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湖泊周边景观设计方案(湖边景观设计平面图)

    发布时间:2023-03-07 05:59:4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59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湖泊周边景观设计方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湖泊周边景观设计方案(湖边景观设计平面图)

    一、浅谈景观规划设计10步骤?

    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不论大一还是大四,当你真正着手做景观设计时,是否依然感到一头雾水?熬夜苦思的东西总感觉平平无奇,亦或是创意大开的设计却无法亲自落实......不要着急,接下来,告诉大家景观规划设计十步骤,跟着步骤走,再也不用担心不知所措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景观规划设计10步骤!

    一、接受任务,实地踏勘,收集资料

    设计师与甲方爸爸自古以来就是“相爱相杀”的关系,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设计师朋友的话,你一定会被他的吐槽与抱怨声所淹没......可就算是这样,身为设计师(乙方)的你,第一步就要和你的业主(甲方)沟通啊~

    甲方通常会邀请一家或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而作为设计方的你,在与“甲方爸爸”初步接触时,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他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这样才能正确制定规划总原则。不然后面可就有你受的啦~

    一般业主会选派熟悉基地情况的人员,陪同总体规划师至基地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

    ①气候条件,包括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等;

    ②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

    ③基地内环境,包括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等

    二、初步的总体构思及修改

    到基地现场收集好资料后,要及时整理、归纳哟~不然遗忘了那些小细节的话,可能会酿成大错的。

    在着手进行总体规划构思之前,必须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设计招标书”。如果你一遍不够,就多看几遍,一定最终吃透设计任务书的“精髓”。

    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寓意相结合,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来要将草图与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相结合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体位置。经过这次修改,整个规划会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三、方案第二次修改,文本制作包装

    经过初次修改后的规划构思,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方案。这时你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通过与各方的交流沟通,提升整个方案的新意与活力。

    此时,你一定特别要注意两点:

    ① 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照搬其他方案,图纸质量粗糙,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

    ② 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当整个方案全部定下来后,就要进行图文的制作包装。将规划方案的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将规划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全景透视图、局部景点透视图,汇编成图纸部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文本。

    四、业主的信息反馈

    业主拿到方案文本后,一般会在较短时间内给予一个答复。答复中会提出一些调整意见:包括修改、添删项目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减,用地范围的变动等。

    对于业主的反馈信息,你可一定要认真听取呀!不然的话你可能会失去甲方的信任,甚至失去这个项目的设计任务。

    一般调整方案的工作量没有前面的工作量大,但千万不要小看它,以后的方案评审会以及施工图设计等,都是以调整方案为基础进行的。

    五、方案设计评审会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组,会集中一天或几天时间,召开专家评审(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除了各方面专家外,还有建设方领导,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项目设计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

    设计方的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结合项目的总体设计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总投资估算等诸多内容,向领导和专家们作一个全方位汇报,汇报要尽量透彻、直观、有针对性。汇报时,宜先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阐述清楚,再介绍设计布局和内容。设计内容的介绍,必须紧密结合先前阐述的设计原则,切不可造成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南辕北辙。

    方案评审会结束后几天,设计方会收到打印成文的专家组评审意见。设计负责人必须认真阅读,对每条意见都应该给一个明确答复,对于特别有意义的专家意见,要积极听取,立即落实到方案修改稿中。

    六、扩初设计评审会

    设计者结合专家组方案评审意见,进行深入的扩大初步设计(简称“扩初设计”)。 在扩初文本中,应该有更详细、更深入的总体规划平面、总体竖向设计平面、总体绿化设计平面、建筑小品的平/立/剖面(标注主要尺寸)。在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段,应该绘制详细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中,必须标明几个主要空间地面的标高(路面标高、地坪标高、室内地坪标高)、湖面标高(水面标高、池底标高)。

    在扩初文本中,还应该有详细的水、电气设计说明,如有较大的用电、用水设施,要绘制给排水、电气设计平面图。

    扩初设计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不会像方案评审会那样分散,而是比较集中,也更有针对性。设计负责人的发言要言简意赅,对症下药。根据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要介绍扩初文本中修改过的内容和措施。对于未能修改的地方,要充分说明理由,争取得到专家评委们的理解。同时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更形象生动、有表现力。

