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算力(大数据算力单位)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大数据算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人工智能四大要素
人工智能系统的四要素为:
1、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都蕴含在大数据中。如今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大数据。移动设备、廉价的照相机、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等等积累的数据。这些数据形式多样化,大部分都是非结构化数据。如果需要为人工智能算法所用,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预处理过程。
2、算力;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基本的计算能力的支撑。
3、算法;实现人工智能的根本途径,是挖掘数据智能的有效方法。主流的算法主要分为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快速发展,近年来因为深度学习的发展到了高潮。
4、场景;对大量数据进行预处理。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算力、算法和数据到底哪个更重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隐含的信息量并不小,正好可以用于对比人工智能。巧妇的“巧”就是算法,食材就是数据,而锅碗瓢盆和炉灶就是算力。
如果没有食材,就算你有炉灶和锅碗瓢盆,也没办法做出饭,而有了食材,没有炉灶和锅碗瓢盆也做不出饭菜,有了食材,有了锅碗瓢盆,没有巧妇,也同样做不出一桌丰盛的饭菜。
数字化归根结底:
是靠数据驱动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大数据,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做好大数据工作是推进数字化变革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但非数字原生企业相比数字原生企业,大数据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度要大的多。
何老师表示,做好大数据工作,要有知难而上的坚强决心。此外,他基于对华为等企业实践的认真了解研究,结合自身对企业战略执行的长期深刻体悟,还在演讲中给出了切实的决策思路和行动建议。
据悉,《数字企业》之所以能成为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变革的代表性演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既具备企业家的高度、又具备思想家的深度、还具备实践家的力度。
三、打赢AI争夺战,要靠一张算力网
AI算力是未来国家、城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丨华商韬略 陈必章
在人工智能时代,AI算力就是电,AI计算中心就是电厂。
电力时代,我们构建了一张“电网”,如今随着国内各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相继落地,我们正在编织一张AI算力网络。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保障和提供充沛的AI算力,对于赢在AI时代的国家、城市和企业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没有算力 就像没有电】
最近这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领导最闹心的事情什么?
答案可能是两个字:缺电。
但这个闹心的事情还没解决,在全球各国,乃至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又开始面临一个像电力一样,决定国计民生的关键要素。
这个关键要素就是AI算力。
AI算力,顾名思义,就是支撑AI的计算能力。 此处的计算不是加减乘除,而是对世界万物的计算,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之下的高度复杂、无所不在的计算。
不同于传统算力,AI算力为了支撑AI模型的开发、训练和推理,对并行处理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也因此需要专门的AI芯片和框架。
比如, 具备强大浮点运算能力的AI芯片,才能够通过训练、持续迭代优化提供满足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高质量AI模型。 复杂模型训练中,需对上千亿个浮点参数进行微调数十万步,需要精细的浮点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强大的训练芯片,则难以保障算法模型产出的效率。千亿级中文NLP(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鹏程·盘古”,面向生物医学领域的“鹏程·神农”平台的发布,都离不开AI芯片的支撑。
再比如,被视为“AI领域操作系统”的AI框架,90%的AI应用是基于AI框架层来开发。在该领域国内 科技 企业已取得重大成果: 业界领先的AI计算框架升思MindSpore,是一款支持端、边、云全场景的深度学习训练推理框架。 除具备自主可控的优势之外,一套框架即可支持AI+科学计算等多样性应用。当前升思MindSpore社区累计下载量超过60万,有超过100家高校选择升思MindSpore进行教学。
正是有了这些AI芯片和AI框架释放出的AI算力,我们才能加速进入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
今天,从每个人手里的手机,到企业的云上平台,再到城市大脑……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AI,越来越深入向AI获取力量。
对中国来说,AI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 最近多年,众多城市都在努力争夺各种资源提升城市的发展力和竞争力,而AI算力就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在人工智能的世界,没有AI算力,就像没有电。
AI算力已渗入到我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以大家较为熟悉的医院药房取药为例:
拿到处方药单,在药房前排队等候,由医务人员拿着处方照单分药,这种漫长的等待和焦虑,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现在,已经有企业开发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自动补发药品的机器人,用到了3D视觉定位、机器人智能抓取、智能视觉复核技术,能够确保100%补药准确率,而且效率也更高,发药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500盒,8秒钟就可以处理一个订单。在药品发放过程中,系统可以自主调度搬运药品,不需要人工的干预。
