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陈奂生上城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陈奂生上城文学典型)

    发布时间:2023-04-07 05:29:16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05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陈奂生上城属于什么文学流派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陈奂生上城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陈奂生上城文学典型)

    一、简述小说的流派,风格,及代表作家,作品

    现代小说

    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4、“自我小说”流派:以表现自我,重自我抒情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强调文学必须表现自我表现作家“自我内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对民族的苦难,倾泻出他们或昂扬乐观,或悲哀苦痛的内心情感与要求,为祖国命运与个人生活而焦虑的层层郁积,形成了他们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情感。郁达夫,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表现作家自我、具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沉沦》——“他”留学日本,受民族歧视,精神压抑,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时跳海自杀。这些形象多具有感伤、忧郁甚至颓废情调的“零余人”。

    5、“革命小说”流派: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一个少年漂泊异乡,寻求复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咆哮了的土地》。洪灵菲《大海》。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6、社会剖析派:出现于30年代初期,当时蒋政权进入相当稳定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这些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代表:茅盾《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京派小说”: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萧乾等。

    8、“新感觉派”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9、“山药蛋派”小说: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10、老舍:《月牙儿》(展示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痛。)

    11、巴金:其作品两大题材最为显著,其一是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二是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区天回镇为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围绕蔡大嫂(即邓么姑展开情节,具体描写了以罗歪嘴为首的袍哥与以顾天成为代表的教民势力之间的矛盾纠葛。)

    13、钱钟书《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围城”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出的出口”的绝境。

    张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门贵族的兴盛衰败史。《啼笑因缘》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展示了一些华人空虚、糜烂、堕落、变态的灵魂。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以江南一个封建大家族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战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状态,提出了在动乱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当代小说

    14、建国后十七年小说:(1949——1967)

    ①革命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吴强《红日》、欧阳山《三家巷》《苦斗》、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

    ②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孙犁的长篇《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这些小说反映了建国后的社会生活,具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但这些人物较少生活基础,显得类型化、模式化,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时期十年的小说:(1977——1987)

    新时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瞒和骗”的文学基础上产生的。

    ①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拉开了“伤痕文学”(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们勇敢地正视十年动乱的生活真相,真实地、多仙面地再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悲剧和精神创伤,由表及里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动实质。)的序幕。这些作品控诉四人帮制造的惨剧,有着不平、躁动与激愤、哀怨。卢新华《伤痕》。

    ②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控诉,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有一个再认识。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布礼》、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学:(1980年后)率先面对变革的现实,及时表现“四化”建设中的斗争、挫折、困难和希望。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这一阶段许多作家开始了健康人性、人情与人道主义的思考,从而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此时,社会性的主题在文学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笔触深入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涌现出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题、新领域。军事题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环》,徐怀中《西线轶事》

    ④探索小说:那些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大胆探索、大胆求变的作品。它的产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时期作家思想解放、创作自由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声》《坚硬的稀粥》等,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等。

    ⑤文化小说(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出现,作家们开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观照与表现社会生活,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更新,作家们试图从更深的意义上寻求文学观念的解放。代表:韩少公《爸爸爸》、贾平凹《废都》商州世界等,他们不仅写民俗、民风,还把民俗民风看成一种文化现象,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寻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须与病态的根须。

    ⑥市井小说:市井小说有的作者多以温馨的笔角点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蕴,以悲悯的情怀容纳“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给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陆文夫(陆苏州)《小巷深处》《围墙》等。

    ⑦“知青”小说:“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⑧女性小说:女性作家们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艺术视角与笔法,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与思考,细腻的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女性在争取自身解放、人格独立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精神历程。代表: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方舟》;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神圣祭坛》等。

    ⑨新写实主义: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代表: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刘震云、叶兆言、余华、苏童、方方(《风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灿烂》)、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现代派小说:着力表现人们再新的条件下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与影响。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对一群放纵任性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描写,通过他们的胡闹、放纵、混乱、骚动表现出一部分青年对现状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与苦恼。《无主题变奏曲》男主人公对一切漠然而又认真,有点玩世不恭却并不随波逐流,不满意生活,不满意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

    二、陈奂生是哪个作者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陈奂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

    陈奂生上城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陈奂生上城文学典型)

    陈奂生是当代作家高晓声创造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典型。作家为这个人物写出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四个短篇,组成陈奂生系列小说,其中以一九八○年二月发表的《陈奂生上城》最为成功。在这部小说中,陈奂生表现的种种举措,丰富的心理波动,折射着处在新时期农村变革中的老一代农民在迈出新生活第一步时的喜悦和惶恐,他们的得意和令人“含泪地微笑”的愚昧。

