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景观设计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铜人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关于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北京天坛导游词:
一、天坛简介
(一)涉及内容
1、 天坛的“世界之最”判定语
2、 天坛的建造时间
3、 天坛的位置
4、 园内概况
5、 历史沿革
(二)介绍位置:天坛南门内简介牌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天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坛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全园占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在中轴线上有三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建筑,全园遍植古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后来,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目录。好!下面我就带大家参观。
二、圜丘坛
(一)涉及内容
1、 圜丘坛的作用
2、 建造时间及地点
3、 建筑特色
4、 周围的陈设
5、 天心石
(二)介绍位置:圜丘坛门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圜丘坛景区,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个院落的南端,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院落中的陈设。请看西边,那里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各位也许要问:祭天挂什么灯笼呀?当然要挂啦 !因为当年祭天的时间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点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皇帝来祭天,也真是够辛苦的,挂个灯笼照个亮,不过分吧?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须是“吉灯高照”。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竿有多高?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为什么不再加点凑够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错,请各位先猜猜看,待会儿我再告诉大家。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高有两米,直径两米六,够气派吧!但最不一般的还得说那灯笼中的蟠龙通霄宝蜡,长有一米三,直径三十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的专用宝蜡。
再看看东边的这个绿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炉,是在祭天大典结束后,焚烧祝板及祭品的地方。这是铁镣炉,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燃烧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真是一举多得呀!
现在,言归正传,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它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设计成圆形了。普通人看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设计者们是用数字“九”建成了这座神秘的祭天台,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们藏在何处。
(走近圜丘坛,在圜丘坛的近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这儿咱们不妨来个脚踏为实,请大家一边登上这一组台阶,一边数数这组台阶有多少级(自地面层到底间层,因为这里人少,面积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级(把客人带到底层平台的东侧)。往上还有两组台阶,每组也是九级,整个圜丘坛东、南、西、北各开一口,每个登坛口都有上、中、下三组台阶,每一组台阶都是九级,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12个“九”了。我们再找找看,脚下底层祭坛的坛面直径21丈,没有“九”,中层直径15丈,也没有“九”,顶层“九”丈,有一个“九”,如果把三层直径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还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夺天工!那么,别的地方还有“九”吗?有!请各位更上二层“九”,我们到最上层看一看。
(在圜丘坛顶端,东侧无人处)
各位,现在有没有感到“九”的气味儿更浓了?大家请看坛面中心,有块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被一层一层的扇形石板所环绕,这第一环是九块,第二环是二“九”一十八块,第三环是三九二十七块,直到最边上一环为九九八十一块。再看一看中层,它由十个九块开始至十八个九块,底层至十九个九块至二十七个九块,即三层坛面,每层铺九环石板,每环石块又都是九的倍数,自一倍至二十七倍,这样,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还记得吗?刚才我们看到的望灯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炉两侧台阶各九级,皇帝还嫌不够,祭天时还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见皇帝对九的崇敬,为什么?咱们下坛再说。
(天心石讲解)
各位请看,在祭天台中心有一块突起的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据说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此与“神”交流一番。那为什么又叫“亿兆景从石”呢?“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象影子一样随从,所以说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妙的声学现象,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象呢?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整,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是原音还是回声,所以有一呼百应的感觉。 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时候,感到不仅有神助——声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这一呼百应的回声当成是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蹬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不过,别贪心,每人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现在我们推举一名德高望众的朋友为我们大家许个愿吧!
(九的揭密,在走下圜丘坛后的东北侧讲解)
各位朋友,现在是我们解开“九”的秘密的时候了,我问问大家,自然界最大的东西是什么?对了,是天;自然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什么?是“九”。根据阴阳学说,在天地间,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在方向上南为阳,北为阴,所以“九”与“天”都属阳,都是老大,所以古代用“九”象征天,于是用“九”来筑祭天台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祭祀完毕,皇帝回宫,那么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从?当然,也要回宫,不过它可不回人间的宫殿,而是人间的天宫,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前面的那座建筑---皇穹宇,好!我们现在便去天宫拜访一下皇天上帝。
三、皇穹宇
(一) 涉及内容
1、 皇穹宇的作用
2、 院内建筑
3、 回音壁
4、 三音石
5、 对话石
(二)介绍位置:皇穹宇院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这里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它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除大典外,其余时间,众神便在这里休息,即人间的“天堂”.皇穹宇建于公元1530年,位于圜丘坛之北,整组建筑由一堵圆形的墙所环绕,院内有三座建筑,即存放皇天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诸神牌位的东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都是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回音壁。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处呢?其现象是这样的:如果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说话,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于是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各位可以试一试,我们五分钟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请各位看看第二个有趣的现象。请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块石头,如果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会听到一次回音;如果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二次回声;如果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故称此石为三音石。其实据声学专家测量,如果这里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只能听到三声。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现,噢!原来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里是回声产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个有趣的地方是从丹陛上往南数的第十八块石头,它被称为对话石,其奇特之处是:如果一人站在该石板上,另外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西北角及东北角,那这三个人轻声说话就象打电话一样清晰,这是因为他们三人所处的位置恰巧是一个边长为36米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尖上,故产生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小院里,可能还会有其它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也许您就是发现者,好!下面请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对话石的妙趣,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四、九龙柏
(一)介绍位置:九龙柏前
(二) 导游词
1、各位朋友,这里有棵古树,名叫九龙柏,因其树干形状象九条盘旋腾飞的龙而得名,这棵树在建天坛之前就已存在,有八九百年的树龄了,据说是专门在此侯驾的,又此书又称“九龙迎圣柏”。
五、丹陛桥
(一)涉及内容
1、 丹陛桥的用途
2、 具服台
3、 “鬼门关”
(二)介绍位置:丹陛桥南端
(三)导游词
各位请看!在我们眼前豁然出现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它叫海墁大道,有叫丹陛桥。它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及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的作用,全长360米,宽约30米,分为三路,中间宽阔的路面为神道,就连皇帝也不能走,东侧的窄路为“御”道,供皇帝专用,西侧为“王”道,为随同皇帝祭祀来的文武大臣们而设。整个路面底部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最北端与最南端相差2米,而路面上部看起来很平坦,这种设计方法的妙处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为升天、祈福。可又没有真的让皇帝“步步升高”走斜坡而受累,于是采取了“上平下斜”的形式,既让皇帝舒服地走着平道,免去“登高”之苦,又不失其“登高”之实,真是令人叫绝!