    一般情况下,经过方案设计评审会和扩初设计评审会后,总体规划平面和具体设计内容都能顺利通过评审,这就为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扩初设计越详细,施工图设计越省力。

    七、基地再次踏勘,施工图设计

    在步骤一中,我们谈到过基地的踏勘。这里所谈的基地的再次踏勘,至少有3点与前一次不同:

    1、参加人员的范围扩大。前一次是设计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这一次必须增加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专业的设计人员。

    2、踏勘深度的不同。前一次是粗勘,这一次是精勘。

    3、掌握最新、变化了的基地情况。前一次与这一次踏勘相隔较长一段时间,现场情况必定有所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对今后设计影响较大的变化因素加以研究,然后调整随后进行的施工图设计。

    现在,很多大工程以及市、区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都相当紧张。往往最后竣工期先确定,然后从后向前倒排施工进度。这就要求设计人员打破常规的出图程序,实行“先要先出图”的出图方式。一般来讲,在大型园林景观绿地的施工图设计中,施工方急需的图纸包括:①总平面放样定位图(俗称方格网图);②竖向设计图(俗称土方地形图);③一些主要的大剖面图;④土方平衡表(包含总进、出土方量);⑤水的总体上水、下水、管网布置图,主要材料表;⑥电的总平面布置图、系统图等。

    这些较早完成的图纸要做到两个结合:①各专业图纸之间要相互一致,自圆其说;②每一种专业图纸与今后陆续完成的图纸之间,要有准确的衔接和连续关系。

    除了上述的各种施工图外,还有各个单体建筑小品的设计,包括建筑、结构、水、电的各专业施工图设计。

    八、施工图预算编制

    严格来讲,施工图预算编制并不算是设计步骤之一,但它与工程项目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必要简述一下。

    施工图预算是以扩初设计中的概算为基础的。该预算涵盖了施工图中所有设计项目的工程费用。其中包括:土方地形工程总造价,建筑小品工程纵总价,道路、广场工程总造价,绿化工程总造价,水、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等。

    根据笔者的设计项目经验,施工图预算与最终工程决算往往有较大出入。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影响较大的有: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增减,工程建设周期的调整,工程范围内地质情况的变化,材料选用的变化等。施工图预算编制属于造价工程师的工作,但项目负责人脑中应该时刻有一个工程预算控制度,必要时及时与造价工程师联系、协商,尽量使施工预算能较准确地反映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状况。

    应该承认,某个工程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由投资控制所决定。作为项目负责人,有责任为业主着想,在客观上因地制宜,在主观上发挥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在设计环节中做到投资控制。要知道,整个工程项目建成后良好的景观效果,是在一定的资金保障下,优良设计与科学合理施工结合的体现。

    九、施工图交底

    业主拿到施工设计图纸后,会联系监理方、施工方对施工图进行看图和读图。看图属于总体上的把握,读图属于具体设计节点、详图的理解。

    之后,由业主牵头,组织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进行施工图设计交底会。在交底会上,业主、监理、施工各方提出看图后所发现的各专业的问题,各专业设计人员对口进行答疑。一般情况下,业主方的问题多涉及总体上的协调、衔接;监理方、施工方的问题常提及设计节点、大样的具体实施。双方侧重点不同。由于上述三方是有备而来,并且有些问题往往是施工中关键节点,因而设计方在交底会前要充分准备,在会上尽量结合设计图纸当场答复,现场不能回答的,回去考虑后尽快做出答复。

    十、设计师对施工的配合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环节对设计师、对工程项目本身相当重要。

    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施工周期的一再缩短,都要求设计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踏勘建设中的工地,解决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设计与施工相配合的问题。如有些重大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就已经相当紧迫,业主普遍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对这种工程,设计师更要勤下工地,结合现场客观地形、地质、地表情况,做出最合理、最迅捷的设计。

