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虎作品(潘虎作品 包装)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潘虎作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行业最低价)
文章目录列表:
一、香港TVB开篇巨制,现在已经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话!
《杨家将》
85台庆力作,倾尽全台精英,五虎将(汤镇业、黄日华、苗侨伟、刘德华、梁朝伟)唯一合作,
哪家电视台会有 这样的本领,集令周润发、郑少秋、万梓良、黄日华、梁朝伟、刘德华、苗侨伟、汤镇业、郑裕玲、张曼玉、 汪明荃、赵雅芝、刘嘉玲、曾华倩、周海媚、谢宁、庄静而、戚美珍、杨盼盼、唐丽球、李香琴、谭炳文及十 多个最有份量的甘草演员一同演出一个五小时的短篇剧吗?有的晋身影坛,有的不再拍电视具,新捧出来的演 员大部分没有成为明星的潜质,电视圈明星制度的消失,更加显出《杨家将》的可贵。
《 杨家将 》
86版杨家将
1,杨令公杨业——杨泽霖 饰
杨泽霖,香港艺人,前丽的电视艺员、前亚洲电视艺员、前无线电视艺员。
杨泽霖是邵氏演员出身,早期以演出电影为主,1970年代中期转投电视圈,曾先后效力丽的电视(亚洲电视)、佳艺电视和无线电视。
杨业
在电视剧中古装多饰演反派,时装则演正派居多。
其中比较突出的乃1983年无线电视《射雕英雄传》饰演欧阳锋。
83《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锋
2,杨夫人畲赛花——湘漪 饰
湘漪,前无线电视、佳艺电视演员,早年曾在丽的呼声演广播剧,后来先后加入无线电视、佳艺电视、亚洲电视。
畲赛花
曾演出多套电视剧如《武则天》、《强人》、《杨门女将》等。
她威严形象深入人心,如她曾两次饰演武则天(分别在无线和佳艺) 及两次饰演佘太君。
至1990年代初淡出电视圈,
湘漪
杨大郎和杨大娘
黎汉持,香港男演员。
这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说过。但他在《大侠霍元甲》里面饰演的龙海生可谓是家喻户晓吧。主要作品有:电视剧《大侠霍元甲》、《楚河汉界》、《倚天屠龙记》,电影《荡寇群英》、《超级学校霸王》等。
《大侠霍元甲》里的龙海生
4,杨二郎延定.........吴镇宇 饰 二娘...............商天娥 饰
吴镇宇,本名吴志强,籍贯广东番禺,香港实力派影视演员,
杨二郎和杨二娘
吴镇宇为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角色多为反派。
吴镇宇
5,杨三郎延安.........李国麟 饰 杨三娘...............毛舜筠 饰
李国麟,香港的电视艺员。
1974年入行,毕业于第四期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同班同学有香港导演杜琪峰、无线电视监制刘仕裕、潘嘉德等。
李国麟本身志愿当**,但遭父反对而投考艺员训练班。
杨三郎延安
李国麟首部参与电视剧为《清宫残梦》。
现多饰演绿叶角色,是著名的甘草演员。
李国麟在无线服务30余年,算是个有实力的忠心演员。
李国麟
李国麟在无线服务30余年,算是个有实力的忠心演员。他多以反派为主,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95《天龙八部》中令人痛恨的大耳朵鸠摩智了。
鸠摩智
6,杨四郎延辉.........苗侨伟 饰 四娘...............龚慈恩 饰
苗侨伟,籍贯浙江宁波,香港演员,人称三哥,也是艺视眼镜(现时亮视点)的创办人。
杨四郎延辉
尤其苗侨伟在83版《射雕英雄传》的杨康,那更是无人能及。与梁朝伟、刘德华、黄日华和汤镇业称为“无线五虎”。
苗侨伟版杨康
7,杨五郎延德.........黄日华 饰 五娘...............谢宁 饰
黄日华,八十年代无线五虎将之一。
其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萧十一郎》、《雪山飞狐》等。
杨五郎和杨五娘
凭借着《射雕英雄传》老实、憨厚的郭靖一角,家喻户晓。
《射雕英雄传》郭靖
8,杨六郎延昭.........刘德华 饰 杨六娘 六娘柴郡主..........刘嘉玲 饰
刘德华,祖籍广东江门市,1961年9月27日出生于香港新界,是香港著名艺人,曾获香港荣誉勋章,大中华地区乐坛和影坛巨星,华人娱乐圈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六郎和杨六娘
作为歌手,他是90年代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之一,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获奖最多的香港歌手,
作为演员,他曾两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2004年凭借《无间道III》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刘德华《无间道》
9(杨七郎)梁朝伟、(杨七娘)曾华倩
梁朝伟,1962年6月2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省台山市,毕业于香港无线训练班第11期,国家一级演员。
杨七郎 杨七娘
梁朝伟在TVB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应该属《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张无忌,《鹿鼎记》里面的韦小宝,还有《绝代双骄》里面的小鱼儿了。
梁朝伟版韦小宝
10.(杨八妹)杨盼盼、(杨九妹)周海媚
杨八妹和杨九妹
杨盼盼最家喻户晓的形象当属《射雕英雄传》里面的穆念慈了。
杨盼盼版穆念慈
