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7数据恢复(centos 数据恢复)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centos7数据恢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服务器RADID5配置
1)RAID5
服务器开机后根据提示快速按Ctrl+R组合键即可进入RAID配置界面,如图-7所示
进入RAID配置界面可以看到所有未配置的磁盘列表,主菜单包含:VD Mgmt、PD Mgmt、Ctrl Mgmt、Properties,如图-8所示。
Ctrl+N进入下一页菜单,Ctrl+P进入上一页菜单,通过F2可以进入配置菜单,如图-9所示。
正式配置RAID之前可以使用Clear Config清空所有配置,然后选择Create New VD创建新的RADID磁盘阵列,如图-10所示。
在RAID Level中选择RAID级别,如RAID5(最少需要三块磁盘),并在右侧Physical Disks中选择使用哪些物理磁盘组合RAID,如图-11所示。
点击OK确定后,可以在主菜单中看到刚刚创建的磁盘阵列,按F2选择Properties可以配置该磁盘阵列的高级属性,如图-12所示
点击Advanced高级,如图-13所示
在高级属性中开启磁盘缓存,默认未unchanged,需要设置为enable,并可以设置缓存策略:Write Through直写和Write Back回写,write through模式时数据同时被写入缓存和磁盘,安全,但是写入速度慢,write back模式时数据先写入缓存,再写入磁盘,写入速度快,但数据写入缓存时突发断电会导致数据丢失。配置菜单如图-14所示。
创建完RADID后还需要初始化磁盘,菜单如图-15所示
2)RAID故障恢复
将损坏的磁盘拔掉,替换一块新的磁盘即可,注意需要将新磁盘插入损坏的磁盘相同接口。磁盘大小、品牌尽可能一致。恢复数据时界面会提示Rebuild,效果如图-16所示。
图-16
3)配置Hot Space磁盘
热备磁盘是提前准备一块备用的磁盘(当前并不使用),当RAID磁盘阵列出现损坏后,系统自动使用该热备磁盘,替代损坏的磁盘,从而不需要人工插拔磁盘即可自动修复。
创建新的RAID磁盘阵列时,不要使用完所有磁盘,留一块磁盘做热备磁盘,点击Advanced高级选项即可配置热备磁盘,如图-17所示。
图-17
勾选Configure Hot Space配置热备磁盘,如图-18所示。
图-18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需要的热备磁盘即可完成配置,如图-19所示。
图-19
4)其他级别的磁盘阵列
其他级别的磁盘阵列配置方式类似,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配置如RAID10,RAID6等,但是都需要磁盘阵列卡支持才可以配置。
步骤四:Dell服务器iDRAC远程管理配置
1)配置端口重定向
iDRAC(Integrated Dell Remote Access Controller),是戴尔服务器集成的远程控制卡。
iDRAC需要授权使用,有授权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http://服务器IP,远程管理服务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端口重定向将服务器上的显示内容重定向到远程管理端的电脑上(一般是用自己的笔记本远程服务器),这种方式不需要授权。
开启服务器后根据提示快速按F2键进入BIOS界面,如图-20所示。
图-20
进入BIOS Settings后,选择Serial Communication菜单,如图-21所示。
图-21
将控制台重定向到com2,设置Serial Device=com1,Serial Device=com2,效果如图-22所示。
图-22
2)初始化清空iDRAC设置
进入iDRAC Setting界面选择Rest iDRAC configuration to defaults,如图-23所示。
图-23
3)配置iDRAC网络
进入iDRAC Setting界面选择network,如图-24所示。
图-24
选择网卡并配置IP地址,如图-25和图-26所示,网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配置。
图-25
图-26
开启IPMI智能平台管理接口(配置后可以通过命令行管理服务器),客户端安装ipmitool软件包,如图-27所示。
图-27
4)配置远程管理账户
进入iDRAC Setting界面选择User Configuration,如图-28所示。
图-28
配置账户名称root,并设置密码,如图-29所示。
图-29
5)远程管理端主机配置,安装ipmitool软件包
[root@centos7~]# yum-y install ipmitool
常用命令操作列表如下。
[root@centos7~]# ipmitool-I lanplus-U root-H 服务器IP power status
#查看服务器电源状态
[root@centos7~]# ipmitool-I lanplus-U root-H 服务器IP power on
#开启服务器电源
[root@centos7~]# ipmitool-I lanplus-U root-H 服务器IP power off
#关闭服务器电源
[root@centos7~]# ipmitool-I lanplus-U root-H 服务器IP power reset
#重启服务器电源
[root@centos7~]# ipmitool-I lanplus-U root-H 服务器IP sol activate
#远程管理
二、centos7apache可以装到另外一个硬盘吗
可以。centos7apache可以装到另外一个硬盘,另外一块硬盘相当于镜像硬盘.数据是同时写入的,当可视硬盘损坏时,镜像硬盘会自动恢复完整数据到该硬盘。硬盘指电脑硬盘。电脑硬盘是计算机最主要的存储设备。硬盘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
三、Centos7,桌面图标消失且右键失效
虽然现在回复有些晚了,但是希望后来的人可以看到。被这个问题困扰了一段时间了,刚刚解决。
检查以下位置配置:
应用程序——工具——优化工具——桌面;
将 “由文件管理器处理桌面” 勾选上即可。
我的系统此项没勾选上,但是桌面也能显示部分图标,但是点击NTFS磁盘会崩溃。大概是一个bug。