    俗话说,“三分设计,七分施工”。如何使“三分”的设计充分体现、融入到“七分”的施工中去,产生出“十分”的景观效果?这就是设计师施工配合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信经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景观规划设计10步骤也是有了一定的认识。欢迎登陆中达咨询,查询更多相关信息。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二、人工湿地引入现代景观设计?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工湿地引入现代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为了满足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环境要求的规划方案,俞孔坚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将人工湿地概念引入规划,不仅对于提高规划质量和个性,而且对于改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都有一定的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引入同时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态观念,提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资源,尊重自然的新的生活观念。

    俞孔坚说,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

    北京市区现有湖泊26个,总面积约600公顷,目前,这些湖泊多数已成为广大市民休息、游览、开展水上活动场所,有些还还是国内、国际著名旅游景点。此外,在北京周围,曾经还存在大量低地沼泽和稻田。这些河流、湖泊、沼泽和稻田,都属于湿地的范畴,它们对于改善北京总体环境质量发挥的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历史上海淀中关村的西北就是北京湖泊、沼泽最发育的地方。这里最有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或临湖而建,或就建在湖沼低丘之上。

    “人工湿地概念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俞教授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人工湿地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二是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等;三是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四是无脊椎或脊椎动物;五是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具有三个间接的重要作用:一是显著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植物的根、茎、叶);二是湿地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三是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俞孔坚称,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特点是: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产生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娱乐和教育。不足之处是:占地面积大;不精确的设计运行参数;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及对重要工艺动力学理解的缺乏;易受病虫害影响。人工湿地不仅可以用于城市和各种工业废水的二级处理,还可用于高级处理的精处理和对农田径流的处理,在有些情况下,人工湿地可能是唯一的适用技术。

    在俞教授的笔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有四大鲜明特色,包括:提出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模式、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交融、流通网络的设计和边界的营造。该方案是将生命科学园作为一个生命细胞来设计的,湿地系统的设计是本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关村生命高科技园规划大胆引入湿地的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以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是全园的环境基质,也是高科技园区所需要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所在。

    俞孔坚说,湿地生态系统的成败关键是水。规划的园区水系统包括6部分:(1)园区内各建筑组团产生的生活和实验室污水收集系统,位于地下;(2)位于园区西北的生活污水污水处理温室,收集的污水在这里进行2级处理;(3)环绕园区的线状湿地系统,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缓慢绕园一周后成为干净水源进入;(4)以湖泊水面、挺水植物群落为主的中央湿地;(5)屋顶和园内绿地在降雨情况下形成的径流直接进入湿地系统,在绿地需要灌溉季节,可以直接从湿地系统取水;(6)园区和外界的水交换系统,建园初期,中央湿地系统土壤渗漏量大,需要从园区外引进一定数量水用于维护湿地和绿地系统,冬季湿地生物活动低,处理的污水数量减少,需要向园区外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输出一定数量的污水。

    事实上,通过收集园内产生的生活废水和利用降雨,可以基本保持园内水量平衡。建园初期,由于湿地的湖、沟土壤渗漏较大,实际水量平衡偏差可能会比较大。为了减少渗漏,可以考虑用黏土等处理湖、沟底部。经过多年自然淤塞,土壤渗漏将逐渐降低并稳定在一定水平,通过园区湿地处理后节余一定数量的干净水是完全可能的。

    谈到人工湿地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时,俞孔坚说,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处理了污水的同时,种草养鱼,又可以用鲜花绿叶装饰环境,把清水活鱼还给自然,节约资源,是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尤其在中小城市和乡村缺少具有一定操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人员地条件下使用,十分技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三、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及原则

    在水系统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生存环境,恢复原有湿地植被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和国家濒危、稀有的植物,提升湿地科学价值;优化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合理规划旅游景点,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生态景观的美化,促进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融合与协调,将会仙岩溶湿地建设成为以湿地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为主体,水域面积广大、湿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优良、景观优美、层次感丰富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蕴涵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家及国际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桂林市的后花园。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先行、生态优先原则。按照先保护、后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优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功能。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由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的规划和论证,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3)在保证生态系统得到良好恢复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开发。按照以对湿地最小破坏获取最大经济价值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优先绿色生态产业,包括发展生态旅游和水生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

