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如何设计一个神经网络(如何设计一个神经网络系统)

    发布时间:2023-04-14 13:35:5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22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如何设计一个神经网络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如何设计一个神经网络(如何设计一个神经网络系统)

    一、设计一个简单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 matlab源程序

    神经网络的是我的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4.人工神经网络

    人的思维有逻辑性和直观性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逻辑性的思维是指根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它先将信息化成概念,并用符号表示,然后,根据符号运算按串行模式进行逻辑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串行的指令,让计算机执行。然而,直观性的思维是将分布式存储的信息综合起来,结果是忽然间产生想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之点在于以下两点:1.信息是通过神经元上的兴奋模式分布在网络上;2.信息处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同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完成的。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4.1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的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现以人工神经网络对手写“A”、“B”两个字母的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规定当“A”输入网络时,应该输出“1”,而当输入为“B”时,输出为“0”。

    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做出错误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首先,给网络的各连接权值赋予(0,1)区间内的随机值,将“A”所对应的图像模式输入给网络,网络将输入模式加权求和、与门限比较、再进行非线性运算,得到网络的输出。在此情况下,网络输出为“1”和“0”的概率各为50%,也就是说是完全随机的。这时如果输出为“1”(结果正确),则使连接权值增大,以便使网络再次遇到“A”模式输入时,仍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输出为“0”(即结果错误),则把网络连接权值朝着减小综合输入加权值的方向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网络下次再遇到“A”模式输入时,减小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如此操作调整,当给网络轮番输入若干个手写字母“A”、“B”后,经过网络按以上学习方法进行若干次学习后,网络判断的正确率将大大提高。这说明网络对这两个模式的学习已经获得了成功,它已将这两个模式分布地记忆在网络的各个连接权值上。当网络再次遇到其中任何一个模式时,能够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一般说来,网络中所含的神经元个数越多,则它能记忆、识别的模式也就越多。

    4.2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人工神经网络由于模拟了大脑神经元的组织方式而具有了人脑功能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神经网络具有的优点在于:

    (1)并行分布性处理

    因为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往往是分层或以一种有规律的序列排列,信号可以同时到达一批神经元的输入端,这种结构非常适合并行计算。同时如果将每一个神经元看作是一个小的处理单元,则整个系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计算系统,这样就避免了以往的“匹配冲突”,“组合爆炸”和“无穷递归”等题,推理速度快。

    (2)可学习性

    一个相对很小的人工神经网络可存储大量的专家知识,并且能根据学习算法,或者利用样本指导系统来模拟现实环境(称为有教师学习),或者对输入进行自适应学习(称为无教师学习),不断地自动学习,完善知识的存储。

    (3)鲁棒性和容错性

    由于采用大量的神经元及其相互连接,具有联想记忆与联想映射能力,可以增强专家系统的容错能力,人工神经网络中少量的神经元发生失效或错误,不会对系统整体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克服了传统专家系统中存在的“知识窄台阶”问题。

    (4)泛化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类大规模的非线形系统,这就提供了系统自组织和协同的潜力。它能充分逼近复杂的非线形关系。当输入发生较小变化,其输出能够与原输入产生的输出保持相当小的差距。

    (5)具有统一的内部知识表示形式,任何知识规则都可以通过对范例的学习存储于同一个神经网络的各连接权值中,便于知识库的组织管理,通用性强。

    虽然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优点,但基于其固有的内在机理,人工神经网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自己的弱点:

    (1)最严重的问题是没能力来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和推理依据。

    (2)神经网络不能向用户提出必要的询问,而且当数据不充分的时候,神经网络就无法进行工作。

    (3)神经网络把一切问题的特征都变为数字,把一切推理都变为数值计算,其结果势必是丢失信息。

    (4)神经网络的理论和学习算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3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及在柴油机故障诊断中的可行性

    神经网络为现代复杂大系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手段。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是一类新的知识表达体系,与传统专家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不同,它是一种低层数值模型,信息处理是通过大量的简单处理元件(结点)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由于它的分布式信息保持方式,为专家系统知识的获取与表达以及推理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它将逻辑推理与数值运算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联想记忆功能、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功能,解决诊断系统中的不确定性知识表示、获取和并行推理等问题。通过对经验样本的学习,将专家知识以权值和阈值的形式存储在网络中,并且利用网络的信息保持性来完成不精确诊断推理,较好地模拟了专家凭经验、直觉而不是复杂的计算的推理过程。

