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西湖的IP形象(杭州西湖的ip形象介绍)

    发布时间:2023-04-18 09:04:22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937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西湖的IP形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西湖的IP形象(杭州西湖的ip形象介绍)

    一、杭州西湖静得像什么

    1、杭州西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2、杭州西湖静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3、杭州西湖静得像潭墨,湖水拉长了灯光,美得不像话。

    4、杭州西湖静得像一个满腹愁绪又道不出的姑娘,没有色彩,没有乐声,更没有加载在她身上的贤人轶事,唯独飘散出凉凉淡淡的味道,走过,便是满身能拧出水的忧伤。

    5、杭州西湖静得像一面未打磨的镜子。

    扩展资料:

    题目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杭州西湖水面的静态,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二、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三贤

    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三贤

    西湖之美,令人倾倒,悠悠岁月中与之结缘者甚众。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白居易、苏轼、林和靖这“西湖三贤”。

    白居易与西湖《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写。词中表达了对江南、对杭州的眷恋之情。

    西湖之美令人心醉,但其水患也曾给百姓带来灾难。历史上最早发动人民大规模治理西湖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曾因不满朝廷和官府的横征暴敛,写下大量规讽的诗篇,为百姓的疾苦而呼号。他的讽谏,曾令唐宪宗难堪:“白居易,朕所拔擢也,怎敢直言放肆如此?朕岂能堪!”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谪迁为杭州刺史。闻报后,他毫无愠色,说:“我白居易既蒙拔擢,做一日之官,自当尽一日之职。立朝则尽言得失,守邦则抚字万民,总是一般,何分内外!况闻杭州有山有水,足娱我性情。”以“往若投渊鱼”的欢快心情,轻装简从,来到杭州。

    白居易到任伊始,即遍访民间疾苦。当时李泌开凿的六口水井俱已湮塞,百姓饮食咸苦之水。西湖堤坝坍塌,周围农田常遭旱涝灾害。白居易疏理六井,让百姓吃上清甜之水,并筑钱塘门至武林门的长堤,把湖水拦蓄在上湖,使下塘一带田地再无旱涝之患。为“堤防如法,蓄泄及时”,他撰写了《钱塘湖石记》,详细说明长堤的作用,以及蓄水、放水、保护堤岸的方法,刻石立于湖旁。还规定:“贫民之犯法者,令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之赎罪者,令于西湖开封田数亩。”这些措施的实行,使西湖出现了新貌。长堤上种了无数的垂杨桃李,一到春天,红红绿绿,绵延数里,像一条锦带。白居易所筑的湖堤,现已湮没。现在西湖上的白堤,原名白沙堤,在白居易来杭前即已存在。因白居易常来此散步,而改称白堤。

    白居易治下的杭州,生聚渐繁,百姓日富。这在一首吟咏杭州元宵佳节的诗中可见一斑:“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在政事之余,白居易爱到西湖各名胜点游赏题诗。他还曾与越州(今绍兴)刺史元稹诗函往来,各夸胜地之乐。西湖之美,使白居易诗兴大发。在《杭州春望》一诗中,作者融自然之景与风物人情于一篇,热情赞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在杭期间,“新诗日日成”,甚至打算“只拟江湖上,吟哦过一生”。西湖美景,曾给他许多快慰。其诗云:“烦襟与滞念,一望皆遁逃”。白居易常到孤山欣赏湖上景致,在孤山寺听僧侣讲经。有一次,还乘兴作《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盖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全诗展现了夕阳下湖光山色的一幕幕图画,孤山寺与蓬莱岛浑然一体,难解难分,弦外之音回荡不绝。

    白居易在《留题郡斋》一诗中云:“更无一事移风俗,唯化州民解咏诗”,意思是说自己在这里虽于移风易俗并无建树,但使百姓都懂得了念诗。可见他的诗在杭州流传之广。白居易诗风直朴,后人曾评论其咏西湖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随物赋形,所在充满”。

    白居易在杭期间,与西湖诗僧韬光结下很深的友情。韬光系四川高僧,唐穆宗时辞师出游。出发前其师嘱曰:“遇天可前,逢巢即止。”至灵隐巢枸坞,正值白乐天守杭,韬光悟师语而驻足筑庵。白居易慕名往访,两人常吟诗唱和,十分友善。一日,白居易还备好饭菜,以诗邀其入城:“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清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韬光回诗道:“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访莺啭翠楼前。”

    白居易见他不肯入城,便亲自上山访晤。韬光寺内有一莲池,池水清澈见底,睡莲遍生,相传就是韬光所植的金莲。韬光庵中的烹茗井,据说就是二人品茗吟诗之处。

    西湖北山有凤林寺,俗称喜鹊寺。唐长庆年间,禅师圆修居于此四十余年,栖息松上,以一鹊巢为邻,人遂称其为“鸟窠禅师”。白居易也常与他交往。一次,他曾戏言:“大师居处甚险。”坐在松树上参禅的圆修却答:“太守险。”

    白居易不解:“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

    禅师说:“心火相构,识浪不停,得非险乎?”此语所指乃官场之险。白居易顿时心口皆服。

    关心百姓疾苦是白居易诗文的风格,也是其为政的特色。这种“衣被天下”的理想体现在他守杭州的三年政绩中。寒冬,白居易见两个乐师只着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就赶制了冬衣送给他们,并为自己未能救百姓于饥寒而自愧:“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帛,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百姓倾城相送。诗人非常感动,“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他把存在钱库中的官俸,全部留赠州府公用,以补治湖之需。并留诗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当然不仅在西湖,但西湖之美,却与他的治理之功密不可分。

    苏轼与西湖《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在众多的咏湖诗中,此诗堪称绝唱。由于诗人形象地把西湖比作越国古代美女西施,西湖遂又多了一个雅号:西子湖。

    苏轼一生中曾有两次在杭州任地方官。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他三十六岁时;另一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他五十四岁的时候。两次总共五年。在这期间,他与西湖朝夕相处,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在《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诗中云:“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乡归无家,欲买西湖邻。”他已把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杭州百姓感激苏轼为官的贤明,在西湖设立了多处祭祀他的地方,而流传在民间的关于苏轼的故事,则更表达了百姓对他的爱戴和怀念。

    苏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横贯西湖南北,全长2.8公里。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桥。苏轼曾为之题诗:“我来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唱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再任杭州地方官时,适逢大旱,饥疫并作。入秋后,又逢连日大雨,钱塘、太湖泛滥成灾。“农民栖于丘墓,舟楫行于市井”。苏轼深深体会到西湖水利失修问题的严重。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正如人之有眉目。在上呈朝廷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提出了西湖必须疏浚的五条理由。他力排众议,亲拟了浚湖办法。他把朝廷给他的一百道僧人的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加上救灾余款,以工代赈,雇工浚湖。疏浚之时,他每日都到湖上巡视。历时数月,终使西湖复见唐时烟水渺渺、绿波盈盈之旧观。苏轼又命人用葑草和淤泥堆筑成了一条长堤,横贯湖面。这条长堤,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苏堤”。