    4)坚持生态与景观相结合,合理布局。在恢复湿地原有植物种类、水生与湿生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种植试验,引进或改良湿地植物品种,并通过优化植被群落结构和实施植被功能分区,同时综合考虑与湿地周边农业生态布局、景观的协调,增加湿地植被层次感和观赏性,美化生态景观。

    5)科学性原则,即湿地的修复要遵循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为原则。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要综合考虑地质、地形、水文、土壤地球化学背景条件与湿地植物的适应性,即在充分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湿地水文、地质、土壤和生态特征差异,对水生、沼生、石生植物和经济作物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保证生态修复的成功实施。

    二、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方案

    会仙生物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周边石山生态治理、濒危湿地植物保护与培育、湿生与水生植物修复、植物布局与群落结构优化、生态景观构建、湿地植物的经济开发等多个方面。

    1.岩溶石漠化治理

    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具有强烈的岩溶地质背景。岩溶湿地内和湿地周边的补给区为典型的岩溶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与我国其他岩溶地区类似,岩溶石漠化现象比较典型。石漠化对湿地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节能力减弱,也影响了湿地生态景观,因此,对湿地石漠化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目前湿地汇水区内石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现状,拟实施以封山育林和以特色植物培育、推广种植为主体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具体办法是在湿地流域范围内,通过人工诱导下的植被恢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湿地区(含湿地外围水源补给区)实施封山育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湿地周边水源地的森林覆盖率,恢复湿地及周边植被,增加森林保水、蓄水和涵养水源能力,形成“绿色生态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径流过程,增加湿地枯水季节水资源量,改善生态系统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对湿地景点周边石山的治理,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种类的选择、群落结构布局,还应考虑与湿地景观、景点布局的协调和景观美学价值的开发。

    鉴于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岩溶石漠化的治理要采取先研究、试验,后推广的方式,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率。其中,岩溶湿地及湿地周边的岩溶石山,包括狮子山(生态研究基地)、马面、督龙、九头山、凤凰山、全洞等地的岩溶石山,为石漠化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拟在以人工诱导为主的封山育林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石山富钙、偏碱性、少水(干旱)和少土环境的特色植物(含石山名特优植物),辅以景观树种的种植和培育,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景观。

    2.湿地生态与景观的保护与修复

    湿地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的主体。会仙岩溶湿地水生植物与生态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必须与水系统修复相衔接,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优先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突出本地植物资源优势,综合考虑湿地植被的生态功能、景观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统一规划,在湿地原有水生植物分布现状和湿地植物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在湿地内建立湿地保护区,对水生植物进行保护性培育、结构优化,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景观,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1)湿地水生植物保护与修复

    初步规划在会仙岩溶湿地建立以睦洞湖、分水塘、督龙湖和清水江沿岸沼泽为核心、面积15000亩的岩溶湿地生态保护区。通过退耕还湿、退塘还湿,以及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协力合作,对野生水稻等国家保护植物、濒危水生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和培育;同时,对不同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开展系统的研究,依据湿地类型及其水土循环机制,按照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和生态功能进行分区(如设置湿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湿地经济植物开发区、湿地植被景观区、特色生态功能试验与示范区等),合理规划湿地植物布局,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景观的美化,恢复水生植被群落景观和湿地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功能与生态景观美化的结合。

    根据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地区原有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以及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功能定位,将湿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水生植物保护与恢复的种类各有侧重(表6-1)。

    表6-1 会仙岩溶湿地水生态修复功能分区及水生植物规划

    湿地植物的修复以科学为依据。首先在会仙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内建立水生生物保护与培育试验示范园,对湿地现有水生、湿生主要植物种类,如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铺地黍(Panicum repen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菰(Zizania caduciflora)、华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进行保护,尤其是对珍稀、濒危湿地植物,如中华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莼菜(移植)等,在进行重点保护的基础上,加以人工培育和栽培。

    湿地植物修复应尽量培育或恢复适应性强的本地湿地优势植物种类,突出湿地植物种群的本地特色,提高湿地植物的成活率;为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水生植被景观层次和丰富度,以及为满足特定的生态功能(如污水净化、景观美化)需求,在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内外其他具有良好生态功能或景观价值、科学价值的典型湿地植物进行适应性研究与培育,即研究其生态习性、生境,开展植物的培育与生态恢复的试验,以及生物生态功能的研究,为湿地全面生态与景观修复积累经验。对引进的物种实施严格的审核和评价,防止其过度繁殖挤压本地种类的生长空间,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不受外来物种的破坏和威胁。

