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杭州风俗
浙江杭州过年风俗特色(杭州过年年俗)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浙江杭州过年风俗特色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杭州过年有哪些风俗啊?
说起先前过年的盛况,老杭州有句话叫做:“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年夜饭是最丰盛的,辛苦干活一年,年底买来的鸡鸭鱼肉自然要先敬祖宗。好在祖宗善解人意,只愿意享受菜肴的热气,不来争食晚辈难得的荤腥,最后鸡鸭鱼肉全都满足了全家人的口腹之欲。
大年初一,全家老小在老棉袄外边套上一件新蓝布罩衫,穿上新布鞋,穿戴整齐后,照例要去灵隐寺、天竺寺“烧头香”。“烧头香”回来要吃汤圆,这象征全家团团圆圆。然后各家各户外出拜年。
旧时大户人家礼包贵重,红红绿绿、大包小盒自然不用说。一般人家也都要拎着粗草纸包的三角包相互拜年。用稻草做的土草纸相当粗糙,摸上去硬邦邦的。但是在南货店伙计手里,一张草纸卷成圆锥形后,却什么东西都能包。包红枣、花生、酱菜、橘子自然不在话下,再衬上一张细纸则可以包白糖、藕粉、粽子糖等细巧食品,保证点滴不漏。
拜年礼包在南货店卖,礼包分大小两档,大包是一斤装,小包是12两装(老秤),通常价格在几角钱左右,最高级的包价格碰顶是一元。
家里的大人在街头巷尾的小南货店里买一点红枣、福橘、白糖、藕粉等吃食,过秤后小伙计用粗草纸将三角礼包包得有棱有角,再盖上一张巴掌大小的“红票”(类似今天的宣传单和质量保证书),礼包的样子就漂亮多了,然后扎上一根细麻绳,让你放心提着走路——按照规矩,给长辈的拜年礼包是规格最高的桂圆包,其次是藕粉包、白糖包,送平辈人的则多是糕干包、红枣包等。上门拜年鞠个躬,送一个简陋的草纸礼包,响亮地叫一声“恭喜发财”。
收下礼包以后事情还没有完,年还得过。那时,老百姓家家手头都不宽裕,人们一旦收到亲戚朋友的拜年礼包,自己是肯定不舍得打开吃的,总要“统筹兼顾”拜年大局,礼包要四处转送还人情“物尽其用”,来个亲戚朋友之间心照不宣的“礼包大展览”。不闹个包破绳子断,这些拜年礼包的“旅行”就要持续到整个正月。
二、请说出浙江地区有关春节的习俗。
1、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杭州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2、绍兴人的岁时习俗,不仅历史久远,且颇有地方特色。虽时移世易,不少习俗已与时俱进,但正宗的绍兴人依然代代相传地保留着这些风俗。腌制腊肉、掸尘、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戏等一系列年俗,独特而具有魅力……
3、年夜饭在温州人这里有独特的叫法:分岁酒,新年旧岁交替时,岂能少了分岁酒。温州人重视分岁酒,早早进行年货晒制、捣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动都围绕过年一一展开。
4、金华有不少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以戏曲最为著名:婺剧折子戏、浦江乱弹、木偶戏、永康醒感戏、东阳傀儡戏等精彩纷呈。浦江的滚地龙男女老少都喜爱;武义的浪街,清幽乐曲、昆曲小调,是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5、廿三送灶神,廿四掸蓬壅, 廿五赶长工, 廿六克 ( 去 ) 赶市,廿七捣麻糍, 廿八捱 ( 裹 ) 粽, 廿九窝冻, 三十日早界 ( 上午 ) 还要斫担柴, 三十夜晚头米筒侯五大 ( 吃 ) , 正月初一 nang 腊 ( 起来 ) 拜老爷。
三、浙江过年风俗特色是什么?
一、门前夜点蜡,门内把红挂
除去中国春节特有的灯笼、对联、福字以外,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要点上两支蜡烛。烛光在风中窜动,一条街一条街的橘红色烛火连成一条条璀璨明亮的路,给归家的人指引方向。
二、大年初一,上山扫墓,上庙烧香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扫墓是清明节才做的事,但在温州的部分地区,春节才是扫墓的时间。至于春节扫墓的历史渊源,那是说来话长。到现在,大年初一扫墓有着“请祖先一起过年”的意义。
三、酱油肉配米饭
酱油肉也算是温州特产了,温州人自产自销的酱油肉与别省的腊肉不同,通常不会久存,当年年底制作,紧连着的春节就会端上餐桌。且往往是正片的精肉或层次分明厚度适中的三肥夹两瘦
四、祭灶神
大年初一的早饭必须在除夕夜准备好,摆上桌。初一不能开灶。每家房子的墙上都留有一个空格贴着灶神像,早晨开动吃早饭前要先把灶神像前面的祭灯打开,每样菜都夹一点到一个小碟子里,摆在灯前,再放两个小橘子,祈求灶神保佑全家一年不会饿肚子。
五、分岁酒
年夜饭在温州人这里有独特的叫法:分岁酒,新年旧岁交替时,岂能少了分岁酒。温州人重视分岁酒,早早进行年货晒制、捣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动都围绕过年一一展开。
四、杭州风俗
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热闹、欢乐、祥和的气氛当中。民风民俗如下:
1、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过年时节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
2、年夜饭口彩吉利。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3、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后要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家人按辈分行拜年礼。
4、游城隍山和梅花碑。杭州可供人游玩娱乐的场所,只能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杭州百姓终年劳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虽说“钱塘自古繁华”,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差十万人家”新年公认的游乐的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
5、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敲锣鼓、放纸鸢、舞龙灯。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敲锣鼓、放纸鸢、舞龙灯。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
6、放纸鸢。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杭州人别出心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7、舞龙灯。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资源:百度百科:民风民俗
以上就是关于浙江杭州过年风俗特色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浙江省图书馆周一可以还书吗(浙江省图书馆周一可以还书吗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