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泉窑的历史传承
杭州g20峰会上的龙泉青瓷(杭州g20峰会上的龙泉青瓷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g20峰会上的龙泉青瓷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龙泉窑的历史传承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
创造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
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
装饰风格趋于奔放。
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元代龙泉青瓷烧造量大,风格与南宋迥异: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半透明;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
此外,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色为灰黄,釉层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泽强,釉色有青灰、茶叶末、灰黄等几种,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装饰方法。
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
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末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
如果说这四个阶段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要点。
开创年代
至今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
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 “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
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
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
“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
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
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
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年)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五代北宋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卜游,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
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据笔者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一带。
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
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
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
但笔者认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窑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大窑至今还尚未发现有烧制淡青釉瓷器的迹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则随处可见。
从这一点来看,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很辉煌的,金村地狭靠河,因此初期时运输十分方便。
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便不适应当时的发展。
而地势开阔的刘田离金村仅五华里,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制瓷业的新中心。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
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
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
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当时所烧的“官物”除了吴越国宫廷自用以外,很可能还向石敬瑭进贡。
当然,担任贡器烧造任务的主要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
秘色瓷起于晚唐,因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
龙泉窑也烧过“秘色瓷”,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淮南、两浙、福建、江西、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
从这一点来看,“秘色瓷”的第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世家二(吴越钱氏)“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
又《宋会要》:“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
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而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
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
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自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北宋南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
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
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
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
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 *** 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
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 *** 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 *** 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
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
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
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
至今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
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
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
至今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
这一切都似乎在述说着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宋皇朝拥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为什么还要派遣技术人员和官员在龙泉等地监烧“供器”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资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业对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是很强的,至今看来,南宋官窑器的胎质比较疏松,易破碎,还有开片,所谓“无片不成官”,开片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一大特点。
但无论是冰裂纹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则美矣,却不实用,试想,将满是开片的瓷器当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卫生问题。
相比之下,龙泉窑青瓷的胎质比较缜密坚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洁不开片,既美观又实用。
元明早期
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熄灭,但入元后,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风格多样化,远销世界各地。
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普查,并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掘了元代窑址,为研究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生产情况和产品面貌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这些资料表明,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
元代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
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
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这样,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
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
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
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详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
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之前往往将明初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为“元末明初”,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
至今从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批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碎片及结合传世完整器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
