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是徽派建筑吗(杭州是徽派建筑吗)

    发布时间:2023-04-08 07:34:33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93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是徽派建筑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是徽派建筑吗(杭州是徽派建筑吗)

    一、宁波古建筑属徽派建筑吗?

    宁波的古建筑属徽派建筑的.

    宁波古建筑群里的徽派建筑风格

    “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成巨富荣归故里,回乡大兴土木,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南京,浙江的杭州、金华、宁波,江西的景德镇等地,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这些带有浓郁人文特色的建筑盛极一时,成为整个江南典型的明清建筑的主体风格。

    宁波古建筑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汉唐宋元时期建筑,在宁波境内保留至今的已经非常稀少,多为孤立的庙宇或塔林之类;二类是民国时期建设,或为宁波传统的木板楼,由于不耐风吹雨打,在岁月的侵蚀下已多为危房;或为五口通商后,受欧美建筑风格影响,建造的一批西洋楼建筑,如外滩建筑群;三类则是明清建筑,这类建筑往往是深宅大院、气派豪华,成为明清两代甚至民国年间,甬上许多达官显要、富贵豪绅,包括旅居宁波徽商的不二选择。由于明清建筑选料讲究,建筑结实耐用,保存完好的建筑众多,构成了宁波古建筑群中最耀眼的类型。

    当你一走近天一阁的大门,高高马头墙就立马显示了徽派建筑的典型风格,整体采用徽式建筑的黛瓦、粉壁,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采用徽式建筑砖雕、木雕、石雕“三雕”,美轮美奂。天一阁的园林,也是一大看点,采用了扬州的徽商园林普遍采取的风格,假山林立,水居中央,布局巧妙,曲径幽深,引人入胜,以小见大。在整体布局上,天一阁采用徽式建筑传统的高宅、深井、大厅,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在宁波的典型代表。

    而在扬州还有座与天一阁相似的私家藏书楼,徽州商人马氏兄弟在马家园林建立了“小玲珑山馆”,曾以藏书十万卷闻名于世,这也是“扬州八怪”经常聚会的沙龙。宁波著名学者全祖望在《丛书楼记》里称道,“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兄弟所有,几过之”。由此可见当时文人对藏书楼是非常推崇的。《四库全书》编纂时,朝廷征求海内秘本,马家进献藏书776种。在当时,全国私人进呈书籍最多的共四家,其中马氏超过宁波的天一阁等三家为最多。

    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走马塘村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村中建筑大多数是明清徽式建筑,石雕、砖雕、木雕、古树随处可见;地处宁海偏僻之地的前童古村,徽派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善,且如徽州西递古村一样,将水引入村中,溪水入村过户,家家连流水小桥。此外,包氏故居、郁家巷、天后宫、慈城古建筑、伏跗室、宁波最大的明清建筑群——郑氏十七房等等,无论是耕读起家、求学为志的走马塘陈氏,还是地主乡绅人士,抑或是官至兵部右侍郎的范钦,在选择修筑传世宅第时,无一不深深打上徽式建筑的烙印。可以说,徽式建筑风格是那个时代江南的流行色!

    说到这里,也有一些遗憾。如郎官巷素以高深大院的明清徽式建筑多而闻名我市,这曾是商业富豪集中居住之地,在老一代的市民中印象颇深。郎官巷“张家大厅”、朝河墙门、赵家墙门、孙家祠堂、毛家墙门、曹家墙门、张信茂酒栈房、励家房子、应家房子、凌家房子等等都是郎官巷的有名徽派建筑,个个气势宏伟,其中“张家大厅”和“张董姓”两幢大民居是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徽式建筑。可惜的是,如今这些建筑已毁。

    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宁波人创造性地用明清断砖旧瓦50多万块,建立“宁波滕头馆”瓦爿墙,别具一格的外墙透着淡淡的明清建筑影形,也展示着徽派古建筑风格的魅力…… (本文来源:宁波网-宁波晚报 )

    二、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还有什么?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傣家竹楼。

    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身影。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而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大多数人使用的两种建筑方式。