11,发哥不解释,几乎无人不知。他在86杨家将里面扮演八仙之一吕洞宾。
吕洞宾
12,赵雅芝也不解释。多少人的女神啊!在86《杨家将》中修演观世音。
观世音
13,还有好多好多巨星不一一列举了。
●宋皇朝皇族朝臣大将
赵匡胤.............林立三 饰 宋太宗.............李隆基 饰
宋后...............吕有慧 饰 潘妃...............庄静而 饰
八贤王.............汤镇业 饰 潘国丈.............刘兆铭 饰
包拯...............卢海鹏 饰 寇准...............夏 雨 饰
潘龙...............骆应钧 饰 潘虎...............陶大宇 饰
潘豹...............潘宏彬 饰 潘夫人.............苏杏璇 饰
张御史.............秦沛 饰 崔公公.............何桂林 饰
呼延赞.............刘丹 饰 呼延丕显...........廖启智 饰
●辽族皇族军将
萧太后............. 李琳琳 饰 辽王.............. 刘江 饰
二公主碧莲..........唐丽球 饰 大公主青莲........戚美珍 饰
萧天佐.............. 许绍雄 饰 萧天佑............ 郭锋 饰
●其它
玉 皇...............曾江 饰 华山圣母...........汪明荃 饰
观音大士...........赵雅芝 饰 九天玄女...........张曼玉 饰
玉 女............... 邵美琪 饰 金童...............李树桂 饰
鬼谷子............ .黄允财 饰 了法方丈...........吴孟达 饰
●八仙:
汉钟离............谭炳文 饰 吕洞宾...........周润发 饰
何仙姑............郑裕玲 饰 韩湘子...........万梓良 饰
张国老............鲍方 饰 蓝采和...........陈复生 饰
曹国舅............张英才 饰 铁拐李...........朱铁和 饰
二、演员阵容强大到已经无法复制的电视剧有哪些?
一般来说这样的电视剧得往远古时期找,还是有不少阵容强大到无法复制的电视剧的,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八大豪侠
《八大豪侠》是由亚洲电视有限公司出品,王晶执导的古装武侠剧,该剧讲述了南宋年间八大豪侠与奸人秦桧斗争的故事。
演员阵容有 :陆毅、黄秋生、李冰冰、陈冠希、范冰冰、刘松仁、林子聪、董璇、李小璐等。
两岸三地影帝影后、小鲜肉小鲜花大汇集,如今能集齐两个冰冰的电视剧不太可能了吧?
创世纪
《创世纪》是1999年TVB出品的时装商战电视剧,也是当年的台庆剧,主要讲述叶荣添和许文彪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和经历环境后的人性转变的故事。
演员阵容有: 罗嘉良、陈锦鸿、 郭晋安、 古天乐、 吴奇隆、 郭可盈、 陈慧珊、 蔡少芬、 汪明荃、邵美琪、马德钟等。
汇集了TVB当年最豪华的演员阵容,也被誉为TVB最好的商战剧,如今也是不可复制了,不信看《在创世纪》。
杨家将
这里指的是TVB18周年台庆剧《杨家将》,只有5集,由杜琪峰执导,主要讲述北宋杨家将的传奇故事。
演员阵容有: 梁朝伟、周润发 、刘德华 、吴镇宇 、刘嘉玲、曾华倩、陶大宇、杨泽林、刘兆铭 、汪明荃、汤镇业、黄日华、苗侨伟、戚美珍、吴孟达 、 廖启智等。
怎么样?是不是亮瞎眼了?本剧演员阵容空前绝后,可以说是TVB成立以来明星最多的电视剧。
大宅门
《大宅门》是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无锡中视股份公司联合出品的家族剧,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演员阵容有: 斯琴高娃、陈宝国、刘佩琦、蒋雯丽、杜雨露、何赛飞、张丰毅、李雪健、何群等,还有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三大知名导演客串,连太监、老鸨都是大腕,搁现在也是不可复制的阵容了。
还珠格格
《还珠格格》是一部改编自琼瑶同名小说的古装清宫喜剧,当年创造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纪录,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啊。
演员阵容有: 赵薇、林心如、苏有朋、周杰、陈志朋、张铁林、范冰冰等,当年大家都是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如今随便一个都是热搜前三甲的人物,也是不可复制的阵容了。
说到演员阵容强大,应该要数这一部《杨家将》,仔细一看一定让你大跌眼镜:
1985年,为了庆祝无线电视成立18周年,李添胜执导了一部名字叫《杨家将》的电视,该剧演员阵容可以说是空前强大,前无古人后恐怕也无来者。
该剧的演员整容:郑少秋、周润发,吴孟达、曾华倩,万梓良,无线五虎黄日华、梁朝伟、刘德华、苗侨伟、汤镇业,阿姐汪明荃,无线四美张曼玉、曾华倩,还有赵雅芝、周海媚、戚美珍、杨盼盼、李香琴以及曾江、秦煌、刘丹等一大批的演员
该剧的开篇是讲述八仙,周润发饰演吕洞宾、郑裕玲饰演何仙姑、万梓良饰演韩湘子,扮演汉钟离的是谭炳文,八仙在剧中算是打酱油的角色
至于其他神仙,玉皇大帝的扮演者是曾江,阿姐饰演华山圣母,赵雅芝这回扮演的是观音,张曼玉扮演九天玄女,邵美琪饰演玉女;李树桂饰演金童,吴孟达则是扮演舞台上的一名高僧
天上的说完了,说下人间的,杨二郎由吴镇宇扮演,杨二娘扮演者商天娥,杨三郎扮演者李国麟 ,三娘:毛舜筠,杨四郎扮演者苗侨伟,杨五郎扮演者黄日华、杨六郎刘德华,杨七郎梁朝伟、八贤王扮演者汤镇业 潘虎扮演者陶大宇,老顽童秦煌扮演张御史,北丐洪七公刘丹扮演呼延赞
该剧几乎集中了当年无线可以集中的全部资源,这套演员阵容恐怕世界再也找不到另外一部电视剧能与之媲美。
演员阵容强大到已经无法复制的电视剧有哪些?