    陈奂生,这是一个活脱脱的、相当丰满深厚的农民艺术典型。他同他的前辈不一样,临逢到好时候,苦难凄悲的命运已与他无缘了;但他还有同他的前辈一样,见少识浅,愚昧自卑,即便在新时期的祥云笼罩下,还无法将因袭的阿Q气褪尽。这便是作家写陈奂生时会有“情绪轻松而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基本原因。

    王蒙说高晓声的小说是“寓土于洋”,高晓声写陈奂生正显示了如许的特色。浓重的心理描写,本是外国小说的胜场,作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细致的心理描述,但往往又将叙述和白描手法融合之。作品开首陈奂生上城时的心情不是一种静止的抒发。 “悠悠上城来”,加之“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的环境点染,是很生动的一笔。

    陈奂生上城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陈奂生上城文学典型)

    高晓声熟悉农民,他的幽默才能使他笔下的陈奂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具有耐人寻味的喜剧色彩。上述陈奂生在招待所为“五元钱”的种种举措,表现了人物心理逻辑的喜剧荒谬性。一层紧接一层的喜剧逻辑的推演,加重加深了人物性格之于读者的刺激。

    特别是陈奂生身上的那股阿Q气,展示了现代老一代农民灵魂中的光华和阴影,它的丰富的意蕴和历史深度,洞开了我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异常突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门额上,朗然地标示着当代小说犀利的思想批判能量,标示着它们是杰出的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当然继承者。同时,陈奂生这个形象所以会赢得当代读者的欢迎,只要看看他的性格所展现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面影,就很足够了。

    三、简析陈奂生系列作品中陈奂生的形象及意义

    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沉默了二十二年之久的现实主义作家高晓声,继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轰动文坛后,相继发表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一组以农民形象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短篇小说。其中,于一九八零年在《人民文学》第二期登载的《陈奂生上城》,是出类拔萃之作,读者为之倾倒,文坛出现了一阵“高晓声热”,文学界为此发表了不少评论。

    时间已过去八年,在我们深化改革的今天,回过头来作历史的评估,高晓声当年的作品,仍然是经得起检验的。尤其是《陈奂生上城》,给人不少的启迪,不仅真实地描述了当代农民的现实生活,深刻反映了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由穷向富过渡的转机,表现了农民对精神生活新的追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对生活中所存在的农民意识,应该如何去认识,怎样去理解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千百年来,农民埋头于自己的尺寸之地,没有过高的祈望,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一代一代地走着小农经济的老路;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方式粗鄙,形成了愚昧、保守偏狭自欺的性格。

    小说《陈奂生上城》,好就好在能够正视这种深层的社会心理现实,敢于描述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既可爱、又可叹既可笑、又可哀的旧式农民形象。作品对陈奂生在招待所住宿的一幕,写得是何等精彩:

    他睁开眼来细细打量住的房间,那豪华的陈设、三层新的床被使他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地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怕弄脏了被子,随即又悄悄起身,不敢弄出声来,心里很是不安,下床拎着鞋、光着脚跑出去。可当他知道这一夜要收他五元钱时,心里又忐忑忐忑的大跳,吓出一身的汗来,交钱时,用发抖的手数了三遍,外面的一张都汗了半湿。回到房间后,他就不再象先前那样小心翼翼的了,想到是“出了五块钱的”,也就不再怕坐瘪了弹簧太师椅,甚至故意直着身子,扑通地坐下去试了三次。他想想一夜就花了两顶帽子的钱,便决意要用足到次日中午十二点钟,能捞回多少是多少。他还竟用提花枕巾来干搽嘴脸,衣服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即便房间成了猪圈也不值”。在距十二点还差几个钟头时,他肚子饿了,再呆下去,怕没有粮票,饿得走不动又要睡上一夜,不得已只好忍痛出了招待所。

    这样的情节实在滑稽,初看还觉得这样写当代农民似乎有些过分。陈奂生形象不正是二十年代初鲁迅笔下的阿Q吗?

