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三角形景观设计(三角形景观设计平面图)

    发布时间:2023-03-07 02:39:16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6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三角形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三角形景观设计(三角形景观设计平面图)

    一、中西方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差别有哪些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尤其是15~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者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唯理/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重情"的美学思想。

    二、急求 某种景观设计思潮 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景观设计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方国家在景观设计领域起步较早,尤其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代主义”浪潮对景观设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西方国家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的研究必然对我国景观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选择美国这个社会背景,既是考虑到英文资料的丰富性,也是因为美国文化兼容性较强的特点,美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也大致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整体状况。本文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通过对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师的设计思想、理论和主要作品的分析,系统阐述了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设计思潮。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大致经历了“现代主义”的酝酿期、转折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走向成熟,以及70年代后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产生了几代杰出的景观设计师。对他们各自设计理念和代表作品的分析涉及到社会背景,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领域。纵向的、对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之后,展开横向的比对。分析总结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注重场地分析、开放平面取代线性序列等主要特点,进一步探讨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如景观元素的更新、与当代艺术思想的结合等。推动景观行业发展的最终根源是社会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与美国社会几十年前极为相似,景观行业同样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许多境外景观公司纷纷开拓中国市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一、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表演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文化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原先流行的思潮突然在知识界失去了影响力,后现代主义便于上世纪 60年代与法国后结构主义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结合,成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并非起源于哲学领域,相反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后现代文学艺术、建筑艺术风格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JohnWatkinsChapman),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现代建筑大师们如勒。柯布西埃,试图精心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的机器。

    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且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6点特征:①历史主义;②直接的复古主义;③新地方风格;④文脉主义;⑤隐喻和玄想;⑥后现代式空间(或被称为超级手法主义)[1].正是通过文丘里等先锋派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狂飙表现,以及建筑评论家们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使得晦涩、难懂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争论形象化了,进而为普通人所体验、所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向受社会各种哲学思潮、流派影响的建筑设计领域,此次成了培育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一片土壤。

    当然这些先锋派的建筑师不仅从理论上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寻找合理的解释,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设计创作中。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筑设计中挥洒创作热情,还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1972年文丘里设计的富兰克林庭院,不是在遗址上对原有建筑物的重建,而是以其“幽灵式”的想象,采用一个模拟原有建筑的不锈钢骨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历史。1977年他在华盛顿宾西法尼亚大街设计的自由广场,则以一种平面的设计语汇结合历史片断,形象而简约的展示出场所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情感,从而消解了传统纪念性广场高耸的中心式构图。1980年查尔斯•摩尔为新奥尔良的一个商业和工业综合区设计的意大利广场,以历史片断的拼贴、舞台剧似的场景,戏谑式的细部处理,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2]体验,几乎成了后现代主义公共空间设计的代名词。

    就在这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以历史片断、符号、隐喻、媚俗、戏谑等手段张扬着自我和取悦于大众时,他们的同行景观建筑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应尽管显得有几分迟钝,但仍然有些前卫的景观建筑师在这股新思潮的鼓舞下,从毕加索、最低纲领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摩尔(Robert morris)等艺术家那里学习运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具冲击力的设计;从地景设计师如罗伯。斯密森(Robert Smithson)、麦克尔•赫瑟(michael heiser)等艺术家那里学习新的视觉观念;从文丘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麦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等建筑师的作品中学习用历史片断、光和色来限定空间的技巧,在景观设计领域积极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探索。

    二、景观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实验。

    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首先是从小尺度场所开始的。1980 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3]在《景观建筑》杂志第一期上发表的面包圈花园(Bagel Garden),在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引起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广泛讨论,它被认为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后现代主义尝试的第一例。面包圈花园坐落在波士顿一个叫Back Bay的地区,在那里每条狭长街道两边排列的都是可爱的低层砖房,它们集中了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且每栋建筑前都带有一个临街的、开敞式的庭院。面包圈花 园是个小尺度的宅前庭院,用地范围22×22英尺,面朝北方。花园空间被高度为 16英寸的绿篱分割成意大利式的同心矩形构图,两个矩形之间铺着宽度为30英尺宽的紫色沙砾,上面排列着96个不受气候影响的面包圈。

