奋不已的孩子们在白天相互撺掇、怂恿而已,而到得天色将暗未暗之际,广袤的沙地平原上,已有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亮了起来,“哗啦嗬嗬嗬”的吼声渐渐响起,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叫声越来越响。转眼间,遍野已是流动的火把。烧蝗虫的柴薪,主要是塘埂边那些残剩的芦苇、茅草。谁要是出门较晚,轮不到烧残芦剩茅,那就破费一点自家的柴草。有的小孩为了让火把耐燃一些,则束缚两三把竹梢,甚至浇以煤油柴油,这样便可以高举火把,在麦地上尽情地呼喊奔跑。

    沙地多年烧蝗虫的活动中,不曾听说有人家因此而失火的。或许正因为沙地人家多草舍,即使小孩,烧蝗虫反而更注意火患了。偶或听到有人在骂骂咧咧,那只不过是顽皮的孩子烧了他的稻草堆或捧走了他的几捆络麻秆而已,但这在烧蝗虫似乎是应该的,没有人会同情他的骂。

    烧蝗虫之得以成为节令风俗,与沙地历史上蝗灾频仍分不开。有史记载的1929年萧山特大蝗灾,也发生在沙地。蝗虫,形似大头蚱蜢,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它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坚硬的口器能将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一根光杆儿。它们又具有群栖的习性,且繁殖力极强,干旱季节,蔓延特别迅速,常常是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飞行,所到之处,大片农作物遭受毁灭。以前没有农药治虫,唯一的办法是用人工捕捉。而蝗虫是以短而弯曲的产卵管凿土产卵的,卵又是成块产在庄稼的根部,大家除掉卵巢的办法主要就是用火烧。元宵节,春节活动至此而尽,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将烧蝗虫列为元宵节的一项内容,自然寓有不忘蝗灾、以农为本的用意。

    旧县志皆云:“东土之民多敦朴而或失之鄙琐,西土之民多褥礼而或失之虚文。”作为萧山东土的沙地,烧蝗虫或因鄙琐而为志书撰述者所不屑,其实,它充分透露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敦朴”;相比之下,西土的灯笼倒真有点失之“虚文”了。沙地船

    沙地平原,河流如网,以往的交通运输也就主要依靠船只。

    数百年中,沙地的船只种类较多,并有许许多多的称呼。以河道论,有内河船、外江船;以载重论,有小船、大船,六吨船、十吨船等;以船篷论,有乌篷船、白蓬船、满篷船、单篷船、袒口船等;以动力轮,有划船、摇橹船、牛拖船、别竿船、风篷船、挂桨船、轮拖等。而同是“摇橹船”,又因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埠船、航船、快班船、罱泥船、换灰船、鹭鹚船、上坟船等。这里,选择较有特色的几种船只介绍如下。

    牛拖船

    上世纪50年代前,沙地河浜众多,但两岸都是粉一样的沙性土壤,遇雨便泥沙俱流,河湾淤浅,一遇晴天,稍大的船只便不能通行。于是牛拖船成了最普遍的水运方式。

    牛拖船是以一头水牛拖拉几只小船(一般为6只)的一个船组。一人坐在前面的船头上,持鞭指挥水牛;另有一人手持撑篙,在后面的船上来回走动,随时矫正船组,以免搁浅。牛拖船的船只,式样统一,大致是一丈长、五尺宽,船身较浅,船面平直,宛如一般的船只斩去了头尾,只剩中间一个舱节。这很像过去绍兴一些渡口所设的揉渡船,因无专门摆渡者,行人登船后,需自己扯拉悬于两岸的绳索过渡,为求平稳而不倾覆,船身几乎都是方形的。牛拖船做成这种形状,目的相同。因为船体小,吃水浅,载重量不大,牛拖船运输的主要是农具、粮食、坛装咸菜,以及杂七杂八的生活用品,总之是些较为轻泛的货物。这种船,只能成串相连,用牛拖拉,单只是不能长里程撑行、划驶的,因此也是牛拖船的专用船只。