    但是,该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领域,是一个不十分成熟的学科。一方面,装备的故障相当复杂;另一方面,人工神经网络本身尚有诸多不足之处:

    (1)受限于脑科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由于生理实验的困难性,目前对于人脑思维与记忆机制的认识还很肤浅。

    (2)尚未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已提出了众多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归纳起来,这些模型一般都是一个由结点及其互连构成的有向拓扑网,结点间互连强度所构成的矩阵,可通过某种学习策略建立起来。但仅这一共性,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学习策略大多是各行其是而无法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框架之中。

    (3)带有浓厚的策略色彩。这是在没有统一的基础理论支持下,为解决某些应用,而诱发出的自然结果。

    (4)与传统计算技术的接口不成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决不能全面替代传统计算技术,而只能在某些方面与之互补,从而需要进一步解决与传统计算技术的接口问题,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虽然人工神经网络目前存在诸多不足,但是神经网络和传统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智能故障诊断技术仍将是以后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优势。神经网络擅长数值计算,适合进行浅层次的经验推理;专家系统的特点是符号推理,适合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推理。智能系统以并行工作方式运行,既扩大了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范围,又可满足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实时性要求。既强调符号推理,又注重数值计算,因此能适应当前故障诊断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将在智能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根据神经网络上述的各类优缺点,目前有将神经网络与传统的专家系统结合起来的研究倾向,建造所谓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理论分析与使用实践表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较好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而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与离心式鼓风机极为相似。但它的工作原理与活塞式压缩机有根本的区别,它不是利用汽缸容积减小的方式来提高汽体的压力,而是依靠动能的变化来提高汽体压力。离心式压缩机具有带叶片的工作轮,当工作轮转动时,叶片就带动汽体运动或者使汽体得到动能,然后使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从而提高汽体的压力。这种压缩机由于它工作时不断地将制冷剂蒸汽吸入,又不断地沿半径方向被甩出去,所以称这种型式的压缩机为离心式压缩机。其中根据压缩机中安装的工作轮数量的多少,分为单级式和多级式。如果只有一个工作轮,就称为单级离心式压缩机,如果是由几个工作轮串联而组成,就称为多级离心式压缩机。在空调中,由于压力增高较少,所以一般都是采用单级,其它方面所用的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大都是多级的。单级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主要由工作轮、扩压器和蜗壳等所组成。 压缩机工作时制冷剂蒸汽由吸汽口轴向进入吸汽室,并在吸汽室的导流作用引导由蒸发器(或中间冷却器)来的制冷剂蒸汽均匀地进入高速旋转的工作轮3(工作轮也称叶轮,它是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重要部件,因为只有通过工作轮才能将能量传给汽体)。汽体在叶片作用下,一边跟着工作轮作高速旋转,一边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在叶片槽道中作扩压流动,从而使汽体的压力和速度都得到提高。由工作轮出来的汽体再进入截面积逐渐扩大的扩压器4(因为汽体从工作轮流出时具有较高的流速,扩压器便把动能部分地转化为压力能,从而提高汽体的压力)。汽体流过扩压器时速度减小,而压力则进一步提高。经扩压器后汽体汇集到蜗壳中,再经排气口引导至中间冷却器或冷凝器中。

    二、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特点与特性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与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

    (1)单机制冷量大,在制冷量相同时它的体积小,占地面积少,重量较活塞式轻5~8倍。

    (2)由于它没有汽阀活塞环等易损部件,又没有曲柄连杆机构,因而工作可靠、运转平稳、噪音小、操作简单、维护费用低。

    (3)工作轮和机壳之间没有摩擦,无需润滑。故制冷剂蒸汽与润滑油不接触,从而提高了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性能。

    (4)能经济方便的调节制冷量且调节的范围较大。

    (5)对制冷剂的适应性差,一台结构一定的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只能适应一种制冷剂。