说到这儿呀,大家可能会有点儿纳闷儿,这明明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你怎么会称之为桥呢?其实各位有所不知,在前面桥下有个“桥洞”,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为何开个“桥洞”,说出来您别害怕,这个桥洞人称“鬼门关”。事情是这样的,在丹陛桥的西侧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饲养动物的机构,称“牺牲所”,在丹陛桥的东侧又有一专门为祭祀而宰杀动物的机构,称“宰牲亭”。在祭祀前要把西侧牺牲所内所养的动物赶到东侧宰牲亭内宰杀,做成供品,可自西向东无路,又不能让那些祭祀用的牛呀、羊呀的走上丹陛桥,玷污了神路,故在桥下开一洞,让那些等侯被屠宰的动物们通过。只要动物通过桥洞就必死无疑,均被制成供品,从未有生还者。所以我们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叫它“鬼门关”,不为过吧!好!现在我再带大家去看看皇帝的“小金殿”。
(在具服台前)
各位!这里是具服台,在举行祭祀大典时,在此临时搭起帐篷,人称“小金殿”。那么,设这座小金殿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呀,皇帝在大典前,要在这里换衣服,脱去黄色的龙袍,换上蓝色的祭服,以示对皇天上帝的尊敬。此外,皇帝还要在此洗手,恭侯大典的开始。“小金殿”内设宝座、宝桌、香炉、炭盘等,典礼完成后便将“小金殿”拆除,就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具服台了。好!现在请各位随我来,我们去参观天坛内最精华的部分---祈年殿景区。
六、祈年殿
(一)涉及内容
1、 祈年殿的用途
2、 历史沿革
3、 象征意义(内部及外部)
4、 左右配殿的陈设
(二)介绍位置:在祈年殿院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祈年殿景区,它是皇帝在孟春祈雨的地方。整个景区位于天坛的北端,由祈年殿及两厢的配殿组成院落。祈年殿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年的祈年殿是座长方形大殿,由于当时天地合祭,故这里不仅是祈谷的场所也是祭天的场所。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后实行天地分祭,在天坛的南端设圜丘坛,又在北郊设方泽坛,这里便成为祈谷坛了,而且还将原来的长方形大殿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圆形大殿。清朝光绪年间,祈年殿毁于雷击,后来重修。解放后,政府对其进行多次修缮,使得祈年殿焕发出比昔日更美的光彩,也成为北京旅游的象征。
各位请看,高耸的祈年殿端坐于三层汉白玉筑成的6米高的祈谷坛上,殿高32米,直径30米,三层圆形的殿顶上遍铺蓝色琉璃瓦,以蓝天为背景显得协调优美。原来三层殿顶所铺的琉璃瓦自上而下为蓝、黄、绿三种颜色,象征天、地及万物,后来为了突出敬天之意,统统换成了蓝色。祈年殿不仅外形优美,其内容结构更是令人拍手叫绝。整座大殿俗称无梁殿,完全靠28根擎天柱支撑,更无铁钉、水泥等建筑材料,全由木料卯合,使国内外参观者无不称奇。
祈年殿的东西配殿是存放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诸神位的地方,正殿是在祭祀典礼中恭放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不仅如此,里面的陈设还有很多,特别是支撑大殿的巨柱,个个都有说道,过一会儿,我们到祈谷坛上给大家仔细讲解,现在各位可以在这里留个影,这里是照祈年殿的最佳位置。
(在祈谷坛上)
各位!现在请大家看看祈年殿内的景观,殿内正中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东西两侧共设8个配位,是供奉清代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在典行祈谷大典时作为陪祭,每个神位前都设有供桌,陈设24种食品及牛犊、五谷杂粮等.大殿内有四根镏金大柱,叫龙井柱,俗称通天柱,象征一年之四季,中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层12根红漆柱与外层12根红漆柱相加为24,代表一年当中的24个节气,加中间4根为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大殿上方的8根被称为童子柱的短柱,共计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
怎么样?了不起吧!整座大殿不仅建筑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可见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是不是也都为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呢?