小李飞刀
1999年开拍的《小李飞刀》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时隔18年,很多经典老剧都相继翻拍加入新的元素,而唯独《小李飞刀》却一直没有被翻盘。
近期有媒体爆料《小李飞刀》将重新翻盘,这消息一出整个 娱乐 圈都轰动了轰动了,同时也引起了很多网友对老版的回忆。
现如今武侠剧题材依旧很热门,很多经典武侠剧被翻拍了很多版本,观众对它们贬褒不一。但是放到《小李飞刀》上我认为肯定会被挨骂,而且会被骂的很惨!!!
无法超越的焦恩俊,焦恩俊后江湖再无李寻欢
在很多观众心中,焦恩俊就是李寻欢,可以说焦恩俊已经和小李飞刀捆绑在了一起。他将李寻欢的风流倜傥、侠骨柔情、颓废情伤表达的淋淋尽致,他将这个角色竖立起一道丰碑,太经典太深刻太成功,以至于不管谁来拍李寻欢都会被骂。
还有一点,开创了古装剧中男主烫头的先河,他被视为最完美驾驭泡面头的男主角。
强大的配角阵容
老版《小李飞刀》中配角的阵容注定以后没有哪个版本能超越了!!!
老版《小李飞刀》配角的阵容放到现在可以说神仙选角,下面我带大家看看都有哪些让我们惊艳的配角吧。
作为台湾第一美女萧蔷在剧中扮演林诗音,她将林诗音风华绝代、柔情似水表达的惟妙惟肖。在剧情中她和李寻欢是青梅竹马的恋人。
扮演百晓生兵器谱排名第一的天机老人孙女孙小红的贾静雯,贾静雯可以说是纯天然的美女比较耐看。在剧中贾静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双充满灵气的眼睛,早起一直喜欢小李飞刀李寻欢,但是后来与吴京扮演的阿飞相好,归隐于江湖。
扮演惊鸿仙子的淑女代表人物俞飞鸿,将惊鸿仙子诠释的美丽大气而又不失婉约,很多人看了之后不由的喜欢上俞飞鸿,美丽又有气质,一颦一笑活脱脱的一个仙女;
扮演阿飞的百亿影帝吴京,当年的他还是一个小鲜肉;
连自称豪门的范爷在剧中也仅仅饰演了小丫头杏儿。
焦恩俊版的小李飞刀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现在人们提到小李飞刀,第一想到的应该是这一版。对待即将翻拍的《小李飞刀》你是否也期待呢??它会用怎样的方式诠释这部剧?不管怎么样它是无法复制如此强大的角色阵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张卫健版的 《齐天大圣孙悟空》 阵容真的是空前绝后了,说当年 娱乐 圈一半的人都来捧场了绝不是夸张啊,各种女仙女妖美不胜收。
Twins一对姐妹花小仙女,林志颖版的哪吒真清秀,谢霆锋居然是钟馗,曾志伟饰演菩提老祖好 搞笑 ,袁咏仪演九天玄女,袁洁莹的蛇妖美的不行,大S的雪魄大仙,郑秀文演观音菩萨,杨恭如的白骨精真美艳,徐怀钰反串红孩儿,萧蔷最美铁扇公主,饭岛爱居然演黑蜘蛛精。
还有李珊珊,麦家琪,查小欣,胡静,张茜,恬妞,梁汉文,葛民辉,李灿森,吕颂贤,黄一飞,罗家英,曾江,梁家仁,雷宇扬,高雄,许绍雄,许志安,苏永康……
另外,主题曲《高高在下》请来了刘德华和张卫健合唱。
张卫健的《小宝与康熙》也是阵容豪华,这一版小宝的老婆们更被称为史上颜值最高。可以看出张卫健在当时真是炙手可热。
另一部在阵容上逆天的电视剧,就是2001年任贤齐版的 《新楚留香》 。当然因为剧情需要,每一版的楚留香都是美女环绕,大牌云集,可是其中阵容最豪华的绝对是这一部了。
先不说任贤齐在演楚留香的时候风头正盛,先看看他这部剧的配角们,一群当时红得发紫的电影咖过来给任贤齐作配,他们随便拎一个出去都可以独当一面了:
打酱油的楚留香师傅小李飞刀李寻欢是郑伊健。男性角色里面,胡铁花是视帝黎耀祥,如尘和尚(按我理解就是原著的无花)是话痨张卫健,司空摘星是金牌配角吴孟达,薛衣人是铜锣湾的郑浩南,丐帮帮主即如尘弟弟是孙耀威,皇帝是陈晓东,安南国世子温如玉是陈展鹏,薛笑人是徐少强,天下第一快剑血长空是海俊杰。
而楚留香的红颜知己们更是全都是女神!这一版楚留香真是艳福不浅啊!
