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中心景观设计(现代建筑中心景观设计方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现代建筑中心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谈谈你对: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的理解
析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设计之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源于道家学说;强调 “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组景和造景的手法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我国建筑界有几位建筑师能够从传统的园林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呢?
美国后现代的发言人詹克斯(Char旧s Jencks)说”中国园林的空间处理一如后现代派(其实反过来说才对!),不明显的、片断的、永远在变化的。同时,线条却利用成规,显得很肯定。他以中国园林之月亮门(拱门)为例门的两面空间布置没有肯定的意念,但是,其线条本身却是很肯定的,而目,是成规的做法。透过月亮门的洞,空间变化无穷(图1—1、1—2)。如此看来“后现代派”曾经从我们民族的园林中汲取了营养。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仿效和鼓吹国外的建筑思潮,应相信自己民族文化的 深厚内涵。众所周知,园林“室内”与 “室外”的定义比较随意,要“雅”不要“华,要“字 多于“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们不应只研究它的历史、它的结构,而要研究它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深度”、“层次”应怎么去做才有“对比”.“阴阳”是怎么样的一回事;什么时候用石头;哪里要用木头
房子与植物的关系;水面 怎么样利用;室内布置怎样才是 雅”。例如,中国古典园林配置植物时,往往以观形为主,取色.赏花.闻香.听音为辅。使得古园中林木屈曲突兀.盘结交错、连理交柯者比比皆是。同时;也注重季相与花期的变化;花木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即如,梅之独傲霜雪。竹之虚心有节、兰之幽谷清香’。孤植以观形、观叶.赏花为主;群植讲究搭配造景O
此外,各类花木的运用已形成了基本的法队如“堤湾宜柳、桃李成健栽梅绕屋、移付当窗 等等’这些设计手法已被现代建筑设计所应用(回2-1.2-2)。
中国江南园林是真正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最高峰时期所产生的一种综合艺术与生活的形体设计。它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包含环境设计.建筑、水池.桥梁、园艺、生态、雕塑.绘画和书法等种种知识,是把中华民族精神与大自然结合起来的综合设计,深受儒、道、佛、禅的影响。园林是文人、画家和艺区经营之所得,包含着深厚的哲理13。也就是说,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历史。
例如在杭州有一个小型住宅园林,屋宇处于西南(金),池塘处干北面(水),树木植于东面(木),入口面南(火),而小型半岛处干地的中部(土)。向南的人口,不但象征热情款待;而且避免开门时遇着寒冷的北风;向东的树,可以在一日之内得到最多的阳光;而且允许早上的阳光进人屋内。在下午;这些树又可以使居所得到遮荫,免受烈日直接照射。房舍属金;因为在商、周两代,青铜器代表财富。在土墙的时代,潮湿是一大灾害,因此,房舍向西就可以让西斜的阳光保持房舍的于爽。同时,落日也提醒你在一天辛苦工作之后要好好休息,对生活满足;对人类充满爱心,就像白纸一般纯洁。
冰冷的北风属于水。水亦是生命之源;使环境清爽,甚至育出食物(莲子.水田芥.及鱼类)。水也能防御,例如作护城河。建园林之后l自然想享受一下;最好的位置就是中央,但中央已被他水占有,于是设计师就造出一个半岛,让你站在园林中央。当然,这半岛是属土的。
再如,中国园林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让你决不能站在任何一个位置,可以尽窥园林全貌。园林的设计,通过诱导的方法,使你逐步发现分布各处的兴趣点。探寻”的路线包括一系列空间,通过“隔 和 引,逐一展现在你面前。20世纪视觉心理学家称这种方法为“视觉幻象”。要将别人注意力吸引到一幅图画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亡装待起来。将一块石头放入墙洞之后,不但会将观赏者的视线吸引到石头上面,更会造成一种深度。如果,石头背面还有一面墙,那么;深度就会更明显。后墙就如装盛的纸,而石头就像回画本身。假如要进一步增加深度,就可以在后墙的后面种一些树,并且让树枝从墙顶伸展出来 如果再在石头前后植上松树,就会在同一空间里造成更深更广的幻象。
这些处理手法,早已被现代建筑设计吸收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幸铭于 1982年设计的香山饭店,考虑到香山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也考虑到这里众多的历史文物,因此庙意设计成能够和这些多元环境和文化因素融合起来的特别形式。并且;既不生搬硬套使用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也不重复制造中国的仿古形式,而是把东西方建筑的精华结合起来。把西方现代建筑的结构和部分因素,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部分因素,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因素和空间布局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它自己特点的形式’。其中,影壁挖国洞后置石头的处理方法,虽打破了传统定式,但其中却贯穿着中国园林之精神。在建筑色彩处理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白色(抹灰墙面)、灰砖线脚j以灰、白两色为基本色调,是中国唐代建筑和江南民居、园林建筑的基本色调重视园林和绿化在建筑中的作用;借景入室的手法比比皆是,重复使用具有中国园林传统符号特征的形式 方和圆,以此突出民族性。为我们探索民族风格,提供了借鉴。