    为了防止西湖再次淤塞,苏轼又在湖中立三座石塔,规定石塔以内的水面不准种植菱藕,不准占湖为田。这三座石塔,以后形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苏堤景色四季不同,晨昏各异,而以“苏堤春晓”最为旖旎。南宋画院的画家把它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轼对医药颇有研究,曾著《良方》。后人将此书与沈括的《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四库全书提要》云:“宋士大夫通医理,而轼与括尤博洽多闻。其所征引,于病症治验,皆详注其状,凿凿可据。”他第二次来杭州时,由于旱涝灾害,疫病流行。苏轼多方募捐赈灾,设立了病坊,收纳贫苦罹病之百姓。三伏中的一天,他见一对农民夫妇啼哭着抱一患时疫之症的孩子慌张走来,进城求医。苏轼担心病孩受不了路途的酷暑,便和他们一起回村中,亲自制作稀粥药剂,叫病孩服下,并把药粥分给全村的病孩服用。大家吃后,果然全都康复了。事后,村民们才知道是苏轼救了他们的孩子。为了纪念苏轼给他们带来的安乐,村民们把村子取名为安乐村。城里的百姓闻知后,也把城里的病坊称为“安乐坊”。其名留传至今。

    浙江杭州西湖东坡纪念馆

    民间流传着不少苏轼秉公办案的故事。

    一天,苏轼坐堂,有个叫吴小二的,告邻居张二欠绫绢钱二万不偿还。苏轼传张二到堂,以制扇为生的张二申辩说,不还之因乃是连雨天寒,扇子卖不出去。苏轼沉吟片刻,令其回去取来一大筐扇子,顺手拿起二十把白绢面团扇,提起判笔,或题行书草圣,或画枯木竹石,然后递给张二,让他拿出去卖钱还债。二十把扇子一会儿便告售罄。张二还清了欠债,百姓也都夸苏轼的案判得好。

    苏轼的政事中也不乏诗人的风流雅趣。一日,官伎郑容和高莹拿着牒文,向苏轼求判。郑容要求落籍,高莹要求从良。苏轼很同情她们,当堂做二首《减字木兰花》词,分写在两纸牒文上。判郑容的是:“郑庄好客,容我楼前先坠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判高莹的为:“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府僚诸公阅后,只羡词义之美,却不知其所指。苏轼用朱笔在每句之首圈了一字,众人方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字已判在牒上。

    临安的玲珑山上有“醉卧石”,这与苏轼“三化琴操”的传说有关。

    琴操是宋时杭州的一名歌伎。她聪慧善良,喜读佛书,但因家境贫寒而沦落风尘。苏轼首次在杭任职时,琴操只有十三岁。一次,有人唱秦观的《满庭芳》词时,把“画角声断谯门”唱为“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听后马上给予纠正。唱者开玩笑说:“那么,你能改韵吗?”琴操把原词的几个字颠倒改动后,当即把“门”字韵换成“阳”字韵:“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棹,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雾茫茫。孤村里,寒鸦数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苏轼闻知此事,赞叹不已。

    苏轼第二次来杭,琴操已二十八岁。苏轼怜她有些佛性,恐她堕落风尘,便要超度她。一次,他招她来湖中饮酒。饮到半酣,苏轼说道:“你既喜看佛书,定明佛理。我今权当作一个老和尚,你试来参禅何如?”琴操答道:“甚好。”便问道:“怎么是湖中景?”《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苏轼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又问:“怎么是景中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绾巫山一段云。”

    “怎么是人中景?”

    “随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琴操再问:“如此究竟如何?”

    苏轼拍案而起:“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与商人妇。”

    琴操大悟,第二天便削去头发,在故乡临安玲珑山下的庵堂里出家为尼。

    后来,苏轼曾专程到临安探访琴操,但琴操已经去世,他看到的只是一抔黄土,一块石碑。苏轼心痛欲碎,醉卧在玲珑山麓的方石上。后人便称此石为“醉卧石”。

    苏轼出仕杭州期间,足履踏遍了西湖的山山水水。公务之暇,常带一、二名老卒,出涌金门,泛舟游湖,饱览湖光山色,至深夜方回。他以一首首充溢着深情的诗篇,赞美西湖的四季风光。

    诗僧道潜曾与客论诗,客说:“世间故事小说,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只有苏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议,一经东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金,自有妙处。”道潜也说:“东坡牙颊间别有一副炉灶,他人岂可学耶?”苏轼之弟苏辙也说:“昔年苏夫子,杖履无不至。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

    据丁敬《武林金石录》载,苏轼在西湖的诗文墨迹石刻不下二三十处之多,经历岁月沧桑,保留下来者寥寥无几。但与他有关的许多地名,如过溪桥、参寥泉、六一泉等却保留至今。

    苏轼在杭期间,与西湖的诗僧交游甚广,互有唱和。龙井的过溪桥,就是他访诗僧辨才流传下来的古迹。辨才八十二岁时,归老龙井寺。他在寺旁建“远心庵”,作为取静之地,时人称他“远公”。并立一清规,贴于寺内:“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能趋承。谨以二则预告: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柱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垂顾大人,伏乞相谅,山僧元静叩白。”苏东坡到龙井拜访辨才,两人细论古今,一见如故。苏轼辞别回城,辨才送行,言谈中不知不觉竟过了虎溪桥,小徒急呼:“远公,远公,送客已过虎溪桥矣!”两人相顾大笑,东坡道:“我误远公,不知戒律。”辨才则答:“杜子美有诗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今日之谓也。”后人便把此桥改名为“过溪桥”,并在桥上建“过溪亭”。

    西湖孤山西南麓,有“六一泉”。相传苏轼来杭前,欧阳修把西湖诗僧惠勤介绍给他。苏轼到杭的第三天,便访惠勤于孤山下,惠勤盛赞欧阳修其人其文。并曰:“吾以为西湖盖公(欧阳修)几案间一物耳!”第二年,欧阳修逝世。苏轼与惠勤为之痛哭哀悼。几年后,苏轼再次来杭州时,惠勤也已病殁。其弟子画欧阳修像与惠勤像祀之。此时,有一泉自讲堂之下涌出。苏轼遂遵照惠勤生前的愿望,以欧阳修“六一居士”的号,题其为“六一泉”,并作铭记之。

    孤山智果院内,原有参寥泉。参寥为智果院高僧道潜的号。苏轼守黄州时,道潜曾前往探望,苏轼梦中赋诗,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之句。过了七年,苏轼再仕杭州。寒食节的第二天,苏轼泛舟访道潜,道潜汲泉钻火,烹黄柏茶款待他。此情此景,正与苏轼梦中诗句相符,遂把这泉命名为“参寥泉”,以纪念两人间的友谊。另外,灵隐的冷泉亭附近的春淙亭、壑雷亭,也是据苏轼“西湖春淙一灵鹫”、“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诗意而来。

    总之,苏轼的名字已经和西湖永远连在了一起。西湖的苏文忠公祠中,有阮元撰的对联,表达了杭州百姓的心愿:“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

    林和靖“梅妻鹤子”

    孤山,兀立于西湖之中,碧波环绕,胜绝诸山。高九万《拜和靖墓》诗云:“至函香骨老云根,占尽孤山水月村。荐菊泉清涵竹影,种梅地冷带苔痕。生前已自全名节,身后从谁问子孙?惟是年年寒食日,游人来与酹清尊。”孤山以梅花著名。来孤山赏梅,不能不想到孤山处士林和靖。明人词曰:“雪晴闲览瘦筇扶,过西湖,访林逋”。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而孤,无所依傍。既长则淡于名利,但励志为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曾周游江淮之间,因与时尚不合,又觉各地山水多不及西湖,遂回棹结庐于孤山北麓,心存不娶不仕之志,以作字题诗自适其意。

