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发布时间:2023-04-10 15:41:20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083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一、苏轼诗中的西湖说说的是哪个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二、

    三、苏东坡被贬杭州,发生了哪些事情,写了哪些诗?

    苏东坡被贬杭州,主要发生了如下事情:清理运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库、清理西湖、建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医院等。

    苏东坡被贬杭州时,写的诗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湖上夜归》、《夜泛西湖》五首等等。

    扩展资料:

    1、苏东坡清理运河的淤泥:

    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钱塘江的水带进许多淤泥,杭州城内的运河淤泥每隔四五年就要挖一次出来,否则河床升高,影响船运。淤泥一挖出来就被堆在居民门口,脏乱不堪。

    苏东坡想办法把钱塘江的水先引入人口稀少的茅山运河,经过茅山运河流了三、四里地,淤泥沉淀下来,再流到市中心的运河里的水就是干净的了。

    市中心的运河的河位比茅山运河低四尺,苏东坡又在余杭那里开了一条新运河,让他与西湖的水相通,这样就永久性的保证了运河的水位。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话译文:

    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堤

    四、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三贤

    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三贤

    西湖之美,令人倾倒,悠悠岁月中与之结缘者甚众。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白居易、苏轼、林和靖这“西湖三贤”。

    白居易与西湖《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写。词中表达了对江南、对杭州的眷恋之情。

    西湖之美令人心醉,但其水患也曾给百姓带来灾难。历史上最早发动人民大规模治理西湖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曾因不满朝廷和官府的横征暴敛,写下大量规讽的诗篇,为百姓的疾苦而呼号。他的讽谏,曾令唐宪宗难堪:“白居易,朕所拔擢也,怎敢直言放肆如此?朕岂能堪!”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谪迁为杭州刺史。闻报后,他毫无愠色,说:“我白居易既蒙拔擢,做一日之官,自当尽一日之职。立朝则尽言得失,守邦则抚字万民,总是一般,何分内外!况闻杭州有山有水,足娱我性情。”以“往若投渊鱼”的欢快心情,轻装简从,来到杭州。

    白居易到任伊始,即遍访民间疾苦。当时李泌开凿的六口水井俱已湮塞,百姓饮食咸苦之水。西湖堤坝坍塌,周围农田常遭旱涝灾害。白居易疏理六井,让百姓吃上清甜之水,并筑钱塘门至武林门的长堤,把湖水拦蓄在上湖,使下塘一带田地再无旱涝之患。为“堤防如法,蓄泄及时”,他撰写了《钱塘湖石记》,详细说明长堤的作用,以及蓄水、放水、保护堤岸的方法,刻石立于湖旁。还规定:“贫民之犯法者,令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之赎罪者,令于西湖开封田数亩。”这些措施的实行,使西湖出现了新貌。长堤上种了无数的垂杨桃李,一到春天,红红绿绿,绵延数里,像一条锦带。白居易所筑的湖堤,现已湮没。现在西湖上的白堤,原名白沙堤,在白居易来杭前即已存在。因白居易常来此散步,而改称白堤。

    白居易治下的杭州,生聚渐繁,百姓日富。这在一首吟咏杭州元宵佳节的诗中可见一斑:“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在政事之余,白居易爱到西湖各名胜点游赏题诗。他还曾与越州(今绍兴)刺史元稹诗函往来,各夸胜地之乐。西湖之美,使白居易诗兴大发。在《杭州春望》一诗中,作者融自然之景与风物人情于一篇,热情赞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在杭期间,“新诗日日成”,甚至打算“只拟江湖上,吟哦过一生”。西湖美景,曾给他许多快慰。其诗云:“烦襟与滞念,一望皆遁逃”。白居易常到孤山欣赏湖上景致,在孤山寺听僧侣讲经。有一次,还乘兴作《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盖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全诗展现了夕阳下湖光山色的一幕幕图画,孤山寺与蓬莱岛浑然一体,难解难分,弦外之音回荡不绝。