如尘的妹妹宋西湖是袁咏仪,司空星儿是林心如,苏蓉蓉是黎姿,玄冰宫大弟子风南雁是陈法蓉,暹罗国云萝公主是万绮雯,薛可人也就是楚留香最后的老婆是杨恭如,李红袖是张卫健的老婆张茜,宋甜儿是杨蕊,演过神雕侠侣陆无双的。
更令人发指的配置是,胡铁花的女朋友左明珠居然是林熙蕾,楚留香的妈妈辈的安南国皇后是张慧仪,都是风情万种的港片女神啊!
可惜现在演员片酬太贵,又流量明星当道,这样的阵容真的难以复制了。
要说阵容强大当属当年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了,说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质疑我了,《东北一家人》不就那几个演员嘛,哪里阵容强大了,不错,若只论这部情景喜剧的主演,它确实算不上演员阵容强大,但是我们总不能将各路配角排除在外吧,要知道,《东北一家人》的配角阵容是超级强大的,像王刚、沈腾、邓超、孙悦、潘长江、高虎、范伟等等等等都参演过这部电视剧,相信看过这个系列的朋友对这些配角都有印象,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无独有偶,同样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配角阵容也是超级强大,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葛优的那张“葛优瘫”照片,这张照片就是葛优参演《我爱我家》时的一个镜头,李雪健老师在这部电视剧中扮演了一个海归企业老板,差点和宋丹丹老师扮演的妈妈擦出爱情的火花,濮存昕老师在《我爱我家》中扮演了一位西装革履的绅士,一出场就迷倒了蔡明饰演的燕红,除了这几位,还有姜文、姜武、夏雨、郭涛、王志文、江珊、郭冬临、刘蓓等等等等参演过此片,就连我们的赵忠祥老师也参演过这部《我爱我家》,可以说《我爱我家》的演员阵容真的是难以复制的。
以上提到的两部作品都是情景喜剧,接下来我要说的这部电视剧是一部 历史 玄关剧,它只有6集,虽然只有6集,但它却云集了60多位香港一线大咖,这部剧就是85年TVB拍摄的《杨家将》,从主演到各个小配角基本都是我们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星,闲话少叙,请看图:
为什么说这部剧是 历史 玄关剧呢,因为这部剧的剧情是围绕着杨家将的故事和八仙的故事展开的,其故事既有 历史 背景也有神话故事背景,这部剧的主演主要是当时的“无限五虎”和无限的当家花旦们,很多配角在这部电视剧中只有一两个镜头,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只录了一下脸的赵雅芝扮演的观音,还有只说了几句话的张曼玉饰演的九天玄女以及周润发饰演的吕洞宾,还有等等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相信看过此剧的朋友一定清楚这部电视剧的演员阵容,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视剧的演员阵容基本无法再复制。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阵容强大且阵容无法复制的电视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我觉得《仙剑奇侠传》就是无法超越的一部经典,我是真的看了N边,百看不腻。
里面的阵容也很强大呀,冰清玉洁的赵灵儿(刘亦菲),悟性极高的李逍遥(胡歌),道行高深的白豆腐(霍建华),爱恨交织的唐钰(彭于晏)等等。
这电视剧之所以会火,是因为他塑造了人物生动形象而真实,充分的把爱情、侠义融入剧中,尽管这是个悲剧,但这使我对美好事物有了向往。
很多人都说仙剑是中国武侠剧的开端,没想到是结局。我也很赞成这说法。
第一部《渴望》,那时候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我们时常会守在电视机面前等待每天下午固定点播出的电视节目。在记忆中,刘慧芳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看剧的过程中,数次因为电视剧的情节而感动落泪。对于刘慧芳这个角色,我个人觉得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第二部《霍元甲》,看过这版《霍元甲》的人应该已经暴露年龄了吧。这是那个年代我们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它真的是代表了一代人的情怀。那时候,电视剧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只要《霍元甲》一开播立马钻进有电视剧的小伙伴家里。看到霍元甲用中国功夫打倒那些坏人的时候,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我们也很是激动。
第三部《射雕英雄传》,对于这部剧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首《铁血丹》了,听着这么热血的歌曲,我们似乎也处在江湖之中,跟着郭靖黄蓉一起行侠仗义,快意恩仇。
第四部《新白娘子传奇》,至今听到这部剧的插曲和主题曲,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哼起来。小时候一直都不是知道扮演许仙的是一个女生,长大之后才真相了。虽然那时候的电视特效真的很差,但剧里戈薇演员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赵雅芝扮演的白素贞就成为了无法超越的经典。
第五位《西游记》,86版的《西游记》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剧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至今在每年的暑期档还是会有重播,继续陪伴下一代人的童年。
第六步《神雕侠侣》,最经典的金庸武侠剧之一,古天乐和李若彤饰演的杨过和小龙女,真的就是符合我心目中的郎才女貌,天作之合。虽然之后有刘亦菲版本的《神雕侠侣》但我还是更喜欢李若彤的小龙女。最难忘的还是小龙女出古墓的那一幕,一席白衣,不染纤尘,像是仙子从天而降,下凡而来。
要说演员整容强大,无法复制,有部电视剧是绝对是第一,那就是
《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太经典了,我们从小看到大,这部剧不仅剧情好玩,而且最神奇的是 ,剧中经常会有重量级大腕参与客串,明星之多,“令人发指”!