    (6)由于适宜采用分子量比较大的制冷剂,故只适用于大制冷量,一般都在25~30万大卡/时以上。如制冷量太少,则要求流量小,流道窄,从而使流动阻力大,效率低。但近年来经过不断改进,用于空调的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单机制冷量可以小到10万大卡/时左右。

    制冷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的关系。

    由物理学可知,回转体的动量矩的变化等于外力矩,则

    T=m(C2UR2-C1UR1)

    两边都乘以角速度ω,得

    Tω=m(C2UωR2-C1UωR1)

    也就是说主轴上的外加功率N为:

    N=m(U2C2U-U1C1U)

    上式两边同除以m则得叶轮给予单位质量制冷剂蒸汽的功即叶轮的理论能量头。 U2 C2

    ω2 C2U R1 R2 ω1 C1 U1 C2r β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特性是指理论能量头与流量之间变化关系,也可以表示成制冷

    W=U2C2U-U1C1U≈U2C2U

    (因为进口C1U≈0)

    又C2U=U2-C2rctgβ C2r=Vυ1/(A2υ2)

    故有

    W= U22(1-

    Vυ1

    ctgβ)

    A2υ2U2

    式中:V—叶轮吸入蒸汽的容积流量(m3/s)

    υ1υ2 ——分别为叶轮入口和出口处的蒸汽比容(m3/kg)

    A2、U2—叶轮外缘出口面积(m2)与圆周速度(m/s)

    β—叶片安装角

    由上式可见,理论能量头W与压缩机结构、转速、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及叶轮吸入蒸汽容积流量有关。对于结构一定、转速一定的压缩机来说,U2、A2、β皆为常量,则理论能量头W仅与流量V、蒸发温度、冷凝温度有关。

    按照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特性,宜采用分子量比较大的制冷剂,目前离心式制冷机所用的制冷剂有F—11、F—12、F—22、F—113和F—114等。我国目前在空调用离心式压缩机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是F—11和F—12,且通常是在蒸发温度不太低和大制冷量的情况下,选用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此外,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离心式的制冷压缩机则采用丙烯、乙烯作为制冷剂,只有制冷量特别大的离心式压缩机才用氨作为制冷剂。

    三、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调节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和其它制冷设备共同构成一个能量供给与消耗的统一系统。制冷机组在运行时,只有当通过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流量与通过设备的流量相等时,以及压缩机所产生的能量头与制冷设备的阻力相适应时,制冷系统的工况才能保持稳定。但是制冷机的负荷总是随外界条件与用户对冷量的使用情况而变化的,因此为了适应用户对冷负荷变化的需要和安全经济运行,就需要根据外界的变化对制冷机组进行调节,离心式制冷机组制冷量的调节有:1°改变压缩机的转速;2°采用可转动的进口导叶;3°改变冷凝器的进水量;4°进汽节流等几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转动进口导叶调节和进汽节流两种调节方法。所谓转动进口导叶调节,就是转动压缩机进口处的导流叶片以使进入到叶轮去的汽体产生旋绕,从而使工作轮加给汽体的动能发生变化来调节制冷量。所谓进汽节流调节,就是在压缩机前的进汽管道上安装一个调节阀,如要改变压缩机的工况时,就调节阀门的大小,通过节流使压缩机进口的压力降低,从而实现调节制冷量。离心式压缩机制冷量的调节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进口导叶角度,以改变蒸汽进入叶轮的速度方向(C1U)和流量V。但流量V必须控制在稳定工作范围内,以免效率下降。

    二、一文读懂神经网络

    要说近几年最引人注目的技术,无疑的,非人工智能莫属。无论你是否身处科技互联网行业,随处可见人工智能的身影:从 AlphaGo 击败世界围棋冠军,到无人驾驶概念的兴起,再到科技巨头 All in AI,以及各大高校向社会输送海量的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以至于人们开始萌生一个想法:新的革命就要来了,我们的世界将再次发生一次巨变;而后开始焦虑:我的工作是否会被机器取代?我该如何才能抓住这次革命?