1990年,贝幸铭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其入D处的圆洞门,也具有中国园林月亮门之韵味(图3-1、3-2)。2001年落成的;由贝建中和贝礼中兄弟联手设计的中国银行总行大厦里,人们看到富于创意的中国园林、宽敞的空间和明晰的线条。尤其是中庭内的园林,通过略微简化的形式,山水草木所表现的大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富有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传统的中国园林是大自然的艺术再现;在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中;贝氏建筑事务所旨在实现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民用建筑之间的融会;而中庭花园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除了水池和山石之外,花园的其他地方都是两边对称的;给人以踏实可靠又风趣活泼的感觉。顾客境蜒穿过中庭时,可以在每个拐弯处,从新的视角看到不同的景色。花园的中心是七组岩石,经过建筑师精心安置,使每块岩石彼此互相平衡,以期将岩石的雕塑效果发挥到最理想状态岩石的摆放并不对称,这样,人们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落在中央那块最主要的岩石上,而这块岩石本身就是石林的象征。每块重5-10吨的岩石,巧妙地置放在四条后张式大梁中的一条上。工程师在选用50m的大梁时;十分审慎,因为大梁的正下方就是2000座位、无立柱的礼堂,而大厦内部只有这个地方有足够的空间。 坚实牢固的岩石与岩石四周的柔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水深4.5m的池塘清澈见底;天窗的倒影在水中不断变化,给花园增添了立体感。水中游动的金鱼,既是幸运的象征,又增添了不少情趣和动感。花园中有一座15ffi高的毛竹构成的天然屏障。竹子产自杭州。巨竹矗立于花园中;日光穿过柔软的竹叶散射下来;成对的月窗给花园增添了层次和间隔,人们可以从四周的走道一窥中国园林之精华”(图4—1-4—3)。
中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理论以及创作实践,不仅对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有丰富的园林植物种类;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自然朴实的美学特征。当前,它不仅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代建筑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晌。
二、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评价一座北京的现代建筑
微风习习的清晨,徜徉在北京大街小巷,映入人们视线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奇建筑沐浴在金色晨光之中:在奥运村,有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温馨“鸟巢”,其阳刚形象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在它对面,一座昵称“水立方”的水蓝色建筑呈现着冰晶状的亮丽身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片柔和温润;在人民大会堂西侧,一只巨大银白色椭圆型“蛋壳”,“漂浮”在“湖中”,以其迥异于周边建筑的设计风格,成为长安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CBD黄金地带,一幢“东倒西歪”,呈倒写“U”字型的高层建筑物巍然耸立……
这只是北京现代建筑的“冰山”一角……
抚今追昔,建国六十年来,作为北京城市形象的建筑沧桑更变,飞速追赶着西方现代建筑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二十世纪50年代,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建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共10座建筑。《人民日报》当时盛赞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更是直言 “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些在建国初期建成的“十大建筑”,成为当时古老北京的新地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又涌现出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车站等80年代“十大建筑”;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等90年代“十大建筑”。它们既是一座座北京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这些标志性建筑是这座城市的“年轮”,铺陈了古城北京3000多年中华历史的轨迹,既充满着帝王之大气,又充满着现代之时尚。
北京建筑市场已向国外开放了20多年。1983年竣工的长城饭店,是外国建筑师的早期代表作。这个巨型大厦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其主楼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成的三幢超高层建筑——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也都是由境外建筑师设计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面临着承办奥运会的重大历史机遇,北京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每年建设开复工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其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质量之好、水平之高,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首都城市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保留着中国古老建筑风韵的同时,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吸取着国外建筑师的优秀理念、技术和工艺。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时,比赛场馆的建筑基本都由我国自行承担。而18年后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许多全球知名的建筑师,和中国同行携手,建造了不少特色鲜明的优秀建筑,令我们的城市为之添彩。对于这些造型独特到摄人心魄的新型现代建筑,人们或许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北京成为一个胸襟博大的、具有丰富多样性的“世界建筑博物馆”。