    林和靖非常爱梅,隐居孤山后,遍种雪梅。所题咏梅诗句亦甚丰,其中多有绝妙佳作。如《山园小梅》:《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它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插一枝低”、“蕊讶粉绡裁太碎,蒂疑红綪缀初乾”、“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清”等,亦把梅花的风姿情志摹写殆尽。

    在林和靖的精心栽培下,梅树日增月累,孤山的风景也迥殊往昔。慕名前来赏梅者骤增,林和靖并不深拒,只在门板上告示:“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在种了三百六十株梅树后,林和靖忽然想到:“这数竟按着周天之数,一岁薪米可以无虞,是天培植我林君复之处。我之日给,何不竟以梅子所售之利为定则。”因此备一瓶子,将每一树所获之利包成一包,投于瓶中。日取一包,作生活费用,总以梅价之多寡为日用支给之丰俭。

    林和靖常隐迹山水之间,为应酬来客,便养了两只鹤,称“此犹吾子也”。并曾题诗云:“春静棋边窥野客,雨寒廊底梦沧州”。林和靖遨游湖山,竟日不归,殊无定迹。但有客访,则先由家童接待入室,然后放一鹤于空中。见鹤升空,林和靖便知有客,即掉棹还家。他与客人饮酒吟诗,鹤鸣声起舞。其《鸣皋》诗云:“皋禽名只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高卧孤山三十年,足迹不入城市,恬然自足。好事者谓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世遂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和靖曾有诗表明志:“未许尘埃来几席,不妨贫病是湖山。文章自问难追古,光景无多肯负闲。”

    当时,诗人梅尧臣曾说:“和靖之学,谈道则孔孟,语文则韩柳,趣向博远,直寄适于诗尔。使之立朝,定有可观。”而林和靖每每听到劝其当仕之语,只付之一笑。晚年,为坚定归老孤山的志向,便自造一墓庐。临终自题:“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题毕,踱出庭前,抚摩着鹤顶说:“我欲别去,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任汝往还可也。”又对满园梅树道:“三十年来,享尔之清供已足矣。从此听尔之舒放荣枯可也。”传说林和靖死后,他养的鹤在其墓前悲鸣而气绝。人们将它葬在墓侧,名之曰“鹤冢”。

    浙江杭州孤山放鹤亭

    林和靖墓在孤山之阴。元胡僧杨琏真伽发其墓,惟端砚一枚,玉簪一枝。

    林和靖生前,其诗稿随写随丢,人曰:“诗风雅物也,抒写怀抱,使得流传,诗人之荣也。奈何等闲轻视之?”和靖笑曰:“情景有会,不能自已,聊托诗以发之,原非为人也。况吾方晦迹,转欲以诗传名,岂不大相矛盾乎?”所以其诗流传下来的仅三百余篇。

    范仲淹当年曾诗咏林和靖,以表钦赞之意:“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后人思慕林处士高洁情怀,便在孤山之北建起了放鹤亭,林则徐曾为放鹤亭撰下“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的对联。

    林和靖以不仕而自豪,宋真宗赵恒竟也敬重这位孤高自标的处士,赐号“和靖处士”。

    林和靖死后三百多年,有位宋朝君主也羡和靖气节,咏诗怀念,却因此而丢掉性命,这便是赵显(又称少帝、幼帝、恭帝、德祐皇帝)。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城,七岁的德祐皇帝赵显沦为阶下囚。忽必烈为招徕南宋文臣武将,封他为瀛国公。后又令他到土蕃(今西藏)的萨迦大寺,学习佛法。赵显伴着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他学会了藏文藏语,翻译了深奥的佛教逻辑专著《因明入正理论》,并曾任总持,改名为合尊法宝。1323年,年过半百的赵显在寺中题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人认为,赵显诗咏林和靖,是在借题发挥,怀恋故国,煽动人心。这位昔日君临天下的帝王,终于有口难辩,被赐死在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

    三、杭州西湖新十景

    新西湖十景(Ten New Views of the West Lake)

    新西湖十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西湖新十景,为1984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5单位联合发起举办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得到杭州炼油厂、杭州啤酒厂、杭州中药二厂、杭州橡胶厂、杭州电视机厂、杭州牙膏厂、杭州电风扇总厂、杭州洗衣机总厂、杭州利民制药厂等9家企业赞助,并邀请夏衍、吴冷西、王朝闻、刘开渠、常书鸿为景名评选委员会顾问。全国各地有10万余人参加,共提供7400余条西湖景点,最后评选出10处景点,并由陈云题书“云栖竹径”,陈叔亮题书“九溪烟树”,赵朴初题书“虎跑梦泉”,李长路题书“黄龙吐翠”,刘海粟题书“满陇桂雨”,王蘧常题书“玉皇飞云”,王个簃题书“龙井问茶”,萧娴题书“宝石流霞”,费新我题书“吴山天风”,沙孟海题书“阮墩环碧”。1985年9月起由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先后在10处景点竖立景碑或镌刻景名。

    它们依次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阮墩环碧 Ruangong is let submerged in green

    在西湖外湖中,位于湖心亭西,阮公墩为湖中三岛之一。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因地势低平,土质松软,180余年间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民国23年(1934年),杭州市童子军理事会曾一度辟为童子军营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 ,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客土1000余吨,开始建“环碧小筑”。“环碧小筑”建筑,采取竹结构茅舍形式,以轻型钢骨作屋架,利用盘根错节的表土层,无需打椿,建筑体量适中,给人以轻巧、简捷、淡雅、朴素之感。全岛布局:岛中心为一片林间空地,偏西北由厅堂、曲廊、矮篱、柴门组成院落。东南岸边为船埠,东北部岸边置一用杉树皮结顶、棕榈作柱的圆亭,取名“忆芸”(是纪念阮元的意思)。堂名“云水居”,堂内挂有“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荫里;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一联,为阮元所作。小小岛屿漂浮于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丛中,犹如碧玉盘中一颗晶莹翡翠。“阮墩环碧”景名由此而来。整个环境,远山近水,开阔明朗,清逸幽静。阮墩环碧庭园设计获1985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1982年建成,开放初期辟作湖上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宝石流霞 Precious ston hill floating in rosy cloud

    在宝石(保俶)山。宝石山为西湖北岸屏障,山体属火成岩,石色赭红,日光映照,如流霞纷披,景名意出于此。宝石山巅为观赏西湖全景胜地之一,多有历代名胜古迹留存,著名的有保俶塔、屯霞石、落星石、秦皇缆船石、来凤亭、初阳台、川正洞、蹬开岭等。