谢园,饰演农民工
刘威
濮存昕
容嬷嬷李明启,演一个老妈子
王志文,演一个神经病
江珊
刘蓓
李雪健
葛优
姜武、姜文、夏雨
郭涛
蔡明
司马南
赵忠祥
牛莉
就问一句,这阵容,复制一个试试?
延伸阅读:
随着 娱乐 圈演员片酬的变化,现在的一部电视剧只有一两位主演,以至于大家都认为电视剧本该如此,但其实大咖云集的电视剧也有很多;
人民的名义;
这部剧应该是距离大家最近的一部众星云集的电视剧了,抛开群众演员不算,该剧知名且因剧情需要而露脸的演员明星就有近200位之多,小有名气的演员有近70位,人气较高甚至人尽皆知的演员多达30余位,更是有很多 “多年未曾出山” 的国宝级演员都有参演,这样的演出阵容不可谓不强大,甚至很难复制出第二部同等级的电视剧了;
杨家将;
1985年,香港TVB推出了一部只有6集的电视剧《杨家将》,该剧由TVB无限五虎黄日华、刘德华、苗侨伟、梁朝伟、汤镇业领衔主演,除此之外还有吴镇宇、张曼玉、刘嘉玲、赵雅芝、戚美珍、曾华倩、曾舜筠等六十多位演员参演,而该剧无法复制的地方也不仅仅是演员,例如刘嘉玲、赵雅芝等当时无限当红的艺人,在剧中也只有一两个镜头而已,这样奢侈的阵容只为让其露个脸,目前已经没有哪个导演有这样的魄力了;
八大豪侠;
只听剧名就不难看出,该剧的主演至少8位,也正是如此,该剧除了陆毅、陈冠希、李冰冰、林子聪、董璇、郑晓东、李小璐和刘松仁等 “八大豪侠” 之外,还有范冰冰、黄秋生、刘仪伟、韩晓、曹征等二十余位演员,该剧中的国内影帝、国际影星、 娱乐 圈大咖数不胜数,演员数量虽然不如前两部剧多,但演员质量绝对是首屈一指,不可复制;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补充! 打字不易,原创不易,点赞关注,为您解答更多 娱乐 圈大事小情!
TOP1:《八大豪侠》
演员阵容:陆毅 黄秋生 李冰冰 陈冠希 范冰冰 林子聪 董璇 李小璐 等
TOP2:新版《红楼梦》
演员阵容:姚笛 白冰 周采芹 归亚蕾 王馥荔 于小彤 蒋梦婕 李沁 等
主演如今虽不出名,但丫鬟们都混成了一线大咖!
TOP3:电影《东成西就》
演员阵容:张国荣、林青霞、梁朝伟,刘嘉玲、张学友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周伯通等人在年轻时候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影片于1993年2月5日上映,不过这版电影里面的人很多不是息影了,就是去世了!