七、皇乾殿
(一)介绍位置:在皇乾殿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皇乾殿,是在祈谷大典完毕后恭放皇天上帝及祖先牌位的地方,又被称为祈谷坛寝宫。
好啦,中轴线上的建筑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最后我们去参观一下“七星石”。
八、七星石
(一)介绍位置:七星石景区旁
(二)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我们要参观的最后一处景观——七星石,关于它的传说可真不少,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据传说,永乐皇帝在迁都北京时想找个地方建天坛,可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正在发愁。有一天梦中,忽然见天上天门顿开,北斗七星落在紫禁城之东南。按阴阳学说南为阳,天也为阳,正是建天坛之理想场所,故降旨修天坛于此。其实呀!这七星石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经人工雕凿后放在这里的,有心的朋友可能要问,不对呀!我数来数去怎么是八块而不是七块呀!您没有数错,那为什么七星石却变成八块了呢?原来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德,又在七星石的东北方向另放了一块小一点的石头。为何放在东北角呢?因为满清是在我国的东北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民族。
好啦!各位朋友,天坛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及协助,在讲解中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北京导游网
二、西安有什么名胜古迹
西安城墙
在西安市。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为我国中世纪后期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用黄土分层夯筑。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4米,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顶内、外沿筑矮墙(又称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894个,内沿墙无垛口。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个,上建墩楼,马面长12米,宽20米,高与城墙齐。城四角各有角楼一座,近南门东侧有奎星楼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每门门楼有三重:阙楼、箭楼、正楼。
鼓楼
在西安市西大街北,东与钟楼对峙。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重修,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通高33米,面阔7间,进深3间,四面设施回廊,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各层檐下均施斗拱,层次更为分明。楼座为长方形,全用青砖砌筑,座高7.7米,长52.6米,宽38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门洞内路面和基座部分,通用青石条,楼建于基座中心。
钟楼
在西安市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处。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每面宽35.5米,用青砖砌筑。四面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楼的整体为重檐覆屋四角攒尖顶的木质结构。每层均施斗拱装饰,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新建巨钟一口。
西安碑林
在西安市三学街。原文庙所在地。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836-840)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历代都有增添,规模逐渐扩大,清初始称“碑林”。现有7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1000多块,自汉迄清,荟萃各代名家手笔。特别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阳冰、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李隆基、史维则等人的手笔刻石,最为珍贵。宋、元、明、清的名家墨迹,如米芾、蔡京、苏轼、赵孟頫、董其昌、林则徐等也为人们所注意。
碑头、碑侧、碑座上浮雕、线雕、减地雕的各种花纹,成为美术工作者借鉴的蓝本。碑文内容保存了各种史料,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不空和尚碑”以及唐中尼合文的陀罗尼经幢,是研究中外关系的重要实物。114石的《开成石经》,两面刻《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等12部经文,共计65万余字,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此外,昭陵六骏浮雕石刻等亦移入碑林。
西安事变旧址
在西安市,包括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公馆止园等建筑。张公馆在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号)。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外有围墙。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居室(在三楼)。“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来西安,住在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会谈及与南京政府代表谈判多在中楼。止园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柱。“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发动兵谏,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亲到止园,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86年在张学良公馆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
东岳庙
在西安市东门内昌仁里。东岳即指泰山,历代统治者认为山高有灵,修庙祭祀,因之东岳庙遍及全国。此庙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明弘治年间(1488-1505)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先后重修。庙院由大殿、后殿、东西两庑及三门组成,院内有石牌坊一座。大殿建筑宏伟,东西墙面满布大幅彩色壁画,内容为楼阁仕女,超出了宗教题材范围,颇具元、明时代气韵。
广仁寺