    黄龙吐翠 Yellow dragon cave pressed in green

    在栖霞岭后扫帚坞,即黄龙洞。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龙积翠”一目,“黄龙吐翠”景名脱胎于此,用一“吐”字,突出贴泉池巉崖间龙口喷水,珠帘倒挂的特有情景。黄龙洞在宋、元、明、清代皆为佛教胜地,民国初期改为道观。此处前为庭园,后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与人工建设为一体,为期上雅幽园林之一。黄龙洞现存的格局及主要建筑、山石、水池,均系民国11年(1922年)广东道教会徒众出资修葺。是年,黄龙洞住持卢小嘉还俗,将洞产转售于广东道教会。黄龙洞的假山,全部用浑重的黄沙石依天然山势叠成,为西湖假山洞景中规模最大者。假山半腰系人工砌成的山洞,称“黄龙古洞”,内奉石刻黄龙祖师像。山顶为“卧云洞”,常有雾气弥漫。泉池旁一块玲珑山石,正面刻“有龙则灵”,背面刻“水不在深”。“文化大革命”期间,黄龙洞破坏严重,雕塑被毁,龙头与部分年久失修的住房及木结构曲廊遭拆除,又因开挖防空洞,截断了龙口吐水的水源。1978年后,杭州市园林管理局整修头殿、大殿、侧殿,并在大面积封闭的山墙上,置9个神态各异的云龙花饰漏窗,将大门两旁山墙改为黄色龙墙。重塑龙头,断流的泉水代之以自来水,恢复黄龙吐水景观。重修水池旁“鹤止”、“香雪”二亭及部分曲廊。新建“翠云亭”和山岗的“翠霭亭”。又利用原香客住房的院落基地,辟建“方竹园”,种植方竹、凤尾竹、紫竹、罗汉竹等观赏竹。

    玉皇飞云 Clouds surrying over Yuhuang Hill

    即玉皇山。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钱塘江,东接凤凰山,西连南屏、大慈诸山。山体挺拔高耸,山顶常有云雾飞绕,因以名景。玉皇山在南朝梁时已有佛寺,五代吴越国时经全面开发,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开通山东麓慈云岭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云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庙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庙改为道教官观,山顶福星观及慈云宫在清代极为兴盛。民国时期续有开拓。全山自然、人文景观荟萃,《玉皇山志》载有“倚亭望仙”等玉皇山六十四景景目。山上建筑分布于山顶与山东麓慈云岭一带,建筑面积约2110平方米。1956年,山顶及慈云岭、紫来洞的建筑物均加整修。1978年,新辟长4.23公里玉皇山游览车道,并整修全山建筑。福星观改建为一座大院套小院、高低错落的庭苑。中部正厅(原玉皇宫)正面壁上嵌设玉龙木刻浮雕,四周陈列星象石碑,两廊为介绍有关天文科学知识的橱窗。原南天门改为进厅,墙上嵌刻“玉皇山”金色三字,厅壁绘制巨幅《群仙极乐图》彩色壁画。新建“登云阁”,游人可由螺旋转梯登阁远眺。修建福星观素菜馆,餐厅内壁绘有西湖神话故事玉龙、金凤与群仙共舞的大型壁画。山顶配套设施的厨房、宿舍、贮藏室、厕所,隐设于地下层。山南坡与紫来洞,新建水池、泵房,引自来水至山顶,结束山顶用水靠雨水汇集的历史。整理“天一池”庭院与慈云岭敞厅。调整紫来洞前花木,补植香樟、、樱花、桂花、紫薇等观赏花木。改建飞云茶室,在此品茗赏景,可睹晨雾舒展或宿雨初晴时的烟雾轻飘,乱云飞渡,之江三折和六和塔雄姿,忽隐忽现。

    满陇桂雨 Sweet osmanthus rain at manjuelong village

    在满觉陇村、石屋洞前一带。满觉陇因古有吴越佛寺满觉院(初名圆兴院)而得名。满觉陇俗称满家弄,明清时盛产桂花,为西湖著名赏桂胜地。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桂花树被大量砍伐,仅剩少数农家屋前屋后几株老树。抗日战争胜利后稍有恢复。1950年后,新种植一批桂树,至1955年前后,连同老树,数达万株,其中树龄最长的约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一石,桂花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60年代初,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在石屋洞旁建茶室、小卖部,在新建的门楼两旁,置雕塑圆窗。1980年,又在石屋洞西侧,扩建比石屋洞旧有范围大二倍的院落,内建三座高低错落、歇山翘角屋面的“桂花厅”。主厅(茶室)四周,卷棚回廊,配以青石雕花栏杆,粉墙上点缀“飞天”漏窗,内庭掇山理水,与原有景物浑为一体。傍山筑石级通石屋洞顶,半山腰建有结构新颖的“吟香亭”,左通耸立洞顶、似可擒云的“摛云亭”。新院落与石屋洞前庭既隔又联,互相映衬。1983年,桂花以香飘十里的优势,又是杭州乡土树种,被评选为杭州市市花。此后满觉陇、石屋洞赏桂更甚,再现清代丁立诚《满觉陇担桂》诗中“桂花蒸过花信动,桂花开遍满觉陇,卖花人试卖花声,一路桂花香进城”的情景。

    虎跑梦泉 Dreaming of tiger spring at hupao valley

    在大慈山西山岙。以虎跑泉为主景,包括原虎跑建筑群落、山林泉池和新辟庭院、雕塑及李叔同纪念馆等设施,为西湖一处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林泉特色的胜景。虎跑泉在大慈山旧定慧禅院(虎跑寺)内,地质学上属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质优良,其形成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虎跑泉与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大井,并称杭州五大“圣水”。更因虎跑泉水质特别纯净,世人将虎跑泉与龙井茶叶誉为“西湖双绝”。虎跑泉水表面张力大,水高出杯口3毫米而不泄溢,可供游人用钱币试水取乐。1980年以前,原虎跑寺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有纵横两座庙堂,南北向为老定慧寺,东西向为虎跑寺。两寺均为三进三级前、中、后殿,各有一套完整佛像。50年代初,虎跑寺头山门为三开间,一门两屋,进门左右为哼哈二将佛像。山门后空地有宋代石经幢二座,分布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经幢与寺内苏东坡游虎跑诗刻,明代璐王《兰花诗》画碑,五百罗汉线刻石像,罗汉亭、济公塔院,先后被毁坏或拆除。1981—1983年,分两期全面整修和改建,在原虎跑寺三大殿后祖师殿基地椤严塔高台上,新添长9米、高5米“梦虎”雕塑一组。塑像为唐代性空(即寰中)僧,双目微闭,手捻佛珠,安详侧卧,右侧塑有两虎作跑地作穴状。山石上篆刻“梦虎”二字,为顾廷龙书。雕刻形象地表达虎跑泉乃是“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的神话传说。雕塑左后方崖壁上有沙孟海榜书“虎移泉脉”石刻。新建与整修的建筑有钟楼、罗汉亭(内置重新复制的五百罗汉线刻像)、济公殿、虎跑菜馆、济公塔院等。并在原虎跑寺中殿辟建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滴翠崖”上有李叔同墓塔。

    九溪烟树 Nine-creeks meandering throug a misty forest

    泛指九溪十八涧一带。清《湖山便览》卷九:“《临安志》云:九溪在烟霞岭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流达龙井。按溪自岭下杨梅坞发源,西南流会青湾、宏法……以达徐村,以其九水合成,故谓之‘九溪’。”《西湖新志》卷二:“九溪所会支水九派,凡其末人溪处,皆号曰涧。会溪之口,只九数,当其穿绕林麓,并括细流,不知凡几,约而举之,乃以十八为数,言其倍于九也。”民国36年(1947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两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发现古代冰川遗迹,认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第四纪时,杭州西湖尚为一片冰雪世界,当时下龙井是一处储水盘谷,承受大量冰雪,经九溪十八涧东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涧峻险地段。民国期间,九溪十八涧一带有二、三私家茶庄,卖茶水并供应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庄所备桌椅不多,春秋佳日,游客以涧边石块权充桌椅。1953~1959年,杭州市政建设部门在此筑水池,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用的水力发电站。整理九溪十八涧沿途山林环境,通车道路,修建登山步道与“望江亭”。1975年以后,园林部门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馆、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环境,疏浚泉池,筑水坝,架画桥,布蹬道,造亭子,扩大游览面积。