    一、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二、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三、晋中大院

    晋中大院也叫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四、陕北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冬暖夏凉。

    五、徽系民居

    徽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源于东阳建筑,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并非特指安徽建筑,主要流行于徽州六县与严州大部以及周边徽语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传统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六、浙江民居

    浙江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流派。多利用水文地形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

    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采用瓦片垒成屋顶,以砖搭建房身。傍水而居。

    七、西藏碉楼

    中国西藏碉楼民居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以毛石砌筑墙体,为了防御功能,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坚实块体。常为三层,首层贮藏及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居室,设平台及经堂,经堂是最神圣的地方,设在顶屋。由于少雨,木结构以石片及石块压边。

    八、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湘西吊脚楼”。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九、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

    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

    十、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

    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三、中国那些建筑派

    在14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金华有21项入选,其中“婺州古民居营造技艺”特别引人注目。许多市民都不太了解,金华古民居何以能如此“一鸣惊人”?

    66岁的洪铁城是国家级规划专家,担任着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建筑总顾问,浙江师范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等职。与在城市规划方面享有的盛名相比,他在金华古民居研究和保护方面的成果鲜为人知。事实上,12年前,洪铁城就已提出了“婺派建筑”概念,并撰写了《东阳明清住宅》、《经典卢宅》、《沉浮榉溪》书籍和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

    6月16日上午,记者对洪铁城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很早就提出了“婺派建筑”这样一个概念,当时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

    洪铁城:1996年,我奉调到金华工作,在很多会议上听到不少人说金华的古建筑是“徽派建筑”,我觉得不妥。金华的古建筑有自己的内涵和特色,有属于自己的存在特征。我很想为它正名,所以相对应地提出了“婺派建筑”的概念。我们的“婺派建筑”,如果以市本级来说,因为城市变迁太大,已经所存无几。市区现存的天宁寺、侍王府、城隍庙、通济桥等古建筑,是南方几个省较为一致的建筑形式,不具备独立的婺州特色。如果真要叫响“婺派建筑”这个品牌,那应该以东阳、义乌、浦江、磐安、永康和武义等地古民居为拳头产品。他们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单元式经典住宅比较多,且很完整,特别有价值。

    记者:您为什么不同意把金华的古民居称之为“徽派建筑”?

    洪铁城:说到底,这是文化的流派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体系差别。早在20年前,我在国内学术界抛出一个观点,即“传统民居文化分层法”。我认为就像研究鲁迅作品必须研究鲁迅其人其事一样,要解读建筑作品不知道其业主是何许人、有什么来历是不行的,是房屋业主的人生观、世界观、经济意识在影响、制约着空间的尺度和比例。所以,必须去了解建筑背后的人文内涵。

    “徽派建筑”是徽商文化范畴的遗存。经商者一般做事斤斤计较,买地皮造房子经济实惠,因此导致建筑规模不大、天井狭小、没有大厅的最终效果。但是他们有钱,跑码头见多识广,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所以会不惜金钱搞砖雕、搞木雕装饰,因为他们知晓这不仅有现实的居住空间效果,而且对子孙后代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婺派建筑”则全然不同,它是儒家文化传人的代表作,多是儒家传人为自己构筑的生存空间与环境,东阳卢宅就是代表作。儒家传人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为人讲诚信,为国家为民族讲气节、讲贡献,所以营造的房屋显现出其独特的文化迹象:左右对称循规蹈矩;大空间大院落表示胸怀大志,目光高远;室内室外的木雕、石雕、墨画题材讲究寓教于乐等等。总而言之,是让家人和外人,看到事事处处讲礼义、讲法度、讲中庸、讲和谐。同时,木构件不施油彩,大院落不种花植树,显示朴素与自然的特质,这是读书有知识人对居所宅院文化品质的追求。

    “徽派建筑”与“婺派建筑”最本质的区别就在这里:一个是商人住宅,一个是儒家住宅。“婺派建筑”有自己的特色———难能可贵的儒家文化特质,我们千万不要在集体无意识的疏忽中把它遗忘掉。

    记者:除去本质上的区别,“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哪些不同?

