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

    发布时间:2023-04-13 23:10:4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27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

    一、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

    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

    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3)大气热状况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深秋露水、霜、雾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

    (4)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角大,光照集中,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路径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反之的话,夏季昼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②地形因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反之,相反。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④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等。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2

    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

    (1)最简单的一种大气环流。

    ①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从而在同一高度面上产生气压差异,进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②天气状况:A受热,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B冷却,气流下沉,易形成晴朗天气。

    ③热力环流的应用

    A.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白天滨海地区易形成阴雨天气,夜晚海洋易形成阴雨、多雾天气。

    B.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坡、山顶易形成阴雨天气,夜晚吹山风,山谷和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雾、阴雨天气,而且山谷和盆地内多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C.城市风:城市由于人口密集,生活、交通、工业等排放大量废热使城市形成热岛、雨岛、混浊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近地面风的画法

    ①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30?~45?。

    ②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③三力的特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是形成丰的源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它还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不影响风速,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降低风速,影响风向。

    (2)高空风(一般1500米以上)的画法

    ①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90?。

    ②风的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3.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因素。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上升,降水较多。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②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冰原气候。

    ③受西风带控制,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降水较多;风由海吹向陆地,降水较多。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受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降水较少;信风带——热带沙漠气候;极地东风带——苔原气候。

    ⑤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雨旱两季。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4.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①1月份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冰岛低压。

    ②7月份亚洲(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2)季风环流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①1月份

    ②7月份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3

    气候

    1.气温

    (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①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两点,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南)半球陆地均温最高出现在7(1)月,海洋8(2)月。北(南)半球陆地均温最低出现在1(7)月,海洋2(8)月。

    ③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大陆大于同纬度的海洋;内陆大于同纬度的沿海;海拔低的地方大于海拔高的地方;纬度较高的地区大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晴天大于阴天。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等温线北(南)半球较曲折(平直):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则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3)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

    ②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7月向北凸。

    ③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④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⑤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

    ⑥阻挡作用: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⑦大气环流: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⑧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

    2.降水

    (1)降水的形成条件:饱和水汽上升遇冷;充足的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足够掉落地面。

    (2)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和气旋雨等。

    (3)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受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受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降水多;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②海陆位置: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降水丰富。

    ③洋流:暖流增湿,降水较多;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④地形:迎风坡,降水多(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背风坡,降水少(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出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地势高,对流减弱,降水少。

    ⑤水文:水域广,降水多,反之少。

    ⑥植被: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多,反之少。

    ⑦人类活动:城市气温高多上升气流,形成雨岛效应;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气候干旱;兴修水库,降水增多;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3.气候的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①热带:最冷月均温在15 ℃以上。

    ②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

    ③温带: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④亚寒带:最热月均温略高于10 ℃。

    ⑤寒带:最热月均温在10 ℃以下。

    (2)大气环流

    (3)海陆位置

    (4)地形、地势: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形成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5)人类活动

    4.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冷/热月确定南北半球

    (2)根据气温确定气候带

    (3)根据降水(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进入雨季)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

    5.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②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量大于2000mm。

    ③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②成因: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③特点:终年高温,干湿旱明显交替,5~10月是雨季,11~次年4月是干季,降水量在750~1000mm。

    (3)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③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雨旱两季,6~9月是雨季,10~次年5月是旱季,降水量在大于1600mm。

    (4)热带沙漠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②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降水少,降水量小于125mm。

    ③特点:终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5)亚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35°之间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量800~1600mm。

    (6)地中海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部沿海,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②成因:处于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区。

    ③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量300~1000mm(靠近30°纬度地区降水较少,靠近40°纬度地区降水较多)。

    (7)温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的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只有亚洲存在这种气候。

    ②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400~800mm。

    (8)温带大陆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内部。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②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远。

    ③特点:冬寒冷夏炎热,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少,降水量小于400mm。

    (9)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

    ②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③特点:终年温和多雨,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量750mm。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的大陆。如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

    ②成因: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③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较少。

    (11)苔原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极附近的沿海。如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②成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③特点:全年严寒,降水少。

    (12)冰原气候

    ①分布: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如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②成因: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③特点:酷寒、烈风、干燥。

    (13)高原和高山气候

    ①分布:高大的山地、高原。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②成因: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③特点: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6.非地带性气候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侧等地、几内亚湾沿岸。(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大约在5°N~10°S之间、38°E以东的东非高原,地势高,对流运动弱,降水少于雨林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塔尔(印度)荒漠,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夏季西南季风势力无法到达;历史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4)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受山脉阻挡,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区的狭长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气候带不能向东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半球55°~65°的纬度地带内大部分是海洋。

    高中地理气象与气候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17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知识点