    龙井问茶 Inquiring about tea at dragon well

    泛指龙井古迹、风光与龙井茶事。《西湖新志》卷二:“龙井,在风篁岭巅,流泉活活,四时不绝。《资治通鉴》名龙井,《方舆纪要》曰龙湫,《图经》言本名龙泓。南宋乾道元年孝宗奉高宗,临幸是山,酌泉井上。咸淳五年潜说友篆刻‘龙井’二大字于石上。秦观作《龙井记》,米芾书,今有董其昌摹本存焉。元丰间往来山中者,秦、米而外,更有赵阅道、苏子瞻、子由、杨无为、黄山谷、廉宣仲诸公,一时推为极盛。清乾隆二十六年,兴复古迹,堂轩泉石,焕然鼎新。明年高宗临幸,题前堂额曰‘篁岭卷阿’,后堂额曰‘清虚静泰’,又题‘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八额,称‘龙井八景’。”龙井有二,风篁岭前称里龙井,俗呼下龙井;过岭为外龙井,俗呼老龙井。今里龙井在龙井茶室(原龙井寺)内,为一圆形泉池。外龙井一说在岭上翁家山北坡,井圈上刻有“龙泉”、“葛洪遗迹”字样,井上半部为人工修砌的石壁,中腰有盘角,可站立人。盘角以下井主要部分系自然形成的石壁、石洞,井下状似一间小屋,面积约20至30平方米。一说为18棵御茶坡地后面,原胡公庙旁山崖边的一水池,石壁上今尚刻有“老龙井”三字。1950年后,龙井风景点多次整修,开辟汽车道路,拆除改建庙宇,开辟茶室、商店,供游人品茗、休息。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等古迹仍在。龙井茶,明代年间即为西湖风景区著名特产之一。龙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风气,元明间,人多以游龙井品茗为乐。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声誉益隆。1980年后,龙井村等产茶地先后开展茶乡游乐活动,举办西湖茶叶节,为游人当场炒制龙井新茶,直接销售。

    云栖竹径 Bamboo-lined path at yunqi

    在云栖,人称湖山第一岙区,素以深山古寺,竹径磬声称胜。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及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四到云栖,赋诗题额,并赐一株大竹名为“皇竹”,浙江地方官为此建“御书亭”、“皇竹亭”以记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云栖,原寺院壁间留有乾隆题诗刻石及明代董其昌书写的《金刚经》碑石。云栖竹林茂密,古树众多,周围有回耀峰、宝刀陇、青龙泉、圣义泉、金液泉、壁观峰,合称“云栖六景”。清末以后,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开辟茶室。1960年,云栖等部分殿屋改建为杭州市总工会休养所;寺前两幢楼阁,整修为“冲云楼”、 “舒篁阁”,通往五云山的石级前新建“兜云亭”。1983年,全面整修由三聚亭至休养所的路面,拆去原云栖放生所紧贴竹径的旧建筑,共改线路200米,路面宽度加阔为2.8米,并按当年“御道”规格,用石板铺面,中间为米色平整石板,两侧用小方块石弹砌,弹石中间镶嵌混凝土仿青砖“路筋”,再用青灰色花岗石作路缘石,箍紧弹石,防止啃边。其余按原有路线整修。适当扩大入口处路面,建三楹石牌坊一座,额枋上刻“云栖”二字。沿竹径两旁的“洗心”、“回龙”、“双碑”(即御碑亭)、“遇雨”4座古亭与钺斧池,均整修一新。1985年9月,黑底白字的“云栖竹径”景碑,竖立于碑亭中央。

    吴山天风 Heaverly wind over Wu Hill

    泛指吴山范围内的名胜古迹。景名取意于元代萨都剌(天锡)《偕卞敬之游吴山驼峰紫阳洞》诗:“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与近代秋瑾烈士(登吴山》诗:“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吴山山峦丘壑间多古树、井泉、岩石、洞窟,尤以庙宇众多著称,《儒林外史》等名著中,均有对吴山的描述。吴山上,四时八节,游人往来,摊肆买卖,有如一幅杭州民俗风情图。民国前吴山颇为热闹,自火车站、新市场相继出现后, 日渐冷落,山上风情则变化不多。今吴山犹存的古迹尚有历代兴建开辟的伍公庙、瑞石洞、感花岩、宝成寺,“第一山”摩崖石刻、麻曷葛刺造像及民国初的“云山万古”刻石等。1958年拆除部分庙宇,开辟登山车道。1963年改建太岁庙为“极目阁”、“茗香楼”,作为外宾接待休憩场所;改建药王庙为大众化茶室、评书场。添植大批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修整“茗香楼”前有800年树龄的“宋樟”。辟建“十二生肖石”附近空地为花坛,四周加铺草坪。

    1971-1987年间,新建“江湖汇观亭”,翻建宝成寺,整理麻曷葛刺等造像、刻石。原药王庙改建的茶室再改建为“吴山先贤堂”,展出历代先贤蜡像与彩色塑像、画像。铺设登山与山间游步道,补栽以香樟为主的常绿阔叶树,改善绿化环境。

    2007年版西湖十景

    10月27日浙江省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27日晚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历时8个月之久的三评“西湖十景”活动结果业已揭晓,榜上有名的最新西湖十大景点分别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

    四、杭州西湖新十景介绍

    1、云栖竹径

    (Bamboo-lined path at yunqi) 云栖竹径位于西湖之西南,钱塘江北岸,五云山云栖坞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常飞集坞中栖留,并经久不散,称“云栖”。此地距杭州区约20公里,远离市井,山深林神秘密,竹林满坡,修篁绕径,素以竹景的“绿、清、凉、静”四胜而著称于世。云栖寺旧址现为杭州市总工会工人休养院。 诗云:

    五云山上五云祥,云栖坞里云栖晾, 云栖竹径生天雨,天雨淅沥落云栖。 云栖,人称湖山第一岙区,素以深山古寺,竹径磬声称胜。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及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四到云栖,赋诗题额,并赐一株大竹名为“皇竹”,浙江地方官为此建“御书亭”、“皇竹亭”以记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云栖,原寺院壁间留有乾隆题诗刻石及明代董其昌书写的《金刚经》碑石。云栖竹林茂密,古树众多,周围有回耀峰、宝刀陇、青龙泉、圣义泉、金液泉、壁观峰,合称“云栖六景”。清末以后,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开辟茶室。1960年,云栖等部分殿屋改建为杭州市总工会休养所;寺前两幢楼阁,整修为“冲云楼”、 “舒篁阁”,通往五云山的石级前新建“兜云亭”。 1983年,全面整修由三聚亭至休养所的路面,拆去原云栖放生所紧贴竹径的旧建筑,共改线路200米,路面宽度加阔为2.8米,并按当年“御道”规格,用石板铺面,中间为米色平整石板,两侧用小方块石弹砌,弹石中间镶嵌混凝土仿青砖“路筋”,再用青灰色花岗石作路缘石,箍紧弹石,防止啃边。其余按原有路线整修。适当扩大入口处路面,建三楹石牌坊一座,额枋上刻“云栖”二字。沿竹径两旁的“洗心”、“回龙”、“双碑”(即御碑亭)、“遇雨”4座古亭与钺斧池,均整修一新。1985年9月,黑底白字的“云栖竹径”景碑,竖立于碑亭中央。