    (2)湿地植物群落优化与生态景观构建

    根据湿地植物生态习性或生境条件趋同或植物群落共生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美化,合理规划湿生、挺水、沉水与浮水植物的种类构成与空间景观布局,形成湿地植物种类多样、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分异性强)的三维湿地生物群落景观。在旅游线路(尤其是水上线路)两旁或景观点附近的湿地植物的规划时坚持水上、水下协调,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协调搭配,突出景观层次感,尤其是种植或培育颜色鲜艳、观赏性强的植物;减少游客对单一植物景观的审美疲劳。

    在湿地生态景观(包括码头、旅游道路、景点等)的构建中,工程建设要与生态景观相协调,尽量采用自然岸线或采用模仿自然河岸、保持河岸“可渗透性”和自然属性的生态驳岸,使河岸与河滨水体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良好,创建有利于以湿生、水体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生长环境,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水体中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进而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基础。鉴于会仙岩溶湿地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地下水位高,落差小和流速较缓,建议以自然岸线和生物有机材料生态驳岸为主,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态和有利于岸栖植物的生长。具体方案如下:

    1)自然岸线:对湿地沿岸适当采用置石、叠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蚀。保持坡度自然舒缓、水流平缓、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自然的属性,保持水陆生态结构和生态边际效应,使生态功能健全稳定。

    2)生态驳岸:采用生物有机材料,如树桩、树枝插条、竹篱、草袋等可降解或可再生的材料辅助护坡,再通过植物生长后根系固着成岸。通过人为措施,重建或修复水陆生态结构后,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较自然,形成自然岸线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岸线坡度自然,略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水位落差较小,水流较平缓。

    对于4m以下高差、坡度70°以下、无急流水体的岸线,其生态驳岸建设也可以适当结合工程材料,如采用石材干砌、混凝土预制构件、耐水木料、金属沉箱等构筑高强度、多孔性的驳岸,基本保持自然岸线的通透性及水陆之间的水文联系,营造岸栖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水陆相结合的绿化种植,达到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按照湿地的自然地形条件,对湿地植物种类的空间分布进行优化、培育、恢复,形成陆生—湿生—水生生境、水陆交融、自然优美的带状植物群落景观结构。典型的湿地植被景观结构为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生境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的浅沼湿生植物群落,到湿地水体浅水挺水植物群落,再随着水渐深而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

    会仙岩溶湿地的陆生生境多为波状起伏的峰林平原与垄岗地貌,组成峰林的湿地外围岩溶石山是岩溶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岩溶湿地的特色,因此,采用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加以人工诱导,保护和培育包括名特优植(作)物在内、适合岩溶石山地区缺水少土、富钙、偏碱性环境,以灌木林为主的水源林和生态景观林;在湿地周边的丘陵垄岗,如冯家-陡门、督龙、睦洞、九头山一带,规划休闲度假观光型生态农业,即种植可自助采摘的水果、观赏性植物或花卉、农产品或经济作物,配合建设生态养殖场、垂钓区、修复历史文化古迹、建设科学文化教育基地等,为休闲度假、游客观光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或洪漫区,则构建适合水、陆交错环境的湿地疏林植被群落,常见的乔木如香樟、女贞、小腊、竹、榆树、乌桕、河柳、垂柳、杨柳、银芽柳、枫杨、合欢、水杉、池杉、水松、落羽杉、伞房决明、蔷薇等,林下尽量保留已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由鸭趾草、黄花菜、蝴蝶花、石菖蒲、铺地黍、柳叶箬、五节芒、芦苇、水杨梅等湿生草本地被植物,形成滨水地带植被景观,突出季节色彩和林木倒映水面的景观效果。