    可是,这里明明写的是一个当代的农民。若细细品味,人们就会觉得现实中这样的农民确实不少,可以从许多农民兄弟身上看到他的影子,找到他的原型。

    高晓声自己就说过,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产生,就是由于他自己住过每天5—6元的招待所,因此触发了一个念头:这样的房价,农民绝对住不起。如果农民进了这样的招待所,又将会如何呢?让农民表演一番,一定会很有意思。

    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陈奂生进城,做买油绳的小生意,想买顶帽子,在车站发呆,巧遇县委书记等。在此,作者本人二十余年来,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农民,与广大农民兄弟生活在一起,和他们完全融合。他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农村生活有实实在在的体念,才能创造出陈奂生这个既体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因素,也表现出他们的因袭重负的典型。

    这个形象塑造的如此活龙活现,真实可信,使人感到无懈可击。对照文化大革命的那段历史,为了突出所谓“典型意义”,不少作者对农民的描写,总是追求所谓的“高大全”,把贫下中农写成英雄的化身,学习的楷模,抱着一种完全肯定、赞美的态度,甚至把愚昧、落后、固旧的东西,也常常加以修饰、装点,当作淳朴、憨厚来美化,试问这种严重脱离现实、假而空的作品又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小说《陈奂生上城》的新颖可贵之处,就在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独辟蹊径,在肯定农民朴实、勤俭、艰苦和坚韧性的同时,深入地揭露了农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写出了农民深层的心理弱点,从而描绘出农村的落后一面,这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无疑是个突破。在建国三十多年来,于文坛上众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真实的人物形象。

    作家高晓声,从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到时隔二十年后重新拿起笔来,他依然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的创作宗旨是:“我要写的是能‘引爆’作用的原子,作为一个引爆的部件,起到引原子弹爆炸的作用。写一个英雄,目的是通过他的事迹教育人民,激励人民前进(这就是引爆)。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整、高大’以致使人们无法效仿,他就失去了引爆作用。”

    在小说《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并不是那种战天斗地的好汉,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我国八亿胼手胝足的农民中普通的一员,他们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无足以称道。作者对陈奂生形象的描绘上,十分冷静,未加以表面的褒贬,动之于声色,但却又表现了其深沉的感情态度。

    从作者涉笔成趣的幽默笔调来看,也非故作噱头油滑,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正因为这样,该农民形象,才能够如此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通过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不但使人们对现阶段的农民有所了解,还引人深思:在解放了数十年的中国农村,为什么农民的观念还会有这样的迷惘、模糊?摆脱了封建土地制桎梏农民,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的贫困和愚昧?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将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在现阶段,农民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限于温饱,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渴望已经日趋突出。高哓声笔下的陈奂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农民的这种期望。

    陈奂生上城卖油绳的精神面貌,就与过去的一年不同。此时,他“囤里有米,橱里有衣”,卖油绳图的是“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长期精神生活的贫乏,形成了陈奂生口词笨拙的短处:“讲起话来无非是‘小时侯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看了三打白骨精,只会说“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

    陈奂生渴望精神生活,没听没看就觉得没趣,答话常遭人取笑,当有人说:“本大队你最佩服哪一个?”,他忍不住说:“陆龙飞最狠。”人家问:“一个说书的,狠什么?”他说:“就为能说书,我佩服他一张嘴。”

    可是,这次的陈奂生,意想不到,住上了招待所,又经过一番波动以后,不情愿地出了招待所,这时,他想到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没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房间,精神陡增,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五块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阿Q精神,这种自欺,治愈了“破财心痛病”,心理上获得了一个可悲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民族性弱点,虽然表现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其他人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作者写了晨奂生村里和乡里人的观念:

    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多了,而且,上街的时候,背后也常有人指点着告诉别人说:“他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或者:“他住过五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公社的采购员也拍拍他的肩胛说:“我就没有那个运气,三天两天住招待所,也住不进那样的房间。”

    真是令人可叹、可哀!陈奂生精神是有着深厚生活土壤的,农村处处有着陈奂生的影子,处处弥漫着权力的崇拜。这种等级观念和奴主意识若不扫荡,农民的现代人格是不能建立起来的。

    作者通过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农民的缺陷和弱点,为的是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改变它,并从陈奂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弱点,从而作历史的反省。

    高哓声说过:“我的做法是把丑恶的东西包起来放在一边,首先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然后再用针在纸包上戳上几个洞,使人闻到它的臭气。”作者的做法是善意的,何况这些缺陷和弱点的存在,是历史的积淀。

    农民作为一个与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广大阶层,在他们传统的勤俭美德里,也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的印记,有着十分严重的封建奴化意识,这是自然的现象。陈奂生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第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思考将来,重建民族精神的文学形象。

    小说《陈奂生上城》的发表,距今已经八年了,“高哓声热”也毕竟降温,然而,其作品的现实意义,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它不仅是开扩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文学形象的画廊,还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农村,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遗毒及愚昧,小生产者的意识仍大量存在,与我们当前深化改革的进程,形成了很不谐调的对照,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在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改造农民的思想意识。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是长期的。