在西安市西北角。原为西北和康藏一带喇嘛进北京路过陕西时的住宿地,故又称喇嘛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为西安地区唯一的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供奉藏密宗诸佛。有康熙皇帝御书“慈云西荫”匾额一块。寺前有六角攒尖顶御碑亭。寺内排列著大殿、藏经殿、讲经堂三座宏伟的殿宇。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五两日,举行纪念黄教祖宗喀巴大师成道日灯会,游人很多。平时西藏僧众来内地,多去寺内禅礼。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
在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建于1936年。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下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结构与一号院基本相同。三、四号院为办事处下属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居室,七号院为招待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市七贤庄一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联络处”改名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林伯渠、董必武、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邓颖超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居住过。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以及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亦曾在此居住和工作过。1946年9月,办事处奉命撤回延安。
城隍庙
在西安市西大街路北。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庙内原有建筑,大都不存,仅有清雍正元年(1723年)建造的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雄伟壮观,屋顶覆盖琉璃瓦,前檐隔扇门窗浮雕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雕工极其巧丽。庙内原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6)铸造的铜狮一对,已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门外。
清真寺
在西安市内西北隅化觉巷。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其建筑风格采用内地建筑范式。坐西面东,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共四进院落,主体建筑为前后大殿、省心楼、凤凰亭、朝阳殿,合称五凤朝阳殿。大殿可容千人礼拜。系明代风格,藻井和神龛两侧则采用伊斯兰教习用的花草纹作装饰。最西端为礼拜大殿,七楹,高踞殿台之上,阶墀皆用白石,雕琢精致。另有石牌坊一座,亦系明代建筑,寺内有自明以来的各种石碑多通和明天启二年(1622年)董其昌题“敕赐礼拜寺”木匾、阿拉伯文“一真”木匾、清末慈禧太后题“派衍天方”匾等20余块。
关中书院
在西安市南城门内东侧书院门街中段。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陕西最高学府,是当时著名学者冯从吾讲学之处。书院建筑规模宏大。清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叶承祧,咸宁(今长安区)知县黄家鼎督修关中书院,扩充院址,使关中书院曾一度成为督学使署。光绪七年(1881年)曾修葺。光绪三十二年废书院,改为学堂。民国时期又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1963年后,为西安市第五中学所用。现为西安师范学校校址。
宝庆寺塔
在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街北侧。隋文帝仁寿初年于大兴城安仁坊内建宝庆寺,五代初年迁塔于寺内。塔始建于唐太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筑成。后寺毁塔存。明清屡经重修。现存宝庆寺砖塔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建。为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通高23米。塔身第二、三层的六个面和第六层正东面佛龛内镶嵌著北魏、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13块。
大雁塔
在西安市南4公里慈恩寺内。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寺为唐高宗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住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在寺内西院修建。初建为砖表土心5层方形。长安年间(701-704),纯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7层,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大历年间(766-779)又改建为10层。后经战火破坏,剩下7层,明代塔又残坏,在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高59.9米。塔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合底座与塔身总高64.1米。塔南面两侧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书者为书法家褚遂良,字体秀丽,为唐代遗留于后世的名碑。
小雁塔
在西安市南约1公里荐福寺内。全称荐福寺小雁塔。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塔修建于景龙年间(707-710),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塔身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级,后经多次地震,塔顶被震坍,塔身破裂,现余13级,塔基座亦呈方形,塔底层每面长11.83米,通高43米。型体秀丽美观。
大兴善寺
在西安市南2.5公里。始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隋开皇二年(582年)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改名大兴善寺。隋唐时为京师名刹。隋开皇时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传授密宗时住此。唐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翻译出密宗经典500多部,为当时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日本僧人也有来此学习的。其后在一行和尚住持时,寺内僧众对天文、数学的研究曾作出重大贡献。子午经纬度的长度就是一行计算出来的。唐时建筑早已毁损,仅遗留有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现存的佛殿、禅堂、配房、钟鼓楼等,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
大明宫遗址
