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模型61种粒子(标准模型61种粒子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标准模型61种粒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标准模型是粒子物理学里描述的哪三种基本力
标准模型是粒子物理学里描述的强力、弱力、电磁力三种基本力。标准模型隶属量子场论的范畴,并与量子力学及狭义相对论相容。但是标准模型还不是一套万有理论,主要是因为没有描述到引力。
标准模型共61种基本粒子包含费米子及玻色子——费米子为拥有半奇数的自旋并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这原理指出没有相同的费米子能占有同样的量子态)的粒子;玻色子则拥有整数自旋而并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简而言之,费米子就是组成物质的粒子而玻色子则负责传递各种作用力。
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存在什么样的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当今世界各种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间的碰撞行为都在标准模型的预测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强大,实验值和理论值越接近。
那么,什么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这套理论是如何创立的?它有多强大?
在自然界中,无论力的作用是怎样的,从根本上都可以归咎为四种基本力:主宰天体的引力、主宰带电粒子的电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强核力和弱核力。
这四大基本力都有各自的理论进行描述,例如,引力由广义相对论来描述,电磁力由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来描述。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物理学家认为,四大基本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可以由同一个理论来描述。但纵然是爱因斯坦,他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大统一理论。
爱因斯坦想要统一引力和电磁力,始终没有成功。后来的物理学家从其他角度入手,大统一理论开始有了起色。
杨振宁建立了杨米尔斯理论,这为后来的电磁力和弱核力统一奠定基础。电弱统一之后,强核力通过量子场论被统一起来。最终,物理学家得到了统一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在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中可以排到前20名,他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一个好的理论不仅能够准确描述已有的现象,而且还能预言未知的东西。标准模型预言,物体质量一部分源自于希格斯玻色子,这个粒子最终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被发现。在标准模型中,总共存在着61种基本粒子,它们决定了这个世界的构成。
尽管标准模型大获成功,但它存在巨大的缺陷,这个理论不可能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终极大统一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引力还没有被量子化,或者说描述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无法统一。无论是广义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它们在各自范围内都是成功的理论,但它们之间就是无法兼容。大统一理论必然是涵盖了四大基本力,广义相对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都只是大统一理论的近似。
那么,大统一理论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弦理论中,标准模型所认为的基本粒子并不基本,它们都是由尺寸极小的一维弦构成。一维弦具有不同的振动方式,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成了我们所观测到的各种粒子。
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实验证据能够支持弦理论,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十分高深的数学游戏。因为弦理论所涉及的尺度太小,只有更高的能量才有可能敲开粒子的更深次结构,目前的粒子极速器都无法达到。
三、基本粒子的内容
基本粒子表 基本粒子的概念也在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人们的认识也在朝着揭示微观世界的更深层次不断地深入。 “基本粒子”的“祖孙”三代 10飞米 原子核的特写 从汤姆孙发现电子到1932年发现中子,人们认识到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可以称为基本粒子。当时一度认为一切都已搞清楚:质子和中子构成一切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则构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原子和分子,而光子仅仅是构成光与电磁波的最小单元。然而好景不长,对物质结构的这样一种“圆满”的解释并没能持续多久,人们很快发觉当时所发现的基本粒子不能圆满地解释核力。 第一代 35年著名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年)大胆假设,很可能还有未曾发现的新粒子。汤川秀树认为,就像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而实现的那样,核力是通过核子间交换一种介子而实现的。他还估算出了这种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200倍。两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孙(1905~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带电粒子,它的质量是电子的200倍左右,被命名为“m(缪)介子”。理论预言的成功使人们倍感欣慰,但进一步的考察却令人十分扫兴。因为这种m介子根本不与核子相互作用,很明显,它不可能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粒子。 1947年,巴西物理学家塞色,M·G·拉帝斯等人利用核乳胶在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种介子——p介子。p介子的性质完全符合汤川秀树的预言,能够解释核力。实际上,“m介子”不是介子而是一种轻子,所以现在将m介子称为“m子”。到1947年,人们认识的粒子已达14种之多。其中包括当时已发现的光子(g),正负电子(e±),正负m 子(m ±),三种p介子(p±, p0),质子(p)和中子(n)10种;另外4种就是1956年在实验室中被发现的正反电子中微子、反质子和反中子。这14种粒子各有用武之地,其中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一切稳定的物质;光子是电磁力的传递者,p介子传递核力,中微子在b衰变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b衰变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电子或正电子,或者俘获原子内电子轨道上的一个电子,而发生的转变);而m子则在宇宙射线中出现。以上这些就构成了第一代粒子。 第二代 稳定的秩序似乎并没有维持多久,“完满”的旧理论很快就被一系列新的疑问所冲破。在发现p 介子的1947年,人们利用宇宙射线在云室中拍下了两张有V字形径迹的照片,衰变产物是p±介子和质子(p)。这两种径迹不能用任何当时已发现的第一代粒子来解释,于是人们很自然的想到,这一定是两种未发现的粒子衰变所形成的。在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拍摄了十多万张宇宙射线照片,终于发现了这两种不带电的新粒子。其中一个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000倍,现在被叫做“k0介子”;另一个约为电子质量的2200倍,现在称为 l粒子(读“兰布塔”)。我们称它们为第二代粒子,这是因为它们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 产生快,衰变慢;(2) 成对(协同)产生,单个衰变。这些特点用过去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所以又称它们为“奇异粒子”。 为了对这些奇异粒子进行定量研究,光靠宇宙射线是不够的。50 年代初,一些大型加速器陆续建成,使人们有可能利用加速器所加速的粒子来轰击原子核,以研究奇异粒子。 到1964年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奇异粒子,使人们发现的粒子种类达到了33种。这些奇异粒子统称为“第二代粒子”。 第三代 如果我们把已发现的30多种粒子按它们的稳定程度来分类,那么其中有的粒子是稳定的,例如质子、电子等;有的粒子却要自发地衰变成其它粒子,例如m ±、p±、π0、k0、λ0……等。它们衰变的时间一般在10-20 ~10-16秒或大于10-10秒,分别属于电磁作用衰变和弱作用衰变。到了60年代,由于加速器的能量逐步提高和高能探测器的迅速发展,在实验上也发现了衰变时间在10-24~10-23秒范围的快衰变粒子,其衰变属强作用衰变。这些粒子被称为“共振态粒子”,也称“第三代粒子”。由于它们的出现,使粒子种类猛增到上百
四、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有哪些理论基础?