    在沼泽与水域环境,湿生、水生植物群落以保留、培育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为主,适当加以结构优化。高位沼泽的湿生林带,土壤常处于水饱和状态,保护或培育既喜湿、亦耐干旱的禾本、莎草科植物,如灯芯草、水葱、芦苇、芦竹、银芦、香蒲、稗草、水芹菜、美人蕉、千屈菜、菖蒲、蒲公英、二月兰等;浅水环境构建以挺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芦苇、芦竹、华克拉莎、长苞香蒲、菖蒲、菰、水鳖、莼菜、三白草、千屈菜、水蓼、水木贼等;水较深的浅水区以挺水、浮叶及沉水植物混合植被为主,包括莲(荷花、睡莲)、萍蓬草、慈姑、泽泻、水芋、水龙、金鱼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鱼草等,其中在主题园区的睦洞湖营造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荷花观赏区;深水区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群落为主,如金鱼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鱼草、浮萍、槐叶萍、大漂、雨久花、凤眼蓝、满江红、菱等。

    在水系生物生态系统重建恢复中,对作为污水净化生态功能定位的清水江-太平河沿岸河流沼泽湿地区、秦塘-芬塘河湖沼泽湿地区,在水生生物群落重建时,应选择抗污染和对水污染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如茭白、芦苇、长苞香蒲、灯芯草、菖蒲、慈姑、凤眼蓝、满江红、喜旱莲子草、菱、水鳖、菹草、金鱼藻、黑藻等,但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避免盲目采用看似适应性强、生长繁茂且有很强水体净化功能的外来水生植物,如凤眼蓝等。另外,可适当构建生物浮岛(又称生态浮岛、生物浮床),强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净化,但因其成本高,应以试验为主。

    (3)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性培育与开发

    会仙岩溶湿地现有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华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等均濒临灭绝。这些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在品种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工程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生物学研究乃至提升湿地科学价值方面意义重大。

    对这些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重点是研究并恢复其生存环境,通过建立植物保护与修复试验区,实施保护—种植试验—推广的方式,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濒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华水韭。

    目前,湿地植物的经济开发程度较低。已开发的湿地经济种植植物有莲、慈姑、荸荠等,但多处于无序、小规模开发阶段。需要在湿地规划与开发中建立专门的湿地经济植物种植区,推广种植,扩大规模。建议在秦塘—灌塘、莲塘、渣塘底和大马塘等地分类建立包括莲、荸荠和养殖等在内的专门的湿地经济开发区,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政府引导和帮助解决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问题,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特色经济产业体系。此外,在进行科学评估、试验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等在内的既有科学文化保护价值又有经济、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

    (4)生态与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会仙岩溶湿地范围广、面积大,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水天一色的湖泊景观,水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奇观的岩溶山水景观,以及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蕴涵的古建筑等人为景观。其中湿地内及湿地周边景色秀丽的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景观——岩溶地下河和洞穴景观是会仙岩溶湿地与我国其他湿地的重要区别,它们与湿地的湖泊水色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成为我国十分罕见的山水一色、地表与地下水融合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

    会仙岩溶湿地的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观遍布湿地内部及湿地周边。除湿地内龙头山等孤峰外,具有较大保护与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主要有狮子岩岛状峰丛及其地下河与岩溶洞穴系统、九头山-福山岩溶地貌与洞穴系统和四塘全洞典型峰丛洼地与岩溶地下洞穴系统等。

    狮子岩岛状岩溶峰丛,位于会仙镇冯家村附近,由龙岩山、梯岩山、庙头山等连座石峰组成,主要景点包括小象鼻山、狮子岩、麒麟山、神潭地下河和八仙岩等。其中,八仙岩规模最大、洞内景观最优美;梯岩山出水洞前池塘湖水清澈、因其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成为会仙岩溶湿地天然的物种库,其季节性变换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色;此外,规划建设的狮子岩岩溶湿地生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封山育林和农业科学试验、湿地植物的保护与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形成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的世界,也是旅游休闲的重要资源;而神潭地下河为一全年有水的廊道式地下管道,全长约1km以上,宽几米至几十米,忽明忽暗,就像一条彩练,将神潭、八仙岩、梯岩山天坑和出水岩池塘、狮子岩岩溶湿地生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园及分水塘湿地连接在一起。狮子岩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观开发规划就是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将上述景点综合考虑,优先规划开发八仙岩洞穴旅游和神潭地下河水上探奇,并与下游分水塘湿地和古桂柳运河有机地结合,同时,通过在狮子岩农业科学示范园的建设,引导农民在周边建设观赏性花卉树木和果园,为游客提供自助休闲场所,从而在总体上形成一条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科普示范、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九头山—福山位于地下水集中排泄带,不仅有众多的岩溶泉、岩溶湖泊,还有众多规模宏大的岩溶地下河和洞穴系统,其中,福山地下河和洞穴系统最具代表性。此外,以九头山、凤凰山为代表的峰林平原地貌景观秀丽,与相思江、睦洞河、清水江、九头山水草地一起,构成了一幅山环水绕、青山倒映的典型南国山水景观,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景点。