在奥运场馆建筑中,鸟巢和水立方无疑最具有代表性。
被称为“鸟巢”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由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共同设计。建筑形式和网状结构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晰、自然、纯净、硬朗,顶部网状的结构采用了车轮辐条受力的原理,其完全独立的结构,可以抵抗水平的温度变形、风荷载和地震力。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在建的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与“鸟巢”相映衬的是作为国家游泳中心的“水立方”。设计者是澳大利亚建筑师马克•巴特勒与中国建筑师赵小钧。这座新颖别致、美轮美奂的建筑,是世界上第一个尝试膜结构体系的建筑。其外形仿佛一个蓝色的水盒子,墙面则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整体建筑由3000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气枕组成,堪称世界之最。湛蓝的屋顶围墙,与清澈见底的池水相得益彰,如梦如幻的水立方,把人吸引,令人向往,将奥林匹克的竞技场升华为世人心目中的水上乐园。白天,淡蓝色的“外衣”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如诗如画;夜晚,华灯闪耀气泡流光溢彩,魅力无穷。它无疑是百年奥运建筑史上的经典,也将是北京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 “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鸟巢”与“水立方”分列北京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取“天圆地方”之意,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在文化场馆建筑中,当首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新址。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壳面506盏“蘑菇灯”散发出的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现代的国家大剧院与古老的紫禁城并肩而立,秉承传统与创新求变是建筑业永恒的论题。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中央电视台新址由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设计。两座主体大楼像“利剑”般直刺苍穹。外形建筑呈“Z”型,更是匠心独具,完全打破了现有的建筑常规。就此曾流传过一个笑话:新址在建设中,有市民打电话给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说:“中央电视台新楼盖歪了,马上要倒塌,快来人看看吧”。这是继美国五角大楼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办公楼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在建的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英国《独立报》“可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的50项发明”。
在交通建筑中,则非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莫属。
作为2008年奥运会配套工程的新航站楼,由英国建筑师福斯特勋爵设计。是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新航站楼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候机楼的4倍。新航站楼颜色设计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和黄色,外形像一条巨龙;为体现辉煌的中华文明,楼内还建了十个各具民族特色的景观,题材取自于北京皇家建筑中的经典作品。新航站楼的建成,使首都国际机场得以跻身以旅客总量为标准评出的全球五大机场之一。入选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在建的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作为第二“阶梯”的一大批现代建筑,同样各有其特点。
坐落在东长安街延长线上的北京电视中心,以其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共享式中庭最为特色,198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紧急时刻还可作为避难层。楼层顶部800平方米的停机坪,供转播直升机使用。是具有首都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为目前北京最高的钢结构建筑。
中央广播电视塔位于西三环中路西侧,塔高386.5米,加避雷针总高405米,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六高塔。在这座多功能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中,有全北京最高的旋转餐厅(221米),有世界高塔中最大的露天了望平台。其夜景照明更是一绝,曾被评为“首都夜景照明”一等奖。在夜间,仰视中央电视塔,宛若一个大灯笼高挂在空中,璀璨夺目。
