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发布时间:2023-04-17 18:15:2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04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一、bp代表什么呀

    BP神经网络 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一种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全称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

    如图所示拓扑结构的单隐层前馈网络,一般称为三层前馈网或三层感知器,即:输入层、中间层(也称隐层)和输出层。它的特点是:各层神经元仅与相邻层神经元之间相互全连接,同层内神经元之间无连接,各层神经元之间无反馈连接,够成具有层次结构的前馈型神经网络系统。单计算层前馈神经网络只能求解线性可分问题,能够求解非线性问题的网络必须是具有隐层的多层神经网络。

    在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找到隐层的连接权值调整问题的有效算法。直到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求解非线性连续函数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权重调整问题。

    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即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或者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时,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修正各层权值,向隐层、输入层逐层反传。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各层权值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此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

    思维学普遍认为,人类大脑的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观)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基本方式。

    逻辑性的思维是指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它先将信息化成概念,并用符号表示,然后,根据符号运算按串行模式进行逻辑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串行的指令,让计算机执行。然而,直观性的思维是将分布式存储的信息综合起来,结果是忽然间产生想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之点在于以下两点:1.信息是通过神经元上的兴奋模式分布储在网络上;2.信息处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同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完成的。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的特点。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原型研究。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脑科学、病理学等生物科学方面研究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物原型结构及其功能机理。

    (2)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识模型、物理化学模型、数学模型等。

    (3)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作具体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计算机馍拟或准备制作硬件,包括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也称为技术模型研究。

    (4)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系统。在网络模型与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组成实际的应用系统,例如,完成某种信号处理或模式识别的功能、构作专家系统、制成机器人等等。

    纵观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人类在征服宇宙空间、基本粒子,生命起源等科学技术领域的进程中历经了崎岖不平的道路。我们也会看到,探索人脑功能和神经网络的研究将伴随着重重困难的克服而日新月异。

    【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手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

    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象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

    “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人类能否制作模拟人脑的人工神经元?”

    多少年以来,人们从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哲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学、组织协同学等各个角度企图认识并解答上述问题。在寻找上述问题答案的研究过程中,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称之为“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这些领域互相结合、相互渗透并相互推动。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又从各自学科的兴趣与特色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研究神经网络的目的在于探索人脑加工、储存和搜索信息的机制,弄清人脑功能的机理,建立人类认知过程的微结构理论。

    生物学、医学、脑科学专家试图通过神经网络的研究推动脑科学向定量、精确和理论化体系发展,同时也寄希望于临床医学的新突破;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家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寻求新的途径以解决目前不能解决或解决起来有极大困难的大量问题,构造更加逼近人脑功能的新一代计算机。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联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每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大量神经元组合产生的系统行为却非常复杂。

    人工神经网络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但并非生物系统的逼真描述,只是某种模仿、简化和抽象。

    与数字计算机比较,人工神经网络在构成原理和功能特点等方面更加接近人脑,它不是按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执行运算,而是能够自身适应环境、总结规律、完成某种运算、识别或过程控制。

    人工神经元的研究起源于脑神经元学说。19世纪末,在生物、生理学领域,Waldeger等人创建了神经元学说。人们认识到复杂的神经系统是由数目繁多的神经元组合而成。大脑皮层包括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元,每立方毫米约有数万个,它们互相联结形成神经网络,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内,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运动神经发出控制信息,以此来实现机体与内外环境的联系,协调全身的各种机能活动。

    神经元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包括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是神经细胞的形态比较特殊,具有许多突起,因此又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树突是作为引入输入信号的突起,而轴突是作为输出端的突起,它只有一个。

    树突是细胞体的延伸部分,它由细胞体发出后逐渐变细,全长各部位都可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相互联系,形成所谓“突触”。在突触处两神经元并未连通,它只是发生信息传递功能的结合部,联系界面之间间隙约为(15~50)×10米。突触可分为兴奋性与抑制性两种类型,它相应于神经元之间耦合的极性。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正常,最高可达10个。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极性有所不同,并且都可调整、基于这一特性,人脑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利用大量神经元相互联接组成人工神经网络可显示出人的大脑的某些特征。下面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与通用的计算机工作特点来对比一下:

    若从速度的角度出发,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要远低于计算机,前者为毫秒量级,而后者的频率往往可达几百兆赫。但是,由于人脑是一个大规模并行与串行组合处理系统,因而,在许多问题上可以作出快速判断、决策和处理,其速度则远高于串行结构的普通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模仿人脑,具有并行处理特征,可以大大提高工作速度。

    人脑存贮信息的特点为利用突触效能的变化来调整存贮内容,也即信息存贮在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分布上,存贮区与计算机区合为一体。虽然人脑每日有大量神经细胞死亡 (平均每小时约一千个),但不影响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

    普通计算机是具有相互独立的存贮器和运算器,知识存贮与数据运算互不相关,只有通过人编出的程序使之沟通,这种沟通不能超越程序编制者的预想。元器件的局部损坏及程序中的微小错误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失常。

    人类大脑有很强的自适应与自组织特性,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可以开发许多各具特色的活动功能。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聋哑人善于运用手势;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以表现出非凡的运动技巧等等。