    洪铁城:最大的不同有四点。首先,从建筑外形而言,虽然婺派、徽派民居都是粉墙黛瓦,但我们是“五花马头墙”,他们是“屏风墙”。“婺派建筑”的古民居(包括祠堂),其山墙一般都做成五个台阶跌落式的、高出瓦屋顶的墙体,似马头昂首,所以俗称“五花马头墙”。“徽派建筑”的山墙,好像一挂书画横幅、一面屏风,所以俗称为“屏风墙”。粗看一个样,但实在的区别是一个像马头似飞如跃壮志凌云,一个像屏风舒展有余源远流长。当年我设计黄宾虹公园,其艺术馆的外墙,是马头墙与屏风墙的结合。为什么?因为黄宾虹出生在“马头墙”的金华,而他祖籍却是“屏风墙”的徽州。所以我不偏不倚,将两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第二个不同之处在于,“婺派建筑”是大院落,“徽派建筑”是小天井。明清时期留下的金华民居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例如东阳夏里墅瑞芝堂、义乌的黄山八面厅,还有永康城里的徐震二公祠,院子很大,多在130平方米左右,方方正正很气派、很亮堂。更有甚之,全国文保单位卢宅肃雍堂的大院子有400多平方米,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大的院落。但徽州的民居小天井只有20平方米左右,例如歙县棠樾村的程遂林宅天井是26.49平方米,存爱堂天井是25.72平方米。这些数据都是东南大学建筑系师生实测出来的。

    第三个区别是单体建筑规模、型制不一。“婺派建筑”最规范的平面形式是“三明两暗”13间房屋为一组,我称它为明清住宅的基本“单元”,民间俗称“十三间头”。“婺派建筑”单元体房间多、院落大、中轴线左右对称,规整而严谨。前后两个“十三间头”拼接,便成“廿四间头”大宅院。徽州民居通常一个单元只有四五间房子,如果后套一院,也不过八九个房间,建筑规模、单元占地只有婺派民居一半,而且户型结构也完全不同。

    第四,室内外装饰所长不同。“婺派建筑”外墙多用墨画抛坊,主大门施水磨砖面墙或白石灰面墙;“徽派建筑”屏风墙无墨画抛坊,但砖雕特别精致、考究,是全国罕见的。室内,“婺派建筑”均用木雕装饰,精美绝伦,天下无双;“徽派建筑”也有木雕,有记载为东阳匠师所做,所以风格技巧大致相同,但没有我们做得精致,用得全面,题材也没有我们的广泛。

    此外,还有一点,就内部空间尺度而言,徽州民居里没有见到婺派建筑中常见的“大敞口厅”的做法。当然,这样细小的差异还有一些。

    记者:“徽派建筑”对“婺派建筑”是否有影响呢?

    洪铁城:我们知道,在南宋的时候,金华是陪都,社会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当时金华有吕祖谦、陈亮、唐仲友等大理学家、教育家,书院林立,人文鼎盛。金华还是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和全国四大造船基地之一。所以金华当时外来人口特别多,我认为金华城市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大融合。而徽人、徽商、徽文化在金华也留下了许多遗存:一是金华城北雅堂街原有几座民居,有较浓重的徽派特色,可惜在两街改造时拆掉了;二是汤溪镇寺平村至今保留着大量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徽派民居;三是八咏路东段有福建漳州移民建的清代住宅。特别是寺平村,是浙江省内最地道、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它把“徽派建筑”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在金华的古建筑中看到“徽派建筑”的东西,或者在徽州地区古建筑特别是男祠、女祠当中看到“婺派建筑”的模仿,是十分合理的事情。但是它们本质的区别是无法改变的。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提到婺派建筑的时候都没有将兰溪古民居归属进去,为什么?

