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设计(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设计案例)

    发布时间:2023-03-06 18:01:23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50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设计(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设计案例)

    一、乡村旅游景观文化的表现内容主要有哪些

    旅游景观的要素是指景观内涵中各要素的构成。在乡村旅游景观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构成要素:建筑环境景观要素;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辅相成,丰富地演绎着乡村旅游景观的广阔内涵。

    要素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乡村的建筑环境与城市建筑环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哗、污染与村落的幽静、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环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范围及周边自然环境上,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出人们常说的“大尺度的生态环境”。二是住宅周边环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进行了绿化,一般有古树、小溪等,同时与树木、菜地混为一体,也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宜人。三是住宅和室内环境。传统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建筑风格也因地而异。不同民族之间,在山区和平原之间都有极其明显的差异。这些传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风格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观。

    要素二: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农耕文化生存景观实际上更多还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改造了大自然,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印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黄土地上,景观各异的生存痕迹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彰显着人类无穷的智慧。自然、历史、人文诸方面因素推动着社会前进的车轮,景观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人类对生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农耕文化景观。比如有碾子、石磨、风车,以及锄、镰、锨、撅、犁、楼、耙具、筐篓、扁担、辘护、木制独轮车等农具。几千年来,土地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生产作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等。而现代旅游景观学认为,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观。

    要素三:非物质文化要素

    除了物质要素外,非物质要素在村落旅游景观的要素构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游景观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大体上,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非物质要素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如:宗教、艺术、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技艺等。这些因素是村落旅游景观的无形之气,其作用不容忽视;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形态表象,深入到旅游景观内部,使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

    二、如何建设生态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

    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

    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

    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二是改造危旧房。

    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三是改造林相。

    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

    四是改造设施。

    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

    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

    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

    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

    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

    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

    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

    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

    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

    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

    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

    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

    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

    推动陶瓷企业到县陶瓷工业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

    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

    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

    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

    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

    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

    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

    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

    从2013年起,县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奖给xx万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三、生态园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生态农业示范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2、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4、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四、平原、城郊地区的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产品类型?如何进行针对性设计?

    针对平原、城郊地区的客源市场特点,依托景观和资源条件,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如下:

    (1)观光、休闲型生态农业旅游。以特色蔬菜、花卉果园、垂钓、乡村农舍、特色养殖业基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达近百个,大量城市人口蜗居在城市中,乡村地区的轻松、绿色对城市居民有着强烈的诱惑。且大城市周边地区一般多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岗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将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生产的节律与秩序、房屋建筑、饮食习惯、服饰、礼仪、节庆活动、民风民俗、语言等方面的传统特色糅合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配以土特产饮食、花卉水果、垂钓休闲等活动,会极大地丰富旅游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在乡村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家庭型的民俗馆,进行民族歌舞表演、节庆活动等展示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动。厦门鼓浪屿在这方面的开发非常成功。鼓浪屿号称“琴岛”,钢琴人均拥有量居全国之首,不少家庭收藏有大量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钢琴。因此,鼓浪屿旅游部门充分挖掘这些旅游资源,将家庭钢琴收藏转变为小型家庭钢琴博物馆,既挖掘了旅游资源,又增加了旅游情趣,同时钢琴收藏家庭还获得了一定经济收入,反过来促进其对博物馆的维护与升级,实现了旅游观光与发展共赢。

    (2)体验农耕生活型生态农业旅游。我国目前有6亿左右的城市居民,这一庞大的城市人口中,绝大部分40岁以上的居民是第一代城市化的农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亲切和亲近。因此,体验农耕生活对他们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平原、城郊地区交通便利,适宜于建设“周末农场”,给旅游者提供短暂的农事劳动时间。由于数小时的短暂农事劳动既可以体验农事活动的成就感和亲切感,又不至于过度劳累,对于返城后的工作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出身农民、久已远离农业生产的第一代城市移民及其家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体验农耕生活型生态农业旅游需要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展的项目需要相对简单轻松、内容丰富有趣,且不能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可以参考的项目有:花木栽培、花木修建、除草施肥、捕鱼捞虾、挖地种菜、瓜果蔬菜采摘等,在一些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还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展开诸如手工艺制作、插花、盆景等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项目。