    白居易在《留题郡斋》一诗中云:“更无一事移风俗,唯化州民解咏诗”,意思是说自己在这里虽于移风易俗并无建树,但使百姓都懂得了念诗。可见他的诗在杭州流传之广。白居易诗风直朴,后人曾评论其咏西湖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随物赋形,所在充满”。

    白居易在杭期间,与西湖诗僧韬光结下很深的友情。韬光系四川高僧,唐穆宗时辞师出游。出发前其师嘱曰:“遇天可前,逢巢即止。”至灵隐巢枸坞,正值白乐天守杭,韬光悟师语而驻足筑庵。白居易慕名往访,两人常吟诗唱和,十分友善。一日,白居易还备好饭菜,以诗邀其入城:“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清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韬光回诗道:“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访莺啭翠楼前。”

    白居易见他不肯入城,便亲自上山访晤。韬光寺内有一莲池,池水清澈见底,睡莲遍生,相传就是韬光所植的金莲。韬光庵中的烹茗井,据说就是二人品茗吟诗之处。

    西湖北山有凤林寺,俗称喜鹊寺。唐长庆年间,禅师圆修居于此四十余年,栖息松上,以一鹊巢为邻,人遂称其为“鸟窠禅师”。白居易也常与他交往。一次,他曾戏言:“大师居处甚险。”坐在松树上参禅的圆修却答:“太守险。”

    白居易不解:“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

    禅师说:“心火相构,识浪不停,得非险乎?”此语所指乃官场之险。白居易顿时心口皆服。

    关心百姓疾苦是白居易诗文的风格,也是其为政的特色。这种“衣被天下”的理想体现在他守杭州的三年政绩中。寒冬,白居易见两个乐师只着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就赶制了冬衣送给他们,并为自己未能救百姓于饥寒而自愧:“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帛,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百姓倾城相送。诗人非常感动,“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他把存在钱库中的官俸,全部留赠州府公用,以补治湖之需。并留诗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当然不仅在西湖,但西湖之美,却与他的治理之功密不可分。

    苏轼与西湖《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在众多的咏湖诗中,此诗堪称绝唱。由于诗人形象地把西湖比作越国古代美女西施,西湖遂又多了一个雅号:西子湖。

    苏轼一生中曾有两次在杭州任地方官。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他三十六岁时;另一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他五十四岁的时候。两次总共五年。在这期间,他与西湖朝夕相处,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在《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诗中云:“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乡归无家,欲买西湖邻。”他已把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杭州百姓感激苏轼为官的贤明,在西湖设立了多处祭祀他的地方,而流传在民间的关于苏轼的故事,则更表达了百姓对他的爱戴和怀念。

    苏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横贯西湖南北,全长2.8公里。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桥。苏轼曾为之题诗:“我来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唱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再任杭州地方官时,适逢大旱,饥疫并作。入秋后,又逢连日大雨,钱塘、太湖泛滥成灾。“农民栖于丘墓,舟楫行于市井”。苏轼深深体会到西湖水利失修问题的严重。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正如人之有眉目。在上呈朝廷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提出了西湖必须疏浚的五条理由。他力排众议,亲拟了浚湖办法。他把朝廷给他的一百道僧人的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加上救灾余款,以工代赈,雇工浚湖。疏浚之时,他每日都到湖上巡视。历时数月,终使西湖复见唐时烟水渺渺、绿波盈盈之旧观。苏轼又命人用葑草和淤泥堆筑成了一条长堤,横贯湖面。这条长堤,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苏堤”。