    ★ 高中地理气候有关知识点

    ★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知识点

    ★ 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气候分布知识点

    ★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

    二、区域地理亚洲知识点

    亚洲(字源古希腊语:Ασία;拉丁语:Asia),曾译作“亚细亚洲”和“亚西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7%(或言总陆地面积的29.4%)。下面我给你分享区域地理亚洲知识点,欢迎阅读。

       区域地理亚洲知识点一、东亚

    1、概述

    (1)位置范围

    位置: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汉城)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2)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河流短促

    (3)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界线、区别;西部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4)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2、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

    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

    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

    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2)发达的经济

    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最大贸易对象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工业: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东京、大孤、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区。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平原地区产稻米,并能自给,丘陵地区栽培果树和蔬菜,但仍大量进口人口迁移:向领土南北两端

       区域地理亚洲知识点二、东南亚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范围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老挝是惟一内陆国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我国习惯称南洋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02年5月独立

    (2)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在马亚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3)地形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海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马来群岛: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4)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1)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人口最多,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著名佛教建筑、泰国作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2)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世界最大天然橡胶、油棕(马来西亚最多),椰子、蕉麻产地(菲律宾最多)。稻米主要食粮(泰国出口最多)

    矿产;世界最大锡矿带,马来西亚最多,印尼、文莱主要石油出口国

    (3)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3、新加坡

    (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2)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造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工业;利用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2)工业布局

    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4、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岛,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

       区域地理亚洲知识点三、南亚

    1、概述

    (1)悠久的历史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国家: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2)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河流: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气候: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

    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2、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2)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3)发展中的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工业: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

    城市:新德里:首教,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区域地理亚洲知识点四、中亚

    概述

    (1)自然环境

    位置: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今)。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2)居民与经济

    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物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

    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区域地理亚洲知识点五、西亚

    西亚、北非位置——“一运两洋三洲四峡五海之地”

    一运:苏伊士运河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四峡:土耳其海峡、曼德~、直布罗陀~、霍尔木兹~ 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2.(1)从纬度、温度带和海水深浅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珊瑚礁的分布规律。

    (2)分析同纬度的美洲和非洲西海岸珊瑚礁分布很少甚至没有的原因。

    (3)推测巴西东北海岸和孟加拉国沿岸缺少珊瑚礁的原因。

    (1)大部分布在南北纬 30°之间;热带和亚热带;浅水海域。

    (2)这地附近都是寒流,寒冷的上升洋流大大降低了当地的海水温度。

    (3)亚马孙河和恒河向这里的海域注入了大量的淡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

    3.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

    4. 甲乙两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片沙漠。试分析两地沙漠的类型及形成差异。甲地的沙漠为温带沙漠,主要是因为远离海洋深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形成大片沙漠,乙地的沙漠为热温带沙漠,主要是因为常年受到热带高压的控制,海洋面积小,深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形成大片热带沙漠。

    5. 撒哈拉大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①终年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②北非与西亚相连,东北季风来自亚洲大陆,性质干燥;③大陆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起到了降温降湿的作用;④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少半岛、岛屿及海湾,海洋影响范围小;⑤非洲地势为和缓的高原,缺少高大山脉。

    6西亚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石油带是以波斯湾为中心,向南北延伸。主要产油国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联酋.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90%输出,主要对象:西欧、美国、日本

    7. 分析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

    利:防洪、发电、灌溉、养殖、航运、旅游,

    扩大的耕地面积,综合效益高

    弊:

    1. 下游泥沙淤积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2. 三角洲海水倒灌严重,受海浪侵蚀海岸线后退

    3.尼罗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

    4.渔业减产,多样性减少5.严重土壤盐碱化

    8. 近年来尼罗河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A、河流上游修筑大坝,使入海泥沙减少 B、受海浪侵蚀加剧

    9. 有人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为什么?①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

    ②6-10月定期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形成了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

    10. 尼罗河6—10月定期泛滥,原因:上游地处热带草原气候,6—10月为雨季,特别是青尼罗河的水量异常增多造成涝灾。

    11. 开罗为热带沙漠气候 亚历山大是地中海气候

    三、高一地理重要区域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我复习时一般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制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来自:www.hnnSCY.cOm博文学习网: 安迎高中地理 )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区域分析不是什么都去具体化,更重要的是掌握地理学科的特性:如综合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对于一个区域更应该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征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加强各区域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

    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说叫思维发散图。

    三、加强区域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我认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例如某区域农业发展应该分析以下方面:

    (资料取自安迎老师在昆明高考研讨会上的讲座)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区域发展关键在于区域有什么样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其中优势条件是哪些,不利条件是那些,区域生产结构、分布都由自身条件来决定,而区域发展方向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另外存在问题实际即使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之下尤其是人文开发的后果。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设计(日本)

    (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6、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六、练习设计

    1、阅读材料一、二,回答(1)一(4)题。

    材料一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判断依据是

    (2)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说出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为遏制全球变B国可大力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