    面临崭新的时代,现实需要我们作家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正视客观存在,以更高的视点,更客观的角度,把农民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重新考察和评价,从社会前进的发展中去汲取灵感和诗情,以活生生的存在为依据,在揭露落后守旧思想的同时,提供新的文化参照和学习现代的生活观,从而达到教育农民的目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神圣使命。

    四、请论述一下80年代文学流派思潮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一方面,造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方面,又为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奠定了生活基础,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新时期之学(1976—— )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

    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2、创作模式由传统单一和一元比(二元对之模式)转向多元化格局,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学创作式样、思潮、流派。创作题材上也由过去反映革命战争和历史的宏大题材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

    了解了新时期文学的这样一些特点后,我们就从诗歌、小说、散文三个方面来看一看新时期的创作。

    第一讲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对传统的恢复与延续:这一阶段主要指1976年、1978年拨乱反正期间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活动。

    回归诗人:指一批在五十年代就成名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创作,在拨乱反正后又重新开始创作,我们把这一批诗人称作回归诗人。这一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艾青、公刘、流沙河以及曾卓、绿原等原七月派诗人。

    代表作品有:艾青《鱼化石》和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这里我们仅以《鱼化石》和《悬崖边的树》为例来看一看诗人重返诗坛的心情: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归来诗人(或复出诗人)诗歌创作被禁锢许多年后形成艺术家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阶段,艾青复出后诗歌上开始出现哲理化倾向,表现在多从时代特征入手处理题材,对生活现象超越写实性描述,从而将生活现象上作为对历史观和人心态的概括上来。

    回归(或复出诗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诗人:

    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等。

    2、“胡风事件”中受牵连的七月诗人:绿源、牛汉、曾卓等

    3、与主流文艺观念相左的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二、对延安文艺传统诗歌的质疑和突破

    崛起诗群:一批于文革中被迫到边疆从事劳动改造的作家,在劳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拨乱反正后,开始在诗坛崛起的诗人。

    崛起是相对,七十年末期间的回归而言,标志着中国新诗对传统创作模式的突破,这种崛起不仅包括80年代早期的朦胧诗群,甚至包括后来的实验诗群。

    朦胧诗完成了新时期诗歌创作突破过程,这群反“正统”的青年先锋诗人一开始就表现创作上的难解、晦涩,表现出与当代诗歌规范背道的叛逆特征。学术上把这一批诗人的创作划分成了三个时期:(1)滥觞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2)涌流期(1978年《今天》);(3)发期期(1983年后)

    三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有:多多(原名栗世纪)(一个阶级的血流尽了/一个阶段的箭手仍在发射……)

    北岛(赵振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顾城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

    三、对艺术的新探索——新生代诗人

    经过朦胧诗人的传统的突破以后,新时期诗歌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艺术探索的新阶段——实验诗。实验诗人把艺术探索作为一种尝试,他们毫不掩饰他们是凡人,是小人物,他们的诗歌探索就象实验室里的摸索。研究者们因而冠以实验诗之名。实验诗的探索过程中一开始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流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中一些主要诗人和流派。

    海手,查良海,1989年于山海关卧轨自杀,代表作有《以梦为马》或《祖国》。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风/ 和物质短暂的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 走在同一道路上……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我就不全篇介绍《祖国》一诗,但我们从诗人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到“和烈士和唱,走在同一道路上”的诗人的形象的这一主题。

    2、莽汉主义与李亚伟

    李亚伟与万夏、明王等作家共同创作的流派。李亚伟有作品《怀旧的红旗》、《中文系》(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铒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后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李白的导游,然后/再去撒网/要吃透了《野草》《花边》的人/把鲁迅存在银行,吃利息……)

    3、非非主义:由周佑伦和蓝马等人组织发起的在《变构:当代艺术启示录》中指出了明确的主张。

    4、他们文学社:韩东、于坚等。

    5、整体主义:或叫新传统主义的宋渠,宋炜、廖亦武、欧阳江河等。

    6、西北:有诗集《中国的玫瑰》《 光中的蝙蝠》新生代诗歌呈现出风格流派的多元化,为我国诗歌中兴注入了一湾清泉。

    第二讲 新时期小说

    新时期小说大抵也经历了思想突破,(70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艺术手法的探索阶段。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思想突破阶段经历了三次比较的文艺思潮:伤痕文学、反思学、改革文学,在三次主要的大文学思潮之下,又有若干小的文艺思潮,火墙文学、知青文学等,这里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三次文艺思潮和具体的作家作品。

    伤痕文学: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文艺思潮,以《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回忆十年浩劫带给人精神上的扭曲和伤痕的文艺思潮。