    四、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立体语言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立体语言

    立体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不仅有同时代的平行影响,也有对后现代主义及当代建筑或明或潜的推波助澜。随着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立体艺术的精髓定能够为现代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奏响更为华美的乐章。

    1.概论

    1.1 景观规划设计中立体语言的定义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其空间各种立体要素的寻找和研究,以获得构建景观空间立体结构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的一个灵感来源。

    1.2 立体语言在景观空间中的作用

    1.2.1 营造视觉美的新思路

    现代艺术中的立体设计语言为现代景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造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立体语言符号即为几何符号。在立体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几何符号有圆形、矩形和梯型等,这些几何符号作为景观造型的最基本要素,通过界定景观的边缘,营造景观中各个建筑以及植物其位置与比例,支撑起了整个景观的空间,描绘出了拥有内在结构的,符合形式美的图像,为景观的视觉美提供了新的思路。

    1.2.2 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对视觉功能的要求

    受立体主义影响的超现实主义,发展了立体景观中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阿米巴

    曲线,都带给设计师新的语汇。

    2.立体语言的具体内容

    2.1 立体语言的本源

    景观其本身即为一个人为设计的空间形式,因此,为了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美,

    应将其当做一门艺术来进行。从这个角度看,景观其本身即为一门空间艺术。因此,景观规划过程中融入现代艺术为其本身创造美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现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语言符号即为几

    何形态,在立体主义作品中,常用的几何形态有圆形、矩形、梯型等,这些几何形作为造型的基本要素,用以界定人物的边缘、营造人体的比例与位置,并支撑起二维的平面空间,再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个人见解,描绘出具有内在结构、符合逻辑与形式美的图像。

    2.2 立体语言的界定

    景观的立体语言根据三维空间视觉的形式可以分为立面语言和竖向语言。立面主是反映景观面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延续性。见识过北京城的人们必然会被雄伟的帝都宫殿的建筑群以及其整体地立面对称性所吸引住。景观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典型性、优化性及其活跃性,是有

    品味的城市的必须,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因此景观的立面设计相当重要。

    2.3 立体语言的功能

    传统景观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其时间的凝固性,而静态、简单,充其量为线性连续的空间给人以恒常、直接的空间感受,缺乏景观空间的边界、延伸和变化。而立体语言的出现,使得景观的立体空间得以延伸和变化,丰富了视觉感受。立体语言为了使景观从传统凝固的泥淖中挣脱出来,让

    时间流淌,让景观的空间呈现出更多的自由与变化,他们纷纷转而利用种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组织空间各构成要素——包括色彩、光影等,以使观者获得非恒常性的视觉效果。

    2.4 立体语言的类型

    从景观设计的具体组成要素而言,其中的立体语言的类型有许多,如堆山、台地、坡地、下沉庭院、景墙、景观建筑物、植物群、植物带等等。这些都是诠释景观立体空间结构的语言。堆山将景观赋予竖向的视觉效果,台地则从立面角度为景观做铺垫,而对于坡地来说,其不仅从立面,还

    从竖向为景观赋予空间多样性,各种景墙、景观建筑物、植物等都是景观设计的空间立体语言。

    2.5 立体语言的在传统园林中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在那里,时间被延长,空间得以拓展。人只有从一个空间穿越至另一个空间,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位置切换中才能获得连续、综合的空间印象及随时、完整的空间体验。一方面大量运用了古木、几何形状的各种植被等有生命的景观元素,透过物质性的亭台、多样性地中国传统建筑,阳光穿过树叶,在建筑、树木间以及相互间“渗透”展现出来透明的效果。