在西安市北1公里龙首原上。初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为其父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死后改名大明宫。尔后两次易名,神龙三年(707年)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宫殿区范围,东西1.5公里,南北2.5公里,共33门,正殿为含元殿。唐末为朱温所破坏,又经韩建缩小长安城时拆毁,已成废墟。今遗址内含元殿、麟德殿、翔鸾和栖凤两阁以及太液池、蓬莱亭等遗迹,尚可辨识。1957-195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四座城门和含元、麟德两殿遗址。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西安市南郊小寨东路91号。是我国在“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1987年7月1日主体建筑动工,历时四年,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馆。建筑融古典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吸收唐代建筑雄浑博大的风格特色,借鉴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征。
曲江池
在西安市南约5公里之低凹地带。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为人工挖凿屈曲的湖泊而得名。唐代此地宫殿连绵,楼阁起伏,每逢上巳(三月三日)、中元(七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皇室贵族,达官显贵都来此游赏,樽壶酒浆,笙歌画船,宴乐于曲江池上。每当新进士及第,常到这里聚会庆贺,四方居民都来观赏,唐皇帝也携带嫔妃前来取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这里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曲江池,一片平凹,禾苗青翠,绿茵被野,当年彩霞亭和紫云楼两座建筑遗址,犹清晰可见。
轵道
在西安市东北灞水西岸的一条大道上。秦时为一亭名,汉高祖元年(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在此投降,刘邦遂西入咸阳,结束了秦朝的暴政。
铜人原
在西安市东南10公里。《关中记》:“秦为金人十二,董卓坏以为钱,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阳,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铜人原在汉长安城东门外偏南处,是西汉时的墓葬区。成帝曾在这里营造吕陵,因费工太大,经刘向等谏阻中止,今遗址尚存,农民称八角琉璃井。
灞桥
在西安市东10公里,横跨在灞水上。又称霸桥。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早在春秋初秦穆公时,与东方诸侯争雄,改滋水为灞水,就修了桥梁。《史记·王翦列传》载:王翦伐荆,“始皇自送至灞上”。《汉书·高帝纪》汉元年“沛公军霸上”。灞桥就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隋开皇三年(583年),又在秦汉桥南里许修了南桥,后经历代重修。该桥桥面宽2.5-2.6米,桥洞跨4米,全用青石和砂岩石砌筑。全长400多米,是一座多跨石拱桥。唐人送客多到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销魂桥。“灞柳风雪”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白鹿原
在西安市东南约10公里。原上有霸陵(汉文帝墓)、薄太后墓、滕公冢(灌婴墓)。《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以是得名。”因此霸陵又称霸陵原。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桓温伐秦,与苻雄战于此。
终南山
在西安市南40公里。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是秦岭西自周至县境,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峭壁秀丽的山峰。如锦绣的画屏,屹立在古长安之南,为西安市郊游览胜地之一。
南五台
在终南山中段。以有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小台(即五座小峰)而得名。有磴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如翠屏环列。北望秦川,莽莽苍苍。最高峰1688米。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这里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大小庙宇40多处。塔寺沟圣寿寺内有隋建七级方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33.5米,塔身底层每边长7.33米,塔刹、相轮为铁制。另外还有大殿、廊房和1943年秋修建的“印光法师影堂”石塔一座。石塔四方形三层,通高7.8米。大台顶端隋建的圆光寺,虽仅留废墟,但登临其上,“一览众山小”,别具风趣。
翠华山
终南山一个支峰。汉武帝曾在这里祭过太乙神,故又名太乙山。山间有太乙谷,谷口有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修造的太乙宫遗址,自入山约5公里,便到达名胜集中点的大正峪村。村前怪石林立,盘旋而上,俗称“十八盘”;村居峰顶,三面翠峰环列,只有西南方较开旷;村旁有太乙池,传说是唐天宝年间(742-756),山峰崩裂,山水堵塞,汇集成池,池水碧青,面积约7万平方米。山影倒映池中,令人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之感。村东南有龙涎窝,瀑布汹涌,村东北有老君庵、金胜堂。村西有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垂凌。村东金华祠、玉案峰等峭壁耸立。
半坡遗址
在西安市东郊滻河东岸关坡村北。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组成。1953-1957年,经过五次发掘,掘出房屋遗迹45处,圈栏2处,储藏窖穴200多处,陶窑遗址6处,墓葬250座。
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制的有刮削器和陶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以几何纹最多,兼有动、植物形象。有些陶器还刻划著笔划简单的符号,可能为记事记数的文字。墓葬都是土圹葬,无葬具。随葬品多为生活用具和装饰品。1958年在原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
阿房宫遗址
在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带。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以咸阳宫城规模狭小,驱使70万人在渭河南上林苑中营建朝宫,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楚项羽入关以后,将宫殿付之一炬。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个大土台基,周长310米,高约10余米,全用夯土筑起,远望宛如丘陵,当地群众称为始皇上天台,村西南还有一个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群众称为郿坞岭。这两处是阿房宫最显著的建筑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在西安市西北5公里。为西汉首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长乐宫,七年由栎阳迁都于此,并建成未央宫,惠帝元年(前194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太初元年(前104年)又兴建了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修扩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等。各宫之间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连接,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至此,长安城的规模,历经九十多年始告齐备。现残存东、西城墙及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太液池和承露殿等夯土建筑遗址。