被称为北京最具魅力的现代化标志性观景旅游建筑的北京朝天轮落户于朝阳公园内。轮盘直径约198米,地面高度208米,其高度及规格在同类建筑中为世界之最。属大型可移动钢结构观景建筑,一次最多可同时搭载1920人。长达28米的轮轴可以使其使用寿命超过50年75万转。整座巨轮采用简洁的“A”型支架,除保证结构外观的美感之外,也将支架结构对乘客视野的阻碍减至最小。晴天时的远望距离可达几十公里。
说起于东大桥路东侧的世贸天阶,就不能不提及那方亚洲首第一、全球第二的电子梦幻天幕。长250米,宽30米的天幕,由曾获奥斯卡奖和四次艾美奖的好莱坞舞台大师Jeremy Railton设计。天幕虽然规模上稍逊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天幕,而其使用的先进技术则远远超越了拉斯维加斯天幕,堪称世界第一。动感灿烂的光影声效变幻莫测,令人如醉如痴,成为一座吸引人潮的世界级空中奇观。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品。荣获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北京十大最佳现代建筑”。
北京城内绝无仅有的低密度、人文艺术独栋、中式庭院写字楼是位于德胜门北侧的德胜尚城。在原有北京城市肌理上,把现代建筑元素和古代文化相融合,使它成为一座奢华而有品位的建筑,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 ND卓越奖”,成为亚洲唯一绿色生态社区的当代MOMA,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舒适性节能理念是其魅力所在。夏天不用开空调,冬天不用通暖气。入选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
除此之外,尚有不少新奇建筑值得一提。
为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兴建的中华世纪坛坐落在西长安街延长线上,其主体建筑由静止的回廊和旋转的坛面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旋转坛体。
位于白云路西侧的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精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着鲜明的现代感,整个建筑形象新颖明快。
重新改建的北京新南站,其功能完全超越了北京站和北京西站,是中国最现代化的车站,也是亚洲第一大站。其外形极具气派。
深处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展览温室,是世界单体温室面积最大的展览温室,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大手笔。
盘踞东四十条桥旁的新保利大厦,拥有高度、跨度位列世界第一的单层双向式柔索玻璃幕墙和国内最大的特式吊楼,其特有的壮丽设计,显现出超然气势。被业界誉为“传世之作”。
具有北京建筑“巨无霸”之称的东方广场,是全亚洲最大型的商业建筑群。因其创造了多项建设之最,备受世人瞩目。
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之间,长1700米、宽600余米的范围内传奇般地崛起了一条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群——金融街。
享有“北京第一高楼”美誉的国贸中心三期,与国贸一期、二期构成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以80层、330米高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采用纯混凝土结构的最高建筑是银泰中心,山水和绿化是项目的自然主题,灯笼是项目的文化主题,从而使银泰中心成为更加引人注目的建筑。
极简风格的极致代表建外SOHO,由20栋塔楼、4栋别墅、16条小街组成。是国内在MTV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楼盘,被称为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
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的香山饭店,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既符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又满足了现代旅游功能。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号称“业主不用到郊区就能度假”的是北京目前最大的纯民用建筑——富力城,其总建筑面积达140余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50%以上,光树种就有80多种。
走笔到此,颇有些感慨,京城有特色、地标性的现代建筑实在是美不胜收,难以穷尽,这里或许只是窥豹一斑罢了。试列出一些建筑名录,不妨备考:办公与商用建筑——华贸中心、环球贸易中心、金源燕莎、西环广场、立斯卡尔顿和万豪、财富中心、银泰中心、京城大厦、金地中心、中关村广场、大成国际、数码大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六佰本、万达广场、佳程广场、西奥中心等;民用建筑——世纪城、凤凰城、星河湾、珠江帝景、新城国际、棕榈泉等……
2008北京奥运在即,北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全球60亿人注目的焦点,北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让整个世界可以近距离观看的直观性。对于代表北京城市形象的所有老建筑和新建筑,大建筑和小建筑,都是一次针对世界的公开亮相……
一个城市需要激情,而这种激情更多的将来源于城市建设的线条与足迹。建筑是城市的脊梁,铸就着城市的力量,见证着城市的辉煌。我们已然欣喜地看到,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北京正在崛起。我们期待着,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在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中,北京城市的建筑不断创新和提升,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建筑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抒写出“宏大叙事”般的建筑史诗!