    (5)简述A国工业分布特点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

    (6)简述A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该国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1、阅读材料一、二,回答(1)一(4)题。

    材料一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判断依据是

    (2)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说出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为遏制全球变B国可大力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

    (5)简述A国工业分布特点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

    (6)简述A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该国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重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

    1、日本的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日本太平洋工业区和外向型经济——日本的工业高度集中在三湾一海地区,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在内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带”,这种临海型工业布局,对于日本这样工业用地紧张,原料和燃料大多依靠进口的岛国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的优势和海洋航运运费低廉的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日本相似的还有台湾,也发展了外向型工业。

    3、产业转移——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为:日本(5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60-7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90年代后期)

    以马六甲海峡为中心的东南亚地区

    1、东南亚气候类型——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

    2、板块边界与板块运动——东南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板块的交界处,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3、东盟与区域经济合作、泛亚铁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东盟10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自贸区的成立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但关税降低冲击中国国内产业;可能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泛亚铁路——昆明至新加坡,主要经过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山河相间,地形复杂。

    5、热带农业区位分析——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发达,区位条件分析:①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⑤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传统经验,稻米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食物。东南亚的热带种植园农业也很发达,例如印尼的天然橡胶种植园,马来西亚的油棕种植园,区位条件分析:气候适宜,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廉价丰富,市场广阔。

    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次大陆

    1、西南季风与气象灾害——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雨季和干季,由于西南季风来到的迟早和强弱不同,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常导致旱涝灾害,这是影响印度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板块边界与地质灾害——印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3、资源与区域经济布局——德干高原东北部工业区:利用煤、铁、锰、铬等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加尔各答工业区: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周围盛产黄麻,很早就是世界最大的麻纺织业中心。孟买工业区——孟买是阿拉伯海沿岸的天然良港,附近盛产棉花,很早就成为印度最大的棉花出口港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附近浅海又发现石油,现已成为印度最大的海港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南部新工业区:班加罗尔是本区工业中心,是印度独立后建立的新兴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区。

    以波斯湾为中心的西亚地区

    1、轮廓、位置、国家——“五海三洲”之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沙特阿拉伯是西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石油分布与石油运输——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石油输出路线有三条(地图册第68页)。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以色列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以色列人通过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问题,发明了滴灌技术,极大地提高水和肥料的利用率,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但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创造了沙漠中的奇迹。人类利用科技改善自然环境条件的能力提高。

    中亚地区

    1、石油分布与石油运输:中亚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区,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平原和里海湖底,哈萨克斯坦北部。多采用管道运输。已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港口城市阿特劳,途经中方在哈购买的阿克纠宾油区,横穿哈全境,经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最后到中国新疆的独山子。其意义有:一是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二是使中国的供油线路更加安全;三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

    2、降水分布: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降水集中在5月份。

    3、干旱地区农业与河流、湖泊水文特征——中亚典型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其主要分布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谷物、小麦主要分布在哈萨克丘陵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畜产品以细毛羊和羔羊皮为主。多内流河湖,主要河流是阿姆河、锡尔河,最大湖为里海。河流水文特征为:流量较小,含沙量大,汛期在春夏季节,冬季有结冰期。

    俄罗斯

    1、主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中心、发展条件分析——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莫斯科、圣彼得堡,资源缺乏、所需原料、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乌拉尔山工业区:钢铁、机械、有色金属,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叶卡捷琳堡,有多种有色金属矿产,附近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新兴军事工业,新西伯利亚,煤、有色金属等丰富。

    2、石油运输(略)

    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地区

    1、国家和石油分布:北非地中海沿岸石油丰富,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有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

    2、尼罗河及河谷农业,地中海农业:尼罗河谷地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是世界重要的长绒棉产地,这里的河谷农业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地中海式农业是指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北非地区的摩洛哥出产油橄榄,被称为“橄榄之邦”,突尼斯也有“世界油橄榄国”的称号。

    3、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形成陆地上最长的一条大裂谷。总长7000多千米。东非大裂谷两岸悬崖壁立,谷底湖泊连串,裂谷两侧有许多死火山和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是地壳运动断裂陷落形成的,现在还在继续扩大。

    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西部非洲

    1、国家和石油的分布:西部非洲的石油生产国有尼日利亚、几内亚、安哥拉、加蓬,这些国家有“新兴石油生产国”的说法。

    四、高二区域地理第三篇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 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 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 水产业 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 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工业 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

    ⑴概念:人们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 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⑴概念:利用 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 速度和时间 。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 (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几线城市啊(中国一线城市名单)

    中国男团组合排行榜(中国男团组合排行榜2021)

    中国饰品店加盟排行榜(中国饰品店加盟排行榜最新)

    总忍不住看一个人的抖音(总忍不住看一个人的抖音视频)

    女生网名温柔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