    小的矩形内以5×6的行列式种植着30株月季。场地中还保留了象征历史意义的两棵紫杉、一棵日本枫树、铁栏杆和石头边界。在设计中,苏瓦兹想创造的是一种“既幽默又有艺术严肃性的”[4]场所感。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象征傲慢和高贵的几何形式和象征家庭式温馨和民主的面包圈并置在一个空间里所产生的矛盾;以及黄色的面包圈和紫色的沙砾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对比。这个迷你型的庭院以具有历史风格的花篱、紫色的沙砾、以及隐喻Back Bay地区象兵营式排列的邻里文脉的面包圈,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缩影。这个花园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小尺度景观设计的新视野——就是把传统的、有限的景观想象和新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新景观。从而使这个迷你型的花园在学术性及艺术文脉两方面成为新设计的导向。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为约翰•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这个占地1英亩的广场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双层停车场的屋顶,位于两栋玻璃幕墙建 筑之间,上面分布着一些高出地面约有3m左右的冷却塔和通风管。因为是个屋顶广场,所以考虑到屋面的结构承重能力,景观设计只能在50m×100m 场地中部一条12m宽的狭窄空间中展开。SWA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设计一个具有公共功能的广场,重点强调远处洛基山的景观,同时减轻屋面上机械管道设备对场所的视觉干扰。在设计中SWA一改流行的传统轴线手法,而选择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参考点,来解决广场与周围玻璃幕墙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狭长的洛基山视轴的关系。

    首先,广场两侧的镜面幕墙赋予整个空间狭长的、眼花缭乱的、不可思议的迷惑感。顺着广场狭长的轴线向远处的洛基山方向看去,用玻璃镜面包裹起来的,突出屋面的通风管道和冷却塔就像被一只巨大的手神秘置于这个超比例的、形式滑稽的广场空间中,它们与地面形成倾斜的箱型体。这种充满动态感的姿态和黑白两色的菱形的磨石子地面,构成视觉上的迷幻和不确定感。此外设计者在建筑物出、入口两侧布置了略高于地面的草地,上面排列一组高矮有序的白色圆柱体,它们和反射在后面建筑物玻璃镜面里的映射,构成对修剪过的树林隐喻意义。这个设计的鲜明特征是采用了大量的镜面材质、倾斜的体型、产生错视的黑白菱形水磨石铺地,以及不对称的几何形体。

    设计者利用镜子扭曲视觉以增加看到的尺度和视觉,从而产生一种古怪的类似基里科[5]似的超现实主义品质,将人这个场所体验主体消解为迷幻场景的一分子,有时甚至完全失落在这个梦幻般的场景里。最后,设计者在广场中间的契入一个狭长的切口,将广场分为两部分,使两栋建筑都有各自的广场空间。在这个狭长的切口里,设计者将传统的喷泉水渠和花草并置,产生出一种传统的乡村风景,令人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既充满幻想、又有点迷惑的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空间里,寻找到些许现实的支点。