    水牛拖着这串船必然费力,它的脚必须踩着河底才用得上力,所以在河道普遍疏深、拓宽了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牛拖船一般在牛背露水的近岸一带行走。由于水牛能短距离游泳,遇到十字河口等较深的河段,牛拖船也可以安然而过。船到终点后,船主的第一要务是卸去牛轭,牵牛上船,并喂以油饼、玉米等精饲料;如是冬天,还要在饲料中搀些烧酒,以祛寒暖身。随着沙地河道的疏浚和轮拖的出现,牛拖船逐渐稀少。到70年代中期,就彻底消失了。

    别竿船

    别竿船,是牛拖船时代另一种较为普遍的行船办法。不用橹,不用桨,也不用纤,而用一支撑竿“别”。其方法是将“撑竿老头”插在船尾上,人在岸上握住撑竿梢头推行,船即前进。别竿,都是尽可能的长,而下部又不是很粗的毛竹。因为别竿行船的需要,沙地船的船尾与别处不同。造船的时候,都特意将船尾延长一尺余,形成一个中空的倒三角,倒三角的两侧钉以厚板,撑竿就从三角孔插入,别住厚板。相沿成习,即使后来普遍使用了橹,船尾仍都是这种样式,只有小划船才是例外。别竿船行船时,船头总是稍向里侧,船尾则偏向湾中央,这样才吃得住水,别得住船。岸上的推行者虽然手握撑竿,但都是将撑竿梢头抵于胸前,倾伏着身子推行的,这样才用得上力。

    埠 船

    埠船,是一种用来载客搭货的日间班船。都是早上从甲地起航,沿途停靠几个埠头,上下一些乘客,顺便搭卸货物,最后到达终点,当天返回甲地。

    邻近绍兴的瓜沥镇,曾是辐射沙地的集贸中心,沙地各处通往瓜沥便有许多埠船,几乎各个大小集镇都有一只。有些谈不上集镇,只是早间有些蔬菜摊贩的地方,也有一只埠船。埠船都有三个船舱,各舱均设船篷,人在舱中不能直立,也就是所谓的“满篷船”。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以箬壳,呈半圆形,并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斯成“乌篷”,但通常只叫埠船而不叫乌篷船。

    埠船前舱乘客人,中舱客货兼载,后舱为船夫搭床烧饭之处。前舱和中舱两边,都搁有整排的坐板,供客人就坐。早先,埠船多用别竿撑。河道疏浚后,则用双橹摇,再加一两个人拉纤。其船篷上常写有“××至瓜沥”的字样,以及途中停靠的若干地名。开船、停靠和抵达终点,都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在即将开船或停靠时,船夫都要取出小铜锣,“堂、堂、堂”地敲一通,招呼客人上下船;有的则吹海螺,呜呜的声音传得很远;也有吹铁皮喇叭的,声音破哑难听。70 年代起,埠船大多使用了轮拖,前面一只为轮船,后面拖有一两只载客装货的木船。80年代,拖拉机、汽车大量涌入沙地,埠船随之消失。

    航船

    航船,是相对于埠船的一种装货搭客的船只,因是夜间航行,也称“夜航船”。它的航行距离比较的远,目的地都是绍兴。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长途班车了。

    比起埠船来,航船的船身要大得多,一般是40吨左右的大船。但是数量较少,仅较大的集镇才有。航船也是通身盖篷的“满篷船”。航班时间都是傍晚从沙地某一集镇开船,次日黎明抵达绍兴。常用两条船,往返对开。以货运为主,乘客较少,中途一般不停靠。

    沙地航船之所以把绍兴作为目的地,首先是东片沙地通往绍兴比较方便。沙地的航船大多在东片地区,那里一过瓜沥便是河道宽阔的绍兴水乡。西部的长山、坎山、西兴等较大的集镇,则地处萧绍运河边,他们与城市之间的客运货运,可以搭载这条古运河上历来就有的绍兴至西兴的夜航船,无需自己设船。其次,萧山历来是绍兴府的属县,直到1959年才归属于杭州市。绍兴既是沙地人心目中历史悠久的府地,又是就近最繁华的城市,商贸各业是萧山县城无法比拟的。而去杭州的话,钱塘江犹如天堑,航船过江极为不便。