三、2、简述现代建筑的国际式风格
《城市景观美学: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在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景观美学已经成为我们亟待填补的学术空白。城市个性是城市景观美学的主要因素。先在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城市个性的社会属性。让自然回归城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植树率和大草坪,而是包括再造自然和保留荒野等多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景观美学/城市个性/原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积淀/再造自然/保留荒野
一、引言
196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在西方学界兴起。1966年罗纳德?赫普本(RonaldHepburn)发表其开拓之作《当代美学及其对自然美的忽略》,该文被认为对于环境美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在此文发表之前,“该主题在20世纪哲学美学中几乎不存在”[1]。2004年卡尔松(AllenCarson)和伯林特(ArnoldBerleant)合编的《自然环境的美学》(TheAestheticsofNaturalEnvironments)出版。国内学界对环境美学往往存在着一个误解,以为环境美学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环境的美学问题。2007年,卡尔松和伯林特合编的《人文环境的美学》(TheAestheticsofHumanEnvironments)出版,在该书“导言”中,编者明确指出:“在本册编辑的关于人文环境的审美欣赏的论文,是作为我们早些时候编辑的《自然环境的美学》的姊妹集出版的。”那么,为什么要出版该书呢?编者说,因为“环境研究已经很清楚,我们不大可能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现在地球表面已经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真正的荒野地区”[2]。
这里涉及的是环境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对环境概念的理解。和国内生态美学通常理解的环境不同,环境美学所说的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而非自然环境,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地球表面,绝大部分是人类改造过或是受到过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这些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城市、乡村、工厂、牧场等人类居住和活动地域所形成的独特景观。合乎逻辑的结论是,环境美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欣赏,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的审美欣赏。在人类居住和活动影响所及的人文环境中,城市环境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城市景观及其审美欣赏,值得引起我们特别关注,城市景观美学是人文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城市并非现代现象,而是与人类文明史相伴,“古代几大文明都有其代表性的伟大城市,但其主体并非城市,城市文明至多可说是被汪洋大海的农业文明包围的孤岛”[3],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迅速成为文明主体,城市不仅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被看作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城市化的程度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0世纪初期全世界约1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1975年这个数字达到37.8%,1995年达到45.3%,2006年约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203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60%[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普遍较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同之处在于,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城市化进程。“都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一种标志。在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约占70%~80%,即使那些非城市人口,也受着城市的强烈影响。今天,第三世界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都市化的过程。”[5]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辽阔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目前只有30%多一点,13亿人口中,有近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而中国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农民,最多也就1亿。此外,我国的人口数量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最高峰,有15亿左右,这就意味着在今后几十年内,我国会有10亿左右人口要从农村迁入城市。
这导致中国城市急剧膨胀,其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相继产生,其中有一个紧迫问题,因处于美学和城市理论等学科的交叉点而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城市外观的显著变化而需要我们致力于建设的城市景观美学,这已经成为我们当今学术研究中亟待填补的学术空白。根据笔者在CNKI学术期刊网和雅虎、百度等中文网页和雅虎英文网页检索的结果,以“城市景观美学”为题的相关论著尚不多见,这与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态势极不适应。随着中国社会摆脱普遍贫困化并经温饱社会步入小康社会之后,由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人们要求城市从宜居转向安居和乐居,从过去的功能型城市向着审美型城市转型,城市景观美学的重要价值日渐凸显,发展前景日趋广阔,其基本理论的探索和建构已经提上了当今中国美学建设的议事日程。
二、从实用走向审美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是人文环境的核心。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贯穿城市建设始终。从美学的观点看,如何评估城市环境本身,如何处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的吗?能否从对立达到和谐?这是城市景观美学必须考虑的基本理论前提。近年来国内生态环境恶化招致日益广泛的批评,从这样的现实语境出发,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往往致力于阐发老庄“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形成了一种渐趋定型化的观念,即所谓“自然本真化”,主张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从顺其自然始,到不要人为地加以干预终,结论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环境必定是有害的。