    为了防止西湖再次淤塞,苏轼又在湖中立三座石塔,规定石塔以内的水面不准种植菱藕,不准占湖为田。这三座石塔,以后形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苏堤景色四季不同,晨昏各异,而以“苏堤春晓”最为旖旎。南宋画院的画家把它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苏轼对医药颇有研究,曾著《良方》。后人将此书与沈括的《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四库全书提要》云:“宋士大夫通医理,而轼与括尤博洽多闻。其所征引,于病症治验,皆详注其状,凿凿可据。”他第二次来杭州时,由于旱涝灾害,疫病流行。苏轼多方募捐赈灾,设立了病坊,收纳贫苦罹病之百姓。三伏中的一天,他见一对农民夫妇啼哭着抱一患时疫之症的孩子慌张走来,进城求医。苏轼担心病孩受不了路途的酷暑,便和他们一起回村中,亲自制作稀粥药剂,叫病孩服下,并把药粥分给全村的病孩服用。大家吃后,果然全都康复了。事后,村民们才知道是苏轼救了他们的孩子。为了纪念苏轼给他们带来的安乐,村民们把村子取名为安乐村。城里的百姓闻知后,也把城里的病坊称为“安乐坊”。其名留传至今。

    浙江杭州西湖东坡纪念馆

    民间流传着不少苏轼秉公办案的故事。

    一天,苏轼坐堂,有个叫吴小二的,告邻居张二欠绫绢钱二万不偿还。苏轼传张二到堂,以制扇为生的张二申辩说,不还之因乃是连雨天寒,扇子卖不出去。苏轼沉吟片刻,令其回去取来一大筐扇子,顺手拿起二十把白绢面团扇,提起判笔,或题行书草圣,或画枯木竹石,然后递给张二,让他拿出去卖钱还债。二十把扇子一会儿便告售罄。张二还清了欠债,百姓也都夸苏轼的案判得好。

    苏轼的政事中也不乏诗人的风流雅趣。一日,官伎郑容和高莹拿着牒文,向苏轼求判。郑容要求落籍,高莹要求从良。苏轼很同情她们,当堂做二首《减字木兰花》词,分写在两纸牒文上。判郑容的是:“郑庄好客,容我楼前先坠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判高莹的为:“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府僚诸公阅后,只羡词义之美,却不知其所指。苏轼用朱笔在每句之首圈了一字,众人方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字已判在牒上。

    临安的玲珑山上有“醉卧石”,这与苏轼“三化琴操”的传说有关。

    琴操是宋时杭州的一名歌伎。她聪慧善良,喜读佛书,但因家境贫寒而沦落风尘。苏轼首次在杭任职时,琴操只有十三岁。一次,有人唱秦观的《满庭芳》词时,把“画角声断谯门”唱为“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听后马上给予纠正。唱者开玩笑说:“那么,你能改韵吗?”琴操把原词的几个字颠倒改动后,当即把“门”字韵换成“阳”字韵:“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棹,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雾茫茫。孤村里,寒鸦数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苏轼闻知此事,赞叹不已。

    苏轼第二次来杭,琴操已二十八岁。苏轼怜她有些佛性,恐她堕落风尘,便要超度她。一次,他招她来湖中饮酒。饮到半酣,苏轼说道:“你既喜看佛书,定明佛理。我今权当作一个老和尚,你试来参禅何如?”琴操答道:“甚好。”便问道:“怎么是湖中景?”《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苏轼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又问:“怎么是景中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绾巫山一段云。”

    “怎么是人中景?”

    “随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琴操再问:“如此究竟如何?”

    苏轼拍案而起:“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与商人妇。”

    琴操大悟,第二天便削去头发,在故乡临安玲珑山下的庵堂里出家为尼。

    后来,苏轼曾专程到临安探访琴操,但琴操已经去世,他看到的只是一抔黄土,一块石碑。苏轼心痛欲碎,醉卧在玲珑山麓的方石上。后人便称此石为“醉卧石”。

    苏轼出仕杭州期间,足履踏遍了西湖的山山水水。公务之暇,常带一、二名老卒,出涌金门,泛舟游湖,饱览湖光山色,至深夜方回。他以一首首充溢着深情的诗篇,赞美西湖的四季风光。