    人工智能背后的核心技术是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大概是一年前这个时候,我正在回老家的高铁上学习 3Blue1Brown 的 Neural Network 系列视频课程,短短 4 集 60 多分钟的时间,就把神经网络从 High Level 到推导细节说得清清楚楚,当时的我除了获得新知的兴奋之外,还有一点新的认知,算是给头脑中的革命性的技术泼了盆冷水:神经网络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以前很难通过写程序来完成的任务——例如图像、语音识别等,但它的实现机制告诉我,神经网络依然没有达到生物级别的智能,短期内期待它来取代人也是不可能的。

    一年后的今天,依然在这个春运的时间点,将我对神经网络的理解写下来,算是对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学习笔记,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让不了解神经网络的同学了解起来。

    维基百科这样解释 神经网络 :

    这个定义比较宽泛,你甚至还可以用它来定义其它的机器学习算法,例如之前我们一起学习的逻辑回归和 GBDT 决策树。下面我们具体一点,下图是一个逻辑回归的示意图:

    其中 x1 和 x2 表示输入,w1 和 w2 是模型的参数,z 是一个线性函数:

    接着我们对 z 做一个 sigmod 变换(图中蓝色圆),得到输出 y:

    其实,上面的逻辑回归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只有 1 层 输入层 , 1 层 输出层 的神经网络,图中容纳数字的圈儿被称作 神经元 ;其中,层与层之间的连接 w1、w2 以及 b,是这个 神经网络的参数 ,层之间如果每个神经元之间都保持着连接,这样的层被称为 全连接层 (Full Connection Layer),或 稠密层 (Dense Layer);此外,sigmoid 函数又被称作 激活函数 (Activation Function),除了 sigmoid 外,常用的激活函数还有 ReLU、tanh 函数等,这些函数都起到将线性函数进行非线性变换的作用。我们还剩下一个重要的概念: 隐藏层 ,它需要把 2 个以上的逻辑回归叠加起来加以说明:

    如上图所示,除输入层和输出层以外,其他的层都叫做 隐藏层 。如果我们多叠加几层,这个神经网络又可以被称作 深度神经网络 (Deep Neural Network),有同学可能会问多少层才算“深”呢?这个没有绝对的定论,个人认为 3 层以上就算吧:)

    以上,便是神经网络,以及神经网络中包含的概念,可见,神经网络并不特别,广义上讲,它就是

    可见,神经网络和人脑神经也没有任何关联,如果我们说起它的另一个名字—— 多层感知机(Mutilayer Perceptron) ,就更不会觉得有多么玄乎了,多层感知机创造于 80 年代,可为什么直到 30 年后的今天才爆发呢?你想得没错,因为改了个名字……开个玩笑;实际上深度学习这项技术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黑暗低谷期,直到人们开始利用 GPU 来极大的提升训练模型的速度,以及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 AlphaGo战胜李世石、Google 开源 TensorFlow 框架等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一下这里的历史。

    就拿上图中的 3 个逻辑回归组成的神经网络作为例子,它和普通的逻辑回归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呢?我们先来看下单逻辑回归有什么劣势,对于某些情况来说,逻辑回归可能永远无法使其分类,如下面数据:

    这 4 个样本画在坐标系中如下图所示

    因为逻辑回归的决策边界(Decision Boundary)是一条直线,所以上图中的两个分类,无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找到一条直线将它们分开,但如果借助神经网络,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由 3 个逻辑回归组成的网络(这里先忽略 bias)如下:

    观察整个网络的计算过程,在进入输出层之前,该网络所做的计算实际上是:

    即把输入先做了一次线性变换(Linear Transformation),得到 [z1, z2] ,再把 [z1, z2] 做了一个非线性变换(sigmoid),得到 [x1', x2'] ,(线性变换的概念可以参考 这个视频 )。从这里开始,后面的操作就和一个普通的逻辑回归没有任何差别了,所以它们的差异在于: 我们的数据在输入到模型之前,先做了一层特征变换处理(Feature Transformation,有时又叫做特征抽取 Feature Extraction),使之前不可能被分类的数据变得可以分类了

    我们继续来看下特征变换的效果,假设 为 ,带入上述公式,算出 4 个样本对应的 [x1', x2'] 如下:

    再将变换后的 4 个点绘制在坐标系中:

    显然,在做了特征变换之后,这两个分类就可以很容易的被一条决策边界分开了。

    所以, 神经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自动的完成特征变换或特征提取 ,尤其对于声音、图像等复杂问题,因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们很难清晰明确的告诉你,哪些特征是有用的。