    代表作:《班主任》、《伤痕》、《回答》、《哥德巴赫联想》。

    反思文学:在“伤痕”思潮的基础上,对动乱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文学思潮。代表作《邢老汉与狗的故事》、《芙蓉镜》、《漏斗户主》

    改革文学:经历“伤痕”和“反思”之后,呼唤表现城市工业和乡村改革的文学思潮。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人生》,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我们可以看得出新时期小说思想突破的三个阶段:

    伤痕文学是对十年浩劫的反省和否定,其创作主体多为青年知青作家,这些作家在悲剧感伤的基调下回顾十年动乱的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的创痛,其意义在于伤痕文学作品的批判与揭露的社会意义。

    反思文学则不停留于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伤痕上,而是开始对当代生活的悲剧性进行回顾和思考,其主体是一批“复出作家”,这些作家对“伤痕”进行了进一步深思,挖掘了造成伤痕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从“伤痕”思潮的悲剧,伤感的感性认识开始向较为理性的挖掘过渡。

    改革文学则是在“伤痕”和“反思”过后“痛定思痛”,对社会生活重新审视,延续了反思与“伤痕”的现实主义干预精神,将创作的领域由对过去的反省反思开拓到对未来的展望上来。

    从“伤痕”到“反思”、“改革”文学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小说思想突破的三个阶段是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思想感悟过程,我们也能看到“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之间的内在区别。

    我们要学习思想突破阶段的主要作品有

    刘心武的《班主任》

    古华的《芙蓉镜》

    路遥的《人生》

    张贤亮的《唯物主义启示录》等

    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阶段: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阶段有其思想、社会历史背景,这里我们先来对这些背景做一下简单分析:

    经历思想突破阶段后文学向 的回归,和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一样,新时期文学经过思想启蒙突破阶段后,开始向人文的道路上回归,题材上开始一改以往描写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宏大题材向表现日常凡人琐事生活转变,艺术手法上由过去的重叙事向多元化叙事方向过渡。

    这样一种多元化的叙事是随着70年代末期文艺解思想的突破,对西方经典名著的泽公的进一步放开,西方“现代主义”逐步被泽公入围内,从而在国内引起了新时期风格迥异的艺术探索,这是我们来对新时期这些文学流派和思潮做一些简单介绍。

    1、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和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一样,新时期经历了“伤痕”“反思”的思想启蒙突破后,文学创作也开始将向人本道路上回归,具体表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共名的传统开始被抛弃,开始转向新时期的无名,创作由反映社会历史的重大问题向对人0本身的思考上回归。

    这一类作品主要有:《爱,是不能忘记……》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受戒》《大海纪事》

    《黑骏马》等

    2、中国新时期的现代主义:对西方经典著作借鉴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新时期的现代主义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最具有探索性,最远离我国文学传统的流派,当其以非理性、反传统、荒谬感来揭示文革历史,有其特殊的意义。

    2、在艺术上的求新探索,起到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多元化,为我国小说形式探索提供了实践经验。

    3、但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明显带有人生荒诞、感伤的基调,把该基调作为人生的常态则太过之。作品有《春之声》、《冈底斯的诱惑》、《红高粱》。

    3、由反传统向传统的回归一:寻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新时期现代主义的躁动之后,很多作家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创作出了一批带有浓厚民族文化意识的作品。这一类作品有《棋王》《爸爸爸》(市井小说)

    4、新时期军旅小说

    新时期的军旅小说与传统的军旅小说相比,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从五十年代战争题材小说和六十年代军旅题材的小说,中间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军旅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红明》《红岩》

    2)八十年代中期以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为背景的战争小说《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

    3)摒弃社会政治化视野,探寻个性化心理的结构模式《绝望中诞生》

    5、新写实小说:在创作上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文艺思潮,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柏、叶北言、苏童等。作品有《一地鸡毛》《烦恼人生》《风景》《狗日粮食》等。

    新时期小说呈现复杂纷呈的景象,且作品批评,以上是对新时期艺术探索阶段的一些思潮和流派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三讲 新时期散文和其他文艺作品

    新时期散文创作主要涉及一些老作家回忆录、学者随笔和部分作家的抒情散文。

    1、老作家回忆录:杨绛《段六论》

    巴金《随想录》

    2、学者随笔:程炳《文化苦旅》

    舒木、王小波等学者随笔亦是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又一收获。

    3、贾平凹和《商州系列》散文。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奂生上城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故事梗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是什么文学)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论文题目)

    陈奂生上城属于什么文学流派(陈奂生上城文学典型)

    坡地建筑景观设计(坡地建筑景观设计施工方案)

    常州广场景观设计平面图(常州广场景观设计平面图片)