它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可以把药品分拣的时间从原来的50秒缩短到3秒,患者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取到药品。
这个过程中,怎么识别处方单,怎么准确分拣并发放药品?要实现这些功能就得看这个机器人使用的AI系统能算得有多快、多好、多准,这就是AI算力。
【要有电 就得有电厂和电网】
AI算力如此重要,但很多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搭建自己的AI算力。那AI算力需求该如何被满足,国家、城市又该如何提供足够的AI算力支持,推动AI产业发展并赢得AI时代的竞争力呢?答案是, 要让AI算力成为公共资源,配套建立新型基础设施。
这种新型的算力基础设施就是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用回电气时代的比喻,那就是要建电厂和电网。
首先是,加快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以基于人工智能芯片构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集群为基础,涵盖了基建基础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完整系统,其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从底层芯片算力释放到顶层应用使能的人工智能全栈能力,也就是输出AI算力。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除了是提供公共算力服务的平台,还同时应该是应用创新的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只有同时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打通“政产学研用”,集中最多的力量,形成产业汇聚力并提升AI竞争力。
目前,全世界都在加快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尤其是美国,它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打压其它国家的发展,一方面则大手笔投入加强本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拜登政府更一度公布了3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捍卫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其中很重要的投入,就是加强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的新基建。
中国当然不会轻易错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强调要“建设高效能的计算基础设施”。去年疫情期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基建战略,而加强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则是整个新基建的重中之重。
因为,没有强大的算力,以数字化为着眼点的新基建七大领域几乎都无法实现其建设目标。
国家战略指引,市场前景召唤,甚至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下,诸多地方政府都已积极行动,牵头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本地算力水平,构筑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5月31日, 科技 部批复的15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武汉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率先竣工并投入运营;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已经上线,其它省市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也陆续规划中。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投运以后,为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科研创新、企业转型等提供了算力支撑。
比如,武汉大学基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了全球首个遥感专用框架武汉.LuojiaNet,针对“大幅面、多通道”遥感影像,在整图分析和数据集极简读取处理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再比如,中科院自动化所利用该中心的算力支持,研发了全球首个视频生成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作为业内首个千亿级三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的视频理解与描述性能已做到全球第一,不仅具有多任务联合学习能力,还能通过学习实现AI化的图文搜索,以及音频、短视频、MV制作,极大缩短音视频的创造时间。
9月份,西北地区第一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子西北重镇西安市,一期规划具备300P AI算力的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基于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建设,将提供精准可靠的模型训练及推理。
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签约了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遥感项目、西北工业大学语音大模型项目、陕西师范大学“MindSpore研究室”多个项目,在支撑西安“6+5+6+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同时,也会强化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为西北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算力支持。
刚刚上线的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使用率已快接近满负荷状态。当地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对于算力的渴求可见一斑。
其次,高效利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资源。