    (3)度假型生态农业旅游。目前,我国在逐步推进和完善带薪假期制度,城市工作者的休闲时间有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所谓大分散就是长假不再集中于几个法定的“黄金周”,从国家的层面,假期不再极端集中,旅游景点的客流量将趋于平缓,人们在旅游中真正休闲活动的比重将大大提高,旅游质量有望上一个台阶;小集中就是居民将越来越多地自主选择自己中意的时段进行休假,集中享受超长假期。这一休假制度的改变是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由于乡村环境优美、宁静,相对城市人口稀少,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因此可以建设特色农场、庄园,满足人们的较长时间度假的需求,如家庭庄园、少儿农庄、银发农园等,一方面提供体验性农业劳作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娱乐设施,供各类旅游者进行乡村度假旅游,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淡雅和耕种收获的喜悦。

    (4)游乐型生态农业旅游。游乐型生态农业旅游就是纯粹以观光游览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旅游,其主题内容则与农业、生态有相当的联系,其形式多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主题生态农业游乐园,供游客参观、游览与参与。如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建设的农业游乐园,可通过布置风车、水磨(石磨)、马(驴)拉磨、手推小车、石臼、织布木机、犁、耙、锄、镐等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并利用图文、声像等现代技术讲解中国古老的农业传统、农业历史、农业文化,开展水磨米面、水车灌溉、石臼舂米、木机织布、陶器制作等参与性质的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游客通过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感受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

    (5)知识技能型生态农业旅游。蜗居在城市中的人们渴望与自然进行交流,因此花卉、盆景、阳台农业等在不少城市居民家中都有体现。但是由于栽培、管理等方面基础知识技能的欠缺,这类活动往往效果不好。游乐型生态农业旅游就是指以先进农业技术、特色农业农艺技术、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让游客通过在乡村地区休闲、娱乐去感知、体会、实践植物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插花技术、手工艺技术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这些我国传统的农业手工技术。知识技能型生态农业旅游一般也以参观、参与为主。由于游客的参与实践短暂,因此组织接待方应将相应的农业、手工技术进行充分的浓缩与提炼,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技术要点、难点、意义等介绍出来,并准备最充分的条件,做到使游客能够拿起来就操作、动手就基本能成功。

    (6)采摘购物型生态农业旅游。农村农业地区是城市食品的基本供应地,但是农产品在向城市供应的过程中存在周期长、鲜嫩性下降等问题,因此,直接在农产品产地采摘、购买农产品成为很多农家生态旅游的基本卖点,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这一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都取得了效益最大化。首先,对于城市的旅游者来说,自己直接从农田中收获农产品并消费,是一种明明白白的绿色消费,从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因此愿意承担稍微高昂的价格;其次,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者,既减少了农产品的采摘、运输、保鲜等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获得较高的价格,并通过提供旅游项目获得额外收入。由于新鲜农产品存在时限性等问题,所以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完全以采摘作为卖点,还应考虑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展开品尝、直销等旅游项目,如以乡村的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将乡野食品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发以绿色食品为主,色艳味美、营养丰富的大众食品、野味自然食品和保健食品,开展果品品尝、特色风味小吃品尝、健康保健食品品尝、绿色生态食品品尝、野菜品尝、特种禽畜菜品尝、烧烤美食品尝等美食旅游活动,并提供各种生态农业商品,形成以农产品、绿色食品采购、消费为主题的特色农家旅游。如在法国,很多的农村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在完成酿造后品尝并带走自己酿好的酒,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日本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海带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感受大自然。日本岩水县的小井农场自1962年起,结合生产经营项目,先后开辟600余亩观光农园,设置多个专题场馆,其中动物农场,可以观赏到各种家畜在自然怀抱中的憨态,又能增加动物学的知识;牧场馆,每天有定时挤牛奶表演和定时看奶油的加工过程,观赏之余,可以购买到各种包装精美而新鲜的奶制品;农具展览馆,陈设有各式各样新奇古怪的农用机械,有的是现在使用的,有的是已被淘汰的,人们可以借此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和农机具知识;在农场旁边,是由废机车改装成的列车旅馆,深受怀古思旧者和青年人的欢迎。苏州一旅行社每年春季推出太湖西山采茶一日游,观摩、体验茶叶采摘、炒制,并可以将自己炒制的碧螺春茶带回家慢慢享用。

    当然,也可以将以上多种农家生态旅游类型结合起来,综合开发。但综合开发如果规模过大,就有可能失去“农家生态旅游”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准确、稳定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不能以丢失特色为代价,发展面面俱到的、游乐场类型的生态农业旅游。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南京乡村景观设计施工公司(南京乡村景观设计施工公司排名)

    陕南乡村景观设计(陕南风景优美的村镇)

    怎么打造乡村景观设计(怎么打造乡村景观设计方案)

    优秀活动策划方案(优秀活动策划方案具备什么条件)

    商演都包括什么(商演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