未央宫遗址
在西安市西北约8公里、汉长安城西南部西安门里。汉长安城内的主要宫殿之一。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建成。由承明、清凉、宣室等40多个宫殿台阁组成。宫内还有鱼池、酒池。周长11公里,宏伟壮丽。为西汉及以后的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至隋初等八个朝代的行政中枢。现在遗留在地面上的有未央宫前殿以及相传为石渠阁、天禄阁等高台遗址,其中未央宫前殿台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多米,北端最高处10余米。
这里常出土“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瓦当以及汉空心砖、水道等文物。1980-1983年,清理发掘了未央宫第二号遗址,有正殿,东西长54.7米,南北宽47.8-51.2米;配殿南北长86-87米,东西宽44.5-50米和厢房遗址。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铁器和钱币等文物。1986-1987年,对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建筑材料、陶器、铁器、铜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骨签。根据骨签上的文字内容,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当是西汉时期中央政府或皇室管辖各地郡国工官的官署。
建章宫遗址
在西安市汉长安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修建,由36个宫殿组成,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两宫之间有飞阁相连。现保存在地面上的有前殿、太液池以及许多高大夯土台基和建筑遗迹。
青龙寺遗址
在西安市东南郊2.5公里祭台村。即唐长安城新昌坊的东南隅。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被毁。青龙寺是唐长安城内著名的寺院之一。寺内的高僧,如道世、道氤、法朗、释光仪、昙壁、义操等人,在佛学著述、持咒、修禅观等方面著称于佛教史。先后在寺内求法的日本留学僧有空海、圆行、圆仁、圆珍、慧远、圆载、宗睿等人。是日本真言宗的发源地。1979年开始发掘寺院遗址。1981-1982年在遗址上修建了纪念堂和空海纪念碑。
兴庆宫遗址
在西安市和平门外咸宁路北兴庆公园。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藩邸时,与其兄弟五人的住宅。开元二年(714年)以隆庆旧宅改建为离宫,因避玄宗讳,称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又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重加扩建,谓之南内,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主要建筑。当时兴庆宫与大明宫、太极宫之间,有夹墙阁道相通,唐玄宗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者,多在这里。唐末朱全忠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兴庆宫遭受很大破坏。宋代这里已变成了人们游赏凭吊的地方。建国后,曾对花萼相辉楼进行了部分发掘,证明该楼为火所焚。1958年在该遗址范围内,修起了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建筑,辟作公园。
沉香亭
沉香亭是兴庆宫的主要建筑之一,1958年在原址修建复原。
长乐宫遗址
在西安市汉长安城内。秦时系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重加扩建,改为长乐宫。由前殿、临华、长信、宣德、温室等14个宫殿组成,周长10余公里。汉高祖七年由栎阳迁都长安居此。自惠帝以后,皇帝移住未央宫,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称为东宫或东朝,现仅存遗址。
骊山
在临潼区城南。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胜区之一。因山形似骊马,故称骊山。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之句,故又称绣岭。骊山海拔1256米,山上松柏苍翠,夕阳西下,霞映山峦,青山披金,人称“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山上有周幽王戏诸侯娱褒姒的烽火台,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老母殿,道教始祖李耳的老君殿、炼丹炉,因飞泉瀑布激石成瓮而得名的石瓮寺,还有“西安事变”时在骊山半山腰捉住蒋介石的地方“兵谏亭”等。骊山北麓,温泉长流不断,水温43°C,内含多种矿物质,是“自然之验方,天地之元医”。
华清池
在临潼区城南骊山西北麓。相传秦始皇在骊山触怒神女,被唾一脸,后即发疮,始皇求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好,因而又名神女汤。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在此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年)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携杨贵妃到此过冬,常在此沐浴。
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水温为43°C,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适宜沐浴疗养。1956年按原唐华清宫的名称进行扩建。1982年3月,在温泉水源以北,经考古发掘,先后清理出唐代御汤、太子汤、海棠汤(即贵妃池)、莲花汤等宫廷汤池遗址。1990年9水,在唐代宫廷汤池遗址上,建成一座仿唐建筑博物馆。
坑儒谷
在临潼区城西南10公里洪庆村。传说为秦始皇坑杀儒生之处。《太平寰宇记》:“唐天宝年间玄宗诏为旌儒乡,立庙,命贾至为碑文。”今唐刻旌儒庙碑已毁,仅存残破的唐刻儒生石像。
秦始皇陵*
在临潼区东5公里下河村附近。秦始皇嬴政的陵墓。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1974-1978年调查钻探,陵园有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25.4米,外城周长6264米,在东侧1500米处,现发现三个兵马俑坑,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0年,在陵西约500米处,发现大量胥役墓坑,每坑二至四人,大都屈肢埋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蚀,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