    2、满陇桂雨

    (Sweet osmanthus rain at manjuelong village) 满觉陇,位于杭州西湖以南,南高峰与白鹤峰夹峙下的自然村落中,是一条山谷。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建有圆兴院,北宋治平二年改为满觉院,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地因寺而得名。满觉陇沿途山道边,植有七千多株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种。每当金秋季节,珠英琼树,百花争艳,香飘数里,沁人肺腑。如逢露水重,往往随风洒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别有一番意趣,故被称为“满陇桂雨”。 诗云: 白鹤峰高涧水生,溪流跌荡云雾腾,

    玉树缤纷飘金雪,圆觉馥郁来香风; 龙井青茶丹霞落,家弄竹奁糯米蒸; 满陇尽是桂花雨,一路芬芳入杭城。 在满觉陇村、石屋洞前一带。满觉陇因古有吴越佛寺满觉院(初名圆兴院)而得名。满觉陇俗称满家弄,明清时盛产桂花,为西湖著名赏桂胜地。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桂花树被大量砍伐,仅剩少数农家屋前屋后几株老树。抗日战争胜利后稍有恢复。1950年后,新种植一批桂树,至1955年前后,连同老树,数达万株,其中树龄最长的约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一石,桂花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 60年代初,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在石屋洞旁建茶室、小卖部,在新建的门楼两旁,置雕塑圆窗。1980年,又在石屋洞西侧,扩建比石屋洞旧有范围大二倍的院落,内建三座高低错落、歇山翘角屋面的“桂花厅”。主厅(茶室)四周,卷棚回廊,配以青石雕花栏杆,粉墙上点缀“飞天”漏窗,内庭掇山理水,与原有景物浑为一体。傍山筑石级通石屋洞顶,半山腰建有结构新颖的“吟香亭”,左通耸立洞顶、似可擒云的“摛云亭”。新院落与石屋洞前庭既隔又联,互相映衬。1983年,桂花以香飘十里的优势,又是杭州乡土树种,被评选为杭州市市花。此后满觉陇、石屋洞赏桂更甚,再现清代丁立诚《满觉陇担桂》诗中“桂花蒸过花信动,桂花开遍满觉陇,卖花人试卖花声,一路桂花香进城”的情景。

    3、虎跑梦泉

    (Dreaming of tiger spring at hupao valley) 虎跑梦泉位于西湖之南,大慈山定慧禅寺内。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传说唐代高僧性空住在这里,后来因水源短缺,准备迁走。有一天,他在梦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翠岩做穴,石壁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 诗云:

    定慧禅寺少云烟,南岳双虎跑翠岩。 移来纯净童子水,沏出清茶杯中甘; 弘一法师行古道,济公和尚济世癫; 溪流叮咚花间醉,虎跑梦泉水清涟。 在大慈山西山岙。以虎跑泉为主景,包括原虎跑建筑群落、山林泉池和新辟庭院、雕塑及李叔同纪念馆等设施,为西湖一处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林泉特色的胜景。虎跑泉在大慈山旧定慧禅院(虎跑寺)内,地质学上属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质优良,其形成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虎跑泉与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大井,并称杭州五大“圣水”。更因虎跑泉水质特别纯净,世人将虎跑泉与龙井茶叶誉为“西湖双绝”。虎跑泉水表面张力大,水高出杯口3毫米而不泄溢,可供游人用钱币试水取乐。1980年以前,原虎跑寺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有纵横两座庙堂,南北向为老定慧寺,东西向为虎跑寺。两寺均为三进三级前、中、后殿,各有一套完整佛像。50年代初,虎跑寺头山门为三开间,一门两屋,进门左右为哼哈二将佛像。山门后空地有宋代石经幢二座,分布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经幢与寺内苏东坡游虎跑诗刻,明代璐王《兰花诗》画碑,五百罗汉线刻石像,罗汉亭、济公塔院,先后被毁坏或拆除。1981—1983年,分两期全面整修和改建,在原虎跑寺三大殿后祖师殿基地椤严塔高台上,新添长9米、高5米“梦虎”雕塑一组。塑像为唐代性空(即寰中)僧,双目微闭,手捻佛珠,安详侧卧,右侧塑有两虎作跑地作穴状。山石上篆刻“梦虎”二字,为顾廷龙书。雕刻形象地表达虎跑泉乃是“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的神话传说。雕塑左后方崖壁上有沙孟海榜书“虎移泉脉”石刻。新建与整修的建筑有钟楼、罗汉亭(内置重新复制的五百罗汉线刻像)、济公殿、虎跑菜馆、济公塔院等。并在原虎跑寺中殿辟建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滴翠崖”上有李叔同墓塔。

    4、龙井问茶

    (Inquiring about tea at dragon well) 龙井,位于西湖西面竹茂林密的风篁岭上,有泉名龙井,附近有龙井村,龙井本名龙泓,又名龙湫、龙井。它和白鹤峰下慧禅寺内的虎跑泉,杭州植物园的玉泉在内被誉为杭州三大名泉。西湖龙井茶主要产于龙井村地带,龙井的茶不仅汇茶之色、香、味、形的四绝于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的五名于一体。而冠名的西湖龙井茶叶有狮、龙、云、虎、梅之别,以狮峰、龙井地之茶为最优,其中奥妙,唯有亲去龙井村品茗问茶方可悟出,因此就有了“龙井问茶”之趣说。龙井泉水清澈甘洌,龙井茶更负盛名,人们争先前来问询,构成了独特龙井茶文化。 诗云: 烟雨江南草木青, 诗画西湖古风凝。

    翁家岭上九溪水, 烟缠雾绕雀舌鸣; 狮峰山下十八涧, 云卷雨舒莲心轻。 扬眉做歌留后世, 叩问龙井一段情。 西湖新志》卷二:“龙井,在风篁岭巅,流泉活活,四时不绝。《资治通鉴》名龙井,《方舆纪要》曰龙湫,《图经》言本名龙泓。南宋乾道元年孝宗奉高宗,临幸是山,酌泉井上。咸淳五年潜说友篆刻‘龙井’二大字于石上。秦观作《龙井记》,米芾书,今有董其昌摹本存焉。元丰间往来山中者,秦、米而外,更有赵阅道、苏子瞻、子由、杨无为、黄山谷、廉宣仲诸公,一时推为极盛。清乾隆二十六年,兴复古迹,堂轩泉石,焕然鼎新。明年高宗临幸,题前堂额曰‘篁岭卷阿’,后堂额曰‘清虚静泰’,又题‘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八额,称‘龙井八景’。” 龙井有二,风篁岭前称里龙井,俗呼下龙井;过岭为外龙井,俗呼老龙井。今里龙井在龙井茶室(原龙井寺)内,为一圆形泉池。外龙井一说在岭上翁家山北坡,井圈上刻有“龙泉”、“葛洪遗迹”字样,井上半部为人工修砌的石壁,中腰有盘角,可站立人。盘角以下井主要部分系自然形成的石壁、石洞,井下状似一间小屋,面积约20至30平方米。一说为18棵御茶坡地后面,原胡公庙旁山崖边的一水池,石壁上今尚刻有“老龙井”三字。1950年后,龙井风景点多次整修,开辟汽车道路,拆除改建庙宇,开辟茶室、商店,供游人品茗、休息。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等古迹仍在。龙井茶,明代年间即为西湖风景区著名特产之一。龙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风气,元明间,人多以游龙井品茗为乐。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声誉益隆。1980年后,龙井村等产茶地先后开展茶乡游乐活动,举办西湖茶叶节,为游人当场炒制龙井新茶,直接销售。