    快班船

    快班船也是一种客货兼运的日间班船。但与埠船不同,它中途一般不停靠,或仅停靠一两处主要埠头,相当于现在的“直达汽车”或“直快火车”。

    快班船的船身比埠船要小。满篷,背纤,双橹居多。为加快速度,有的采用三橹。凡用三橹者,中间一橹,兼具舵、橹两项功能。为避免与边上的两支橹相碰,这支橹几乎直立,俗称“挖屁股橹”。行船时,三人扳推俯仰,穿插合拍,很有节奏,船尾水花飞溅,哗哗有声,船只的速度极快,背纤者常作小跑步行进。三橹船的舵,都朝天倒插于船尾,紫红色的舵面写有“××至瓜沥”的字样。其运输价格较埠船略贵。丧礼:小敛

    《萧山问俗记.丧礼》:“敛,人初死,停于床,丧属跪而号哭......祭后,乃面西停于堂。至夜,僧或道踵于门,各事其事,或由丧家自雇,或为亲戚所赠,铙钹钟鼓交作,至晨乃已,意盖散抑郁之气也。如是或一夜、三夜、五夜,以至于七夜,视家之贫富,时之寒温而定,大约何日大敛,则何日已耳。又命门眷合日时以敛。其敛也,或布或绸,皆须全套,不能丝毫混乱。将敛,亲属一二人,为之沐浴著内衣。亲属各人,各为梳发三次,然后加外服,次第为之著就,以衾围之,至吉时,然后敛(大敛)。”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

    东汉时期上虞曹家堡有一女名曹娥,母亲系萧山金家浜村人。其父曹盱于东汉汉安二年端午节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时,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恸哭寻觅17昼夜而不得,于五月廿二这天毅然跳江寻父。相传5天后她背负父尸浮出水顺,孝行感动乡里,历史上曾建庙祀奉曹娥,表为孝女。萧山金家浜为其外婆家,出于对这位外孙女孝行的推崇,于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曹娥投江之是,划龙舟纪念她,形成了独具萧邑民俗语特色的龙舟庙会。龙舟庙会为期三天,以五月廿二为高潮。

    三、民间艺术的扎糊之类

    扎糊,是指以竹、木、铁丝等为骨架,以丝绸、纸等外面,通过扎结、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艺品的方法,也是民间艺术中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彩灯、风筝、扇子等一类以扎糊方法制作的艺术品的总称。除了彩灯、风筝等自称一体的艺术品类外,扎糊一般主要指的是纸扎类的作品。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人物、戏文、风筝、灯彩等项。狭义的纸扎,主要是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可用来焚烧的纸制品。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北宋称纸扎行业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书中描述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

    根据明人著《如梦录》所述,专门从事纸扎制作的人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为「纸扎铺」、「纸马铺」、「纸马香铺」等。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扎糊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

    从明清至近代的地方志史料看,扎纸人纸马祭神灵,是丧俗艺术中的一种主要而相当普遍的形式。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原及齐鲁、江浙、西北、西南、闽南等地在祭祀形式,纸扎样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湖北黄石西塞村每年端午都要举行盛大的神舟会,神舟会的主体就是一条巨大的纸扎龙形舟船,船上的所有人物,道具也都由纸扎成,是典型的纸扎祭祀仪式和纸扎民俗艺术典型作品。

    纸扎所选用的纸料,多以绵纸、宣纸、毛边纸和草纸为主,现代已用机器纸代替。色纸一般根据建筑装饰、服饰、器械、动物、器物来选择相应的色彩,然后根据纸扎中所需尺寸形状制造成建筑装饰的部件和人物的衣、裙、裤、冠、及佩饰等。服饰图案和建筑装饰一般采用木刻彩印或彩绘形式。在工艺技法上有的略剪成形,有的则精雕细刻。纸人的头部一般采用泥模翻制而成,彩绘时根据不同的人物、神位相貌、角色、性别、贵贫开脸,类似于脸谱绘制形式。纸扎的框架结构一般选择芦苇、竹竿和麦草等材料,其他辅助材料采用麻绳、丝线、竹钉、木棒等。纸扎骨架的扎制,根据扎制对象要合乎整体结构。糊制剪贴,是纸扎工艺的主要内容。它将不同的彩纸剪镂,组成单元图形或服饰、花饰、建筑构件,然后根据造型需要,糊制在绑扎好的框架上。在贴制图形前,先满糊素纸,将大形统一,以便于贴糊装裱。折叠工艺多用人物纸扎,特别是戏曲纸扎。彩绘主要用在服饰、脸谱、布景、道具、建筑附件和动物装饰上,讲究施彩的熟练和传神。 彩灯也称为花灯,是一种照明器具,又是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在中国民间,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正月十五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赏灯节,民间灯彩最初是东汉时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宫灯起源于元宵节张灯习俗。宫灯盛行的同时,灯彩也开始传入民间。灯彩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大约是在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了制作技艺的高峰。