    1988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George hargreaves)为加利福尼亚San Jose市设计的市场公园(San Jose Plaza Park)[10]则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特征,它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市场公园既是一个巨大的交通岛,又是该市最古老的公共开敞中心,因为它的四周环绕了该市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场地由南北两条直线连接两端半圆形曲线,构成类似运动场的形状。沿场地东西长轴哈格里夫设计了一条主路,用地中部一个新月形的斜坡堤将场地自然非为两部分,二者间高差变化以坡道和台阶过渡。用地西部,沿主路两边布置的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和木制的座椅;草地上果树栽种方式是和中部新月形线型相一致的。东部在主路的尽端是两条成锐角的斜路,将人流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由此形成的三角形用地是硬质铺地,以栽种的树木强调边界。中部新月形的斜坡堤上种植着四季变换的花草,斜坡的上层安置的是休息座椅,下层一边是网格式的喷泉区,一边是开敞的草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喷泉通过喷射形式的变换表现出随着一天中时间的转换,其形式由清晨的雾霭、小涌泉,到下午强力的水柱喷射,而晚间水柱在灯光作用下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和眩目。此外喷泉自我排水的设计系统,不仅使人可以观赏它的变化,而且还允许人们进入其中,嬉戏玩耍。场地中部一条由南向西和由南向北的两条斜线乍看上去显得有点生硬,实际上最符合人们走捷径的心理。就是这样一个构图简单的景观设计,蕴含了大量的历史隐喻和生活片断。网格式中的喷泉形式的灵感来自1800年场地附近挖掘的自流井,它们一天中的变化形式隐喻了水使Santa Clara山谷兴旺的这段历史。西边用地的果园也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两次战争期间周围果木农场丰收景象的记忆。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反映的则是城市300年来的历史,而夜间灯光照射下的喷泉景象是对当代Silicon山谷高科技的暗示。这里的后现代文本不仅仅只是为一些设计人士所解读,而是通过哈格里夫把这些历史元素和片断组织到公园的主要公共景观片断里,并且传递给大众。

    1991 年由 hanna/Olin和Ricardo Legorreta合作完成的潘兴(Pershing)广场受到抽象派雕塑、大地艺术、现象学和绘画的影响,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多义性和视觉革命的特点。潘兴广场位于洛杉矶市中心15大街和16大街处,它的历史可是追溯至 1866 年,经历过多次设计。20世纪50 年代一个1800hm2的地下停车场建在它的下面,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已成为了无家可归者和贩毒者的集聚地了。因此它也是城市雄心勃勃重建公共空间计划的开端,社会进步的见证。

    设计者在总平面设计中采用直角分块的手法,将大空间分解为彼此功能独立的小型叙事 空间,多次重复的直角网格式平面划分手法是对原有城市网格状的历史机理的隐射。此外,设计者在粉红色混凝土地面矗立起10层楼高的紫色“钟楼”,并且与之相连的水渠的墙面也是紫色的。墙上有方形的窗户,它把广场的视觉框限成小的花园区。广场的另一侧是淡黄色的咖啡屋和一个三角形的停车站,它背后是另一片色的墙。

    沿着广场前的街道是原有的通向地下车库的坡道,和一个连续人行道、斜坡相交一起。在这组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从抽象雕塑和后现代视觉革命中获得灵感,将三维体量引入水平向的广场空间,营造出类似现代艺术品展览的氛围。广场中央是一片桔树林,是对典型的洛杉矶特点的直接暗示。圆形水池和一个下沉式的圆形剧场为公园提供了两个规则的几何元素。水池以灰色的鹅卵石构成一个大的碗状的圆,水从水渠的墙面流入水池里,再通过一条锯齿形的类似地震后形成的裂纹向广场之外的空间延伸。可以容纳2000人的圆形剧场铺着草地和粉红色混凝土的台阶,四棵对称布置的淡黄色的棕榈树形成对舞台空间的暗示。整个广场的设衡。此外,钟楼和水渠的形式体现出对地中海传统符号的拷贝,场地中大量采用了高大的棕榈树,表现出浓浓的拉丁风情。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设计者在创造这个多意性公共空间的热情,以及对这个汇集着多种族社区的城市的尊重。

    三、结语

    上述各历史时期美国景观建筑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只是20世纪美国新景观设计潮流的几朵浪花,不过透过它们仍然能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美国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总体轮廓。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因此决定了在纷扰复杂的后现代语汇中,景观设计师们汲取最多的是历史文脉元素,代表隐喻和玄想的符号单元。因此和他们同行的作品相比,除了部分采用鲜亮的色彩对比外,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和而谨慎。此外,景观建筑师尽管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三、别墅园林景观设计说明