    诗僧道潜曾与客论诗,客说:“世间故事小说,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只有苏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议,一经东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金,自有妙处。”道潜也说:“东坡牙颊间别有一副炉灶,他人岂可学耶?”苏轼之弟苏辙也说:“昔年苏夫子,杖履无不至。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

    据丁敬《武林金石录》载,苏轼在西湖的诗文墨迹石刻不下二三十处之多,经历岁月沧桑,保留下来者寥寥无几。但与他有关的许多地名,如过溪桥、参寥泉、六一泉等却保留至今。

    苏轼在杭期间,与西湖的诗僧交游甚广,互有唱和。龙井的过溪桥,就是他访诗僧辨才流传下来的古迹。辨才八十二岁时,归老龙井寺。他在寺旁建“远心庵”,作为取静之地,时人称他“远公”。并立一清规,贴于寺内:“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能趋承。谨以二则预告: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柱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垂顾大人,伏乞相谅,山僧元静叩白。”苏东坡到龙井拜访辨才,两人细论古今,一见如故。苏轼辞别回城,辨才送行,言谈中不知不觉竟过了虎溪桥,小徒急呼:“远公,远公,送客已过虎溪桥矣!”两人相顾大笑,东坡道:“我误远公,不知戒律。”辨才则答:“杜子美有诗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今日之谓也。”后人便把此桥改名为“过溪桥”,并在桥上建“过溪亭”。

    西湖孤山西南麓,有“六一泉”。相传苏轼来杭前,欧阳修把西湖诗僧惠勤介绍给他。苏轼到杭的第三天,便访惠勤于孤山下,惠勤盛赞欧阳修其人其文。并曰:“吾以为西湖盖公(欧阳修)几案间一物耳!”第二年,欧阳修逝世。苏轼与惠勤为之痛哭哀悼。几年后,苏轼再次来杭州时,惠勤也已病殁。其弟子画欧阳修像与惠勤像祀之。此时,有一泉自讲堂之下涌出。苏轼遂遵照惠勤生前的愿望,以欧阳修“六一居士”的号,题其为“六一泉”,并作铭记之。

    孤山智果院内,原有参寥泉。参寥为智果院高僧道潜的号。苏轼守黄州时,道潜曾前往探望,苏轼梦中赋诗,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之句。过了七年,苏轼再仕杭州。寒食节的第二天,苏轼泛舟访道潜,道潜汲泉钻火,烹黄柏茶款待他。此情此景,正与苏轼梦中诗句相符,遂把这泉命名为“参寥泉”,以纪念两人间的友谊。另外,灵隐的冷泉亭附近的春淙亭、壑雷亭,也是据苏轼“西湖春淙一灵鹫”、“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诗意而来。

    总之,苏轼的名字已经和西湖永远连在了一起。西湖的苏文忠公祠中,有阮元撰的对联,表达了杭州百姓的心愿:“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

    林和靖“梅妻鹤子”

    孤山,兀立于西湖之中,碧波环绕,胜绝诸山。高九万《拜和靖墓》诗云:“至函香骨老云根,占尽孤山水月村。荐菊泉清涵竹影,种梅地冷带苔痕。生前已自全名节,身后从谁问子孙?惟是年年寒食日,游人来与酹清尊。”孤山以梅花著名。来孤山赏梅,不能不想到孤山处士林和靖。明人词曰:“雪晴闲览瘦筇扶,过西湖,访林逋”。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而孤,无所依傍。既长则淡于名利,但励志为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曾周游江淮之间,因与时尚不合,又觉各地山水多不及西湖,遂回棹结庐于孤山北麓,心存不娶不仕之志,以作字题诗自适其意。

    林和靖非常爱梅,隐居孤山后,遍种雪梅。所题咏梅诗句亦甚丰,其中多有绝妙佳作。如《山园小梅》:《西湖三贤》古诗句出处: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它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插一枝低”、“蕊讶粉绡裁太碎,蒂疑红綪缀初乾”、“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清”等,亦把梅花的风姿情志摹写殆尽。