    普通计算机的功能取决于程序中给出的知识和能力。显然,对于智能活动要通过总结编制程序将十分困难。

    人工神经网络也具有初步的自适应与自组织能力。在学习或训练过程中改变突触权重值,以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一网络因学习方式及内容不同可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系统,可以发展知识,以致超过设计者原有的知识水平。通常,它的学习训练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监督或称有导师的学习,这时利用给定的样本标准进行分类或模仿;另一种是无监督学习或称无为导师学习,这时,只规定学习方式或某些规则,则具体的学习内容随系统所处环境 (即输入信号情况)而异,系统可以自动发现环境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更近似人脑的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的研究工作应追溯至本世纪40年代。下面以时间顺序,以著名的人物或某一方面突出的研究成果为线索,简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1943年,心理学家W·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在分析、总结神经元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沿用至今,并且直接影响着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因而,他们两人可称为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先驱。

    1945年冯·诺依曼领导的设计小组试制成功存储程序式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1948年,他在研究工作中比较了人脑结构与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根本区别,提出了以简单神经元构成的再生自动机网络结构。但是,由于指令存储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迫使他放弃了神经网络研究的新途径,继续投身于指令存储式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并在此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冯·诺依曼的名字是与普通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也是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

    50年代末,F·Rosenblatt设计制作了“感知机”,它是一种多层的神经网络。这项工作首次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从理论探讨付诸工程实践。当时,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仿效制作感知机,分别应用于文字识别、声音识别、声纳信号识别以及学习记忆问题的研究。然而,这次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高潮未能持续很久,许多人陆续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当时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处于全盛时期,许多人误以为数字计算机可以解决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方面的一切问题,使感知机的工作得不到重视;其次,当时的电子技术工艺水平比较落后,主要的元件是电子管或晶体管,利用它们制作的神经网络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要制作在规模上与真实的神经网络相似是完全不可能的;另外,在1968年一本名为《感知机》的著作中指出线性感知机功能是有限的,它不能解决如异感这样的基本问题,而且多层网络还不能找到有效的计算方法,这些论点促使大批研究人员对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前景失去信心。60年代末期,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入了低潮。

    另外,在60年代初期,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网络,这是一种连续取值的线性加权求和阈值网络。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非线性多层自适应网络。当时,这些工作虽未标出神经网络的名称,而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随着人们对感知机兴趣的衰退,神经网络的研究沉寂了相当长的时间。80年代初期,模拟与数字混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完全付诸实用化,此外,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在若干应用领域遇到困难。这一背景预示,向人工神经网络寻求出路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于1982年和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两篇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重新认识到神经网络的威力以及付诸应用的现实性。随即,一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围绕着 Hopfield提出的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工作,形成了80年代中期以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热潮。

    二、BP神经网络的梳理

    BP神经网络被称为“深度学习之旅的开端”,是神经网络的入门算法。

    各种高大上的神经网络都是基于BP网络出发的,最基础的原理都是由BP网络而来 [1] ,另外由于BP神经网络结构简单,算法经典, 是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全称是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发展部分背景如下 [2] :

    为解决非线性问题,BP神经网络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BP神经网络?稍微专业点的解释要怎么说呢?

    很喜欢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一文对算法原理的解释,语言活泼,案例简单,由浅入深。

    文中提到所谓的 AI 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处理处理技术,它的强大来自于两方面:1.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海量数据信息;2.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的快速发展。AI 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只是在算法上更为复杂 [3] 。

    我们从上面的定义出发来解释BP神经网络的原理。

    BP神经网络整个网络结构包含了:一层输入层,一到多层隐藏层,一层输出层。

    一般说L层神经网络,指的是有L个隐层,输入层和输出层都不计算在内的 [6] 。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学习过程由信号的 正向传播 和误差的 反向传播 两个过程组成。

    什么是信号的正向传播?顾名思义,就是结构图从左到右的运算过程。

    我们来看看结构图中每个小圆圈是怎么运作的。我们把小圈圈叫做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

    正向传播就是输入数据经过一层一层的神经元运算、输出的过程,最后一层输出值作为算法预测值y'。

    前面正向传播的时候我们提到权重w、偏置b,但我们并不知道权重w、偏置b的值应该是什么。关于最优参数的求解,我们在 线性回归 、 逻辑回归 两章中有了详细说明。大致来讲就是:

    BP神经网络全称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是什么?