    洪铁城:兰溪的古民居很多很精彩,古城墙、古堤堰、古民居、古店铺、古戏台、古寺庙、古街巷等等数不胜数。文物界权威罗哲文先生曾对我说,兰溪的东西比很多城市都多。其言下之意是兰溪去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都不成问题。但兰溪曾经是十分响亮的古商埠城市,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它的建筑跟徽派建筑已经有所融合,跟东阳、义乌、磐安等地已不属同一个文化体系。换言之,兰溪有自己的特色,不必纳入“婺派建筑”之内。

    记者:大家都知道“徽派建筑”具有很高的地位,您相对应地提出“婺派建筑”的概念,这一次婺州古民居营造技艺又顺利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您看来,“婺派建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婺派建筑

    洪铁城:“婺派建筑”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艺术流派。早年,很多老专家就认为,东阳民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住宅之一。1992年我参加一次国际会议陪代表们参观,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东阳民居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现在我们把义乌、磐安、浦江、武义、永康等地的古民居包括进去,“婺派建筑”涵盖内容就更丰富了。深入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婺派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住宅,完全可以代表汉民族文化。特别是像“十三间头”,它是最理想、最科学、最合理的一种构造方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也特别希望能把“婺派建筑”的品牌打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金华的建筑艺术瑰宝。

    四、浙江这座古镇保留着徽派古建筑群,曾被誉为浙西小上海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 历史 研究所。

    浙江临安有一座独特的古镇河桥镇,处于古徽州境内,传承了徽州文化,古镇的建筑也是典型的徽派风格,白墙灰瓦,古色古香,再加上古镇依托柳溪江,是徽杭古道水上通道的延伸之地,因此,河桥古镇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依靠三江水口的重要地理优势,因河而兴,因商贸经济发达,被誉为浙西小上海。

    河桥古镇距今已有1300多年 历史 ,古代因为这里水路发达,客商云集,人口增加,逐渐形成一座商贸重镇,属于古昌化县,昌化也叫唐昌,曾有四个镇,到明代嘉靖年间河桥商贸达到鼎盛,人口稠密,经济繁荣,被称为“唐昌首镇”,即“邑水口形胜商务独冠唐昌”,现存镇门上还保留有“唐昌首镇”四个大字,是当年古镇辉煌的象征。

    河桥镇在 历史 上曾有两段兴盛时期,一次是明代嘉靖年间,第二次则是在抗战时期,自古为“百姓百行百店百匠”汇作之地。一条南北方向,长两千米的河桥老街是古镇的核心,这里保存着前店后坊的古老风貌,许益隆、积善堂、胡森盛、柴志振、惠元堂、昌南警所等老字号店铺,以及浙西抗战纪念馆、河桥农博民俗馆、青楼文化馆等文化场馆都为古镇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河桥老街是古镇的象征,是古镇文化的 历史 承载体,用条石和卵石铺砌的街道古老、静谧,两旁分布着一百多家店铺,这些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有桥有水,水路通航,河桥在数百年时间里的商贸地位在老街的古建筑古遗迹上留下印迹,古时人们这样描述“河桥一带,几里许,烟火不下千家”。

    古代河桥是昌化县县治所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古镇再次繁荣,很多重要机构设在河桥,影响力空前,成为浙西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集市,有了“浙西小上海”的称号,如今,因为各种交通设施的发达,水路运输逐渐失去优势,河桥的交通地位已然失去,盛景不复,不过,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更加真实古朴、原汁原味的 历史 古镇。

    曾经的帆影如云,现在的沉寂幽静,古镇上的生活简单朴实,商业气息不像别的古镇那么浓,处处透着一种清淡寻常的美。在河桥老街漫步,看到的是悠闲的景象,老人们聚拢在一起闲聊,小孩子快乐地玩耍,小狗慵懒地晒着太阳,每个人都在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享受着古镇的惬意生活,与世无争,恬静平和,河桥的美,在于她的自然风情。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是徽派建筑吗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互联网法院调解短信(杭州法院多元网上调解短信)

    十一期间杭州天气预报

    2022年杭州小客车竞价(2022年杭州小客车竞价走势)

    网页游戏排行榜开心路(最新开的网页游戏)

    办公室绿化墙景观设计方案(办公室绿化墙景观设计方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