    2.6 立体语言的在现代景观中的的发展与演化

    2.6.1 产生及探索阶段

    立体语言最初产生于西方的一场艺术革新运动中,而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视点和方法的出现,设计大师们又开始从空间的多个角度进行探索,并初步的于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

    2.6.2 发展阶段

    立体语言真正的运用的标志是1907年立体主义绘画的空前发展促使其波及到了景观规划领域中。例如1925年巴黎所展出的泰夏德庭院的平面照片中,设计师通过美术设计的应用,吸收了立体绘画特点,从其中吸取了独特的语言,例如三角、圆、方、锯齿线等图形,在景观中形成了纯粹饱

    含立体语言的空间。随后,雷格莱恩在园林设计中运用了立体语言,泰夏德花园锯齿型草地即为象征,并掀起了立体景观设计的高潮。

    2.6.3 成熟阶段

    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大师托马斯·丘奇于其展览的小花园中,将全新的立体视觉形式运用于园林设计当中,并同时满足了所有视觉功能的要求,由于立体思想的影响,通过多重视觉焦点的运用产生了无尽的视觉感受,而此时立体语言也成为了“加州学派”的标志。

    2.7 无锡新城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立体语言

    无锡新城的.中央公园是新城分区的区级公园以及绿心。遗憾的是基地西北侧有一座相当有碍观瞻的变电站,为此设计在基地东南侧将人工湖景引入到了地块的中心,在变电站的外围设计了一组山体状建筑,同中心湖景构成了一体。

    2.7.1 水、山、广场以及街道空间的布局

    中心的湖泊同周边的绿地所形成的环湖湿地公园作为整个景观的视觉中心。空间景观对水景的营造和水、建筑间关系处理相当重视。通过将水位标高的改变所设计的亲水廊道、跌水渠等都确保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观。北侧的中央公园挖湖填土立面来看形成的连绵的山势呈“门”字形,同时还将水景同建筑区相环抱。这一区域的景观设计特重于山势的高程与山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中央广场位于湖泊和南延山体的交汇处。广场的中央布置了城建展览馆其立体空间位皿同湖泊中心相呼应。对街道空间整体景观的设计,使其具有相当的识别性。

    2.7.2 竖向设计

    这里竖向的设计重点是对山体建筑主体山势的处理,设计确定了如下竖向方案:在基地西北侧围绕变电站设计了一组高低起伏绵延的山体建筑群,模拟山形呈环绕之势,主山体设在三处山峰间,南峰最矮,西峰最高而东峰略低。

    2.7.3 立面设计

    根据无锡的自然地貌特点,可将其立面设计抽象出山、水、田、泽、林等几种不同形态。以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个景观区域:田:无锡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绿浪翻滚、吁陌纵横的水稻田为其独特的景观。设计将田放入山地公园的北侧入口两侧的山洼中。形成了田园种植采摘区和野餐烧烤区,提供了回归自然,享受田园乐趣的一方桃源。泽:设计将“泽”区域放到了山地公园的东侧和中心水景区的两侧,同原水系相互连接,形成了湿地生态示范区。水:水网在这里转化为路网构架。主车道、攀山道和密布小径都根据此而设,形成了疏密有致的交通网络。山地公园西侧,

    水系似毛细血管网,形成了一片植物观赏区。花境和花地等植物景观强化了该山地公园的主题。山、林:“山”、“林“主要是通过山势的起伏及其山体部分的种植设计进行展开的。大片绿色背景的形成强调了山体的整体性。植物设计以常绿乔木为主,间植部分落叶乔木以增加山体的巍峨感。主峰四周种植大量的枫树、杉树等色叶乔木来突出景观的季相层次,营造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气氛。

    ;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泊周边景观设计方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美化湖泊景观设计(湖水景观设计)

    湖泊周边景观设计方案(湖边景观设计平面图)

    会议服务公司经营范围(会议服务公司经营范围有哪些)

    游戏开发培训(游戏开发培训机构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