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
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
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
明龙泉官窑器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窑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龙泉窑的规模和数量也不容小觑,以往被忽视,还有待重新认识和评价。
清代
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当时供奉皇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处(丽水龙泉)等府烧造”。
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正统年间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代表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为车内外艺术鉴赏家所收藏。
成化、弘治以后,青花瓷兴起,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少将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一带瓷窑纷纷关闭,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带瓷窑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
窑数减至160多处。
清初,窑声所剩无几。
清中叶,仅剩南窖、瀑去埠头村、青溪水孙坑村等地70余座窑。
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
唯孙坑村范姓窑技艺家传,坚持烧制至民国初期。
成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国
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继之辆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
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国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 *** 实业部请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龙泉窑历史上的三次辉煌都是与宫廷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生产“贡器”,还是设立官窑,都是促成成龙泉窑快速发展的最有力动因。
因为在封建社会,宫廷的指令往往就是最高的社会动力,它对于一个瓷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浙江龙泉青瓷的现状
建国以后,在恢复中国名窑的号召下,由浙江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窑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使龙泉青瓷工艺得以完整地恢复。于是,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了发展。
龙泉窑青瓷由于时间的推移,由民间日常生活必需品一跃而成为艺术品,引起了新一波的收藏热潮。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末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龙泉青瓷的发祥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龙泉青瓷工艺大师。龙泉青瓷泰斗徐朝兴大师便是其中久负盛名的一位。2005年6月4日,在北京和平宾馆和平宫举行的中工美春季瓷器杂项拍卖会上,徐朝兴的五管瓶以70万元的高价卖出,创下了有史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单件最高价。徐大师的另外两件力作灰釉水波碗、刻花牡丹瓶也分别拍出了17万元、10万元的高价。虽是仿古之作,但凝聚了当代的最新工艺,青瓷釉色与宋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朝兴大师13岁拜青瓷老艺人李怀德为师学艺,五十年来勤耕不辍。他是青瓷界在全国历届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奖最多的陶瓷大师,曾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金、银奖等数十项,作品多次被指定为国家级礼品,并被中南海紫光阁及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宝收藏和陈列。
另一位龙泉青瓷名家毛正聪大师也在五十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与青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有人评价毛正聪用他的一头银发换来了龙泉青瓷的“千峰翠色”。在首都北京紫光阁总理接见厅正上方,陈设着两件龙泉青瓷精品:龙泉哥窑大挂盘、龙泉哥窑紫光瓶。
这两件被专家称为“当代国宝”的陶瓷作品,设计者正是毛正聪。2005年10月31日,在杭州世贸中心举行的“中工美”杭州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毛正聪的三件作品经过多番竞价,全部以超出最高估价的竞拍价格成交,作品“皇后壶”拍出了39万元的高价,一举成为本次拍卖会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成交价格榜首。此外,毛大师的青瓷作品每年都应邀赴海外展览,已拥有众多的欣赏者和收藏者。
与此同时,张绍斌、卢伟孙、毛松林、夏侯文等现代工艺大师的作品也将龙泉青瓷带入了一个新境界。他们创作的龙泉青瓷作品在品质、工艺、造型等诸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南宋古青瓷,成为新时代的名瓷。正是徐朝兴、毛正聪等一代大师用自己的心血为这一传统名瓷的振兴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了“雪拉同”的独特艺术魅力。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灿烁的“瓷国明珠”。 大明龙泉官窑身份发现始末 2005年,对于龙泉青瓷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伴随着明代处州龙泉官窑的发现,蛰伏多年的龙泉青瓷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揭开其埋没已久的官窑身份的,正是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叶英挺与浙江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顾问华雨农。
三、g20峰会三年级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g20峰会三年级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g20峰会三年级作文1
g20峰会将于20xx年9月4号、5号在浙江杭州举行,届时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这让杭州人民感到自豪,感到幸福,感到骄傲!人们正在积极行动起来,当好东道主,把杭州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世界各国面前,而我们小学生也要开始努力啦!
为了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杭州市政府组织了毅行活动,我和爸爸妈妈也参加了,我们沿着钱塘江堤岸跑了25公里,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通过志愿者的讲解学到了好多知识。它让我们懂得汽车的排放量大,要尽量少开车;它让我监督爸爸妈妈,告诉他们多步行,少开车;它还告诉我们,少开车就能减少尾气排放,维护一个美好的家园。
“喜迎g20,当好小主人”,我们在行动。祝愿g20峰会在杭州圆满成功,也祝愿美丽的杭州通过g20走向世界!
g20峰会三年级作文2
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将在杭州举行。这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更值得我们每一个浙江人自豪。为喜迎G20峰会,徐江小学开展了“喜迎G20做文明有礼的义乌人”系列活动。
徐江小学大队部向每个学生发放“小手拉大手,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倡议书。提倡每一位师生、家长崇尚礼让,做一个文明行车的交通参与者,文明驾驶,礼让行人,在斑马线前自觉做到先减速,开车礼让斑马线,让斑马线真正成为安全的生命线。此项活动得到了家长志愿者的积极配合,家长志愿者们主动参与交通文明公益活动,积极宣传交通法规,劝阻交通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礼让,安全出行。
徐江小学学生和家长还参加了“小手拉大手,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的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助力G20,为义乌的文明出行尽一份力。
g20峰会三年级作文3
今年9月,杭州要举行G20峰会,很多外国领导人要来杭州,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呢!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该做些什么呢?经过我和爸爸的商议,决定从阳台入手,把阳台装点得美美的,为扮靓杭州作点贡献。
说干就干,妈妈负责去花鸟市场买花,我和爸爸拿起铲子,来到阳台上给花盆松土。爸爸拿着铲子,熟练地把盆里的土翻动着,似乎在给花洗澡。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也用铲子翻土,虽然不熟练,但我还是干得很带劲。等到把所有的花盆都清理过,我们都冒了汗。我的手酸得厉害,我甚至觉得胳膊都不是自己的了。妈妈把花买回来了,我和爸爸把花分别种进松好土的花盆里。
我们在一个盆里栽上了吊兰,让它顺着墙边往下垂。吊兰的叶子狭长且柔软,摸起来滑滑的、柔柔的,像摸在肥皂上一样,十分舒服。吊兰的叶片向四周舒展着,一阵微风吹来,叶片轻轻摇曳,好似一个个跳动的小精灵。我们还在别的盆里种上了黄色的迎春花,紫色的风信子……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我们看着打理过的阳台,心中满满的成就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G20期间,外国友人路过我家阳台,拿着相机拍个不停,啧啧称赞的画面了。
四、g20杭州峰会的意义和成果
g20杭州峰会的意义:首先,杭州峰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规划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第二,杭州峰会公报将以划时代意义载入史册。第三,“杭州共识”的世界意义在于,将使二十国集团在理念上有共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
G20杭州峰会的重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创新增长。第二,推动结构性改革。第三,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第四,推动解决发展问题。第五,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g20峰会上的龙泉青瓷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