    别墅庭园是属于业主个人的私有空间,业主可根据自己喜爱,在其中布置各种园林绿化植物或小品。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特点及说明。

    一、日式风格别墅庭院景观设计

    风格说明:

    日本庭院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也可以说是中式庭院一个精巧的微版本,细节上的处理是日式庭院最精彩的地方此外,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练。日式庭院的面积不需要特别大,但是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营造,带给人平静与和谐的意境。

    设计特点:

    1、铺装、植物和其它造园元素之间讲究平衡

    2、并不是照搬日本花园,而是借鉴其中的元素,应用这些元素。

    3、花园中大部分的色彩是柔和的,但也有一、两种鲜艳的色彩亮点。

    4、周围环境少量的使用装饰物和特殊小品,避免把空间弄乱。

    三角形景观设计(三角形景观设计平面图)

     

    二、地中海风格别墅庭院景观设计

    风格说明:

    地中海地区拥有温暖的气候和兴型的地理特征,逅就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地中海式花园园艺风格。主要包括:温暖自然的材料、色彩绚丽的植物和在用水方面的精打细算并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形成自然洒脱、不拘形式的景观风格。

    设计特点:

    1、色彩温暖、鲜艳,如白色的围墙,红色的陶土器,蓝色的瓦片和乳白色的石头。

    2、简洁、注重功能性的设计,突出植物、材料和其它观赏景观的特色。

    3、运用叶子又尖又长的植物和色彩绚丽、花朵硕大醒目的花卉。

    4、清凉的水景观特色。

    5、最好有抵挡烈日的遮阴区。

     

    三、季节性别墅庭院景观设计

    设计说明:

    此风格适应于对于花园色彩非常重视的庭院,如在小型墙院中,想追求一年四季的观赏乐趣,提高合适的植物选择,将会呈现出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该风格的庭院维护与管理要稍费心思。

    设计特点:

    1、设置一个宽敞的遮雨的露台,可遮挡风雨。

    2、夏季多运用盆栽植物,种植空间留给冬季和春季的植物群,才能保证一年四季景色的完美。

    3、季节性花园最重要的是植物的选择和栽培。盆栽植物不是后添加的饰物或者填补空间的工具,而是整体设计的部分。

    三角形景观设计(三角形景观设计平面图)

     

    四、几何式别墅庭院景观设计

    风格说明:

    几何式花园,其植栽在形状和风格上不同具有特色,是些形状的抽象组合,或者是通过反复某个形状而形成某个主题。在该设计中,植物完全是基本结构的对比物:植物的柔软娇嫩、自然随意恰好衬托出了铺装和围墙的轮廓清晰、棱角分明。

    设计特点:

    1、将几何图形.方形和圆形综合运用与花园设计中。

    2、在很多细节处反复运用几何图形的主题,例如铺砖甬道的同心圆,砖铺中庭的方形图案,以及棱角分明的三角形石头饰边。

    3、不规整植物的种植,融合了一系列的颜色和质地,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不拘泥于形式,与轮廓分明的硬景观恰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角形景观设计(三角形景观设计平面图)

     

    五、家庭式别墅庭院景观设计

    风格说明:

    家庭式庭院既能让儿童在里面安全的嬉戏,又可以作为成年人休息和宴请朋友的愉快并具有吸引力的场所,将各个功能分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要求。

    设计特点:

    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和草坪供日常休息。

    有一个游戏的场所。

    一项能容纳全家所需的具有吸引力的布局设计。

    一个菜园。

    一个安全的储存工具和其它园艺材料的储藏场所。

    设备齐全、无危险的水景元素。

    适合家庭种植的植物提供一年四季的乐趣

    容易维护,方便看管儿童。

    别墅庭园是属于业主个人的私有空间,业主可根据自己喜爱,在其中布置各种园林绿化植物或小品。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特点及说明。