三、“待”和“呆”两个字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待
停留、身处某地的一段生活`
呆
原意是形容精神不集中、走神`
用在时间上要加动词语意才完整`
如:我在家发了一下午呆。
我呆在家里。一类的话在语法上都是错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所以生活化了`
呆
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为了突出一些环境状态或者语言状态`
属于特殊用法`
四、略谈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改革
二 戏曲改良运动
二十世纪进入下半叶,中国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戏曲的改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新时期的戏曲改良,也才真正成为一种运动。
1950年岁尾,二百一十九位京剧和各地方戏剧种的戏曲艺人相聚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出席了会议,同每一个代表握手,并向七十七岁高龄的京剧艺人尚和玉,川剧艺人张德成,受旧社会迫害、“哑”了三十年的梆子艺人刘喜奎敬酒,三人均落下热泪。会议闭幕,大会郑重宣告:从此废除“旧艺人”的称谓时,全体代表顿时爆发雷鸣般的、时间长达十五分钟的掌声。掌声中,与会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频临死亡的戏曲,以及赖以为生计的广大戏曲艺人,从此获得了新生!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后成立了戏曲领导机构“戏曲改进局”和由43位专家和艺术家组成的、顾问性质的机构“戏曲改进委员会”。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由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与首要任务相符的,应予以鼓励、推广,反之,应加以反对。当前的戏改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要“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要加强艺人的教育并从艺人中培养戏剧改革的干部。要“改革旧戏班中某些不合理制度”,并“在企业化原则下,采取公营、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助的方式,建立示范性剧团、剧场,有计划地、经常地演出新剧目,改进剧场管理,作为推进当地戏曲改革工作的据点。”⑾
这一《指示》的基本内容,被概括成为“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基本方针。
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23个剧种的37个剧团、1600多名演员为大会演出了82个剧目。这是一个空前的聚会,是一次盛大的检阅。这次盛会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优秀遗产,振奋了人心,交流了技艺,从而开创了戏曲走向新的繁荣的好局面。
从《指示》发布之日至1956年底,全国挖掘出传统戏曲剧目51867个,记录下14632个,整理改编四千余个,上演剧目达一万余个。据统计,全国有专业戏曲作者819人,业余作者587人,以及从事剧目工作的专职人员3061人。
昆剧《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成果。
在这一时期,戏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在此以前,戏曲的改良只是少数团体、少数人的自觉行动。到了这一时期,由于有执政党的领导,戏曲的改良成为了全国戏曲界的整体行动。在这种整体行动中,改革的规模大,行动的速度快,变革的成效也就显著。如全国性的观摩会演,加强了剧种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对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戏剧艺术质量大有裨益。
第二,将艺术归还给了大众。
旧的戏曲,精华与糟粕并存。戏曲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成为“毒害人民的鸦片”;而一旦成为精品,就被封建统治阶级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让人民群众“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国家的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之后,戏曲的改革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剧目取舍的首要标准。同时,由于有了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扶持,戏曲这一旧的戏剧范型经过改良,成为了当时人民大众宣泄自己情感的艺术形式。
第三,戏曲的改革在这一时期注意了“先内容后形式”的精神,使戏剧的主体回归,从而带动了戏曲外在形式的“移步换形”。
在改革运动的初期,由于有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戏曲队伍,他们一方面有着用文艺创作去表现生活的激情,一方面又少有旧范型规则的束缚。为了表现新的生活,对戏曲旧的范型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如湖南花鼓小戏《双送粮》,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之下,戏曲音乐体制出现了专剧专曲的新变化,剧中一曲《浏阳河》传遍大江南北、流播半个世纪,成为了一首流行歌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戏曲唱段),使新戏曲适应了新时代。
第四,戏曲演员的地位迅速提高,戏曲队伍的素质得到增强。戏曲演员在旧社会一方面是被歧视、被侮辱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他们中间不少人沾染了旧社会的习气,也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这一时期的戏改工作十分注重对“人”的帮助和教育,使旧艺人在政治、文化、艺术上都得到提高;使他们接近人民的生活,了解社会的需要,使戏曲真正地属于人民大众。
在这一历史时期,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举,创业艰难;再加上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被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在这种比较严峻的形势之下,党和国家仍把旧社会视为“雕虫小技”的戏曲,提到议事日程,对于戏曲的大事,党和国家领导人事必躬亲。他们领依靠焕发出无比高涨的革命热情的戏曲工作者,在广阔的范围内拯救、扶持了临危的戏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成绩是巨大的。但因历史与时代的局限,这一时期的戏曲,就变革的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戏曲范型的变革上,错失了一次良机。在解放初期,在戏改工作的领导者中,对戏曲的改革,本来有一种清醒的认识:
目前京剧的乐曲还是根据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制成的,因此,它更适合表现封建社会的生活,拿它们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绪,就觉得有些格格不入。如何使这表现社会的生活节奏的旧音乐能为新的现实内容服务,我们以为可以作为今天改进京剧的一个方向来提出。⑿