    反向传播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寻找最优的参数组合,和上面的流程差不多,根据算法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损失函数L(y',y),来反方向地计算每一层的z、a、w、b的偏导数,从而更新参数。

    对反向传播而言,输入的内容是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输出的内容是对参数的更新,方向是从右往左,一层一层的更新每一层的参数。

    BP神经网络通过先正向传播,构建参数和输入值的关系,通过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反向传播修复权重;读入新数据再正向传播预测,再反向传播修正,...,通过多次循环达到最小损失值,此时构造的模型拥有最优的参数组合。

    以一个简单的BP神经网络为例,由3个输入层,2层隐藏层,每层2个神经元,1个输出层组成。

    【输入层】传入

    【第一层隐藏层】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函数处理后,输出 ;

    输出:

    【第二层隐藏层】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对于 神经元而言,传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

    输出:

    【输出层】

    对于输出层神经元而言,输入 ,加权求和加偏置激活函数处理后,输出 ,输出的是一个值

    第一次运行正向传播这个流程时随用随机参数就好,通过反向传播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在一开始对 设置一个随机的初始值。

    首先计算正向传播输出值 与实际值的损失 ,是一个数值。所谓反向是从右到左一步步来的,先回到 ,修正参数 。

    以此类推,通过对损失函数求偏导跟新参数 ,再跟新参数 。这时又回到了起点,新的数据传入又可以开始正向传播了。

    keras可以快速搭建神经网络,例如以下为输入层包含7129个结点,一层隐藏层,包含128个结点,一个输出层,是二分类模型。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的优化目标为loss,可以观察到loss的值在不断的优化。

    可以通过model.get_layer().get_weights()获得每一层训练后的参数结果。通过model.predict()预测新数据。

    至此,BP神经网络的整个运算流程已经过了一遍。之前提到BP神经网络是为解决非线性问题应运而生的,那么为什么BP神经网络可以解决非线性问题呢?

    还记得神经元里有一个激活函数的操作吗?神经网络通过激活函数的使用加入非线性因素。

    通过使用非线性的激活函数可以使神经网络随意逼近复杂函数,从而使BP神经网络既可以处理线性问题,也可以处理非线性问题。

    为什么激活函数的使用可以加入非线性因素 [7] ?

    其实逻辑回归算法可以看作只有一个神经元的单层神经网络,只对线性可分的数据进行分类。

    输入参数,加权求和,sigmoid作为激活函数计算后输出结果,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计算损失Loss,反向传播梯度下降求编导,获得最优参数。

    BP神经网络是比 Logistic Regression 复杂得多的模型,它的拟合能力很强,可以处理很多 Logistic Regression处理不了的数据,但是也更容易过拟合。

    具体用什么算法还是要看训练数据的情况,没有一种算法是使用所有情况的。

    常见的前馈神经网络有BP网络,RBF网络等。

    BP神经网络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好设计。

    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和单元数的选择尚无理论上的指导,一般是根据经验或者通过反复实验确定。

    但是BP神经网络简单、易行、计算量小、并行性强,目前仍是多层前向网络的首选算法。

    [1] 深度学习开端---BP神经网络: https://blog.csdn.net/Chile_Wang/article/details/100557010

    [2] BP神经网络发展历史: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998728

    [3] 最简单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432828/article/details/82192709

    [4]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https://blog.csdn.net/jinyuan7708/article/details/82466653

    [5] 神经网络中的 “隐藏层” 理解: https://blog.csdn.net/nanhuaibeian/article/details/100183000

    [6] AI学习笔记:神经元与神经网络: https://www.jianshu.com/p/65eb2fce0e9e

    [7]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区别: https://www.cnblogs.com/toone/p/8574294.html

    [8] BP神经网络是否优于logistic回归: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23925/answer/38460833

    三、反向传播算法 为什么 误差 那么定义

    自从40年代赫布(D.O.

    Hebb)提出的学习规则以来,人们相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算法。其中以在1986年Rumelhart等提出的误差反向传播法,即BP(error

    BackPropagation)法影响最为广泛。直到今天,BP算法仍然是自动控制上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有效算法。是用于多层神经网络训练的著名算法,有理论依据坚实、推导过程严谨、物理概念清楚、通用性强等优点。但是,人们在使用中发现BP算法存在收敛速度缓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等缺点。

    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

    1)正向传播:输入样本->输入层->各隐层(处理)->输出层

    注1:若输出层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教师信号)不符,则转入2)(误差反向传播过程)。

    2)误差反向传播:输出误差(某种形式)->隐层(逐层)->输入层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输出误差反传,将误差分摊给各层所有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进而修正各单元的权值(其过程,是一个权值调整的过程)。

    注2:权值调整的过程,也就是网络的学习训练过程(学习也就是这么的由来,权值调整)。

    1)初始化

    2)输入训练样本对,计算各层输出

    3)计算网络输出误差

    4)计算各层误差信号

    5)调整各层权值

    6)检查网络总误差是否达到精度要求

    满足,则训练结束;不满足,则返回步骤2。

    1)易形成局部极小(属贪婪算法,局部最优)而得不到全局最优;

    2)训练次数多使得学习效率低下,收敛速度慢(需做大量运算);

    3)隐节点的选取缺乏理论支持;

    4)训练时学习新样本有遗忘旧样本趋势。

    四、神经网络预测原理!

    Back Propagation 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即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中间层是内部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变换,根据信息变化能力的需求,中间层(隐含层)可以设计为单隐层或者多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到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完成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神经网络很多种,BP神经网络最常用。

    以上就是关于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神经内科医生排行榜(神经内科医生排行榜最新)

    神经外科医院排行榜(全国神经外科最好的医院排名)

    图神经网络论文推荐

    杭州单身公寓价格(杭州公寓新楼盘)

    信息检索关键词提取方法(信息检索关键词提取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