这种理解建立在对西方环境美学和生态学思想误解的基础上,与卡尔森和柏林特的观点也不吻合。就环境美学角度而言,人类的活动也参加了环境多样性的创造[2],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沉甸甸的麦穗、牧场上雪白的羊群、碧波荡漾的颐和园、北海公园的白塔,都是人类创造环境美的多样性的确证。甚至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人类所需要的东西,只有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谐。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既有漫长的文明史,又被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理想地区,因而具有特别的典范意义。美国学者杜博斯(ReneDubos)以法国为例阐述了这个问题:“法兰西岛大区的农业区域位于巴黎以北,人类从石器时代晚期就居住在这里,并给这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有人类居住之前,这个地区尽是森林和沼泽;若不是人类的到来,这里仍是一片蛮荒。在人类的影响下,这里已经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农田,经过改造的森林和河流、公园、园地、村庄与城镇。虽然历经战火及其他纷扰,该地区一直保持着生态上的多样性。同时,该地区也一直很富庶。从人类的角度看,该地区是越变越好的。较之一直让这个地区处于蛮荒状态,今天的一切对大多数人而言不仅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感觉上也更好。法兰西岛大区是揭示人与地球相互关系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人类能够深刻地改变地球的表面而又不破坏地球。事实上,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能够创造新的、持久的生态价值。”[6]
这段话对法国巴黎北部地区的生态学阐释,对城市景观美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包括理解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基本原则,可以调整和校正我们的相关误解:(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不是无所作为,不加干预,而是有时候必须深刻地改造大自然的蛮荒状态;(2)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需要设法而且也能够保持自然的生态多样性;(3)从有益于人类的角度看,人工改造后的自然能够明显优于蛮荒的自然,并且越变越好;(4)从审美的眼光来看,改造后的自然能够比蛮荒的自然更加赏心悦目,感觉上更好;(5)更重要的是,人类能够深刻地改变地球表面而又不破坏地球;(6)结论是,人类因创造了新的持久的生态价值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城市景观美学的视角,我们还可以再补充如下内容:(7)人类能够创造独特和持久的审美价值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8)既然在一个广袤的农业区域内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一个更小范围的城市区域内也能办到;(9)城市景观除了设法保持并能够做到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之外,还需要做到也能够保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
城市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当今城市建设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及其改变,无不和人类对于城市的理解息息相关。理解城市并不容易,因为城市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范畴,历时数千载,跨越东西方,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于城市的理解主要是功能性的,城市被认为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7]。城市被认为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密集的地区、工业和服务业高度聚集的结果、市场交换的中心[8],这些观点主要着眼于强调城市在居住、工作和交通等方面的实用功能,而城市乐居、宜游等方面的娱乐和审美功能则未能进入我们的视野。
存在决定意识,这种理解有其客观原因。从城市的历史发展来看,早期城市是王权政治的产物,城市功能主要是行政中心或军事重镇,巍峨壮丽的皇宫和高耸厚重的城墙,作为向我们打开着的大书,就是彼时彼地的人们理解城市功能的历史诠释。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城市以生产和交换为中心,20世纪中期以后的城市则迅速向着知识生产和信息集散中心的方向发展。曼彻斯特作为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大工业城市的先驱;底特律作为世界汽车工业之都盛极一时;纽约作为美国金融中心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大都市书写着人们对于城市功能的理解。
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是这样,在城市发展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匮乏,不管是技术水平的制约还是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都主要集中于城市的实用功能,即使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期,这种城市建设模式依然如此。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长期动荡与战乱之后,在一个社会氛围普遍激进的大规模建设时代里,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主要集中于实用功能,是不难理解的。根据普列汉诺夫的观察,革命对于同时代人的审美意识有着特殊的影响,内容取代形式,政治取代艺术,功利取代审美,成为革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9]。在中国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激进时代,妇女不打扮是一种时尚,新的审美观念尚未成型,历史传统的审美趣味受到激烈排斥,对于审美形式外观的任何追求都被认为是与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相关联的陈腐趣味,为革命所不容。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想要从审美的视角系统和深入地思考城市景观,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随着当今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筑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城市建设正在从实用功能越来越多地向审美功能提升。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