    四、草坪在景观设计中的一般应用

    草坪在景观设计中的一般应用

    草坪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在现代景观建设中已必不可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景观建设的发展,草坪在园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草坪在景观设计中的一般应用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一)作主景

    草坪在园林布局上作主景并不多,通常是以配景和背景形式出现。草坪作主景来使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较大空间中应用

    在一个较大、较平坦的空间中,为了突出它的开阔、宽广的特点,可以用大面积草坪来布置,同时配上远处的树群加以对比,更能体现空间的开阔。这种方法,通常在大型公园、植物园和风景区当中使用。

    2.在较小空间中应用

    在一些较小空间的布置上,在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时,不妨用草坪来做一般性处理。尤其是在小庭院当中,如果用树木、小品等其他景观来处理,会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更加局促,如果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手法,利用景石、回廊等处理,造价又太高,而且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可用草坪来布置,以达到简洁、明快、开朗的效果。

    3.在四合空间中作主景

    四合空间是指四面都有景物形成的空间,四面的景物可以是山体、建筑或者高大的乔木。在布局中,草坪布置在四合空间中作主景,最为常用的是用在大乔木围合而成的四合空间中,如南京玄武湖公园的梁洲草坪,位于梁洲中央,四面有悬铃木、雪松等高大乔木围绕,形成一个四合空间,而中央草坪则成为这个空间的主景。

    4.在规则式绿地中使用

    规则式绿地中通常出现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或其他规则图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草坪来布置。草坪最适宜于表现面的特点,各种形状都可以用草坪来表现,而且面积大小比较随意。例如许多广场、宾馆、办公楼前后、停车场都采用不同规则形状的地砖和草坪建成,既满足了广场、停车场供人们游憩、停车等功能的需要,又增加了绿量,提高了美感。

    (二)作配景

    草坪在园林布局中作配景来使用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对地形、水体、建筑及乔、灌木、园路、小品等园林景观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对比与调和、烘托及陪衬的作用和效果。

    1.草坪与地形

    当草坪与地形配合使用时,草坪与地形融为一体。用草坪来烘托地形变化的美感,通常使用在公园、风景区、小游园、小区及庭院布置之中,尤其是通过微地形改造处理,使地形发生微小变化,表面整齐、视觉柔和的草坪能更好地加以表现。另外一种情形是当地形变化较大时,与一块平坦、开阔的草坪相配合,更能体现出地形的复杂,这时主要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来突出地形的变化。

    2、草坪与水体

    在景观设计中,草坪与水体的结合设计较为普遍。清澈,明镜的水体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构景要素,园无草木,水无生机。

    景观设计中的水体可以分为动水和静水。平静的水体,可以映照出天空和周围的景物,与草坪相互衔接对比,形成特别的景观。流水与草坪相结合的设计,在动与静间,将人们引入自然和谐,妙趣横生的画面中。

    3、草坪与建筑

    建筑是设计中利用率高,景观明显,位置和体型规定的主要要素。草坪不禁低矮,又具有一定的空旷性,可用反衬建筑的设计及特点,利用草坪的可塑性,软化建筑的生硬线条,丰富景观设计的艺术构图。要创造对身体健康有益的生产生活环境与景观环境,这就要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而草坪由于成坪快,效果明显,常被用作调节建筑与环境的重要素材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草坪一般用在现代园林中,常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植物一起设计园林景观。

    4.草坪与植物

    在布局上草坪与植物的配合使用是植物配置的常用手法,而且在配置上的变化也是极其丰富的。无论规则式,还是自然式布局,都有广泛的应用。

    草坪与植物造景通常有4种手法,即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孤植常被用作主景,能营造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对植要求对植树应在姿态与大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或一仰一俯,或一斜一直,或一高一低,以显得生动活泼。丛植要求姿态各异,相互趋附,几种植物成从种植,则讲究多种搭配,如常绿树与落叶树,观花树与观果树,乔木与灌木,喜荫树与喜阳树,针叶树与阔叶树等,这样才会有十分宽广的选择范围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效果。