当越来越多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投运,如何让它们的算力更高效并服务到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如何避免各地算力分布不均衡、使用效率不一致的情况?如何让没有规划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地方,也能享受到AI算力的使能?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间的互联、协同、共享,成为需要各界考虑的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人工智能算力网络了,就像电网之于电厂和用电对象。
有了算力网络,我们就能将分布在各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节点连接起来,动态实时根据算力资源状态和需求,实现统筹分配和调度计算任务,构成全国范围内的感知、分配、调度人工智能中心的算力网络,然后在此基础上汇聚和共享算力、数据、算法资源。
最重要的是,有了这张网,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就能像现在用电一样使用AI算力了。
那么,算力网络这张网还会给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是算力的汇聚, 就是把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算力资源高速互联,实现跨节点之间的算力合理调度,资源弹性分配,这有利于提升各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利用率,实现对于整体能耗的节省,后续可支持跨节点分布学习,为大模型的研究提供超级算力。
其次是数据的汇聚, 政府牵头与各行业企业合作,在达成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共数据开放之后,可依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汇聚高质量的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数据集,能够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开发和行业落地。
最后是生态的汇聚, 各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间,统一互联标准、应用接口标准,实现网络内大模型能力开放与应用创新成果共享,强化跨区域科研和产业协作,为全国范围用户进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提供更多的资源选择和更便捷的合作方式,加速产业聚合,激活产业共融共生。
简单总结算力网络,就是汇聚大数据+大算力,使能大模型和重大科研创新,孵化新应用。进而实现算力网络化,降低算力成本,提升计算能效。
科技 部在三年行动规划中指出,要“布局若干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形成广域协同的人工智能平台”。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陆续在许多城市落地。就在刚刚结束的HC2021上,20多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城市联合点亮了“人工智能算力网络”。
这张人工智能行业的算力网络,已经开始编织构建。
【AI算力建设 不是从长计议而是迫在眉睫】
2020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家、并行计算先驱Charles Leiserson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
深度学习正逼近现有芯片的算力极限。
事实上,过去十年,人类最好的AI算法对算力的需求几乎增长了100万倍,平均每3.4个月翻一倍。
相比之下,全球AI算力的增长却十分有限。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鸿沟,促使各国政府,尤其是中、美、欧、日等AI技术领先的地区大力建设AI算力。
没有强大AI算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必然在未来的 科技 竞争中处于劣势。
从当前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来看,深圳、武汉、西安等城市均已建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并投入运营,成都、河南等城市正在建设中,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加速建设,也是蓄势待发。
未来,一旦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全部建成,并组成人工智能算力网络,不但将为 社会 提供跨地域、源源不断的超级算力。而且,还能够实现跨区域的科研和产业协作,使能大模型和重大科研创新,为千行百业孵化新应用。
最终,使得人工智能赋能更多的行业和场景,让我们在未来国家之间的产业和 科技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END——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四、“东数西算”的智慧大脑!26座城市抢建智算中心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杨畅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2月25日消息,近日,“东数西算”国家项目正式启动,为数据中心产业带来了重要利好信号。(《 历史 时刻!“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全面启动》)
作为数据中心中领域的一颗“明珠”,智算中心也引起行业关注。
一般认为,智算中心全称是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主要是为人工智能(AI)应用提供所需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由AI芯片和算力机组等设备组成,与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有一定区别。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依托智算中心提供的强大算力,驱动AI模型进行数据深度加工,实现AI应用创新。
“东数西算”国家项目强调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八大枢纽间建设算力网络,支持全国各地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而沿着这张算力网络“地图”,我们发现智算中心已经“遍地开花”。
细数过来,从2021年到2022年开年,全国有不下20座城市建成或正在建智算中心,智算中心数量达到27个,而其中位于八大枢纽的就有12个,接近50%。
“东数西算”工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范围内的智算中心
那么具体有哪些城市在建设或者规划建设智算中心?“东数西算”工程会对智算中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各地智算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如何?可能会对当地AI产业有何影响?