    宋代元宵灯节期间不仅宫廷和京师达官贵人玩灯,还鼓励市民来观灯,规定凡到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以致灯节时观灯者人潮如流。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庆贺元宵节,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当时的金陵(今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只,一时蔚为壮观。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在东华门辟二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明代杭州元宵节灯市出售的各色花灯,有老子、美人、钟馗打鬼、刘海戏蟾等。到了清代,北京的灯节定为自正月十三至十七日,其中十五为正灯日,灯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正阳门外、灵佑宫旁也是重要的赏灯之地。

    一般地,扎制彩灯的骨架用竹木、铁丝等,灯屏用印或绘有图案的纸或丝料来制作,泉州的花灯多用剪纸图案来装饰灯瓶。在北方,专门有一种木版印制的类似木版年画的灯屏画,其题材尤其以群众喜爱的戏曲故事为多。 风筝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众多的风筝种类里,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地的风筝相对较为知名,这四个地方被称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而像河北、四川、辽宁、广东、福建、江苏、上海、西藏、台湾等地区,也都有地方特色浓郁的风筝品类。

    风筝制作有「四艺」之说,这「四艺」是指风筝制作与放飞的流程,分别为:「扎制」、「裱糊」、「画绘」和「放飞」。风筝样式繁多,但制作上都是以「四艺」为基础的。由于各地风俗民情及群众审美观念不尽相同,各地的风筝在造型、扎制、装饰及放飞技巧上,都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四、古代民间艺术是什么?

    《考工记》

    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后收入《周礼》的《冬官》。所记工艺分六类三十个工种,分别对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作了记述;其中涉及到当时的一些审美观念。

    《释名》

    [东汉]刘熙(刘熹)著。是一部考证名物的书。其中对采帛、首饰、衣服、宫室、用器、车船等名物作了解释。

    《四民月令》

    [东汉]崔寔著。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作了安排。其中所列风俗和纺织、染缝等“女红”与民间美术有关。

    《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著。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如神荼郁垒与“画虎于门”,以及“门户用鸡”等。

    《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著。全书以类相从,分二十三部,三百十三子目。其中引书甚广,有些是与民间美术有关的。

    《梓人传》

    [唐]柳宗元。篇名,写木工建筑营造的总体设计。收入《柳先生集》第十七卷。

    《营造法式》

    宋代李诫从绍圣四年(1097)开始在元祐六年(1091)成书基础上重新编纂而成,成书时间是元符三年(1100),刊行时间是崇宁二年(11030,成为营建工程的通行法式。全书分看详、目录各一卷,总释总例二卷,诸作制度十三卷,诸作功限十卷,诸作料例并等第三卷,诸作图样六卷,共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其中石作、砖作、小木作、彩画作均附有说明图样。

    《荆楚岁时记》

    南朝梁代宗懔撰。《文献通考》作四卷,今存一卷。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书。体例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七条。在每个条目下,“ 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证颇丰。今本有《荆楚岁时记译注》(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著。为作者追忆北宋东京汴梁的繁盛景况而作。书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当时经济、民欲和艺术的资料。

    《都城纪胜》

    [宋]灌圃耐得翁著。记述南宋行都杭州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不少民间艺术的资料。