自然环境的观赏性建立在自然界生态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人文环境的观赏性则建立在人文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而城市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依存的,因为城市的基本特征在于,人类是在自然原生地貌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人文景观,城市中的自然与人文、原生景观与再造景观不可分割。由此决定了城市景观的基本特征在于,不同的城市应当有着自己的独特景观即审美的形式外观,由此构成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城市景观多样性有待于人们意识到城市的独特个性。现在中国的城市景观往往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因为许多城市使观赏者产生一种审美心理即“熟能生厌”,类似或雷同的审美对象反复地多次观赏,必然会使观赏者产生厌倦感,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求新求异求变,而当代中国的不少城市景观恰恰令人感到失望,往往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香港和纽约。现在国内许多城市斥巨资建设起来的城市广场、绿地、建筑,如出一辙,单调乏味,难以令人产生美感。
按照康德的观点,艺术与自然的第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艺术是人的创造物[10]。而城市从来就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作为人的创造物,经过了人的心灵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从早期较为简陋的小镇发展到今天的大都市,包括建筑、道路、桥梁、公园、广场在内的城市景观,早已不再停留于粗陋的实用阶段,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今中国城市中层出不穷的街心花园和城市雕塑,就是我们正在努力将城市艺术化的确证。艺术贵在独创,亦步亦趋的模仿和简单的复制是艺术的大忌,艺术的生命在于独特鲜明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很容易发现,威尼斯是水城,曼谷是佛教城,洛杉矶是电影城,世界许多著名城市都有强烈鲜明的个性,不同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艺术个性既包含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也包含了人文景观的多样性,两者的有机统一是构成城市景观美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此反观我国当代城市建设,在步履蹒跚追逐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省城模仿京城,地级市模仿省城,乡镇模仿县城,许多城市丧失了自己的宝贵个性而沦于平庸,难具迷人风采。
尽管城市景观是人工建造而成的,但一座城市的个性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却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赋予的,而是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包括城市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艺术传统等多种因素规定了城市个性。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也就是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尼斯因四面环海必须是水城,拉萨作为世界著名的高海拔城市只能是日光城,两座城市的自然风貌迥然不同,这是特定和先在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美国学者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在《地理学的性质》中使用了primitivelandscape一词,指人类进入之前某个地区的原生自然景观,是一个地区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具体解释为地球外部可见的、可触摸的表面,包括植被、裸露的土地、冰雪、水体[11],具体说来,原生自然景观的要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植被、水源、交通位置等,这些对于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以及人类的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决定着城市风貌外观。
城市必须在原生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造,这是不可选择和更改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城市的外观形态。重庆是山城,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道路或盘山蜿蜒而上,或由桥梁和隧道组成。坐落于华北平原的北京,数百年来的城市景观是平面展开的紫禁城、胡同,平坦笔直的东西长安街和一望无际的天际线,与重庆天然地形成了极大的差别。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江山之助”,《文心雕龙?物色》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缺,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里以屈原为例明确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直接作用,由于城市景观越来越成为一种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公共艺术,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讲,人类建造城市景观过程中,“江山之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在超过而且将远远超过诗歌、小说、电影等文艺创作。
和自然景观不同,由于城市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人类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城市景观有着强烈影响,即使是原生自然景观,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必须通过人类活动这个环节才能对城市发生作用。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工作和休息,决定了城市景观必然以人文景观为主导,主要部分包括住宅、写字楼、歌剧院、电影院、学校、医院、教堂等建筑物以及道路、桥梁、公园、交通工具和城市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如果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城市景观受到当地原生自然景观深刻的和强有力的制约而形成不同的城市风貌,天然地具有鲜明个性,那么,当今发达的科学技术使城市景观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能够贯彻和实施人们的主观意图,人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摆脱当地原生自然景观的束缚,很方便地推掉山丘,填平湖泊,使不同城市之间的雷同和复制变得更加便利。
这些变化了的条件对城市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约束自己的主观随意性,自觉增强对城市个性的把握和认识。先在的原生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城市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并在和其他城市的比较中彰显自身特色。重庆是著名山城,成都是内陆平原城市,广州是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在原生地理环境方面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及风貌外观的基本定位,理应从这些方面加以把握,努力寻求城市建筑、公路等人文景观与山水江河、平原大海等原生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谋求城市景观的进一步规划和发展。如果仅凭执政者的个人好恶搞政绩工程或面子工程,对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加以扭曲、阉割甚至背道而驰,将会给城市的未来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篇幅有限 资料来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4/06/4310958_220072904.shtml