    草坪树群配置目的是在小面积草坪上创造林的意境。以1到2种乔木为主,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数目群体,与草坪构成虚实相间,对比度较强的园林景观图。群植成片的树林可以形成阴暗对比,同时他所形成的垂直景观与地平线形成方向上对比,树冠起伏使天际轮廓线发生变化,树群四周若用灌木装饰树缘与林间空地,结合地形,则可使园林增添许多山林野趣。树群常作为树丛的背景。树植于草坪和整个绿地的边缘。草坪与其他植物的'配置除种植方式不同外,设计师们通常将草坪上的其他植物修剪成各种规则形态或动物造型,用不同的草坪表示植物景观的人工美,不仅有一定的时代气息,而且更是景观人性化。

    5.草坪与小品

    园林小品在园林布局中一般可起到局部主景的作用,它的配景通常用草坪来布置,也就是将小品放置在草坪上。通常情况下,小品在造型及色彩上都极富变化,将其布置在草坪上,利用草坪的色彩及表面的特点,能够更好地衬托出小品的色彩及造型的美感。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写实的,人物的还是动物的,小型建筑甚至一块石头都可以是草坪上的主景。这种布置经常应用于公园、广场、小区和庭院绿化美化当中。

    6.草坪与道路

    草坪与道路相配合,一种应用形式是道路布置在草坪上,另一种应用形式是草坪与预制块、石板等材料共同形成道路,也称之为嵌草路。与草坪配合的道路一般为小型游步道,宽度在1. 5m以内,主要供游人漫步游览、观赏景物,同时道路的图案、材料及造型也自成一景,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和舒适的感觉。

    这类道路一般布置在公园的安静休息区和观赏游览区、庭院、小区及小游园当中,铺路材料可以直接在草坪上铺成路面,如冰纹路、虎皮路等,也可以与草坪形成嵌草路。另外还可以用卵石、石块、玻璃片、瓷片等嵌于水泥当中形成各式图案的路面,在草坪上更富于变化和观赏性。

    (三)作背景

    草坪以背景形式出现,在园林布局中是极为常见的应用形式。草坪作背景,无论在规则式布局,还是自然式布局当中,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与构成整体景观的其他景物,都非常好地融合到一起,同时起到对比与调和作用。

    在植物配置当中,草坪作背景的应用更为普遍。设计师经常是利用某一树种的某一特点构成主景,而用其他树种相陪衬,配置在草坪上,这时,草坪就起到一个强烈的背景作用,充分发挥了它开阔、整齐、均一等特点,从对比调和等方面来突出主景和配景植物的景观特点,形成季相丰富、变化灵活的疏林草地、密林草地等景观。

    草坪作背景应用的另一个环境就是与花卉相配合。花卉的色彩效果和作用是园林布局中不可缺少的,而花卉的色彩极富变化,不同色彩的花卉配置在一起,互相衬托,交相辉映,成为主景和配景,而它们需要一块平坦、均匀的绿色草坪作背景加以对比;此时,草坪这块绿色画布就给花卉的布置创造了极为有利方便的条件,从而达到各种美的效果。

    (四)景观过渡

    当从一种景观过渡到另外一种景观,或由一个景物过渡到另外一个景物时,草坪可以起到衔接和纽带作用,比如从建筑到高大乔木,从建筑到水体等,都可以用草坪来过渡,既自然又丰富了整体景观的层次和景深,同时也加强了各种景物之间的联系。

    ;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角形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珠三角的4A广告公司(珠三角的4a广告公司排名)

    珠三角的4a广告公司(珠三角的4a广告公司有哪些)

    三角形景观设计(三角形景观设计平面图)

    软件设计师高级考什么(软件设计师高级考什么专业)

    视频剪辑培训班一般学费多少(学视频剪辑去哪里学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