如果这个对你无效,下面还有个“在桌面上显示已挂载的卷” ,取消这个勾选,肯定可以解决问题,只是图标没了。
四、树莓派4B+ Centos7 部署k3s集群工具
kubernetes用于大型集群管理,而k3s属于kubernetes的一个轻量级版本,常用于嵌入式设备使用。现把它安装到树莓派上使用。
这里用到树莓派的系统是:CentOS-Userland-7-armv7hl-RaspberryPI-Minimal-4-2009-sda.raw,型号是4B+,8g内存。
树莓派初次启动需要扩容,并且做一些基本调整:
cgroup是linux用来对进程分配cpu、内存资源的工具,需要在启动系统时开启他,k3s会用到。
在/boot/cmdline.txt后加入这个,然后reboot
k3s是一个轻量级的k8s,适用于树莓派这种嵌入式设备。
这个脚本跑完的时候,会把k3s添加到systemd里面,可以通过systemctl status k3s来查看运作状态。启动成功就可以使用啦
官方参考: https://rancher.com/docs/k3s/latest/en/installation/ha-embedded/
等它重启个好几次之后,基本就成功了。
如果一直失败,可以输入命令刷一下iptable缓冲
iptables --flush
iptables -tnat --flush
等第二个结点加入后,在任意结点执行命令,都能查看到已有的2个Server(Master)结点了
当Server结点数大于等于3个且为奇数时,集群才可以实现高可用。
大于等于3是因为k3s使用了Raft算法来实现一致性,而Raft算法的容崩率为1/3,也就是只要集群中有2/3台机器正常运作,集群就能正常运作,所以3台机器是最低要求;要奇数个结点是因为Raft算法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随机投票选Leader的流程,结点们通过定期投票选举出一个Leader角色,然后其他结点在它的任期内就向他同步数据,这个时候如果结点数是偶数,那么容易出现平票问题,选不出leader,并且,崩溃后集群进行数据恢复过程中,实现一致的方法是多数服从少数,如果是偶数Master结点,且刚好被分割成2个结点规模一样的集团,就没办法恢复数据了[裂开],所以需要奇数个结点以避免权力平分问题。
以上为个人理解。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探讨这类共识算法,与此类似的还有联盟链的PBFT类算法,比特币PoW算法等等。
因为集群并非开放式集群,加入集群需要获取一个token作为校验。这个token可以从Master服务器上获取。(手动加入的话,仅需要使用相同的K3S_TOKEN参数启动即可。)
这样,结点就正常连接上啦:
关闭k3s进程后,后台还留存一些服务占用着端口,需要用官方脚本关闭他们
可以flush一下iptables,等他自己重启就行了。
有可能发生了一些冲突,可以试下重装k3s-agent
目前系统已经伴随k3s安装的一些软件:
crictl :类似与docker的命令行工具,比如:
k3s :封装了kubeneters基本工具在里面的集成,如使用kubectl:
这里示范部署一个最简单的web应用
--net host 代表与本机享受同一个网络命名空间
这里可以在docker容器内开启ssh服务: https://blog.csdn.net/Leo_csdn_/article/details/96150534
做好docker镜像后,就可以部署到集群上了。
等一会儿就能在pods列表里面看到了:
但这时候,这个pod并没有对外开放,只能在集群内部相互访问,通过get services命令查看集群的服务,发现并没有我们的hello-node服务。
expose命令其实是创建了一个service,用于给这个pod提供访问入口。
(如果使用--type=LoadBalancer,则代表一个deployment上管理的所有POD进行均衡负载,但这里还没用上deployment,第四章节会使用到)
等一会儿,pod上就有一个结点IP的对外端口,供外部访问了。
运行结束后,刚启动过的pod和service就不见了,服务也停止了。
docker容器,其实就是一个运行的轻量级系统,里面可以跑我们的业务应用。
而POD则是代表容器的集合,一个POD可以运行多个容器,一台机器上可以运行多个POD。
POD未必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服务,他可能只是内部计算的程序,默认只能集群内部通信,所以还有Service的概念,用于让POD对外开放端口,供外部访问。这里的service本质上是个集群内部的负载均衡器,用来给同一个Deployment分流;对应的还有Ingress,外部负载均衡器,用于给多个Deployment分流。
而Deployment顾名思义,就是一次部署的抽象实例,比如说,现在需要部署一个3台机器均衡负载的nodejs业务应用,那么这个部署任务则代表一个deployment实例。
很快,我们可以看到POD和deployment的部署情况,都已经正常运作。
进入容器后可以使用基本linux命令,也可见8080端口已经被我们的node应用占用了。
但是此时service还没有他们,也就是正处于无法提供外部服务的状态。
这里对一个deployment里面的3个pod启动了个默认均衡负载服务,暴露出来的一个端口是30057,访问可通。
也能够通过logs命令查看控制台输出的日志。
因为deployment实例中包含了pod的部署配置,所以删除deployment时,k3s就会直接把pod也删除掉。
但service并不在deployment部署的范围内,所以需要同步删除它,在删除命令中通过","与deployment分割开来即可。
至此已经把刚起来的服务全部关闭掉了。
这里我们看到3个Server(Master)结点由于需要维护集群高可用,对CPU持续20%左右的消耗,内存也需要一个G左右。而Agent(Wroker)结点只需要执行部署任务,所以对内存与CPU的需求都相对低一些,仅维持在10%左右的CPU和半个G左右的内存消耗。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0171512
参考: http://kubernetes.kansea.com/docs/hellonode/
以上就是关于centos7数据恢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facebook真实姓名会被看到吗(facebook使用真实姓名)
在国内facebook为什么打不开(为什么facebook在中国用不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