另有:
《简约主义是什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03/23/4310958_200619349.shtml
《论欧式建筑的装饰性与审美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03/09/4310958_268989793.shtml
图片参考:
《看世界新增了哪些地标建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21/22/4310958_205516117.shtml
四、现代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原则研究
【摘要】以南阳市卧龙 文化 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广场的地方特色、文化主题和环境生态效益的提升几个方面的论述,分析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以便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能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对非物质性地域文化的关注,优化城市空间,进而综合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突显城市特色。
【关键词】现代 ;文化广场;设计原则
对于一个生活在卧龙岗下的南阳人来说,对卧龙文化广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武侯祠的入口空间,位于城市东西主干道卧龙路的西段。该道自武侯祠向西通向湖北老河口,向东则深入城市腹地。卧龙文化广场的建筑环境复杂,空间秩序紊乱。周边有烈士陵园、工厂及民宅等10余栋房屋;西部为卧龙岗岗头;北部为武侯祠。东南部的近代建筑又与历史文化环境格格不如,这些建筑与武侯祠的空间轴线毫无联系。另外,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经_的卧龙路的切削,岗地风貌破坏严重。
设计师以纷争了10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和“襄阳说”入手,将三国历史地图作为主控广场的要素,在设计中十分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塑造,广场的铺地图案采用三国历史地图,使人们平心静气地散步于广场之时能体味历史与文化的空间!并巧妙应用了河流、东海、百子同春、城市地名等文化主题,该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巧妙至极。因此,在南阳文化广场设计中要巧妙运用这些设计原素,使得设计方案大放异彩,脱颖而出。
一、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一)、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人们喜欢在相当舒适的天气下使用广场,气温比有阳光更为重要。还要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对于南阳这样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地方,显然需要建造能够提供休闲和旅游的广场,这也能充分利用卧龙岗这样的优越的地理环境,设计出具有自然特色的文化广场。
(二)、城市文化广场还应该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还应该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 民俗文化 ,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南阳卧龙文化广场紧紧围绕三国时期蛰伏南阳地区的诸葛亮做 文章 ;出师表、广场铺装中的历史疆界、历史地名、藏龙卧虎等景观的塑造均未出其文化尺度之右,也充分突出了南阳的地方社会特色。
二、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同时也是政治集会、商业、休闲等功能性比较突出的广场空间,顾名思义,它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广场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成为重要的内容。
卧龙文化广场在设计中十分注重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将“反映三国文化及诸葛亮”作为广场设计的主旨,从1000多年来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存在着“南阳说”和“襄阳说”的纷争之说入手,将三国历史地图作为主控广场的要素,将广场的铺地图案采用三国历史地图,使人们平心静气地散步于广场之时能体味历史与文化的空间!魏、蜀、吴之“三国”用不同的材料铺面给予分别。地图上的河流、海洋、城市等均成为丰富广场的构成要素。在水系源头采用圆形统合的设计,因为黄河、长江的源头同出一处,中华民族同族同源;“源”、同“圆”谐音。一股涌泉来自圆心,涌泉周边散布出自南阳西峡的恐龙蛋,以昭显中华大地为“龙之故乡”,还有诸葛亮的“卧龙”之寓。在节庆广场西部的硬地铺面中分别 种植 了柏树、栀树、桐树、桩树,象征南阳“四圣”谐音为“百子同春”,寓南阳沃土曾养育过“四圣”,而今更是人才辈出,是卧龙藏虎之地。
三、效益兼顾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文化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上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 方法 ,而且还应体现出 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一)、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文化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焦点。 它以其开放式的空间满足了人们进行交流、聚会、娱乐、休息、锻炼等多种综合性活动,对都市人性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被誉为“都市中的客厅”的作用。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
(二)、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公共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面。在进行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还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四、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可以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南阳市卧龙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结合自然、人文、居民、城市和现代文化广场设计基本原则,更好的展示了其多功能的特性,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创造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万敏. 乔景顺《以地域文化塑场所之魂——南阳卧龙文化广场创作有感》.华中建筑.2006年07期
[2] 当代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城市广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代建筑中心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