    在解决特征变换的同时,神经网络也引入了新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设计各式各样的网络结构来针对性的应对不同的场景,例如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处理图像、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来处理序列问题、使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来写诗和作图等,就连去年自然语言处理(NLP)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Transformer/Bert 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所以, 学好神经网络,对理解其他更高级的网络结构也是有帮助的

    上面说了,神经网络可以看作一个非线性函数,该函数的参数是连接神经元的所有的 Weights 和 Biases,该函数可以简写为 f(W, B) ,以手写数字识别的任务作为例子:识别 MNIST 数据集 中的数字,数据集(MNIST 数据集是深度学习中的 HelloWorld)包含上万张不同的人写的数字图片,共有 0-9 十种数字,每张图片为 28*28=784 个像素,我们设计一个这样的网络来完成该任务:

    把该网络函数所具备的属性补齐: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函数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本质上问的是这些参数的值是怎么确定的。

    在机器学习中,有另一个函数 c 来衡量 f 的好坏,c 的参数是一堆数据集,你输入给 c 一批 Weights 和 Biases,c 输出 Bad 或 Good,当结果是 Bad 时,你需要继续调整 f 的 Weights 和 Biases,再次输入给 c,如此往复,直到 c 给出 Good 为止,这个 c 就是损失函数 Cost Function(或 Loss Function)。在手写数字识别的列子中,c 可以描述如下:

    可见,要完成手写数字识别任务,只需要调整这 12730 个参数,让损失函数输出一个足够小的值即可,推而广之,绝大部分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看成是定义损失函数、以及参数调优的问题。

    在手写识别任务中,我们既可以使用交叉熵(Cross Entropy)损失函数,也可以使用 MSE(Mean Squared Error)作为损失函数,接下来,就剩下如何调优参数了。

    神经网络的参数调优也没有使用特别的技术,依然是大家刚接触机器学习,就学到的梯度下降算法,梯度下降解决了上面迭代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当损失函数给出 Bad 结果时,如何调整参数,能让 Loss 减少得最快。

    梯度可以理解为:

    把 Loss 对应到 H,12730 个参数对应到 (x,y),则 Loss 对所有参数的梯度可以表示为下面向量,该向量的长度为 12730:

    $$

    nabla L(w,b) = left[

    frac{partial L}{partial w_1},

    frac{partial L}{partial w_2},...,

    frac{partial L}{partial b_{26}}

    right] ^top

    $$

    所以,每次迭代过程可以概括为

    用梯度来调整参数的式子如下(为了简化,这里省略了 bias):

    上式中, 是学习率,意为每次朝下降最快的方向前进一小步,避免优化过头(Overshoot)。

    由于神经网络参数繁多,所以需要更高效的计算梯度的算法,于是,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呼之欲出。

    在学习反向传播算法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微积分中的链式法则(Chain Rule):设 g = u(h) , h = f(x) 是两个可导函数,x 的一个很小的变化 △x 会使 h 产生一个很小的变化 △h,从而 g 也产生一个较小的变化 △g,现要求 △g/△x,可以使用链式法则:

    有了以上基础,理解反向传播算法就简单了。

    假设我们的演示网络只有 2 层,输入输出都只有 2 个神经元,如下图所示:

    其中 是输入, 是输出, 是样本的目标值,这里使用的损失函数 L 为 MSE;图中的上标 (1) 或 (2) 分别表示参数属于第 (1) 层或第 (2) 层,下标 1 或 2 分别表示该层的第 1 或 第 2 个神经元。

    现在我们来计算 和 ,掌握了这 2 个参数的偏导数计算之后,整个梯度的计算就掌握了。

    所谓反向传播算法,指的是从右向左来计算每个参数的偏导数,先计算 ,根据链式法则

    对左边项用链式法则展开

    又 是输出值, 可以直接通过 MSE 的导数算出:

    而 ,则 就是 sigmoid 函数的导数在 处的值,即

    于是 就算出来了:

    再来看 这一项,因为

    所以

    注意:上面式子对于所有的 和 都成立,且结果非常直观,即 对 的偏导为左边的输入 的大小;同时,这里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需要调整哪个 来影响 ,才能使 Loss 下降得最快,从该式子可以看出,当然是先调整较大的 值所对应的 ,效果才最显著 。