    《西湖老人繁胜录》

    [宋]西湖老人著。记述南宋杭州的都市生活和民俗、民艺。

    《梦梁录》

    南宋吴自牧著。成书于南宋末年,叙述整个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情况,而尤详于淳 至咸淳之间(1241—1274),其中记录了不少关于民俗和民艺的材料。1956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合刊本中包括本书。

    《武林旧事》

    [宋]周密著。记述南宋杭州的人文风俗,其中有许多民间艺术的资料。

    《燕几图》

    [宋]黄伯思著。写可以相互搭配拚接成各种形式的几桌,设计颇具巧思。

    《事物纪原》

    [宋]高承著。叙述事物的起源,纪事一千八百多条。其中有关于民俗和民艺的多条。

    《辍耕录》

    [元]陶宗仪著。其中记载了许多元代关于绘画、工艺的资料。

    《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著。其中有纺织、染色、陶瓷、珠玉等,记述颇详。

    《西湖游览志余》

    [明]田汝成著。以记载西湖掌故轶事为主,其中有民艺事项。

    《如梦录》

    [明]佚名著作。记明代开封的城池形胜、典章制度等,其中有关于风俗礼仪的资料。记载了许多元代关于绘画、工艺的资料。

    《乡言解颐》

    [清]李光庭著。对民间百工技艺、市肆风物等记述颇详。书中正式使用了“年画”一词。

    《杭俗遗风》

    [清末]范祖述著。记述清代杭州一带的风俗,其中有民艺活动。

    《黄履庄小传》

    [清]戴榕著。为篇目,写黄履庄制造“奇器”,有测验器、诸镜、诸画、玩器、水器以及造器之器等。载《虞初新志》。

    《中国艺术家征略》

    [清末]李放编著。征引各家论说,以记历代手工艺人为主。

    《陶说》

    清代朱琰撰,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影印出版。本书共分六卷:说今、说古、说明、说器上、说器中和说器下。分别就饶州窑,陶冶图说;原始、古窑考;饶州窑、造法;唐虞器、周器、汉器、魏器、晋器、南北朝器、隋器、唐器、宋器、元器和明器等方面作了论述。

    《阳羡名陶录》

    清代吴骞撰。本书共分二卷,其中上卷有原始、选材、本艺和家溯;下卷有丛谈、文翰。分别对宜兴紫砂陶器的起源、选材、工艺和名家以及前人对宜兴紫砂陶器的丛谈和诗文作了详细的论述,书前有作者自序。收入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

    《窑器说》

    清代程哲撰。本书共一卷,对历代名窑所出之瓷器进行了论述。收入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

    《景德镇陶录》

    清代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本书共分十卷:分别为卷一图说:卷二国朝御窑厂恭纪、镇器原起;卷三陶务条目;卷四陶务方略;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卷六镇仿古窑考;卷七古窑考、各郡县窑考、外译窑考;卷八陶说杂编上;卷九陶说杂编下;卷十陶录余论。收入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册。

    《南窑笔记》

    清代阙名撰。本书共一卷,分别对柴窑、汝窑、观窑、哥窑、定窑、龙泉窑、均窑、永乐窑、宣窑、成宠窑、正德窑、嘉万窑、厂官窑以及釉炉、彩色、黄绿、金银、法蓝、官窑、不子、高岭、合泥、釉、灰、配釉、坯胎、圆器、琢器、雕削、印器、镶器、画作、匣钵、窑、料等作了论述。收入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三册。

    《古铜瓷器考》

    清代梁同书撰。本书共分二卷,其中卷一有古铜色辨、土古水古传世古之辨、辨色兼审式样、鉴古先审款识、鉴古不专款识、三代古器、新铜器、伪古铜色、清秘藏论古铜器;卷二有古今诸窑、陶器青为贵、陶器画彩盛于明、釉水、火候窑变、以旧补旧、制瓷器不裂法、古瓷合评、明窑合评、清秘藏论窑器等,并一一作了论述。收入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民间艺术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政府服务网(杭州政府服务网网约车资格证网上报名)

    杭州萧山有些什么大厂(杭州萧山有些什么大厂招工)

    2023年一月份杭州有哪些漫展(2021年杭州漫展在什么时候)

    自动logo生成免费(自动logo生成器)

    卤菜培训学校哪里有(小吃培训去哪里学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