    在林和靖的精心栽培下,梅树日增月累,孤山的风景也迥殊往昔。慕名前来赏梅者骤增,林和靖并不深拒,只在门板上告示:“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在种了三百六十株梅树后,林和靖忽然想到:“这数竟按着周天之数,一岁薪米可以无虞,是天培植我林君复之处。我之日给,何不竟以梅子所售之利为定则。”因此备一瓶子,将每一树所获之利包成一包,投于瓶中。日取一包,作生活费用,总以梅价之多寡为日用支给之丰俭。

    林和靖常隐迹山水之间,为应酬来客,便养了两只鹤,称“此犹吾子也”。并曾题诗云:“春静棋边窥野客,雨寒廊底梦沧州”。林和靖遨游湖山,竟日不归,殊无定迹。但有客访,则先由家童接待入室,然后放一鹤于空中。见鹤升空,林和靖便知有客,即掉棹还家。他与客人饮酒吟诗,鹤鸣声起舞。其《鸣皋》诗云:“皋禽名只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高卧孤山三十年,足迹不入城市,恬然自足。好事者谓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世遂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和靖曾有诗表明志:“未许尘埃来几席,不妨贫病是湖山。文章自问难追古,光景无多肯负闲。”

    当时,诗人梅尧臣曾说:“和靖之学,谈道则孔孟,语文则韩柳,趣向博远,直寄适于诗尔。使之立朝,定有可观。”而林和靖每每听到劝其当仕之语,只付之一笑。晚年,为坚定归老孤山的志向,便自造一墓庐。临终自题:“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题毕,踱出庭前,抚摩着鹤顶说:“我欲别去,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任汝往还可也。”又对满园梅树道:“三十年来,享尔之清供已足矣。从此听尔之舒放荣枯可也。”传说林和靖死后,他养的鹤在其墓前悲鸣而气绝。人们将它葬在墓侧,名之曰“鹤冢”。

    浙江杭州孤山放鹤亭

    林和靖墓在孤山之阴。元胡僧杨琏真伽发其墓,惟端砚一枚,玉簪一枝。

    林和靖生前,其诗稿随写随丢,人曰:“诗风雅物也,抒写怀抱,使得流传,诗人之荣也。奈何等闲轻视之?”和靖笑曰:“情景有会,不能自已,聊托诗以发之,原非为人也。况吾方晦迹,转欲以诗传名,岂不大相矛盾乎?”所以其诗流传下来的仅三百余篇。

    范仲淹当年曾诗咏林和靖,以表钦赞之意:“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后人思慕林处士高洁情怀,便在孤山之北建起了放鹤亭,林则徐曾为放鹤亭撰下“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的对联。

    林和靖以不仕而自豪,宋真宗赵恒竟也敬重这位孤高自标的处士,赐号“和靖处士”。

    林和靖死后三百多年,有位宋朝君主也羡和靖气节,咏诗怀念,却因此而丢掉性命,这便是赵显(又称少帝、幼帝、恭帝、德祐皇帝)。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城,七岁的德祐皇帝赵显沦为阶下囚。忽必烈为招徕南宋文臣武将,封他为瀛国公。后又令他到土蕃(今西藏)的萨迦大寺,学习佛法。赵显伴着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他学会了藏文藏语,翻译了深奥的佛教逻辑专著《因明入正理论》,并曾任总持,改名为合尊法宝。1323年,年过半百的赵显在寺中题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人认为,赵显诗咏林和靖,是在借题发挥,怀恋故国,煽动人心。这位昔日君临天下的帝王,终于有口难辩,被赐死在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雅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杭州雅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知乎)

    提供杭州广告拍摄怎样(提供杭州广告拍摄怎样做)

    杭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杭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地址)

    十大护卫犬排行榜(十大猛犬排名一到十)

    公司logo墙图片(公司logo墙设计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