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春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坑内一组陶塑艺术作品,仿秦宿卫军制作。近万个陶质卫士分别组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手各执弓、箭、弩及青铜戈、矛、戟等实战兵器,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面向东方,均装置在地下坑道中。1980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组彩绘铜车马。每辆车配4匹马,雕镂精致,金碧辉煌。
三、圆明园中有多少稀世珍宝?
历史上的圆明园,最初是由康熙赐给其四子胤祯的一座赐园,面积约为30公顷左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时,园内就已是“林皋清淑,波淀停泓”。1723年,雍正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至雍正末年,已建成30余处园林风景建筑群,遍布200公顷范围。
乾隆朝时,正值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乾隆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规模扩建和修造圆明园,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改建并完善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外,还在东邻新建了长春等园。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长春和绮春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园东西宽2620米,南北长1880米,周边外围总长约11000米,共占地350公顷(5200亩),其中水面约140公顷(2100亩)。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它是当时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同时收藏了各种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和艺术珍品。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10月18日、19日,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下令米启尔骑兵团3500人在园内四处点燃罪恶的大火,全园顿时化为一片火海,所有庙宇、宫殿、历代收藏都付之一炬。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
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遗址
在海淀区的海淀镇之北,有一处占地约5300亩的园林遗址,这里林木繁茂,水泉丰沛,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这就是曾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一)园史简述
1�早期的风景胜地
北京城的西北郊区自古以来风景优美,水泉清澈,一向是吸引游人的好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为蓟城居民及文人雅士瞩目之所。辽南京时期及金中都时期这里开始建设行宫、寺院等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逐渐发展成蓟城郊区的风景区。元代之后,古代园林中的行宫建筑已荒圯,但池沼散布,田园阡陌的大片宜人的地方,被墨客们冠以"丹陵祢"之雅号。从此这里成为后来达官贵族们的别墅胜地。如明代武清候李伟在今北京大学西门外对面(昆明湖以东)一带建的清华园就是一座典型园林。
2�圆明园的兴衰
清王朝定鼎中原,建都北京,沿袭了明代的城池和宫苑,把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对西郊的开发。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把江南风景及建筑风格引进北京,在李伟的清华园遗址上建起了畅春园,此园是具有特殊形制的离宫别院,大约竣工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畅春园附近,"赐园"毗郊,其中之一,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其四子雍�NFDBE�王的圆明园,但该园比后来的圆明园小得多。此园大约在后来的"镂月开?quot;景区,占地约500亩。胤祯登极后,将圆明园扩大,在南部建殿宇,为"外朝",后面的大组建筑群为"内廷"。扩建后占地约3000亩。其中大水面是福海。乾隆皇帝亦曾六下江南,搜集天下名胜,"移天缩地"点缀园中,不遗余力地扩建修整圆明园,此时园中已有"四十景"之名称。从而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乾隆九年后,在圆明园东部和南部又陆续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万春园)两座辅园。三座园林有门相通,成为一体,平面布局成一个倒置的品字。圆明园是三座园林的总称。嘉庆年间对圆明园的修缮工程仍不断进行。此时圆明园的总面积已达5200余亩,人工水面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堆叠的岗阜岛堤300多处,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景点160处。园中殿宇不仅装饰、陈设考究,还是收藏无数古籍珍宝、工艺美术品的综合性艺术大宝库。 可惜如此辉煌壮丽连续营建150年的万园之园,毁于英法联军的魔爪。 1860年9月联军占领了大沽口,沿白河北上占领河西务,震动了京师。咸丰皇帝于9月22日逃往承德,10月5日联军占领海淀,6日傍晚法军进了圆明园,7日英军也进园。先是掠夺抢劫和破坏,17日开始焚烧。联军的罪恶火焰一直烧到19日,三天三夜的火海,将圆明园中富丽堂皇的宫殿和人类文明吞噬殆尽。
3�圆明园的劫后之劫
英法联军本想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但毕竟三园面积太大,罪恶的魔掌一时遮不过来,于是有一些景点如"廓然大公"、"蓬岛遥台"等幸存了下来。当时幸存,为后人的偷盗又开了方便之门。到同治十二年(1837)慈禧"归政"之后,想修复圆明园,终因该园损失太大和国库空虚而未能全部实现,重修计划只好先集中在圆明、万春两园。即使如此,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建材缺乏而被迫停工。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又西逃,驻守西北郊的八旗兵丁勾结宫监和当地恶霸、地痞,将园内建筑拆卸盗卖、林木砍伐,使园内的建筑荡然。民国初期的军阀、官僚地痞更肆无忌惮,大规模地挖掘地下的建筑残存遗迹,地面上的残存物更不必说,如华表、石狮、石雕、太湖石等早贩卖他处。此现象沿续了几十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有在遗?quot;挖宝"者。此现象由于持续时间长,当时形成了专门的一种行业,以遗址为"趸货的宝地"。
4�对圆明园遗址的处理
建国后,对圆明园遗址相对重视起来,但是如何处理,意见莫衷一是。50年代在这里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工作,又陆续地修建了一些房屋和道路,便于对遗址的管理。一百多年的时间,遗址内已自然地形成了居民点,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不准迁入园内一人一户,但是自然的繁衍亦是一股不容抗拒的力量,到80年代初期,园内已住有3000多农民,有的已经是第四代了,有位学者说:"对圆明园遗址消极保护是不行的,只有对它整修、利用,才是积极的保护、真正的保护"。80年代中期以后,经各方努力,找出了一条保护、建设遗址的新途径,即采取政府、管理处与附近农民合作建园,民办公助、以园养园的方针。于是圆明园遗址出现了新气象。到90年代初,已成为一处颇具规模的"遗址公园"。