中国现在除了京剧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之外,已经产生了一种由《白毛女》所代表的新型的歌剧。……这种歌剧是新生的东西,它还没有成熟;由于它的符合人民需要的新内容,也由于音乐上的一部分成功的创造,它已经受到群众的欢迎;应当承认它是民族戏曲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是应当加以鼓励和扶植,加以发展的。但是这种新歌剧还没有充分地继承民族戏曲的丰富遗产,而新歌剧的发展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找到光明的前途。它在广大人民中间的影响,目前还不及中国原有的各种戏曲。同时这种戏曲正在逐步革新,有些地方戏曲在表现现代题材的时候,和新歌剧已经没有什么基本的区别了。⒀
如果按照这种文艺改革思想指导和鼓励戏曲改革中的“移步换形”,戏曲可能能够走上现代化之路。然而,戏曲旧范型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过于强大,在这一时期和以后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我们反对和批判西方文化的同时,尊重和提倡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戏曲旧范型同样受到尊重和保护;变革被终止。另一方面,由于新歌剧是延安文艺运动的成果,同样受到尊重,于是,“没有什么基本区别”的新歌剧与表现现代题材的新戏曲开始分道扬镳,成为了两种“戏剧形式”:戏曲不能弄成歌剧,歌剧也要区别于戏曲。这样,戏曲的变革被人为地割裂,失出了“目的”;而歌剧的“势力范围”被限制,得不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被因此而阻隔。
第二,在戏剧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左”的倾向。
戏剧文学创作主体的回归,是这一时期戏曲变革的可喜现象,但由于受政治思想上“左”的影响与干扰,这种回归受到挫折。如:在历史剧的创作之中,有的剧作家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历史题材、并作出一种新的解释,这本来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无论成功与否,其本身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一个艺术问题。然而,在这一时期,这种手法被简单地扣上了“反历史主义”、“主观主义”、“公式主义”、“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等政治帽子;作家也因此受到排挤、批判和打击。这种简单粗暴的文艺批评和错误的处理方法,不但为后来的文艺事业留下了隐患,也成为了戏曲变革的一种无形的阻力。
第三,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曾经明确指出了表演艺术团体的建设方向:1、企业化的原则;2、公营、私营、私营公助三并举的所有制形式;3、建立经常演出新剧目的示范性剧团。本来,这是表演艺术团体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剧团的企业化成为了一句空话,全国的演出团体成为了公营剧团,示范性的剧团也已无须存在。从此,绝大多数的表演艺术团体失去了内部的活力。
第四,戏剧艺术教育没有跟上艺术发展的步伐。旧的徒弟制的废除、科班的消失之后,并没有在广大基层剧团建立起比较行之有效的、新的艺术教育制度。以后虽然陆续开办了一些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但对于众多的剧种、众多的基层剧团和众多的从艺人员,依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戏曲团体内的表演艺术、技术的“近亲繁殖”式的传承体制,加上剧团内部的“大锅饭”式的经营体制,造成了戏曲演员整体素质的退化。
总之,就整个中国戏剧发展史而言,戏曲艺术在这一时期虽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没有发生质的变革。
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56年,党宣布:我国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此,文化艺术界欢欣鼓舞。
早在1952年,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戏曲遗产是反映过去人民生活的,但新的人民生活,也需要新的戏曲来表现它。因此,如何用各种戏曲形式恰当地,而不是生硬地表现人民的新生活,成为戏曲工作者当前的、也是长期的一个严重的创造性任务。”从此,努力使戏曲形式现代化成为了文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文艺家们采取的促进戏曲现代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提倡现代戏。
在1956年之前,由于戏曲界在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并没有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1956年后,当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在戏曲界,戏曲现代化的问题自然摆到了议事的首要议程。
然而,在以后的二十余年里,由于“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我们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在这种背景下,属于上层建筑的戏曲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下表,就反映出了“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在政治、经济上一些大的失误对戏曲艺术所造成的直接的影响:
年份 政治、经济形势 戏曲界大事
1957年春 宣布大规模阶级斗争已经结束 大胆放手开放戏曲剧目
1957年秋 反右斗争,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 铲毒草抓右派
1958年 大跃进 提出“争取在三五年内各剧种剧团现代剧目达到20%-50%”“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
1959-1961年 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三年自然灾害 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方针
1962年 提出“抓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江青秘密策划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1963年 “四清运动”开始 戏曲问题论争,提出“大写十三年”禁演《李慧娘》
1964年 进一步开展“社教”运动,批判杨献珍“合二而一” 大力提倡现代戏批判写“中间人物”,江青发表《谈京剧革命》
1965-1966年春 “文化大革命”前夜,姚文元发表批判《海瑞罢官》文章 “清官”问题争鸣
由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戏曲的命运就尾随着政治而“运动”。1958年提出的“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和1963年提出的“大写十三年”,虽然把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对戏曲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它被绑上了“左”的战车,戏曲本身的审美价值受到轻视,于是戏曲的变革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1962年起,一批政治野心家开始直接插手戏曲改革。从此,戏曲艺术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灾难深渊。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文化部举办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十九个省、市的二十九个剧团演出了现代京剧剧目三十五个,其中大戏二十五部,小戏十个。出现了《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节振国》、《六号门》等一大批成就突出的剧目。就在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于6月27日作出了一项措辞非常激烈的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批示》虽然不是针对观摩演出大会和组织这次大会的文化部,但对大会无疑将产生影响。7月5日,江青、康生等窜到大会,在会上,江青发表了《谈京剧革命》的长篇讲话,开始篡夺戏曲改革的成果,为“文化大革命”大造舆论,进而占领整个上层建筑领域。