    5、九溪烟树

    (Nine-creeks meandering throug a misty forest) 九溪烟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景点西湖之西的鸡冠垅下,其发源有二:一自龙井狮子峰,一自翁家山的杨梅岭,途中汇合了青湾、宏法、猪头、方家、佛石、云栖、百丈、唐家、小康九坞之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汇集了无数细流,上自龙井起蜿蜒曲折7公里入钱塘江,又称九溪十八涧。 这里的溪流、茶园、迷雾、青川,构成了这一景区的四大旅游特色,游人徒步行在高低不平的路径中,但见迷离的雾气似纱如缎地笼罩着山冈上翠绿的茶树,但听潺潺的溪流涧水流淌在垂兰吊藤的山脚岭根,如梦似幻,仿佛走在天庭的长街。 诗云:

    春蚕吐丝狮峰织,迷雾流烟扑面湿, 天光云影青川走,嫩芽翘舌茶花迟, 千沟万壑十八涧,重峦叠嶂落九溪; 一路欢歌入钱水,九溪烟树天下知。 泛指九溪十八涧一带。清《湖山便览》卷九:“《临安志》云:九溪在烟霞岭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流达龙井。按溪自岭下杨梅坞发源,西南流会青湾、宏法……以达徐村,以其九水合成,故谓之‘九溪’。”《西湖新志》卷二:“九溪所会支水九派,凡其末人溪处,皆号曰涧。会溪之口,只九数,当其穿绕林麓,并括细流,不知凡几,约而举之,乃以十八为数,言其倍于九也。” 民国36年(1947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两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发现古代冰川遗迹,认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第四纪时,杭州西湖尚为一片冰雪世界,当时下龙井是一处储水盘谷,承受大量冰雪,经九溪十八涧东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涧峻险地段。民国期间,九溪十八涧一带有二、三私家茶庄,卖茶水并供应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庄所备桌椅不多,春秋佳日,游客以涧边石块权充桌椅。1953~1959年,杭州市政建设部门在此筑水池,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用的水力发电站。整理九溪十八涧沿途山林环境,通车道路,修建登山步道与“望江亭”。1975年以后,园林部门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馆、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环境,疏浚泉池,筑水坝,架画桥,布蹬道,造亭子,扩大游览面积。

    6、吴山天风

    (Heaverly wind over Wu Hill) 春秋时期称吴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东南。山势绵亘起伏,伸入市区,左带钱塘江,右瞰西湖,由延绵的宝月、娥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等小山而成,山体伸延入市区,山高均不超过百米。当年渔民下海捕鱼后在此亮晒网,称晾网山; 春秋 时为吴西边界,故名吴山;还有说伍子胥的缘故,讹伍为吴,因此山有子胥祠,遂称胥山;五代吴越中时山上有城隍庙,亦称城隍山;唐时多称青山。 诗云: 烟雨江南群山峨,诗话西湖旧事多,

    褒贬难论伍子婿,恩怨情愁西施祸; 感花岩上桃花错,十二峰峦费揣摩, 茶楼酒肆城隍庙,冷面寒铁周新坐; 荒草萋萋宋遗址,大日如来至尊佛, 一盏龙井香茶问,五千年来如穿梭。 今通称吴山,为杭州名胜。山巅“江湖汇观亭”前楹联沿用明人徐文长题辞, 点明了“吴山天风”的意境。 那楹联是: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泛指吴山范围内的名胜古迹。景名取意于元代萨都剌(天锡)《偕卞敬之游吴山驼峰紫阳洞》诗:“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与近代秋瑾烈士(登吴山》诗:“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吴山山峦丘壑间多古树、井泉、岩石、洞窟,尤以庙宇众多著称,《儒林外史》等名著中,均有对吴山的描述。吴山上,四时八节,游人往来,摊肆买卖,有如一幅杭州民俗风情图。民国前吴山颇为热闹,自火车站、新市场相继出现后, 日渐冷落,山上风情则变化不多。今吴山犹存的古迹尚有历代兴建开辟的伍公庙、瑞石洞、感花岩、宝成寺,“第一山”摩崖石刻、麻曷葛刺造像及民国初的“云山万古”刻石等。1958年拆除部分庙宇,开辟登山车道。1963年改建太岁庙为“极目阁”、“茗香楼”,作为外宾接待休憩场所;改建药王庙为大众化茶室、评书场。添植大批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修整“茗香楼”前有800年树龄的“宋樟”。辟建“十二生肖石”附近空地为花坛,四周加铺草坪。 1971-1987年间,新建“江湖汇观亭”,翻建宝成寺,整理麻曷葛刺等造像、刻石。原药王庙改建的茶室再改建为“吴山先贤堂”,展出历代先贤蜡像与彩色塑像、画像。铺设登山与山间游步道,补栽以香樟为主的常绿阔叶树,改善绿化环境。

    7、阮墩环碧

    (Ruangong is let submerged in green) 阮墩是位于西湖中一座绿色小岛,阮元,清代著名学者。为纪念他对浙江文化发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的功绩,命名该岛为“阮公墩”, 远望去如碧玉环绕,世人称之阮墩环碧。 诗云: 绿树花丛藏竹舍,碧水晴天托祥云,

    数只丹鹤柴扉落,水墨丹青长诗吟; 修书圈史浩如烟,名誉天下抗英顽, 后世自有功德论,阮墩环碧青万年。 在西湖外湖中,位于湖心亭西,阮公墩为湖中三岛之一。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因地势低平,土质松软,180余年间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民国23年(1934年),杭州市童子军理事会曾一度辟为童子军营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 ,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客土1000余吨,开始建“环碧小筑”。“环碧小筑”建筑,采取竹结构茅舍形式,以轻型钢骨作屋架,利用盘根错节的表土层,无需打椿,建筑体量适中,给人以轻巧、简捷、淡雅、朴素之感。全岛布局:岛中心为一片林间空地,偏西北由厅堂、曲廊、矮篱、柴门组成院落。东南岸边为船埠,东北部岸边置一用杉树皮结顶、棕榈作柱的圆亭,取名“忆芸”(是纪念阮元的意思)。 堂名“云水居”,堂内挂有“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荫里;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一联,为阮元所作。小小岛屿漂浮于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丛中,犹如碧玉盘中一颗晶莹翡翠。“阮墩环碧”景名由此而来。整个环境,远山近水,开阔明朗,清逸幽静。阮墩环碧庭园设计获1985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1982年建成,开放初期辟作湖上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8、黄龙吐翠