(二)遗址简介
1�圆明园
(1)"前朝"政治活动区
在101中学以西,颐和园路之北,是圆明园的大宫门。宫门内是以"正大光明殿"为中心的一组宫殿区,围绕前湖,形成一个中轴线,该轴线包括前湖之后的"九洲清宴",包括东面的一组"勤政�NFDBE�贤殿"、"保合太和殿"和"吉祥所";西面的"翻书心"、"长春仙馆"和"四宜楼"等。该组建筑中,中轴线两旁布置着内阁六部等中央机关和保卫圆明园的八旗直房等。
(2)供奉清帝影像的安佑宫
在圆明园的西北角有一组特殊的宫殿区,规模宏大,肃穆端庄。这就是供奉清朝历代帝后影像的安佑宫。该组宫殿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二年后竣工。大殿九楹,左右配殿五楹,宫门五楹,前后有华表两对(现一对在北京大学,一对在北京图书馆),牌坊三座,极为壮观。
(3)万方安和
这是一组建筑形式奇特的建筑,在后湖西侧杏花春馆的西北方,平面布局呈"�"字形,共有三十三间,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要求。这种形式是属于适合建在南方园林"户外室"的类型。目前"�"字形殿基仍清晰可见。
(4)舍卫城
这又是一组特殊建筑,在福海西北方。城内有买卖街,宫监、宫女妆扮店员,商人进行交易,类似颐和园中的苏州街。城内有殿宇、游廊三百二十六间。舍卫城、方壶胜境、安佑宫是园内规模最大的三组建筑群。
(5)方壶胜境
在福海之北的海湾里,有用汉白玉建成"山"字形三层的石座伸向水里,上面建有哕鸾殿、琼华楼、�珠宫等。在现存的园林里,很少有与此景相比的景色。
(6)福海
福海是全园中心,园中最大的水面,海中有三个小岛,中心岛上建"蓬岛瑶台"七间和畅襟楼、随安室等建筑。东南岛上有"瀛海三山"之亭,向西北渡桥到北岛。此建置亦属"一池三山"之格局。
2�长春园
从福海向东,过圆明园的明春门即到长春园。园内主要建筑有淳化轩,左右有廊各十二间,每间嵌石碑六块,收集书帖几十卷,诸家墨迹九十九人。园中最著名建筑就是西楼远瀛观。该园以中西合壁式建筑见长,风景美丽,建筑雄伟,独具一格。其他景观有狮子林、纳景堂、清闷阁,占峰亭、清淑斋、延景楼等。建于湖中的"海岳开襟"为一座二层圆台建筑,上面建有"得金阁",遥望好似海市蜃楼。
3�万春园
在福海东南,前称绮春园。大宫门在该园的东南角,门前有东西朝房。门内主殿是迎辉殿。这座园林是太后、嫔妃们的居住之地,慈禧时重修了该园,改名万春园。园内有"含光楼"、"四宜书屋"等三十景。"露水神台"虽不属三十景之内,但其铜人承露的铸造极有特色。万春园比不上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又不同于长春园的雄伟挺透,但它有着自己的流畅自如的特殊风格。
(三)遗址公园
为了达到整修、利用的方针,政府和当地农民共同努力,在多方面的配合下,首先完成了园内居民的搬迁工作,然后决定以开发中心区福海为着手点,让它首先造福于民。1984年数十万人参加了挖掘福海的义务劳动,同时将挖出的土方堆砌成小山。没能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民,自动捐款、支持福海复苏。福海在众人努力下,按原计划修复了"蓬岛瑶台"。湖中清水透澈,水面冒出尖尖的荷舟,200多条游艇泛于800亩湖面上。福海终于在涸竭了125年后,于1985年7月1日开始接待游人了。 继福海的开发之后,还修缮了万春园宫门及其附属建筑,新辟了圆明园展览馆,数座桥梁和万花阵等旅游景区。在新复苏的遗址公园内近年来常举办大型游览活动。如1991年夏季举办了全国文化艺术节,各少数民族来园展示各自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大量游人。 圆明、长春、万春三园路线图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圆明园遗址本身就是列强侵华的铁证,凡游园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愤慨。60多年前李大钊凭吊圆明园时,曾愤然作诗,痛斥毁园的贼寇。现在虽然在园中大面积绿化,万春园中建园林别墅,但有意识地保留西洋楼遗址、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等遗迹,清理遗址,整理石雕,保留着劫后惨状,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现在这里经常是党团员过组织生活,青年学生、工人接受教育的处所。
四、秦始皇的阿房宫修建与毁灭?
揭开阿房宫遭“焚”之谜
2005年04月21日10:41: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炼文
遗址面积 出乎意料
200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毓芳教授来到了阿房宫遗址现场,寻找埋藏在土层中的那座宫殿的踪迹。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遗址现存面积将近50万平方米,要想弄清遗址当初的规模,就必须破开土层,直接探察到秦时期的地面。
考古队员开始用探杆去寻找它原始的边界,不久探铲遇到了坚硬的土层,随之提取上来的是些极其细密的黄土,这是一种经过人工夯筑的土质。经过测量,台地的地上部分有10米之高,东西长将近1200米,南北宽400多米。和人们想象中那个大气磅礴的阿房宫相对照,地基似乎不应该只有这区区半平方公里,原来这个遗址只是当年阿房宫前殿坐落的地方。考古发掘开始向纵深推进,考古人员破开土层去寻找宫殿建筑的证据。
焚烧痕迹 未露端倪
至今遗址中还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会不会是勘探过的区域碰巧错过了宫殿被烧的部分?李毓芳认为从自己考古发现的事实来看,或许项羽当年根本没有点燃阿房宫,这是阿房宫遗址没有发现火烧痕迹的唯一解释。
在考古队发现的阿房宫前殿的土台子,李毓芳的探铲接触到了坚硬的夯土,她发现这是一堵东西向的夯土墙。土墙建在台子的北沿上,中间宽,两端窄,墙体最宽处有15米,窄的地方也有6米多,全长近千米。
在发现夯土墙的地方,探方的底部又露出了瓦砾,然而除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秦代瓦片,这巨大的台地竟然只是一个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夯土堆,丝毫没有宫殿建筑的蛛丝马迹。
考古人员顺着夯土台的北沿挖出了一个100米长的探方,把夯土台的边缘打开了一个剖面。经过清理人们发现,夯土台地基的南面是一个坡道。古时,为了运输黄土,夯筑地基,通常都会修建一条坡道。如果阿房宫前殿已经建完投入使用,没有道理再留下一条运土坡道。这条不应该出现的坡道,让李毓芳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宫殿有可能并未修建完毕。
重阅历史 证实真相
为了印证考古发掘得出的结果,李毓芳再次翻开年代久远的历史典籍。当初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的时间是公元前212年,但在公元前209年,他就突然病死在了出巡的途中。在这之前,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是同时进行的两大工程,为了尽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决定停止阿房宫的工程,抢建秦始皇陵。从秦始皇计划修建阿房宫那天算起,阿房宫前殿的工程总共历时不到4年。这座巨大的宫殿,在短短的几年是很难完成的。
李毓芳从地基的中部采集了一些夯土土样。显微镜下,不仅没有出现大块的碳灰颗粒,甚至连植物细胞的踪迹也少得可怜,土样检测的结果再次佐证了考古发现的结论:在阿房宫前殿上除了三面墙以外,没有任何宫殿建筑,阿房宫前殿根本就没有建成。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铜人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