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杭州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杭州历史建筑保护迈入第10年 247处建筑得到修缮
杭州最美的季节到了。走在北山路上,踩着满地的金色梧桐叶,逛逛民国的老宅子,仿佛能带你穿越时空。
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人文遗迹的老宅子,除少量因历史文化价值极高而被列为文保建筑外,大量的还散落、隐匿在城市角落。
杭州在一点点地将她们拾回,就像那些渐渐模糊的记忆,永远割不断的乡恋。
从2004年杭州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至今,杭州历史建筑的保护正好迈入了第十个年头。十年间,包括抱青别墅、润庐、息庐等,共247处历史建筑和小河直街、中山南路、桥西、五柳巷等26处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保护修缮。
几天前,第六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正式开始公示。此次公示的内容,就是要确定该批每个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要求和保护范围。
十年,杭州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摸索着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杭州模式”。
每一处历史建筑
都有一张“身份证”
公示的53处建筑,散落在杭城的大街小巷。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一批传统民居外,还包括了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机修车间建筑群、七零四一号楼及地下人防工程等工业遗存和地下工程。
如果将杭州比作一部史书,那一幢一幢的老房子,就是一卷一卷的分册。深厚的历史,丰富的生活,都晕染于它的一砖一瓦中。2013年,酝酿讨论已久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杭州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条例》中,最打眼的就是新设了“先予保护”政策,即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只要发现可能(疑似)有保护价值的其他建筑时,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立即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及时向建设单位或所有权人、使用人等发出暂停建设活动通知。纳入预备名录库,实行“先行保护,再行论证、有序递补”,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立项中予以提前考虑,改变了“先规划、后保护”的被动局面。
“‘先予保护’就是希望动用更多的力量来监督,不让老房子和建筑物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告诉记者,边保护边维修,解决了很多长期积累的难题。
为让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及修缮更规范,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中心还为每一幢老房子量身定制它们专属的“使用手册”——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
今年,首批40处历史建筑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新鲜出炉。《导则》就像历史建筑的“身份证”,一房一册,除了标注建筑的风貌、历史沿革,还图文并茂明确了该建筑需要保护的详细部位、空间等详细信息,甚至小到建筑里的一扇窗、一个壁炉。为历史建筑未来的保护修缮提供了重要依据。
修缮用上新工艺
老房子穿上保温防潮外衣
沿着浣纱路往北,过解放路口再走150米不到,往右一拐,便到了平远里。这个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建筑群,是民国年间典型的西式联排二层里弄建筑,高耸的拱门入口,石库门建筑一幢挨着一幢,彰显着浓浓的民国风情。今年上半年,平远里历史建筑群正式完成了修缮。
整治项目实施前该历史建筑群内共有119户住户,最密集的1个墙门里,整整住了20多户人家,最小一户人家只有几个平方米。由于居住密度大、使用强度高,房屋普遍存在屋面渗漏、木结构霉烂变形、立面风貌破损等一系列问题。
对平远里的整治工程,技术人员结合了浙江省木、砖木结构老旧房屋节能改造研究课题,在平远里10号、12号2个墙门开展了节能改善试点工程。
“就像大冬天冰棍车里的冰棍不化的原理一样,我们也给平远里的两处试点建筑从头到脚穿上了特殊的保温防潮‘外衣’。”平远里历史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负责人朱江带着记者一一参观解释。
老底子平远里的屋顶,构成很简单,棱条上铺垫板,垫板上再覆盖瓦片,不防水、不防风、不防尘。而现在,整修后的屋顶,足足有5层材料。在瓦片和吊顶中间,又增加了防尘的过滤网、防水材料层、以及保温板。在建筑外墙的保温上,则在内墙体刷上了2-3厘米厚的保温层。
杭州模式
首创“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
修缮一直以来,存在两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和现代使用需求之间结合难度。一方面,根据“原真性”保护要求,历史建筑在日常使用中不得改变其历史风貌。另一方面,杭州历史建筑大都以木、砖木结构为主,功能设施普遍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居住等方面的需求。
第二个难题,历史建筑的整体保护与住户个体利益诉求之间统一难度大。杭州的历史建筑权属性质复杂,独幢多户、混合产权的“七十二家房客”现象普遍存在。住户在保护修缮中利益诉求五花八门。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杭州特色创立了“分类保护,综合保护”模式,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西湖、运河、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危旧房改善等市级重点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综合保护、有机更新:在对建筑进行修缮、恢复其历史风貌的同时,还合理增配厨卫、排污、消防等配套设施。