戏曲的变革步入歧途。在江青等一小撮政治野心家的操纵之下,戏曲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所谓“京剧革命”。
“京剧革命”一是破,二是立。“大破大立”。
“破”:首先是《李慧娘》被禁演,继而是京剧《谢瑶环》、《海瑞罢官》被批判,然后又是“横扫一切”。一时间,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目都在批判、禁演之列。由戏及人。不少优秀的戏曲艺术家被打倒,戏曲表演艺术团体被摧毁、遭解散。优秀的民族戏剧传统遭受了灭顶之灾。
“立”:体现在戏剧方面,就是精心泡制“革命样板戏”。
从1964年至1976年的十三个年头中,江青直接插手戏剧改革。采取了“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的“三结合”创作体制,将一批已经出现在舞台上的现代戏剧目,通过精心挑选,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十年磨一戏”的精神,终于加工制作了一批“光辉的文艺革命样板”,其中包括音乐、舞蹈作品,共计18部。⒁它们是:
京剧:
《智取威虎山》(1958年、1964年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
《红灯记》(1964年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为沪剧《红灯记》)
《沙家浜》(1960年沪剧编演,原名为《碧水红旗》《芦荡火种》)
《海港》(1967年创作演出)
《奇袭白虎团》(1964年创作演出)
《龙江颂》(1963年创作演出)
《杜鹃山》(1964年改编小说《潘虎》为话剧)
《平原作战》(1973年根据几部电影内容拚凑而成)
《磐石湾》(据话剧、沪剧《南海长城》改编)
《红色娘子军》(据小说、电影及1964年昆剧《琼花》改编)
舞剧:
《红色娘子军》(据小说、电影改编)
《白毛女》(据歌剧改编)
《沂蒙颂》(据京剧《红嫂》改编)
《草原儿女》(据通讯、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改编)
音乐:
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钢琴伴唱《红灯记》
钢琴协奏曲《黄河》
——这就是当时九亿人口、十三个年头全部的文艺生活!
在“样板戏”的创制过程中,戏剧工作者通过长期地摸索和总结,在艺术上取得了如下一些主要经验:
一、在塑造人物方面采取了“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二、“要程式,不要程式化。”批判地吸取传统戏曲程式中的有用部分,根据生活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程式。如《智取威虎山》中的马舞、滑雪舞就吸收了京剧旧程式中的走边、趟马、圆场、翻跳等。
三、采用了新的“专剧专曲”的戏曲音乐体制;唱腔设计、唱法上“坚持从人物出发”,而不是“唱声不唱情、唱流派不唱人物”;音乐设计和伴奏对主旋律“作加强补充性的烘托”,丰富了戏剧音乐的表现能力;在乐队体制上采取了中外器乐混合的乐队篇制。
四、在舞台美术方面,大量采用了写实性布景。
等等。
这些经验,大多出自第一个“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创作集体。它对以后的“样板戏”和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样板戏”的陆续出台,统治、甚至独霸了中国戏剧舞台。在高压政治之下,学习移植“样板戏”成为了戏剧界的中心工作;“学唱革命样板戏”几乎成了全国人民政治文化生活的头等大事;在不长的时间内,“样板戏”在广大城乡得到了“普及”。
回顾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戏曲改良运动,我们能够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在这一时期内,提倡“文艺从属于政治”于是,文艺作品永远只能是政治的宣传品。从1949年至1976年这一历史时期所创作的戏剧剧目,到今天能仍有保留演出价值的剧目屈指可数,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由于受到这一原因的影响,戏剧创作者和评论者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单纯地从政治的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处理、评价戏剧题材,影响了戏剧作品朝审美的层面去拓展、去深化。
第二,以行政的方式去领导和指导戏剧工作,虽然能使戏剧的改良成为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行动,但另一方面也约束了戏剧艺术自身发展。戏曲自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象这一时期这样随着政治的变化而频繁地振荡,随着政策的更换而左右摇摆。特别是当它被政治野心家操纵之后,不但给戏剧事业本身,而且还给整个社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三,现代戏的大力提倡,虽然使戏剧文学创作恢复到了应有的位置,但是由于在一段时间内受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戏剧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归;“三突出”等创作口号的提出,反倒使这种主体意识彻底地失落。
第四,戏曲范型的许多基本原则在文革时期被强行突破。这种突破虽然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副产品,但对于戏曲克服反常所造成的危机,不无好处。长期以来的“流派”、“行当”、“程式”等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通过这一时期的实践,顺利地获得了解决。特别是在音乐(如西洋乐器的加入)、舞台美术、表演诸方面的经验,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所借鉴。
第五,“样板戏”能走遍全国,除了高压政治的作用之外,京剧语言的通晓性是全国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所难以取代的。
第六,“样板戏”“三结合”的创作方式虽然不可取,但它集中了一批戏剧文学、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拔尖人才,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作集体,合力攻关,长期磨炼,坚持不懈地进行戏剧探索实践的作法,对我们不无启示。
等等。
我们通过对解放以来中国戏曲改良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也许能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我们扬弃这一阶段戏剧改良中所有的错误,吸取其中一切成功的经验,我们能否解决戏曲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而振兴戏曲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随着这一时期的终结,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新的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质的变化。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戏剧范型,虽然仍然可以存在,但作为一代戏剧,它已临近尾声;作为时代的戏剧主流,戏曲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潘虎作品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