    于是,最后一层参数 的偏导数就算出来了

    我们再来算上一层的 ,根据链式法则 :

    继续展开左边这一项

    你发现没有,这几乎和计算最后一层一摸一样,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对 Loss 造成的影响有多条路径,于是对于只有 2 个输出的本例来说:

    上式中, 都已经在最后一层算出,下面我们来看下 ,因为

    于是

    同理

    注意:这里也引申出梯度下降的调参直觉:即要使 Loss 下降得最快,优先调整 weight 值比较大的 weight。

    至此, 也算出来了

    观察上式, 所谓每个参数的偏导数,通过反向传播算法,都可以转换成线性加权(Weighted Sum)计算 ,归纳如下:

    式子中 n 代表分类数,(l) 表示第 l 层,i 表示第 l 层的第 i 个神经元。 既然反向传播就是一个线性加权,那整个神经网络就可以借助于 GPU 的矩阵并行计算了

    最后,当你明白了神经网络的原理,是不是越发的认为,它就是在做一堆的微积分运算,当然,作为能证明一个人是否学过微积分,神经网络还是值得学一下的。Just kidding ..

    本文我们通过

    这四点,全面的学习了神经网络这个知识点,希望本文能给你带来帮助。

    参考:

    三、设计一个BP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分类,输入向量为P=(1 -1 -2 -4;2 1 1 0),输出向量为T=(0 1 1 0)

    y =

    0.6544 0.6499 0.6500 0.6499

    是预测的输出变量

    四、设计神经网络时为什么趋向于选择更深的网络结构

    一 隐层数一般认为,增加隐层数可以降低网络误差(也有文献认为不一定能有效降低),提高精度,但也使网络复杂化,从而增加了网络的训练时间和出现“过拟合”的倾向。一般来讲应设计神经网络应优先考虑3层网络(即有1个隐层)。一般地,靠增加隐层节点数来获得较低的误差,其训练效果要比增加隐层数更容易实现。对于没有隐层的神经网络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线性或非线性(取决于输出层采用线性或非线性转换函数型式)回归模型。因此,一般认为,应将不含隐层的网络模型归入回归分析中,技术已很成熟,没有必要在神经网络理论中再讨论之。二 隐层节点数在BP 网络中,隐层节点数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不仅对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影响很大,而且是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的直接原因,但是目前理论上还没有一种科学的和普遍的确定方法。 目前多数文献中提出的确定隐层节点数的计算公式都是针对训练样本任意多的情况,而且多数是针对最不利的情况,一般工程实践中很难满足,不宜采用。事实上,各种计算公式得到的隐层节点数有时相差几倍甚至上百倍。为尽可能避免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现象,保证足够高的网络性能和泛化能力,确定隐层节点数的最基本原则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取尽可能紧凑的结构,即取尽可能少的隐层节点数。研究表明,隐层节点数不仅与输入/输出层的节点数有关,更与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转换函数的型式以及样本数据的特性等因素有关。在确定隐层节点数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隐层节点数必须小于N-1(其中N为训练样本数),否则,网络模型的系统误差与训练样本的特性无关而趋于零,即建立的网络模型没有泛化能力,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同理可推得:输入层的节点数(变量数)必须小于N-1。(2)训练样本数必须多于网络模型的连接权数,一般为2~10倍,否则,样本必须分成几部分并采用“轮流训练”的方法才可能得到可靠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之,若隐层节点数太少,网络可能根本不能训练或网络性能很差;若隐层节点数太多,虽然可使网络的系统误差减小,但一方面使网络训练时间延长,另一方面,训练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而得不到最优点,也是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的内在原因。因此,合理隐层节点数应在综合考虑网络结构复杂程度和误差大小的情况下用节点删除法和扩张法确定。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设计一个神经网络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写一段自己的人生经历如何写(写一段自己的人生经历如何写作文)

    微信如何强制解绑手机号

    如何根据logo图片查品牌(如何根据logo图片查品牌)

    凉亭排行榜(著名凉亭)

    自动修改文章的软件(全自动二次剪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