智东西通过调查2021年以来各地规划、建设和建成的智算中心,并与业内人士交流,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据智东西统计,从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2月15日,全国共有至少26个城市在推动或刚刚完成当地智算中心的建设,这些城市中既有省会城市,例如南京、西安,也有非省会城市,像许昌、青岛。
其中,不少城市已经在本地建设了像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国家超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不过这些中心并不能替代智算中心,它们之间的功能存在差异——像云计算中心,主要是提供云服务,超算中心主要为科学研究提供超算服务,智算中心则主要是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普惠AI算力服务。
此外,中信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2021)》中指出,智算中心借鉴了超级计算(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大规模并行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架构,但它是以AI专用芯片为计算算力底座的。上述三类中心的软件和业务架构不一样,不过云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也可以通过延展建设,来对外提供智能算力。
据我们统计,2021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营或试运营的智算中心有8个,分别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浙江(长三角)新一代全功能智能超算中心、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哈尔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投运时间分别是5月、6月、7月、8月、9月、9月、10月和12月。这些智算中心中大部分都有二期建设规划。
截至目前,2021年和2022年各地投入运营的智算中心情况
一些智算中心并没有直接用“智算中心”或“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命名,而是采用“先进计算中心”或“智能超算中心”的命名方式,但它们也提供智能算力,所以也可以算作智算中心,例如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和浙江(长三角)新一代全功能智能超算中心。
不同智算中心的测算算力时采用的算力测试基准有所差别,使用算力单位略有不同,但是无论是“1 P OpS”、“1 PFLOPS FP16”、“1 Petaflops”还是“1 P”,都相当于每秒可进行一千万亿次运算。
2022年开年以来,国内已经有一个新投运的智算中心,是位于上海的商汤 科技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很多城市是正在建设智算中心,从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2月15日,全国共有至少18个城市签约、开工、招标、计划建设智算中心项目,其中已经宣布开工建设的至少有6个城市,分别是合肥、庆阳、大连、沈阳、深圳、长沙。
截至目前,2021年和2022年各地规划或已经开始建设的智算中心情况
对比2021年之前的各地智算中心建设情况来看,2020年之前的智算中心项目更少一些。不过,部分2021年开工建成的智算中心其实在2020年就已经立项招标和预研规划,比如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智算中心并不是2021年才有的新类型数据中心,我国较早建成的智算中心还有深圳鹏城云脑、旷视芜湖AI超算中心等。2018年,鹏城云脑I初步建成并上线运行,算力达到100 PFLOPS(1 PFLOPS相当于每秒运算能力为一千万亿次)。
从全国智算中心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目前,东部、中部和西部都有省市在部署智算中心。作为数据中心的一种,各地的智算中心建设规划难免会受到“东数西算”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指出:“原则上,对于在国家枢纽节点之外新建的数据中心,地方政府不得给予土地、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智算中心作为各地政府主导的项目,极有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并不一定会大批向西部地区迁移。因为智算中心主要面向AI相关产业,这些业务对于网络通信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这方面,东部地区略有优势。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任京暘告诉智东西,“东数西算”工程会促进智算中心的发展,预计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中,规划的数据中心项目会配置一定规模的智能算力,有些项目还可能是直接以智算中心的形态出现。
另外,从这些智算中心公布的算力规模情况来看, 100P算力是很多智算中心的起步目标 。
一般认为,100P大约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拿科研场景为例,天文学家在20万颗天体的星空图中要定位某种特征星体,如果算力不够,耗时可能要超100天,如果拥有100P算力,定位星体所需时间仅为100秒。
任京暘说,一般智算中心提到的100P是指FP16或INT16,即半精度算力,就现阶段而言,以100P起步,能实现比较大的规模效益。
从需求角度看,智算中心作为城市级公共算力平台,要满足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类用户的算力需求,起步规模不宜过小,否则无法支撑类似大模型训练等大算力需求,也不足以发挥集约共享的规模效益。
任京暘补充道,从投资角度看,智算中心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建设、运营、应用与生态建设等投入较大,需要结合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做出合理评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度的超前部署。