考虑到历史建筑的整体保护与住户个体利益诉求之间的较难统一,杭州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并施行了“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允许住户自行选择不同安置方式,对选择货币安置和外迁安置的给予一定奖励,对选择原地回迁的实行同一搬迁范围内等面积安置,允许产权人按规划自行保护修缮,保障了产权人合理的选择权,探索走出了杭州特色的保护之路。
二、小河直街限行吗
小河直街限行的。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市北部。道路窄,小河直街不算知名旅游景区,非常的小众,汽车是没法同行的。
三、去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怎么走
去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坐76路或水上巴士2号线;水上巴士2号线区间均可到达,具体位置和路线如图所示。
四、杭州文化底蕴之街巷地名
杭州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拥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传承了几千年的城市文化,在这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分布于杭州街头巷尾的街巷地名了,每一条路,每一条街的命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
杭州地处钱塘江下游北岸、西湖之滨。水居江海交会,陆介两浙之间,襟江带湖,风景秀丽,交通便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秦置钱唐县,南朝梁、陈相继置临江郡、钱唐郡,隋置杭州,五代吴越、南宋先后两次在此建都,元后又历为省会。
自古被誉为“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耐得翁在《都城纪胜·坊巷》中写道:“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生动地反映了当年杭城繁华的景象。
杭城的街巷里弄,随着城市的繁荣,形成和发展。杭城的绮丽风光,因地名之意蕴,愈显妩媚。
(一)山岭地名
(1)以山命名
吴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天竺山,它的命名与佛寺在西湖的兴起直接有关。月轮山,形圆如月。孤山路,东起平湖秋月,接白堤西,过西泠桥,接北山路。孤山后山路,沿线有鲁迅铜像、纪念创办求是书院的清末杭州知府林启的林社、纪念隐居孤山的宋代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还有岭南金石书画家许炳的生圹、近代杰出文学家苏曼殊墓遗址、中国印学博物馆等。
(2)以岭命名
葛岭,相传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名。栖霞岭,旧多桃花,灿如凝霞。白塔岭路,以岭名路。万松岭路,夹道多巨松,慈云岭古道,吴越王钱鏐凿山修筑。
(二)水文地名
(1)江河地名
路因附近的溪河而得名:九溪路、西溪路、浣纱路、中河路、上塘路、钱江路,水沟巷、池塘巷、古河巷,沈塘湾,小河直街,荷花池头,横河桥,小河下、大河下。也有以本省的江河名命名的,比如姚江路、甬江路、衢江路。还有以古迹命名的清水潭巷、珠儿潭巷
(2)井泉地名
唐刺史李泌凿六井引西湖淡水以供民用。嗣后历代地方官也都重视凿井,于是水井遍布,出现了一些以井命名的街巷,如百井坊巷,旧为祥符寺北界,吴越王钱鏐在此一带凿井九十九眼,号称百井,由此名巷,称百井坊巷。姚思勤《开井》诗云:“勿幕占元吉,开宁三日迟。银瓶齐晓落,玉镜爱春窥。百井得名地,千家受福时。吹萧间有女,童子尔何知?”
此外虎跑路、龙井路、玉泉路,袁井巷、大井巷、小井巷、柳翠井巷、建北井巷、直饮马井巷、义井巷、八丈井巷、四眼井以及方井弄、水弄,均以井泉得名。
(三)寺观地名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佛道诸教兴盛不绝,寺观祠庵遍布,给杭城地名以深刻的影响。
以寺庙名街巷的如潮鸣寺巷,此外金刚寺巷、上水陆寺巷、姚园寺巷、长明寺巷、灵寿寺巷、觉苑寺巷、华藏寺巷、七宝寺巷、戒坛寺巷、香积寺巷、太庙巷、九刀庙巷、大王庙巷、祖庙巷、比胜庙巷、助圣庙巷、梵天寺路、弥陀寺路等等均是其例。以观名街巷的如清泰街道的佑圣观路,小营巷街道的紫金观巷,武林街道的观巷等等。
以祠名街巷的当推清波街道的祠堂巷和钱王祠路。前者宋名南新街,明时兵部尚书于谦建宅于此,弘治初敕建其宅为怜忠祠,故改祠堂巷。后者祀奉吴越钱镠、钱元镠、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五王。祠在“柳浪闻莺”公园,民国时于祠旁辟路,遂以祠名路。
以庵名街巷如三昧庵巷,庵祀岳飞部将杨再兴。再如白云庵路、木庵等等,均以庵得名。耶稣堂弄,则是受传入的基督教文化影响而命名的。
(四)桥梁地名
杭州自古多桥梁,是杭城旧多河道,人烟稠密,经济繁荣的标志。桥多建于交通要津,两端联系街巷,许多街巷就以桥名之。所以这类地名成为杭州地名的重要特色之一。
菜市桥,因其地适宜种植蔬菜,辟有菜市而得名。盐桥,外来盐船多泊于此,盐船待榷,装卸繁忙。卖鱼桥,旧时鱼市所在。江涨桥,传说旧时钱塘江潮水可涨至此,故名。此外还有天水桥、龙翔桥、众安桥、井亭桥、宝善桥、拱宸桥、南星桥等,有些地名至今仍起着地段中心点的作用。同时还产生了以桥为中心的系列街巷地名,如新桥四周有新桥直街、新桥横街、新桥西河下、新桥河下、新桥弄等。
(五)景观地名
这类地名是指古代有此景点,后来景点废除而沿用为当地的街巷名。这一类地名在杭城虽不多,却反映出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特色,为寻幽访古提供线索。
如秋涛路,原为观潮胜地。半道红,相传旧时夹道栽桃花。双辉弄,据传农历十五、十六,此弄有日月同照奇观,故名双辉。绿杨新村,原为涌金门外临湖之地,杨柳广植,民国建村时,遂名。桃花弄,旧时多桃花,因以名弄。“东园巷”,则以园名巷。
九里松,史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行春桥(今洪春桥)至灵隐、天竺一带种植松树,长达九里,其地名因称“九里松”。与之齐名的还有“万松岭”,夹道多巨松。夹城巷,地值二城之间,故曰夹城。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东到下沙高教园区(杭州东到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路18号怎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