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的理论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目前人类对微观世界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描述。在这个模型中,物理世界由61个基本粒子构成,2012年7月欧洲LHC找到了希格斯粒子,意味着这些基本粒子都在实验室中被发现。标准模型的正确性也可体现在每次高能粒子碰撞的实验中,碰撞产生的成百上千的粒子,其特性都精确符合该模型的预测。当然也有个别问题,如中微子质量和μ子反常磁矩和模型预测在高精度上不太符合。
要构建标准模型需要哪些理论基础呢?首先它是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等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附图中以物理专业课程的为单位,显示其理论体系。需要说明的是高等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和规范场论等 发展的实际过程是不分家的或相互重叠的,区分这些课程是后来人们为方便教学而总结的。下面介绍几个重点的理论。像量子力学等在科普中已介绍很多这里不再重复。
它的内容主要是量子力学一些扩展如角动量和绘景等,还有重要的是狄拉克方程。1928年狄拉克提出一个符合狭义相对论的可描写电子的波函数的方程,它比薛定谔方程更为自然。最重要的是,他解释了用薛定谔方程无法解释的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现象(就是某些谱线粗看是一条线,细看是多条线)。他因此也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遗憾的是,他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问题。
量子场论起源于量子电动力学QED,它早期是用量子力学来研究电动力学内容的,后来逐步加入狭义相对论、早期规范方法、场的思想以及正则表达等理论,发展为量子场论。我们也可以把量子电动力学和规范场理论称为量子场论。只是量子电动力学只研究电磁相互作用。
相对于早期的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是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量子理论。之前,量子力学使用波函数描述一个单粒子运动的,对于多粒子系统很不方便。而量子场论是针对多粒子系统,研究每一点的场,因此有无穷多自由度。
1949年施温格解决了一个曾使量子电动力学停滞20年的积分发散的难题。它的应用体现在对电子磁矩g因子的计算上,当时用相对论量子力学计算g=2,而实际测量要比理论值大千分之几。经过施温格理论修正后 (习惯用异常因子a来表示这个差别 a=g/2-1) a=0.0011614 当时实验结果为 a=0.0011597 该方法现在在量子场论叫圈图修正。之后量子场论迅猛发展起来。目前,该异常因子的理论和实验值在小数点后11位相同。这种极高的精度使得物理学家们对量子场论有了极大的信心。
它是量子场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分支。他是利用物理性质在规范变换下保持不变的特性,专门研究粒子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稍后解释什么是规范变换。
规范变换概念早期由维里提出,用来推导出电磁相互作用的标准形式,后来,杨振宁提出杨米尔斯场,将规范变换推广到复杂情况,叫做非阿贝尔群。这个场可以用来寻找更复杂相互作用,这就是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先看时空不变性(即洛伦兹不变性),当坐标系旋转一个角度或匀速平移时物理规律不发生任何改变。这是宏观和微观物质在理论和实验上都遵循的规律, 这一规律有助于求得自由(远离其它物质)粒子的运动(微分)方程。 相对于时空变换,规范变换无法用可观测的物理量表示。究竟怎么定义它呢?现在两种有相互作用的不同粒子,如果对其波函数做某种变换(比如乘以模为1的复数或求导数),新波函数不会使可观测物理量发生任何改变,把这种变换称为规范变换。规范理论尤其杨米尔斯场,使得可以由规范变换找到相互作用微分方程。
规范变换有无穷多种而且是连续的,怎么表述呢?用李群描述,电磁作用是U(1)群,弱相互作用是SU(2)群,强相互作用是SU(3)群,看出这3个规范李群代表3种相互作用力。前面洛伦兹变换对应的是洛伦兹群。从某种意义上讲微观世界的规律是由这几个群代表的对称性决定的,这是规范场论给我们带来的观念。对这一理论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 非杨振宁先生莫属。
如有兴趣或意见建议,欢迎关注留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图文。
以上就是关于标准模型61种粒子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