大部分智算中心都是分期建设的,建成一期,就可以投入运营一期,后期再根据运行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二期、三期建设。
例如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该智算中心在2021年5月完成了一期项目建设工作,并开始为企业提供AI算力,但很快饱和了。于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又进行了二期项目扩容工作,将算力规模从100P扩容到200P。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二期算力也接近饱和,随着准备进行进一步的算力扩容工作。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根据各智算中心的数据,至少数百家企业已经签约智算中心,例如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为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00多家企业提供算力,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已经吸引超40家产学研机构入驻。
一个智算中心可以同时支撑的产业场景很多,例如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矿山、智能制造等等,主要看当地的需求,一般都是为了支撑当地的优势产业更好发展。比如,青岛靠近海域,其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招标文件就有提到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要支撑青岛优势产业集群,比如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产业智能化持续领先,并着重强调支撑当地智慧海洋经济的发展。
上述智算中心都并不局限于支撑单一产业。不过,也有一些城市选择建设针对性更强的智算中心,像山西晋城建设了专门面向煤炭行业的智算中心(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创新成果&计算中心)。该智算中心由华为、晋能控股等企业参与建设,主要是为推动山西煤矿智能化建设。
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创新成果&计算中心
在智算中心建设过程中,市政和建筑设计企业背后的AI和ICT企业是重要角色,例如曙光、华为、浪潮、腾讯、商汤 科技 等企业。
在 探索 智算中心过程中,作为计算领域的头部玩家曙光提出了“5A级”智算中心建设方案,从开放、融合、绿色、普惠、服务五个方面,进行智算中心相关的实践和 探索 。目前,曙光5A级智算中心已在广东珠海、安徽合肥、浙江桐乡等地陆续落成,其江苏昆山等地的智算中心也进入建设阶段。
合肥先进计算中心
曙光智算中心会采用兼容多种芯片、算法、模型等的多元协作方式以实现多元算力提供。例如曙光参建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不仅能提供智能算力,还能提供高性能计算所需算力。在降低智算中心、数据中心能耗方面,曙光研发有浸没式相变液冷技术,可使智算中心的PUE值降至1.04到1.05。
华为应该是比较早尝试智算中心的企业,而且也是参与各地智算中心建设最多的企业之一。华为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曾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透露,华为希望在2021年内启动超20个智算中心建设。
包括“鹏城云脑II”、“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内的几个华为承建的智算中心项目几乎都是使用华为的Atlas 900 AI集群架构,来实现AI算力供给的。Atlas 900 AI集群架构是由数千颗升腾910 AI处理器构成,其总算力达到256P 1024 PFLOPS FP16。
鹏城云脑
浪潮在智算中心方面也有多年的研究,无论是智算中心运行过程中算力生产、算力聚合、算力调度还是算力释放环节,浪潮都分别有相应的技术和软硬件支撑。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就是采用了浪潮AI服务器算力机组和寒武纪思元270和思元290智能芯片及加速卡。
南京智能计算中心
作为数据中心行业的重要玩家,腾讯将其在数据中心方面的 探索 应用在了智算中心建设中,像腾讯智慧产业长三角(合肥)智算中心建设中就用到了腾讯第四代T-Block等高端模块化技术,支持项目快速交付。腾讯第四代T-Block等高端模块化技术就是将IT、空调等数据中心的各个功能模块化,以实现按需灵活配置。
商汤 科技 是从2018年开始进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预研工作的,2020年7月开始商汤 科技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工作。2022年1月24日,商汤 科技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启动运营。商汤 科技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峰值算力高达3740 Petaflops,这背后包含了商汤 科技 的多种技术突破,包括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调度、硬件/软件协同设计等。
商汤 科技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我们通过调查2021年以来建设和建成的智算中心,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开始了智算中心建设。这体现了各地对于AI产业的重视。从一些现有的智算中心建设工期来看,一般一期建设大概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不等,今年可能会有更多在建的智算中心建成并投运。另外,“东数西算”工程也会对新的智算中心的规划、建设产生多重影响。
目前参与智算中心建设的企业相对有限,随着各地对智算中心建设需求的增加以及一些新玩家加入,智算中心领域玩家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以上就是关于大数据算力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数据分析跟大数据(数据分析跟大数据分析最根本的区别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