    (Yellow dragon cave pressed in green) 在杭州栖霞岭北麓的曙光路,护国仁王寺遗址处,顺山路步行至茂林修竹深处,就可看到隐藏着道教洞天福地的黄龙洞古迹。南宋以来这里作为西湖上五大祀龙点之一而享有盛名,清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山积翠》一景即指此。一九八五年,杭州西湖管区将集宗教文化、人文文化与寺观园林景观为一体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冠名黄龙吐翠。 诗云: 栖霞岭幽泛紫烟,

    方竹婆娑立万竿, 洞天福地两相悦, 黄龙吐翠看水贪。 在栖霞岭后扫帚坞,即黄龙洞。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龙积翠”一目,“黄龙吐翠”景名脱胎于此,用一“吐”字,突出贴泉池巉崖间龙口喷水,珠帘倒挂的特有情景。黄龙洞在宋、元、明、清代皆为佛教胜地,民国初期改为道观。此处前为庭园,后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与人工建设为一体,为期上雅幽园林之一。黄龙洞现存的格局及主要建筑、山石、水池,均系民国11年(1922年)广东道教会徒众出资修葺。是年,黄龙洞住持卢小嘉还俗,将洞产转售于广东道教会。黄龙洞的假山,全部用浑重的黄沙石依天然山势叠成,为西湖假山洞景中规模最大者。假山半腰系人工砌成的山洞,称“黄龙古洞”,内奉石刻黄龙祖师像。山顶为“卧云洞”,常有雾气弥漫。泉池旁一块玲珑山石,正面刻“有龙则灵”,背面刻“水不在深”。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龙洞破坏严重,雕塑被毁,龙头与部分年久失修的住房及木结构曲廊遭拆除,又因开挖防空洞,截断了龙口吐水的水源。1978年后,杭州市园林管理局整修头殿、大殿、侧殿,并在大面积封闭的山墙上,置9个神态各异的云龙花饰漏窗,将大门两旁山墙改为黄色龙墙。重塑龙头,断流的泉水代之以自来水,恢复黄龙吐水景观。重修水池旁“鹤止”、“香雪”二亭及部分曲廊。新建“翠云亭”和山岗的“翠霭亭”。又利用原香客住房的院落基地,辟建“方竹园”,种植方竹、凤尾竹、紫竹、罗汉竹等观赏竹。

    9、玉皇飞云

    ( Clouds surrying over Yuhuang Hill) 玉皇山位于西湖之南,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二百三十九米,五代时吴越王钱氏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于此供奉,始有“育王山”之称。明代创建福星观,尊祀玉皇大帝,位于玉皇山顶,原名玉皇宫,后改建为庭院。育王随之更名玉皇山。 山上遗存有天池、白玉蟾井等古迹,山腰有八仙聚会之所---紫来洞。每当风起云涌之时,伫立山巅凌空突兀的登云阁上,衬以蓝天白云,四周山姿雄峻巍峨,耳畔但闻习习之声,时有云雾扑面而来,飞渡而去,顿觉湖山空阔,江天浩淼。 诗云:

    钱王功业后世荫, 阿育佛法扬善心, 飞龙洞中升气紫, 玉皇山巅揽飞云。 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钱塘江,东接凤凰山,西连南屏、大慈诸山。山体挺拔高耸,山顶常有云雾飞绕,因以名景。玉皇山在南朝梁时已有佛寺,五代吴越国时经全面开发,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开通山东麓慈云岭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云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庙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庙改为道教官观,山顶福星观及慈云宫在清代极为兴盛。民国时期续有开拓。全山自然、人文景观荟萃,《玉皇山志》载有“倚亭望仙”等玉皇山六十四景景目。山上建筑分布于山顶与山东麓慈云岭一带,建筑面积约2110平方米。1956年,山顶及慈云岭、紫来洞的建筑物均加整修。1978年,新辟长4.23公里玉皇山游览车道,并整修全山建筑。福星观改建为一座大院套小院、高低错落的庭苑。中部正厅(原玉皇宫)正面壁上嵌设玉龙木刻浮雕,四周陈列星象石碑,两廊为介绍有关天文科学知识的橱窗。原南天门改为进厅,墙上嵌刻“玉皇山”金色三字,厅壁绘制巨幅《群仙极乐图》彩色壁画。 新建“登云阁”,游人可由螺旋转梯登阁远眺。修建福星观素菜馆,餐厅内壁绘有西湖神话故事玉龙、金凤与群仙共舞的大型壁画。山顶配套设施的厨房、宿舍、贮藏室、厕所,隐设于地下层。山南坡与紫来洞,新建水池、泵房,引自来水至山顶,结束山顶用水靠雨水汇集的历史。整理“天一池”庭院与慈云岭敞厅。调整紫来洞前花木,补植香樟、樱花、桂花、紫薇等观赏花木。改建飞云茶室,在此品茗赏景,可睹晨雾舒展或宿雨初晴时的烟雾轻飘,乱云飞渡,之江三折和六和塔雄姿,忽隐忽现。

    10、宝石流霞

    (Precious ston hill floating in rosy cloud) 在宝石(保俶)山。宝石山为西湖北岸屏障,山体属火成岩,石色赭红,日光映照,如流霞纷披,景名意出于此。宝石山巅为观赏西湖全景胜地之一,多有历代名胜古迹留存,著名的有保俶塔、屯霞石、落星石、秦皇缆船石、来凤亭、初阳台、川正洞、蹬开岭等。 西湖北岸的葛岭、宝石山自成一体,景色奇特。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矿物质,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霞缤纷,尤其是朝阳或落日霞光洒沐之时,保俶清秀,披着霞光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奕奕生辉。因而被称为“宝石流霞”。 诗云: 保俶清秀草木深,

    汲取日月精华魂, 葛洪抱朴炼仙药,宝石流霞满乾坤。 西湖的南北西都处于山岭的包围之中,群山峻岭环绕着美丽的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星捧月一样,捧着西湖这颗江南明珠。山体的高度虽然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它们的山体均由侏罗系凝灰岩构成。凝灰岩是火山凝灰岩简称。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粒径小于2毫米的晶屑、岩屑及玻屑组成。碎屑物质小于50%,分选很差,填隙物是更细的火山微尘。质软多孔隙。这里是玻屑凝灰岩凝灰岩,晶屑以石英、长石及含三价铁较高的二氧化硅矿物组成。玻屑含量3-8%,凝灰质胶结,块状构造,岩石坚硬,厚层-巨厚层状,呈现玻璃质有赭红色的玛瑙光泽。产生于距离火山口较远地带。 葛岭、宝石山为西湖北屏,从断桥、白堤北望,它们仿佛是一件放大的水石盆景。登上葛岭 、宝石山,则南望平湖,水天荡漾;北瞰万亩平畴,楼栋鳞次栉比;东则街衢商埠,市面廛充满省活力;西有青嶂千叠,一派苍翠遥接晴空。 宝石山东巅,保俶塔巍然挺秀。好那窈窕、高耸的外形,与好的美人别称十分相合。这位“美人”诞生于北宋初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直到明代重建时,依然保持这种与六和塔斯、雷峰塔并无太大差异的结构。现在的砖砌实心式样,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容颜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物。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西湖的IP形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哪里的衣服好看又便宜(杭州本地人在哪买衣服)

    杭州低碳科技馆观后感(杭州低碳科技馆观后感500字)

    杭州小区生态景观设计价格(杭州小区生态景观设计价格多少)

    格斗手游排行榜前十名(格斗手游排行榜)

    广州餐饮品牌设计机构(广州餐饮品牌设计机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